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抗日战争及其战略方针的制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抗日战争爆发与我军第二次军事战
略大转变
(1学时)
一、全面抗战的爆发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三省在四个多月里迅速沦丧。
1933年初,日军开始将侵略魔爪伸入关内,侵吞了热河省。
1935年,日本又采用所谓"谋略"手段,以策动"华北五省自治运动"的方式开始对华北进行渗透,迫使国民党政府签订《秦土协定》、《何梅协定》等屈辱条约,攫取了中国华北大部主权,这就是日本企图变华北为第二个满洲国的华北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者以制造卢构桥事变为起点,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这场战争的爆发,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推行以灭亡中国为首要目标,进而吞并亚洲的“大陆政策”的结果,是20世纪30年代日本的内外矛盾发展的结果,是国际上绥靖主义者对日本的侵略采取姑息纵容政策的结果。
1937年7月7日夜,驻丰台日军于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诡称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中国军队驻地苑平城搜索。
在其无理要求遭到招绝后,即炮轰宛平县城,向中国驻军发起进攻。
驻守卢沟娇附近的国民党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第一一O旅广大爱国官兵,在旅长何基沣指挥下奋起抗击。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卢沟桥事变。
以此为标志,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
当时,日本在华北的中国驻屯军兵力只有1个旅团、2个联队和炮兵、骑兵共5700余人,而且分布在北平、丰台、通县、天津、塘沽、唐山、滦县、秦皇岛、山海关之北宁线上。
由于兵力有限,而且分散,因而在“七。
七”事变爆发后,日本政府为了欺骗世界舆论,麻痹国民党当局,争取时间调动兵力,首先放出“不扩大”事态的烟幕,于7月9日宣称:“我方坚持事件不扩大方针”;然后于11日却发出《派兵华北的声明》。
同日,日军参谋本部发出命令,从朝鲜和中国东北抽调第二十师团和独立混成第一、第十一旅团赶赴华北,以加强其中国驻屯军,并委任香月清司中将为驻屯军司令官。
接替病危的田代皖一郎中将。
日本帝国主义者肆无忌惮的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怒。
“七〃七”事变爆发的第二天,7月8日,中共中央即发布了《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指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的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同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电令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应以不屈服、不扩大的方针,就地抵抗;令第二十六路军孙连仲部两个师和庞炳勋部一个师开赴保定、石门(石家庄)准备应援第二十九军。
9日,中国工农红军将领致电蒋介石和第二十九军并通电全国,要求实行全国总动员,策励第二十九军为保卫平津面战;同时请缨杀敌,与日寇决一死战。
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工农商学兵各界人民、抗日救国团体、海外侨胞,纷纷响应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将领的通电,要求国民政府坚决抵抗日本侵略,积极支持第二十九军的抗战行动。
15日,中共中央向国民政府提交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宣言,重申共产党和红军愿在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实行民主政治、改善人民生活等三项总目标下,取消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撤销苏维埃政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并待命出征。
17日,由周恩来、秦邦宪、林伯渠等组成的中共代表团,在庐山再次同国民党代表蒋介石、邵力予、张冲等举行会谈。
中共代表提议以中共提交的宣言内容作为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尽速发动全国的抗战。
7月下旬,日本侵略者在其增调兵力陆续到达,完成对平津的进攻部署后,即发起大规模进攻,企图首先夺取平津,尔后以平津为出发地,沿几条主要交通线展开战略进攻,夺取华北冀、察、晋、绥、鲁五省。
7月26日,日军攻占廊坊。
同日,向中国军队发出最后通牒:限八宝山、卢沟桥附近的中国军队须于27日中午前撤至长辛店,北平市内及西苑的第三十七师须于28日中午前经平汉线北面撤至永定河右岸,以后继续移驻保定地区,如不按上述要求行动,日军将采取行动。
日军蛮横无理的要求遭到中国方面的拒绝。
8月9 日,日本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和一水兵驾车强行冲入虹桥中国机场,不听中国哨兵警告,反而枪击中国哨兵,遂被击毙。
日军以此为借口,要求中国国民政府撤退驻上海的保安部队和拆除所有防御工事,中国国民政府拒绝
了这一无理要求。
于是日军立即动员驻沪海军陆战队备战,并派遣海军第三舰队主力进入上海附近海域。
淞沪之战已不可避免。
