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发育与进化中的模块化现象

生物发育与进化中的模块化现象
生物发育与进化中的模块化现象

生物发育与进化中的模块化现象

Modularity in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历史回顾及模块化概念的提出

生物体是怎样从受精卵发育为成熟的个体的?它们为什么具有特殊的形态结构?生物为什么可以进化?这些问题是生物学中最基础的问题,也是进化发育生物学试图回答的问题。在进化发育生物学产生之前,发育生物学和进化生物学也都分别试图以各自的方式解答这些问题。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育生物学在继承遗传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发育生物学家不仅研究基因突变对表型的影响,而且将研究深入到基因产物通过什么途径影响表型。例如,过去人们只知道果蝇中的bicoid基因影响胚胎前-后轴的确立,现在人们则了解到,bicoid基因具有母源效应,由母体滋养细胞转录的bicoid mRNA转运到卵的前部,在早期胚胎发育中翻译成蛋白质,Bicoid蛋白在合胞体中形成浓度梯度,不同浓度的Bicoid蛋白激活或抑制不同靶基因(如hunchback)的表达,这些靶基因又各自调控其下游基因,最终完成体轴的建立。人们认识到基因型和表型的联系并不都像Beadle和Tatum所了解到的那样简单,“一基因一酶(one gene-one enzyme)”的假说,在发育生物学的时代,已经常常不能适用了。在过去对生物发育机制的研究是在黑箱中进行的,从基因型到表型的链条,只有首尾两环被捕捉到了,可是在中间的若干环节,还隐藏着更大更吸引人的秘密。长期以来遗传学家常用的研究手段是“突变-表型观察”(直到今天也仍然如此,因为即使是果蝇这样背景清楚的模式生物,也还有大量基因的基本功能从未被研究过),今天人们开始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突变和表型之间的环节,寻找各个“基因型-表型”的链条之间的联系,以及不同物种间的这些链条的演化途径。

进化生物学家则选择了另一条发展途径。进化生物学家从表型的演化着手,研究不同物种的特殊表型是在自然选择中被保留下来的,它们的适应意义何在。但是表型的进化最终是由基因型的改变引起的;在缺乏基因型如何决定或影响表型的知识的情况下,进化生物学家很难解释某种基因突变如何在种群中扩散并引起表型的适应性变化的。更抽象一点来说,就是为什么某种生物会选择这条演化途径,而非另一条。现在人们认为除了自然选择的压力以外,还有其它因素的作用。这种认识最初来源于一种感觉,一些应该可以存在的表型,为什么实际上从未存在过?像八条腿的昆虫,六指/趾的脊椎动物,为什么在化石和现存物种中都没有找到?在生物圈繁荣景象的背后,人们发现,似乎有一种力量在制约(constrain)着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强大的变异能不是理所当然地存在的。

由此提出了“发育制约(developmental constraint)”的概念。例如,猫科动物都有长的犬齿,但有趣的是不同种属的长犬齿实际上是独立发生的。因此哺乳动物牙齿的发育

机制中,潜藏着可以使犬齿增长的因素,而其它牙齿可能不具备增长的能力。此外,脊椎动物附肢发生变异的方式实际上非常有限,像中指比两侧的指都要短的变异从未见到过,虽然很多时候似乎很难想象这种变异有什么选择上的劣势;再如,如果在一定环境下较长的附肢有选择优势,肱骨会延长,但从未见到过由两块小肱骨串联形成长肱骨这种表型,脊椎动物附肢的分节从鱼到人都是固定的,无一例外。但是换一个角度去想,我们也可以这样解释这一现象:并非发育机制限制了变异产生,而是发育机制所能提供的变异类型为表型的变化提供了材料。或者说,发育机制本身具有变异的趋势,生物才因此具备了进化能力(evolvability)。这种进化能力才是生物表型进化的关键。

模块性(modularity)概念的提出,为解释这种由发育机制提供的进化能力提供了一个方向。和许多重要的生物学中的概念一样,最早的模块性概念也是基于一种直觉。由于生物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在对它进行研究的时候人们倾向于只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种处理,而尽量使其它条件保持一致,发现对其干扰的结果往往是仅有少数密切联系的代谢过程或表型受到影响。这些代谢过程和表型与身体其他部分的结构和功能是相对独立的。这种经验的积累促成了模块性概念的提出。生物体可以在结构或功能上划分成小的单元,它们在发育中相对独立地发生,并且在进化中相对独立地发生变异和接受自然选择的作用,这就是模块(module)的概念。

模块可以在不同的水平上划分。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到形态学的水平,都有模块性存在。从不同的角度对生物体进行考察,也可划分不同类型的模块,包括结构上的模块(structural module)、发育上的模块(developmental module)和生理上的模块(phycological module)。但是在这里我不打算仔细区分各种类型的模块,因为无论以何种方式划分的模块,它们所共有的模块性特征是一致的,而且更为重要。下面我将详细讨论模块的几个重要特征,以及它们对发育与进化的意义,特别是模块性与进化能力之间的关系。

模块性的特征之一:不同模块有其相对独立的基因调控网络和表观遗传修饰

在基因水平以上的模块都含有一些特征性的基因,即这些基因只在这个模块中表达并起作用。尽管部分基因具有多效性(pleiotropy),也就是说,一个基因可以在多个模块中表达,发挥相似或不同的功能,但是总的来说,一个模块中表达的基因,以及这些基因组成的调控网络和它们的表观遗传修饰,都是特征性的。换言之,模块性对基因的多效性有一定限制;基因在模块内表现出多效性的可能性远远高于在模块之间表现出多效性。

一个典型的例子来自对Hox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Hox基因是在整个后生动物的大类群众普遍存在的一个保守的基因家族。对果蝇和小鼠Hox基因的功能研究表明,Hox基因对控制胚胎在前-后体轴上分化以及器官系统的奠定有重要作用。在小鼠中的研究表明,发育中沿体轴出现的神经管的分化和神经嵴的形成与Hox基因的顺序表达有密切关系,在躯体中胚层中也存在于神经系统类似的表达图案,不同Hox基因表达区域的界限按体节划分。有人提

出这样一个Hox基因的工作模型:同一Hox基因簇中的不同基因组成一组,它们的协同作用对于完成个体前-后轴向上的区域划分是必须的,而处在同一排列位置上的不同Hox基因簇中平行进化同源Hox基因组成另一组,它们负责同一前后位置上的侧向分化。

对果蝇Hox基因的研究也得到类似的结果。果蝇的同源异型复合体包括触角足复合体(antennapedia complex)双胸复合体(bithorax complex)。在体节的特异化方面,触角足复合体中的lab和Dfd作用于头节,Scr主要作用于第一胸节,Antp主要作用于第二胸节,双胸复合体中的Ubx对第三胸节的发育是必须的,abdA和abdB基因决定腹部的分化。不同Hox基因在对应体节的表达直接影响到附肢在正确位置的发生。早在1894年Willian Bateson就发现了果蝇的同源异型突变体(homeotic mutant)。例如Antp基因的一种显性突变使其在头部获得表达,则在应长触须的地方长出足。Antp基因的另一种隐性突变使它在第二胸节不能表达,则在应长出足的地方长出触须。Ubx基因在第三胸节的表达若被抑制,则第三胸节被纳入与第二胸节相同的发育途径,长出第二对翅膀。同源异型突变体的产生正式同源异型基因(homeotic gene)易位表达的结果(这也是同源异型基因名称的由来)。

