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网小
雅
《大雅·灵台》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
庶民攻gǒng
之,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jí,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yòu ,麀yōu 鹿攸伏。
麀鹿濯zhuó濯,白鸟翯hè翯。
王在灵沼,于wū牣rèn 鱼跃。
虡jù业维枞cōng ,贲fēn 鼓维镛yōng 。
于论鼓钟,于乐辟bì廱yōng 。
于论鼓钟,于乐辟廱yōng 。
鼍tuó鼓逢péng 逢,矇méng 瞍sǒu 奏公。
《灵台》题解:
当政者,总喜欢用歌舞升平来掩盖民间疾苦、用歌功颂德来掩饰贪污腐败。
什么样的国家状态才能算是太平盛世,这不是靠自己吹嘘,也不是靠吹捧,而是要百姓发自内心地拥护,所谓真正得民心者得天下。
有德者,百姓自然爱戴,而个人就无须自称是什么“核心”了;相反,无德者,民怨沸腾,只能用武力镇压冠之以平乱,自然需要有人来歌颂。
这就是儒家所讲的王道,以仁义治天下的王道。
周朝之所以有八百年天下,是因为从古公至季历、文王,历代奉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政思想,这才有“天下人士皆往之”的结果,才有“不战已胜、一战而成”的国力。
本诗讲文王实行仁政之后,受到百姓的拥护。
百姓受文王之恩而无以为报,一听说文王想要建一亭台水池,于是奔走呼告,大家一起自觉地来设计、建造文王的楼台、园子和水池,并恭敬地称之为“灵台”、“灵囿”和“灵沼”。
《毛诗》云:“灵台,民始附也。
文王受命,而民乐其有灵德,以及鸟兽昆虫焉。
” 由此可见,本诗主要是讲文王有德而众望所归。
该诗共分5章,每章四句。
本诗所涉及之“三灵”,并非西安长安区,而是宝鸡岐山县一带。
因文王当时只是诸侯而不是天子,所以部分学者认为灵台是祭天之说不当。
学习这一首诗,并不是在自家楼台上写一块匾“经始灵台”来装点门面,而是要明白国家还不富裕时就建什么国家大剧院,这是乱用民脂民膏,而今年开始提倡节俭、春晚也适可而止,这就是关注民主的表现。
所谓“独乐乐”与“众乐乐”之关系何在,这才是本诗学习之要义。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
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经”,“经纶”、“经营”、“盘算”、“打算”等意思。
“经始”就是“开始考虑”、“有……想法”的意思。
“灵台”是百姓对文王的楼台之尊称,表示崇高、尊重之意,就象对待神灵一样。
为什么百姓对文王的东西如此尊重,就是因为百姓皆受文王之恩德之故。
“经之营之”即“经营之”,指正在考虑和准备之中。
显然“经始”、“经营”的主语是文王而不是百姓。
“庶民攻之,不日成之”,字面意思很好懂,就是指百姓听说了这件事之后,不约而同地前来参加,用不了几天工夫就建成了。
这儿的“攻”与“拱”通假,指“搭建”、“拱卫”、“拥护”之意。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
“亟”,“急”、“急迫”的意思。
“子”,与“滋”通假,不要念错!这个“滋”很形象、很恰当,表现出大家从不同的方位而来、在不同的时间而来,就象水塘里渗出来的水、田地里滋长出来的庄稼,虽不能事先指定时间地点、却源源不断地涌出来一样。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指灵台建造的计划和安排本来并不很急,但百姓却都急匆匆地起来帮忙。
不要小看这几个不起眼的文字,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人们拥护爱戴之情。
就如同以前抗日战争、国共战争时期,百姓主动帮军队运送粮食弹药、抢救伤员等拥军事迹,说明当时的共产党得民心。
“囿”,“园子”。
“灵囿”则是饲养禽兽动物的园子。
“麀”,雌性。
“麀鹿”指母鹿。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是指文王在灵囿之时,所有动物并不受惊害怕,即使为保护幼子而警惕性很高的母鹿也很安详地伏地不慌。
我们当今有许多人放生,正说明社会上杀生太多。
尤其是中国人,仿佛和动物有仇一样,所有动物一见人便本能性地逃跑。
而我在国外时,即使街道上仍然有觅食小鸟见人而不惊。
本章讲不仅百姓爱文王,文王更爱百姓,甚至连动物也爱。
这不就是佛家所宣扬的“菩萨”么!菩萨所为不过如此,人也同样可以做到。
为什么社会一定人人仇视,非要用法律来约束呢?
