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性质》教学实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数的性质》教学实录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数的性质》教学实录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数的性质》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八册“小数的性质”

教学目标:1、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掌握小数的性质。

2、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以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教学材料:多媒体,小数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探究新知

师:(板书:0.10.10)考考你的观察力,仔细看这两个小数,从左向右有什么变化?(边说边用箭头演示方向→)

生1:小数0.10比0.1多一个“0”。

生2:小数的后面添上了一个“0”。

师:还有补充吗?我们可以运用一个更准确的词“末尾”,谁来说完整?

生:我发现这两个小数的变化是:小数的末尾添了一个“0”。

师:那从右向左看,你又发现了什么?(箭头演示方向←)

生:小数的末尾去掉了一个“0”。

(教师出示板书,强调学生说出“末尾”一词,引导学生把话说准确。)师:(作困惑状)下面请我们同学猜猜看:这两个小数的大小一样吗?

生1:我认为这两个小数的大小一样。

生2:我也同意这个观点。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稍停顿)没有的话,请我们同学自由组合,小组交流讨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大小不变。

(学生开始自由组合,或6人一组,或8人一组,或10人一组。每个人都提供自己的信息作为参考。时间为8分钟。)

二、合作交流、验证新知

学生小组合作。

师:(巡视指导)现在请各组代表汇报交流的情况。首先请第二小组代表回答。

生1:我们小组通过讨论认为,0.1和0.10的大小不变。理由很简单:给这两个小数加上一个相同的计量单位“米”。0.1米=1分米,0.10米=10厘米,1分米=10厘米。

生2:我们小组还有补充。加计量单位我们选择的是“元”,相信每个同学都有去商场购物的经验。0.1元=1角,0.10元=10分,1角=10

生3:我们小组的方法有所不同,我们是根据分数的意义来验证的。

0.1=1/100.10=10/1001/10=10/100

生4:前面几组同学的方法都很好。但我认为我们组的方法更为直观,形象。我们是利用辅助图片来直接演示的,请看(上台用实物投影仪边演示边说明)0.1用分数表示是1/10,0.10用分数表示是10/100。把分数用涂阴影部分的方法表示出来(图略),再将这两片同样大小

的涂了阴影部分的明胶片重叠放在一起,发现它们一样大。

(学生逐个说出自己的验证方法,教师边听边板书其重点部分。)师:太精彩了!确实如此。无论你是运用的哪种方法我们得到的结论只有一个(电脑出示:小数的性质)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仔细地默读一遍“小数的性质”。(等待5秒,同时出示:1.07010.700107.001070)请你判断下列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

(指名学生上台做题,用“\”代表去掉,通过这个练习来巩固并加深学生对其性质的理解。)

三、指导运用

师:“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想不想试试你到底懂得了多少知识?

生:(齐声回答)想。

师:(出示练习题)当我们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化简:0.800=()10.070=()

21.0010=()

(学生各自独立完成上面的习题,然后师生共同解答,订正。)

师: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末尾添上“0”,把整数改写成小数形式,在其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边说边出示下一题)试试这一题,看谁做得最快?

(课件出示)不改变数的大小,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0.8=()90=()

20=()2.12=()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指名回答,教师予以肯定。)

(出示第3题)按要求改写成小数部分只有三位的小数。

10.09000=()0.4500=()

(学生抢答,教师予以鼓励)

师: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运用生活。咱们就以生活中的例子来做一道题,可以吗?(可以)

教师出示:用“员”作单位,改写成小数部分有两位的小数。

3元2角=()元18元=()元

1元零3分=()元

四、深化拓展

教师出示“智力游戏”。

谁能只动两笔,就可以使7、70、700这三个数变得相等。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师:请各组汇报完成情况。

生1:我们的办法是:将它们变为70、70、70就行了。

生2:我们只需加2个小数点,使其变为7=7.0=7.00。

师:(追问一句)你们运用的是哪个知识点?

生:我们运用的就是今天所学的知识:小数的性质。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

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师:看来咱们同学真正作到了“学以致用”呀。最后我们玩一个“动脑筋出教室”的游戏。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

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每人手中都有一张卡片,请拿着与曹老师所报的数大小相等的卡片站起来,走到讲台前举起,让其他同学判定,通过的就可以直接走出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