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教育理论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体教育理论概述
我国的传统教育,忽视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扬人的主体性,正是基于此,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有学者提出了主体教育的思想,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研究、探索如何通过教育全面构建人的良好素质,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充分的发展,本文就以主体教育为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什么是主体教育
2004年1月我国首届主体教育理论研讨会上,与会的研究者们就主体教育的概念达成了共识:所谓的主体教育,就是依靠主体来培养主体的教育,它包括三层含义:第一,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生活的主体,弘扬人的主体性,这是主体教育的基本价值立场;第二,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是正在成长着的主体,有一定的主体性,又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这是主体教育人性论的体现;第三,只有发挥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才能培养主体性强的人,这是主体教育所采取的基本策略。主体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使每个人得到全面、自由、充分地发展。
二.主体教育在我国的发展阶段
主体教育的研究在我国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顾明远教授就提出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的理论,并在其后编写的《教育学》一书中有专门的论述。之后,关于主体教育的理论,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这些探索为以后主体教育在实践中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也在实践层面上进行了积极、大胆、有效地尝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实验”;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北京海淀区28所学校的“和谐教育”实验等。
三.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主体教育
主体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最终要在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才能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促进教育的进步与发展。我国的理论研究者们从下面几个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1.建构发展性教学策略
所谓的发展性教学策略就是在现代教学观念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主动学习促进主体发展,它包括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差异发展、体验成功4个基本策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建立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及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3.有效的课堂教学及评估
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师不仅要有教学创新,更应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通过教师在课堂上有效的教学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这样更利学生的成长。
四.“主体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1.关注社会背景的变化
复杂的社会条件,对人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如何有效地利用新资源更好地服务于主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需要研究者和广大教师进一步探索。
2.关注相关学科的发展
主体教育涉及到了哲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等众多的学科,所以,如何吸纳上述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将其整合为自身理论的基础,与其保持一种合理的关系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3.关注教师的主体性
主体教育的重心是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培养,但是教师的主体意识不强,对主体教育理论的理解不够都会直接影响到主体教育的实施。所以,教师的主体性也不可忽视。教师的主体性体现在教师有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权和组织权,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是课程开发者和管理者,所以,必须提升教师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
4.发挥学校的作用
学校应适应主体教育的需要,改进教学、管理,流行校园文化建设,全面优化学校工作,为主体教育的发展创造一个适合的环境,这个环境不仅利于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培养,而且也利于学校自身在主体教育改革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