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
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的方法

古 文 的 教学 中需 重视 吟读 ,其 实这 并 不 算是 创 新 , 吟读 法 ,可 以说 是 从 传 统 私 塾 延 用 而来 的一 种 传 统 的 教 学 方 法 。在 现 代 的语 文 教 学 中 ,语 文教 师不 该 鄙 薄
理 解 诗 意 是 首 要 的 。 在 以往 的古 诗 文 教 学 中 ,教 师往 往 采 用 了解 字 解 句 ,串讲 全 篇 的方 式 ,学 生 在 学 习 中 无 法 提 起 兴 致 来 。教 师 串讲 ,无 非 是不 放 心 ,怕 理解 不 透 诗 意 ,其 实 不 然 ,课 堂 上 注重 体 现 学 生 学 习 的 主 体 性 ,放 手 让 学 生 自己 去提 出 问题 ,寻找 答 案 ,效果
它 、 抛 弃 它 , 而 是 应 该 重 视 这 种 方 法 的 应 用 ,通 过 读 ,
整 体 感悟 ,通 过读 ,训 练学 生 的 朗诵 的能 力 ,通 过 渎 ,
则 是最 受 学 生欢 迎 的方 式 。因 为这 种 方式 简 单 、明效 , 符 合学 生 心理 ,易激 发 学 生 的竞争 意 识 。 二 、合 作 自学 ,疏 通 诗意 ,理解 诗 文情 感 美
境 ,积 累名 句 、写 作运 用四 个方 面谈 了一 些 关 于初 中古 诗 文教 学 的 方法和 体 会 。 【 键 词】反 复吟 诵 ;合 作 自学 ;创 设 情景 ;写作 运 用 关
一
、
声 情 并 茂 ,反 复 吟 诵 , 感 受 诗 文 音 韵 美
浅谈中学古诗词教学

(语文类)浅谈中学诗词教学常德汉寿县毛家滩中学:毛光贵内容摘要: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灿夺目的明珠,千百年的岁月风尘不能遮掩它的动人光彩,古诗词在现行教材(初中语文版)计百余篇之多。
如何教好、教活这些古诗词,如何使当今学生在这些思想内容与表达形式完美结合的古诗词中,不仅受到积极的启发教育、扩大视野、增长知识,而且能够锤炼语言、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修养,这对语文教师而言是责无旁贷的。
具体来说应狠抓如下几点:1. 抓背景联系、2.抓意境创设、3.抓诵读训练关键词:古诗词文化宝库背景联系意境创设诵读训练“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在我国古代文化的宝库中,诗词是一颗璀灿夺目的明珠,千百年的岁月风尘不能遮掩它的动人光彩,古诗词在现行教材(初中语文版)计百余篇之多。
如何教好、教活这些古诗词,如何使当今学生在这些思想内容与表达形式完美结合的古诗词中,不仅受到积极的启发教育、扩大视野、增长知识,而且能够锤炼语言、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修养,这对语文教师而言是责无旁贷的。
笔者经过多年的古诗词教学实践,偶得一二,兹录于后。
一、抓背景联系初中学生社会阅历浅,知识积累少,在古诗词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均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分析讲解古诗词时先提供一些背景资料,诸如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性格特点、创作特概况、诗歌创作风格等。
这种方法在于追根溯源,挖掘诗人写作的社会环境及个人处境等,弄清诗歌写作的原委,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想作者所想,感作者所感。
如杜甫的的《江南逢李龟年》,诗中虽只写两次见面,似无特别之处,细细品味却不难发现两次见面人物的心境截然不同。
前次见面是在京都长安豪华富贵之地,杜甫才华正茂、李龟年风流倜傥,二人正值春风得意。
如今见面,风景虽好,却物是人非。
“好风景”成了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而正是此时“又逢”失落漂泊的白发艺人李龟年。
几十年离别、世道变迁、社会动荡、人生多难,如今李龟年已是苍老流落,而诗人也衰颓漂泊,他们的脸上刻下了岁月的印记,心中饱尝了流离的痛楚……此景、此情写出了安史之变的社会动乱及衰败。
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

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古诗词被誉为“读书之母”、“文学之祖”,在教育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初中课程对古代文学教学也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初中教师重视古诗词教学,把古诗词融入新时期课程新形式中。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更好的指导初中古诗词教学。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初中古诗词教学要重点把握几个方面:一是选择合适的读本。
要求读本比较古老、内容丰富、语言流畅,以便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古常谈”的典雅与柔美;二是明确认知目标。
它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古诗文的核心内容、找出古诗词背后的文学政治问题以及古人思想哲学中的启示;三是要重视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艺术魅力。
不仅要教会学生对文学精粹的新的理解,还要引导他们通过认知空间的拓展,学会用自己的方式来欣赏古诗文。
其次,在教学环节方面,初中古诗词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首先,要重视上下文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及分析能力;其次,要强调文字的运用,让学生学会对文学作品进行有效概括;再次,要加强文学艺术鉴赏,让学生感受古诗文中的文学技巧;最后,要让学生参与到文学实践中去,从而让学生去实践古代文学知识,形成古诗词学习的自觉性。
最后,在教学方法上,初中古诗词教学应该把重点放在以下几点上:一是重视情感教育,让学生理解和体会古诗词的情感内涵;二是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接触到古诗词的文学精粹;三是重视实践练习,让学生把学过的古诗词运用到实际应用中去;四是重视语言文字的修养,让学生以一种更多样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表达古诗词的意蕴。
从上文所述,初中古诗词教学应该从内容、环节和方法三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文的艺术魅力、理解其文学深意,并把古诗词融入到新时期的新形式中去,以便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更好的指导初中古诗词教学。
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