在此形势下,国民政府军事当局急令驻京沪警备司令长官张治中率驻京沪沿线的第五军第八十七、第八十八师,向苏州、上海机动,准备保卫上海;同时令该军第三十六师火速由西安开赴上海,参加作战。
12日,第八十七、第八十八师分别进至杨树浦和闸北地区。
8月13日上午,日军突然向上海的中国守军发动进攻,日本军舰也向上海市区实施猛烈炮击。
中国守军奋起还击。
淞沪抗战遂告爆发。
8月14日,中国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告:“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极以应之”。
15日,“陆海空军大元帅”蒋介石下达总动员令,将全国临战地区划分为五个战区.并将大批主力部队调往上海方向。
同日,日军参谋本部正式决定组成上海派遣军,以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率第三、第十一师团等部攻取上海。
17日,日本政府公开宣布放弃“不扩大”方针,向中国发动全面军事进攻。
20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划定淞沪、江苏南部和浙江为第三战区,以冯玉样为司令长官,下辖第九、第十五、第十九集团军,总兵力达30余万人,重点防守吴淞、宝山、月浦、罗店、溯河沿江防线。
23日,日军第三、第十一师团分别在吴淞、川沙附近登陆,向宝山、罗店、浏河之线进攻,遭到中国守军顽强抗击,进展缓慢。
于是日军参谋本部决定再次向上海增兵。
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日军第一O一、第九、第十三师团先后在吴淞、上海间登陆,并向中国守军发动更为疯狂的进攻。
与此同时,中国军队也增强兵力并调整部署,以第八、第十集团军为右翼军,以第九、第二十一集团军为中央军,以第十五、第十九集团军为左翼军,总兵力达40余万人,由将介石兼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直接指挥,与日军展开激烈的交战。
在日军进攻上海,威胁南京的形势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始发表我党于7月15日提交的为公布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宣言。
23日,蒋介石发表承认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的谈话。
至此,由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宣告正式建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这将给予中国革命以广大的深刻的影
响,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的作用。
”
二、我军的第二次军事战略大转变
正确的抗战路线和战略方针,是取得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在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成全国抗战之后,根据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针对国民党不发动与武装人民群众,实行一条单纯政府的与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多次提出关于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以及持久战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为使全党和红军适应全国性抗战开始后国内出现的错综复杂的新形势,制定正确的抗战路线和战略方针,中共中央政治局于8月22日至24日,在陕北洛川冯家村召开了扩大会议,会议分析了中日战争敌强我弱的形势.指出抗日战争的艰苦性和持久性,正式确定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以及红军的战略任务和战略方针。
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并在《决定》中指出:7月7日卢沟桥的抗战,“已经成了中国全国性抗战的起点”。
“从此开始了—个新阶段,这就是实行抗战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最中心的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决定》还指出,“由于国民党还不愿意发动全国人民参加抗战”,“由于当前的抗战还存在着严重的弱点”,因此,“应该看到这一抗战是艰苦的持久战”。
《决定》号召“共产党员及其所领导的民众和武装力量,应该最积极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应该使自己成为全国抗战的核心,应该用极大力量发展抗日的群众运动”,“组织千百万群众进人民族统一战线”。
会议制定并通过了著名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其主要内容是:(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三)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四)改革政治机构,(五)抗日的外交政策;(六)战时的财政经济政策;(七)改良人民生活;(八)抗日的教育政策;(九)肃清汉奸卖国贼亲日派,巩固后方;(十)抗日的民族团结。
《十大纲领》是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的具体体现,也是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正确措施。
会上,毛泽东作了国共两党关系问题和军事问题的报告。
