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在全球的现状

心理疾病在全球的现状
心理疾病在全球的现状

心理疾病袭扰全球

2007-03-06 来源:生命时报作者:本报驻外记者联合报道本报记者刘京京查看评论进入光明网

BBS手机看新闻

心理疾病已经成为困扰人类的一大问题疾病。

美国歌手布兰妮突然做出惊人之举——给自己剃了个大光头。有目击者称,这位年轻母亲剃头前后精神状态极不稳定,于是媒体纷纷猜测:布兰妮产后抑郁症发作了。且不论媒体是否有炒作之嫌,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是:当人们听到“心理疾病”这样的字眼时,不会像10年前那样大惊小怪,而是成了家常便饭。一位媒体同行向《生命时报》记者说:“美国前总统老布什、日本皇太子妃、喜剧演员金·凯瑞、韩国女星李恩珠、张国荣、崔永元、朴树……据说都有心理疾病。”的确,在物质生活大大丰富的今天,精神世界遇到的难题似乎越来越多了。世界卫生组织2月27日公布的数据更加令人触目惊心:全球约有10亿人正在经历心理、神经、精神疾病的影响!据估计,全球每年有87万人自杀,是全球死亡负担的1.4%。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健康部主管萨拉西诺表示,超过90%的自杀案例都和心理疾病相关。可以说,心理疾病已经呈现“全球化”的态势了。

抑郁、焦虑成为人类主要心病

“虽然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心理疾病患病率的全国统计,但从我们个人在临床上的观察来看,这几年中国抑郁症、焦虑障碍的患者,以及经常受到抑郁、焦虑情绪困扰的人都在增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病专家、北京安定医院刘宝锋医师和华夏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师曹芬元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给出了相同的结论。刘宝锋医师还表示:“在一些综合医院的神经科,焦虑、神经衰弱、轻度抑郁的患者比例可能占到了50%。”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症状表现随患病类型的不同而多种多样,如行动迟缓、退缩、少语、悲伤、易怒、焦虑不安、缺乏正常的情感反应等,最严重的症状是出现自杀念头,约有15%未经治疗的抑郁症患者会通过自杀来结束生命。2003年北京地区抑郁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北京市正式户籍常住人口中,抑郁症终生患病率为6.87%,时点患病率为3.31%。2005年10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蔡焯基教授表示,全国抑郁症患者超过2600万。在我国自杀和自杀未遂的人群中,抑郁症患者占了50%至70%。很多原因可以使人患上抑郁症,如性格悲观、环境刺激、药物副作用、遗传、分娩后激素水平改变、躯体疾病等。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电休克治疗等。

焦虑障碍是指焦虑情绪在不恰当的时间出现并频繁发生,或程度很强烈,持续时间长,以至于干扰了一个人的正常活动。焦虑有时会伴随抑郁发作,它包括多种分型,如社交恐惧症、强迫症、惊恐障碍等,表现各不相同。1982年进行的我国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15岁至59岁人口中,焦虑障碍的患病率为1.48%。。而去年10月19日《深圳特区报》的一篇文章公布,

深圳市18岁以上成人的焦虑障碍患病率已达到9.94%,是前一统计结果的67倍左右。焦虑障碍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治疗。

“此外,现今社会的疲劳综合征也越来越常见。”刘宝锋医师表示,疲劳综合征是指由疲劳过度、压力过大引起的多种异常症状,主要表现为疲劳、精力下降、睡眠紊乱、各种兴趣减弱、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等。“这跟亚健康状态很相似。”

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科医师张东则强调:“心理疾病有严格的判断标准,并不是有了异常情绪就表明患上了心理疾病。”一般有了暂时的异常情绪与痛苦体验,只能称之为“心理问题”;只有当这种问题持久存在,成为心理或性格的一部分,才能称为“心理疾病”。“大家千万不能对号入座,感觉有了某种情绪波动、心理异常,就认为自己有心理疾病,总这样想反而容易患病。”张东医师同时也承认,现在人们的心理问题的确越来越多。那么,造成心理疾病不断增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常见的心理疾病

常见的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心理异常的总称。通过对咨客心理症状的分析,可首先做出医学诊断,进一步做心理学诊断,便于选择心理治疗的方法。常见的心理疾病包括精神病、神经症及其它心理障碍: 1、精神病:是一类严重的心理疾病,需精神科专科医生来治疗。包括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 2、神经症:是公认的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是心理治疗的主要对象。根据ICD-9中规定,分为十类:A焦虑神经症、B歇斯底里(我国译为癔病)、C恐怖症、D强迫症、E抑郁症、F神经衰弱、G人格障碍、H疑病症、I其它神经症性障碍、J未定型; 3、其它心理疾病:A性倒错、B性变态(包括露阴症、窥阴症、挨擦症、恋物症、异装症),以上病症又叫性偏移。 什么是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所有精神疾病中最复杂的一种,是脑的严重、慢性、致残性疾病。曾被认为是心理疾病,现划为大脑疾病。 有关精神分裂症的一些统计资料根据美国国立精神健康研究所的 资料: ●每年有200万以上的成年美国罹患精神分裂症,其中有1/10承认有过自杀行为。