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以《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国文化沉淀凝练下来的宝贵财富,具有深远的文化、历史价值。
如今,古诗词在中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地位已不言而喻,初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在许多学校中也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然而,初中古诗词教学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不高、师生素质不够高等等,导致古诗词教学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因此,学校一定要重视初中古诗词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古诗词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再添新兴文化内涵。
首先,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丰富学习内容,把古诗词教学从单一的纯理论课程转变为实践性活动。
古诗词教学要放弃以简、译、注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而要采取耐人寻味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如搭配游戏、歌谣、探究小组讨论等,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古诗词的精髓,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其次,学校应注重古诗词教师的培养,提升师生素质。
古诗词教师一定要充分把握古诗词教学的特点,并把文言文理解过程分解为多种步骤,以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真正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此外,学校也要强化师生间的沟通,多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古诗词从满是枯燥理论的课堂中走出去,得到学生和老师们的认可。
最后,学校应注重考核检测,以确保学生在古诗词教学中所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质量,同时扩大古诗词学习的影响力,让更多人认识到古诗词的精神内涵。
可以把古诗词与学生日常生活环境相结合,形成关联,使古诗词更加贴近生活,也让学生对古诗词有进一步的了解,能够灵活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综上所述,学校应重视古诗词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师生素质,从而推动古诗词文化的传播,让古诗词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发挥应有的功能和重要地位。
古诗词不仅是国家文化的精华,也是文化的传承,让学生对古诗词的认知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把古诗词承载的文化理念融入到学生的思想中,让学生更加接纳古诗词,这也是推动古诗词教学发展的好方法。
浅谈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培养

浅谈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培养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古诗词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谈一谈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培养。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学生们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感受到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古诗词的意境、形象和语言之美,培养他们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古诗词的背景知识、翻译和注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内涵和美感。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古诗词创作能力。
学生们通过学习古诗词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的创作活动,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属于自己的古诗词作品。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一些优秀的古诗词作品,让学生欣赏和欣赏,以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和创作潜能。
还有,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古诗词是一种表现形式优美、情感丰富的文学体裁。
学生们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培养他们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动人心弦的古诗词让学生欣赏和感受,让他们体验到古诗词的魅力和美好。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活动和展览,如诗词朗诵比赛、诗歌音乐会等,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激发他们对诗词的热爱和兴趣。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传统的认同和尊重。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
学生们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传统的认同和尊重。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讲解古诗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和思想,从而加深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古诗词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
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