关于军事问题,他指出:全国抗战的战略总方针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持久战的结果是中国胜利。
按照目前敌情,日本进攻的主要方向是华北。
红军主要作战地区是冀、
察、晋三省之交地区。
红军应以创建根据地,钳制与消耗敌人,配合友军作战(战略支队任务),保存和扩大红军为当前基本任务。
红军的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包括在新条件下消灭敌人兵团与在平原发展游击战争,但着重于山地。
所谓“独立自主”,是在统一战略下相对的独立自主,一定要争取战略方针的共同商量;所谓“山地”,是指首先在山区创建根据地,依托山地开展游击战争,并向平原发展;所谓“游击战争”,就是指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消灭敌人,打得赢就打,打不了就走。
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报告,着重讨论了军事战略问题,明确我军必须实行军事战略转变,由国内革命战争的正规战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游击战转变。
为了加强共产党对军事工作的领导,会议决定由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彭德怀、任粥时、叶剑英、林彪、贺龙、刘伯承、徐向前等11人组成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周恩来为副主席。
洛川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初期新的历史转折关头举行的一次重要会议。
它为全国抗战制定了正确路线,确定了统一战线中的正确政策,规定了我军深入敌后的战略任务,确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三、红军改编
取消红军番号,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难关头为促成国共合作而向国民党作出的重
大让步之一。
8月22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宣布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25日,中共中央发布了改红军为八路军的命令:
“南京已经开始对日抗战,国共两党合作初步成功。
为着实现中共中央给国民党三中全会红军改名之保证,推动这一抗战成为全民族的抗日革命战争,我们宣布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着将:
前总指挥部改为第八路总指挥部,以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叶剑英为参谋长,左权为副参谋长,总政治部改为第八路政治部,以任弼时为主任,邓小平为副主任。
第一军团、十五军团及七十四师合编为陆军第一一五师,以林彪为该师师长,聂荣臻为副师长;二方面军二十七军、二十八军、独立第一、第二两师及赤水警卫营、前总直之一部等部,合编为陆军第一二0师,以贺龙为师长,萧克为副师
长;四方面军二十九军、三十军、陕甘宁独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团等部,改编为陆军第一二九师,以刘伯承为师长,徐向前为副师长,以上各部改编后,人员委任照前总命令行之。
各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保持和发挥十年斗争的光荣传统,坚决执行党中央与军委会的命令,保证红军在改编后成为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为党的路线及政策而斗争。
”
下辖3个师和总部直属队:
第115师,由红一方面军之第1、第15军团及陕南红军第74师编成,林彪任师长,聂荣臻任副师长,周昆任参谋长,罗荣桓任政训处主任、萧华任副主任,辖第343旅、第344旅和独立团、教导队、骑兵营、炮兵营、辎重营等部。
全师共1.55万人。
第120师,由红二方面军之第2、第6军团和陕北红军第27、第28军及独立第1、第2师,赤水警卫营、总部特务团各一部编成,贺龙任师长,萧克任副师长,周士第任参谋长,关向应任政训处主任、甘泗淇任副主任,辖第358旅、第359旅及教导团、骑兵营、特务营、炮兵营、工农营、辎重营等部。
全师共1.4万人。
第129师,由红四方面军之第4、第31军,陕北红军第29、第30军和陕甘宁独立第1至第4团及第15军团之骑兵团等部编成,刘伯承任师长,徐向前任副师长,倪志亮任参谋长,张浩任政训处主任、宋任穷任副主任,辖第385旅、第386旅及教导团、骑兵营、特务营、炮兵营、工农营、辎重营等部。
全师共1.3万余人。
总部直属队,3000余人。
全军共4.6万人。
为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安全,中共中央军委于8月25日决定,从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各抽调一部共900 0余人,组成直隶中央军委的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萧劲光任主任。
1937年9月11日,按全国统一的战斗序列,八路军改番号为第18集团军,朱德、彭德怀由正副总指挥改称正副总司令,但八路军的称呼仍被广大指战员的人民群众习惯地沿用下来。
同年12月,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改称八路军留守兵团,萧劲光任司令员(后兼政治委员),莫文骅任政治部主任,后曹里怀任参谋长。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初期部队作战序列:
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
参谋长:叶剑英、副参谋长:左权、参谋处处长:彭雪枫
政训处主任:任弼时、副主任邓小平
