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靳兰, 杨频, 李青山.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1996, 17: 1345.
[2] Z. Shakked, G. Guzikevich-Guerstein, F. Frolow. Nature, 1994, 368: 469.
[3] 沈同, 王镜岩. 生物化学(第二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同时,偶合后的π *轨道因部分填充电子,
使π→ π *跃迁几率减小,产生减色效应[5]。
如该分子与DNA发生静电作用或沟槽作用,
则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峰将出现较小的红移,
且减色效应不明显[4]。
热和碱的作用可以破坏DNA双螺旋结构,
使双链变成单链,吸光度A260增大。小分子
与DNA结合后会给这种变性带来影响,进 而也可考虑小分子与DNA的作用方式嵌插 作用对DNA的双螺旋结构起稳定作用,可 导致熔解温度Tm值增大5-8 oC,而非嵌插 作用的小分子不会使Tm值增大如此明显。
常用研究方法及其特点
金属配合物与DNA作用的位点(大沟、小沟)、 作用的形式(插入、沟结合、静电作用)、有 无构型选择或碱基序列选择,需要用多种 方法加以确定。常用的研究技术有光谱学 方法、NMR技术、流体力学方法,另外还
有热力学方法、电化学方法和序列凝胶电
泳等。
紫外光谱法
由于双螺旋结构的DNA分子含有芳香碱基 和磷酸生色基团,其电子吸收光谱在 260nm左右有一强的吸收峰[3,4],许多 DNA靶向分子或本身具有光学活性,或与 DNA结合后产生光学活性,因此用光谱方 法通过考察DNA结合其靶向分子后结构上 的变化来研究其结合机理,是非常有效和 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
1990. 54~68. [4] 凌连生, 杨洗, 何治柯等. Ru(bipy)2(dppz)2+与DNA相互作用的光 谱研究[J]. 分析科学学报, 2001, 17(1): 11-15.
[5] 李红, 乐学义, 吴建中等. 铜(II)邻菲咯啉蛋氨酸配合物与DNA相
互作用的研究[J]. 化学学报, 2003, 61(2): 245~250. [6] 敬登伟,张剑, 谢克昌等. DNA与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I)-基于相
物。有时中心原子和配位体直接结合成不带电的 中性配位化合物分子。
二、DNA结构
DNA是一种柔性生物大分子,其结构可分为一级 结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
一级结构
一级结构是指DNA分子中核苷酸的排 列顺序,DNA顺序 或序列 顺序(或序
列 结构 顺序 或序列)是这一 概念的简
称。由于核苷酸之间的差异仅仅是碱
DNA与配合物作用方式
金属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方式主要要非共价结合, 其中包括静电结合、嵌插作用、沟内结合等;共 价结合和剪切作用。 静电结合
一般认为静电结合作用于带负电荷的DNA 双螺旋结构外部,没有选择性[1]。有报道[2]认为 核酸分子表面由静电力形成的水化层中的水分子 的排列与碱基有关。
其他性质,如变性与复性
四、金属配合物与DNA的反应
过渡金属配合物与核酸DNA的反应可以分
为两类:一类是金属配合物的氧化还原反
应,从而造成DNA的氧化;另一类是金属
离子与糖磷酸酯骨架配位,使核酸水解。
氧化还原反应
DNA中富电子的碱基是金属配合物进攻的 首选靶子之一。金属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 (光照或有辅助氧化剂、还原剂),进攻核苷 酸的戊糖或碱基部位,通过产生扩散或不 扩散的羟基自由基、单线态氧分子、配体 自由基或光电子转移等,引起一系列化学 反应,使DNA链发生氧化断裂。
沟内结合
是与DNA的大沟或小沟的碱基对边缘直接 发生相互作用,大分子蛋白质结合于DNA 的大沟槽中,而大多数小分子则是在小沟 槽内作用。小沟槽内是A,T富集区,小分子 通过与胸腺嘧啶碱基C-2上的羰基氧或腺嘌 呤碱基N-3上的氮形成氢键与A-T碱基结合。
嵌插结合
即在碱基对之间嵌入平面的或几乎平面的芳香环 系统,嵌插结合的作用力来自芳环的离域p体系 与碱基的p体系间p-p相互作用。通常稠环体系都 倾向于结合在GC富集区,而对于一些含有庞大取 代基的分子,如吡啶环取代的卟啉分子在与DNA 作用时,吡啶环取代基会尽量旋转,以保持与母 环的共平面,从而形成良好的堆积形状与DNA碱 基嵌合。当DNA靶向分子嵌入DNA碱基对之间后, 有的可以直接抑制DNA复制与转录;有的则在经 过进一步活化后,使DNA断裂受损而影响其功能。
水解反应
水解使得磷酸来自百度文库酯键断裂比氧化还原造成
的裂解更有优越性,因为这样不破坏碱基,
可以保持遗传信息,也比较容易使裂解产
物重新组合起来。金属离子和配合物对促
进磷酸二酯键水解能够发挥的有效作用,
在于他们具有Lewis酸的功能,可以使磷氧键激化,有利于其断裂
也可以提供已配位的亲核配体给磷,形成 五配位的磷酸酯中间产物。简单金属离子 如Zn2+,Pb2+对RNA水解的促进作用也已 为人们所了解。