同源异型基因只能调控特定的靶基因的表达,不仅如此,它们还受特定的上游调节基因的调控。果蝇Hox基因的表达受体节分化基因的控制。在果蝇身体前-后轴上,各种体节分化基因的表达组合控制了不同Hox基因在特定体节中表达。例如,间隙基因hb、Kr的产物抑制abdA、abdB的表达,而一定浓度的Hunchback和Kruppel蛋白可分别活化Ubx基因和Antp基因在胚胎中部的表达。

此外,不同模块在表达的时间上也有特异性。这种特异性也和基因的上下游关系有关。例如在果蝇的胚胎发育中,在头胸腹区域发生分化以后,体节开始形成并分化。从时间上看,间隙基因(gap gene)首先表达,随后调控成对规则基因(pair-rule gene)和体节极化基因(segment polarity gene)的表达;体节形成后Hox基因开始在特定区域表达,然后进一步激活特定的执行基因(realisator gene),诱导组织器官原基(poimorda)的形成。

模块性的特征之二:各模块执行相对独立的功能

模块性使得生物体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可能不那么紧密,即模块具可分离(dissociation)的特征。各模块可半自主地执行功能,也可在进化中独立地发生变异而不影响其它部分的形态和功能。Wagner(1996)指出模块之间的基因多效性受到抑制是造成模块间功能上相对独立的主要原因。

对于果蝇眼发育的研究表明,一个眼发育的关键基因eyeless的易位表达,可以诱导果蝇在身体其它部位,包括翅、足和触须上长出眼的结构。这种异位的眼具有相当完整的眼的结构,包括角膜、色素细胞和感光细胞,有感光反应,除了没有和视神经的联系以外,与正常的果蝇眼几乎没有区别。此外有易位眼产生的那部分肢体的生长也没有受到大

的影响,仍然具有完整的结构。这个例子说明在发育中与眼形成有关的发育模块,和于附肢形成有关的发育模块,两者之间有很高的独立性。正常的在附肢表达的基因不会抑制或干扰眼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反之亦然。此外,eyeless基因处于眼发育模块的控制者的位置,eyeless基因的表达可激活所有下游眼发育基因的表达。这种信号级联放大作用在发育中是很常见的。这也说明基因在模块内部常常存在多效性。

模块性的特征之三:模块在物种之内和物种之间具有高度的保守性

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表明,在物种的进化过程中,一些模块的内在结构和功能表现出高度的同一性和保守性。Gerhart和Kirschner(1997)总结了至少16种在后生动物中保守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包括膜电位调节的通用模式,G蛋白调控网络对核心细胞学过程的调节,以及转录水平的基因表达调控模式等等。这些信号调控系统与不同下游信号通路相联系,带来了生物的变异与分化,与生物进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模块在进化上的保守性与其功能上的相对独立性是相关的。

这种保守性不仅体现在细胞活动调控方面,在形态建成、功能发挥以及代谢和基因表达模式的许多方面也表现出来。细胞学研究表明,细胞骨架成分在细胞形态构建中起主要作用,因此人们曾经猜测,伴随着细胞的分化,骨架蛋白应该会发生显著的变化,但事实并非如此。许多分化细胞的特异结构,如脊椎动物内耳毛细胞的触毛,精子的顶体,小肠上皮细胞的微绒毛,腔肠动物的刺细胞,变形动物的伪足,尽管它们的形态结构很不一样,但它们的基本骨架成分都是相同的线形多聚肌动蛋白(actin),差别是它们通过不同的铰链蛋白的作用形成不同的骨架纤维,而这些特异的铰链蛋白在物种间同样极为近似,在进化上细胞形态的高度多样性实际上主要来自细胞骨架成分聚合方式的差异,而它们的核心构建模式有高度的稳定性和保守性。

核心发育模块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的另一个例子来自对不同动物光感受机制的研究。果蝇的Eyeless和小鼠的Pax-6是与眼的发育有密切关系的基因转录调节因子。果蝇eyeless 的突变可造成眼部分或全部的缺失,而pax-6可拯救这种突变的表型。此外,脊椎动物的pax-6在果蝇中同样可以诱导易位眼的发生。在线虫中pax-6的同源基因VAB3在头部和感觉器官的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这可能是pax-6更基础和原始的功能,而在高等动物的进化中它的功能被修饰后发展出专一应答光刺激的眼。眼的结构在进化的历史上20多次独立发生,头足纲动物与脊椎动物独立发展出高度发达的眼器官。达尔文曾经把精巧的眼怎样一步步产生视作进化论中的难解之谜,如果了解到pax-6基因在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中的保守性,眼的发生也就不难理解了。

此外,同一模块也可能在一种生物的发育过程中被反复利用,可能调控相似的细胞生物学过程,也可能发挥完全不同的功能。对节肢动物附肢发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节肢动物的体节是重复的结构模块,各体节有独立发生变异的能力。因此,在不同体节上发育的节肢动物的附肢,一方面有着相似的图案建成和形态发生模式,另一方面也有

差异明显的结构和功能。果蝇附肢的发育可分为两个阶段:附肢发生位置的确定和附肢在轴向上的伸长和分化。前一阶段的发育受果蝇体节分化基因的调控,对各附肢的调控模式大致相同,而在后一阶段附肢获得了独立发展的命运,分化出形态、功能上差异显著的各种附肢结构。

果蝇附肢发育早期的图案建成利用了一些确立体轴和体节分化的信号通路。果蝇的体节极化基因engrailed(en)和wingless(wg)分别在每一体节的后半部分和前半部分表达,前一条en表达带与后一条wg表达带的界限界定了体节的分界。在果蝇背-腹轴向上,dpp 基因在背部的特异性表达,抑制了附肢原基在胚胎背侧发育。这样,在每个可能发育出附肢的体节中,在左右两侧对称的部位各有一团细胞获得了发育成附肢原基的命运。这团细胞位于en和wg表达带的交界处,与dpp在胚胎背侧的表达区域相邻。到这一步各附肢的发育还是遵循着同样的命运轨迹的。果蝇的Hox基因并不直接诱导附肢的图案建成,但是可是抑制附肢在某些体节中的发育,果蝇的腹部没有附肢发育就是腹部的Ubx和abdA作用的结果。此外Hox基因还可调节不同体节中发育出的附肢类型——在头部发育出口器和触须,在胸部发育出翅和足。果蝇附肢的原基只有20~25个细胞,随后这团细胞将发育为成虫盘,并在化蛹阶段发育出成体的附肢结构。在附肢形态发生阶段,Hox基因特异的靶基因被激活或抑制,它们将直接诱导特定的附肢形成。例如,Antp基因在第二胸节的表达可抑制salm基因的表达,而salm基因产物对触须发育是必须的,因此Antp突变失活将使得果蝇在第二胸节也长出触须。Distalless(Dll)基因对于足的发育是必须的,它只表达在胸节,在腹部没有表达,这是因为腹部的Ubx和AbdA蛋白与Dll的增强子结合,抑制了它的表达。另外Ubx在不同体节中开始表达的时间不同,所以在腹部的表达可抑制Dll,而在第三胸节的表达不会有这种效果。总的来说,调控果蝇附肢发育的模块在各体节中被反复利用,而这一模块的下游程序在进化过程中得到了不同的修饰和改造,造成了果蝇各附肢在形态和功能上的分化。

