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灾害与安全管理

城市灾害与安全管理
城市灾害与安全管理

东北师范大学 2017年春季期末考试

课程名称:城市灾害与安全管理

学院:

入学年月:

姓名:

学号:

城市安全管理的必要性、城市灾害与安全形成与影响因素和

保障城市安全的具体对策

【摘要】: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再次成为议题,城市化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可城市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城市化与城市灾害密切相关,我们有义务、并且有责任在城市为我们创造财富的同时,处理好城市化所带来的城市灾害问题。无论城市如何可持续的发展,城市治理和城市安全在其中发挥了中国要作用,可是当前城市灾害的不断涌现,让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城市灾害。【关键词】:城市灾害;安全管理

1.城市灾害与安全管理含义与必要性

1.1什么是城市灾害

灾害,作为一种客观的自然现象,从总体上说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相当长时间内,我们将城市灾害简单定义为自然因素导致的破坏性后果,但今天发生在城市中越来越多的、由于人为因素所导致的灾难性后果让我们对原有的认识产生了怀疑,对灾害进行了重新定义。

城市灾害是以城市为承灾体的灾害,指由于发生不可控制或未加控制因素造成的,对城市系统中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物质财富造成重大灾害的自然事件和社会事件。发生在城市空间,更多是由人为因素导致的。城市灾害不仅是发生在城市区域由人为因素所导致的灾害性后果,而且包括城市生活方式导致的对非城市区域环境的破坏。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城市灾害涉及的内容和种类甚广。城市灾害的具体分类,由于国内外研究者的的研究的角度不同,所以在分类上也不尽相同。从城市灾害发生的原因上将其分为三大类:自然灾害、技术灾害和社会灾害。其中,城市自然灾害是指对城市造成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对城市的生存发展产生一系列影响的自然灾变。城市自然灾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设计气候、气象、地质、水文、海洋、生态等因素,常见的城市自然灾害包括:城市地震灾害、城市气象灾害和城市海洋灾害等。

1.2城市灾害与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城市灾害事件,通常使城市居民面临极大危险,导致国家或地方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是政府面临管理危机。因此,保护城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城市政府危机管理职能,就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项首要任务。

2.典型的城市灾害

2.1全球范围的传染性疾病

传染性疾病就是我们常说的传染病,是许多种疾病的总称,它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而全球范围的传染性疾病也是威胁人类的城市灾害之一。

从2002年11月发生并在2003年4月蔓延全球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它悄然降临在我国的一些地区,而后迅速涉及到许多地区乃至全球。“非典”疫情再一次将强化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的问题紧迫地摆到了各级政府面前。“非典”危机不仅全面检验了各级政府对突发事件的敏感性与紧急调度公共资源的能力,也暴露了我们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敏感性与紧急调度公共资源的能力。

“非典”危机告诉我们,必须强化社会危机应急管理机制。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增强了社会抗冲击的能力,但同时,现代化的社会易受攻击的环节也在增多。我们应当建立和完善危机预警机制及危机状态下的社会治安、社会救援、市场监管、信息反馈与沟通、指挥协调等方面常备不懈的危机应急管理机制,并制定应对可能危机的长期战略,城市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安全保障。

2.2海啸

海啸是由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当地震发生于海底,因震波的动力而引起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将沿海地带一一淹没的灾害,称之为海啸。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9级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及东南亚和南亚数个国家,截至2005年元月20日已造成超过20多万人死亡。应该说这是21世纪世界灾害史的第一劫难。

印尼海啸发生后各国都在思考其危机管理及防、救、援措施是否到位,一方面呼吁面对跨国界的世界大灾害要有“世界良心”,另一方面也强调这次地震海啸属于天灾也是人祸。人类的活动会加剧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时,人类也必须探索更多的灾害“未知”,防灾减灾要在应对“意外”上下功夫。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东北地区宫城县北部发生里氏9.0级强震,损失惨重,此次地震和海啸造成的民众伤亡众多灾民流离失所及核泄漏等重大灾害。

此次日本地震海啸也为我们带来四点启示:

第一,国家和沿海地方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海洋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切实提高沿海地区的灾害防御能力。

第二,加快建设多部门联动的灾害应急协调机制。沿海地区要抓紧开展当地的海啸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工作,将海啸应急预案上升为政府预案,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制定包含人员疏散、基础设施关闭、抢险救灾等在内的一系列海啸灾害处置工作方案,并定期开展海啸应急演习。

第三,加大海啸灾害观测预警能力建设力度,为政府指挥决策和公众防灾避灾提供至关重要的科学支撑。

第四,大力普及海啸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族的海啸防灾避灾意识和能力,并充分发挥公众媒体优势,持续做好海啸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3.研究城市灾害与安全的意义

分析以上国内外典型灾害及其案例,我们可以总结出研究城市灾害与安全的意义。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进步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重要表现。城市是人口、建筑物、生命线网络工程密集、社会财富高度集中的区域,城市化已是全球发展的一种共同的趋势。城市安全是城市正常发展的基本保证,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注重灾害防治、创建安全城市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坚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提高综治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强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如今城市化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市灾害造成的后果也越来越严重,研究城市灾害与安全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通过加深对其的研究,可以减少灾难以后的损失,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社会发展。

创建安全城市关乎社会稳定,人民安康。研究城市灾害与安全,寻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有助于保持城市的活力与生态平衡,加强城市自身的自调节能力,从而为解决城市生态问题和维护环境友好,人类和谐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实

现城市生态与环境的美化,人类健康、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中国城市灾害种类的及其应对策略

4.1 城市地震

地震是地壳的快速度颤动,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地震是地球内部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是城市面临的第一大天灾,强烈的地震不仅会造成大面积房屋倒塌、工程设备破坏、人畜伤亡、交通阻断,而且时常伴随山崩地陷、诱发火山、海啸、泥石流以及城市火灾等一系列次生灾害。过去不是很久的汶川地震,以及发生不久的海地和青海玉树的大地震,都给国家与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夺去了很多人宝贵的生命。其发生后引发的次生灾害亦不断。

