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各论之解表剂

方剂各论之解表剂
方剂各论之解表剂

方剂各论之解表剂

分类:辛凉解表、辛温解表、扶正解表

辛温解表

【适应证】外感风寒表证

【证候】共证+无汗,项强身痛,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代表方】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

辛凉解表

【适应证】外感风寒表证;

【证候】共证+口渴,咽痛,舌偏红舌,苔薄黄,脉浮数;

【代表方】银翘散、桑菊饮、麻杏甘石汤。

扶正解表

【适应证】体虚外感表证

【证候】气血阴阳之虚证+表证

【代表方】败毒散、加减葳蕤汤。

第一节辛温解表

麻黄汤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桂枝二两杏仁去皮尖,七十个甘草炙,一两【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太阳病伤寒)

正邪相争—发热恶寒,苔薄白,脉浮紧;

风寒束表毛窍闭塞—无汗;

经气不舒—头痛身疼;

肺气不宣—气喘、咳嗽。

【病机】风寒束表(主),肺气不宣(次)。

【治法】《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运用】1.本方是治疗风寒表实证的代表方。

2.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本方为发汗之峻剂,凡表虚自汗、体虚外感、

新产妇人、失血者均不宜使用。

桂枝汤

【组成】桂枝三两、药三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甘草炙,二两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太阳病中风)

正邪相争:发热、恶风、头痛、苔白不渴、脉浮缓;

风寒客表

邪气波及肺胃:鼻鸣、干呕;

卫阳不固,腠理疏松:恶风;

营卫不和

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汗出。

【病机】风寒客表,营卫不和。

【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运用】

1.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的代表方剂。

2.辨证要点:发热头痛,汗出恶风,脉浮缓。

是指能纠正营卫不和,解除风邪的一种治法。风邪自表而入,可引起营卫不

和,见头痛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等证候,治疗上可用桂枝汤解肌发表,

调和营卫,纠正这种营卫不和的状态。

麻黄汤:麻、桂相须为用,发汗散寒力强,并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适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肺气失宣而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者。

桂枝汤:桂、芍相制而用,发汗解表之力较逊,并善调和营卫。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虚,兼营卫不和而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浮缓者。

相同:

均能散寒解表。用治外感风寒表证,以恶寒,发热,头痛,苔薄白,脉浮为特征。

第二节辛凉解表药

银翘散

【组成】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荷六钱、竹叶六钱、生甘草五钱、荆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

【主治】温病初起。(风热表证)

邪留肌表—发热、微恶风寒、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风热邪毒上攻—咽痛;

热灼津伤—口渴;

风热犯肺—咳嗽;

【病机】风热袭表,热毒偏盛。

【治法】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配伍要点:

a.解表药+清热药;

b.方中佐以药性微温的荆芥之义。

【运用】

1.《温病条辨》称本方为“辛凉平剂”,适用于风温初起之表证。

2.辨证要点: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

指在方剂配伍中,一味药物的药性被其他的药物所制约,但仍发挥其应有

的作用。银翘散中之荆芥。

桑菊饮

【组成】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桔梗二钱、甘草八分、苇根二钱

【主治】风温初起,邪伤肺络证。(风热犯肺之咳嗽轻证)

风热犯肺咳嗽

肺气不宣身热不甚,口微渴。

【病机】风热犯肺,肺气不宣。(邪轻病浅)

【治法】疏散风热,宣肺止咳。

【运用】

1.本方实主治风热咳嗽轻证的常用方剂。

2.辨证要点:咳嗽,微热微渴,脉浮而数。

&银翘散

银翘散:兼能清热解毒,为“辛凉平剂”;临证多用治风热袭表,热毒较甚而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者

桑菊饮:偏于宣肺止咳,为“辛凉轻剂”;临证多用治风温初起,邪客肺络,邪浅病轻而以咳嗽为主,伴有微热者。

相同:均能辛凉解表,疏风散热。用治风热外袭,邪在肺卫之证,临证以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微渴、舌尖红,脉浮数等证候为特征者。

逆流挽舟”法:是喻嘉言用此方治疗痢疾初起而有风寒湿表证的一种治法。对于表邪内陷入里而成之痢疾,治疗上用此方疏散表邪,使内陷的邪气还从表(外)而

出,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 好像在逆流中挽舟上行,故称“逆流挽

舟”。

第三节扶正解表药

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

【主治】气虚而外感风寒湿邪之证。

风寒湿邪外袭

风寒客表—憎寒壮热,无汗,脉浮。

风寒犯肺—咳嗽有痰,鼻塞声重。

湿滞经络—肢体酸痛,头项强痛。

正气不足(气虚体弱)—脉浮而重取无力,(气短体倦)。

【病机】风寒湿邪外袭肌表;正气虚弱(气虚)。

【治法】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运用】

1、辨证要点:憎寒壮热,无汗,头身重痛,脉浮而重取无力

2、本方用于:a.痢疾初起证—体现“逆流挽舟”法;

b.痈疮初起证—见风寒湿表证者;

c.时疫疟疾初起。

类方比较

不同:

败毒散:兼益气扶正,宣肺止咳,是益气解表法的代表方。用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正气不足而见憎寒壮热,无汗,头身重痛,咳痰声重,脉浮重按无力等证者。

九味羌活汤:兼能清里热,用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而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等证者。

相同:

均能疏风散寒,祛湿解表。用治外感风寒湿邪之证,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等证候为特征者。

