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与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与文化(解题)
中国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中国文化
[利玛窦与西周胡适与冯友兰]
哲学—文化—宗教
反思—传承—信仰
举例:中秋节,月饼
关于月饼的起源,有多种传说,大多数人都比较认同两个故事。
嫦娥奔月和月饼起义。
文化角度—合家团聚(传承)
哲学角度—月饼的异化(反思)
1.从反抗元朝统治者传布起义秘
密消息的工具到今天为了巴结官
员或做生意而成为送礼的物品。
2.月饼—蛋糕(中西礼品比较)
1)价格(天价月饼)
2)对象(亲友-社交与商务)朱元璋的“月饼起义”
3) 材质(黄金月饼)
• 1. 导论Introduction
•哲学与中国哲学
•哲学与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
• 2. 孔子Confucius
•真实的孔子
•孔子的学说
•人造的孔子
•3孟子与荀子Mencius and Xun Zi
•儒家的分化
•性善论
•性恶论
• 4. 老子Lao Zi
•老子与道家
•天道与道
•无为与自然
• 5. 庄子Zhuang Zi
•庄子其人
•道与物
•逍遥游
• 6. 易经The Philosophy of Change
•易经与易传
•道与三才
•道器之间
•7. 汉儒Han Confucianism
•董仲舒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8. 新道家Neo-Daoism
•王弼
•何晏
•郭象
•9.早期佛教The Early Buddhism in China
•佛教传入与六家七宗
•僧肇和道生
•慧远
•10. 禅宗The Zen (Chan) Buddhism
•慧能
•五家七派
•顿悟与坐禅
•11. 早期新儒家The Early Neo-Confucianism •周敦颐
•程颢与程颐
•张载与邵雍
•12. 朱熹Neo-Confucianism: Zhu Xi
•其人其事
•程朱理学
哲学范畴
•13. 王阳明Neo-Confucianism: Wang Yangming •生平事迹
•主要观点
•历史影响
•14. 戴震Dai Zhen
•气化即道
•血气心知
•理存于欲
•15. 康有为Kang Youwei
•“以元为本”的本体论
•强调“全变”的进化论
•“求乐免苦”的人生哲学
•16. 现代新儒家Modern Neo-Confucianism •新理学(冯友兰)
•新心学(熊十力)
•新心学(张岱年)
一. 哲学与中国哲学•u 1. 哲学的定义与功能
•u 2.中国哲学的由来及特点
•u 3.中国哲学的历史
•1. 哲学的定义与功能
•1)Philosophy(philosphia)的传入及翻译
•2)哲学的定义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4)哲学的功能
1)Philosophy(Philosphia)的传入及翻译
明末西学东渐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
利玛窦在《天学实义》(初刻于1595年,后改名为《天主实义》)中,最早将西方哲学(托马斯·阿奎那经院哲学和亚里士多德哲学)介绍到中国。
该书是以中士和西士质疑辩难的问答体写的一部宣讲天主教教义的著作,但颇多哲理的论证。
书中最早介绍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十范畴(“物宗类”)、四因(“四所以然”)、三魂(“生魂”、“觉魂”、“灵魂”)等学说和托马斯关于上帝存在的几种证明。
但是,在《天主实义》中并没有出现“哲学”这个概念及其译名。
利玛窦
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
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
在中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泰西儒士”。
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
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著作:
《天主实义》,亦名《天学实录》
《几何原本》
《坤舆万国全图》
《西字奇迹》(《明末罗马字注音文章》)
《二十五言》[《沉思录II》,(古罗马) 爱比克泰德]
《畸人十篇》
《交友论》
《西国记法》
《同文算指》
此外,他还有《西琴八曲》、《斋旨》等著作。
沉思录II ,(古罗马) 爱比克泰德著陈思宇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9
古罗马斯多葛派著名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谈话录,以寻求个人的心灵自由、安宁为宗旨,主张回归内在的心灵生活,倡导遵从自然规律过一种自制的生活,追求理想的幸福。
他的思想对其后的哲学和宗教都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早年曾读过他的作品,对他钦佩有加,自称是爱比克泰德的私淑弟子,其名著《沉思录》深受爱氏作品的影响……时至今日,爱比克泰德的思想对背负巨大生活压力、心灵躁动不安的现代人来说,依然具有很强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可以这样说,爱比克泰德的金玉良言,是现代社会的心疗良方!