在这种 情况下 , 生认为上课 听不听都一样 , 学 因 为 资料 上 都 有 现 成 的 答 案 , 必 去 白费 劲 。 何 第 五 , 国 各 省 市 中 考 文 言 文 阅 读 只 占 总 分 全 的 l %左 右 , 且 这 部 分 得 分 率 又 很 低 , 以 5 并 所
取 “ 解词一一 串讲—— 翻译” 的大包大 揽模 式, 教师在课 堂上唱独角戏 , 学生则 处于被动 接受 的状态 。 从重点 实词 、 词到 一词多义 、 虚
文 的理解感悟 能力 , 高阅读古诗文 和鉴赏 提
古诗词的水平 , 提升学生的文 学品位 , 学生 使 真正感受 到古诗文的无穷魅力 。
同时 也 减 轻 了教 师 的 负 担 , 高 了 课 堂 效 率 , 提 把 时 间 留 给 对 古 文 、 诗 文 本 的 鉴 赏 和 审 美 古 感 知 能 力 的培 养 上 来 。 为 学 生 在教 师 指 导 因 下“ 明 白” 听教师“ 明白” 读 与 讲 的教 学效 果 是 大不一样 的。 教 师 要 鼓 励 学 生 在 学 习 中 善 于 发 现 问
所 以 , 文 老 师 在 课 堂 上 应 放 手 让 学 生 自 主 语
遥远 了, 在我们 交流又不用文 言文 , 况古 现 何 诗文 中所涉及 的典 章制度 , 社会常 识等都 与 现代社 会有着 巨大 的距 离 , 以有 的学生认 所 为古诗文学 了没有 用处。 第二 , 由于古诗 文与 学 生 熟 知 的 现 代 口头 与 书 面 语 有 很 大 差 异 , 学生很难逾越语言 文字障碍 , 课文读不懂 , 自
浅谈初 中古诗 文教 学
河 北省 邯郸 魏县 德政 镇 中学 张 书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文意境教学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文意境教学摘要:古诗文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艺术瑰宝,特别值得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学习。
但是古诗文的学习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存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古诗文的意境分析,许多学生往往不得其法。
因此,语文老师需要掌握一定的古诗文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古诗文意境的学习和体会。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意境;教学策略古诗文意境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学习内容,也是学生探索古文化知识和意蕴的重要途径。
但是古诗文的创作在写作格式、写作结构以及用词、用典等方面极为讲究,因此为学生古诗文的学习增加了较大的难度。
作为教师,要针对学生对于古诗文学习的难点和痛点进行有针对的教学,重点是要帮助学生清理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流程,从而提升学生对古诗文的整体学习能力。
一、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文基调古诗文的创作不仅凝聚着诗人厚重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流露着诗人的真情实感。
古代文人进行诗文创作不会随意挥就,通常都是有感而发。
学生也只有在了解作者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才能够对古诗文形成更加准确和清晰的认知。
因此,老师在向学生讲解古诗文之前,首先要向学生介绍作者的创作背景。
例如,在讲解《陋室铭》诗文之前,老师要先对作者及创作背景进行介绍。
作者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为通判,知县强迫这位曾经的政府大员搬了三次家,而且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作者由此创作千古名篇《陋室铭》。
向学生介绍创作背景之后,可以先让同学们谈一谈对作者境遇的认识。
知县势利眼、知县欺负人、成王败寇、皇帝昏庸、作者有风骨、作者风格高尚,非知县此类俗人可比。
在学生纷纷表达自己对作者境遇的看法之后让学生们想一想,如果自己是作者,面对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会怎么办呢?弹劾他、搬家、骂他。
作者的身份和地位不允许他进行弹劾;作者一生清廉,没有太多的财产,搬家也不合适,而且这与当时的官员规定相关。
骂他是最接近作者反应的表达了,但是一代文豪能做出这么直接、拙劣的事情吗?不能。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开展策略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开展策略袁梅霞庞文业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古诗词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发扬传统文化有促进作用。
因此,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古诗词教学要加以重视,优化古诗词教学。
一、通过预习,引导学生熟悉基础知识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古诗词与白话文之间的翻译是基础。
只有懂得古诗词的大意,才能更深入地去理解古诗词的意境、情感等。
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通过预习来引导学生开展课前自主学习,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基础知识,初步扫除理解上的障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创设情境,促使学生沉浸课堂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可能只靠自己的想象力去体会古诗词情感、意境,而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视频情境中理解古诗词,改变以往教学古诗词的枯燥状态,从而让学生准确有效地掌握诗词的意蕴,拉近与作品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的意境美与情感魅力。
三、以形式多样的诵读,促使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在引导学生开展古诗词诵读时,教师要注意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指导,使学生熟练掌握古诗词中的字音、字义以及节奏等。
并且,教师也要注意诵读形式的多样化。
例如,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为学生提供范读,在范读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停顿、节奏等,让学生做好标记。
之后,学生可以有感情地朗读,也可以和大家齐读。
学生逐渐读通顺,并读出一定的感情。
