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长效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构建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长效机制

前言

近年来,全国多所高校相继卷入学术造假事件中,关于学术腐败、项目造假、论文抄袭等的举报和揭露更是不胜枚举。学术不端行为是指违反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行为,国际上一般用来指捏造数据、窜改数据和剽窃三种行为。但是一稿多投、侵占学术成果、伪造学术履历等行为也可包括进去。学术不端行为在世界各国、各个历史时期都曾经发生过,但是像中国当前这样如此泛滥,严重到被称为学术腐败的地步,却是罕见的。这不仅表现在违反者众多、发生频繁,各个科研机构都时有发现,而且表现在涉及了从院士、教授、副教授、讲师到研究生、本科生的各个层面。由于中国高校缺乏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方面的教育,学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发生不端行为,经常是由于对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缺乏了解,认识不足造成的。因此,对学生来说,特别是研究生,进行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教育,建立防止学术不端的长效机制,防患于未然,是遏制学术腐败,保证中国学术研究能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

1背景和研究现状

1.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对科学研究的不断重视,对科研和学术活动的投入不断增加,学术活动中的行为规范日益显现出其重要性,而近几年来学术界爆发出的一些学术不端丑闻使如何有效防治学术不端行为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国家对科学教育水平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然而,科技界科研道德失范、学术腐败等不良现象屡屡被新闻媒体披露。目前,高校学术不端现象呈现出不断递增的趋势,严重损害了高校的学科建设,阻挠了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对高等教育事业及社会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这些年来,由于不断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的熏染,研究生中“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这不仅体现了教育的不够完善,也给整个学术界的声誉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做为未来学术界的种子,如果研究生没有健全的学术道德,必然会影响到学术界整体的健康和发展。因此,对于各种学术不端现象必须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遏制。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界定并分析其成因,进而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建立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长效机制是极为重要的。

1.2国内外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末,一系列涉嫌学术不端的案例在美国曝光,引发了学界和政府的极大关注,相关研究陆续开展。从1974年到1981年,在美国共揭露12起科研不端行为的丑闻。从被贝尔实验室除名的“物理天才”舍恩,到韩国“民族英雄”黄禹锡;从德国的科学精英赫尔曼和布拉赫,到“自助创新的造假先锋”上海交大的讲授陈进,各种学术不端案例提醒我们,离开制度的约束和有效的监

督,科学的境地也照样会长出欺世盗名的杂草。学术不端行为从最为有名的大学到地方民办学校,从地位崇高的院士到尚未毕业的大学生,有海外留学归来的学者,有国内努力成才者,各类研究生,涵盖生物数理化人文历史等各个学科。从芯片造假、抄袭的博士论文到80%复制比例的出书,说明目前学术不端行为的广泛性和频发性。随之曝光案例的增多,这一现象引发了多方面的重视和反思。对于研究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性,已经有越来越广泛的认同。

1.3研究目的

本文针对目前普遍存在学术不端现象,通过理论学习和文献阅读研究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及其危害,通过分析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提出解决措施和对策,建立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长效机制,改善学术氛围。

2 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表现形式、成因

2.1 什么是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建议研究计划、从事科学研究、评审科学研究、报告研究结果中的: 捏造、篡改、剽窃、伪造学历或工作经历。这不包括诚实的错误和对事物的不同的解释和判断。同时有人认为,学术不端主要指学者涉及抄袭、剽窃的不良行为,也指学者恶意的一稿多投行为。抄袭主要指抄袭者将被抄袭者的文字,不加修改地移入自己的论著,并当作自己的成果发表;剽窃主要指剽窃者将被剽窃者的文字或学术观点,经过改造后移入自己的论著,并当作自己的成果发表。抄袭是公开的,剽窃是偷偷的、暗地里的。

2.2 长效机制的定义

长效机制即为能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长效机制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它必须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理解长效机制,要从“长效”、“机制”两个关键词上来把握。机制是使制度能够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配套制度。它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比较规范、稳定、配套的制度体系;二是要有推动制度正常运行的“动力源”,即要有出于自身利益而积极推动和监督制度运行的组织和个体。机制与制度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机制不等同于制度,制度只是机制的外在表现。

2.3 教育部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相关规定

为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惩治学术不端行为。教育部在2009年3月19日发出《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通知指出,长期以来,高等学校广大教学科研人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潜心研究、献身科学、积极进取、锐意创新,体现了崇高师德,树立了良好学术风气,为教学科研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发生在少数人身上的学术不端行为,败坏了学术风气,损害了学校和教师队伍形象,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绝不姑息。

其中列举了必须严肃处理的七种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是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是篡改他人学术成果;是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是伪造注释;是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是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等其他学术不端行为。

2.4 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

2.4.1一般表现形式

中国科协归纳出学术不端行为:1、故意做出错误的陈述,捏造数据或结果,破坏原始数据的完整性,篡改实验记录和图片,在项目申请、成果申报、求职和提职申请中做虚假的陈述,提供虚假获奖证书、论文发表证明、文献引用证明等。

2、侵犯或损害他人著作权,故意省略参考他人出版物,抄袭他人作品,篡改他人作品的内容。未经授权,利用被自己审阅的手稿或资助申请中的信息,将他人未公开的作品或研究计划发表或透露给他人或为己所用;把成就归功于对研究没有贡献的人,将对研究工作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人排除在作者名单之外,无理要求著者或合著者身份。

3、成果发表时一稿多投。采用不正当手段干扰和妨碍他人研究活动,包括故意毁坏或扣压他人研究活动中必需的仪器设备、文献资料,以及其它与科研有关的财物;故意拖延对他人项目或成果的审查、评价时间,或提出无法证明的论断;对竞争项目或结果的审查设置障碍。

4、参与或与他人合谋隐匿学术劣迹,包括参与他人的学术造假,与他人合谋隐藏其不端行为,监察失职,以及对投诉人打击报复。

5、参加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评审及审稿工作;在各类项目评审、机构评估、出版物或研究报告审阅、奖项评定时,出于直接、间接或潜在的利益冲突而作出违背客观、准确、公正的评价;绕过评审组织机构与评议对象直接接触,收取评审对象的馈赠。

6、以学术团体、专家的名义参与商业广告宣传。

2.4.2 目前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一些表现

第一,为写文章而写文章。文章应该是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的自然的知识输出。可是目前很多单位都有规定,要求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答辩资格之一是在SCI收录或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这就导致有些研究生为文凭而学习,为写文章而写文章。在这种形势下,研究生对论文的发表上有极大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并不是真正的出于对学术的热爱与追求而写文章,不是真正为了解决学术问题而写文章,而是被逼“无奈”,可想而知文章的质量了。

第二,一稿多投。是指作者把自己的作品同时或者先后发给不同的出版社或其他媒体,即多次使用同一作品的行为。由于研究生学习期限有限,一般学制为二至三年,而大多数培养单位要求在学研究生必须在毕业论文答辩前完成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有的学生为了取得答辩资格,利用互联网的方便快捷和作者隐匿性,一稿多投。很多研究生认为一稿两投或多投,如果没有造成一稿两发或多发,就没有违背学术道德。一稿多投的直接后果是不尊重编辑的劳动。

第三,署名不真实。一部分研究生为了使论文能够更快的发表,或者是为了能发表在较高档次的刊物上,就会署上一些对论文没有实际贡献但却对论文发表具有极大影响的权威人物的名字,也属于学术不端行为。

第四,请他人代笔。“我想给人代写各种论文、总结、报告等等。不知道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