宗教史小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2015年第二学期《宗教史》科目考查卷

专业:历史学(师范)班级:历史11-1任课教师:卢昌德

姓名:黄婉诗学号:11064060110成绩:

浅论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历史地位

发生于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是欧洲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人们往往把它同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联系在一起,看作是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转变在精神文化层面上的标志。与文艺复兴所不同的是,宗教改革不仅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而且也是一场社会变革运动。[1]欧洲现代化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革,都与宗教改革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一、宗教改革运动的背景

15世纪到16世纪,新兴市民资产阶级(或者说是从事商业活动的市民阶层)经济力量不断增长,成为王侯政权所承认的合法集团,并提出了改革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生产关系的初步要求:第一,结束封建割据的分裂局面。当时德国封建割据状况十分严重,由无数的小邦、公国、大公国、最大公国、伯爵领地、男爵领地和帝国自由市场等组成。这种分裂状况导致王权衰落,无力抵制罗马教会,任由教皇剥削。第二,传播资产阶级思想和生活方式。当时的基督教神学和天主教会具有无上的权威,把追求利润的商业活动斥为罪恶,主张遏止商业;另一方面,在中世纪,人的肉体欲望,甚至人的肉体存在本身都被视为是有罪的,认为只有严格禁欲,人才能以全身心侍奉上帝。薄伽丘在他的《十日谈》中对这种违背人的本性的做法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他说:“世上有多少男女,头脑都是那么简单,以为女孩儿家只要前额罩上一重白面纱,脑后扯着一块黑头巾,就再也不是一个女人了,再也不会思春了,仿佛她一做了修女,就变成了一块石头似的。”[2]正是因为中世纪的“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人们才将之称为“黑暗的中世纪”。

1517年,马丁·路德(Martinl一uther,1483一1546)在德国维登堡大教堂门前贴出《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即《九十五条论纲》),反对教会在欧洲各国出售赎罪券。路德此举得到广泛的支持,但路德本人却因此而遭到罗马教廷的绝罚。随后,路德连续发表《致德国基督教贵族公开信》、《论教会巴比伦之囚》、《论基督徒的自由》等文章,力倡宗教改革,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他认为

每一个基督徒都可凭信仰直接与上帝沟通,教会无权干涉世俗政权,要求简化宗教仪式等等。路德的一系列宗教改革举措,在瑞士、英国、德国引起强烈的反响,这些国家纷纷支持他的宗教改革。1555年支持路德宗教改革新教诸候与反对宗教改革的德皇查理五世缔结“奥格斯堡和约”正式确定路德宗为合法的新教教派。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

1580年,欧洲各国支持路德宗教改革的教会以“奥格斯堡信纲”、“教理问答”及几个教会古典文献为基础,编成“协议书”作为路德宗各教会的共同信纲,并由此时起,路德宗正式成为新教主流教派之一;以《圣经》为信仰的最高准则,反对教皇最高权威,主张基督徒一律平等,并简化礼仪。

作为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基督教(新教)路德宗的创始人,路德是罗马帝国时期神学家奥古斯丁的追随者,他继承了其宗教神学中的原罪说,但对从原罪到拯救的理论有所发展,提出了“因信称义”说。“因信称义”说是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它认为“善行”对于人的得救是无用的,人的得救不依赖于人的主观努力。这正是对罗马天主教会“善行称义”说的否认。“善行称义”指的是:人奉行善功,上帝给人以帮助,宗教仪式和行善是积累善功的重要途径,这种灵魂得救的途径被称为皈依、修炼或“善行称义”。

[3]第二,它强调人的得救称义依靠的是信仰,否定了天主教会在个人和上帝之间的中介角色,认为只有信仰才是神和心灵神秘结合的媒介和条件。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所产生的影响是惊人的。难怪有学者在评论路德宗教改革所起的作用时指出,路德的宗教改革极有“独创性”,他将福音和基督教教义,教会组织结构及其他每一部分都置于福音原则之下。实际上,路德的独创在于强调,通过上帝的爱,靠着基督耶稣和他十字架来实现。在他看来,获得信心的基督徒从本性上讲仍然是罪人,但上帝不再把他看成罪人;相反,因为他们已产生善功,表现为爱上帝和爱邻舍。从表面上看,路德的宗教改革指向是因为教会腐朽以及对宗教堕落的反动而产生,包括路德在其《九十五条论纲》等随后大量文章针贬时弊,全面谴责腐朽的宗教制度。在维藤贝格,路德甚至将奥古斯丁修女院所有修女嫁出去,他自己也将凯瑟琳·冯·波拉(KatherineVonBora)娶为妻室,从此,神职人员独身不再是一种“美德”。教会腐朽,在客观上是路德发起宗教改革的直接爆发力;但在主观上我们也看到,教会也的确需要不断地变革,不断改进。16世纪以后,教会一直按照路德所传的福音或根据这一福音重建基

督教新教的模式。路德将耶稣道成肉身与圣餐相联系,并将饼和酒事实上已转化为基督的体和血。路德说,“我应该听取上帝的言说。”“我不是从人(教会)那里,而是从基督那里接受福音的,对福音信仰应该来源于教会信仰……即使真正的信仰只驻在一位信徒心中,他也不应放弃基督”。

路德的宗教改革独创精神是在于不断地在否定旧的事物中获得力量,与此同时“注定屹立于上帝大地之上,把人的本性感受为上帝贩赠的勇气。”路德不断提醒世人,教会来源于基督,而不是基督来源于教会。

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历史地位

作为一次社会政治运动,路德的宗教改革具有划时代的历史地位,首先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学说,从原始基督教和奥古斯丁的宗教理论汲取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并注入了时代的新内容,虽未形成独立的哲学体系,但其影响是巨大的。首先,“因信称义”说不仅否定了教皇的至上权威,而且甚至否定了教会存在的必要。其次,宗教改革在客观上结束了天主教内部的统一,结束了罗马教廷至高无上的统治,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已成为广义基督教中的三大派。再次,宗教改革的意义还在于,它克服了中世纪基督教在灵魂和肉体、天国与人间、理想与现实之间造成的二元对立,把基督教的宗教理想与平凡的现实生活和谐地统一起来。

路德宗教改革给了欧洲封建制度巨大的国际中心—罗马教廷—一次沉重的打击,改变了德意志大部分地区受教皇政治控制、经济压榨特别是精神独裁的历史。使德意志的民族独立基本上得到了维护,堵塞了资财外流的重大漏洞,扭断了天主教会一统的精神枷锁。

第二,这次运动的全过程,“预言式地提示了未来的阶级斗争”。资产阶级不仅把农民引上了政治舞台,“而且在农民之后,把现代无产阶级的先驱也弓}上了舞台,他们手里拿着红旗,口里喊着财产公有的要求”。正像恩格斯所指出的:这场革命不仅具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以宗教外衣为标志的特点,而且和欧洲1848年的革命相比,也有“完全类似”之处。

第三、“路德的宗教改革确实建立了新的信条,即适合君主专制的宗教。”此后,德意志不少诸侯自任教会首领,集本邦的政教大权于一身,并结成新教联盟,开始了争夺霸权的裁争。各诸侯国依靠市民阶级的力量、争取建立近代君主专制国家的努力,并不是历史的倒退。首先,因为这种斗争是企图实现“把民族结合起来万的“等级君主制”,它沉重地打击和动摇哈布斯堡家族所控制的封建帝国的统治,其次,这种君主制实际上是“瓦解中的封建君主制和萌芽中的资产阶级君主制”,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产生的。

第四、宗教改革运动表面上没有给德国带来直接的、显著的经济后果,但这种特殊的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