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的针刺手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型号
分型
适应症
38#
C1肥胖型 多年脑血管病后遗症、
(0.18mm-50mm)
38#
C2正常型
(0.18mm-40mm)
小儿脑瘫、老年病、
C3消瘦型 慢性病等疾病中
(0.18mm-30mm)
体质较弱者
2、进针的手法
腹部进针时首先应当避开毛孔、血管, 然后施术要轻、缓。
进针时可以根据每个人的习惯采取单手 进针或双手进针,也可以套管进针,但 必须保证取穴的准确性。
4、腹针的补泻手法
腹针的补泻手法依刺激的强弱而定,弱 刺激为补,强刺激为泻。因腹针的适应 证以慢性病为多,而慢性病又久病则虚, 故腹针治疗时补多泻少。施补法时除采 用手法外,多施以灸法,灸时可由上而 下地对每个针刺的穴位温灸,也可以艾 灸架置于神阙穴,以壮元阳、温经络, 使腹针的疗效得以提高。
4.1腹针的补法
治疗时选择的针具相对较粗(一般用32 号针灸针),因此,对穴位的刺激量较 大。
疗程的安排可以每日一次,疼痛程度较 重时可以每日治疗两次。
小结
腹针的针刺手法是根据腹部经络的特点 和临床的需要而确定的必须注意的方法。
腹针手法的应用应当根据临床的需要在 保证操作安全的前提下,灵活地掌握。
针刺的深浅与刺激的强弱,应当以病人 的临床改善程度为手法的客观指标,因 此我们主张“先浅后深,宁浅勿深,宁 弱勿强,见好就收”。
腹针疗法认为:任何疾病都在不断的变 化之中,同样的疾病会随着病程的延长 而使疾病的深度发生变化。因此提出 “疾病有浮沉,针刺有浅深”的进针深 度原则。主张病位浅时针刺浅、病位深 时针刺深,根据疾病的病位来确定进针 的深浅。然而,判断病位的深浅需要很 好的中医学基础,因为其中涉及病因、 病性、病程等许多方面的知识。
3.3.1、腹针进针深度处方原则
在腹针治疗慢性病的每个处方中,都是 从“调理脏腑入手,兼顾经脉局部”。 对疾病进行整体的调相关的系统,使每个穴位的穴性得到 很好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激发腹部经络 的潜能来使疾病得到很快的改善。
3.3.2、腹针进针深度基本原则
2.3、留针的时间与疗程
2.3.1、腹针的留针时间,一般在 20~30分中之间。可以根据病人的 体质强弱和病人的病程长短来决定。
2.3.2、腹针的疗程,一般分为两种: 一般疾病6次为一疗程。 慢性病和疑难病10次为一疗程。
2.4、起针的手法
2.4.1、腹针起针时必须根据处方的进针 顺序以序起针。
3.1.3、腹部影响脏腑的系统位于腹壁的深层是 能调节脏腑的系统,有较轻的针感。
3.1.1全息系统
腹部神龟图是形成于 胚胎期的全身调控系 统,与全身有非常明 确的应答关系。
腹部的神龟也是在腹 壁的全息系统。
腹部的全息系统位于 腹壁的浅层。
3.1.2经脉系统
腹部经脉系统是腹壁 与全身经脉系统发生 联系的系统。
1.2腹针临床针具的选择(二)
36#(0.20 mm—0.50mm) 36#(0.20 mm—0.40mm) 36#(0.20 mm—0.30mm)
BⅠ 肥胖型 BⅡ 正常型 BⅢ 消瘦型
脑血管病后遗 症、小儿脑瘫、 慢性前列腺炎、 眼底病、老年 病、慢性等疾 病。
1.2腹针临床针具的选择(三)
腹针的进针深度分为天、人、地三部, 以刺激不同的系统来调整脏腑、经脉使 全身的疾病得到治疗。
3.1、腹部不同深度的经络系统
3.1.1、腹部的全息系统位于腹壁的浅层是与全 身应答关系非常明确的系统,是无痛的经络系 统。
3.1.2、腹部的经脉系统位于腹壁的中层是与全 身经脉系统发生联系的系统,基本无痛有时在 经络敏感人身上有微感传。
2.4.2、腹针起针时,应当保持留针时的 深度水平缓慢地将针捻转提出,并用干 棉球对穴位进行轻轻的按压。