麀鹿濯濯,白鸟翯翯。
王在灵沼,于牣鱼跃。
“濯濯”,胖胖的样子。
“翯翯”,洁白的样子。
“麀鹿濯濯,白鸟翯翯”,表面上描写母鹿胖胖敦敦、仙鹤洁白天真的样子,实际是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出社会的太平和富裕,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
“于”,在这儿要念古音“呜”,没有字面意思,大致可以当作“随处”之意,也可以不翻译。
“牣”,“满”、“到处”的意思。
“王在灵沼,于牣鱼跃”,这又是一个非常生动的画面。
文王在灵沼池边,便有无数鱼吓翻腾雀跃,仿佛在向文王致意问候一样,说明文王德被四方、恩及池鱼。
估计文王经常给鱼喂食,所以文王一来则鱼类集聚。
不要小看动物,它们也有思想和智慧的。
虡业维枞,贲鼓维镛。
于论鼓钟,于乐辟廱。
“虡”,悬挂钟磬的架子两端的立柱,架子较大时,中
间或拐弯处也有立柱。
“业”,悬挂钟磬的架子上的横板,根据架子的大小划
分有可能是一层、二层、三层。
“枞”,钟磬在架子上的悬挂栓子。
一个“虡”上有多个“枞”,右图中则有几十个,每个枞上挂一个钟或磬。
“贲”,装饰。
“贲鼓”,就是经过绣边装饰过的大鼓。
“镛”,大钟。
“维”,诗经中一般作语助词,可以不翻译。
“虡业维枞,贲鼓维镛”,这句意思为“高大庄严的乐器骨架,悬挂着精巧别致的钟鼓”。
对豪华乐器的描写,为下一句其乐融融的气氛作铺垫,同时也表现出百姓对文王的尊敬和热爱。
“鼓、钟”,这不是现代小品中的单片鼓、只手钟,而是由很多只不同类型的鼓、钟所组成的大型乐队。
这两大类乐器也是当时的主乐器,演奏出来的效果决不亚于理查德克莱德曼所指挥的交响乐。
其特色主要表现庄重、详和的场面,与社会伦理、天地之道相互感应。
“论”,通“伦”,指人道、伦理、礼仪等。
“辟”,通“璧”。
“廱”,通“雝”,通“雍”,和谐、和乐的意思。
“于论鼓钟,于乐辟廱”,意思是钟鼓和谐相应,表现天地尊卑有位、人伦昭穆有序,礼安而乐融、国泰而民顺,天下太平合乎道,社会安定合乎礼,上有仁而下有义,君爱民而民忠君。
《诗》也好、《乐》也好、《易》也好,之所以成为儒家重要教科书,这就是原因所在。
于论鼓钟,于乐辟廱。
鼍鼓逢逢,矇瞍奏公。
“鼍”,鳄鱼。
“鼍鼓”,鳄鱼皮制成的大鼓。
“逢逢”,象声词,指鼓声。
“矇”,有眼无珠的瞎子称为矇。
“瞍”,连眼珠也没有的瞎子称为瞍。
“矇瞍”,统称有眼疾之人。
俗话说“瞽者善听”,眼睛不便之人一般耳音特别灵敏,所以古代乐师多数为眼疾之人。
这儿的“矇瞍”就是指乐师。
“于论鼓钟,于乐辟廱。
鼍鼓逢逢,矇瞍奏公”,重复前半句特出场面的和谐隆重,鳄皮大鼓咚咚声响,乐师们十分投入地为文王演奏盛况。
本诗于高潮之时结束,让人留恋忘返、余音不断。
反复吟唱,则情绪叠加,韵味俞浓。
如果再配上真实的古乐,则如同仙乐一般三月不知肉味。
重分章节
有人提出如果将本诗中重复的一句“于论鼓钟,于乐辟廱”去掉,重新划分章节,正好为3章,每章6句。
第一章:庶民共建,第二章:王来参观,第三章:钟鼓共庆。
这样背诵起来更方便。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
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
麀鹿濯濯,白鸟翯翯。
王在灵沼,于牣鱼跃。
虡业维枞,贲鼓维镛。
于论鼓钟,于乐辟廱。
鼍鼓逢逢,矇瞍奏公。
《大雅·思齐》
思齐zhāi 大tài 任,文王之母。
思媚mèi 周姜,京室之妇。
大姒sì嗣sì徽音,则百斯男。
惠于宗公,神罔wǎng 时怨,神罔时恫tōng 。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雝yōng
雝在宫,肃肃在庙。
不pī显亦临,无射yì
亦保。
肆戎疾不殄tiǎn