联合国统计,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各种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翻了4番。在各类对城市造成破坏的自然灾害中,地震造成的城市人员、建筑等生命财产损失尤为严重。尤其对处于地震带上的城市,更是极大可能的造成城市的毁灭对世界各国城市抗震的有效经验分析发现,增强抗御能力是有效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失的最好措施。抗御能力是指减轻地震灾害的综合能力。除了建筑物较强的抗震能力外,各级政府组织指挥防震减灾工作及应变能力、有效的监测预警、公众具有较强的防灾意识,以及在地震发生后开展自救等,都会对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产生积极的影响。

4.2 城市洪灾

城市洪灾多为暴雨引发,一个重要原因是天然林遭到严重砍伐。我国年森林生长数量为2.6 亿立方米,年采伐量却为2.94~3.4 亿立方米,森林处于严重赤字之中。据资料记载,从明初到新中国建立580 年间,仅北京就发生洪水灾害387 次,每次洪灾都对城市民众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影响。

一方面是每年的水患造成的水灾,另一方面是城市面临缺水的严重危机。城市缺水又和城市居民浪费水资源、企业污染水资源同时存在,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已构成一对现实矛盾画卷。

近年来,我国城市洪灾有加剧趋势,这种趋势表现为城市不透水面积从20%~30%上升到80%左右,排水管道工程已控制城市排水量的90%;这使城市一旦遭遇暴雨袭击,便极易受灾,这也是每到夏季,许多沿海城市政府和民众的精力都放在防洪抗灾行动中的重要原因。政府在城市防灾救灾中所做的工作与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之间矛盾突出。表现为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减灾能力差距明显,缺少长期系统规划,缺少对城市各类可能灾害的综合分析,也缺少对城市灾害统一协调的管理以及解决城市灾害的民主科学的决策。城市防灾减灾投入严重不足,防灾减灾还未进入法制化轨道。

4.3 环境污染

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冲突集中在城市。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环境污染总体呈加剧趋势,“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点上改善,面上扩展”的格局非常明显。以史为鉴,要减少类似洪水这样的“自然因素”所造成的损失,提高防灾意识,增加防灾救灾能力,不能不说是一条最为科学、有效的途径。发展中国家城市能源消耗往往以煤炭、石油为主,资源综合利用率低,许多资源尚未充分利用就被排放到大气环境中。治理污染的意识差,资本短缺使其灾害宣传的投入少,经济发展始终没有走出不可持续发展的传统模式。

城市是能量消耗中心,又缺少植被光合作用,使市区大气中烟尘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迅速增加。现代生活方式加剧了各种热能的利用与排放,使城市

市区温度明显高于郊区,从而造成城市热岛现象,它是全球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城市大气中过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与氮化物及硫化物,是形成酸雨酸雾的重要原因。

4.4 城市火灾

古罗马城、莫斯科、秦都咸阳、唐朝都城长安都曾发生过毁灭性城市火灾。这类火灾对古代城市的破坏往往是毁灭性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建筑多系木质材料,又缺少防火的救灾体系,一旦人为发生火灾,往往容易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环保意识缺乏,没有将可持续发展观念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并作为其行动的基本出发点,对不合理经济活动致灾效应缺少充分认知。抗御灾害能力并没有随着经济增长而同步增强。

公众缺少安全意识和防灾意识,使得火灾的人为灾害呈不断上升趋势。各种易燃易爆化学物品成为一个个潜在的灾害源。我国城市应对各类灾害的能力严重不足,具体表现为危机意识淡薄,应急观念落后,职能分散、交叉,不能进行有效整合,无法适应城市化到来的需要。尽快建设中国城市各类灾害应对机制已成当务之急。

4.5 构建安全城市,应对城市灾害策略总结

从以上的事件可以看出,城市灾害危害巨大,必须要有一系列的策略来应对:(1)加强对城市灾害链、灾害机理、灾害区划、灾害评估及灾害预警系统的综合研究。建立城市灾害信息系统,为国家、地区和部门减灾提供综合灾害信息,组织多部门多学科开展灾害的系统科学研究共同协作攻关,解决城市灾害的共同难点。城市规划应该从城市选址、城市结构、城市功能分区、城市避灾场所、市政等角度都与城市灾害密切相关,尤其是城市功能分析与避灾程锁空间设置至关重要。

(2)加大对城市灾害防治的投入,加强防灾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城市防灾保护能力。城市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在灾害防御和灾后救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城市防灾能力建设,应当着重关注台风、洪涝、沙尘暴、冰雪、干旱、地震、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完善城市灾害检测和预警体系;加强城市消防,发挥社会力量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加强区域灾害应急合作与对话。

(3)确定减灾与发展并重的观点,推动各部门与地区制定与经济建设同步的减灾计划,进行城市灾害的综合评价,提出切合实际的因灾设防,因地减灾,同域和异域协同减灾的途径和措施,实现国民经济与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协调发展。

(4)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有关减灾法规,把城市灾害防治纳入法制轨道,保护城市人民的安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打击地方保护主义,主顾本单位的眼前利益,忽视社会利益的消极思想,树立全民动员、综合防灾、全局一盘棋的思想。

(5)发展城市灾害学科建设。总结减灾经验教训,弥补工作中不足之处,发挥优点,减灾部门要与教育部门通力合作,采取有效措施,将减灾纳入教育总体规划,适应减灾事业发展之需。

(6)推动减灾工作的社会化,为社会减灾做出贡献,社会化减灾起到纽带和桥梁作用,因为社会既是承灾体,也是减灾体。对于城市灾害,要采取多种手段宣传,普及减灾知识,转变人们的观念,努力提高社会减灾的综合能力。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防灾减灾措施,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张继权,《城市灾害与安全》,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自然灾害研究所,2007年5月

【2】方友嘉、陈昕,《中国城市灾害与城市生态安全》,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3】李相然,《城市化环境效应与环境保护》,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

