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我们居住的地球练习

第1节我们居住的地球练习
第1节我们居住的地球练习

第三单元地球与宇宙课题1 我们居住的地球

13.根据下面的图

第一单元地球与宇宙

课题1 我们居住的地球

知识题练

题练1 A 解析:关于地球的形状,古代各国人们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古代中国人提出了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古代印度人心目中的大地是个圆盾;古代巴比伦人想象大地是个空心山;古代埃及人认为星星悬挂在支撑于高山的天空下方,太阳乘船由河的东岸驶向西岸。

题练2 B 解析:古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偏颇的原因很多,如观测手段、对自然的崇拜和顺从、宗教、神话等,其中主要是科学技术的局限。

题练3 B 解析:该题要注意观察者是在远离港口的船只上看灯塔。因为地球是个球体,故先是塔基消失,再是塔顶消失,整个灯塔不可能同时出现或同时消失。

题练4 A 解析:该题选择的是否定性选项,公路上远去的汽车越来越小是整体性的消失,主要原因是人与汽车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从而造成观察者无法继续观察,与地球形状无关。

题练5 4万28 21 解析:已知距离是4万千米,行驶速度是60千米/小时,根据公式v=s/t,便可计算出:t= s/v=40000千米/60千米/小时=667小时/,换算成天数就是667小时/24小时≈28天。

题练 6 D 解析:地球真正的形状是个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球体,而从宇宙遥远的空间看地球却是个正球体,主要原因是地球的赤道半径与极地半径差距很小,对于遥远的宇宙空间距离而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方法题练

题练7 答案:古代人类对地球形状产生不同的、错误的认识,是由于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的科技水平、活动范围不同所致,可见一定的科学技术是正确认识地球形状的基础。解析:对于地球形状的正确认识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要辨证地去看待和分析古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或观点,。

题练8 答案(1)海面上远去的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2)登高可以望远(3)月食时月缺边缘呈圆弧形状等。解析: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方法和现象很多,要正确理解和合理运用。点拨:对于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方法或实验,要从成因上深刻理解,才能做到灵活运用。

题练9 答案:经现代科技测量知道,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径为6378.14千米,极半径为6356.76千米,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约21千米,仅差0.33%,因此,从太空看到的地球像是个标准的球体。解析:人们肉眼观测和科学测量之间存在误差是必然的,要学会用科学的办法加以解释和分析说明。点拨:这里的误差主要是指视觉误差。

能力题练

一、1. A 解析:古代中国人的“盘氏开天辟地”,提出了天圆地方的“盖天说”

2.B 解析: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5艘海船,用3年时间,完成首次环球航行,从而直接证明了地球是球体形的。

3.B 解析:应该辨证地看待张衡这一理论。

4.B 解析:该题目选择的否定选项,日食是因为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日食的圆弧形缺损只能证明月球是个球体,而无法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5. D 解析:对于在岸边的观察者而言,桅杆比船身先消失与桅杆的长度、船只的大小及观察者所处的位置没有任何关系。

6.B 解析: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说明地球是球体的现象有很多,但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造成的;水总往低处流是由于地心引力造成的,日全食时产生的圆弧形日缺也与地球形状无关。

7.B 解析:地球的赤道周长为4万千米。

二、8.答案:印度中国9.答案:标准的球体海洋云层10.答案:6378 多略扁略鼓11.答案:4万12.答案:

0.33%

三、13.答案:(1)桅杆船身远球球(2)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的环球史话,人造卫星或宇宙飞船上拍摄到的照片,都用事实证明地球是个球体。解析:观察帆船的桅杆和船身哪个先出现或哪个先消失,要结合生活体验,从观察者所处的位置考虑问题;起飞的飞机所观察到的地平圈范围的大小变化,也应遵循上面的原则。

14.答案:(1)不明显明显 (2)地球是个球体 (3)远去的帆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而回港的帆船总是桅杆先出现,再是船身的出现。解析:结合实验活动的认识和体验,可以看出图意是把篮球看做地球的模型,铅笔看作船,铅笔的移动相当于船在大海上行驶。分别在木板与篮球上移动铅笔就相当于假设地球是平面或者是球体,看哪种情况比较符合现实情况。

