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玉鉴别与收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古玉鉴别与收藏

玉器收藏是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红出文化期至春秋战国多以地方玉为主。春秋战国以后就多以和田玉为主,众多圣人名士对玉推崇备至。宋代以后,玉就进入寻常百姓家,在中国人心中玉是圣洁而美丽的,拥有一块与已有缘的好玉更是人们十分向往的事情。中国人收藏玉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过去古人热爱美玉,甚至不惜倾家荡产用生命去保护她。时过境迁,人们至今相信玉可以起到护身符的作用。中国人收藏玉,主要是收藏了她的文化,当然还有她保值和升值的原因。

随着古玉市场的不断升温,给一些制假,贩假的人创造了无限商机,导致了许多初学者甚至老收藏家们不幸“中计,打眼”。更有甚者,当前国内外的许多拍卖会由于利益关系也出现了一些我们行内所说的“似是而非”的东西。所以,我们这些古玉收藏者更应擦亮眼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那么,怎样才能辨别一件古玉的真伪呢?主要从玉质、沁色和工艺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件古玉历经千百年的沧桑变化,出现了由内至外的多种改变,其内在的变化出现了如“熟透感”既“脱胎”的现

象,就是玉器本身经变化后形成了“果冻”状或像白萝卜经开水煮过后呈现的半透明状。作假者多以青海料来模仿这种玉器的现象。但仔细观察青海料,水头太重,而真正古玉的透是含有浑厚质感的透,如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还有的出现了钙化现象,俗称“鸡骨白”。有的玉器通体都钙化了,有的只钙化了一部分。作假者所做的“鸡骨白”较为死板和僵硬。而真正的“鸡骨白”在钙化处与没有钙化的地方,多半是以一种糖色的晕染形式为过渡的。这种糖色就像和田玉的糖料差不多,而且是深入肌理的,而不是浮于表面的。据目前考察,这种以糖色晕染为过渡的方式,当今市场上还无法仿制。

而玉的表面颜色发生了改变,就是我们通常指的沁色,沁色的各种颜色都有,这决定于玉质自身的密度及入土时周围的环境。自然的沁色或浮于表,或深入肌理。其沁色深浅不一,自然生动,几乎无定律可循。而人工作伪的沁色则不同,往往避硬就软,渗入石性强的玉质,绺裂等。人工沁色往往浮于其表沿绺裂向里渗入。其表面一般较厚,像涂了一层胶一般,反之则不同。

另玉器的皮色入土后也易产生二次沁色,二次沁色立体感强并有明显的层次感。经长久时间腐蚀,以及入土后受土壤和周边环境的影响,有的玉器还会出现结晶斑的现象。这种现象多出在玉器的崩碴处或腐蚀较厉害的断裂处,一点

点,一块块像小米粒一般大,闪闪发亮。水洗擦拭不掉,十分坚固。据科学考证,这种二次结晶斑现在技术也无法仿制。

关于治玉工艺方面的研究重点分别是:线条、钻孔、掏镗、抛光这几部分。

老玉刀工的鉴别:除了U字工,V字工之外。线条或阴线老工的方法是水凳。琢玉速度慢,线条两侧几乎没有崩口,沟底呈光亮状,而且很难出现一条很长的线条,如有长线条产生也是有几刀甚至更多刀,经修饰后延续,延伸。而现代琢玉为电动工具高速磨削,所以,在线条两侧常有崩口出现,而且沟底容易出现长条且平行的磨痕。

钻孔:老的工艺是靠解玉砂孔壁有磨砂状。磨痕粗细深浅不一,多为两头对打,出现了两头粗中间细的现象俗称“蜂腰眼”或“喇叭眼”。而新工艺的打孔孔壁有粗细均匀磨痕,呈螺旋状。孔径笔直规矩。空口边缘同样易有崩碴现象。

掏镗:雕琢的玉器一般为壶、瓶、碗、炉等玉器。老的工艺多使用铲砣加解玉砂掏膛,铲砣带动解玉砂磨削内膛成型。所以玉器内会留下环形磨砂状痕迹。而新工掏膛多采用直接用钻头向膛内各方向冲钻,最后磨平,掏出得膛内多成锥型,膛壁也多为上部厚而下部薄的现象。

抛光:老玉的抛光多采用兽皮,解玉砂打磨抛光。所以抛光均匀、温润而柔和,有少量粗细不一的细线条,和较为顺畅自然的细阴线。而新工由于利益促使急功近利,玉器的

弯弧处或死角过渡不均匀且有平行粗细一致的细阴线产生。用抛光油或抛光蜡在高速的抛光下有过度光亮感。但不同于老玉器的那种“玻璃”包浆。

总体而言,新玉的制作过程一定是先进的进步的。所以工艺一定比老工艺做得更精美细致,但同时也缺少古人那份制玉的古拙的神韵。成色精美的好玉早已受历代人所追捧,所以玉是不可以做旧的。

理论总是很完美的,要想正真学会、学懂,还要多去玉器市场实践,或去博物馆参观,多见一些真东西

之后先从低价位玉器开始学习,尽量少交学费。玉器的收藏无论是新玉还是老玉都要多听、多看、多学、多问,但千万不要偏听、偏信、偏学不能盲从专家更不要认为读了几本专业的书就是行家里手了。知识来自于实践,实践当中才产生理论真理。在实践中总结学习,才能使收藏产生更大的乐趣与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