超好的中医方剂学记忆口诀

1.解表剂 1.麻黄汤--干妈贵姓(炙甘草麻黄桂枝杏仁) 2.桂枝汤--大勺炒姜汁(大枣芍药甘草生姜桂枝) 3.九味羌活汤--皇帝尝百草,细心防穿胸枪.(黄芩生地黄苍术白芷甘草细辛防风川芎羌活) 4.香苏散--扶苏批草(香附子紫苏叶陈皮甘草) 5.小青龙汤--少将为嘛甘心下跪(芍药干姜五味子麻黄炙甘草细辛半夏桂枝) 6.止嗽散--陈庚借钱去百草园(陈皮桔梗荆芥白前** 百部甘草紫箢) 7.银翘散--金牛和银猪吃草根更俏.(荆芥子牛蒡子薄荷银花竹叶豆豉甘草芦根桔梗连翘) 8.桑菊饮--荷叶杏花,草根更俏.(薄荷桑叶杏仁菊花甘草芦根桔梗连翘) 9.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组成与方名一样) 10.柴葛解肌汤--钦差抢劫时,只要姜枣草根.(黄芩柴胡羌活桔梗石膏白芷芍药生姜大枣甘草葛根) 11.升麻葛根汤--麻哥要草(升麻葛根芍药甘草) 12.败毒散--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独活人参生姜羌活桔梗川芎茯苓薄荷枳壳前胡柴胡甘草) 13.参苏饮--目前只办富姐申诉陈根打姜草(木香前胡枳壳半夏茯苓桔梗人参紫苏叶陈皮葛根大枣生姜甘草) 14.加减崴蕤汤--玉竹姐为何早操吃葱(玉竹桔梗东白薇薄荷大枣炙甘草淡豆豉生葱白)2.泻下剂 1.大承气汤--小黄识谱(芒硝大黄枳实厚朴) 2.大黄牡丹汤--大人忙担冬瓜(大黄桃仁芒硝牡丹皮冬瓜子)大陷胸汤--大陷胸汤谁大笑(甘遂大黄芒硝) 3.大黄附子汤--细心大夫(细辛大黄附子) 4.温脾汤--黄夫人当家炒姜忙(大黄附子人参当归** 甘草干姜芒硝) 5.麻子仁丸--朴实妈要黄杏蜜(厚朴枳实麻子仁芍药大黄杏仁蜂蜜) 6.济川煎--智者骑马,从容西归(枳壳泽泻** 升麻肉苁蓉牛膝当归) 7.十枣汤--甘愿着急(甘遂芫花大枣大戟)黄龙汤--肖大人识谱当炒姜枣根(芒硝大黄人参枳实厚朴当归甘草生8.姜大枣桔梗) 3.和解剂 1.小柴胡汤--生芹菜炒大虾仁(生姜黄芩柴胡甘草大枣半夏人参) 2.大柴胡汤--秦皇只要半壶枣酱(黄芩大黄枳实芍药半夏柴胡大枣生姜) 3.蒿芩清胆汤--皇陵青竹,半壁植皮(黄芩茯苓青蒿竹茹半夏碧玉散枳壳陈皮) 4.达原饮--后母要冰炒黄果仁(厚朴知母芍药槟榔甘草黄芩草果仁) 5.四逆散--柴草制药(柴胡甘草枳实芍药) 6.逍遥散--龄少才当干,逍遥逐江河(茯苓白芍柴胡当归甘草** 白术烧生姜薄荷) 7.痛泻要方--猪皮少缝(白术陈皮白芍防风) 8.半夏泻心汤--秦莲婶炒枣拌姜(黄芩黄连人参甘草大枣半夏干姜) 4.清热剂 1.白虎汤--师母炒米(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2.竹叶石膏汤--草人半夜卖米糕(甘草人参半夏竹叶麦冬粳米石膏) 3.清营汤--瞧皇帝住西单卖银元(连翘黄连生地竹叶犀角丹参麦冬银花元参)

(完整版)方剂学完整整理

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学: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先秦时期复方的产生和发展 《五十二病方》:记载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外科、皮肤科为主)、283首方,用药242种、记载丸、汤、饮、散等内服剂型,敷、浴、蒸、熨等外用剂型。标志方剂临床应用已初具规模。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黄帝内经》载方13首、剂型较丰富:汤、饮、膏、丸、丹、酒、醴、提出方剂分类:“七方”说、提出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提出制方理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辨证论治,方中寓法,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配伍严密,药变方殊载方323首,使用药物270多味;剂型丰富,煎服有法;疗效卓著,流传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重实用,略于理论 《肘后备急方》(简、便、廉、效):单方510首、复方494首;多用于治疗突发急症;论述简要,载录之药方“皆已试而后录。 隋唐时期大部头方书的出现 《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孙思邈):载方7500多首;病症类方,首列妇儿;专辑“食治”卷;收录保健、美容方。 《外台秘要》:载方6800多首;保存许多散失方;按科、病分类方剂。 宋(金)元时期方剂学的全面发展 1.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 载方确有效验而实用;详列主治、组成外,尚详述药物的炮制和制剂;用药辛温香燥 2.专科方书问世:《小儿药证直诀》(钱乙),最早的儿科专科方书 3.方论专着产生:《伤寒明理论》(成无已)--第一部专门用君臣佐使理论剖析方剂的专著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善用寒凉,为寒凉派,著《宣明论方》;张从正主张攻下,为攻下派,著《濡门事亲》;李东垣专补脾胃,为补土派,著《脾胃论》;朱震亨力倡滋阴,为滋阴派,著《丹溪心法》 明清时期方药共荣、由博返约 1.载方之巨,历史之最:《普济方》载方61739首--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2.方论专着,层出不穷:《医方考》、《医方集解》 3.专病专方,病证结合 《医林改错》(王清任)--主要针对瘀血病证 《温病条辨》(吴瑭)--针对温热病证 4、方剂分类,已具模型(1)功效分类方剂《医方集解》 (2)治法分类方剂《景岳全书》(张景岳) 《医学心悟》(程钟龄) 近现代时期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 1、大量古代方书之校刊出版 2、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 3、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 4、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 5、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治疗大法:针对某一类证候(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

中医方剂学歌诀

中医方剂学歌诀 1 解表剂 1.1 辛温解表 1.麻黄汤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2.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3.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3.1大羌活汤 大羌活汤九味变,去芷加防己知独; 再加黄连白术好,散风寒清湿热妙。 4.香苏散 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寒又理气,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 4.1加味香苏散 加味香苏陈皮草,荆防艽蔓川芎姜, 恶风身热头项痛,胸脘满闷服之松。 4.2香苏葱豉汤 香苏葱豉源香苏,加入豆豉和葱白,解表调气安胎好,妊娠伤寒头身痛。 5.小青龙汤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5.1射干麻黄汤 射干麻黄亦治水,不在发表在宣肺;姜枣细辛款冬花,紫苑半夏五味加。 6.止咳散 止嗽散中用白前,陈皮桔梗草荆添,紫苑百部同蒸用,感冒咳嗽此方先。 6.1金沸草散 *** *** 7.正柴胡饮 正柴胡饮平散方,芍药防风陈草姜,轻疏风邪解热痛,表寒轻证服之康。 1.2 辛凉解表 1.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2.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仲景麻杏甘石汤, 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雍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3.1越婢汤 越婢汤中有石膏,麻黄生姜加枣草; 风水恶风一身肿,水道通调肿自消。 4.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4.1柴葛解肌汤《医学心悟》 程氏柴葛解肌汤,柴葛草芍芩地黄, 丹皮知母贝母入,发热口渴宜煎尝。 5.升麻葛根汤 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起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5.1竹叶柳蒡汤 竹叶柳蒡葛根知,薄荷粳米荆芥蝉, 玄参石膏甘麦冬,风疹急投莫迟疑。 1.3 扶正解表 1.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1.1荆防败毒散 若须消散疮毒肿,去参加入荆防风; 1.2仓廪散 原方加入陈仓米,噤口痢疾此为宗;

《方剂学·理血剂》

第十二章 理血剂 1、定义: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或止血作用,以治疗瘀血或出血病证的方剂, 统称理血剂。 2、适应病证:⑴血瘀证 ⑵出血证 3、分类:活血祛瘀 止血 4、使用注意:辨明瘀血或出血之原因 分清标本缓急 逐瘀不伤正 止血不留瘀 凡月经过多及孕妇慎用或忌用活血祛瘀剂 第一节 活血祛瘀 桃核承气汤 Ⅰ类 《伤寒论》 主治:下焦蓄血证 外邪入里 主症 少腹急结 瘀热互结下焦 谵语、如狂 (蓄血证) 兼症 至夜发热 下焦瘀血 ★小便自利 蓄血证的病位:膀胱 肠道 泛指下焦(肠道、膀胱、子宫等) 泛指全身涉及到血与热相关的病证(如,癫狂、脑外伤、尿毒血症等或血液粘稠度增高) 治法:逐瘀泻热 君:桃仁 大黄 臣:芒硝 桂枝 佐使:甘草 配伍特点:泻热药(寒凉)与化瘀药(温通)并行 辨证要点: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脉沉实或涩。