四、15.答案: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十分艰辛,主要是受当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文化和主流的宗教等因素决定。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耗费了人类上千年的时间,调动了人类顶尖级的智慧。从历史的眼光来看,人类终于知道了比自己大2000万倍的大地的形状和大小,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解析: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所经历的曲折而艰辛历程的评价,要遵循客观、公平、科学的原则,不能一味肯定或否定。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测试题123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成绩:_______ 一、我会填:每空1分,共19分 1、地球的各种力量包括()和()都会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 2、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三部分,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内。火山活动与()和()运动有关。 2、由于受()、()、气温或()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3、土壤是()、()、()、()、()和()等物质的混合物。 5、土地坡度的大小、()、()都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二、判断。每题2分,共30分 1、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2、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出来都是很猛烈的。() 3、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4、地球表面的地形在不断地变化。() 5、从地形图上我们知道,地球上陆地多,海洋少。() 6、山上的岩石布满了裂缝,是它受到风化作用的结果。() 7、雨水对土壤的侵蚀是从雨水在地面上流动时开始的。() 8、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9、微风的力量很小,对土地没有侵蚀作用。()

10、为了保护我们家园,应想办法尽可能地减少侵蚀。() 11、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速激烈的,有时是缓慢的。() 12、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这些泥土又会沉积下来。() 13、河流上游一般是鹅卵石。() 14、冰川、风、海浪的侵蚀,形成各种各样的地形。() 15、为了保护我们的地球,我们应想办法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三、选择。每题2分,共24分 1、从地形图上可以知道,我国地势特点为:() A、东高西低 B、西高东低 C、中间高,东西面低 2、地表便形成了许多溪流和沟壑是由于流水对土地有()作用, A、沉积 B、风化 C、侵蚀 3、沉积实验中,我发现() A、细沙和黏土先沉积 B、轻的颗粒先沉积 C、重的颗粒先沉积 4、会使土地被侵蚀越厉害的条件。() A、坡度大,有植物覆盖,降雨量小 B、坡度小,无植物覆盖,降雨量大 C、坡度大,无植物覆盖,降雨量大 5、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三部分,其中不属于的结构名称为() A、地壳 B、地幔 C、地心

水循环练习题

水循环练习题 一、选择题 1、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题。 (1).下列实现着图中①的功能的是 A.海陆风 B.长江 C.我国的夏季风 D.我国的冬季风 (2).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人类活动对下列哪个环节施加了影响 A.① B.④ C.⑤ D.⑥ 2、水循环的主要动力是 A.太阳辐射能B.重力能 C.大气运动D.水的三相变化 3、下图是“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下列对图中各环节含义的说明,正确的是() A.①—下渗 B.②—蒸发 C.③—水汽输送 D.④—降水(2).下列关于水循环意义叙述正确的有() ①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水体更新②促进地球上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③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④参与三大类岩石的形成 A.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3).在图示水循环中,人类主要可以改造的水循环环节是() A.水汽输送 B.地表径流 C.降水 D.地下径流 4、读水循环示意图(图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题。 (1).该示意图中四个箭头共同表示的水循环是 A.海上内循环 B.陆地内循环 C.海陆间循环D.地表水与地下水间循环 (2).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是 A.①蒸发B.②水汽输送 C.③降水D.④地表径流 5、图7为“某城市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题。 (1).属于水循环中地下径流环节的是() A.a B.B C.c D.d (2).该城市在路面改造中,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这种改造会使图中四个环节量的变化()

A.a 增加 B.b 减少 C.c 增D.d 不变 6、图5为“某河流径流形成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题 (1).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A.①径流、②地表调蓄、③蒸发蒸腾、④河网调蓄 B.①蒸发蒸腾、②河网调蓄、③地表调蓄、④径流 C.①河网调蓄、②地表调蓄、③蒸发蒸腾、④径流 D.①蒸发蒸腾、②地表调蓄、③河网调蓄、④径流 (2).近年来图中河流含沙量变小,最可能原因是 A.修建水库 B.植被覆盖率下降 C.降水强度增大 D.上游河道采砂 8、海陆间循环是最重要的水循环类型,其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 A.促进陆地水体的更新 B.降低表层海水温度C.促进海洋水体的更新 D.提高陆地地表温度9、有关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陆地水资源得以再生 B.促进水的三种形式转化 C.加速了冰川的融化 D.减轻了水土流失的强度 10、读“水循环示意图”(题17、18图),完成下列题。