发育程序的模块化对进化的意义:模块化促进进化能力的发展

发育生物学的研究引导人们形成了一种新的观念,即生物自身具有一种进化能力(evolvability)。传统认识上的进化模式,即生物进行着孤立的、小规模的可遗传表型突变,又通过环境的选择对其进行渐进积累,由此导致的生物进化,似乎不足以解释高等生物的复杂器官结构的存在。生物的进化能力是有机体的一种内在的发生变异的能力。生物发育机制的一些特征,是的多细胞生物具备了推动进化发生的若干有利条件,使得生物有可能以小的遗传改变,在不影响其基本生存适应性的条件下,获得显著的表型改变和进化。这些特征包括:(1)发育过程中存在的模块化现象,(2)冗余模块或程序在生物体内的积累,以及(3)发育模块具有一定的耐受力和缓冲能力。生物发育的模块化现象是其中最基础的特征。模块化的发育机制允许有机体的一部分开发出新的结构和功能而不破坏其它部分的稳定性。例如,Hox基因自身在进化中非常保守,但在不同生物,以及生物体被不同部分,Hox基因可以与基因组多种成分相互作用,获得多样性的调控网络。因此发育模块也被视为变异发生的基本单元。

植物发育生物学资料

一、名词解释 1、花器官发生ABC模型:完全花器官由花萼(1轮)、花瓣(2轮)、雄蕊(3轮)、雌蕊(4轮)组成。A类(AP1、AP2)、B类(AP3/PI)、C类(AG)调控因子分别与SEP1、 2、3形成不同的聚合体,分别在1轮(A)、2轮(AB)、3轮(BC)、4轮(C)控制相应部位花器官的分化和形成。 2、春化作用:是植物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处理才能开花的现象。目前发现低温促进开花是由于三种蛋白VRN1、2、VIN3在低温下诱导表达,它们抑制开花负调控基因FLC的表达,从而促进开花。 3、光敏素(PHY):是一种N端感光区与线形四环吡咯发色团共价结合的蛋白质复合体,接收红光/远红光后,蛋白质的构象改变,C端激酶活化,通过磷酸化将光信号传导下去。 4、根边界细胞:是生长到一定长度的根尖处由根冠外围细胞脱离的、有组织的活细胞,其功能是防御和帮助植物吸收营养。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控制边界细胞的释放。 5、近轴-远轴极性决定基因:近轴远轴特性是指以某器官中心轴为基准,近的是近轴,远的是远轴。例如 HD-ZIP III 类基因PHB、PHV、REV决定植物的近轴特性,抑制远轴特性。 KANl\2\3 类基因、YAB类的YAB3、FIL决定远轴特性,抑制近轴特性。 6、拟南芥生物钟分子结构:是由三个蛋白构成的一个光周期调控的反馈循环。这三个蛋白是 CCA1 、 LHY 、 TOC1 。前两者被磷酸化后抑制 TOC1 的表达,TOC1 转录翻译后促进 CCA1 、 LHY 的转录表达。光通过光受体促进 CCA1 、 LHY 的表达,抑制 TOC1 的表达。 7、隐花素:是吸收蓝光紫外光,在 N 端非共价结合 FAD 发色团,感受光能,并将能量传给 C 端激酶区域,使具备进行磷酸化催化反应的能力的光受体蛋白。植物中是 CRY 。 (趋光素:是吸收蓝光紫外光,在 N 端非共价结合 FMN 发色团,感受光能,并将能量传给 C 端激酶区域,使具备进行磷酸化催化反应的能力的光受体蛋白。)8、TPD1/EMS1:是花药发育中决定小孢子囊发生范围的一对信号肽 / 受体激酶 信号转导蛋白,它们的分布范围决定小孢子囊发生的范围。 9、近轴 - 远轴极性基因:是决定植物器官发生中近轴特性和远轴特性的基因。 近轴基因有 HD ZIP III 类基因 PHB 、 PHV 、 REV 等,远轴基因有KAN1\2\3 , YAB 类的 YAB3 、 FIL 等。 10、泛素蛋白质降解复合物:一种降解蛋白质的复合物,能在特定识别酶的 作用下,将目标蛋白标记上泛素后降解目标蛋白,是细胞内通过有目的降解的方式调控蛋白含量的方式。 11、植物发育生物学是从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解剖学和 形态学等不同水平上,利用多种实验手段研究植物体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发生、发育和建成的细胞学和形态学过程及其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机理(调控机制)的科学。是研究植物生长发育及其遗传控制的科学。 12、增殖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大小、形态和细胞器的分布等都相同。 如:顶端分生组织中央细胞的分裂。木栓形成层和维管形成层母细胞的垂周分裂分化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命运不同,它们将发育成完全不同的细胞。 分化分裂是细胞分化的开始。如:受精卵的第一次分裂,形成气孔器母细胞的分裂,形成层细胞的平周分裂等。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变异现象》说课稿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变异现象》说课稿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变异现象》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 我是安岳县岳新乡中心小学的刘强,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生物的变异现象》,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结构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重点是教材分析和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1、教材的课题、位置:《生物的变异现象》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从教材第17页至19页) 2、教材的编排: (1)、本课与《生物的遗传》《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共同组成“遗传与变异”单元。这是小学科学课标中“生命世界”领域中的科学知识,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五部分: 第一部分:比较一对孪生姐妹与她们父母的照片,找出她们之间的外形特征差异。初步了解个体间存在着差异。然后比较同学间外形特征的差异,揭示变异的概念。 第二部分:观察并比较各种金鱼,康乃馨、玉米等的不同之处。利用图片展现了形态各异的金鱼、千姿百态的康乃馨、颜色各异的玉米的照片。这些动植的外形特征,颜色等各不相同,表现为生物之间也存在变异,说明变异也是一种普遍现象。 第三部分:查找关于变异的谚语。和遗传现象一样,人们很早已经发现了生活中存在着变异现象,创造了丰富的关于变异的谚语和俗语。 第四部分:阅读资料,认识三叶草的变异现象。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