,烈假不遐。
不闻亦式,不谏亦入。
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
古之人无斁yì,誉髦máo 斯士。
《思齐》题解:
本诗的章节有2种分法,一是4章,每章6句(郑笺);一是5章,前2章各6句,后3章各4句(毛诗)。
诗名往往容易读错,这是通假字“斋”。
诗的内容有“见贤思齐”的内容,所以有可能误读。
当今社会,一讲到儒家治国,有人敬,有人骂,更多的人是不信。
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行法则,基本上已经停留在口头或教育孩子时才会想到。
很少有人愿意真正地去体会、实践和思考儒家治国之策是否可行。
这也难怪大家这样,因为大家和我一样,深受晚清、民国乃至共和国之毒害,将中华瑰宝当作粪土而弃之。
我们学习诗经,学习这篇《思齐》,就是要去体会一下文王是如何受教育,如何践行乃至治国。
一个不知道如何尊敬长辈之人,又如何去尊重他的师长和领导,天下唯我独尊乃至我行我素,这已经成了中国人之通病。
在公共场所吸烟、乱扔垃圾、公交车上大声说笑,毫不顾及是否影响他人,所有这些现象是如何形成的?这难道不值得思考吗?
有人认识这些不足,却仍然不改,这又是为什么?这就是因为从小在家不懂孝道,在外自然就不懂如何尊重他人。
要改变这种现状,并不是读一读《论语》、、《弟子规》就可以,必须要从小事做起,从忠孝做起。
这个忠孝二字,并不是要你去树立一个皇帝来当忠臣,而是要你去忠于你所应该做的事,通俗地说,就是要讲信用。
有人说:“我的性格已经养成,坏习惯改不了了。
”你的性格和习惯的确已经养成,很难改正。
一方面,这不能全怪你自己。
因为你的性格习惯是受你父母和环境的影响所形成,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另一方面,如果你不从现在开始努力地改正,则你的下一代同样会受影响,这样代代相传下去。
胎教乃至家庭教育十分重要。
文王之所以从百里之地发展到仁义之王,之所以成为圣人,这与其家教有非常重大的关系,孔子、孟子所以成圣,也与其家教分不开。
李源、李世民能成为开明皇帝,同样与其有一个好母亲、好妻子分不开。
当文王还是孩童时期,其爷爷古公亶父就已经看中了这个孩子,希望他能成为周室的继承人,因文王的父亲排行老三,按当时规则是不能继承周室的,这就引起了泰伯、仲雍让国的精彩故事,从此也奠定了周朝800年江山基业。
周室在商朝之初公刘时期,因祖先得罪于朝廷,为了避祸迁徙于周原的正北方,一个称之于“豳”的地方,诗经中的《豳风》讲的就是那一带风情,大约位于陕甘宁交界之地,与戎狄等杂居。
一直到商朝末期古公亶父时期,商朝势力没落,戎狄骚扰为断,急于一支力量来抵挡外族的侵扰,这才使周室重新回到这片美丽富饶的祖宗之地。
周朝的开创主要靠四个人所开创的基业:1.古公亶父、2.文王姬昌、3.武王姬发、4.周公姬旦。
古公亶父,此人虽闻名于仁义,却有非常的智慧和谋略。
他主动放弃对前来抢劫戎狄的抵抗,而急于迁徙于岐山周原,这是因为他深知豳地不可能有大发展,而周原才是风水宝地。
之所以广施仁政,是因为有图天下之雄心。
古公年老时,在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上陷入了困境。
古公至少有三个儿子,老大泰伯无论是文才还是武略,都属于出类拔萃之列,远甚于老二仲雍和老三季历。
可惜泰伯无子,而孙子辈中老三季历的长子姬昌鹤立鸡群,是未来继承人的不二选择。
正当古公处于立长还是立贤的二难处境时,作为既德又贤的长子泰伯,带着弟弟仲雍主动逃往了荒野的东吴之地,成就了父亲的清秋大业。
周室三母之家教
文王姬昌何以从小就受到爷爷如此重视乃至成为圣人?这与周室三母的影响、教育、帮助是分不开的。
历史上的周室三母是指古公亶父之妻(太姜)、季历之妻(太任)、姬昌之妻(太姒),也就是文王的奶奶、母亲和太太,至今三千多年来无出其右。