水圈与水循环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地球上各种水体储量由多到少依次是() A.海洋水、大气水、陆地水B.冰川水、生物水、河流水 C.冰川水、河流水、地下水D.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 2.下列地理事物中,直接参与海陆间循环的有() A.塔里木河 B .天山冰雪融水 C.长江 D.未登陆的台风 3.使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相互联系起来,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的是()A.大气环流B.水循环C.地壳物质循环D. 洋流的运动 4.关于河流径流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季节变化都很大 B.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无季节变化 C.所有河流的流量都有显着的季节变化 D.我国大多数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很大 5.右图是我国某地区一条河流受三种不同水源补给而形成的全年流量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永久积雪冰川补给②是雨水补给 ③是地下水补给④此河位于我国东北地区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 6.地球上储水量最多的淡水是() A.地下水B.冰川C.河水D.湖泊淡水 二、综合题 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地的水循环类型主要________循环,B地的 水循环类型有________循环和________循环。 (2)a、b两条河流中,水量较稳定的是___河,判断依据 是__________。 (3)甲、乙两城市中,水资源较丰富的是_____城市,原 因是__________。 (4)水循环得以顺利完成的内因是___________;外因 __________。 第三节水圈与水循环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D 2.C 3.B 4.D 5.D 6.B 二、综合题 7、(1)陆上内海陆间陆上内(2)a a河位于断层处,地下水补给量大而稳定,b河主要靠雨水补给,季节变化大(3)乙该城市离海洋近,水循环活跃,降水丰沛(4)水的固、液、气三种相态的变化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的作用

地球表面及变化知识点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复习资料 1.地形指地球表面的形态。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湖泊、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2.陆地上的地形主要有高原、山地、盆地、湖泊、峡谷、平原、丘陵等。 3.峰峦高耸,地势崎岖的是山地;海拔不高,山顶浑圆的是丘陵;低平而宽广的是平原;海拔较高、地面开阔或有丘陵起伏的是高原;周围有山地、高原环绕,中间地势较低的是盆地;深度大于宽度,谷坡陡峻的是峡谷。 4.我国的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图上,常常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海拔高度的地形,绿色往往表示的是平原,蓝色表示的是海洋或湖泊。 5.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6.地球从内到外可以分成地核、地幔、地壳三部分,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7.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如地震、火山;有时出表现为极其缓慢的变化,如喜马拉雅山的隆起。 8.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现在的大陆板块。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 9.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10.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1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12.根据颗粒大小把土壤的微粒分:沙砾、沙、粉沙、黏土,统称为岩石的微粒。 13.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4.腐殖质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能使土壤变得肥沃,盐分是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它们都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15.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16.把土壤放入水中,发现水中有气泡,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把土壤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土壤上有“白汽”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水分;把沉积物的上层抹在手上,感觉很细腻,那是黏土。 17.雨水和径流(沿着地表流走的雨水叫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18.影响侵蚀的因素:土地的坡度大小、土地上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9.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20.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因此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21.在河流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过程中,上游河床往往布满了大石头,中游河床堆积了很多的鹅卵石,下游河床堆满细沙。 22.自然力如流水、风、冰川、海浪、重力等都会对土地产生侵蚀和沉积作用。 23.防止和减少灾害发生采取的措施:植树造林、兴修水利、修筑水坝、修梯田、封山育林、加强灾害预警预报…… 24、谈谈你对“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的理解 答: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水循环练习题

水循环练习题 第一课时 一、单项选择题 1.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有大循环之称的是: A. 发生领域最大的海陆间循环 B. 发生在人类居住的陆地和陆地上空之间的内陆循环 C. 每年循环量最大的海上内循环 D. 地球水和太空水的循环 读图1,回答2—6题: 2. 若该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的模式图,则最能代表台风登陆我国的环节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 若该图表示低纬度大气环流圈,则④是: A. 信风 B. 西风 C. 东风 D. 季风 4. 若该图表示我国东部夏季季风环流示意图,则③表示哪个区域大气的热力状况 A. 陆地 B. 海洋 C. 高空 D. 以上都不是 5. 若该图表示北太平洋中低纬度海区大洋环流,则①是: A. 风海流 B. 上升流 C. 暖流 D. 寒流 6. 若该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的模式图,目前人类可以在某些地区某些时候施加一定影响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7. 下列河湖,没有直接参与海陆间水循环的是: A. 塔里木河 B. 闽江 C. 长江 D. 太湖 8. 从水循环角度来看,“南水北调”工程: A. 增加了长江流域的地表径流 B. 减少了长江流域的雨水下渗 C. 导致长江流域水量不平衡 D. 改变了长江流域的自然水循环 9. 关于我国河流补给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珠江的补给主要靠大气降水 B. 塔里木河的补给主要靠雨水 C. 长江的补给主要靠湖泊水 D. 黄河的补给主要靠积雪融水 10. 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A. 解决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问题 B. 连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以发展航 运 C. 利用流域间的落差发电 D. 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11. 下列地理现象中,哪些直接参与海陆水循环过程() A. 滚滚长江向东流 B. 祁连山地冰川 C. 塔里木河水的蒸发 D. 没有登陆的台风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测试题