●在美国,尽管仅1%的人群患有谨慎心理性疾病,然而,光精神分裂症所占用的消耗费用占所有精神心理性疾病费用的22%。 ●精神分裂症病人所占用的病床数占所有因精神心理性疾病住院的22%。 哪些人患精神分裂症? 尽管男女均可发生精神分裂症,但男性起病比女性早,通常在10~20岁起病,而女性常在20岁以后至30多岁起病。 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有哪些? 以下是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症状,但每个患者表现有差异,症状包括: ●对现实的歪曲知觉 ●意识混乱 ●多疑 ●错觉 ●幻觉 ●思维紊乱 ●情绪失控 ●感情平淡(情感表达) ●工作和学习困难 ●缺乏密切的人际关系/社交退缩 ●夸大自身价值和/或不现实自我评价过高

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主讲:邓皓 关于青少年心理,有一个问题常常困扰着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年轻的病人?他们怎么了?”那些企图自杀的高中学生;害怕笔尖的中学生;不敢看人的初三学生;害怕死亡的高中生;被拘留的高一男学生;自杀未遂的中专生;能力不足的大学高材生;不会与人交往,无法工作的大学毕业生…… 中学生,一般为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这一阶段总的可成为青春发育期,或青少年期。我们都知道,青少年期的中学生身心都正处在急剧的发展、变化和成熟时期。如果这是其发展(尤其是心理方面)出现问题,这种不良影响极可能伴随他一生。 目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如何呢?有关专家学者们进行了调查研究。有关调查表明,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大学生约为25%,这些枯燥的数字反映出我国教育工作中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欠佳。 近几年,国内有关中学生心理卫生方面的许多调查都表明,在中学生中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者,其比例在10~20%左右。应该说大多数中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有些只是偶尔存在心理问题,但在不长的时间内就消失了,真正有心理疾病的中学生是为数不多的。当然,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集中反应。根据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我认为中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一)适应问题 适应的本意是指人们对来自外界和内部的刺激在持续不断的影响个体时,所产生的感受能力。适应不良即对刺激的持续作用感受能力差,它将会降低人们对刺激的承受心理,是人与周围环境不能相对平衡。适应不良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初一和高一年级,尤其是初一。因为,进入中学后,他们会发现中学的学习生活与小学是完全不同的:其一,由一个学校到另一个新学校,环境发生了变化,许多地方都相对陌生。其二,生活上,进入中学后大多数学生才开始住校生活,脱离

常见的心理健康疾病

常见的心理健康疾病 常见的心理健康疾病 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分为一般常态心理、轻度失调心理、严重病态心理三个等级。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心理健康疾病,欢迎阅 读! 抑郁症的具体表现: 情绪低落,对平时喜欢的事提不起兴趣;特别容易疲劳,休息也不能缓解;头痛、背痛等各种躯体疼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失眠、早醒 引起抑郁症的原因: 工作压力大、生活负担重、家庭婚姻问题等 中风、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饮酒用药成瘾 抑郁症的治疗: 目前治疗抑郁症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其中药物治疗是战胜抑郁的最有效的方法。 焦虑症分为慢性焦虑症和急性焦虑症。 慢性焦虑症——又称广泛性焦虑症。无明确原因下对现实问题过分担心烦恼,将百分之一可能发生的事当成百分发生。 常见症状有心悸、失眠、疲乏、神经过敏、胸闷、气急、烦躁。 急性焦虑症——也叫惊恐发作。在无诱因或有急性精神创伤后突然发病,感到莫名其妙的惊恐、心慌、出汗、面色苍白、心脏剧烈 跳动、呼吸困难。

发作时间短,一般为5—20分钟,就可自行缓解患者一切恢复如常。但可突然发作,有些人担心不知何时会发作,不敢一个人在家及外出。 焦虑症的治疗:与抑郁症一样,要双管齐下:药物治疗+心理治疗 疑病症是患者对自身的健康或身体的某一部分功能过分关注,怀疑患了某种疾病,但与实际健康状况不符;医生对疾病的解释或客观检查常不能消除患者对自身健康固有的成见。 患者的性格特征是:敏感、多疑、易受暗示,对自身的健康情况特别关心,要求十全十美,好反复思索。 疑病症的起病与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格缺陷有一定的关系。错误的传统观念,既往的经历,如亲友死于某种严重疾病,以及医生不恰当的言语、态度和行为,对疑病观念的'形成都可产生不良的影响。 疑病症的治疗:在排除躯体疾病,诊断确定之后,应停止各种不必要的检查。在此基础上,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是战胜疑病症的最好方法。 失眠分入睡困难,或浅睡多梦,或早醒,醒后不能再入睡,伴有心烦、畏光、怕声,头昏、乏力、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引起失眠的常见原因有: 引起失眠最常见的原因是心理疾病,也就是说失眠是心理疾病最普遍的症状,比如焦虑时常难以入睡,抑郁则容易早醒。 某些食物如咖啡和茶;某些减肥药、降压药(如:利血平)、消炎止痛药。 太冷或太热、噪音等。 失眠的治疗 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抑郁症引起的抗抑郁治疗,焦虑症的抗焦虑治疗,这样才能达到标本兼治。