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预案

******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1.总则 1.1 编制目的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台风、强热带风暴、暴雨、洪涝、干旱、沙尘暴、大雾、雷电、冰雹、暴风雪、冰冻等极端气象灾害事件增多,给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以及人们生产生活造成重大影响。为了保证*****及所属各单位的自然灾害应急工作顺利、迅速、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给*****及所属各单位造成的损失,为灾后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和社会秩序创造有利条件。 1.2 编制依据 依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年1月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综合应急预案》以及广西电网公司和广西水利电力建设集团公司有关规定,结合我局实际情况,制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1.3 应急工作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应对。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防灾减灾为中心,科学应对灾害,不断提高*****及所属各单位防灾减灾能力,确保人身安全,确保设备安全。努力做好各种自然灾害的一切应急工作和紧急支援等工作。 (2)坚持统一指挥、分级负责。*****抗自然灾害救灾工作实行各级行政责任人负责制,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分级负责。 发生自然灾害事件时,*****有关部门和所属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同行动。 (3)坚持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服从广西区政府应急处理工作办公室、广西电网公司和广西水利电力建设集团公司的统一指挥,坚持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一般工作服从应急工作的原则。 (4)坚持安全第一,质量为重。抢险救灾工作要树立“安全第一,质量为重”的思想,严格执行*****有关安全规程,保证工作安全、保证抢险救灾质量。 1.4 应急适用范围 本应急预案适用于*****应对和处理在施工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自然灾害事件应急处置

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灾害风险控制

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灾害风险控制 邹亮王家卓陈志芬谢映霞 【摘要】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和城区范围迅速扩大是目前我国城镇化的两个特点。本文从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灾害风险特点出发,以减少和躲避风险源、增强风险载体抗灾能力为目标,从城市规划建设的视角探讨了控制城市灾害风险的手段。城市规划应完善规划评估体系,强化规划前的灾害风险综合评估、规划方案形成后的灾害风险预估、经济性评估与环境影响评估;将安全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决策的全过程,加强防灾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衔接与协调,从城市本底条件出发构建城市安全体系,减轻灾害风险。针对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受社会经济条件所限而出现的防灾投入不足的问题,本文提出对灾害采取分级防御的理念,将防灾设施建设的工程性措施与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等政策性措施相配合,兼顾城市的长远规划与当前的运营管理,协调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解决城市快速发展与防灾减灾能力的矛盾,以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安全效益的统一。 【关键词】灾害;风险控制;综合防灾;规划评估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灾害事件的影响越来越大,城市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加强城市灾害的风险控制,提高城市综合防御灾害的能力,减轻灾害损失,是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紧要任务。 1.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城市灾害风险 1.1城市灾害风险 灾害风险是在灾害产生之前,由风险源、风险载体和防灾减灾措施等三方面要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人们不能确切把握且不愿接受的一种不确定性态势 [1]。城市灾害从成因来看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根据风险源和风险载体的不同,城市灾害风险可分为自然灾害风险、工业灾害风险、生命线系统安全风险、人群聚集场所安全风险、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生态环境灾害风险以及恐怖袭击与破坏等七个方面。 1.2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城市灾害风险特点 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和城区范围迅速扩大是目前我国城镇化的两个特点。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的同时,社会财富也在向城市聚集,城市功能日趋复杂,灾害风险也不断增加。城区范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办法

广东大唐国际肇庆热电有限责任公司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广东大唐国际肇庆热电有限责任 公司(以下简称肇庆热电公司)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肇庆热电公司自然灾害应急 管理工作。 第三条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关爱生命。 (二)预防事故与应急救援相结合。 (三)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四条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 (一)应急指挥机构 1应急指挥部 组长:总经理 副组长:主管基建领导

2 应急救援管理办公室 办公室设在安全监察部,负责本预案的执行和日常管理工作。 3 应急处臵工作组 (1)运行响应应急组:由发电部人员组成。 (2)继电保护专业应急组:由工程设备部继电保护专业组成。 (3)电气专业应急组:由电气运行准备人员、工程设备部专业点检组成。 (4)公用系统应急组:由发电部化学专业、工程设备部专业点检组成。 (5)机务专业应急组:由机务运行准备人员、工程设备部专业点检组成。 (6)热工专业应急组:由工程设备部热工人员组成。 (7)物资保障应急组:由计供部组成。 (8)后勤、医疗保障组:由总经理工作部组成。 (9)消防救援组:由保安队员组成。 (10)安全保障组:由公司三级安全网络组成。 (11)保安救援组:由保安队组成。 (12)通讯保障组:由工程设备部继保专业组成。 (二)应急指挥机构的职责 1 领导小组职责 (1)发布和解除应急救援命令和信号; (2)组织指挥救援队实施救援工作;

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领域

北京市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领域 物联网应用建设总体方案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发展和应用建设,提出要发展物联网产业,带动中关村科技产业发展,并优先应用于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 物联网作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化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已成为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导力量之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发展和应用建设,提出要发展物联网产业,带动中关村科技产业发展,并优先应用于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为推进本市物联网应用建设,进一步提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特制定本方案。 一、本市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及物联网应用现状 (一)本市物联网应用发展的基础和现状。 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包括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卫星定位、激光扫描和视频监控等),按照约定的协议,把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具有技术融合度高、产业链条长、应用领域广等特点,具体包括信息的采集、传输、分析和应用四个环节(以下简称“感、传、知、用”)。 目前,本市物联网发展技术资源优势明显,源头创新基础较好,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产业发展具备良好的基础。在智能交通、公共安防、地震监测、环境保护、气象服务等领域开展了物联网应用的探索,取得良好效果。但从总体看,本市仍处于物联网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标准不统一、缺乏资源共享、自主创新产品少、信息安全保障措施不完备等问题,关键技术有待突破,产业规模尚待提高。 (二)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领域物联网应用面临的挑战。 从2005年4月市应急委成立以来,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坚持以“一案三制”为核心,以“首都平安”为目标,建立健全“五大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技术系统在支撑应急管理各项业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步搭建起以市应急指挥平台为龙头,16个区县、14个专项应急指挥部指挥平台为支撑,应急移动指挥平台为辅助的应急指挥技术支撑体系,

综合灾害风险管理与巨灾风险防范对策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讲座材料] 综合灾害风险管理与巨灾风险防范对策 (Integrated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and Large-scale Disaster Risk Governance) 史培军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民政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 北京,2007年4月26日

目录 一、 综合灾害风险管理与巨灾风险防范对策(摘要) 二、 有关“综合灾害风险管理与巨灾风险防范对策”的参考材料(附件1-8) 1.建立中国综合风险管理体系 2.从区域安全建设到风险管理体系的形成 3.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模式 4.探索发展与减灾协调之路 5.论自然灾害风险的综合行政管理 6.加强综合灾害风险研究,提高应对灾害风险能力 7.区域灾害系统与中国自然灾害时空格局 8.区域综合灾害风险管理