生的标志,并开 拓了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 学发展
的未来。
DNA双螺旋结构示意图
双螺旋稳定的因素 :
碱基堆积力 DNA分子内部碱基对疏水的芳 环堆 积所产生的疏水作用力和上下相邻的芳环 的π电 子的相互作用即称为碱基堆积力,这是维 持DNA 双螺旋最主要的作用力。
两条多核苷酸链间的互补碱基对之间的H键用。
分子与DNA作用前后A260随pH的变化情况,
也可判断小分子与DNA之间的作用方式。
李文友[7]等研究了Ge-132与DNA的相互作用,
在Ge-132不存在的情况下,DNA碱变性的
pHb为12.27,而变性后增色26%;而在Ge-
132存在下,DNA碱变性的pHb为12.90,变
性后增色14%,因此初步判断:Ge-132以嵌 插方式与DNA发生了作用。
三、DNA的性质
DNA的一般物理性质 溶解特性:DNA为白色纤维状固体,微溶于水,呈酸性, 加碱可 促进溶解。但不溶于乙醇、乙醚和氯仿等一般有 机溶剂,因此常用 有机溶剂(如乙醇)来沉淀DNA。 分子的形状及粘度:DNA分子极为细长,因此DNA溶液的 粘度很 大,加入乙醇后可用玻璃棒将黏稠的DNA搅缠起 来。 DNA 刚性: DNA溶液是呈黏稠状,但DNA双螺旋结构实 际上显得僵直 具有刚性,经不起剪切力的作用,容易断 裂成碎片,这也是目前难 以获得完整大分子DNA的原因。 降解:溶液状态的DNA易受DNA酶的作用而降解,抽干水 分的 DNA的性质却十分稳定。
基的不同,故可称为 碱基顺序。
DNA一级结构
二级结构
DNA的二级结构就是 DNA的双螺旋结构,它是 于1953年两个年青的科学 家Watson和Crick建 立的。 这是一个能够从分子水 平上阐明遗传基本 特征的 DNA二级结构,它使长期 以来神秘的 DNA成为了真 实的分子实体。这是分子生物学诞
其中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是研究小分子与 核酸相互作用的一种最常用、最方便的技术。 某些小分子如金属配合物亦有吸收谱带,可 根据其与DNA相互作用前后DNA或其它分子 的吸收谱带的变化对二者相互作用模式进行 判断。
(1) 对于DNA的吸收光谱来说,如导致分子的轴向 变化即其构象变化,则产生减色效应及红移现象,
Ganesh等[6]报道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寡
聚核苷酸作用后A260随温度的变化曲线为
Sigma曲线,由此推断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首先通过静电作用与寡聚核苷酸结合,然
后在疏水力的驱动下以协作方式结合于相
同的寡聚核苷酸上,从而使溶液中同时存
在两种寡聚核苷酸
即自由的和与表面活性剂结合的寡聚核苷
酸,最终导致出现两个熔链温度。跟踪小
金属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
小组成员:胡亚楠 王晴晴
一、配位化合物
配位化合物是一类含有中心金属原子(M)和若 干配位体(L)的化合物(MLn)。中心原子M通 常是过渡金属元素的原子,具有空的价轨道;而
配位体L则有一对或一对以上的孤对电子。M和L
之间通过配位键结合,成为带电的配位离子,配
位离子与荷异性电荷的离子结合,形成配位化合
且光谱变化的大小与其结合力相关联,即作用越
强减色效应越明显;如导致DNA双螺旋结构的破
坏,则产生增色效应[3]。增色效应说明配合物可
能与其腺嘌呤碱基嵌入到DNA双螺旋碱基对间, 引起构成碱基堆积力的疏水作用力和范得华力的 相应改变,影响了DNA构象与结构的稳定。
(2) 对于金属配合物等分子的特征吸收谱带, 加入DNA后,如该分子与DNA发生嵌插作 用,则该分子的电子吸收光谱的吸收峰位 置红移,强度减小:因为插入配体与DNA 碱基对可发生π电子堆积,作用配体的π* 空轨道与碱基的π电子轨道发生偶合,使能 级下降,从而导致π→ π *跃迁能减小,产 生红移现象;
DNA的紫外吸收性质
DNA分子中的嘌呤碱基和嘧啶 碱 基 具 有 共 轭
体 双 键 , 对 260 ~ 290nm波段的紫外光有极
强的吸收, 其最高吸收峰接近260nm。由于蛋
白质在这一光区仅有很弱的吸收, 因此可利用这
一光学特性来定量地 检测DNA。 DNA在260nm 处的光吸收值比 组成它的各种核苷酸的光吸收值 要 小得多(约少30%~40%),这是因为 DNA分子 中的碱基紧密地堆积在一 起造成的。
主链上带负电荷的磷酸基与溶液中的阳离子之 间
形成的离子键也是维持双螺旋结构的作用力。
三级结构
DNA三级结构是指DNA分子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
进 一步扭曲和折叠所形成的特定构象。包括线形
双链中的 扭结、超螺旋、多重螺旋等多种形式。
超螺旋是DNA三级结构的最常见的形式。环状分 子、 线形双螺旋分子两端连接起来或因蛋白质结 合而固定时, 进一步扭曲都可形成超螺旋。
行为的宏观研究进展[J].化学通报,2003,(9):579~586.
[7] 李文友, 朱守田, 何锡文等. 光谱法研究Ge-1 32与DNA的作用机 理[J]. 化学学报, 2002, 60(1): 105-1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