几种常见心理治疗技术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目前都归属于临床心理学的范畴,但它们确实是两类不同性质的心理学操作技术。当然,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关系非常密切。在中国。许多心理咨询门诊实际上也在进行心理治疗的工作,心理咨询似乎与心理治疗同义。在国外,虽然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有不同名称,帮助者与求助者也有不同称谓,但人们对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之间有无不同,仍有争议。一些人不赞成对二者进行区分。他们把咨询与心理治疗当作同义词来看待。另一些人则认为,二者是有区别的,但又在二者究竟有何不同上意见分歧。美国人哈恩(M. E. Hahn)的一段话经常被人们引用:“据我所知,极少有咨询工作者和心理治疗专家对已有的在咨询与治疗之间的明确区分感到满意……意见最一致的几点是:(1)咨询与心理治疗是不能完全区别开的;(2)咨询者的实践在心理治疗家看来是心理治疗;(3)心理治疗家的实践又被咨询者看作是咨询;(4)尽管如此,咨询和心理治疗还是不同的。” 为了说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关系,必然先给心理治疗下定义。按照给各类事物下定义的科学原则,心理治疗的定义只有一句话:“心理治疗是心理治疗师对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进行矫治的过程。”心理咨询的定义也是如此:“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 从定义的内涵来看,两者并无相同之处。一个是“协助”,即协商和协同地进行帮助,另一个则是“矫治”,即有强制性的矫正和按治疗师的方法进行调治。这显然是性质不同的操作。尽管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操作本质上不同,但由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临床实践中常常交互使用,有时也被混为一谈。例如,在咨询过程中,为了使求助者情绪相对平静,心平气和,以便进行心理交流,有时不得不对求助者实施放松治疗,使其情绪稳定下来。又如,在心理治疗时,若遇阻抗,无法切实地执行治疗计划时,往往要转向心理咨询,使用咨询技巧,改善求助者心态,以便使其配合治疗。两种方法交互使用的情况比比皆是,由此便容易使人误解两者就是一回事,无法区分开来。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专家钱铭依教授认为,心理咨询是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北京燕园博思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专家郝滨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当您遇到生活中的困扰,准备选择一位心理咨询师走入咨询室时,应选择具有心理学、医学或教育学等相关教育背景、接受过专业训练,有长期丰富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经验,阅历比较丰富,得到专业心理治疗协会或社会认可的心理咨询师。 尽管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实际应用中也常常结合在一起,但两者是有区别的。 其一、心理治疗的对象是病人,无论是心理疾病、心身疾病、生理疾病还是社会疾病;心理咨询的对象一般不是病人,在很大程度上是精神状态基本健康,而心理上存在冲突的亚健康状态的人。 其二、心理治疗的目的着重是解决问题,需要通过治疗程序进行;心理咨询的目的着重是帮助咨客发现问题,靠挖掘咨客自身的能力来解除心理困扰。 其三、心理治疗师与求助者的关系又是医生和病人的关系。病人必须听取医生的劝告、建议并服从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但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关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青少年正处在人生旅途中特殊的时期,不仅生理上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且心理上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各个国家的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要思考在新的形势下的教育应如何办?近几年,我们也在对以往教育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点,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青少年在教育者的心中历来被重视,社会的发展依靠他们成人后才智的发挥,他们是未来的生力军,是时代的主宰,培养合格的青少年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故而,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教育者倾其心血,人民对青少年投入的最多,希望也最大,学校如此,家庭如此,全社会亦如此。然而,长期以来,关心青少年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青少年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而对时下青少年问题日益增多,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都还很不够,其中潜在着许多容易让人忽视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抓好思想上重视、认识上对头、专业人员训练有素等方面的工作,在社会变革过程中,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做保证,也就不可能会健康全面的成长,因此,培养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对策 目前,学校和家长只重视对学生、孩子认知能力的培养,评价一个学生往往以成绩的好坏为标准,繁重的课业任务、激烈的社会竞争、家庭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使得青少年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同时由于部分青少年的性格内向,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缺乏开放性,社会又处于转型期,一些浮躁偏激的社会情绪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很大,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关系着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社会家长,不能仅仅重视文化专业知识的教育,还要让孩子们具备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改进教育方法上来关心、爱护和尊重他们。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之后,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对中小学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实施途径、师资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组织领导等方面都做了具体的要求,同年还成立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咨询委员会,委托有关省市和高校进行研究与实验。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再次强烈“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年9月,教育部又在贵阳召开专题会议,研讨制定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上述种种迹象表明,青少年学生的