第五部分:拓展知识,了解变异的两种形式,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教材之所以这样编排,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学生已学习了生(2 物繁殖的基础上,进一步来了解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因为生物的子代与亲代之间总保持着某些相似的特征,又存在着一些差异,没有遗传,就没有相对稳定的生物界,没有变异,生物界就不可能进化和发展。本课先是引导学生从认识人类开始,逐步导向认识其他动植物,了解生活中的一些变异现象,从而使学生了解变异及变异的种类。 3、教材前后联系: 这部分教材是以前面3至5年级科学教材中《我眼里的生命世界》、《植物的一生》;《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等内容为基础,由浅入深来揭示生命的发展历程及其中的奥秘。 4、教材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动植物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能对同一类动植物的外形特征的差 异性进行观察比较,并做出解释; (2)、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3)、了解变异有两种: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德育目标:(1)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2)感受生物变异的神奇和美妙5、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的。 难点:能对动植物的特征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2020年人教版高考生物专题强化测试卷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专题优化测评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12小题,共7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 题目要求,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入下表相应题号的空格内) 题号 1. 2. 3. 4. 5. 6.7.8.9.10.11.12. 选项 1.除草剂敏感型的大豆经辐射获得抗性突变体,且敏感基因与抗性基因是1对等位基因。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A.突变体若为1条染色体的片段缺失所致,则该抗性基因一定为隐性基因 B.突变体若为1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的片段缺失所致,则再经诱变可恢复为敏感型 C.突变体若为基因突变所致,则再经诱变不可能恢复为敏感型 D.抗性基因若为敏感基因中的单个碱基对替换所致,则该抗性基因一定不能编码肽链 2.下列关于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染色体增加某一片段可提高基因表达水平,是有利变异 B.染色体缺失有利于隐性基因表达,可提高个体的生存能力 C.染色体易位不改变基因数量,对个体性状不会产生影响 D.通过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可克服远缘杂交不育,培育出作物新类型 3.图甲表示雄家兔细胞内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一个精原细胞进行细胞分裂时得到了图乙所示的情 况,另一个精原细胞进行细胞分裂时得到图丙所示的情况。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图乙所示情况发生在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 B.图丙所示情况发生在精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的过程中 C.乙、丙两图所示的变异一定能遗传给子代 D.乙、丙两图所示的变异类型分别属于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结构变异 4.大豆植株的体细胞含40条染色体。用放射性60C O 处理大豆种子后,筛选出一株抗花叶病的植株X,取其花粉经离体培养得到若干单倍体植株,其中抗病植株占5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题号一 二 总分 13 14 得分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教学提纲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姓名:蒋巍燃 学号:16444025 专业:工程管理 班级:建管161 生命的进化与人类的未来

摘要:早在很多年前人们就不断地探索生物的起源,也同时思考着他们如何进化,但终究没有得出统一的结果,生物的起源与进化一直都是未解之谜!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生物进化思想从早期的萌芽,到自然选择学说、新达尔文主义,从现代综合理论,到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再到新灾变论和点断平衡论等。现代的进化生物学研究从宏观的表型到微观的分子,从群体遗传改变的微进化到成种事件以及地史上生物类群谱系演化的宏进化,从直接的化石证据到基于形态性状、分子证据和环境变迁的综合推理,从基于遗传基础的比较基因组学到演化机理的进化发育生物学等。可以说人类的文明进步是很快的,我们可以通过很多种方法来断定生物的进化方向,也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给予了我们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 关键词:生物起源、生物进化、生物技术发展 正文: 一、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历史 生物的进化过程是十分令人感兴趣的,其中“进化论”是被誉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是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所提出的,是现在最具权威的理论,也是现在令大多数人信服的理论,达尔文进化论的创立使得人们对纷繁复杂的生物界的发生和发展有了一个系统的科学认识。让我们看看生物进化的研究历史吧: 1、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拉马克在1809年发表了《动物哲学》这一书,详细的阐述了生物进化思想,他认为,自然界的生物都具有变异性,主张生物由进化而来,生物的进化是一个连续而缓慢的过程。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9世纪中期,达尔文发表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他的发表宣布了科学的生物进化理论的形成,成为现代生物进化研究的主要源泉理论。该学说指出了生物进化的主导力量是自然选择,与达尔文同时提出类似观点的还有著名的地质学家赖尔和自然科学家华莱士。 3、新达尔文主义:该学说的主要代表人是19世纪末的遗传学家孟德尔、魏斯曼、德福里斯和20世纪初的约翰森和摩尔根等人。其主要工作是通过对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基因的研究二推出了新的达尔文进化论。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 教案 2.生物的变异现象

2.生物的变异现象 【教学目标】 1.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动植物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能对动植物的身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会查阅和收集有关生物的变异资料。 2.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了解变异有两种: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3.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感受生物变异的神奇和美妙。 【教学重点】 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 【教学难点】 能对动植物的特征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记录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1.谈话:上节课我们做了一个游戏,有的同学一下子就被认出是谁家的孩子,甚至是谁家的孙子或孙女,但是有的为什么很难被认出来呢? 2.学生讨论。(我们并不是和父母一模一样,还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 3.相同的地方是生物的遗传现象,那这些不同呢?我们一起来研究生物的变异现象。 二、了解生物变异的概念 1.游戏:找找照片中这一家人在外形特征上有哪些不同,并记录下来。(出示成龙一家三口的照片) 2.学生仔细观察。 3.交流发言。 4.汇报课前围绕自己家庭成员特征调查的结果。 5.小结。(幻灯片出示人的外形差异图片) 6.统计各组数据,汇总出全班的数据。 7.讲解:变异。

三、了解变异的种类 1.提问:动植物身上也有这样的变异现象吗? 2.引导学生进行假设。 3.指导学生观察幻灯片图片。 4.汇报交流。 5.小结。 6.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9页关于三叶草的资料。 7.补充我国培育金鱼的历史,指导学生体会对生物变异现象的利用。 8.了解变异的种类。用课件展示介绍变异的种类。 (1)可遗传的变异。(2)不可遗传的变异。 四、课堂训练 1.老师出示几道练习题。 普通西红柿和樱桃西红柿属于同种植物,但它们果实的大小差异很大,这种现象属于()。在不同环境下产生的变异,其()物质没有发生变化,称为()的变异。 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变异,称()变异。 2.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变异的了解。 五、课后作业 大自然如此的千姿百态、丰富多彩,那都是因为生物变异的缘故。 我们知道了三叫草和四叶草故事,那么,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一个课后作业:设计一个四叶草的纪念品,我们下节课来比一比谁设计的更有新意。 【板书设计】 2.生物的变异现象 子女与父母可遗传变异 存在不同的特征变异 同一物种不可遗传变异

2020年生物专题复习: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2020 年生物专题复习: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教学内容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教学重点 (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 (2)基因突变的原因. (3)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4)遗传和变异规律在改良农作物和培育家畜品种等方面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 (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2)染色体组的概念. (3)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及其联系 (4)各种育种方法的比较 四、具体内容 (一)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1.基因突变 (1)基因突变的定义:由于DNA 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基因突变. (2)基因突变的结果:使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产生新的基因)可以引起一定的表现型变化 (3)基因突变的时间:主要发生在DNA 复制时. (4)基因突变的意义:提供了新的基因(有可能产生前所未有的新性状)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是变异的根本来源 (5)基因突变如何产生的?(诱因) (6)基因突变的主要特点: ①普遍性:只要内因(基因变化)和外因(诱导因素)同时存在控制任何性状的基因都可以发生突变 ②随机性:只要是在DNA 复制时,在生物个体发育中的任何时期任何细胞都可以发生基因突变. ③突变率很低:(低频性)原因:自然状态下DNA 分子结构相对稳定,具有严格的复制机制. 如生殖细胞的突变率为10—5—10—8 ④有害性:由于生物是长期进化的产物,已与环境取得了高度的协调,因此基因突变往往是有害的,如人类的遗传病,植物的白化苗,但也有少数突变是有利的,如植物的抗病性耐旱性突变,微生物的抗药性突变等. 另外,突变的有害和有利,有时可以针对不同个体而言,如微生物的抗药性对人类有害,但对生物生存有利,同时突变的有利和有害还与环境因素有关,在一种环境条件下的有利突变可能会由于环境的改变而成为有害突变. ⑤不定向性: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但基因突变只能在控制同一性状的范围突变