驻太原办事处主任薄一波、西安办事处主任叶剑英、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南京办事处主任周恩来、桂林办事处主任李克农、新疆办事处主任邓发、兰州办事处主任谢觉哉、武汉办事处主任王明、重庆办事处主任王若飞
正规编制有115师、120师、129师、陕甘宁留守兵团。
115师:
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兼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周昆、政训处主任罗荣桓、副主任萧华(兼);参谋处长王秉璋;
343旅
343旅旅长陈光、副旅长周建屏、参谋长陈士榘;
685团团长杨得志、副团长陈正湘、政训处主任邓华、副主任吴法宪、参谋长彭明治
一营营长刘正、二营营长曾国华、三营营长梁兴初
连长杨西彬
686团团长李天佑、副团长杨勇、政训处主任符竹庭、参谋长彭雄
344旅
344旅旅长徐海东、政委黄克诚、参谋长陈漫远;
687团团长张绍东、副团长田守尧
688团团长陈锦绣、副团长韩先楚、政训处主任刘震
一连指导员:黄薇
独立团
团长杨成武、政训处主任罗元发、参谋长熊伯涛
115师随营学校
校长孙毅
120师
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政训处主任关向应、副主任甘泗淇、参谋长周士第;
358旅
358旅旅长卢冬生、副旅长李井泉、参谋长姚喆;
715团团长王尚荣、副团长顿星云
716团团长宋时轮、副团长贺炳炎、政训处主任刘道生
359旅
359旅旅长陈伯钧、副旅长王震、参谋长唐子奇;
717团团长刘转连、副团长晏福生、参谋长欧阳家祥;718团团长文年生、副团长帅荣;
教导团
团长彭绍辉、政委刘型;
129师
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政训处主任张浩、副主任宋任穷、参谋长倪志亮、参谋处长李达;
385旅
385旅旅长王宏坤、副旅长王维舟、参谋长唐天际;
769团团长陈锡联、副团长汪乃贵
770团团长张才千、副团长胡奇才
386旅
386旅旅长陈赓、副旅长陈再道、政训处主任王新亭、参谋长李聚奎;
771团团长徐深吉、政训处主任吴富善、副团长韩东山、参谋长黄新友;
772团团长叶成焕、政训处主任谢富治、副团长王近山、参谋长孙继先;
教导团
团长张贤约
陕甘宁留守兵团
司令员兼政委肖劲光、参谋长曹里怀、政治部主任莫文骅;留守兵团辖:第1、2、3、4、5、6、770团和保安部队。
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之一,1937年8月22日,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由原西北主力红军,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改编而成“国民革命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任正、副总指挥。
同年9月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下辖三个师。
曾在抗日战争中参与太原会战、在日本占领区内发动民众一同进行游击战,设立敌後抗日根据地。
并于1940年发动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大陆敌後战场的主力。
根据资料,至1944年5月,八路军对敌作战7.4万次,歼敌79万馀人;至1945年8月,八路军已发展到90多万人。
改名後,除国民政府军委会正式命令称第十八集团军外,传统习惯上一律称八路军。
1947年国共合作破裂後,八路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
红军主力改编完成后,国共双方又就南方八省红军和游击队的改编达成协议。
10月12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将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
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任命北伐名将叶挺为军长。
尔后,由中共中央提名经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核定,又任命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周子昆为副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为副主任。
1937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
1938年1月6日移驻南昌。
2月上旬,军部命江南各游击队开赴皖南岩寺集结整编,江北各游击队分别在湖北黄安(今红安)七里坪和河南确山县竹沟集结整编。
全军编为4个支队:第1支队,由湘鄂赣边、湘赣边、粤赣边、赣东北等地游击队编成,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下辖第1、第2团,共2300余人。
第2支队,由闽西、闽赣边、闽南及浙南等地游击队编成,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下辖第3、第4团,共1800余人。
第3支队,由闽北、闽东游击队编成,张云逸兼司令员,副司令员谭震林,下辖第5、第6团,共2100余人。
第4支队,由鄂豫皖边红军第28军、豫南桐柏山游击队等部编成,司令员高敬亭,下辖第7、第8、第9团和手枪团,共3100人。
军部机关、特务营980余人。
全军共1.03万余人,装备各种枪6200余枝(挺)。
红军改编是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
改编的完成使国共两党具备了实现合作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也使红军更加适合于国共两党合作和民族解放战争的新形势。
然而,改编并不意味着红军的性质有任何变化,红军的名称虽然取消了,但八路军、新四军仍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这一点并未因改编而改变。