教科版五上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测试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 在中国地形图上,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2.地球(海洋)多,(陆地)少。 3. 地震和火山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其中地震多发生在 (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4.由于受(水)、(大气)、(气温)、(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5.土壤中的颗粒从大到小依次是( 沙砾)、( 沙)、(粉沙)、(黏土)、,它们统称为岩石的(微粒)。 6. 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等物质的混合物。 7(雨点降落到地面)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8.雨水降落地面带走了一部分(土壤微粒)就是(侵蚀)。 9(流水)、(风)、(冰川)、(海浪)等都对土地有侵蚀和沉积作用。 二、判断(每空2分,共20分) 1.高原无平地,平原无起伏。(×) 2.大陆板块很稳定,不会移动。(×) 3.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变化都是很猛烈的。(×) 4.植物的根系也可以碎裂岩石。(√) 5.动植物完全依赖土壤生存,却不曾为土地做过什么。(×)

6.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是沉积的结果。(×) 7.侵蚀和沉积是流水特有的搬运土地的现象。(×) 8.在多暴雨的山区,山脚下是不适合修建房屋的。(√) 9.土壤在水中是按颗粒大小分层沉积的。(√) 10.土壤源于岩石,岩石的颗粒就是土壤。(×) 三、选择(每空3分共15分) 1.地形图上以深浅不同的(B. )代表海洋。 A.绿色 B.蓝色 C.黄色 2.每年喜马拉雅山的抬升是(.C ) A.猛烈的 B. 不存在的 C.缓慢的 3.土壤颗粒中肉眼看不清的是(B. ) A.沙 B. 黏土 C. 粉沙 4.在一条大河的中游堆积了很多的(.C ) A.大石头 B.细沙 C.鹅卵石 5.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关系是( B. ) A.同在中国 B.黄河携带的黄土沉积到华北平原 C.长江携 带的黄土沉积形成华北平原 四、简答(每小题6分共18分) 1.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谈一谈你的看法。 土壤为动植物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来源。 2.你认为哪些因素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地球上的水》练习题

地球上的水练习 科学研究表明,地球上水量是基本稳定的;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的水量也是相对平衡的。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实现海陆间矿物质迁移的水循环环节是() A.蒸发 B. 水汽输送 C.降水D 径流 2.海洋水的矿物质含量() C.总趋势为降彳氐 A.基本不变 B.总趋势为增加 D. 在冰期相对较低 图1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 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D.河道淤积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C.③④ D.①④ 5.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 变化是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 ?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图2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C.降水变率增大 4.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①水量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A.①② B.②③ 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好盐层,据此完成6-8题。

6?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A.远大于2 000毫米 B.约为2 000毫米 C.约为210毫米 D.远小于210毫米 7?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A.坡面 B.洪积扇 C.河谷 D.湖盆 8. 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图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 线(b)。读下图,完成下题。 9. 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a中的 A①地B .②地C .③地D .④地 10. 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 间 A.河道淤积B ?河谷变宽C ?湖泊分流D ?湖水补给量减小贝加尔湖湖面每年 1 —5月封冻,冰厚可达90厘米,图5为贝加尔湖地区等高线图。据材料回答下 列各题 11、贝加尔湖 A、结冰主要原因是海拔高 B、湖面中心结冰早于边缘 C、位于山谷导致冰层深厚 D、北部的封冻期长于南部 12、贝加尔湖对湖区环境的影响是 A、结冰时使气温降低 B、融冰时使气温升高 C、减小了气温年较差 D、冰层增加空气湿度 图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a)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回答题。 13:该流域开发过程中 A.降水量增加 B ?蒸发量增加 C ?下渗减少 D .地表径流减少 M5 m | s | HA

