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传播的环境依赖性
传播活动总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发 生的。它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环 境常常限定传播的内容、渠道和方式等。 文化规定着人们在某一传播环境中的传播 行为。
5、传播的自我反省性
传播者既是参与者,又是旁观者,两种角 色集于一身。在传播过程中,人们可以观 察、评价、调整和改变自己的行为。 传播的自我反省性对于跨文化传播有着重 要的警示作用。
3、芝加哥学派与跨文化研究
芝加哥学派有非常浓厚的“跨文化”色彩。芝加哥 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中很大部分是关于跨文化、跨族 群关系的内容。该派第一个重要的学术领袖托马斯 就是以研究欧洲移民和族群关系而著名的。帕克本 人在正式进入社会学领域之前,长期致力于协助黑 人的社会活动,具有跨族群工作的丰富经历。他在 进入芝加哥大学后,也一直研究美国都市中的民族、 种族关系,所以在他的基本学术关怀和分析框架中, 族群关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维度。
在帕克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学术著作中,有两部值得关注:其一是他与伯吉 斯合作写成的《社会学这门科学的导论》(Introduction of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1921),其二是他与伯吉斯、麦肯齐和沃斯合作的《城市》 (The City,1925)。 在前一部长达1000页的教科书中,帕克和伯吉斯共选择了14个主题,其 主要内容涉及人类本性、人类生态学(Human Ecology)、人的社会化和 集群行为,它规整了1920年代后美国社会学的基本发展方向;而在后一 部200多页的小册子中,帕克和此时芝加哥社会学的另几位主将鲜明地提 出,城市决不是一种与人类无关的外在物,也不只是住宅区的组合;相反, “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城市已同其居 民们的各种重要活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它是自然的产物,而尤其是人类 属性的产物”。
第三周
跨文化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跨文化传播的定义
跨文化传播学是一门研究来自不同文化群体的 个人、组织、国家之间进行信息传播这一社会 现象的学问。它所研究的两大对象是文化与传 播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其中尤为注重文化对传 播的影响,旨在消解文化传播与交流中各种层 面的障碍,同时为跨文化传播行为提供借鉴和 对策。
5、霍尔(E·T·HALL)与跨文化传播研究
作为人类学教员的霍尔(E·T·Hall)第一次使 用了跨文化传播的概念,1955年霍尔在一篇" 举止人类学"的论文中提出了跨文化传播的范 式,1959年,他的《沉默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一书问世,标志着跨文化传 播已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四周
案例1: 作为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大都市——上海
IVAN SZELENYI的“都市化”定义:
第一,随着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们说着各自的方 言和语言,从事各种交易、信奉各自的宗教、 烹饪不同的美食,在城市内部日益出现社会和 文化上的异质化以及普遍常见的差异化。
第二,对于“边缘性“(marginality)的正面 和负面表达都将增加。边缘性的正面表达指富 于创造力而不受传统的约束。负面表达则指类 似犯罪行为等可能带来负面的外部效应的行为、 现象。例如,在一个全面的都市环境中,人们 更自由,但未必像以往那样安全。
6、体距(PROXEMICS)研究和传播中时间的应用研 究(CHRONEMICS)
霍尔率先进行了体距(proxemics)的研究和传播中 时间的应用的研究(chronemics),他提出了8种距 离,代表不同环境下人际交流的空间距离;他提出 两种时间的使用取向:单项时间取向(monochronic time)和多项时间取向(polychronic time),多项时 间取向的文化注重人们的参与,约会的时间可以不 严格遵守,拉丁美洲、中东、非洲、亚洲、法国和 希腊是这种文化的代表;单项时间取向的文化注重 按计划日程行事,时间是线性的,北美、北欧、德 国是这种文化的代表。
第二节 文化的特点
文化是在人类传播过程中获得的 文化具有选择性 文化对符号的依赖性 文化具有变化性 文化具有民族中心主义倾向
1、文化具有选择性
文化的继承与传递并非是照单全收,而是有选 择的介入,剔除糟粕,取其精华。选择的介入 不只是在文化的继承上,还体现在文化的发展 上,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积累、选择和再 创造的过程。
第二周
跨文化传播的定义
第一节 传播的特性
传播的推测性 传播的符号性 传播的动态性 传播的环境依赖性 传播的自我反省性
1、传播的推测性
传播是人际之间交流所思和所感的手段。 由于每个人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传播的 参与者不能直接看到或感知到对方的真实 心理与想法,加上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噪音 干扰,参与的双方只能依靠语言、动作、 表情、眼神等来推测对方心中的所思和所 感,以求最大程度地理解对方所要传递的 信息的意义。
1、传播与文化继承
传播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继承下来、传播下去, 使之世代相传并与其他文化融合。 一种文化在继承过程中将不断发展和变化,并 与其他文化相互渗透。
2、传播与环境
任何传播都发生在一定的社会或物理环境之中, 是处在规则指导下的行为。 不同的文化对于同一环境下传播活动的规则可 能有所不同。文化背景决定了在某一环境下传 播内容和方式的规则。 文化决定了人们的感知结构,以及在此机构下 所建构社会现实。
第三,城市对于空间,特别是在对中心区域空 间或附近区域的使用进行管理时,将更倾向于 作经济上的考量。
2、传播的符号性
符号包括声音、文字、标志、动作、图像 或图画等。尽管来自不同文化的人都在使 用符号,但他们赋予符号的意义却可能各 不相同。 不同文化作用符号所要达到的目的也不同。
