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散数学复习题二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请给出⌝P,P∧Q,P∨Q的真值表。

2.请给出公式蕴涵的定义。举一个例子。

3.请给出命题∀xG(x)的真值规定。

4.什么是谓词逻辑公式的解释?

5.叙述谓词逻辑公式G与它的Skolem范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6.什么是图的关联矩阵?

7.什么是简单路?举一例。

8.什么是有向树?举一例

9.设G为整数加群,H为5的所有倍数组成的加法群,给出H的所有陪集。

10.设Z7={0,1,2,3,4,5,6},⊕为其上的模7加运算,请给出每个元素的周期。11.什么是交换环?请举一例

二、判断下列公式是恒真?恒假?可满足?

a) (P→(Q∧R))∧(⌝P→(⌝Q∧⌝R));

b) P→(P∧(Q→P));

c) (Q→P)∧(⌝P∧Q);

d) (⌝P∨⌝Q)→(P↔⌝Q)。

二、R,S是集合A上的两个关系。试证明下列等式:

(1)(R•S)-1= S-1•R-1

(2)(R-1)-1= R

(20分)给P和Q指派真值1,给R和S指派真值0,求出下面命题的真值:

a) (P∧(Q∧R))∨⌝((P∨Q)∧(R∨S))

b) (⌝(P∧Q)∨⌝R)∨(((⌝P∧Q)∨⌝R)∧S)

c) (⌝(P∧Q)∨⌝R)∨((Q↔⌝P)→(R∨⌝S))

d) (P∨(Q→(R∧⌝P)))↔(Q∨⌝S)

四、(18分)设下面所有谓词的定义域都是{a,b,c}。试将下面谓词公式中的量词消除,写成与之等价的命题公式。

(1) ∀xR(x)∧∃xS(x)

(2) ∀x(P(x)→Q(x))

(3)∀x⌝P(x)∨∀xP(x)

五、证明:连通图中任意两条最长的简单路必有公共点。

六、设S={G1,…,G n}是命题公式集合。试求出在不增加新原子的情况下从S出发演绎出的所有命题公式。

提示:考虑G1∧…∧G n的主合取范式。

离散数学复习题二答案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请给出⌝P,P∧Q,P∨Q的真值表。

P Q ⌝P P∧Q P∨Q

0 1 1 0 1

1 0 0 0 1

1 1 0 1 1

0 0 1 0 0

2.请给出公式蕴涵的定义。举一个例子。

答:设G,H是两个公式,如果解释I满足G,I也满足S,称G蕴涵H。

例如:P∧Q蕴涵P。

3.请给出命题∀xG(x)的真值规定。

答:∀xG(x)取1值⇔对任意x∈D,G(x)都取1值;

∀xG(x)取0值⇔有一个x0∈D,使G(x0)取0值。

4.什么是谓词逻辑公式的解释?

答:词逻辑中公式G的一个解释I,是由非空区域D和对G中常量符号,函数符号,谓词符号以下列规则进行的一组指定组成:

1. 对每个常量符号,指定D中一个元素;

2. 对每个n元函数符号,指定一个函数,即指定D n到D的一个映射;

3. 对每个n元谓词符号,指定一个谓词,即指定D n到{0,1}的一个映射。

5叙述谓词逻辑公式G与它的Skolem范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答:区别:二者之间不一定等价;联系:二者之间恒假性是等价的。

6.什么是图的关联矩阵?

答:设G=(P,L)是有限图,集合P的元数为m,集合L的元数为n,不妨设P(G)={v1,…,v m},L(G)={l1,…,l n}。矩阵M(G)=[a ij]称为G的关联矩阵,其中

0,当v i不是l j的端点;

a ij=

1,当v i是l j的端点。

显然,M(G)是m×n阶矩阵。

7.什么是简单路?举一例。

答:设G=(P,L)是图,(v0,v1,…,v n)是G中从v0到v n的路,称此路为简单路,如果

1)v0,…,v n-1互不相同;

2)v1,…,v n互不相同。

8.什么是有向树?举一例。

答:有向图G称为有向树(或有根树),如果G中有一点r,并且满足:

1)G中每一点v(v≠r)都恰是一条弧e的起点。

2)r不是任一条弧的起点。

3)r是根。

9.设G为整数加群,H为5的所有倍数组成的加法群,给出H的所有陪集。

答:5G+1;5G+2;5G+3;5G+4;5G

10. 设Z7={0,1,2,3,4,5,6},⊕为其上的模7加运算,请给出每个元素的周期。答:0的周期是1,其他元素周期是7.

11.什么是交换环?请举一例。

答:乘法满足交换律的环是交换环,如整数环。

二、判断下列公式是恒真?恒假?可满足?

a) (P→(Q∧R))∧(⌝P→(⌝Q∧⌝R));

b) P→(P∧(Q→P));

c) (Q→P)∧(⌝P∧Q);

d) (⌝P∨⌝Q)→(P↔⌝Q)。

解:(1)设G=(P→(Q∧R))∧(⌝P→(⌝Q∧⌝R))

=(⌝P∨(Q∧R)) ∧(P∨ (⌝Q∧⌝R))

=(((⌝P∨( Q∧R)) ∧P) ∨ ((⌝P∨(Q∧R)) ∧⌝Q∧⌝R)

=((⌝P∧P)∨( P∧Q∧R)) ∨ ((⌝P∨(Q∧R)) ∧⌝Q∧⌝R)

=((⌝P∧P)∨( P∧Q∧R)) ∨ ((⌝P∨Q)∧ (⌝P∨R)∧⌝Q∧⌝R)

=((⌝P∧P)∨( P∧Q∧R)) ∨ (((⌝P∨Q) ∧⌝Q) ∧((⌝P∨R)∧

⌝R))

因此G是可满足的。

(2)设G= P→(P∧(Q→P))

=⌝P∨( P∧(⌝Q∨P))

=⌝P∨ P

=T

因此G是恒真的。

G=(Q→P)∧(⌝P∧Q)

=(⌝Q∨ P) ∧(⌝P∧Q)

=⌝(⌝P∧Q) ∧(⌝P∧Q)

=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