2.4.3、腹针起针时不能进行大幅度的提 插和大幅度的捻转。
3、进针的深度
由于腹部的经络是多层次的立体空间结 构,腹壁的分层局部解剖组织结构也不 同,因此,腹针针刺不同的深度会影响 腹部的不同经络系统。
腹针的针刺手法
中国针灸学会腹针专业委员会 北京薄氏腹针研究院
薄智云
针刺手法研究的内容
1、腹针施术时,选择针具的长短 2、进针的手法 3、进针的深度 4、针刺的手法和补泻。
1、针具选择
为了避免针刺意外的发生,便于控制进 针的深度,腹针治疗时通常同一个病人 使用同一长度的针具来进行治疗 。
进针时如果出现疼痛,大多与针刺在毛 孔上相关,必须重新选择进针的部位。
2.1进针时的手法
2.1.1进针时,手法要快。腹针要求无痛, 进针快,疼痛的感觉不敏感,进针的速 度慢,病人会有刺皮痛的感觉。因此, 必须进行基本功的训练。
2.1.2针尖刺进皮肤后,手法要变轻、变 缓,一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 慢提插的手法。直到针刺到预定的深度。
全身的经脉是由脏腑 产生的气血通过腹部 的经脉向全身输布。
腹部的经脉位于腹壁 的中层。
3.1.3脏腑系统
腹部八廓是调节脏腑 的系统。
调节脏腑能影响人体 的内脏系统,使人体 的内环境保持非平衡 适度稳态,防止疾病 的发生。
调节内脏的系统位于 腹壁的深层。
3.2腹针的进针深度分部
腹针的进针深度分为天、人、地三部。 天部位于腹壁的浅层影响腹部的全息系
针灸的补泻依手法的强弱而定,从针与 灸而言,针为泻而灸为补。因此,针灸 中针刺的手法本身是泻法,所以,手法 的补泻是泻法中的强弱不同而已。
腹针治疗慢性病为主,因此针具选择较 细的针具,并且以弱刺激为主,需要时 配合神阙灸,并注意治疗的疗程安排。
4.2腹针的泻法
在腹针治疗疼痛性疾病时经常采用弱泻 的手法。
统是能对临床症状很快改善的系统。 人部位于腹壁的中层影响腹部的经脉对
相关循行部位的经脉进行调整。 地部位于腹壁的深层影响调节内脏的系
统对相关的脏腑进行调节。
3.3、腹针进针深度的原则
3.3.1根据处方的要求掌握进针的深度。 在每个处方中,对每个穴位的针刺深度
都有不同的要求,必须按照针刺的顺序 和深度进行针刺。 3.3.2“疾病有浮沉,针刺有浅深”是针 刺深度的基本原则。在按照处方的要求 完成针刺后,进行的辩证调整。
3.3.3 、腹针进针深度的例外
在非慢性病的处方中,也可能没有深刺的穴位, 主要和腹针的立法相关:“急则治其标”没有 必要对脏腑进行调理。
在许多内脏疾病中,也可能没有浅刺的穴位, 因为没有明显的局部症状。
其次还有例外,对于腰部的疼痛,虽然病程短 而往往采用针刺地部较易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因此,在临床应用时亦应灵活多变。
2.2行针的手法
行针一般采用三部法,即候气、行气、催气法。 2.2.1候气:是按处方的要求和穴位的顺序进行
针刺,要求取穴准确、针刺完检查即候气。 2.2.2行气:是在候气的过程完成后,根据处方
的要求对每个穴位的深度进行调整,使病人的 症状得到改善,称为行气。 2.2.3催气:病人行气后3~5分钟,疗效不好 时继续对处方的穴位进行调整,使病人的症状 得到改善,称为催气。
腹针选择针具时,应根据病人的胖瘦, 脂肪的厚薄,病程的长短,病位的深浅, 疾病的虚实等几个方面来选择针具的长 短。
1.1腹针针具的选择(一)
型号 规格
体型 适应症
A1 0.22mm-
50mm
A2 0.22mm-
40mm
A3 0.22mm-
30mm
肥胖型 一般型 消瘦型
头痛、面神经麻痹、 颈椎病、肩周炎、网球 肘、腕管综合症、腰椎 病、坐骨神经痛、骨关 节病、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疼痛 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