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对策

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8-08-06T11:45:48.413Z 来源:《文化研究》2018年第6月作者:李慈霞 [导读] 本文就当今社会青少年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浅析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对策。 广州市白云区育贤小学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生活条件越来越舒适,青少年在平时生活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必须克服前进道路上遇到的所有困难,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能稳步前进。如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本文就当今社会青少年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浅析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对策。 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得大多数人感到心理压力日益增大。特别是处于身心正在发展的青少年学生更加难以适应。他们不仅面临着学习任务逐渐增加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而且还面临着生理和心理失衡等一些问题的困扰。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往往容易导致青少年心理出现异常、人格缺陷等心理问题,从而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现我就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浅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青少年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青少年时期是最容易滋生心理异常的时期,近年来,据有关数据表示,我国青少年中约有35%左右的人都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的的高发率已经成为当前危害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大突出问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已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也是青少年思想教育中首要解决的问题。综上所述,我认为现代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能力差,不能完全从依赖过渡到独立。 青少年,特别是中小学生,他们从家里走进学校,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有些人离开他们的长期依赖的父母去学校生活,不得不面对新的生活环境,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人际交往关系,如果适应不了,就容易使他们产生挫折感,压抑,焦虑等感觉,严重的甚至能导致神经衰弱。 2,不能与人和谐相处,人际关系紧张。 人际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容易造成心理问题。青少年在与人交往时,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许多青少年都不愿意对家长或老师、同学等敞开心扉,有问题不会积极主动的跟家长或老师沟通商量;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能够与人交流,希望得到理解和支持,但又不积极主动与人交流,甚至容易与人发生冲突,从而出现与同学敌对和报复学生等现象,酿成不必要的悲剧。 3 面对压力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 很多青少年经常会因为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一些小挫折,影响他们的心理和情绪稳定,如家庭变化、与朋友吵架、考试失败等等。因为多数青少年都是在父母和老师等长辈的呵护下长大的,特别是现在的孩子,都是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伞下,有什么问题都有父母帮忙解决,很少遇到严重的挫折,所以他们的承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就不够,更缺乏独立承受压力和挫折的心理能力,因而遇到困难和挫折往往无从下手,从而造成他们产生焦虑、自卑、失望和逆反等不良心理。 4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在一些青年学生中,他们具有高智商、能力强、脾气坏、自控能力差等特点。突出表现为急躁、冲动,缺少耐性,在生活中遇到一点不舒心、一点委屈,就容易发火。同时,在和人相处过程中,只想让别人来适应自己,顺从自己,而自己却很少考虑对方的感受,不适应别人,导致与周围的人相处困难,与自己的学习生活环境难以和谐,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有时甚至会因为一次突然的打击而承受不住,导致神经失常,或走上轻生的道路,最后酿成悲剧。 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1 从家庭思想教育抓起,为孩子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为家长,我们除了满足孩子的物质条件以外,更应该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关心的只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至于孩子学习以外的事情都不够关心,比如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惑、烦恼等等。此外,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是孩子们的一切行为榜样。父母的行为、道德观念等都对孩子们有指导和示范作用,父母的行为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他们的孩子,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孩子树立好榜样。同时,父母在生活中应该经常和孩子们沟通交流,让孩子充分信任家长,与家长做朋友,让孩子在遇到困难、挫折时愿意把心里话和父母倾诉。家长应该不断帮助和教育孩子们,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帮助孩子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2充分发挥好学校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 学校要充分发挥好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对学生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通道,应该把德育工作放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位置,坚持育人为本,从青少年心理出发,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增强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有兴趣、主动积极的参加。同时要真正发挥好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除了传道受业解惑外,还应该成为学生的道德行为榜样。每一位老师都应该以身为准则,时刻留意自己的形象,从小事做起,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处处做好学生的榜样。此外,学校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做到家校合一,积极主动的与家长联系,经常跟家长反映学生的情况,让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有一定的了解,使其多关注子女的健康成长,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思想教育工作。 3 积极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 心理咨询与辅导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及时帮助我们了解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他们的素质。所以,我们要改变以往的观念,认为成立心理咨询或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咨询会侵犯他们的隐私。我们应积极鼓励并大力支持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通过心理咨询,特别是对一些心理偏常的学生进行诊断和鉴别,针对他

青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智慧星火”获奖课题论文选登]中国青少年心理 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摘要) ——基于九省(市、自治区)的调查研究 论文撰写:肖静李琴任燕琴韩雪方洁赵敏雅 调查:肖静李琴任燕琴韩雪方洁虞涛房启志黄宇赵敏雅宋启迪 指导教师:李家华王丽娟 内容提要: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社会发展日益迅速、社会竞争日渐增大的情况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正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全国的9个省(市、自治区)做了这次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占总数的%,而农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样不容乐观,占%。希望我们的研究结果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该调查报告包括六个主要内容,分别是:调查背景、调查过程、调查结果、原因分析、对策研究、调查感言。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 一、调查背景 在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