沉思录I (古罗马)马可·奥勒留·安东尼
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的一个里程碑。
《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
2007年11月20日,温总理是在会见新加坡使馆人员、中资企业和留学生代表时说:“昨天一个新加坡孔学会的人问我对孔子的思想的看法时,我说,‘那些曾经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到哪里去了,他们像一缕青烟消失了。
’这句话是罗马帝国凯撒马可·安东尼讲的。
他写过一本书叫《沉思录》。
这是书中最经典的一句话。
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
•爱比克泰德著作的最早中译本是利马窦翻译的《道德手册》,中译名是《二十五言》,1604 年刻于北京,冯应京、徐光启作序。
收入四库全书。
冯应京读完此书后,对该书大加赞赏,认为比佛经《四十二章经》远为高明。
•冯应京(湖广佥事) ,佥事:即签事,官名,相当于现在的副职或助理等职。
物有在我者,有不在我者。
欲也,志也,勉也,避也等,我事,皆在我矣。
财也,爵也,名也,寿也等,非我事,皆不在我矣。
在我也者易持,不在我也者难致。
假以他物为己物,以己物为他物,必且倍情,必且拂性,必且怨咎世人,又及天主也。
比较利玛窦与陈思宇的译文:
Some things are in my power, and some are not.
一些事情我们能控制,另一些则不能。
物有在我者,有不在我者。
Desire, opinion, effort, and aversion are things proper to me because they all fall within my power.
我们能够控制的是我们自己的观点、愿望、欲求与厌恶之事。
欲也,志也,勉也,避也等,我事,皆在我矣。
艾儒略(Jules Aleni,1582-1649) 哲学(philosphia)最早的译名见于艾儒略的《西学凡》(1623年)。
在《西学凡》,艾儒略将哲学称为“理科”或“义理之学”,又音译为“斐禄所费亚”。
《西学凡》是对中世纪以来欧洲大学所设学科和所授课程的概略介绍。
所设学科有六:文科、理科、医科、法科、教科、道科。
其中“理科”,“谓之斐禄所费亚”(书中亦简称为“斐禄所”、“大斐禄之学”),理科之学称为“理学”,即“斐禄所费亚之学”。
艾儒略
明末入华的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到北京,先后在上海、扬州、开封、杭州等地传教。
天启四年(1624年)叶向高邀其来福州,在闽传教25年。
除传教外,还介绍西方的学术思想和科学技术。
在当时被一些儒士誉为“西来孔子”。
著
有《耶稣传》八卷、《西学凡》、《职方外纪》、《西方答问》、《性学粗述》、《乾舆图记》、《几何要法》,以及《熙朝崇正集》、《三山论学记》、《口铎日抄》等30余卷
•“中国居亚细亚十之一,亚细亚又居天下五分之一,则自赤县神州而外,如赤县神州者且十其九,而戋戋持此一方,胥天下而尽斥为蛮貉,得无纷井蛙之诮乎!”
——(明)瞿式穀《职方外纪小言》
傅汎际(今译“傅泛济”Francisco Furtado, 1587-1653年)
在《名理探》(1631)一书中,将philosophia首先译为“爱知学”和“爱知之学”(意即爱智之学也)。
“爱知学”是按照希腊文的词义译出的,虽然与通用的译法有别,一般是将此词译作“爱(philem)智(sophia)”的。
“知”一词在希腊文中确实有比“智”(智慧)更宽泛的含义,可以指一般所谓的知或智能(不是智慧)。
“爱知学”这个译名,主要是基于他们对哲学的理解。
他们认为,哲学就是穷理致知之学。
傅汎际
葡萄牙人,耶稣会士。
1618年随金尼阁神父来华传教,1620年抵达澳门,而后到嘉定、杭州、陕西等地。
主要著作
《寰有诠》六卷(1628年)《寰有诠》是依据1592年科英布拉大学出版的《亚里士多德论天(De Cael)讲义》或《亚里士多德<论天>注解》翻译而成。
《名理探》十卷(1631年)。
《亚里士多德辩证法概论》。
耶稣会士输入的西方哲学思想和哲学观虽为极少数皈依其教门者所接受,却不为一般中国士大夫知识阶层所理解和认同,所以他们曾经使用过的哲学译名在当时并没有广泛传播而流传下来。
19世纪70年代该词传入日本,起初译为“爱知”,后来日本学者西周译为“哲学”,1896年前后,一些中国学人将这一译名传入中国。
另外,这些传教士同时也向欧洲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孔子的儒家学说。
对当时的欧洲思想界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刮起一股中国热。
(法国的伏尔泰,德国莱布尼茨等曾高度评价中国文化。
)
“哲学”这个译名用于西周公开发表的著作,最早是在《百一新论》(1874)。
“哲学”这个译名也并非立即为学界所通用,当时一些学者仍习用从中国宋明儒家取来的“理学”一词作为哲学的译名,实际上,西周本人在提出“哲学”这个译名时也无意排斥“理学”之为哲学的译名,他也说过,哲学亦可称“理学或穷理学”。
后来“哲学”这个译名逐渐流行,特别是19世纪80年代初井上哲次郎编撰日本第一部《哲学字汇》时基本上采纳了西周所译的众多西方哲学术语,遂使“哲学”成为日本学界普遍习用的译名。