我们居住的地球 试题1

第一节我们居住的地球 例题解析 【经典题】 例1、地球是个正球体吗? 【解析】现代科技测量出,地球实际上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一个椭球体,并不是一个正球体。因为地球的赤道半径只比地球的极半径长了21千米,仅差0.33%,所以,肉眼看上去地球还是很圆的。【答案】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并不是一个正球体。例2、古代巴比伦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 A、大地是个大圆盾,由大象(一个民族的象征)驮着在龟背上 B、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C、大地是个龟背般隆起的空心山,大陆四面环绕着海水,有一个浑圆的巨大天罩盖在上面。 D、大地是一个球体 【解析】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穹隆状的天覆盖在呈正方形的平直大地上。古代印度人认为地球是个大圆盾,由大象(一个民族的象征)驮着在龟背上。古代巴比伦人认为大地是个龟背般隆起的空心山,大陆四面环绕着海水,有一个浑圆的巨大天罩盖在上面。通过各种现象的证实及现代科技测量可知地球是一个球体。 【答案】 C 【原创题】 例3、关于地球形状有两种说法:(1)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2)三轴椭球体。这两种说法有何异同点? 【解析】此题的关键:赤道也不是正圆,而是椭圆,那么赤道半径应该有多少条?【答案】不同点:第一种说法,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长21千米,形成椭球体,这意味着有两个轴。而第二种说法指明是三轴椭球体,所指的是哪三轴?因为人造卫星观测结果,赤道也不是正圆,而是椭圆,那么,赤道半径就不会一样长,而有无数条,有长,更长、很长,……有短、更短、最短……现在取其中平均长半径、平均短半径,于是就成为赤道长半轴+赤道短半轴+极半径短半轴的三轴椭球体了。 相同点:所有这些差值同地球平均半径相比都很小,因此从太空看,地球仍是一个圆 球体,两种说法大致是相同的。 例4、为了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小明收集了以下证据:①远离海岸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②日食时,日轮的缺损部分为圆弧形;③地球仪所示的地球是个球体;④月食时,月轮缺损的部分为圆弧形。请判断其中能作为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日食发生时,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由于月球遮蔽太阳光,使月球背光一侧形成长长的阴影区,遮住了我们观察太阳的视线,就产生了日食现象。日轮的缺损部分为圆弧形只能证明月球是个球体。 【答案】 C 【点击思维题】 例5、很早以前,人类就开始研究宇宙中其他星球上存在的生命的可能性。外星人是否存在?智慧生命是否与地球相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地球人。好多报刊、杂志、网络上报道:有人见过“外星人”。一位科学家在解释“之所以‘外星人’不多见的原因时说:“外星生物至少比地球生物早进化20亿年,他们不屑和人类接触、沟通,就像我们没兴趣与细菌交谈

小学科学五上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小学科学教科版科学上册 上学期 试卷 教案 班级: 姓名: 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1、地球的地表形态可以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2、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高原: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3、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海洋在地形图上用蓝色表示。 4、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西部多高原,东部多平原。家长签名:( ) 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1、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2、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3、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 4、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 5、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了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是两大板块受拉张而形成的断裂谷。 6、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有些是猛烈的,比如地震、火山。有时候也极其缓慢,就像喜马拉雅年复一年的隆起。 7、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地进行的,是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觉察的。 家长签名:( ) 第三课:岩石会改变摸样吗 1、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2、整块的岩石风化后岩石碎裂,碎石继续风化就会变成小石子和沙,这些小石子和沙经过长时间后又会变成土壤。 3、“冷热作用使岩石发生变化”模拟实验研究计划 实验材料:酒精灯、火柴、石块、镊子、盛水的烧杯等。 实验步骤:①点燃酒精灯。②用镊子夹住岩石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③把加热后的岩石立即放

地球的自转训练题(带解析)

地球的自转训练题(带解析)(2019·荆州质量检查)如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 A.北半球中纬度B.北半球低纬度 C.南半球中纬度 D.南半球低纬度 2.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 ) 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B.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C.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D.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解析:1.A 2.A 第1题,南北纬60°处的自转线速度为837 km/h,读图可知,图示区域的线速度略大于837 km/h,故该区域纬度略小于60°;线速度向北逐渐减小,则位于北半球。第2题,在纬度相同的情况下,海拔越高,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大。 2018年12月,湖南某大学邀请英国牛津大学戴维斯教授来湘讲学。如图为戴维斯教授通过微信与马教授联系接机事宜的截图。完成3~4题。 3.根据戴维斯教授与马教授的微信聊天信息可推知,戴维 斯教授飞抵长沙黄花国际机场的时间(北京时间)约为( ) A.13日08:00 B.13日22:00 C.14日10:00 D.14日12:00 4.伦敦和长沙两地相比( ) A.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同 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长沙大于伦敦 D.角速度相同,线速度长沙小于伦敦 解析:3.D 4.C 第3题,从图中看戴维斯教授乘坐的飞机起飞时间为伦敦时间13日13时,此时北京时间为13日21时,再加上飞行15小时,戴维斯教授飞抵长沙时间为14日12时,D正确。第4题,地球自转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各地都相同,故伦敦和长沙两地角速度相同;地球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长沙纬度较伦敦低,自转线速度较大,