在遇到诵读问题时,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独立解决,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分析解决。
在诵读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竞争的意识,活跃课堂氛围。
总而言之,古诗词是古人基于所处时代的人文风貌、风俗习惯、社会状况、个人情感等创作的作品,许多古诗词都是值得后人深刻感悟的。
古诗词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历史文化的载体,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古诗词教学质量的提高,帮助学生夯实古诗词学习基础,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古诗词。
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初步认识

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初步认识摘要:古诗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中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并不尽如人意,文章认为要培养现代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国古诗词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有着任何文体不可取代的特殊地位。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认识中学生对古诗文尤其是文言文不感兴趣。
现将古诗文教学的方法总结如下:1、应重视诵读2、古诗文教学应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3、多媒体激趣4、课外活动异彩纷呈。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话:“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名族文化的智慧。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民族,中华古诗文是中国璀璨夺目的古代文化中一颗明珠,其形式多种多样,风格迥然各异,内容五彩斑斓,意蕴含蓄绵长。
其中广为传诵的经典诗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论是古代,还是当今,都是不可轻视的。
中华民族在诗的造诣上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难以望其项背的,因而中国古诗词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奇葩,以其独特的形式放射着灿烂的光芒。
在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语文教材共6册36个单元中,共选诗23首,词7 首。
课外古诗词背诵中诗48 首,词12 首。
跟所选的现代文相比,古诗词所占比例非常小,所涉及的古诗词也是沧海中之一粟,远远达不到现代中学生在文化方面的需求。
因此,语文教育要做到培养学生健全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但是现在初中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中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并不尽如人意,古诗文教学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学生对古诗文尤其是文言文不感兴趣,许多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厌恶感。
传统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在学生方面却异化为令人头疼的紧箍咒,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被肢解得支离破碎。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中最为璀璨的瑰宝之一,它们凝结着民族的智慧,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古诗词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感性体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哲理。
首先,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感性体验,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为目的。
古诗词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诞生的文艺形式,它们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感情色彩。
因此,呈现古诗词的时候,应该让学生在欣赏、朗读、背诵的过程中深入体悟其中表达的情感,感受诗人在时代的沧桑中所表达的情感。
同时,要注重学生与古诗词的感性互动,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来解读古诗词中的复杂思想和情感。
最后,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为目的。
学生的阅读习惯、审美偏好、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教学方案,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掘学生的个性化潜质,引导学生走向个性化发展的道路。
综上所述,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瑰宝之一,应该得到充分重视和尊重。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感性体验,强调学生的实践运用,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为目的,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
古诗文主要指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如《诗
经》《史记》就是其中流传的比较优秀的作品。就中国文化而言,唐朝时流行写
诗,如绝句(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和律诗(如杜甫的《客至》);宋朝流行
词,有很多的词牌名(如菩萨蛮).元朝时著名的是曲(如关汉卿的《窦娥冤》,
有很多的曲牌名和曲调名。
古诗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找准困扰教学中的几个问题,对
症下药,才能真正搞好古诗文教学改革。