使用注意:1、表证未解,当先解表。 2、孕妇禁用。 3、服后微利。 4、不必拘泥于外感后造成瘀热,可灵活运用(闭经、痛经、吐衄等) 病案一:湖湘名医典籍精华(内科卷)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某男,20余岁,先患外感,诸医杂治,证屡变,由其父陪来就诊:面色萎黄,少腹胀 满,身无寒热 涩, 舌苔黄暗。 治疗:桃核承气汤。 某女,3l岁,初因感冒,头痛,恶寒,发热,自服感冒药后,略为好转,此时正逢月经来潮,经行两日即止,继而出现烦躁,神情痴呆。入夜则胡言乱语,口干.纳差,大便干,小便少,舌红、苔白黄,脉沉弦。投以清热泻火之剂3剂,无效。后经详细诊查,见其舌边有瘀点,少腹部按之有不适感,脉沉弦中有涩象,遂断为热入血室,因其热与血结,瘀阻于 内,需予清热散结、活血祛瘀之剂,故以桃核承气汤加减,服药3剂,诸症消失。 病案二:全某,男,53岁,1994年12月9日就诊。牙痛已1周,以夜间为甚,曾针灸及服西药止痛片均无效。刻诊:患者面赤,牙龈红肿,大便已3日未行,小便黄赤。舌苔 黄腻,脉沉弦 予桃核承气汤,服6剂痛减,继服2剂而愈 牙龈肿痛多属阳明实热火毒 血府逐瘀汤Ⅰ类《医林改错》 产生背景:《医林改错》“卷上·血府逐瘀汤所治症目·胸疼”:“若是忽然胸痛者,前方皆不应者,选用血府逐瘀汤,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用此方1剂,疼痛即可缓解”。 血府: 《医林改错》:“血府即人胸下膈膜一片,其薄如纸,最为坚实,前长与心口凹处齐,从胁至腰上,顺长如坡,前高后低,低处如池,池中存血,即精汁所化,名曰血府。” 《内经》:血府即脉,血液运行的通路 主治:胸中血瘀证 主症胸中血瘀胸痛、头痛、舌暗红或有瘀斑,脉涩 肝郁气滞心烦易怒;干呕、呃逆 或然症心神失养心悸、失眠 入暮潮热

精选方剂学解表剂练习题

1.败毒散的功效是: A.发汗解表,散风祛湿 B.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C.益气解表,理气化痰D.助阳益气,解表散寒 E.辛温解表,宣肺平喘 2.具有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功效的方剂是: A.桂枝汤 B.九味羌活汤 C.麻黄汤 D.羌活胜湿汤 E.败毒散 3.麻黄汤的功效是: A.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B.解表祛湿,化痰止咳 C.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D.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E.以上均不是 4小青龙汤组成药物中无: A.麻黄 B.桂枝 C.生姜 D.炙甘草 E.五味子 5.桂枝汤的功效是: A.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B.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C.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D.发汗祛湿,止咳平喘 E.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6.有关桂枝汤组成原则的论述,以下哪一项有错误: A.桂枝为君,解肌发表,温助卫阳,温通经络 B.白芍为臣,益阴敛营 C.生姜为佐,助桂枝辛散风寒,和中止呕 D.大枣为佐,助芍药益气补中 E.炙甘草为使,调和诸药

7.组成中含有黄芩、生地黄的方剂是: A.麻黄汤 B.桂枝汤 C.九味羌活汤 D.小青龙汤 E.败毒散 8.体现“逆流挽舟”法的方剂是: A.银翘散 B.麻杏甘石汤C.败毒散 D.麻黄汤 E.桂枝汤 9. 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证,治宜选用: A.桂枝汤 B.麻黄汤 C.小青龙汤 D.香薷散 E.以上均非 10.九味羌活汤组成药物中无: A.白芷 B.川芎 C.生地 D.黄连 E.苍术 11.麻杏甘石汤的功效是: A.辛凉宣肺,凉血解毒 B.辛凉解表,清热止咳C.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D.清热解表,止咳化痰 E.以上均不是 12.麻杏甘石汤中麻黄配石膏的作用是: A.宣肺平喘 B.清肺止咳 C.宣肺泄热 D.止咳化痰 E.清胃宣肺 13.患者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疫楚疼痛,口苦微渴,苔白或微黄,脉浮。治宜选: A.麻黄汤 B.桂枝汤C.九味羌活汤 D.小青龙汤 E.败毒散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温里剂概述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温里剂概述 八法中间的温法,治疗里寒证的治法。寒邪,要注意寒邪的来路。里寒证的产生,尽管有各种各样的里寒证,不外乎寒邪直中,就是外寒直接越过体表、皮毛入里侵犯或者脏腑、经络、骨节。经络、骨节、肌肉,或者直接侵犯某些脏腑系统,这是有外来之寒。或者是阳气不足造成寒从中生。这两种原因,造成的里寒证在治法上,祛除里寒,治法有些所不同,这是第一个要注意的。尽管这两者之间往往在临床区分上它是相互有影响的。外寒入里要伤阳,那要伤及阳气以后,有可能又兼有寒从中生的,伤阳、阳气不足,寒从中生,又兼有这种寒从中生的继发原因了,所以有时候也需要结合温补。不是绝然区分了。那寒从中生,里寒盛了以后,由于阳气不足,卫外不固,更容易外寒直中。所以这两点在病机分析的时候是需要清楚的,在临床实际使用的时候也要结合的。里寒证的层次,分为三类:一类,寒邪侵犯,越过体表皮毛侵犯经络、肌肉、骨节,它已经脱离了表寒,但是来源还跟外寒有关,这个层次。这个层次损伤阳气来说,相对比较轻浅。第二个层次是寒邪,里寒产生核心在脾胃,称为中焦虚寒。引起中焦脾胃功能受寒性收引凝滞影响,作为一个证候核心、病机的核心。再深一层次,是心肾阳虚,一般又称为少阴阳虚。从伤寒六经证治的角度