2020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第四单元 地球上的水

第四单元地球上的水 【2019 年高考真题】 (2019 年江苏卷)【自然界的水循环】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图 5 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读图回答 11~12 题。 11.1989 年到2015 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 A.10~15 千米B.15~20 千米C.20~25 千米D.25~30 千米 12.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 ①地下水位上升②地表气温升高③生物多样性增加④地表径流增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11.B 12.C 【解析】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难度较小,基础知识考查。 11.有图可知,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应当是 1989 年与 2015 年曲线的差值最大的区域,从图中可以看出变化最大的区域,距离市中心大致为 15—20 千米,因此正确答案选择 B。读图判断即可。 12.有材料可知,城市不透水面会阻止水分下渗,因此会导致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径流增多,影响水循环环节。城市不透水面其实就是路面的硬化改变地表下店面性质增加。城市广场、建筑、道路等设施在内的城市下垫层代替了大自然原有的森林、绿地和田野,形

成了“城市荒漠”,野生动植物逐渐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不断减少以致濒临灭绝。影响地表植物的生长;不透气的地面很难与空气进行热量、水分的交换。改变城市水生生态系统,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对空气的温度、湿度的调节能力差,且由于硬化地面的高反射率,使它在大量吸收、储存了太阳辐射热之后,又将热量反射释放出来,使城区的温度比郊区和乡村高 2~3℃,产生“热岛现象”。不透水铺装严重地破坏了城市市区地表土壤的动植物生存环境,改变了大自然原有的生态平衡。②④正确,①③错误。选 C。 【点睛】城市不透水面会阻止水分下渗,因此会导致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径流增 多,季节变化增大。 (2019 年北京卷)【洋流】图 5 为某日 08 时亚洲局部海平面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 第7 题。 7.图示区域 A.①地的风向为东南B.②地有大雾出现 C.③地未来有强降水D.④地寒暖流交汇 【答案】7.C 【解析】7.根据①地周围的等压线的分布,①地的风向为偏北风,A 不对;大雾出现需要 大量的水汽、降温和静风天气,②地此时受到大风天气影响,不会有大雾出现,B 不对;③

小学科学五上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练习题

小学科学五上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练习题 一、填空题。 1.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造成的。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内。火山活动与()和()运动有关。 2.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压力越来越()。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熟的粥,在不断地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3.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 4.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说来,()的颗粒先沉积,()的颗粒后沉积。 5.()和()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6.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三部分。 7.岩石在()()()()等长期联合作用下发生风化现象。 8.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这些()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9.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小石子),其次是(),接着是比沙还小的(),最小的土壤微粒是()。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 10.土壤中还有()和()。()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是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它们都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二、判断题。 1.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但是不会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 2.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相同的地形地貌。()3.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态的过程中,不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4.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土地遭受侵蚀。() 5.在各种力量塑造和改变着地表地形地貌的过程中,有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害。() 6.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可以是地球的局部表面在瞬间发生较大的改变,就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 7.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有时也表现为极其缓慢的变化,就像地震、火山。() 8.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

河南省2019年八年级物理上册:5.4“地球上的水循环”知识过关练习题(II)卷

河南省2019年八年级物理上册:5.4“地球上的水循环”知识过关练习题(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可以用铁锅来熔化铝.却不可以用铝锅来熔化铁这是因为(). A.铁的传热性能比铭强 B.铁的熔点比铝高 C.铁的硬度比铝大 D.以上说法都正确 2 . 夏季的清晨,南湖的湖面上常出现一层薄雾,这是由于湖水() A.汽化形成的水蒸气B.先汽化后凝华 C.先汽化后凝固D.先汽化后液化 3 . 如图所示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吸热”的是() A.大地回春,冰熔雪化 B.夜幕降临,草叶上形成露珠 C.水沸腾时,壶嘴形成“白气” D.深秋时节,树枝上形成“霜”

4 . 下列做法中,利用了物态变化时放热的是() A.炎热的夏天,为了凉快,常在地面上洒水 B.夏天为了喝到冰凉的饮料,在饮料中加冰块 C.北方的冬天,常在保存蔬菜的菜窖里放几桶水 D.运输食品时,为了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常放些干冰 5 . 自然界中的雨、雪、雾、露、霜、冰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发生变化形成的,图中对物理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A.“晶莹的露”是熔化现象 B.“缥缈的雾”是汽化现象 C.“浓重的霜”是凝华现象 D.“严寒的冰”是液化现象 6 . 在标准大气压下,由表格数据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名称钨铁钢铜金固态水银固态氮 熔点(℃)34101535151510831064—39-259