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长,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这两项政策中的描述基本概括了当今中学生心理状况的特点。从当今的社会现实来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责任主要由学校和父母承担。但是受传统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及以分数为重点,以升学为目标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调查过程 (一)调查对象 本次活动是针对全国范围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的抽样调查。我们共在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各抽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它们分别是:天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智慧星火”获奖课题论文选登]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摘要) ——基于九省(市、自治区)的调查研究 论文撰写:肖静琴任燕琴雪方洁敏雅 调查:肖静琴任燕琴雪方洁虞涛房启志黄宇敏雅宋启迪 指导教师:家华王丽娟 容提要: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社会发展日益迅速、社会竞争日渐增大的情况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正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全国的9个省(市、自治区)做了这次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占总数的12.63%,而农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样不容乐观,占11.90%。希望我们的研究结果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该调查报告包括六个主要容,分别是:调查背景、调查过程、调查结果、原因分析、对策研究、调查感言。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 一、调查背景 在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良好

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容。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 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容。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长,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这两项政策中的描述基本概括了当今中学生心理状况的特点。从当今的社会现实来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责任主要由学校和父母承担。但是受传统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及以分数为重点,以升学为目标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22种儿童心理疾病以及治疗方案(网络整合)1

一咬指甲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原因: 1、如果是3岁以前婴幼儿,这种现象是正常的。 2、缺少微量元素,需及时补充。 3、家长对孩子的卫生和健康关心不够,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指甲长了不修剪,而用牙代剪,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不良习惯。 4、家庭不和,父母关系紧张,孩子经常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缺乏家庭的温暖感,使小孩心灵受到伤害或压抑,导致情绪紧张,孩子会用吮咬手指来转移注意力,排解不良情绪。或者孩子处于孤独寂寞当中,靠啃指甲打发时光。 5、学习压力大,家长期望值过高,使孩子心理负担过重,不自觉的咬手指分散精神、减轻压力。 心理疏导: 1、家长不呵斥打骂。对孩子的吸吮手指和咬指甲的行为,在进行矫正时,态度要和蔼亲切,语言动作要轻柔,千万不要大声呵斥、恐吓、打骂,不要采取简单粗暴的禁止,因为这样只会强化这种行为,使孩子感到更紧张,甚至产生自卑感、孤独感等不健康心理。直接告诉孩子,吸吮手指头是小小孩的动作,是小小孩的习惯,如今你已经长大了,再这样做是很难为情的。而且要指出这是不良习惯,不卫生,容易引起疾病。 2、对于孩子因吸吮行为及咬指甲行为,遭受小朋友讥笑时,要给予孩子心理上的支持与安慰,要鼓励孩子改掉这种不良行为,在小朋友面前树立孩子的良好形象,千万不要在众人的面前呵斥孩子,以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改掉不良行为的信心。 3、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注意满足孩子被爱和被关怀的情感要求,多与孩子在一起,交流感情,并多进行肌肤间的接触,陪孩子做游戏,陪孩子睡觉,在睡觉前给孩子以抚摸等温情,使孩子有充足的幸福感和满意感。 4、转移注意力。让孩子常和小朋友一起玩耍、谈心、读书。鼓励孩子多与同伴玩耍,给孩子安排一些合适的手工活动,尽量使他们不闲待着,如让孩子玩积木、玩沙子、画画、做游戏等,以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健康向上、快乐、活泼的活动中,以使孩子忘记这种不良行为。 5、适当调整对孩子的要求,不要对孩子力求完美,不要过分强调竞争,不要对孩子不断加压,而要为他创设一个宽松的、温和的家庭环境,让他感到安全可信。你可以采用适当的方式,如讲故事、唱歌、旅游、游戏等,让孩子宣泄内心的情绪,体会到父母对他的关爱,增强自信心,逐渐克服情绪障碍。随着孩子情绪的调适,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也会逐渐得到改变。 6、可在孩子指甲上,涂苦味剂(如黄连),使孩子产生厌恶感,多鼓励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多一些关爱,减轻其压力。 7、上述方法无效者,可考虑在其口腔内安装以重金属颚槽,使孩子很难将手指插入口中,持续放置半年,可达到纠正的目的。 8、个别孩子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焦虑和抗强迫药物。 总之,家长一定要有耐心,任何粗暴的斥责、恐吓不但无效,还会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甚至使其产生逆反心理,加重咬手指的习惯。