1.太姜:母仪天下
一个成功的男人,其身后必有一成功的女人。
周朝之所以兴,最大功劳莫过于古公回迁周原,这一历史事件起到了三个大作用:1.仁义名声广传,2.重夺粮田重地,3.借攘夷兴强兵。
古公本人是一个有思想但少决断之人,每有大事则必与夫人商量。
其夫人太姜,不仅相貌美,而且心灵美、有智慧,与人相处时遵从古公之大德,尊老扶贫,尤其能教育好三个儿子,个个谦让不失自己作为,这才有泰伯、仲雍远逃让国之盛举。
当古公为迁都之事犹豫时,太姜能说出上述三大好处,足见其有胆有谋。
2.太任:胎教育子
太任是季历的夫人,也就是太姜的三儿媳妇。
太任一方面学习婆婆的各种优点,还是胎教的发明者。
为了教育孩子,自己从怀胎前就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己不立则不能正人,于是凡符合仁义道德之事才会去做,是三个儿媳妇中最优秀的一个。
太任怀孕的时候,眼不看邪曲的场景,耳不听淫逸无礼的声音,口不讲傲慢自大的言语。
从不歪着身子睡觉,也不偏斜着坐、跛着脚站。
切割不正气味不良的食物不吃,摆放不正的席子不坐,夜里就让乐师朗诵诗歌。
有如此良母怎能不出大德之子?虽然夫君是兄弟中最弱的一个,却能让古公坚定不移地确立姬昌的核心地位。
3.太姒:窈窕淑女
太姒是文王姬昌的夫人,在诗经的《周南》中有大量篇幅记载,其中《关雎》、通过姬昌对这位淑女的追求,表达了她美丽与智慧、尊贵与贤良集于一身的形象。
《葛覃》一方面表现了太姒出嫁后,既贤慧勤劳,又遵从师保,不忘故亲,有礼有节等品德。
《卷耳》、《樛木》表现了太姒辅佐文王求贤审官、体察臣下艰辛,而无险诐私谒之心。
太姒最大的功劳在于多子,除长子伯邑考早逝以外,次子姬发取天下,其余八子皆封为诸侯。
《螽斯》便是赞其子孙众多,个个成国家栋梁之才。
在取天下、治天下方面,其子皆有杰出表现,其中尤其以武王发、周公旦为主,管叔、蔡叔等皆立下战功。
“思齐大任,文王之母”:“齐”,通“斋”,祭祀或思念时自然而表现出的端庄肃穆。
“大”,通“太”,正文“大姒”也是如此。
本诗是赞美文王的,所以,这一句是指文王经常思念母亲,缅怀其养育大德。
许多书上认为“思”为发语词,没有实际语义,这是不准确的,这儿就是指思念之情。
“思媚周姜,京室之婦”:“媚”,本义为“悦”,引申为“喜爱”。
思念过母亲,自然就联想到宽厚仁慈的祖母。
母亲对自己立足于教育,而祖母对自己更多的是关爱,所以不用“斋”而用“媚”。
之所以立文王为周室继承人,祖父甚至这位智慧的祖母是首当其冲的,这样才赞为“京室之妇”,而不是一句普通的评语,而是暗指周室之母,相当于我们今天称宋庆龄为国母,其他女性则无缘此称号一样。
儒家为什么要重点宣扬孝道,对已经去世之人也同样守孝,现在的年轻人多数认为这是一种形式,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这是很可悲的事,也正是这一点,小雅才来写诗经解读。
因为孝道是我们修身的必由之路,没有孝道就不知道尊重他人,至少不是从心灵深处去尊重他人。
为了利益表面上对人特别礼貌的销售人员,这不是儒家所说的真正的“礼”,而儒家之“礼”却成了他们的工具。
“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嗣”,继承。
“徽”,本义为三股丝线绞合而成的绳索,有好东西传承之意,后世所用徽章、国徽等皆有这方面的意思。
“徽音”,一是指周室的美好名声,一是指家室的祖训传承。
“则”,这儿并不是转折词、连接词。
“则”,本义是将法律条文刻在鼎上便于大家遵守,引申为规则、约束之意。
整句是指太姒一方面传承了家族的优良传统,并用这些祖训管束教育好了众多孩子。
有人很会联想,根据“百斯男”推测文王有一百多儿子,宫中有众多妃子,这是不正确的。
太姒自己有十个儿子,在古代属于很多,但并不算特别稀奇之事。