讲是少阴阳虚。那这个治疗要回阳救逆。对此从温经散寒,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来体现这三个层次。这是对脏腑结合到三个层次来综合来看待里寒证。 温中祛寒适用于中焦虚寒证。中焦虚寒证应该说虚寒阳气不足,中焦阳气不足。那中焦脾胃是纳运水谷的。中焦虚寒以后,阳虚可以失去温化、温煦、温通,这个功能减退为主。失去温煦人体的热力来源不足了。中焦虚寒,脾主四肢,脾主肌肉,所以这种畏寒的特点,一般以四肢不温,四肢清冷来描述它。在临床上具体它是以手足为主,冷不过肘、膝,所以这是阳虚失于温煦。阳气的功能,五大功能其中有温煦作用了,同时失于温化。阳气作为脾胃系统来说,要起到腐熟、温化水谷了。所以失于温化,就津液容易凝聚,不能够从有用的气血津液里汲取物质了,所以往往口不渴。失于温通,气机可以阻滞,又寒性收引凝滞导致脾胃气机升降的失常,那升降失常,呕吐、泄泻、腹痛。但由于是阳虚失温,造成寒性收引凝滞引起的吐、利、腹痛,那这种腹痛往往喜温喜按,阳虚形成偏寒偏虚了。从舌象来说,因为舌质较淡,加上脉沉偏于弱,这是阳虚的舌脉特点。 理中丸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黑姜。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清华版)

第六章温里剂 一、单项选择题 1.理中丸的组成是() A.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 B.人参茯苓白术生姜 C.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 D.人参茯苓白术大枣 E.人参陈皮茯苓炙甘草 2.下列哪项不属于理中丸的主治证候( ) A. 脘腹疼痛,喜温喜按 B.畏寒肢冷 C.大便稀溏 D.恶心呕吐 E.脉数 3.小建中汤的组成是 A.桂枝汤去生姜加饴糖B桂枝汤加饴糖 C.桂枝汤倍桂枝,加饴糖 D.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 E.以上均不是 4.吴茱萸汤的功用是() A.温阳祛寒,益气健脾 B.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C.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D.温中补虚,祛湿止痛 E.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5.四逆汤的君药是() A.干姜 B.生姜 C.附子 D.肉桂 E.人参 6.患者四肢厥逆,神衰欲寐,面色苍白,恶寒蜷卧,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欲绝。治宜选用( ) A.四逆散 B.四逆汤 C.当归四逆汤 D.理中丸 E.吴茱萸汤 7.患者四肢厥冷,神衰欲寐,恶寒蜷卧,吐泻腹痛,口不渴,甚则身寒战栗,或指甲口唇青紫,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脉沉微甚或无脉。治宜选用( ) A.四逆汤 B.当归四逆汤 C.理中丸 D.黄芪桂枝五物汤 E.回阳救急汤 8.当归四逆汤的功用是( ) A.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B.活血化瘀,祛风止痛 C.养血益气,温经化瘀 D.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E.化痰祛瘀,温经止痛 二、多项选择题 1.理中丸主治病证是.() A.脾胃虚寒证 B.中焦阳虚出血证 C.小儿慢惊. D.病后喜唾涎沫 E.胸痹 2.小建中汤与桂枝汤共有的药物是() A.芍药 B.桂枝 C.甘草D生姜 E.饴糖 三、填空题 1.小建中汤中桂枝与其芍药的用量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 2.吴茱萸汤中用量最大的药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阳救急汤的功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四逆汤中用干姜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词解释 回阳救逆:

中医方剂学汤头歌诀126首

中医方剂学汤头歌诀126 第一单元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剂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 发热恶寒头项痛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 桂麻相合名各半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治水气 姜桂麻黄芍药甘止嗽散 止嗽散中用白前 紫菀百部同蒸用二辛凉解表剂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医 甘桔芦根凉解法 咳加杏贝渴花 粉 杏仁甘草四般施伤寒服此汗淋漓 芍药甘草姜枣同太阳如疟此为功 喘咳呕噦渴利慰细辛半夏兼五味 陈皮桔梗草荆添感冒咳嗽此方先 竹叶荆牛薄荷豉风温初感此方宜

热甚栀芩次第施

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梗翘 芦根为引轻清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杏甘草石膏汤 主治风热咳喘证三扶正解表剂败毒散人参败毒茯苓草 薄荷少许姜三片 去参名为败毒散第二单元一寒下齐I」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芒硝 救阴泻热功偏擅大黄牡丹汤 金匮大黄牡丹汤 肠痈初起腹按痛杏仁甘草薄荷饶热盛阳明入母膏 四药组合有擅长辛凉宣泄效力彰 枳桔柴前羌独苇四时感冒有奇功加入消风治也同泻下剂 枳实厚朴犬黄饶急下阳明有数条 桃仁瓜仁芒硝襄苔黄脉数服之康

二温下剂温脾汤 温脾附子大黄硝 攻下冷积温脾阳三润下剂麻子仁丸麻子仁丸能润肠 肠胃燥热便秘证济川煎 济川归膝肉双蓉 肾虚津亏肠中燥四逐水剂十枣汤 十枣汤中遂戟花 控涎丹用遂戟芥干姜当归人参草阳虚寒积证可疗 枳朴杏芍蜜犬黄仲景用治脾约方 泽泻升麻枳壳从寓通于补法堪宗 第三单元强人伏饮效堪夸莓苗大枣也可嘉和解剂 一和解少阳剂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供更用黄苓加姜枣半夏人参甘草从少阳百病此为宗

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用大黄 煎加姜枣表兼里 柴胡芒硝义也尔蒿苓清胆汤 俞氏蒿苓清胆汤 赤苓枳壳兼碧玉二调和肝脾剂逍遥散 逍遥散用当归芍 散郁除蒸功最奇痛泻要方 痛泻要方陈皮芍 补泻并用理肝脾三调和肠胃剂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用连苓 寒热互结心下痞枳实苓夏白芍将妙法内攻并外攘仍有桂枝大黄汤 陈皮半夏竹茹襄湿热轻宣此法良 柴苓术草加姜薄调经八味丹梔着 防风白术煎丸酌若作食伤医便错 干姜草枣人参添和胃降逆病自痊 第四单兀清热剂清气分热剂