在素质教育开展如火如荼的今天,让我们走进古诗文教学课堂,我们仍会多
几分沉重:令人担忧的教学现状,换汤不换药的教学方法,教师不知所措的窘状,
学生木然的表情,这些都会深深刺痛着我们。究其原因,症结在哪里?为此,笔
者想就古诗文教学中几个应当被重视却往往被忽视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的素质问题
优美灿烂的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她积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思
想、情感和智慧,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精华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作为教师更是责
无旁贷。而要承担这一重任,教育者本身的素质就显得更为重要。可如今,我们
的语文教师当中,能够非常完美的诵读一篇古诗文的少之又少,能够做到博古通
今的更是凤毛麟角,课堂上经常出现教师“卡壳”的现象。古诗文教学容量大,涉
及社会、历史、绘画、音乐等各方面的知识,自己只有一滴水,怎么能给学生一
桶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认真加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己读、
写、讲的能力,才能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
二、 学生的兴趣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启动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
使他们主动学习。目前,学生对古诗文普遍存在兴趣不浓的现象,错误认为古诗
文单调枯燥、难理解、用处不大。虽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
必须正视这一现象,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些艺术手段,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兴趣,
使学生“乐而忘疲”。例如:在教《公输》《惠子相梁》等课文中让学生扮演角色
演绎课堂文情境,培养学生听、说、读的能力;在教《狼》《愚公移山》等课文
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时代背景、故事情节,让学生进入情境;同时可以利用初
中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创造一个充满竞争的学习环境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以积分的形式让学生开展朗读、背诵、书写等多种形式
的竞赛;还可以将古诗文与现实生活和实践结合起来,将古诗文中的精彩语句用
到平时的作文当中,或者用作自己的名言警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文的实用
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古诗文教学才会建立
良好的兴趣基础。
三、教与学的方法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方式的单一,文本解读的乏味和古诗文自身的“历
史隔膜”,常常使教师怕教,学生怕学,古诗文教学呈现出一种索然寡味的现象。
为此,古诗文教学尤其要正视方法的培养。
1.朗读吟诵,整体感知是基础
很多古诗文的文意并不是教师所能讲述清楚的,只有在朗读中领会、想像,
才能丰富。从这个意义上讲,古文是读懂的,不是讲懂的,“读”是古诗文教学的
灵魂。梁实秋先生说过:“古诗文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咏,而且要拉
长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朗读吟诵先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了然于
心。在读和听的过程中从语言的优美和动听中体味,揣摩古诗文意境。古人“读
书百遍,其义自见”即是很好的诠释。教师带领学生在诵读时要注意抑扬顿挫的
变化,运用这种变化读出诗文的感情基调和韵味之美,读活具有诗意和文眼的词
语,使其内含的感情和形象、意境通过语音充分表达出来。
2.字酌句酣,品昧内蕴是根本
古诗文大多写得简洁优美,意味隽永,语音准确鲜明,“字字值千斤”。这就
要求读者有咬文嚼字之功,能抓住关键词语,反复品味其内涵和意境,并能变成
自己的生活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如柳宗元《江雪》的美不限于画面和
音韵之美,更在于“绝”“灭”二字所体现的社会环境险恶,和“渔翁”即是作者自画
像,这样才能感受作者“幽、寒、独、孤、雅”的情趣和高洁。
3.创设情境,音像强化是手段
没有直觉的体验,是无法进行文学感知的,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创设不同情
境从而让学生领悟和欣赏课文意境,如讲《桃花源记》,可组织学生游览附近好
的山水,在游览中体验有关春风和煦、桃红柳绿;讲《岳阳楼记》,可组织学生
参观附近的亭台楼台,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中的意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
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录音录像等电化教学手段,这是特别适合古诗文审美教
学的辅助方法。
4.对比映衬,强化理解是升华
真、善、美与假、恶、丑是对立统一的,彼此对比映衬,更能显示事物的形
象美,教学中能使学生更好地发现美并受到陶冶,如《黔之驴》中以虎之形弱实
强衬托驴之形强实弱;《愚公移山》中以智叟的形智实愚衬托愚公的形愚实智。
又如卖炭翁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卖炭翁与宫史对比,卖炭翁前后心情的对比,卖
炭翁送炭与被抢的对比等,学生了解了这种手法,显然会更深刻地认识到唐代最
高统治者及其爪牙掠夺民财的罪恶,劳动人民被欺压的痛苦。
5.激发想象,移情仿写是高潮
审美思维主要靠联想和想象,联想来自生活,却不受时空限制,由于古今环
境已不相同,在教学中应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与认识,调动视、听等多种感官,去
展开想象翅膀,从文字中看到,听到有声有色的形象,体味文学意境之美。如《敕
勒歌》意境之美,虽然学生没到过大草原,但可让学生把去过的郊野绿地通过想
象放大,从而体味到诗中天苍苍、野茫茫的无限风光。每学完一篇文章以后,可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移情仿写古诗古词,并在同学当中交流,使学习进入高潮。
总之,在古诗文教学中,只要我们努力学习、不断加强自身人文素养,深入
了解学生,精心研究教材教法,“不唯虚”“只唯实”,就一定能达到“昨夜西风凋
碧树,独上西楼,望断天涯路”的境界,古诗文教学的春天也才会真正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