中科院植物学历年真题

《植物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科目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 本《植物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生态学、植物学和植物生理学 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的细胞与组织、植物体的形态 结构与发育、植物的繁殖、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植物分子系统学、植物进化发 育生物学以及植物分子生物学七大部分。要求考生能熟练掌握有关基本概念,掌 握植物形态解剖特征,系统掌握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知识,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 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80 分钟,总分150 分 (二)试卷结构 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 三、考试内容 (一)植物的细胞与组织 1. 植物细胞的发现、基本形状、结构与功能;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 别。 2. 植物细胞分裂的方式;植物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3. 植物的组织类型及其作用;植物的组织系统。 (二)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发育 1. 种子的结构与类型;种子萌发的条件、过程与幼苗的形成过程。 2. 根与根系类型;根的初生生长与初生结构;根的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 3. 茎的形态特征和功能;芽的概念与类型;茎的生长习性与分枝类型; 茎的初生结构与次生结构。 4. 叶的形态、结构、功能与生态类型;叶的发育、脱落及其原因。 5. 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 6. 营养器官的变态。 (三)植物的繁殖 1. 植物繁殖的类型。 2. 花的组成与演化;无限花序与有限花序。 3. 花的形成和发育。 4. 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 5. 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 6. 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风媒花和虫媒花。 7. 被子植物的双受精及其生物学意义;无融合生殖和多胚现象。 8. 胚与胚乳的发育;果实的形成与类型。 9. 植物的生活史与世代交替。 (四)植物的分类与系统发育1. 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与命名。 2. 植物界所包括的主要门类及主要演化趋势。 3. 藻类植物的分类和生活史。 4. 苔藓植物的形态特征、分类和演化。 5. 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分类和演化。 6. 裸子植物的一般特征;松柏纲植物的生活史。 7. 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和分类原则。 8.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常见重要科属植物的分类特征。 9. 植物物种和物种的形成。 10. 植物的起源与演化;维管植物营养体的演化趋势;有性生殖的进化趋 势;植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生活史类型及其演化;个体发育与系统 发育;植物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11. 被子植物的起源与系统演化。 (五)植物分子系统学 1. 分子系统学的概念。 2. 分子系统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分子系统学研究的进展。 (六)植物进化发育生物学 1. 进化发育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2. 植物进化发育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3. 植物进化发育生物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4. 植物进化发育生物学相关研究进展。 (七)植物分子生物学 1. 基因的基本概念、基因结构和基因表达调控。 2. 基因型、表型和环境的关系。 3. 简单的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案设计。 四、考试要求 (一)植物的细胞与组织 1. 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组成;熟练掌握细胞器的种类和功能;理解并掌 握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异同。 2. 了解植物细胞的生长与分化;理解并熟练掌握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 分裂。 3. 熟练掌握植物组织的分类及其结构与功能;掌握组织系统的概念和维 管植物的组织系统。 (二)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发育 1. 理解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掌握种子的结构与萌发的外界条件;掌 握种子休眠的概念及其原因;熟练掌握种子与幼苗的类型。 2. 了解根和根系的类型;掌握根尖的结构与发展;熟练掌握根的初生结 构;理解并掌握根的次生结构及次生生长。 3. 了解茎的形态特征与生长习性;理解芽的概念与分类;掌握分枝的类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案

教学内容生物的变异现象 教学目标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了解变异有两种: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能对动植物的身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变异现象。 教学难点了解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 1、游戏:同学们,我来考考大家的眼力,我为每组都准备一些相片,请你来找出他们的家人都是谁?是本班的送回本人处。 2、谈话:我们做了一个看相片找家人的游戏,有的同学一下子就被认出是谁家的孩子,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遗传。 3、回忆一下,什么是遗传?学生回答。 4、可是有的同学为什么很难被认出来呢?我们并不是和父母一模一样的,还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相同的地方是生物的遗传现象,那么这些不同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了解生物变异的概念 1、请你们拿出与家人的照片,找一找你跟父母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同桌互动) 小结:看来,我们大家都和自己的父母有很多不同的特征。 2、今天我还给你们带来一组特殊的照片,照片中的孩游戏:请你来找出他们的家人都是谁? 学生回答:什么是遗传? 请你们拿出与家人的照片,找一找你跟父母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子都是我们学校的,可他们却是双胞胎,知道什么是双胞胎吗?学生汇报已有经验。请你们仔细观察照片,找一找他们与父母之间在外形特征上有哪些不同?(小组活动) 小结:即使是双胞胎也与父母有很多不同的特征。 3、那么我们同学之间又有多大的差异呢?做一次班级调查,了解同班同学之间的外形特征差异有多大呢? 提出要求,教师并讲解各特征。 4、从统计结果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汇报) 小结:同一种外形有不同的特征,有差异。我们调查出来的这些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这些外形特征是我们可以看见的,还有一些内在的血型、脾气、生活习性等的差异。 5、我们同学在一起六年了,你们能来说说同学们在血型、脾气、生活习性等的差异吗? 我们把这些差异称为变异。 (出示小黑板,学生理解)教师揭题,板书课题。 (三)认识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1、生物界的人类有变异现象,猜测一下,动植物身上也有这样的变异现象存在吗?观察图片,学生回答。 (金鱼---形态各异,颜色不同,师介绍金鱼的发展史;玉米---颜色各异,康乃馨-----千姿百态) 2、为什么金鱼、康乃馨、玉米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有些差异是因为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那这种差异就会遗传下去。) 3、小结:同遗传现象一样,生物的变异现象也是普遍学生汇报已有经验。请你们仔细观察照片,找一找他们与父母之间在外形特征上有哪些不同? 做一次班级调查,了解同班 同学之间的外形特征差异有多大呢? 你们能来说 说同学们在血型、脾气、生活习性等的差异吗? 猜测一下,动 植物身上也有这样的变异现象存在吗?观察图片,学生回答。 思考:为什么金鱼、康乃馨、玉米会有这么大 的差异?