3、传播的动态性
传播是一个过程,是传播参与双方之间的符号汇 聚的过程和信息共享的过程,也是他们之间相互 影响、相互作用和协调操作的动态过程。 传播过程本身充满了动感。在传播过程中,词和 动作等符号不会停滞,它很快被另一个词或动作 所覆盖或代替。 一旦说出去的话或做出的动作是无法收回的。
在1921-1931的10年间,帕克指导的博士研究生进 行了15项有关城市生活和城市社会问题的研究,其 对象包括非法团伙、流浪汉、职业舞女、妓女、吸 毒、青少年犯罪以及犹太移民等等。1932年,帕克 来到中国北京燕京大学担任访问教授,并带着费孝 通“这批小伙子到北京的天桥去参观‘下层社 会’”,他希望学生能够从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学习 社会学。
第三阶段帕克再度回到社会之中,1905年他结识了黑人领袖 B.T.华盛顿,并与后者密切合作了7年,“逐渐了解了黑人的 生活、习俗和状况”; 第四阶段,因为托马斯的热诚相邀,帕克于1913年来到芝加 哥社会学系,为学生开设“美国黑人”的课程。尽管由于社 会学系没有编制,帕克是以神学院教授级讲师(professional lecture)的名义进入芝大的,并且在这个几乎无薪的位置上 一待就是九年,但是凭着对城市生活独一无二的理解,对社 会学和社会心理学近乎着迷般的倾心,帕克于1923年升任正 教授,并很快成为芝加哥学派的中心人物。
2、文化对符号的依赖性
符号是文化的表现和传递通道。符号可以是口 语、文字、物品或非语言行为。符号使文化得 以继承、也得以传播。每个人都在使用一种或 几种符号表现着自己的文化。
3、文化具有变化性
历史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科学的发明,使人 们的思想行为、生活方式以及传播内容和方式 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第一,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指不同 地域、民族、宗教和职业的人们之间的亲疏程 度。社会距离包括人际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 距离,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有的文化群体和 个人很容易接近,而有的就很难进入,总是保 持一定的距离才有安全感。
第二,边缘人(marginal man),指介于两种 文化之间的人,最早是德国社会学家西梅尔 (G·Simmel)提出了陌生人(stranger)的概 念,定义为一种社会体制中的局外人。帕克的 边缘人概念后来又发展成为旅居人 (sojourner),指在异国他乡居住仍然保持自 己文化传统的 人。
第三,差异性,指参与传播双方的差异程度。 第四,世界主义(cosmopliteness),指一种 开放式的群体,通过与其它群体的交往沟通, 扩展自己的群体边界。
4、外国服务学院(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
帕克等人的研究为二战后美国兴起的跨文化传播研 究奠定了基础,二战后在经济、科学和政治、军事 上已经居于世界显赫地位的美国,开始推出一系列 援助发展中国家的计画,但是很多项目都以失败告 终,同时,派往各国的外交官也遇到了语言和文化 上的障碍,美国逐渐意识到这与当地国的政治、文 化、风土人情有关,于是在1946年成立了外国服务 学院(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对援外的技术人 员和外交官进行培训,负责培训任务的教员主要是 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
wenku.baidu.com
3、语言传播与文化
美国学者萨丕尔的语言相对性理论(linguistic relativity) 一种语言对于客观世界的划分反映了一种文化。 文化的特性不断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而思维 方式则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语言是人们文化认同的工具之一
4、非语言传播与文化
非语言传播也是文化的产物。它包括体势语、 面部表情、触摸等。文化影响着人们对非语言 符号的使用和理解 时间与空间的利用和意识也是非语言传播的重 要部分,并受到文化的制约。
1、关于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是社会学的第一个重要学派,20 世纪上半期曾经称雄国际学术界近半个世纪, 它本身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等多学科结合 的产物。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像托马 斯(W. I. Thomas)、帕克(Robert E. Park) 等,都有人类学或民族学的背景,曾长期从事 关于种族、族群等方面的研究。
第二节 跨文化传播学的起源
西梅尔(G.Simmel)与陌生人(stranger) 的概念 芝加哥学派与跨文化研究(社会距离、边 缘人、差异性及世界主义) 外国服务学院(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 霍尔(E.T.Hall)与《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
2、“大器晚成者”的帕克
罗伯特·帕克,1914年已经50岁时才步入芝加 哥殿堂。虽然他年近半百才来到芝加哥,但在 密执安上大学时,受约翰·杜威的影响,已经 使他与芝加哥有了某种精神上的联系。
帕克的经历:
第一阶段是1887-1898年的记者生涯,在这11年里, 帕克辗转于明尼苏达、底特律、丹佛、纽约和芝加 哥这5大新兴城市之间,并对城市生活有了独特的感 受; 第二阶段帕克再返校园,先在哈佛大学后赴德国求 学,这期间他不仅在柏林的Friederich-Wilhelm大学成 为西梅尔的学生,而且萌生了对社会心理学尤其是 集群行为研究的浓厚兴趣,1903年帕克凭《群众与 公众》(Crowd and Public)一文从新康德主义者文 德尔班手中获得博士学位;
4、文化具有民族中心主义倾向
人类学家认为,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将自己的文 化置于中心的位置,心理学家往往将这种心理 称为人类的文化自恋倾向。民族中心主义倾向 往往在不同文化、国度间竖起“围墙”,从而 给跨文化传播设立障碍。
第三节 传播与文化的关系
传播与文化继承 传播与环境 语言传播与文化 非语言传播与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