因此,“理学”与哲学全然分家,用以专指各门自然科学了。
“哲学”输入中国又始于何时
黄遵宪的《日本国志》(1887年完成,初刻约在1895年)为最早。
黄氏在该书的《学术志》中介绍东京大学法、理、文三学部的学科设置,其中文学部分为二科,一是哲学,二是政治学的理财学科。
梁启超在这个译名的传播上则有领先之功。
政变失败后他亡命日本。
创办《清议报》(1898-1902)和《新民丛报》(1902-1905),发表其本人和他人评介西方哲学及中西思
想之比较的文章多篇,使“哲学”一词很快成了报章书刊上习见的词语。
另一位最早引进“哲学”这个译名并大力译介西方哲学的著名人物是蔡元培。
2)哲学的定义
哲学这一门科学的任务是探讨存在者之所以为存在
者以及存在者作为存在者所具有的各种属性。
——亚里士多德
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意指跟随在事
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产生需要三个条件:
惊讶
闲暇
(精神)自由
古代希腊罗马, 科学尚未独立,哲学与科学浑然一体,哲学
包括一切科学在内,哲学即科学,包罗万象,是“知识的总
汇”。
在古代中国,则强调对人生和道德的研究,哲学因此被看成
是关于人生和伦理的学说。
欧洲中世纪,把哲学看作关于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死的学说。
近代哲学家,如英国的洛克和德国的康把哲学看作是关于人
的认识活动和认识能力的学说。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
流行于欧洲大陆的人本主义哲学看作是关于人的学说。
流行于英美的分析哲学认为,哲学的惟一任务是对科学命题
进行语言和逻辑的分析。
定义: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哲学将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世界观系统化、理论化,形成一定的哲学理论体系。
这个体系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性,因此,它能给人以智慧,并能使人坚定自己的信念。
2、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世界非常复杂,反映这个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的具体科学也非常复杂,但概括起来无非是三大类:自然知识(研究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知识(研究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思维知识(研究思维及其发展规律)。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具体科学
整个世界部分世界
一般规律特殊规律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二者有区别也有联系。
区别:具体科学研究物质世界的某一方面及其规律性;而哲学则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哲学反映了各门具体科学中最一般的本质和规律,因此,它能给人以智慧。
正因为哲学不同于具体科学,不是表现为某一领域的某种具体知识,而是对包括社会和人在内的世界的宏观把握,表现为一种哲学智慧。
哲学这个词源自希腊语“philosophia”,意思是“追求”(philem)和“智慧”(sophia),实际上,哲学是“爱智慧”,是对智慧的追求。
哲学是“爱智慧”,它的真正意义其实就在于启迪智慧。
对于哲学来说,重要的是对世界、对人生、对真理、对智慧的爱。
冯友兰先生:人类之所以要有哲学,是为了心安理得的活着。
智慧不等于知识,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传授,智慧不能转让。
人心中的智慧永远只属于他自己。
智慧虽然不能转让,但可以启迪。
哲学并不是智慧本身,而是对智慧的爱。
它不是“智慧学”,而是“爱智慧学”。
爱是可以激发的,一个人对智慧的爱,可以激发别人同样的爱。
2. 中国哲学的由来及特点
1)中国哲学的由来
利玛窦(1552—1610)用过“中国哲学家”一词,并认定孔子是“大哲学家”
维科(G. Vico,1668—1744,18世纪意大利著名的学者)在著作中论及“孔子的哲学”。
马勒伯朗士(N. Malebranche,1638—1715,法国哲学家。
法兰西科学院院士。
他是十七世纪笛卡尔学派的代表人物)著有《一个基督教哲学家与一个中国哲学家的对话》。
卫方济(Francois Noel,1651—1729,比利时耶稣会士)著有《中国哲学》(Philosophie Sica, 1711。
曼肯尼(J.B.Menckenii)著有Historia Philosophie Sinesis Brunsvigae(《中国哲学史》), 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