综合灾害风险管理与巨灾风险防范对策?(Integrated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and Large-scale Disaster Risk Governance) 史培军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民政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 摘要 本报告从五个方面阐述了综合灾害风险管理与巨灾风险防范对策。 首先,介绍了当前国内外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研究与实践进展和发展趋向,集中介绍了国际风险管理理事会发布的综合风险管理模式框架,即以风险勾通为核心并由风险预评估、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可接受风险水平验证共同组成的综合风险防范框架。 其次,论述了灾害与风险科学体系,即灾害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体系;灾害链体系;灾害系统的动力学和非动力学特征;以及由灾害科学、减灾技术与风险管理共同组成的灾害与风险科学体系。 第三,阐述了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系统,即建立发展与安全建设为一体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整合灾前备灾、灾中应急与灾后恢复和重建为一体的区域综合减灾结构体系;完善政府、企业与社区相结合的综合风险防范功能体系。 第四,论证了巨灾风险防范的对策,即高度关注全球变暖引 ?史培军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民政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地理学教授。兼任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国务院应急办专家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副主任,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综合风险防范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负责人。联系电话 58807953;spj@https://www.360docs.net/doc/c718510883.html,

021、基于专家打分法与GIS相结合的城市灾害综合风险评价——以南方某县城为例

基于专家打分法和GIS相结合的城市灾害综合风险评价 ——以南方某县城为例 王树声 摘要:明确了灾害综合风险评价的目的和意义,分析了我国当前灾害风险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城市规划层面灾害风险评价的方法和思路:首先选取相关的评价指标,运用专家打分法对于城市中各单灾种进行打分排序,根据排序的结果确定单灾种的权重;通过GIS对各单灾种的影响范围进行分析,将各单灾种的影响落实到空间上,再根据之前赋予的权重进行重分类,并进行叠加处理,形成多灾种的综合风险评价,作为城市规划和综合防灾规划编制的依据。 关键词:专家打分法 GIS 城市灾害 综合风险评价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灾害已经成为当今人类发展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城市作为一个人口与经济密集的巨大承灾体,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及国家灾害防御的中心和重点。在我国,城市灾害造成的损失占到所有灾害损失的70%以上[1]。尤其是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0年的玉树地震、2010年的舟曲泥石流和2013年的雅安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灾害风险评价作为灾害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人类社会预防自然灾害、控制和降低自然灾害风险的重要的基础性研究[2]。 1 城市灾害综合风险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灾害综合风险评价是开展综合减灾和制定应急管理对策的基础和依据,通过灾害综合风险评价,可以发现影响城市安全的灾害类型、影响范围以及危害性大小;在灾害综合风险评价的基础上划定防灾适宜性评价,对于城市各项建设的选址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同时对于管理者制定相应的工程措施、管理策略和应急预案提供依据。 灾害综合风险评价作为灾害风险研究的核心内容成为当代国际减灾组织、灾害研究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但该项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与国际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本文以南方某县城为例提出了灾害综合风险评价的方法和思路,对于减少该县城的灾害风险和降低脆弱度有着较大的作用,同时也可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美国的灾害应急管理体系

美国的灾害应急管理体系 美国是一个灾害高发性的国家,其所遭受的灾害主要包括江河洪水、风暴潮、海啸、地震、台风与强风、膨胀土、滑坡等等。由于经济的发达导致物质财富的高度集中,每一次严重的自然灾害都要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能对自然灾害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将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美国的联邦、州和地方各级政府创设了一套完备的灾害管理体制与政策体系并在其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 美国防灾的法制体系 美国一贯重视通过立法来界定政府机构的职责和权限,其在各个领域的法制体系建设都是比较规范和完善的,在灾害管理方面亦然。据统计,美国先后制定了上百部针对自然灾害和其他危机事件的法律法规,且经常根据情况变化进行修订。《全国紧急状态法》是美国最基本的灾害管理总体法案,其对紧急状态的过程、期限以及权力,都有详细规定,除对政府功能有明确的定位之外,其对公共部门如警察、消防、气象、医疗和军方也作了具体的规范。除《全国紧急状态法》总体法案外,美国还有地震、洪灾、建筑物安全等相关问题的专项法案。“9·1l”之后,又有了《使用军事力量授权法》、《航空运输安全法》、《国土安全法》等相关法律,从而形成了一个体系。通过法律,既规范了政府和公共部门在危机中的职能,又保证了社会秩序稳定和职能机构的正常运转[6]。 2 美国的自然灾害管理机构 美国实行联邦政府、州和地方的三级反应机制。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是联邦政府应急管理的核心协调决策机构,美国政府紧急事务管理实行的是总统领导下国土安全部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统一指挥协调的体制[7]。FEMA的主要任务是领导全国做好防灾、减灾、备灾、救灾和灾后恢复工作,提供应急管理指导与支持;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应急管理体系,降低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确保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免遭破坏。可以说,FEMA是目前美国危机应对机制中的核心机构。此外,它还负责联邦突发事件警报系统,联邦大坝安全计划与其它一些联邦灾害援助计划,这些计划旨在帮助地方制订气象灾害、包括洪水、台风和龙卷风的防备计划;负责管理自然灾害与核灾害警报系统,实施减轻重大恶性事件后果的防备计划。 3 美国灾害管理特点 美国灾害管理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统一管理、属地为主、分级响应、标准运行”。 (1)统一管理。统一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指自然灾害、技术事故、恐怖袭击

企业公司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 企业防治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为了有效提高应急处置公司与工厂自然灾害事件的能力和水平,规范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自然灾害的危害,保障全体员工的人身安全,减少公司财产损失,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结合我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适用范围 1、本预案所指结合我公司实际; 2、本预案所指自然灾害应急事件包括:洪灾、旱灾、地震、火灾、冰暴、雪等,因素而造成房屋倒塌、淹没、道路阻塞等的应急事件。 3、防治自然灾害应急预案领导小组: 组长: ! 副组长: 成员: 二、工作目标 1、加强自然灾害危害性的教育,提高公司与工厂员工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自然灾害事件的报告网络,做到早预防、早报告、早处置。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不因自