另外文王仁慈,也收养了一些孩子,所以有可能有二十多个,但不会有一百多个,所以“百”只是虚词,表示众多之义。
“斯”,代词,可以不翻译。
本章没有按周室三母的年龄顺序来写,于是又有专家称此为作者之“匠心独居”,这位专家也许还没有明白诗经的最大特点是:朴实。
其实,这样的顺序是很自然的顺序,因为重点是表现文王,作为文王来说,首先思念自己的母亲,其次是祖母,然后是约束自己的太太,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因此,我们学习诗经也好、学习易经也好,一定要用朴实的、原始的想法去理解。
有如此良母、有如此贤妻,方能培育出大德之人。
我们今天许多年轻母亲,为了培养孩子到处请老师,花了很多钱却并没有起到相应的效果,究其原因还是出在了自身。
因为她不懂什么是修养,不懂如何培养孩子的修养。
这不是肯花钱所能买到的商品,这必须是从现在开始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加强自身的修养,才能影响孩子的修养。
齐家修业唯忠孝
“惠于宗公,神罔时怨,神罔时恫”:“惠”,本义是仁爱,引申为因受到仁爱而得到的恩惠,再引申为感
恩而顺从之意,贤惠就是贤良而顺从之意。
“罔”,“没有”、“不”的意思,例如“罔顾事实”就是“不顾事实如何”的意思。
“怨”,埋怨、不高兴的意思。
“恫”,恫吓、担心受怕的意思。
本句意思是顺从列祖列宗之遗愿、继承他们的事业,使其神灵没有一时一刻的埋怨和担心。
上一章讲文王幼时受到奶奶、母亲的良好教育,同时约束影响自己的夫人,这一章则讲自己成人后,继承祖宗基业,以身作则,对得起列祖列宗,带领好自己的兄弟姐妹、妻子孩子。
所以下一句就是广为流传的名言“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刑”,不是指刑法,而是指规矩、规则,延伸到国家就成了法律,延伸到个人就是榜样。
“御”,也不是防御,而是治理的意思。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以想要立法、立规矩,首先要保证自己或家人不违反,这样才能约束于他人乃至管理整个国家。
所以,先要对自己的妻子约束,然后是兄弟,最后才是普通民众。
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由来。
从这儿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决不是孔子一人之思想,这是从实践、从社会生活中总结而来的自然法则。
当今,我们国家为什么有如此多的贪官污吏,就是因为国家一党独大,一党专政,没有民主也就没有监督,这就使得有权之人必然走上贪污腐败之路,这已经是政治制度的问题,决不是靠运动式地反腐、平息一下民愤所能解决的事。
早在毛泽东、刘少奇时代,共产党就已经在狠抓修养问题,刘少奇还专门写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这么多年来,为什么修养越来越差呢?这就是我们党批判儒家思想,将四书五经当作封建残余思想所造成的恶果。
现在我们学习诗经,并不是为了大家多一点闲聊的资料,而是要从现在开始提高自身的素质(如何做人的素质)。
现在的青年,因受上述思想的长期毒害,一谈到忠孝,便马上想到岳飞精忠报国而惨死,马上想到忠臣多不得好死,仿佛忠孝就是封建社会愚弄百姓的根源。
所以,我们有必要来追本遡源,搞清楚究竟什么是“忠孝”,搞清楚之后再来看一下,这是不是封建君主愚弄我们的毒药。
“忠”,《说文解字》上说“忠,敬也”。
段玉裁:“忠,肃也,尽心也”。
《玉篇》:“忠,直也”。
《增韵》:“忠,内尽其心而不欺也”。
“忠”字是“心”上一个“中”,也就是将所要办的事、所要服务的人放在心中,用心为其办事、不欺骗隐瞒。