方剂学_许文忠_理血剂

熟悉:理血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掌握: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温经汤、生化汤、十灰散、小蓟饮子、黄土汤。 熟悉:复元活血汤、桂枝茯苓丸、咳血方、槐花散。 了解:失笑散、丹参饮、鳖甲煎丸、四生丸。 [说明:需掌握的方用“▲▲▲”标志,熟悉方用“▲▲”标志,了解方用“▲”标志,无标志的为参考方。]理血剂主要用于血瘀及出血证候,选方16首,按其功效分为活血祛瘀和止血两类。 1.活血祛瘀本类方剂有通利血脉以祛除瘀血的作用,适用于血行不畅或瘀血内结之证。其中桃核承气汤活血化瘀与泻热攻下同施,功能破血下瘀,适用于血热互结之下焦蓄血证。血府逐瘀汤与复元活血汤均治胸胁瘀积疼痛,但前者活血化瘀与行气开胸止痛同用,适用于血瘀气滞,留结胸中之证;后者活血化瘀与疏肝通络并行,适用于跌打损伤,瘀阻胁下之证。补阳还五汤以大剂补气与小量活血药相配,功能益气活血通络,适用于气虚血滞,脉络瘀阻之中风。温经汤、生化汤均可用治妇科经产方面,但前者温经散寒,养血行瘀,重在温养而不在攻逐,是治冲任虚寒,兼有瘀血内阻所致月经不调的常用方;后者化瘀生新,温经止痛,多用于产后恶露不行,少腹疼痛之证,是产后的常用方。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缓消癥块,瘀血阻滞胞宫诸证。失笑散与丹参饮均能治疗血瘀心腹疼痛,但前者以活血化瘀,散结止痛见长,多用于产后恶露不行,或月经不调而见少腹急痛之证;后者以行气与活血祛瘀相配,多用于心胃诸痛。鳖甲煎丸集行气活血,祛湿化痰,软坚消癥诸法于一方,主治疟疾日久不愈,寒热痰湿与气血搏结形成之疟母,或气滞血瘀日久,癥积结于胁下者。 2.止血本类方剂均有止血作用,主治各种出血证。其中十灰散、四生丸、咳血方、小蓟饮子、槐花散均为凉血止血方剂,主治火热迫血妄行之出血证,其中十灰散凉血止血之中收敛清降与祛瘀并用,可广泛用于上部各种热证出血,为常用的急救止血剂。四生丸与咳血方均治上部出血,但四生丸以凉血止血为主,长于治疗血热妄行之吐衄;咳血方主要用于肝火犯肺之咳血,重在泻肝火,化痰热而治本。槐花散、小蓟饮子均治下部出血,但前者善于清肠疏风,主要用治肠风便血;后者长于利水通淋,主要用于血淋尿血。黄土汤属温阳止血之剂,功能温阳健脾,养血止血,适用于脾阳不足所致的各种出血,尤多用于便血与崩漏。1.理血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及分类? 2.试结合生化汤的药物组成,分析其药物配伍关系及主治。 3.小蓟饮子既可治血淋,又可治尿血,其机理何在? 4.试分析黄土汤中“刚柔互济”的配伍方法。 5.咳血方治咳血、用药有何特点?

《方剂学》方解(图表)

绪言 一、“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1、方剂,是在治法的指导之下,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方剂的组成原则配伍而成。 2、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 一、方剂与治法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1)治法来源于方剂; (2)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 (3)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2、常用的治法: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将常用治法概括为“八法”,即汗、和、下、消、吐、清、温、补。体现各法的代表方剂如下: (1)汗法——解表剂 (2)和法——和解剂 (3)下法——泻下剂 (4)消法——行气、活血祛瘀、祛湿、祛痰、消导化积、驱虫剂等 (5)吐法——涌吐剂 (6)清法——清热剂 (7)温法——温里剂 (8)补法——补益剂 三、方剂的组成 1、组成原则:君、臣、佐、使。 (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方剂中不可缺少。 (2)臣药: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其峻烈之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①引经药;②调和药。 2、组成变化: (1)药味加减的变化 (2)药量加减的变化 (3)剂型更换的变化 各论 1解表剂 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使用解表剂时应注意:①不宜久煎;②温覆;③微汗为佳;④表里同病者,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⑤若表邪入里,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或吐泻失水者,禁用。 1.1辛温解表 麻黄汤[方解]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麻、桂相伍,(君) 桂枝——助麻黄发汗散邪,温经止痛。有峻汗之功。(臣) 杏仁——降利肺气,合麻黄一宣一降以增平喘之力。 (佐) 甘草——调和药性,缓麻、桂峻烈之性。(佐使) [使用注意]本方为辛温开表发汗之峻剂,非表实无汗者禁用。 桂枝汤[方解]桂枝——解肌散寒。散中寓收(君) 白芍——敛营养阴。调和营卫(臣) 生姜——助桂枝解肌,温胃止呕;助桂、芍(佐) 大枣——助白芍益阴,补脾益气。调和营卫 甘草——合桂枝辛甘化阳以解肌,合白芍酸甘化阴以益阴;调和药性。(佐使) [使用注意]①微火煮取;②药后啜粥以助酿汗;③温覆以助汗出;④方中桂枝、白芍用量相等。 [方剂比较]麻黄汤与桂枝汤中均用桂枝、甘草,具有解表散寒之功,用于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苔薄白,脉浮者。麻黄汤中还有麻黄、杏仁,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适用于风寒

《方剂学·解表剂》

各论的学习方法 组成:(剂量为参考剂量,三因思想,注意用量比例) 用法: (直接影响疗效的服法是学习重点) 功用或治法★(与病机、主治密切相关) 方解:(病机分析、组方结构、配伍特点、类方比较) 运用:(辨证要点、随证加减、现代运用、使用注意) 最重要的是巧记 名老中医龚志贤对青年中医的要求 三得:记得,解得,用得 四戒:戒自高自大 戒弄虚作假 戒好体面,不接受病人意见 戒懒惰散漫 江而逊:“救治疑难重症先从自己身上取得经验最好,可惜我不能广患诸疾” (余国俊《我的中医之路》)解表剂 概述 1.定义:以解表药为主,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的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 2.适应病证 表证 麻疹、水肿、疮疡、痢疾初起有恶寒发热表证 3、分类 辛温解表 辛凉解表 扶正解表 4、使用注意 (1)不宜久煎。 (2)温服,避风寒。 (3)勿发汗太过,以微汗为佳。 (4)忌生冷油腻之品,以免影响药物吸收。 (5)疮疡已破、虚性水肿、吐泻失水等勿用汗法。 清代程钟龄把“汗法”列入“八法”之首 病邪在表,及时治疗,治之愈早,疗效愈佳 邪不外解,深入于里,病情加重,或转为他患。 麻黄汤(Ⅰ类) 学习意义 典型的组方结构 外感风寒表实的基础方 主治:风寒表实证

方解 君:麻黄:散风寒、平喘 臣:桂枝:解肌发表、温通经脉 佐:杏仁:降肺气;通腑 使:甘草: 基本配伍组合 麻、桂相须 麻、杏宣降 (气的运行正常,不仅要通畅,还要维持升降出入的平衡) 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使用注意: 1、表虚、血虚、阳虚者、淋家、疮家禁用。 2、中病即止,不可过服。 3、麻黄的剂量 4、体质弱或咳喘甚,用蜜炙麻黄 5、高血压患者慎用 6、红汗 红汗可发生在服药前或服药后 1、服药前 47条: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为什么是鼻衄? 2、服麻黄汤后,未得汗出,发烦目眩,乃因阳气内扰,不得泄越所致。剧者则发生 鼻衄,邪可从衄而解。 新用: 风水(急性肾小球肾炎) 本方加五皮(生姜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桑白皮)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练习题及答案:温里剂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练习题及答案:温里剂 一、A1 1、温里剂的适用证是 A、表寒证 B、里寒证 C、阴虚证 D失血证 E、亡阳证 2、温里剂应用时需注意 A、素体阴虚者宜服用温里剂 B、温里剂性质温和,可不拘时令、地域服用 C、失血之证应予温里剂温中固阳 D阴寒过盛服药即吐者,宜温服 E、温里剂中宜多补气药物,助已伤阳气得复 3、理中丸的组成药物中不含有 A、人参 B、干姜 C、甘草 D白术 E、附子4、理中丸的功用是