然灾害而危及公司与工厂及员工安全和财产损失。 三、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 经常宣传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知识,提高公司与工厂员工的安全保护意识。加强日常检查,发现隐患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努力减少自然灾害事件的损失。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成立公司与工厂自然灾害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预防、指挥、协调、处理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快速反应机制,增强人力、物力、财力储备,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事件,快速反应,及时高效地做好处置工作。 四、组织管理 (一)公司与工厂各部门职责。公司与工厂员工在负责人统一领导下,成立由祖军任组长,分管行政负责和各办公室组成的工作小组。 1、在公司与工厂自然灾害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指导和落实公司与工厂自然灾害事件预防的各项工作。 % 2、监督、汇总和收集公司与工厂自然灾害事件的信息情况,分

山地城市灾害风险与规划控制_王志涛苏经宇刘朝峰

A n n u a l C o n f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4年 第38卷 第2期 VOL.38 NO.2 FEB. 2014 48 【作者简介】 王志涛(1980-),男,博士,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苏经宇(1955-),男,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朝峰(1984-),男,北京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中心博士研究生。【收稿日期】2013-12-27 【文章编号】1002-1329 (2014)02-0048-06【中图分类号】TU984.11+6【文献标识码】A 【doi 】10.11819/cpr20140210a 【摘要】在总结山地城市灾害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基于风险管理的山地城市防灾控制体系框架,包括山地城市灾害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和规划控制三部分。在该框架的指导下,首先分析了山地城市灾害风险的表征及其构成因素的内涵,同时,探讨了可接受风险水平的确定方法,最后提出了山地城市灾害风险规划控制的四种措施。【关键词】山地城市;风险管理;可接受风险;规划措施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disaster characteristics in mountain cities, this paper proposes a framework of disaster prevention system of mountain cities based on risk management theory, including disaster risk analysis, assessment, and planning control.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is framework, it first of all analyzes the disaster risk representation in mountain cities and connotations of the constituted factors; then it explores the approaches to assess the acceptable risk level; ? nally it puts forward four planning measures to control the disaster risk in mountain cities. KEYWORDS: mountain cities; risk management; acceptable risk; planning measures 1 引言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3,山地城市约占城市总数的1/2[1~3]。山地城市所处的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它不仅包括丘陵、山地等,往往还与江河、海湾等复杂地貌相结合[4~5],进而形成了一个更为复杂的生态环境系统。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山地城市规模迅速扩张,人类活动对山地开发程度也日益加剧。随之,山地城市的复杂生态环境系统遭受破坏,导致滑坡、崩塌、泥石流、山洪及环境 灾害等一系列灾害频繁发生。通过历史灾害经验可以发现,山地城市灾害较平原城市灾害更为复杂多变,并且具有其突出的特征:(1)频发性、多灾种叠加性;(2)复杂性、多样性与不确定性;(3)灾害链现象突出;(4)大规模灾害后容易形成孤岛。因此,在如此复杂的地形地貌条件下,寻求山地城市规划建设与防灾减灾技术的科学结合,而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城市规划控制方法将是城市规划者的重要任务。 由于山区高低起伏的形态及复杂的生态环境系统,决定了山地城市有着与平原城市迥然不同的形态特征[6~7],而山地城市灾害又是山地城市所处的复杂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产物,那么山地城市灾害较平原城市灾害更为复杂多变,因此,山地城市的防灾模式、规划控制措施也应与平原城市有所不同。对于山地城市的防灾减灾工作,如果单纯照搬平原城市已有的防灾模式与措施的话,不仅可能得不到预期的防灾效果,甚至还有可能给山地城市埋下巨大的安全隐患。可见,为保障山地城市安全建设、可持续发展,现阶段迫切需要开展山地城市的防灾减灾新技术、新思路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在已有城市防灾减灾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引入灾害风险管理理论,提出基于风险管理的山地城市防灾控制体系框架,详细分析了山地城市灾害风险的表征与评估,建议了山地城市灾害风险规划控制的若干措施,以期为山地城市的安全、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2 基于风险管理的山地城市防灾控制体系框架 灾害发生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共同作用的结果[8]。在山地城市中,由人-物-环境构成的承灾体庞大而复杂,山区的孕灾环境和致灾因子也呈多样性;另外,在某种致灾因子作 山地城市灾害风险与规划控制 王志涛 苏经宇 刘朝峰 DISASTER RISK AND PLANNING CONTROL IN MOUNTAIN CITIES WANG Zhitao; SU Jingyu; LIU Chaofeng

集团公司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办法

集团公司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股份公司总部和各子公司、控股公司的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工作。 第三条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工作原则: (一)以人为本,关爱生命。 (二)预防事故与应急救援相结合。 (三)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四条股份公司安全生产委会是股份公司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综合指挥机构,负责指导股份公司所属各单位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工作,组织、协调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的应急救援工作。 第五条股份公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负责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工作,其工作职责: (一)组织制定、完善股份公司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管理办法、应急救援预案;协调各单位的应急管理工作。 (二)监督检查各单位贯彻执行股份公司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制度。(三)组织、协调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工作。 第六条各单位应建立健全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组织体系。各级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为本单位应急救援工作负责人,相应职能部门负责应急救援的具体实施,其它各有关部门应按应急救援预案要求分工配合开展工作。 第三章应急预案管理 第七条各单位、项目部应结合本单位的危险源及危险性分析情况,制定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并保证各预案之间的相互衔接。 第八条各单位、项目部编制的应急预案应组织本单位有关人员和专家进行评

医院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1)

北厝医院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为了有效提高自然灾害事故应急反应能力和救灾工作整体水平,建立和完善灾害救助应急体系,最大限度地减轻或消除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医院安全,维护医院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一、总则 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是灾害发生后,对医院受灾群众工作、生活进行救助的紧急行动方案。本预案适用于洪灾、旱灾、地震、火灾、冰雹、雷击及暴雪等因素造成医院建筑倒塌、淹没、群众伤害、道路阻塞等的应急救助反应。 二、灾害救助应急机构 成立自然灾害救助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学校救灾工作。 主要职责: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强化工作职责,加强对破坏性自然灾害及预防减灾工作研究,完善各项应急预案的制定及各个项措施的落实。 2、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自然灾害知识的宣传教育,组织、指导全院干部、职工的防灾抗灾知识的普及教育,广泛开展自然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训练,不断提高广大医务人员防灾、抗灾的意识和基本技能。 3、认真搞好各项物资保障,严格按预案要求积极筹备,落实饮食饮水、防冻防雨、抢险设备等物资落实,强化管理,使之始终保持良好战备状态。 4、破坏性自然灾害发生以后,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组织各个方面力量全面进行抗灾减灾工作,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5、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迅速恢复医疗秩序,全面保证和促进社会安全稳定。

