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临摹版本的探究与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序》临摹版本的探究与分析
《中国古代书法——行书》邮票选择王羲之《兰亭序》、苏轼《黄州寒食诗》和颜真《祭侄文稿》的书法手迹。然而,其中《兰亭序》虽称王羲之书写,但实际上却是后人的临摹本;而且存在着许多临摹版本,值得探究与分析。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晋永嘉元年(307),因“永嘉之变”,随家族南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因与骠骑将军不和,称病辞官,隐居嵊县金庭(今浙江嵊州)。王羲之一生以文会友,挥笔疾书,挥毫泼墨,结识许玄度、支遁、谢安等文人墨客,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名人故事和历史典故。
嵊州金庭右军祠壁画,记述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技艺,先拜学卫夫人,继学蔡邕,再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自成笔划清圆、结构端正独特风格,楷、草、行书俱佳。草书龙飞凤舞,出神入化,飘逸俊美。代表作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平安帖》、《快雪时晴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
《兰亭序》,又称《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是东晋永和九年(353)3月3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行修禊之礼。据记述,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等人列坐兰渚环曲小溪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逐流漂浮。一旦酒觞滞留面前,就得即兴赋诗一首,诗不成,则罚酒三觞,以为娱乐。在雅集中,有26人作诗共37首。王羲之即兴用蚕茧纸,鼠须笔,将诗汇集作序,记述聚会盛况观感。《兰亭序》,共28行,324字,遒媚飘逸,字字珠玑,纵横变化,气韵完美,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斯时王羲之已醉,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感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原稿终莫能及。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为传家宝,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智永出家为僧,没有子嗣,传给弟子辨才和尚。
《兰亭序》原文是: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
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惓,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揽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揽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为历代书法家敬仰,誉称“天下第一行书”。梁武帝盛赞王羲之书法:“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唐太宗称赞:“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唐太宗爱好书法,“心慕手追”,重金索求《兰亭集序》,得于会稽永欣寺(现绍兴云门寺);命虞世南、欧阳询、禇遂良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以冯承素为首的弘文馆拓书人也奉命将原迹摹成副本。真迹则被他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唐太宗曾孙玄宗年间,《兰亭序》在世间传开,追及源头,认定各种古本,行款一致,风格如一,表明源于共同的祖本。现在国家邮政局发行的《兰亭序》邮票,是冯承素摹本,存故宫博物院,上面钤有“神龙”(唐中宗年号)小印,是断为唐摹本的铁证。
一、冯承素摹本:白麻纸本,纵24.5厘米,横69.9厘米。两纸拼接,前纸13行,行距较松;后纸15行,行距偏紧。帖首前隔水上有旧题“唐模兰亭”四字,左边骑缝线残留“神龙”小印左半,故称“神龙本”。此本递藏于南宋内府、元朝郭天锡、明朝项元汴、清朝内府。全卷鉴藏印多达百数十方,后纸有宋朝李之仪、石苍舒、元朝赵孟頫、郭天锡、鲜于枢、邓文原,明朝李廷相、文嘉、项元汴诸家题识观跋17则。
此卷所见“神龙”印,
郭天锡在至元癸已(1293)
的题跋指为:唐中宗年号
印。中宗李显是太宗孙,高
宗子,武则天所出,一生两
次登基。第一次在嗣圣元年
(684),两个月被武则天
废为庐陵王。武后当政的圣
历元年(698)召回,又立
为皇太子。神龙元年(705)
正月武则天病重,张柬之迎
李显监国,逼武则天退位,
李显再次即位,恢复唐朝国号。中宗“复辟”时,袭用武则天“神龙”年号,两年后改元“景龙”,又三年,被韦后鸩毒而死,年55。郭天赐把此本定为“神龙本”,认为“此定是唐太宗朝供奉搨书人直弘文馆冯承素等奉圣旨于《兰亭》真迹上双钩所摹”。郭天赐表达谨慎,只说“冯承素等”;因为冯承素之外,唐朝宫廷书人还有赵模、韩道政、诸葛贞、汤普彻等人,不能确认究竟出自谁手,只作整体判断。明万历五年(1577),项元汴省复为单,题为“唐中宗朝冯承素奉勒摹晋右将军王羲之兰亭禊帖”,凿实为冯承素。但也有人质疑:项元汴把冯承素和“神龙”年号联系起来,附会成中宗时代人。双钩摹搨是精细活计,费眼力,如果贞观末年(649)冯承素30岁,那末到唐中宗神龙年间,当有87岁,老眼昏花,岂能从事摹搨。
冯承素摹本是公认的唐人摹本,比所谓“虞摹本”、“禇摹本”的影响大。启功《兰亭帖考》说:“这帖的笔法秾纤得体,流美甜润。迥非其他诸本所能及。破锋和剥落的痕迹,俱忠实地摹出。”行款前疏后密,行式上保存了王羲之原稿近边处挤写的状态。“从摹本的忠实程度方面来看,神龙本既然这样精密,可知它距离原本当不甚远。”但是这本唐摹《兰亭》过于妍媚,一些学者也以此怀疑《兰亭》的真实性。
二、虞世南临本:白麻纸,纵24.8厘米,横57.5厘米。两纸拼接,接缝在14与15行之间,行距匀称。历代屡经装裱,墨色晦暗。幅末尾下端题“臣张金界奴上进”小字一行,人称“张金界奴本”。张氏,宛平人,卑名“金界奴”,即僧家奴之意。他总管元朝染织杂造工匠,元文宗时主持奎章阁建筑工程。此本卷首钤有元文宗“天历之宝”,又称“天历兰亭”。
明朝时,这本《兰亭》流入民间,晚明归大收藏家吴廷。吴廷,字用卿,号江邨,歙县(今安徽黄山市徽州区)人,富甲一方,书画收藏之巨可与明朝大收藏家项元汴(子京)相埒。吴廷广交文人书家,曾将这本《兰亭》借与董其昌,万历二十六年除夕(1599)索回。约在万历四十六年(1618),董其昌转让给明末儒将茅元仪(止生)。清初为大收藏家梁清标所得,而进入清朝内府。乾隆帝题跋两则,其中一则写于乾隆十二年(1747)。
这本《兰亭》称为“虞世南临本”,缘于董其昌。他割让茅元仪时写的题跋,有“此卷似永兴所临”一语。梁清标(蕉林,1620~1691)装裱时,题了“唐虞永兴临禊帖”的标签,贴在卷首。“永兴”是初唐书家虞世南的封号。乾隆皇帝喜欢这个大名头,题跋说“董其昌定为虞永兴摹”,还为董其昌的说辞找了一条理由,“以其与褚(遂良)法外别有神韵也”。但是鉴定行家并不相信董其昌的信口之言,清朝鉴定家翁方纲(1733~1818)写过一篇《苏米斋兰亭考》,认为“颖上、张金界奴诸本,则后人稍知书法笔墨者,别自重摹”。启功曾经屡观原卷,赞成翁方纲之说,进而怀疑此本“是宋人依定武本临写者”。但学者“精识”不敌前朝俗说,世人依然称此为“虞世南临本。
三、禇遂良临本:淡黄纸,纵24厘米,横88.5厘米。也是两纸拼接,接缝在19行与20行之间。后纸有米芾10行题诗,所以又称“米芾题诗本”。诗曰:“永和九年暮春月,内史山阴幽兴发。群贤吟咏无足称,叙引抽毫纵奇扎。爱之重写终不如,神助留为万世法。廿八行三百字,之字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