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一、量表简介 六、焦虑,如紧张,心神不定,烦躁;七、学习压力,如感到学 习负担重、存在厌学、害怕考试等问题;八、适应不良,如不适应学 校生活;九、情绪不平衡,如对学习的兴趣、对老师和同学的情绪忽 高忽低;十、心理不平衡,如感到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常不服气。本量表既可以从整体上衡量受试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可以根据每 个量表的平均分进行评价。 二、计分方法与结果解释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是采用五级计分法,即无为1分,轻度为2分,中度为3分,偏重为4分,严重为5分。该总均分是 由60个项目的得分加在一起除以60,得出受试者心理健康的总均分,表示心理健康总体状况。10个分量表分别由6个项目组成的, 将每个分量表6项得分之和除以6,就是该量表的因子分。如果心 理健康总均分或因子分低于2分,表示心理比较健康;超过2分(包 括2分),表示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总均分或因子分是5分, 表示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三、测试结果总体概述 考虑学生实际,排除假选择的可能性,对因子分2.5分以上的进行了统计,参测学生各因子所占比例为:强迫症状19.16%、偏执 13.53%、敌对14.05%、人际关系敏感20.81%、抑郁16.43%、焦虑20.53%、适应不良24.33%、情绪不稳定26.67%、心理不平衡9.11%。 从以上数据看出如下问题: 1、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情绪不稳定、适应不良、焦虑、人际关系敏感五项都超过学生数的20%。 2、学生进入职校后,大部分学生住校,开始远离父母,进行相 对独立的生活,增加了与同学相处的时间,但是学生来自不同的学

心理疾病的产生机制及治疗

心理疾病的产生机制及治疗 摘要:对心理疾病的产生机制及治疗的探讨。本文主要是以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社会理论、客体关系理论等心理治疗的经典理论作为依托,构建了既独立又依附于这些经典理论的关于心理疾病产生的机制,并且以人本主义理论为支持浅谈了心理疾病的治疗及预后。主要结论是心理疾病源于自我产生发展时期所产生的基本焦虑与基本敌意。 关键词:基本焦虑、基本敌意、心能、积极关注 1、引言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心理疾病的产生机制及治疗,而关于这一问题,不同的心理学派和心理学家做过不同的论述。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强调心理疾病主要是由于无意识的愿望与社会要求的矛盾所引起的根治于内部的问题,而心理治疗要尝试找到问题的无意识根源。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则强调心理疾病源于转嫁或实现过程的阻碍。客体关系学家克莱因则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人际关系,更强调环境的影响,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过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的关系。精神分析社会学家霍妮则认为人类的精神冲突是由外部文化及环境造成的。本文便是依据这些经典的心理学理论,运用基本焦虑与基本敌意两个概念,并创造性地提出“心能”这一概念,来构建心理疾病的产生机制及治疗。 2、产生

2.1基本焦虑与基本敌意 在正式阐述本文的观点之前,有必要先对两个名词作出解释:基本焦虑与基本敌意。这两个概念最先是由霍妮提出,霍妮认为,如果父母不能满足儿童安全和满足的需要,或者说儿童与父母的人际关系失调,儿童便会对父母产生基本敌意,而对基本敌意的压抑和防御则导致了基本焦虑,也就是一种“在知觉可能充满敌意的世界里体验到的一种孤独和无助感”,基本焦虑与基本敌意是“不可分割的交织在一起”。然而在本文中,基本焦虑与基本敌意被视为产生于自我产生发展的过程中,而不单单产生于父母与儿童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自我产生于儿童与外界现实的相互作用,是在本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婴儿学习把自己与外部世界区分开来的时候,自我便从本我中分化出来。弗洛伊德认为,当婴儿感到饥饿时,本我要求即时的满足,如果得不到,就会产生挫折感,而婴儿克服挫折的努力可能是导致成长的最初契机。基本焦虑与基本敌意正产生于婴儿即时的要求第一次的不到满足的时,也就是说,基本焦虑与基本敌意是随着自我一起产生的。这里的基本焦虑与基本敌意是平行的,不同于霍妮的解释。 基本焦虑是向内的能量,它是婴儿认识到自身的弱小与无力而产生的不安与恐惧感,而基本敌意的能量是向外的,他是婴儿不能接受来自来自外界客观世界的拒绝与否定而产生的不满与愤怒。这两种论述是建立在一种假设基础上,这种假设类似于克莱因对于婴儿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问题现状调查报告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问题现状调查报告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问题现状调查报告》行知初级中学戴文兵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 1987年7月通过有关部门鉴定的“大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课题显示,在被调查的2961名学生中,有16.7%的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并随年龄增长而大幅度上升,其中初中生为13.76%.我们用自制的问卷在本校抽取了500多名中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表明,中学生虽有6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5―10%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5% 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时期,他们生理上急剧变化,心理动荡发展,学业上紧张繁重,他们所面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变化的压力相当大.调查资料显示,20%左右的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类型各异的心理障碍:喜怒无常、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