领导小组下设通讯联络组、警戒保卫组、宣传报道组、医疗救护组和后勤保障组。 1、通讯联络组: 负责事故的报警、报告及各方面的联络沟通。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立即赶赴现场,及时向上级报告受灾情况。 2、警戒保卫组: 负责组织应急安全队员有序疏散人员,设置警戒区域,维护现场秩序,疏通道路交通。 3、宣传报道组: 协助组长、副组长,利用灾害应急广播及时调配人员、播报信息等。 4、医疗救护组: 负责对受伤害人员实施就地抢救,恢复医疗秩序。 5、后勤保障组: 负责供应各类医疗急救和生活物资。 三、工作目标 (1)加强自然灾害危害性的教育,提高广大医务人员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的报告网络,做到早预防、早报告、早处置。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不因自然灾害而危及群众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 四、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经常宣传自然灾害事故的预防知识,提高全院干部、职工的安全保护意识。加强日常检查,发现隐患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努力减小自然事故的损失。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自然灾害事故的预

大数据时代下城市应急管理发展之路

因此,本刊邀请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原研究员寇有观,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协会理事长、智慧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金江军,天津行政学院教授王慧军等专家,就大数据时代下城市应急管 寇有观 金江军 王慧军

https://www.360docs.net/doc/c718510883.html, Smart Cities 057 主持人: 当前,很多城市都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您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城市应急管理将会起到哪些 方面的作用? 寇有观: 城市应急管理将会对于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金江军: 我国城市经常要面临地震、洪涝、滑坡等各种灾害以及疫情、火灾、燃气管道爆炸等突发性公共事件,亟待增强应急处置能力。据统计,在我国,位于地震烈度大于或等于7度的城市占45%,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有800多个城市处于洪水水位以下。城市人口集中、财富集中,一旦发生重大灾害和突发性公共事件,后果往往很严重。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应急管理是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智慧应急”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提高城市应急管理水平,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使城市更安全、更宜居、更宜业。 王慧军: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智慧化是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世界科技革命又一次新的突破。利用智慧技术,建设智慧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和特征。 智慧城市的理念就是把城市本身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城市中的市民、交通、能源、商业、通信、水资源构成了一个个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形成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整体。在过去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科技力量的不足,这些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无法为城市发展提供整合的信息支持。而在未来,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可以将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使城市中各领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显现出来,就好像给城市装上网络神经系统,使之成为可以指挥决策、实时反应、协调运作的“系统之系统”。智慧的城市意味着在城市不同部门和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更合理地利用资源、做出最好的城市发展

城市自然灾害#(精选.)

城市灾害 概念:城市灾害是指由自然、人为因素或两者共同引发的对城市居民生活或城市社会发展造成暂时或长期不良影响的灾害。城市自然灾害的特性有连锁性,密集性,扩散性,随机性,社会性. 城市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空间的集中性,人口密集性,经济的多样性、聚集性、开放性和高效性,社会活动的广泛性。由于城市人口众多,建筑密集,财富集中,是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因而城市灾害具有种类多、损失重、影响大、连发性强、灾害损失增长严重等特点。 类型及解决措施: 地面变形灾害:地面变形灾害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面裂缝,广泛分布于城镇、矿区和铁路沿线,成为影响城市人民生活,妨碍城市建设的重要环境问题。地面变形灾害导致码头仓库被毁,桥的净空减少,建筑物出现裂缝,城市基础设施功能下降。 防治崩塌灾害发生的主要手段是实时监测和工程措施。实时监测的目的是了解和掌握崩塌体的演变过程,及时捕捉崩塌体的特征信息,为崩塌灾害的正确分析评价、预报预测及治理工程提供可靠资料和科学依据。防治崩塌灾害的工程措施主要有遮挡崩塌落石、支撑加固、镶补勾缝、护面加固、放坡和排水。 (一)工程性措施。1、修建或加高加固防洪堤、防潮堤,防洪闸、防潮闸以及疏导河道、兴建排洪排涝工程,垫高建设场地,适当增加地下管网强度等,以减小因沉降区地面标高降低而引起的积洪滞涝、海水入侵等次生灾害。2、人工回灌地下水,通过补充地下水水量来提高地下水水位。工程性措施。 (二)非工程措施。1、要加强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工作查明地面沉降及致灾现状,研究沉降机理,找出沉降规律,预测地面沉降速度、幅度、范围及町能的危害,为控沉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并且建立预警机制。2、根据水资源条件,限制地下水开采量,防止地下水水位大幅度持续下降,控制地下水降落漏斗规模。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出现新的地下水超采区。3,根据地下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合理选择开采区,调整开采层和开采时间,避免开采地区、层位、时间过分集中。 水土流失灾害:水土流失灾害是土壤在外力(风、水等) 作用下,被剥蚀搬运和沉积,由于作用缓慢,平时觉察不到,等到看出来时往往已造成巨大损失,所以又称爬行性灾难。气候、地形、土壤种类和植被覆盖都会影响水土流失的发生;但人类不合理利用土壤,破坏植被则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土壤被侵蚀后,产生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加速自然灾害,淤塞河流,影响植物生长。中国一些城市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忽视水土保持,在毫无约束的条件下,破坏地貌植被,造成过度的地表扰动,引起严重的建设开发性水土流失,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质量构成严重威胁。主要防治措施为加强城市绿化,加强法制宣传,限制开发。 风沙尘暴灾害:风沙尘暴灾害破坏城市环境,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当前城市面临的风沙尘暴灾害主要是扬尘污染,表现为城市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普遍超标。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裸露地面和建筑施工。上海市房屋维修和搬迁,工地很多,大量堆积在工地上的沙土堆和裸露地面土是扬尘的主要物质源。另外,从北方飘来的风沙尘暴也会给市民生活带来许多困难,也破坏城市施。主要防治为在城市郊区周围修筑防护林,抵御北方的风沙侵袭,同时加强城市整体的绿化。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制度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员工人身安全和选矿厂财产安全,确保事故发生后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控制和处理,把财产损失和人员的伤亡减轻到最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国家有关救灾工作方针、政策和原则等,制定本制度。 (一)术语解释 1、自然灾害: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洪涝、干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 2、灾情:指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情况,包括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 (二)救援专业队伍的组成及分工公司各职能部门和选矿厂全体职工都负有自然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的责任,各救援专业队伍,是自然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的骨干力量,其任务主要是担负公司自然灾害事故的救援及处置。 (三)应急准备 1、宣传自然灾害知识,自然灾害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保险的常识,增强员工的防灾减灾意识。 2、每年至少组织1 次自然灾害知识的培训。