生物进化论文

进化生物学论文 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姓名:赵永强 学号:2010041224 班级:10生科(2)班

生物进化研究 提要生物进化是自然科学的永恒之迷。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 生物进化思想从早期的萌芽, 到自然选择学说、新达尔文主义, 从现代综合理论, 到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 再到新灾变论和点断平衡论等。当前, 由于生物学各分支学科的飞速发展, 它们就各自的研究对象在宏观和微观上不断地拓展和深入, 并在不同的层次上形成了广泛的交叉、渗透和融合, 现代的进化生物学研究从宏观的表型到微观的分子, 从群体遗传改变的微进化到成种事件 以及地史上生物类群谱系演化的宏进化, 从直接的化石证据到基于形态性状、分子证据和环境变迁的综合推理, 从基于遗传基础的比较基因组学到演化机理的进化发育生物学等。可以预见, 在新的世纪里, 在哲学和具体方法论( 如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 的指导下, 在生命科学、其他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通力合作下, 综合遗传、发育和进化等研究领域的各种理论成果, 生物进化理论即将出现也一定会出现的一个新的大综合和新的大统一。 关键词生物进化生物进化论大综合和大统一 “进化论是生命科学最大的和最统一的理论”。“在自然中, 再也没有什么比生命和生命演化更有意义和更令人感兴趣的了, 撇开了进化, 一切都无从谈起”。被誉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的达尔文进化论的创立, 使得人们对纷繁复杂的生物界的发生和发展有了一个系统的科学认识。今天, 当我们追溯进化学说发展的长达近二个世纪的历史进程,在感叹达尔文主义这一革命思潮带给我们的冲击和启迪的同时, 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这一领域中出现的新思潮、新观点以及它们所展示的新视角和引发的新思考。 进化理论的历史回顾 1 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法国学者拉马克于1809 年发表了《动物哲学》一书, 详细阐述了他的生物进化思想。他认为, 自然界的各种生物都具有变异的特性, 主张生物由进化而来, 生物的进化是一个连续而缓慢的过程。其观点大体包括三

植物发育生物学

一.侧根及不定根是如何发生的? 不论主根,侧根或不定根所产生的支根统称为侧根。当侧根开始发生时,中柱鞘的某些细胞开始分裂。最初的几次分裂是平周分裂,结果使细胞层数增加,因而新生的组织就产生向外的突起。以后的分裂,包括平周分裂和垂直分裂是多方向的,这就是使原有的突起继续生长,形成侧根的根原基的分裂,生长,逐渐分化出生长点和根冠。生长点的细胞继续分裂,增大和分化,并以根冠为先导向前推进,由于侧根不断的生长所产生的机械压力和根冠所分泌的物质能溶解皮层和表皮细胞,这样,就能使侧根较顺利无阻地依次穿越内皮层,皮层和表皮,而露出母根以外,进入土壤。由于侧根起源于母根的中柱鞘,也就是发生于根的内部组织,因此它的起源是内起源 不定根通常泛指植物的气生部分,地下茎以及较老的,特别是有次生生长的根部所形成的根。不定根的起源和发育像侧根一样,通常是内起源,发生在十分靠近维管组织的地方,其生长过程必须经过该部位以外的组织。 二.关于种子植物茎端结构和活动方式有哪些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1)顶端细胞学说:1844年Nageli根据对大多数隐花维管植物的研究提出的。主要观点是最简单的顶端分生组织,结构上只有一个大的原始细胞-顶端细胞。 (2)组织原学说:1868年Hanstein根据种子植物的顶端分生结构特点提出的。顶端分生组织可划分为三个原始细胞区,即表皮原、皮层原和中柱原。这些细胞普遍地排列成行,最外面一层为表皮原分化为表皮层;其下为皮层原分化为皮层;中央是中柱层分化出维管组织和髓。 (3)原套-原体学说:1924年Schmidt 提出。该学说认为顶端分生组织的原始区域包括1:原套,只沿垂直于分生组织表面的方向进行分裂(垂周分裂)的一层或几层周围细胞;2:原体,包括原套下的基层细胞,其中的细胞向各个方向分裂,不断增加而使茎的顶端增大。 (4)细胞组织分区概念:1938年Forster 提出。 (5)等待分生组织学说:1955,1961年 Buvat根据对根端结构研究提出的。此学说 提出远轴细胞轴区是比较不活动的而真正发 生细胞分裂的区域是在周围和顶端下面的区 域,由此产生出茎的组织和叶原基,在胚胎 或后胚的生长顶端结构组成之后,远端的一 群细胞成为等待分生组织,它停留在不活动 状态,一直到生殖阶段,才在远端的细胞恢 复了分生组织活动。 (6)分生组织剩余学说:1965年 Newman提出。根据此理论把维管植物的顶 端分生组织分为三种类型:单层型;简层型; 复层型。 三.细胞周期有哪些主要阶段,各阶段 特点是什么? 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 和分裂期, 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 备,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 合成,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 分裂期又分为分裂前期、分裂中期、分 裂后期和分裂末期。 前期:两个中心体分开,向两极移动。 染色质逐渐浓集形成染色体,核仁核膜解体 前中期:核膜消失,染色体随机排列在 细胞中间,纺锤体形成。 中期:染色质最大程度凝集,染色体以 着丝粒非随机的排列在纺锤体中央的赤道板 上。每条染色体纵裂为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并移向细胞的 两极 末期:子代细胞的核重新形成,胞质分 裂 四.植物生长发育与动物的生长发育不 同之处有哪些? (1)动物在胚胎发育中其组成细胞可移 动位置,植物的则不能移动,细胞间彼此联 结很紧密。 (2)动物细胞通常没有细胞壁,植物则 有,因此后者细胞死后仍保持一定的形态, 死细胞和活细胞共同组成植物体。 (3)植物细胞比动物细胞更容易表现出 全能性,容易在人工培养条件下发育形成新 的个体或器官。 (4)动物胚胎发育完成后几乎是全面地 生长,成熟动物体重不在特定部位保留干细 胞群,不再增加新的器官和组织。植物则是 在特定部位保留有分生组织细胞群,形成局 部生长,一生中不断形成新的器官和组织。 (5)动物在环境中是可以自由移动的, 因此它们就有一定逃避不良环境的能力,其 本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就较差,而植物则 通常不能主动移动,无法逃避不良环境,因 此其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甚至其生理活动 都较容易受环境的影响,随环境条件的变化 而发生一定的变化,以适应这些变化了的环 境而生存下来。 (6)动物的减数分裂发生于形成配子 时,只有二倍体的动物体,没有单倍体的动 物体,因此没有世代交替。而高等植物的减 数分裂则都发生于形成孢子时,既有二倍体 的植物体,也有单倍体的植物体,两种植物 体交互出现形成世代交替。种子植物的配子 体寄生在孢子体上,这就使得植物,特别是 高等植物的性别概念不同于动物,性别决定 问题也就更复杂。 五.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植物发育中有哪 些调节作用?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在植物生长发育中起 着重要调节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其中绝大 部分是植物体内自身产生、自身调节浓度, 作为调节生长发育过程的信号起作用的。已 发现具有调控植物生长和发育功能物质有生 长素、赤霉素、乙烯、细胞分裂素、脱落酸 等。 1、决定细胞分化的方向:按照位置效应 理论,细胞在植物体内所处的位置决定其分 化的命运。在所有的位置信息中,激素是最 重要的信息之一。(1)开启还没通过细胞分 化临界期细胞的脱分化过程。(2)改变细胞 分化的方向。 2、在形成层活动中的控制作用(1)控 制形成层活动周期;(2)维持形成层纺锤状 细胞的形态和排列方向(3)控制木质部分化 (4)控制韧皮部分化。 3、诱导器官建成(1)根的形成(2)芽 的形成(3)茎的伸长(4)胚的极性建立和