思维缺乏学习成绩不稳定、难以应付挫折、青春封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学生的心 理问题给学校与家庭教育带来了极大困难.我们可以把以上表现归类为以下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 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 焦虑泛化现象.以上问题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的现象,特别是 那些成绩差的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一种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考试 焦虑. 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性还表现出教学内容过难,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 成一系列品行障碍.许多教育家都强调指出,过难的教材将对学生的 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学校教育指导思想正确与否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生很大的影响.,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

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健康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含义。当前我国青少年的问题往往出现在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上。据了解,目前全国有3000万心理有问题的青少年,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至25.4%。而且,近几年又有上升的趋势。由于社会健康问题最终都要以心理健康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本文主要讨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志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志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身体健康、认知正常、感情成熟、人格健全、关系和谐和行为稳定。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基础,但不是它的必然保证。除身体条件之外,心理健康还包括认知、感情、人格、人际关系和行为举止等方面的因素。 (一)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其影响机理是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相互制约作用。大家都知道“望梅止渴”的典故和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的故事,这些就是心理情绪变化影响生理变化的典型例子. (二)感情成熟 感情成熟是青少年最重要的发展任务,它包含两项内容:一是感情自治,即作为一个人自己情感力量源泉的能力,而不是依靠双亲来提供舒服、安心和情感保障;二是行为自治,即一个人做出自己的决定、管理自己的事务和照顾个人的能力。这两项自治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即完成心理上的断乳过程。随着感情的成熟,青少年逐渐摆脱“本我”的控制,知道并掌握由一定社会的

文化所决定的感情表现规则,学会驾驭和控制自己的感情表达,让理性原则而不是快乐原理左右自己的行为。感情成熟既是社会化的目的又是社会化的手段。感情成熟,特别是儿童和双亲之间的情感依恋具有重要的社会化功能。 (三)人格健全 人格健全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目标,奥尔波特提出了成熟人格的六条标准:(1)非自我中心的自我延展和卷入;(2)自我和他人和睦相处;(3)感情保障或自我接纳;(4)现实主义的知觉;(5)见识和幽默;(6)统一的生命哲学。 (四)行为稳定 行为稳定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是身体健康、认知正常、感情成熟、人格健全和关系和谐的综合结果。行为稳定是以行为与态度之间的一致性和行为之间的连贯性为特征的。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即使在成人中间有时也难免保证上述一致性和连贯性。 二、青少年不健康心理的表现: (一)自私 转型期以来的青少年,大都有程度不同的自私倾向。有人说自私是人的本性,与心理不健康无关。有这种看法的人,是受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哲学的影响。由于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和社会的消极影响,并没有把主观和客观、自我和环境有机整合起来。这种由自我概念发展障碍所导致的自我中心意识在行为表现上就是自私和没有责任感。自私是不健康的自我观念,同时又是其他异常心理和行为的根源。 (二)嫉妒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疾病及其治疗办法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疾病及其治疗办法 1.自卑 (1)自卑的表现及其危害 自卑对人的身心发展三大危害: ①引起其他心理障碍,几乎所有的心理障碍都与自卑感有关; ②容易消蚀人的斗志; ③自卑的情绪长期笼罩的人,还会诱发许多生理失调和病变,最明显的是对心 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有不良影响。 (2)自卑形成的原因 自卑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没有形成成熟的自我概念而导致自卑。学前儿童一般不知道自卑,因为他们还不知道评价自我。他们的自我还停留在“自然我”的水平上;上了小学,“社会我”开始突现;到了青春期,自我意识迅速形成,然而自我意识还不能一下子成熟,不成熟的表现就是过高或者过低地要求“自我”。过低要求自我的人,得过且过,因而也不容易自卑。问题出现在过高要求自我的人身上。他们要求自己必须十全十美,必须时时处处都比别人强。可是现实中的自我达不到,因此就自卑起来。据研究,自卑的人智力水平和身材水平大都中等或者中上。可见,自卑的人之所以瞧不起自己,是因为主观评价标准太高的缘故。

②生活中的挫折导致自卑。哲学家斯宾塞说:“由于痛苦而将自己看得太低就是自卑。”有的人原本是豪情万丈,但是由于遇到了挫折,便觉得自己太无能,因而瞧不起自己。 ③身体上的缺陷。体形、体力、相貌、身体功能等方面的缺陷,常常使一些人觉得见不得人,低人一等,因而陷于自卑的泥淖中难以自拔。如太监、残疾人、痤疮患者、性功能低下者。这种自卑的本质原因仍然是心理因素。 (3)自卑的预防和调试 ①正确地评价自我。通过自我评价,改变自我意象。自我意向就是“我属于哪种人”的自我观念,它建立在我们对自身的认识和评价基础上。人的自我意向的形成,与以往的经验有关,也与人的思维方式有关系。自我意向是一个前提,一个根据,人的全部个性、行为,甚至环境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人的所有行为、感情、举止,甚至才能始终与自我意向一致。自我意向是可以改变的。 当你有自卑感的时候,多想一想自己的优势、优点、长处。“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一朵小花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凌峰、潘长江、葛尤、漠然。 ②正确地表现自我。扬己长,避己短,在人群中树立一个新形象。表现自己最拿手的、容易取得成功的。有了一次成功,自信心就会随之增强。久而久之,逐渐自卑就被克服了。 ③正确地暗示自己。“我能行”,“别人能做的事情我也能做”,“坚持就是胜利”。经常使用这些暗示,自卑就回逐渐丢在脑后。