为了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广大红军指战员脱下心爱的八角帽,换上了国民革命军军服,准备奔赴抗日的战场。
四、抗日游击战争的方针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
抗日战争不仅需要正确的政治路线,同样也需要正确的战略方针。
这个战略方针就是持久战。
持久战的基本内涵是,通过持久的抗战,不断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同时集聚自身的力量,并争取国际的援助,最后夺取抗战的胜利。
为了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的滥调,全面深入阐明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坚定抗战军民的胜利信心,毛泽东以其科学的理论思维,结合抗战十个月的经验教训,并集中全党全军的智慧,于1938年5月发表了《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分析解决战争问题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
它从理论上彻底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指明了持久抗战的胜利前景,并且从战略、战役和战术各个层次上提出了一整套克敌制胜的切实可行的办法。
在全国抗战开始不久,许多人对战争前景感到茫然的情况下,《论持久战》清晰而有说服力地描绘出抗战全过程的完整蓝图,解答了人们头脑中关于这场战争的种种疑惑,这对于统一中国共产党乃至全国人民的战略思想,坚定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真正确立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从1937年7月至1940年底,是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上升阶段。
这一时期,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挺进华北、华中敌后,执行中共中央制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游击战的战略方针,实现了由国内正规战争向抗日游击战争的军事战略转变,成功地开辟了华北、华中敌后战场。
进入相持阶段后,八路军、新四军分别完成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赋予的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使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和自身实力进一步发展壮大,敌后战场逐渐上升为抗日战争的主战
场,人民抗日武装成为全国抗战的主力军。
在此基础上,八路军发起百团大战,予敌重创。
华南和东北的抗日游击战争作为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
两翼,也发挥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全国抗战开始后,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所面临的政治军事形势已同国内战争时期迥然不同,新的敌人是日本军队,旧的敌人成了友军,作战地域是以前几乎未曾涉足的华北(后来又发展到华中、华南)。
这些新的情况和新的变化迫切要求人民军队提出适应新形势的新的战略方针。
毛泽东对此极为重视。
他在1937年8月1日致周恩来等人的电报中指出:我军新的战略方针应是"在整个战略方针下执行独行独立自主的分散作战的游击战争,而不是阵地战,也不是集中作战。
因此不能在战役战术上受缚。
只有如此才能发挥红军特长,给日寇以相当打击。
"在8月下旬的洛川会议上,毛泽东再次强调我军的战略方针应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并解释说:所谓"独立自主",是指在统一战线和战略方针共同商量的条件下的相对独立自主的指挥;所谓"山地",是指首先在山区创造根据地,依托山地开展游击战争,并向平原发展;所谓"游击战争",是指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消灭敌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后来,毛泽东又在《论持久战》中更为明确地提出,八路军(当然也适用于新四军)的战略方针是“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这是关于我军战略方针的完整、准确和简练的表述,至于“山地”二字的删除,是因为此时八路军已成功地将游击战争推向了冀鲁平原,“山地”已不足以涵盖八路军的游击战争。
在这个问题上,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先后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中若干基本问题》、《目前抗战危机与坚持华北的任务》、《论抗日游击战争》等文章,深入阐明党的游击战的战略方针和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对于统一全党全军认识,促成战略转变的顺利实现,发挥了重要作用。
七七事变后,华北日军迅速攻占了北平、天津,尔后以平津为出发地,投入30万兵力,沿津浦、平汉、平绥三大铁路线向华北腹地展开战略进攻。
国民党军虽然进行了抵抗,但屡战屡败,节节退却,华北战局危急。
为解救华北危局,八路军三个师不待改编就绪,即誓师出征,于1937年8月22日至9月30日先后由陕西省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