A.用铜锅熔化钢块也行 B.铜球掉入铁水中不会熔化 C.在-265℃时氮气是固态 D.-40℃的气温是用水银温度计测量的 7 . 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 A.冰不经过熔化也可以变成水蒸气 B.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内走到室外,眼镜上会出现小水珠 C.从冰箱里用手直接取冷冻食品有时会感到“粘”手 D.90℃的水也可以沸腾 8 . 我们烧水,水沸腾时,不断有“白气”冒出来.从水到形成“白气”的物态变化是 A.先熔化后汽化B.先汽化后升华 C.先汽化后液化D.先液化后汽化 9 . 实验室要制造一个低温而干燥的环境,可以采用下列哪一措施() A.采用大量的冰块使其熔化吸热B.利用电风扇猛烈地吹 C.利用干冰的升华吸热D.打开室内冰箱门以降低温度 10 . 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熔化的是() A.B. C.D. 11 . 牙科医生在给病人检查时要用到一个小的平面镜,在放入病人口腔之前总是先放到酒精灯上烤一下,再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8篇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8 篇 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五年级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试卷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附参考答案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等第________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 分) 1、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中国的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2、地球的表面是(岩石)和(土壤)。 3、由于受(大气)、(水)、(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4、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5、土壤的成分中,(腐殖质)和(盐分)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腐殖质)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 6、将烧热的岩石立即放入冷水中,反复几次,岩石可能会(风化)。 7、风化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8、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9、下雨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天气)现象。 10、(黏土)和(细沙)容易被雨水冲走,是因为它们比较轻。 11、由于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地表会形成许多(溪流)和(沟壑),它们汇集在一起又会成为大的河流。 12、在进行沉积实验时,我们发现了(重)的物体先沉积。 13、(风化)作用和(生物)作用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4、为了保护我们家园,应想办法尽可能地减少土地(侵蚀)。 二、选择题(每空1分共15分) 1、新疆的吐鲁番是个( C )。 A、高山 B、平原 C、盆地 2、地势低平而宽广是( B )地形特点。A、山地 B、平原 C、盆地 D、高原 3、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 A ),压力越来越(C)。 A、高 B、低 C、大 4、地壳主要是由(A )构成的。 A、岩石 B、水 C、空气 D、二氧化碳 5、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 B )。 A、侵蚀 B、风化 C、沉积 6、根据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从小到大分为( C )。 A、沙粉沙沙砾黏土 B、沙砾沙粉沙黏土 C、黏土粉沙沙沙砾 7、( C ),就会使土地被侵蚀越厉害。 A、坡度大,有植物覆盖,降雨量小 B、坡度小,无植物覆盖,降雨量大 C、坡度大,无植物覆盖,降雨量大 8、由于河流的沉积作用,地势平坦的平原一般在大河的( C )流域形成。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9、深圳地形主要以坡度较缓的低矮山岳为主,这种地形属于什么地形?( C )。 A、平原 B、盆地 C、丘陵 10、我们的土壤妈妈的作者是( B )。 A、牛顿 B、高士其 C、赫歇耳 11、从地形图上可以知道,我国( B)多高山,(A)多平原。 A、东部 B、西部2、由于流水对土地有( C )作用,地表便形成了许多溪流和沟壑。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4“地球上的水循环”知识过关练习题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4“地球上的水循环”知识过关练习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下面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温度只有达到才可能沸腾 B.的冰比的水温度更低些,吸收热量更多 C.早晨看到草地上出现霜,一定是夜里的气温低于 D.干冰放在空气中会产生大量的“白气”,这些“白气”是二氧化碳液化形成的 2 . 10月23日是我国传统节气“霜降”,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下列现象的形成跟“霜”的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A.屋檐上的冰棱B.枝头的雾淞 C.食品盒中的干冰逐渐消失D.草叶上的露珠 3 . 水是生命之源,如果没有水,所有的生物都将面临死亡的威胁.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不足总水量的0.03%,淡水的循环则显得非常重要,下列有关水循环的一些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水循环的场所主要是在海陆空三个领域内 B.陆地上的水不一定是通过降雨的形式而来的 C.大气中的水蒸气是靠陆地和海洋中的水蒸发和沸腾上去的 D.水循环的主要物态变化有蒸发、液化、升华、凝华等 4 . 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放出热量的是