七、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七.、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生物的变异 变异的原因 1、环境条件的改变(不可遗传变异) 2、在强烈的物理、化学基因影响下发生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3、在有性生殖形成配子时,由于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和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片段交换而引起的基因重组。 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之一) 概念:具有不同遗传形状的雌、雄个体进行有性生殖时,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导致后代不同于卿本类型的现象或过程。 注意:1、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基因,但能产生新的基因型。 2、S型肺炎双球菌使R型肺炎双球菌发生转化、转基因技术的原理也是基因重组。

3、精卵结合过程不是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概念:是指基因部核酸分子上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发生改变的现象和过程。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的改变,突变后的基因成为原基因的等位基因。 图例: A A T T C C G G T 正常复制 A A T T C C G G T T T A A G G C C A T T A A G G C C A 复制 A A A C T T C C G G T 出错 T T T G A A G G C C A A A T T C C G G C T T A A G G C C G 缺失 A T C C G G T T A G G C C A 基因突变的类型 根据基因对表现型的影响 1、形态突变:主要影响生物的形态结构,可从表现型的明显差异来识别。(如果蝇的红眼突变为白眼) 2、生化突变:影响生物代过程,导致某个生化功能的改变和丧失。(如苯丙酮尿症) 3、致死突变:导致个体活力下降,甚至死亡。 形态突变和致死突变都伴随有特定的生化过程改变,因此严格地讲,任何突变都是生化突变。 基因突变的特点 1、普遍性:无论高级动植物还是低等生物都会发生。 2、多方向性:一个基因可以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3、稀有性:对某一生物个体来说突变的频率很低,对某一个种群或一个物种来说,突变基

发育生物学教学大纲(新、选)

《发育生物学》教学大纲 (供生物科学专业四年制本科使用)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发育生物学被公认为是当今生命科学的前沿分支学科,是研究生物体发育过程及其调控机制的一门学科。发育生物学不同于传统的胚胎学,它是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与胚胎学相互渗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门新兴的学科,是胚胎学的继承和发扬。发育生物学是生物学各专业的限选课程,是在学习一定的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高级专业课程。根据本科教学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的原则,使学生将所学习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过本课程的学习,应对各种生物体的胚胎发育过程、发育规律、发育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技术,以及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进展有一定的了解。 二、课程基本要求 本课程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个体发育中生命过程发展的机制。在学习和掌握发育生物学知识的过程中,要求将所学过的其他相关学科,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免疫学和进化生物学等的知识融会贯通,串联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结合当今的研究进展开拓学生的眼界。 考试内容中掌握的内容约占70%,熟悉、了解的内容约占25%,5%左右的大纲外内容。 本大纲的参考教材是面向21世纪教材《发育生物学》第二版(张红卫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三、课程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发育生物学教学总时数为72学时,其中理论为54学时,实验为18学时,共22章。本课程共分四篇,第一篇从第一到四章,主要内容为发育生物学基本原理,第二篇从第五章到第十一章,主要内容为动物胚胎的早期发育,第三篇从第十二章到第十八章,主要内容为动物胚胎的晚期发育,第四篇从第十九章到第二十二章,主要内容为发育生物学的新研究领域。 绪论(3学时) 【掌握】 1.发育生物学的概念。 2.发育生物学研究的内容与研究范围。 【熟悉】 1.发育生物学的发展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发育生物学的展望与应用。 3.发育生物学的模式生物。 【了解】

进化与生态思考题

进化与生态思考题综合 第一讲: 一、进化论与创造论,各有什么道理? 创造的模式认为从原始到高级的各种生物都是由大能的神各按其类造出来的;生命只能源於生命,各种生命皆来自永生的神。但进化模式却认为生命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由无机物变成有机物,由有机物演化出氨基酸、蛋白质,最後演化为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产生了生命。【米勒实验、寒武纪大爆炸】 二、生物学中哪些实例支持生命的共同祖先假说? 都遵循中心法则,复制都遵从碱基互补配对,都是三联体密码子。等等。。。 1.生物分类学的证据 为了直观显示各生物在分类上的关系,分类学家一直在尝试画出关系图表。关系图画得越多、越细,分支也就越多,最后就成为一棵树。我们看到一棵树,就知道它是由树根长出,不断生长、分支的;我们看到一株分类树,很自然就应该想到生物都是从同一祖先传下来,不断地进化,形成各个物种的。 2.比较解剖学的证据 贝伦发现人和鸟尽管在外形上极不相同,但骨骼组成却非常相似。这说明人和鸟是亲戚,都是一个祖先的后代。此外,脊椎动物的前肢,比如人的手、马蹄、鲸鱼的鳍等,它们的外形相差很大,功能也不相同,但它们的骨架却是如此的相似。对此最好的解释就是:他们来自同一祖先,由于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了外形和功能,但实际的骨架却没有改变。 3.比较胚胎学的证据 如果把鱼、青蛙、鸡、猪、兔和人的各个时期的胚胎放在一起,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似性。而且关系越密切,相似的程度越高。这说明这些生物来自共同的祖先,它们祖先的特征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重演了。 4.比较免疫学的证据 每种动物的血清中都有一系类独特的蛋白质,若两种动物的亲缘关系越接近,则抗原——抗体反应就越强,反之则越弱。利用这种方法与古生物化石或形态比较绘出的亲缘关系树符合得很好,这也更加证明了生物来自共同的祖先。 5.分子生物学的证据 ①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病毒除外);②组成生物的大分子有核酸、蛋白质、多糖、和脂类四种,这些生物大分子的成分在所有生物中都是一致的:核酸都是由嘌呤和嘧啶组成,蛋白质都是由氨基酸组成,多糖都由单糖组成,脂类则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③所有的生物都只用20种氨基酸,几乎所有的生物都共享一套遗传密码。 三、中性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进化论矛盾吗? 否。因为达尔文注意到了变异的有害性和有利性,而中性突变进化学说注意到的是既无利也无害的所谓中性突变,应该说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看问题的结果,使达尔文学说得到了补充和发展。且中性说是始终以分子水平的结构来提问题的,而达尔文学说是从表型水平来说的,二者并不相矛盾。 四、谈谈你对进化生物学新发展方向的见解。 1、分子古生物学 答:化石DNA可直接了解其进化历程,为DNA重复序列、基因结构的起源进化,生物大分子的突变重排及遗传信息在发展过程中的传递提供线索。使了解承重作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姓名:蒋巍燃 学号:16444025 专业:工程管理 班级:建管161