从这儿我们就可以看出,“忠”字并不仅仅是对皇帝服从,其本意是对人对事真诚讲信用的意思,对上级、对皇帝自然更加要讲信用。
如果上级是一个糊涂之人、皇帝就是一个典型的昏君,我们对其错误的命令或指示,不折不扣地执行,这是不是孔子所说的“忠”呢?可以肯定地说“不是”。
因皇帝错了,而你发现了之后却不纠正错误,这就是欺骗不诚实,这就是不忠。
所以说,“忠信”二字是我们立身之本,没有忠信则社会必乱、国家必乱。
我们今天之所以无官不贪,其根源就是做人做事已经不讲忠信了。
讲到这儿,如果你听明白了,立志以后要做一个忠信之人。
这虽然是有所进步,但事实并不能如你所愿。
因为做到忠信二字是非常困难的,没有从小良好的教育、没有平常不断地修身,则不可能马上就能做到忠信之士。
要做到忠信必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仅这一点就很少有人能做到。
通过学习之后可以逐渐改善自己的行为,却不能根除。
如果做到了忠信二字,则你也成为圣人了。
治国也须讲忠孝
上面讲到有关目前普遍腐败的根源是政治体制的问题,那么社会上有没有出污泥而不染的人内,答案是有。
象周恩来、焦裕录等人,不管身在何处也不会去贪污腐败,这就是一个人的修养问题,尽管这样的人少之又少,少到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
这样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忠孝。
对事业的无比忠诚,明里暗里一个样、在位和不在位一个样。
当今官员可以说无官不贪,只是贪多贪少的问题,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有人在与没人在不一样,这就是不诚实、不忠的表现。
小雅还清晰记得不到一年前,薄熙来打黒、周永康在政法会议上说:“我们要对贪污腐败分子零容忍”。
即使证据凿凿的文强,在以往打黑时也是一付正义凛然的样子,这一切让百姓已经不再对政府的任何打黑行为再抱有任何幻想,所谓打黑不过是权力斗争的工具罢了。
讲完当今,我们再来看一下文王是如何处理的,这些事迹今人或许认为是虚构的,但事实上古人是真实的。
“雍雍在宫,肃肃在庙”:“雍”,和睦相处之意。
“宫”,诸侯贵族休息生活的地方。
“肃”,庄严、认真的样子。
“庙”,指庙堂,也就是处理公务的场所,相当于现在的办公场所。
整句意思也很明了,即在生活中和和睦睦,在工作中严肃认真。
这就是文王的写照。
其实,现在的贪官也是雍雍在宫、肃肃在庙,在人们所能看到的现象上,似乎与文王的表现没有什么两样。
那么,下面的两句话,却成了鉴别真人与妖魔的法定照妖镜了。
“不显亦临,无射亦保”:“显”,就是明显、看得见的地方。
“不显”,就是暗处、人们看不见的地方。
“临”,视察、光临等意思,引申为有人看见。
“射”,本是射箭之意,引申为射中、映射、指出等意思。
“保”,本义是保护,引申为保持某种状态。
“不显亦临、无射亦保”,许多书上将“不”说成与“丕”通假,将“射”与“斁”通假,这样的解读看上去好像很通顺,其实已经与上下文出入太大。
小雅认为解读这类古文,应该以朴素、原始的想法来理解,这样上下文意思贯通、浑然一体。
所以前一句是讲日常生活和工作时的样子,这儿就是在讲素养方面的问题,是指文王即使在没有人时,也如同有人在看着自己一样,即使他人没有指出自己的不足时,也要保证自己努力做到。
《中庸》上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一个人的修养,不是在表面上,而是在人所看不见的地方,在人所听不到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如果能够保持中庸之道,这才是君子。
我们当今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