A、健脾益气,渗湿止泻 B、健脾益气,养胃和中 C、温中健脾,和里缓急 D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E、温中祛寒,和胃止呕 5、理中丸的君药是 A、白术 B、干姜 C、人参 D炮附子 E、炙甘草 6、从组成药物来看,小建中汤即桂枝汤 A、倍甘草加饴糖 B、去芍药加饴糖 C、倍甘草与芍药 D去芍药倍甘草 E、倍芍药加饴糖 7、不适宜用吴茱萸汤治疗的病证是 A、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 B、胃中虚冷,症见食谷欲呕者 C、肝寒犯胃,症见脘腹冷痛、呕吐酸水者

D肝寒上逆,症见头痛、干呕、吐涎沫者 E、脾胃阳虚,阴寒上乘,症见胸满而痛,甚至胸痛彻背者 8、吴茱萸汤的功用是 A、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B、温肾暖脾,涩肠止泻 C、温中补虚,散寒止痛 D温中祛寒,益气健脾 E、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9、大建中汤和小建中汤二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A、附子 B、饴糖 C、干姜 D人参 E、蜀椒 10、吴茱萸汤和理中丸二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A、大枣 B、干姜 C、白术 D人参 E、吴茱萸 11、四逆汤与当归四逆汤二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A、当归

B、附子 C、桂枝 D干姜 E、甘草 12、阳和汤的组成药物除麻黄、白芥子外,其余是 A、熟地鹿角霜炮姜桂枝甘草 B、生地真阿胶姜炭桂枝细辛 C、熟地鹿角胶姜炭肉桂甘草 D熟地龟板胶干姜肉桂川芎 E、熟地鹿角胶炮姜细辛甘草 13、四逆汤与四逆散二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A、柴胡 B、芍药 C、甘草 D枳实 E、干姜 14、四逆汤的组成药物是 A、生附子、干姜、炙甘草 B、附子、肉桂、干姜 C、柴胡、芍药、枳实、甘草 D桂枝、附子、细辛、甘草

中医《方剂学》理血剂习题

理血剂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主治下焦蓄血的方剂是() A 血府逐瘀汤 B 大黄牡丹汤 C 桃核承气汤D温经汤 E 生化汤 2.胸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有定处,舌有瘀斑,脉涩者宜选用() A血府逐瘀汤 B补阳还五汤 C生化汤 D失笑散 E 鳖甲煎丸 3.中风,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黯淡,苔白,脉缓无力宜选用() A 血府逐瘀汤 B 补阳还五汤 C 大秦艽汤 D大定风珠 E 温经汤 4.补阳还五汤的病机是() A气滞血瘀 B气虚血瘀 C血虚血瘀 D寒凝血瘀 E 痰阻血瘀 5.患者漏下不止,月经不调,血色暗而有块,或前或后,或一月再行,或经停不至,而见傍晚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者宜选用() A温经汤 B 补阳还五汤 C 桂枝茯苓丸 D复元活血汤 E 血府逐瘀汤 6.生化汤的君药是() A川芎 B 炮姜 C当归 D桃仁 E 甘草 7.复元活血汤中的君药是() A大黄、桃仁 B 桃仁、红花 C 柴胡、当归 D大黄、柴胡 E 当归、瓜蒌8.尿中带血,小便频数,赤涩热痛,舌红,脉数者宜选用() A小蓟饮子 B 十灰散 C 咳血方 D黄土汤 E 桃核承气汤 9.吴瑭称“甘苦合用,刚柔互济法”的方剂是() A桂枝茯苓丸 B十灰散 C槐花散 D失笑散 E 黄土汤 10.黄土汤中的反佐药是() A 黄连 B 生地 C 黄柏 D附子 E 黄芩 二、多项选择题 1.组成中均含有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当归的方剂是( )( )( )( )( ) A桃核承气汤 B复元活血汤 C血府逐瘀汤 D补阳还五汤 E生化汤

2.桂枝在方中起温通血脉作用的方剂是( )( )( )( )( ) A桂枝汤 B温经汤 C桃核承气汤 D小青龙汤 E当归四逆汤3.组成中含有栀子、大黄的方剂有( )( )( )( )( ) A凉膈散 B咳血方 C十灰散 D小蓟饮子 E黄土汤 4.下列方中可以治疗血热之吐血、衄血的有( )( )( )( )( ) A犀角地黄汤 B十灰散 C黄土汤 D黄连解毒汤 E小蓟饮子 三、填空 1.补阳还五汤中黄芪原方用量为。 2.复元活血汤主治。 3.小蓟饮子的君药是。 4.主治肝火犯肺之咳血证的方剂是。 5.槐花散主治。 6.主治阳虚便血的方剂是。 7. 丹参饮主治。 四、名词解释 1.刚柔相济 五、简答题 1.请写出理血剂的分类及代表方剂。 2. 血府逐瘀汤配伍有何特点? 3. 写出补阳还五汤的配伍特点。 4. 请写出失笑散的组成、功效、主治。 5. 写出温经汤的配伍特点。 6. 桃核承气汤逐瘀泻热,为何配伍辛温之桂枝? 7. 黄土汤主治什么病症,其配伍特点如何? 六、问答题 1. 分析比较黄土汤和归脾汤之异同点。 2. 朱砂安神丸、温胆汤、归脾汤、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血府逐瘀汤均治失