生命的进化与人类的未来 摘要:早在很多年前人们就不断地探索生物的起源,也同时思考着他们如何进化,但终究没有得出统一的结果,生物的起源与进化一直都是未解之谜!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生物进化思想从早期的萌芽,到自然选择学说、新达尔文主义,从现代综合理论,到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再到新灾变论和点断平衡论等。现代的进化生物学研究从宏观的表型到微观的分子,从群体遗传改变的微进化到成种事件以及地史上生物类群谱系演化的宏进化,从直接的化石证据到基于形态性状、分子证据和环境变迁的综合推理,从基于遗传基础的比较基因组学到演化机理的进化发育生物学等。可以说人类的文明进步是很快的,我们可以通过很多种方法来断定生物的进化方向,也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给予了我们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 关键词:生物起源、生物进化、生物技术发展 正文: 一、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历史 生物的进化过程是十分令人感兴趣的,其中“进化论”是被誉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是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所提出的,是现在最具权威的理论,也是现在令大多数人信服的理论,达尔文进化论的创立使得人们对纷繁复杂的生物界的发生和发展有了一个系统的科学认识。让我们看看生物进化的研究历史吧: 1、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拉马克在1809年发表了《动物哲学》这一书,详细的阐述了生物进化思想,他认为,自然界的生物都具有变异性,主张生物由进化而来,生物的进化是一个连续而缓慢的过程。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9世纪中期,达尔文发表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他的发表宣布了科学的生物进化理论的形成,成为现代生物进化研究的主要源泉理论。该学说指出了生物进化的主导力量是自然选择,与达尔文同时提出类似观点的还有著名的地质学家赖尔和自然科学家华莱士。 3、新达尔文主义:该学说的主要代表人是19世纪末的遗传学家孟德尔、魏

最新精选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遗传与变异2.生物的变异现象课后练习二十一

最新精选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2.生物的变异现象 课后练习二十一 第1题【单选题】 大概在( )三叶草中,才有一株会发生变异,长出4片叶子。 A、100株 B、1万株 C、10万株 【答案】: 【解析】: 第2题【判断题】 龙生九子,个个不同是变异现象。(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3题【判断题】 生物的后代不会也不可能与祖先一样(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4题【判断题】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所以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5题【判断题】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所以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而遗传是个别存在的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6题【判断题】 三叶草中大约10万株里能找出一株是四叶,它是欧州人心目中幸运的象征。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7题【填空题】 三叶草通常有三片叶子,但也有极少数是四片,这是因为______现象。 A变异 【答案】: 【解析】: 第8题【填空题】 形态各异的金鱼是人们有意识的利用野生鲫鱼的后代与亲代存在的______培育而成 【答案】: 【解析】: 第9题【填空题】 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______,这种现象叫做变异。 【答案】:

第10题【填空题】 ______的变异是可遗传的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变异。 A可遗传 【答案】: 【解析】: 第11题【填空题】 遗传和______是生命的两种基本特征,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答案】: 【解析】: 第12题【填空题】 生物除______会出现变异外,______也会产生变异。 【答案】: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专题七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典题导引】 1、生物的变异和遗传育种的关系 通过各种方式改变生物的遗传物质,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异类型,从众多的不同变异类型中,选择符合人类要求的变异,然后定向培育成新品种。 [例1]有两组纯种小麦,一个是高秆抗锈病(DDTT ),一个是矮秆不抗锈病(ddtt )。现将这两个品种进行下列3组实验: 假如以上三组实验都有矮秆抗锈病出现,分析以下问题: (1)A 组所得矮抗类型的基因型是 ;B 组所得矮抗类型的基因型是 。C 组所得矮抗是由于发生了基因突变。但一般来说,这种情况不容易发生,因为 。 (3)A 组F 2中的矮抗类型不能直接用作大田栽种,原因是 。 (4)B 组获得矮抗类型也不能直接利用,原因是 ,但通过 处理,可以直接产生理想的矮抗品种,其基因型是 。 [简析]可遗传的变异是育种的依据。A 组是杂交育种,F 2中矮抗类型的基因型为ddTT 、ddTt ,由于ddTt 的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所以该类型不能直接用作大田栽种;B 组是单倍体育种,经过花药的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矮抗类型的基因型是dT ,其后代不育,因此也不能直接用作大田栽种,但通过秋水仙素处理就变成正常植株;C 组是诱变育种,但变异的方向不定向。 2、生物进化理论的应用 [例2]在一个海岛上,一种海龟中有的脚趾是连趾(ww),有的脚趾是分趾(WW 、Ww),连趾便于划水,游泳能力强,分趾则游泳能力较弱。若开始时连趾和分趾的基因频率各为0.5,当海龟数量增加到岛上食物不足时,连趾的海龟容易从海水中获得食物,分趾的海龟因不易获得食物而饿死,若千万年后,基因频率变化为W 为0.2,w 为0.8。请问: (1)该种群中所有海龟所含的基因称为该种群的 。基因频率变化后,从理论上计算,海龟种群中连趾占整个种群的比例为 ;分趾的海龟中杂合子占整个种群的比例为 。 (2)导致海龟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 (3)这种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发生了生物进化?请讲述理由。 。 (4)这种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产生了新的物种?请讲述理由。 。 [简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 三个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项目名称兰科植物进化生物学研究

项目名称:兰科植物进化生物学研究 推荐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推荐奖种:福建省自然科学奖 项目简介: 该项目属于生物学领域的生物演化与发展(含生物进化论)学科。 从2000年至今,在国家自然基金、国家林业局林业行业公益性项目、福建省自然基金、福建省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项目、深圳市科技创新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课题组在兰科植物的种质资源库构建、繁殖系统多样性、进化发育与系统调控机制、起源与演化、濒危机制等进化生物学领域开展研究,取得如下成果: 1、种质资源库构建:1)本项目对亚洲(尤其中国)地区的野生兰科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发现并发表了新属7个、新种66个,丰富了植物物种基因库和兰花种类,为兰科植物育种注入新的种源。2)首次详细注释了兰科10个物种涵盖全部5亚科的156万多条unigene的兰花基础分子数据库(OrchidBase 2.0),为兰科植物的分子进化等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2、繁殖系统多样性:报道了兰科植物3种全新的自交繁殖策略,7种促进异交的繁殖策略,以及2种防止种群灭绝的无性繁殖策略。其中大根槽舌兰的花药逆重力主动旋转360°,将花粉块插入其自身的柱头腔,类似动物的交配,且无需任何传粉媒介,该发现拓宽了人们对植物生殖行为的认知。 3、进化发育与系统调控机制:基于兰科植物的全基因组数据分析了其全基因组复制事件、景天酸代谢途径、多醣(GM和GGM)合成的分子通路、气生根和侧根以及花器官(包括了唇瓣形成、合蕊柱形成和胚珠发育、花粉块形成、胚乳缺失)形成及发育等的分子调控机制。 4、起源与演化:1)本项目基于首次获得的景天酸代谢植物的基因组数据,分析了兰科植物景天酸代谢的起源和演化的分子机制。2)基于25个物种的全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分析了兰科植物亚科级别及其全基因组复制事件(WGD)的起源与分歧时间。3)基于分子数据系统分析了至今属种取样最齐全的全世界兰科(取样689属,占兰科属数90%)和中国兰科植物(取样169属,占中国兰科植物的85%)的亚族级系统演化骨架,同时系统深入开展了在亚洲地区具高属种多样性的杓兰亚科、斑叶兰亚族、原沼兰亚族、布袋兰亚族、指甲兰亚族、石斛属、虾脊兰属和兰属的分子系统演化关系,填补了兰科植物系统发育研究的相关空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