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解读认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国内比较常见的提法还有心理卫生教育、心理品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教育等;还有一类提法沿用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术语,如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诊断、心理卫生等。这类提法在学校也多指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小学实施的各种心理咨询、辅导等活动统一称为“心理健康教育”,并将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统一称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事实依据:
警示:好学生往往不能成为好公民。
反思:能否从源头上预防和杜绝?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的身心和谐全面发展,是为了人自身长远的幸福。
•关于人心理的发展,心理学家从认知、情感、道德、行为等方面做了分别的研究,形成了不同的关于认知、情感、道德、行为的发展理论。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情感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巴甫洛夫、桑代克、华生、斯金纳),等等。
埃里克森的情感(人格、社会化)发展理论
•信任对怀疑(0-1.5岁)
•自主对羞怯(1.5-3岁)
•主动感对内疚感(3-6岁)
•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
•角色同一对角色混乱(12-18岁)
•亲密友爱对孤独(18-30岁)
•繁殖对停滞(30-60岁)
•完美无憾对悲观失望(60岁以后)
指导思想(摘抄):
•……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注重学生心理和谐健康,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具体目标: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总目标: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奠定幸福生活基础。
即:用健康的心理奠定幸福生活的基础。
总体描述:
•心理健康的人都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适应环境,情绪正常,人格和谐。
•心理健康的人并非没有痛苦和烦恼,而是他们能适时地从痛苦和烦恼中解脱出来,积极地寻求改变不利现状的新途径。
•他们能够深切领悟人生冲突的严峻性和不可回避性,也能深刻体察人性的阴阳善恶。
•他们是那些能够自由、适度地表达、展现自己个性的人,并且和环境和谐地相处。
•他们善于不断地学习,善于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地充实自己。
•他们会享受美好人生,同时也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
•他们不会去钻牛角尖,而是善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心理健康的人给人的总体印象:平和、淡定。
具体标准(王登峰、张伯源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长短处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
提出苛刻的、非分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
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泰
然处之。
•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的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
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总跟自己过不去,结果
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无法摆脱自己感觉到的将要面临的心理危机。
案例:力克胡哲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同时也能为他人和集体所理解、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
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与集体能融为一体,既能与挚友相聚时共享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时独享孤独;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
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妒、畏惧、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而心理不健康的人可能常常置身于集体之外,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能动地适应现实,进一步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
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对自己的
力量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
•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而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而怨天尤人,“怀才不遇”,因而无法适应现实环境。
•案例:作家史铁生的生活。
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心理健康的人能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而不会认为生活是重负;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
并从工作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把工作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他们能把工作中
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存储起来,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可能遇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