中医方剂学 目录 打印版

第一章解表剂 第一节辛温解表 1.麻黄汤1.麻黄加术汤2.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3.大青龙汤4.三拗汤5.华盖散2.桂枝汤1.桂枝加葛根 汤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3.桂枝加桂汤4.桂枝加芍药汤3.九味羌活汤大羌活汤4.香苏散1.香苏葱豉汤2.加昧香苏散 5.小青龙汤1.射干麻黄 汤2.小青龙加石膏汤 6.止嗽散金沸草散 7.正柴胡饮 第二节辛凉解表 1.银翘散银翘汤 2.桑菊饮 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汤越婢汤 4.柴葛解肌汤柴葛解肌 汤 5.升麻葛根汤1.竹叶柳 蒡汤2.宣毒发表汤 葱豉桔梗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 1.败毒散1.荆防败毒散2.仓廪散 2.参苏饮 3.麻黄细辛附子汤 1.麻黄附子甘草汤2.再 造散 4.加减葳蕤汤1.葱白七 味饮2.千金葳蕤 第二章泻下剂 第一节寒下 1.大承气汤1.小承气汤2.调胃承气汤3.复方大 承气汤 2.大黄牡丹汤1.清肠饮2.阑尾化瘀汤3.阑尾清 化汤4.阑尾清解汤 3.大陷胸汤大陷胸丸 第二节温下 1.大黄附子汤 2.温脾汤1.三物备急丸 2.三物白散 第三节润下 1.麻子仁丸(脾约丸) 五仁丸2.济川煎 第四节逐水 1.十枣汤控涎丹 2.舟车丸 3.疏凿饮子 第五节攻补兼施 1.黄龙汤新加黄龙汤 2.增液承气汤 3.承气养营汤 第三章和解剂 第一节和解少阳 1.小柴胡汤柴胡枳桔汤 2.大柴胡汤厚朴七物汤 3.蒿芩清胆汤 4.达原饮1.柴胡达原饮 2.清脾饮 第二节调和肝脾 1.四逆散1.柴胡疏肝散 2.枳实芍药散 2.逍遥散1.加味逍遥散 2.黑逍遥散 3.痛泻要方 第三节调和肠胃 1.半夏泻心汤1.生姜泻 心汤2.甘草泻心汤3.黄连汤 第四章清热剂 第一节清气分热 1.白虎汤1.白虎加人参 汤2.白虎加桂枝汤3.白 虎加苍术汤 2.竹叶石膏汤第二节 清营凉血 3.清营汤清宫汤 4.犀角地黄汤(芍药地 黄汤)1.神犀丹2.化斑汤 第三节清热解毒 1.黄连解毒汤1.泻心汤 2.栀子金花汤3.清瘟败 毒饮 2.凉膈散 3.普济消毒饮 4.仙方活命饮1.五味消 毒饮2.四妙勇安汤 第四节清脏脏热 5.导赤散清心莲子饮 6.龙胆泻肝汤1.泻青丸 2.当归龙荟丸 7.左金丸1.戊己丸2.香 连丸 8.苇茎汤桔梗汤 9.泻白散葶苈大枣泻肺 汤 10.清胃散泻黄散 11.玉女煎 12.葛根黄芩黄连汤 13.芍药汤黄芩汤 14.白头翁汤 15.白头翁加甘草阿胶 汤 16.防风通圣散 17.石膏汤 第五节清虚热 1.青蒿鳖甲汤 2.清骨散秦艽鳖甲散 3.当归六黄汤 第五章祛暑剂 1.清络饮 2.香薷散 3.六一散益元散碧玉散 鸡苏散 4.桂苓甘露散 5.清暑益气汤李东垣清 暑益气汤 第六章温里剂 第一节温中祛寒 1.理中丸《伤寒论》附 子理中丸桂枝人参汤理中 化痰丸 2.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 当归建中汤大建中汤 3.吴茱萸汤吴茱萸加生 姜半夏汤 第二节回阳救逆 1.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四 逆加人参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 汁汤参附汤 2.回阳救急汤回阳救急 汤 3.黑锡丹医门黑锡丹 第三节温经散寒 1.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 加吴茱萸生姜汤黄芪桂枝五物 汤 2.阳和汤小金丹中和汤 第七章补益剂 第一节补气 1.四君子汤六君子汤香 砂六君子汤异功散保元汤 2.参苓白术散七味白朮 散 3.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 汤举元煎升陷汤 4.生脉散 5.人参蛤蚧散 6.人参胡桃汤 7.玉屏风散 8.完带汤易黄汤清带汤 第二节补血 1.四物汤桃红四物汤圣 愈汤胶艾汤 2.当归补血汤 3.归脾汤 第三节气血双补 1.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人 参养荣汤泰山盘石散 2.炙甘草汤加减复脉汤 第四节补阴 1.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 丸都气丸麦味地黄丸杞菊地黄 丸 2.左归丸左归饮 3.大补阴丸虎潜丸 4.一贯煎 5.二至丸 6.桑麻丸 7.石斛夜光丸 8.补肺阿胶汤 9.月华丸 第五节补阳 1.肾气丸济生肾气丸十 补丸 2.右归丸右归饮 第六节阴阳双补 1.地黄饮子 2.龟鹿二仙胶七宝美髯 丹 第八章固涩剂 第一节固表止汗 1.牡蛎散 第二节敛肺止咳 1.九仙散 第三节涩肠固脱 1.真人养脏汤桃花汤赤 石脂禹余粮汤 2.四神丸 第四节涩精止遗 1.金锁固精丸 2.桑螵蛸散缩泉丸 第五节固崩止带 1.固冲汤 2.固经丸 3.易黄汤

方剂 温里剂

第六章温里剂 概念:★ 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作用,用以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称为温里剂。属“八法”中“温法”。 适应症:里寒证。 但寒不热,喜温畏寒,神疲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长, 舌淡苔白,脉沉紧、沉弦或沉迟等 分类:★ 温中祛寒代表方:理中丸; 回阳救逆代表方:四逆汤; 温经散寒代表方:当归四逆汤。 注意事项: 1、注意辨清寒证的部位、真假、虚实。 (里实寒证者宜“治以辛热”,多用大辛大热药为主组方,或配伍少量补气药,以温散为主;而里虚寒证者宜“治以甘热”,多用辛热药与甘温补气药配伍组方,温补并重。) 2、素体阴虚内热,失血伤阴者,虽有寒象,也须慎用,以免伤阴 或动血。 3、三因制宜(药量增减)。 4、阴寒太盛,服热药入口即吐者,可少佐寒凉之品或热药凉服或 小量频服等。 5、寒邪易伤阳气,故多配伍补气药物。 第一节温中祛寒剂 理中丸 《伤寒论》 组成: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各9g) 主治:★ 1、中焦虚寒证: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呕吐便溏,脘痞食少,口 淡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迟。 (呕、利、冷、痛) 2、阳虚失血:出血,血色暗淡质稀,面色恍白,气短神疲,脉沉 细。 3、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胸痹等。 证候病机分析: 失温:四肢不温、腹痛 失运(升降失常):食少、呕吐、大便糖稀 失化(土不荣木):抽搐(慢惊) 失摄:出血、喜唾涎沫 阴寒上乘,胸阳不振、心脉痹阻:胸痛舌淡苔白润,脉沉 细或沉迟无力 病机:中焦虚寒,纳运无能,升降失司。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治法与方解:

特点:★ 温补并行,以温为主;体现了“辛热甘温法”。 服用方法:丸、汤互用。 “蜜和为丸……日三四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 “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现代用法:1 蜜丸,日服2-3次,每次9g,温开水送下; 2 或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水煎取汁,分二次温服 。 3 服后饮热粥适量。) 临床运用: 辨证要点: 四肢不温,腹中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便溏,脘痞食少,舌淡苔白,脉沉细。 本方为治疗中焦虚寒证的基础方。 临证加减及附方:(3)阳虚寒凝,气机阻滞:脘腹胀满 加枳实、茯苓(枳实理中汤) (4)出血:吐血、便血,加黄芪、当归、阿胶、艾叶 (胶艾理中汤) 月经延长、漏下,加艾叶、益母草(固本止崩汤)(5)唾涎沫:加益智仁、山药 (6)表兼风寒者:加桂枝(桂枝人参汤) 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及方中干姜与人参的配伍意义。 【方歌】 理中汤主理中乡,参术甘草与干姜, 脾胃虚寒与霍乱,虚寒胸痹在温阳。 案例一

