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大多是虚构作品的原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大多是虚构作品的原因

摘要:纵览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很多著名作品都是虚构的。

艺术的虚构是作者以生活为依据,是作家结合自身经历与经验,凭借想象进行的创作。艺术的虚构可以更加简单明了的表达作者的观点,经过虚构后的文学形象更具典型性。同时,把生活中的材料加以提炼,并将它们按照生活的逻辑糅合在一起,又使作品能够反映某些生活本质。文艺的虚构提高了作品的质量,这使得作品的阅读价值也大大提高,这就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大多是虚构作品的原因。

关键词:艺术的虚构、生活、典型性、创作、想象力

一、引言

纵览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很多著名作品都是虚构的。谈到虚构作品,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神话、武侠、科幻小说等等。但很明显,不只是这些事虚构的,《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是虚构的,《狂人日记》中的阿Q是虚构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的普罗米修斯也是虚构的……那么何者为艺术的虚构?艺术的虚构不是吹牛,也不是凭空虚构,艺术的虚构是作者以生活为依据,是作家结合自身经历与经验,凭借想象进行的创作,因此艺术的虚构是符合生活的逻辑的。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生活是客观的,而艺术以生活为基础,并根据生活的逻辑进行虚构、缀合、夸张、变形,通过虚构等手段使一桩不可能发生的事合情合理的发生。本文将从作品多采用虚构的原因和虚构在作品中的作用入手,浅谈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大多是虚构作品的原因。

二、作品多采用虚构的原因

虽说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但是生活毕竟不能等同与艺术。由于生活的复杂性和零碎性,作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如实地描写生活的原样。试想一下,如果写一个人的传记是把他的一生生活的全部细节记录下来,那么是件多么长的作品。而这样的作品没有重点,也不可能少趣味,就所有作者能写,估计也很少有读者有耐心读完,这样的作品以失去意义。海明威曾说:“我站着写,而且是一只脚站着。我采取这种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迫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正是由于他没有照搬生活,而是将一些生活中的、相关的碎片合理的整合在一起,才会有《老人与海》这样语言精练的作品。

很多作品是作家对自身经历与经验进行加工、虚构所创作而成的,经过虚构,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使虚构反而更真实。《茶花女》也是取材于小仲马自身的一个故事,作者是作品中的阿尔芒的原型。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中走上自杀之路的维特,也是歌德将自己失恋的痛苦与听说的朋友在耶路撒冷的消息结合在一起,加以整理的创作。萧红的《呼兰河传》中的“我”,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中的保罗,也都有作者自身的影子。

艺术的目的在于认识和反映某些生活的本质。通过对作品的虚构,作家以生活为基础,把生活中的材料加以提炼,并将它们以生活的逻辑糅合在一起,从而创作出具有反映某些生活本质的作品。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取材于一个贵

族青年引诱了他姑母的婢女,并使她怀孕。怀孕后的婢女被赶出家门,沦落为妓女。后来婢女因被指控偷钱而遭受审判,贵族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席法庭并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的谴责。他向法官申请准许自己同她结婚,以此赎罪的真实事件。托尔斯泰用这个故事为基础,创造了聂赫留朵夫和卡秋莎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人心向善后,肉体与精神的复活。同时也揭示了俄国社会腐朽的社会制度。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中的吴荪甫是三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家的典型。茅盾将吴荪甫置于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资产阶级又有所发展的社会,赋予吴荪甫有胆识、有谋略、刚愎自用等性格特征和最终破产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产无法真正发展的残酷现实。并通过以吴荪甫为代表的三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家在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作斗争时的软弱性与妥协性,揭示了资产阶级无法拯救中国,中国无法走上资产阶级道路的现实情况。

三、虚构在作品中的作用

虚构有助于人物和环境的塑造。通过对作品中的人物和环境加以刻画可以使作品中的人物和环境具有典型性。而典型人物的塑造是叙事性文学的最高境界。

大部分人对三国的了解来自《三国演义》而非来自正史。提到聪明机智不由地会想到诸葛亮,提到狡诈多疑不由得会想到曹操,提到小气多妒便会想到周瑜,提到仁义爱才便会想到刘备,《三国演义》给任务一典型化,使读者都产生乐诸葛智,曹操奸,周瑜妒,刘备仁的印象,但真是如此吗?参看《三国志》,我们可以看到曹操实为枭雄而非奸雄,周瑜度量似海,诸葛亮也不是样样都能算准,白手起家的刘备岂是靠仁义而得荆、益二州。罗贯中用虚构的方法,使诸葛亮以空城计、草船借箭来显其智,将曹操所言“宁我负人(孔融),毋人负我”变为“宁我负天下人,毋天下人负我”显其暴,让周瑜被诸葛亮“三气”而亡,死前高呼“既生瑜,何生亮”显其多妒,写刘备将阿斗弃置路边以显其爱才(赵云)。罗贯中通过虚构的方法是小说中的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是他们区别与他人,成为典型。与此同时,也宣扬了他“尊刘贬曹”的思想。

艺术作品的典型性越高,它的社会意义也愈大,审美价值也愈大。①曹雪芹将无依无靠的林黛玉置于封建社会的大家庭中,所以不管林黛玉有多么孤傲清高,也只能多愁善感,不管她爱宝玉有多深也只能向贾母妥协,她不可能成为捍卫婚姻自由的斗士。阿Q只是辛亥革命时的一个农民,所以不可能向资产阶级或无产阶级革命者那样进行革命。这些典型人物都生活在他们所特定的典型的环境中,并且深受典型环境的影响,而这种典型性使作品更有价值。

作家写作的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作者通过虚构一些情景、人物来表达自己想要抒发的情感。中国古代诗人、词人多虚构“他人思己”的方法来表达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通过设想的方式,通过猜想家中妻子思念他来表达自己困居长安时对家小的深切挂念。白居易也写下“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望月有感》),通过写自己望月思亲,联想到此时亲人也在望月落泪想念着自己,反映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抒发了自己对兄弟姐妹间的思念之情。同样借虚构他人思念自己的还有北宋词人周邦彦“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苏幕遮·燎

①吴中杰《文艺学导论》(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三版第六次印刷,10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