3、每年组织1 次自然灾害演习,检验并提高应急准备、指挥和响应能力。 (四)灾情信息管理 1、灾情信息报告内容: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灾害造成的损失(包括人员受灾情况、人员伤亡数量、房屋倒塌、损坏情况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采取的救灾措施和需求。 2、灾情信息报告时间:各级部门对于本部门在突发的自然灾害中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应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灾情,并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 (五)应急响应灾害发生后,各部门要根据灾情,按照分级管理、各司其职的原则,启动应急预案,做好员工和财产的紧急转移安置工作,做好抗灾救灾工作,做好灾情调查、评估和报告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员工生命和财产损失。 (六)恢复重建灾后,领导小组组织核查灾情,开展灾情评估,制定恢复重建工作方案。 (七)对外沟通与协作按照国家和当地政府有关规定,积极开展自然灾害救助交流,借鉴其他单位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经验,进一步做好公司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防范与处置工作。 (八)奖励与责任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由公司表彰;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英勇献身的人员,按有关规定追认烈士;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玩忽职守造成损失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制度的探讨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制度的探讨

————————————————————————————————作者:————————————————————————————————日期: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探讨 摘要:城市是人类文明与创新的核心载体,安全是现代化城市的第一要素,城市安全是城市可持续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和迅速发展的特殊时期,公共安全形势日益严峻,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已经十分紧迫。本文将探讨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内涵、分析建立应急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针对我国公共管理与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通过借鉴外国的经验,为我国的城市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公共安全,应急管理,问题与对策的思考 1、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内涵 在现代社会,公共安全已经不仅仅是指传统的安全和公共安全秩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现代工业、新技术、信息产业高速发展, 安全问题已经延伸到生产、生活、环境、技术、信息等社会各个领域,。公共安全是指为了使公众享有安全和谐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以及良好的社会秩序,由政府及社会提供的预防各种重大事件、事故和灾害的发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社会危害和经济损失的基础保障,是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根据发生的机理和过程,公共安全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4大方面。 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公共机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付、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急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应急管理是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全过程管理,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发生、缓解、和善后四个发展阶段,应急管理可分为预测预警、识别控制、紧急处置和善后管理四个过程。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管理,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均体现在滚轮突发公共事件的各个阶段。 应急管理是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应急管理将重点主要集中在事件发生时的紧急控制和处理阶段,即应对阶段。虽然应急管理也有灾前的准备和灾后的恢复,但应急管理中的准备和预防是为应对服务的,恢复是对灾后造成后果的即时性、被动性的活动,也就是说是应对活动的自然延伸。而公共安全管理中的预防、准备、应对、和恢复是建立在防灾、减灾思想基础上的,也就是能够预防的阻止、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问题研究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问题研究 2青海气象2007年第4期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问题研究 王 (青海省气象局 墓 西宁610001) 摘要: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保障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保证人民安居乐业,维护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前提. 本文从自然灾害属性,特点和应急特点人手,探讨了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应注重和加强的工作,即:自然灾害应急管 理,监测,预警是起点和首选策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是灾害应急管理的主线;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是自然灾害应急 管理的基础;全民应急意识是有效应急的重要资源;建立健全应急联动机制是自然灾害应急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问题研究 1引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增强全社会防灾减 灾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

保障生命财产安全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 最现实的重要利益问题.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保 障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保证人民安居乐业,维护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前提.加强应急管理,是维 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政治为民和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 2自然灾害的属性及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概念 2.1自然灾害的属性 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把突 发灾难性事件分为四大类,分别是:自然灾害,事故 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根据现代汉 语词典的定义,自然灾害是指水,旱,病,虫,鸟,兽, 风,雹,霜冻等自然现象造成的灾害.据此定义,自 然灾害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其自然属性主要包括引发灾害的致灾因素是由自然现象引起的,其严重程度是由自然现象的变异程度决定的.其社会属性包括其承灾体是由共同物质条件而相互联系起来的人群,以及物质与人群的承灾能力. 2.2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1自然灾害种类最多,活动最频繁,是世界上危 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暴

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东莞有限公司 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编写: 审核: 批准:

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1 目的 为切实做好应急处理工作,高效有序地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防止或减少人身伤亡事故和财产损失,确保人身和财产安全。 2编制依据 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制定本预案。 2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处置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台风、大雾、暴雨、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灾害紧急情况的现场应急救援、防范和处理工作。 3 依据及参照文件 3.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3.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 3.3《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3.4《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3.5《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 3.6《广东省防汛抗旱防风应急预案》 3.7《广东省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规定》 4 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4.1机构组成 成立自然灾害专项应急指挥机构(自然灾害应急指挥部),在应急指挥中心的领导下,负责组织指挥施工现场应急响应工作。应急组织机构组长由总经理担任,成员由各部门及分部负责人组成(自然灾害应急组织机构见附件1)。下设应急办公室,应急办公室设在综合办公室,日常应急管理工作由人事行政中心负责。 4.2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成员及职责 主要职责:负责事故救援的整体、全面指挥;负责向上级主管部门的汇报工作;负责成立事故调查处理小组,对事故调查处理工作进行监督;负责所需救援物资的落实;负责与相邻可依托力量的联络求救等。 4.3应急指挥部职能: 1)贯彻落实国家、省政府有关自然灾害应急的法律、法规等有关自然灾害应急工作的制度和规定。 2)在公司应急指挥机构的指导下,负责组织应急响应级别的断判,公司应急指挥中心负责。批准自然灾害应急响应以及自然灾害工作应急救援、事故抢修处理有关情况的通报。 3)在自然灾害应急处置期间,负责传达、贯彻上级自然灾害应急指挥机构的指令。 4)统一指挥协调工地自然灾害抗灾抢险,协调应急抢险队伍和物资储备,指导事故抢修和救援。 5)负责组织项目部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评估和修订工作。 4.4各相关部门职责 4.4.1安保部:

城市道路设施安全与应急管理分析

城市道路设施安全与应急管理分析 发表时间:2019-04-03T16:31:27.70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36期作者:杨静 [导读] 城市道路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关乎城市的经济命脉,城市道路的标准也越来越高。高标准的城市道路应该有一系列完善的道路设施,为道路的运行提供方便。 天津市道路桥梁管理处天津市 300171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道路越修越多。城市道路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关乎城市的经济命脉,城市道路的标准也越来越高。高标准的城市道路应该有一系列完善的道路设施,为道路的运行提供方便。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应急管理;问题;对策 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原则,充分依靠广大干部职工,以保障城市路桥安全为根本,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以提高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能力为重点,逐步建成覆盖城市路桥方方面面的应急预案体系; 一、城市道路设施管理的现状分析 城市道路设施管理模式主要分为以下3种: 1.集中管理。集中管理指的是政府市政设施管理单位对城市道路进行统一建设、管理与养护工作,形成一套建设、管理和养护为一体的管理。此种形式的体制不仅有利于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管理,而且大大减少了推诿的现象出现。将城市道路养护费用与维修费用统一使用,可以合理的调配维修队伍和机械设备,然而,不利于调动养护和管理的积极性。 2.集中分级管理。在城市政府中既要设立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又要设立市一级管理部门,其主要工作是为了加强对城市主干路和跨区次干路的养护和管理;设立区级管理部门,主要负责辖区内的次干路和支路的养护和管理。此种形式的体制不仅具有集中管理型的特点,而且从某个层面来说,更有利于调动区级城市道路养护与管理的积极性。然而,因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没有对区级城市道路养护和管理部门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在养护费用使用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 3.分散管理。将城市道路的养护和管理下放到区,交由政府授权各个行政区设立城市道路养护和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区域内城市道路设施养护与管理。此种习惯式的管理体制有利于调动区级城市道路养护和管理的积极性,深入挖掘财政潜能,从而弥补经费的短缺。然而,上述这种形式极易导致管理权与资金使用失控。 二、加强养护与管理措施 对于当前城市道路设施养护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通常可以利用以下措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逐步解决: 1.对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高道路养护意识。目前,在道桥设施的养护管理中影响其质量的主要因素就是人员的素质不是很高,同时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不足,因此,当前对于养护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的加强是相当迫切的,对于养护管理人员的培训主要分为两种:一是需要进行分级培训,按照管理养护工作的不同来分配培训的对象,并且培训的工作也需要针对性的来区分培训对象。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必须需要将一些比较小的问题加强重视,不能任由其发展为大的问题。因此,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性,将道桥的设施安全作为最主要的目标,根据当前相关的规章制度以及规范,在管理中将自身的职责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强化,以避免道桥设施在其运行中逐渐的恶化。 2.强化规范管理。对于管理的制度以及措施一定要规范的进行监理,首先,就需要对城市中道路桥梁的相关情况全面摸清,然后再统一对道桥系统的资料进行编制。同时,监理一个长久有效的道桥管理机制,利用维护以及检查制度,将道桥的检测以及巡视制度进行健全。比如说,需要对道桥设施每年都要进行一个的常规检测,五到十年进行一次结构性的检查。按照《城市道路养护技术规范》,确认每一个道桥的巡检周期,同时还需要做好相关的记录并做好养护档案,将道桥技术的状况有效系统的掌握。进行常规的检查并重点做好跟踪,将其排列进行分类,列出最差的和最好的,将一些异常的状况以及缺损尽量早的发现,并且按照设施维修的缓急来对经费进行安排,实现行车的安全。保证在其所管理的范围内,防止灾难性的事件发生。 3.加强道路养护信息化管理。对道路桥梁的养护管理工作主要还是依靠数据来进行,相对来说,传统的手工往往对其很难准确以及及时的评价,所以,要实现道路桥梁的科学化以及现代化,就需要全面对道桥管理实行信息化。近些年,新改建的城市道桥非常多,道路技术出现的状况变化很大,在规定的时期内组织人员进行道桥的专项调查,对于道路的技术状况很难完整的以及系统的查清,对于技术档案也很难进行完善。随着当前社会的服务水平不断在提高,并且道桥信息化的实施,在一定意义上对道桥的养护管理水平有效的提高了,同时使其管理程序变得更加规范以及合理,同时和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能相符。 4.建立道路健康监测和预警系统。对于道桥的安全事故以及突发事故与反恐应急需要建立相应的应急机制,对于相关的应急队伍进行落实,并且对相应的养护以及应急物资在日常中准备充足。对于城市比较特殊的一些道路加强重点管理。完善相应的专业管理制度,设置专门的管理与养护队伍,在日常中一些检测、维修以及养护的机械设备配备足够,对相应道路预警系统以及健康检测系统进行建立有必要时可进行实时的监控。 三、加强道桥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建设 1.加快推进应急平台建设。应急平台建设要统筹规划,切合实际,注重实效,要依托政府系统资源网络,规范技术标准,充分整合利用现有专业系统资源,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满足值守应急、信息汇总、指挥协调、视频会商等基本功能,要积极推进城市道桥应急联动系统建设,按照“信息统一接报,分类分级处置”的原则,实现应急信息接报平台的整合。同时,尽快制定缺项的应急专案,补充前期的应急框架体系。 2.强化突发事件的信息报送和预警工作。要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制度,明确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确保重大突发事件及时准确上报和妥善处置。设立基层信息员,不断拓宽信息报告渠道。要抓紧建设各类突发事件预警系统,建立预警信息通报与发布制度,充分利用电子屏幕、内部网络平台、手机短信息、电话等各种载体和手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以实现道桥结构安全的动态监测为目标,积极推进道桥设施的网络化、信息化的工作,加强数据积累工作,为道桥 3.设施的预测、预警、预防提供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完善桥梁结构安全的监测和预警机制。 4.健全城市道桥应急处置队伍体系。建立充实城市道桥应急处置队伍,开展桥梁应急处置演练演习,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建立专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