方剂-13理血剂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基础知识 方剂学——第十三单元理血剂 一、概述 理血剂的适用范围及配伍规律 理血剂适用于血瘀证及出血证。凡下焦蓄血证,或瘀血内停之胸腹胁肋诸痛,妇女经闭、痛经或产后恶露不行,外伤瘀肿、痈肿初起等,以及吐血、衄血、咳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各种出血证,均为理血剂的适应范围。 活血祛瘀剂常配伍理气药,使气行则血行;或配伍养血补血药,使祛瘀血不伤血。止血剂常配伍活血药,使止血不留瘀;上部出血,多配沉降药;下部出血,多配升提药,以增强止血之力。 理血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辨清瘀血或出血的原因,分清标本缓急。逐瘀需防伤正,止血慎防留瘀。至于瘀血内阻,血不循经之出血,法当祛瘀为先。活血祛瘀剂其性破泄,易于动血、伤胎,凡妇女经期、月经过多及孕妇当慎用或忌用。 二、活血祛瘀 血府逐瘀汤 【组成药物】桃仁四钱、红花三钱、当归三钱、生地黄三钱、川芎一钱半、赤芍二钱、牛膝三钱、桔梗一钱半、柴胡一钱、枳壳二钱、甘草二钱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 【配伍意义】本方系桃仁四物汤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方中桃仁破血行滞而润燥,红花活血祛瘀以止痛,共为君药。 补阳还五汤 【组成药物】生黄芪四两、当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一钱、川芎一钱、红花一钱、桃仁一钱【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桃核承气汤 【组成药物】桃仁五十个、大黄四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芒硝二两 【功用】逐瘀泻热。 【主治】下焦蓄血证。小腹急结,小便自利,甚则谵语烦躁,其人如狂,至夜发热,以及经闭,血瘀痛经,脉沉实而涩者。 【配伍意义】本方由调胃承气汤减芒硝用量,再加桃仁、桂枝而成。《伤寒论》原治邪在太阳不解,循经入腑化热,与血相搏于下焦之蓄血证。 温经汤 【组成药物】吴茱萸三两、当归、芍药、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各二两、半夏半升、麦冬一升 【功用】温经散寒,祛瘀养血。 【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 本方的配伍特点有二: 一是方中温清补消并用,但以温经补养为主;二是大队温补药与少量寒凉药配伍,能使全方温而不燥、刚柔相济,以成温养化瘀之剂。 第1页

13方剂学理血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第十三章理血剂 第一节活血祛瘀剂 桃核承气汤《伤寒论》 桃核承气用硝黄,桂枝甘草合成方; 下焦蓄血急煎服,解除夜热烦如狂。 【组成】桃仁去皮尖,五十个(12g)大黄四两(12g)桂枝去皮,二两(6g)甘草炙,二两(6g)芒硝二两(6g) 【功用】逐瘀泻热。 【主治】下焦蓄血证。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至夜发热,其人如狂,甚则谵语烦躁;以及血瘀经闭,痛经,脉沉实而涩者。 抵当汤(《伤寒论》) 组成:水蛭熬虻虫去翅足,熬,各三十个(各6g)桃仁去皮尖,二十个(5g)大黄酒洗,三两(9g) 功用:破瘀下血。 主治:下焦蓄血证。症见少腹硬满,小便自利,喜忘,如狂或发狂,大便色黑易解;或妇女经闭,少腹硬满拒按者。 抵当丸(《伤寒论》) 组成:水蛭熬,二十个(4g)虻虫去翅足,熬,二十个(4g)桃仁去皮尖,二十五个(6g)大黄三两(9g) 功用:破血逐瘀。 主治:下焦蓄血之少腹硬满,发热,小便自利。 下瘀血汤(《金匮要略》) 下淤血汤?桃黄,产后腹痛逐瘀良。 组成:大黄二两(6g)桃仁二十枚(12g)?虫熬,去足,二十枚(9g) 功用:泻热逐瘀。 主治:瘀血化热,瘀热内结证。症见产后少腹刺痛拒按,按之有硬块,或见恶露不下,口燥舌干,大便燥结,甚则可见肌肤甲错,舌质紫红而有瘀斑瘀点,苔黄燥,脉沉涩有力。亦治血瘀而致经水不利之证。 【鉴别】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及下瘀血汤均以大黄、桃仁为主药,共具破血下瘀之功,用治瘀热互结于下焦之蓄血证。桃核承气汤适用于瘀血初结之时,血结不甚之少腹急结,至夜发热以及经闭等证,且配伍桂枝温通血脉,使全方凉而不郁;抵当汤配伍水蛭、虻虫,其破血之力更强,主治瘀结日久,蓄血较重之见少腹硬满,其人发狂者;抵当丸证瘀结深但病势缓,少腹满而不硬,故改抵当汤为丸;下瘀血汤配伍?虫,专以攻下血瘀为用,主治产妇因“干血著于脐下”而致腹痛、拒按、按之有块,以及血瘀所致经水不利者。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血府逐瘀归地桃,红花枳壳膝芎饶, 柴胡赤芍甘桔梗,血化下行不作痨。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试题理血剂(和答案)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试题理血剂(和答案) 一、A1 1、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主要功用的方剂是 A、失笑散 B、温经汤 C、金铃子散 D、血府逐瘀汤 E、桂枝茯苓丸 2、复元活血汤证的病位在 A、头面 B、胸中 C、胁下 D、少腹 E、胞宫 3、槐花散的功用是 A、清肠止血,养阴清热 B、养血止血,清肠祛风 C、益气健脾,养血止血 D、清肠止血,疏风行气 E、养阴清热,凉血止血 4、桂枝茯苓丸适用于

A、中阳不足,饮停心下,胸胁支满,心悸目眩者 B、妊娠下血,血色紫黯,腹痛拒按,胎动不安者 C、脾失健运,痰停中脘,流溢四肢,臂疼肢肿者 D、脾阳不足,聚湿成饮,咳痰稀白,胸膈不快者 E、下焦虚寒,小便白浊,频数无度,凝如膏糊者 5、桂枝茯苓丸的组成药物,除桂枝、茯苓外,其余是 A、知母、熟地、蒲黄 B、丹皮、芍药、桃仁 C、赤芍、川芎、当归 D、生姜、大黄、红花 E、炮姜、大黄、红花 6、大黄牡丹汤与桃核承气汤两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A、大黄芒硝桃仁 B、大黄芒硝赤芍 C、大黄桃仁甘草 D、大黄芒硝甘草 E、大黄赤芍甘草 7、下列何药不是生化汤的组成药物 A、桃仁 B、川芎 C、桂枝 D、全当归

E、炙甘草 8、温经汤的组成药物中不包括 A、干姜肉桂 B、丹皮麦冬 C、半夏甘草 D、当归芍药 E、人参阿胶 9、血府逐瘀汤的组成药物除“桃红四物”和甘草外,其余的是 A、柴胡桔梗枳壳牛膝 B、官桂干姜蒲黄五灵脂 C、香附牛膝没药五灵脂 D、麝香没药葱白鲜生姜 E、乌药香附枳壳延胡索 10、温经汤中配伍半夏的主要用意是 A、和胃降逆而止呕 B、通降胃气而散结 C、燥湿化痰而和胃 D、化痰开胃而行津 E、降逆散结而消痞 11、补阳还五汤黄芪的配伍意义是 A、补气行血 B、补气生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