常见心理疾病有哪些

常见心理疾病有哪些 常见心理疾病有哪些?我们平时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疾病有哪些?现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出现了很多有心理疾病的人,长期的心理疾病容易引起抑郁,严重的会自杀,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些心理疾病是普遍存在的? 1、普遍存在的心理疾病 大家常见的心理疾病有哪些呢?某网站对将近7000人的调查投票中,发现差不多有98%的人,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症状的心理疾病,比如多梦、脾气暴躁、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心情郁闷、想逃避,甚至还有差不多10%的网友有胸闷等其他身体不适状况出现。 压力过大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长期如此会导致各种身体和心理的疾病。而调查中的网友们这些表现背后其实隐藏着“心病”,诸如选择障碍、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等。

据不完全统计,在心理疾病中抑郁症是“大部队”,中国抑郁症患者超过3000万人,失眠等心理疾病患者超过5000万人。另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有7%~10%的老人也患有抑郁症,患躯体疾病的老人抑郁症发生率高达50%。 2、心理疾病的表现 2.1、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早醒、多梦、易醒,醒后不能再入睡、夜惊、夜游、梦痍(经常被噩梦惊醒)。 2.2、情绪障碍。持续的心情低落、消极观念、兴趣减退、身体不适或消瘦、话少、活动减少;或情绪高涨、高兴愉悦甚至欣喜若狂及易恼怒、脾气急躁、言语多、自我评价高或夸大、行为卤莽、睡眠减少而精力充沛。 2.3、应激相关障碍。由强大的精神刺激或持续不断不愉快处境导致抑郁、焦虑、害怕情绪,警惕性增高、失眠、过分担心,遇到与刺激相似境遇感到痛苦。

2.4、精神障碍。思维特殊,有时逻辑推理荒谬离奇,或言语中心思想无法琢磨、行为异常、自言自语、表情淡漠、疏远亲人、生活懒散,部分病人有敌意、冲动,此类病人多不认为自己得病。 3、心理疾病的病因 3.1、升学考试的重负:带有这类病灶的人群主要是考生,面对着紧张繁重的学习任务、家长老师的殷切期盼、自身一举成名的梦想和自我加压,使广大考生肩负着巨大的压力,极易诱发心理问题和疾病。最近湖北对该省39个城市的初、高中的调查发现,考生中有各种各样的中轻度心理问题和疾病的高达72%。 3.2、长期溺爱中的独生子女:部分独生子女的任性、自私、不善交际也成为家长、老师及教育界人士辣手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源于独生子女从小就享受着家人的溺爱。

常见的心理疾病有哪些呢

常见的心理疾病有哪些呢 因为现在社会不断的发展,人只要没有能力就会被挤下去。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是面临着很大的压力。这样的话就很容易一些人出现了心理疾病,出现心理疾病大家知道的就是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所以说如果能及早的发现这样话也就可以及早的治疗,不会出现后期的问题。那么,常见的心理疾病有哪些呢? 心理疾病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心理异常的总称。通过对咨客心理症状的分析,可首先做出医学诊断,进一步做心理学诊断,便于选择心理治疗的方法。常见的心理疾病包括精神病、神经症及其它心理障碍: (一)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往往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造成,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常见的表现为持续地高兴不起来,兴趣明显减退,感生活没

有意义,乏力、记忆减退,反应迟钝,自卑,失眠早醒、食欲下降、体重明显减轻,消极言行等。目前国内外业界公认的抑郁症治疗策略为系统的抗抑郁药物治疗加心理治疗,目前抑郁症在系统科学的治疗下多数患者能治愈,治疗不充分或不科学是导致抑郁症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 (二)焦虑症 焦虑症是常见的情绪障碍,往往找不到具体的病因,查体多正常,患者经常出现过分担心、紧张害怕,但紧张害怕常常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还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慌、呼吸急促、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等躯体方面的症状,病状多隐渐起病,呈持续发展,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带来巨大的痛苦,由于对焦虑症的认识不足,往往患病后多在综合医疗机构就诊。焦虑症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多数患者经过科学系统的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上文中只是简单的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心理疾病,出现心理疾病的时候首先患者自己要控制好自己的心态,还要家人之间对于患者的关怀。如果比较严重的话还是建议及时的去根据医生的指导治疗,毕竟严重的话是需要专业的指导去治疗,这样才会让患者伤害到自己的身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