A.冬天哈出的“白气”B.正在消融的冰凌 C.夏天湿衣服晒干D.放入衣箱中的樟脑球变小 5 . 下列生产、生活现象中的物态变化,都需要吸热的是() ①制作塑料成品时将塑料颗粒熔化 ②滴在桌子上的水逐渐干了 ③寒冷的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走进暖和的室内,镜片上突然蒙上一层小水珠 ④樟脑丸逐渐变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 . 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白气”,下列有关“白气”形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夏天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周围冒“白气”,这是冰棍凝华成的水蒸气 B.演出时舞台上经常释放“白气”,这是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C.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白气”,这是壶嘴喷出的水蒸气 D.深秋清晨的河面上经常出现“白气”,这是河水蒸发出的水蒸气 7 . 一块0℃的冰投入到0℃的水里时,周围的气温也是0℃,过一段时间后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些冰熔化成水,使水增多B.有些水凝固成冰,使冰增多 C.冰和水的质量都不变D.以上几种情况都可能发生 8 . 如图所示,户外温泉是人们喜爱的一种休闲方式。下列有关冬季户外温泉的一些描述正确的是()

我们居住的地球教案

我们居住的地球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节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初步掌握证实地球是个球体的一些观察和方法。 2、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从而加深对地球面貌的认识,激发对探索地球与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物质观打下基础。 二、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三、教学难点 利用相关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形状。 四、教学器材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篮球、直尺、铅笔 五、教学设计 《我们居住的地球》一课是浙教版的科学教材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本章教材属于地球和空间科学领域,本课主要以“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发展史”为主线,连带“人类认识地球的艰巨性”和“学生设计方案证明地球是圆的”这三条主线将整堂课连成一条线。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平面→曲面→球体→正球体→不规则的球体的认识过程。 本课是七年级学生首次接触地球知识,虽然对地球有很多感性认识,但七年级学生,生活经验和阅历还不够丰富,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还不够完善。所以在课程教学设计中我尽量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七年级学生好奇心、表现欲强,乐于动手等优点,在教学中尽量设计一些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找,去发现,去探究,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更加投入到了学习中去。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如在教学古人对地球形状有哪些看法时,让学生在课前预先去查资料,然后在课堂中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全体参与评论。让学生有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体现成功的快乐,培养自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究“模拟帆船远去实验证明地球面是球面”时,我准备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如何利用身边容易拿到的物品来替代帆船和地球。然后再根据合适的方案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可以用篮球或书本来做球面或平面,用笔做帆船)。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尽心协力,一起出主意、想办法。这样会让学生更积极、更主动地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任务自然能水到渠成。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呢?引题----我们居住的地球。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要点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1范文整理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要点: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一、填空: 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地形 特点 地 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丘陵 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 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平原 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盆地 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地球的地表形态可以分为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x藏地处高原,那里有许多有着尖峰的冰山;内蒙古的大草原很宽广,一望无边。

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海洋在地形图上用蓝色表示, 用绿颜色表示平原。中国的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XX提4月2日所罗门群岛发生里氏8级地震,在引发海啸造在人员伤亡的同时,将一座名为拉农加的岛屿突然拔高了 3米。 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可以使地球的局部表面在瞬间发生较大改变的是火山和地震。 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有关。 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 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风化。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形地貌。 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变化,地球刚形成时是汪洋一片,后来才出现陆地的。 科学家认为喜马拉雅山是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东非大裂谷是两个大板块受拉张而形成的。 0、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 的景观,如海南山;云南的石林;黄山奇石等。 1、整块的岩石风化形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 来越小的颗粒,这些细小的颗粒经过长时间后又会变成土壤。根据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 粒是沙砾,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小的粉沙,最小的土壤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测试题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 51.“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有哪些教学内容? 答:第1课“地球表面的地形”;第2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第3课“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第4课“土壤中有什么”中第5课“雨水对上地的侵蚀”;第6课“什么样的土 地容易被侵蚀”;第7课“河流对上地的作用”;第8课“减少对土地的侵蚀”中“资料库”。 52.本单元的编排依据课标中的哪些内容? 答: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中的“地球的概貌”和“地表的变化”。 53.“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结构是什么? 答:本单元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地球表面是怎样的(地形)”;第二部分“地形变化和原因”。 54.“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需要帮助学生形成哪些科学概念? 答:(1)知道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并知道这些地形的大致特点。(2)认识到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原因。3)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有的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有的改变却是一个比较迅猛的过程。(4)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使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5)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6)土壤包含岩石风

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于、沙、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8)流水、风力、海浪、冰川等都会对地表产生侵蚀和沉积作用,并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9)上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l0)人类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这种改变有时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影响。 55.“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在科学探究方面有哪些教学目标? 答:(1)用一定的词汇简单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2)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山脉、高原、平原、盆地、河流、海洋等地形。(3)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以及风力、海浪、冰川等对地表的侵蚀和沉积作用。(4)按要求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实验观察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河流对土地的影响,以及土壤的成分。(5)对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有较好的把握,能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降雨量的大小、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等会影响士壤被侵蚀的程度。(6)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7)对自然现象和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 56.“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哪些教学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