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外交体系中最稳定的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俾斯麦外交体系中最稳定的因素

在19世纪50年代末期,俾斯麦曾与其恩师格拉克(保守派)在信件中激辩,在俾斯麦上书格拉克,建议普鲁士研拟多一个与法国结交的可能选择,甚至后来还提出了邀请拿破仑三世参观普鲁士军团演习的建议,格拉克认为这违反了原则(有违爱国原则),拿破仑是他们的天敌,怎么能够做出这样的外交战略。可是俾斯麦却认为无论法国是谁领导,都可以看做是外交棋盘上的一棋子,在处理外务上,不能受制于个人的情感,意识形态。这很好地体现了俾斯麦的现实主义政治主张,与法国关系的缓解能够保持战术上的弹性,与法国往来保持开放的态度也能体现普鲁士的利益诉求,如果断绝了这种可能性反而可能于普鲁士不利。(自己的理解:切断了这种可能的话就会导致法国与其他国家的联盟,从而在未来至普鲁士于死地,可是如果这种关系保持开放的态度的话,就能在未来普鲁士达到其他利益的时候,能有联合的必要,利用的价值)这在后来发动普法战争中体现得更明显:在普丹普奥战争后,妨碍德国统一的就只剩下在背后控制着南德诸邦的法国了,在1870年,流亡在巴黎的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二世宣布退位,西班牙政府想请普鲁士国王的堂兄去当国王。普王威廉一世怕触怒法国而表示反对,但在俾斯麦的成功说服下,威廉一世改变了态度。

在7月1日,西班牙报纸过早地把消息披露出来。法国认为这是德国首相俾斯麦刻意令法国腹背受敌,故此表示强烈反对,甚至向普鲁士宣战。在这种紧张局势面前,威廉一世却突然公开表示不赞成自己的堂兄继承西班牙王位,令俾斯麦非常失望。

在7月13日,法国驻普鲁士大使文森特·贝内德狄带着法国政府的新指令,来到普鲁士国王的疗养地,科布伦茨东郊的埃姆斯温泉,希望求见威廉一世,转达拿破仑三世的密函“希望陛下能保证,将来不再要求这种已放弃了的候选人资格”这种无礼的态度,令威廉一世感到惊愕。之后威廉一世就把和法国大使交谈的内容,从埃姆斯向柏林发出一份急电给俾斯麦。在读过电文后,俾斯麦非常开心,并问参谋总长毛奇是否对法国战争有全胜的把握,毛奇作了肯定的答复。于是,俾斯麦拿起笔来修改电文,他删去电文中"还可在柏林从长计议"一句,在结尾部分加上了这样的刺激法国的话:“国王陛下以后拒绝接见法国大使,并命令值日副官转告法国大使,陛下再也没有什么好谈的了。”

俾斯麦把这个电文在报纸上公布,并通告驻国外所有普鲁士使团后,埃姆斯急电的内容很快传到巴黎,舆论一片哗然,拿破仑三世被激怒了。7月19日,法国向普鲁士宣战,普法战争爆发。擅改埃姆斯电报,不符合道义上的要求,可是这恰好展现了俾斯麦的现实政治主张,实现了本国利益的诉求。

德国统一并且迅速崛起以后。欧洲当时已经没有一个大国能单独对它构成威胁,但是如果产生一个敌对的大国联盟就能使德国处于实力和地理上的完全劣势。为了巩固统一的局面和保证德国能有一个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俾斯麦从1879年开始的结盟活动的核心就以防止出现一个敌对的同盟为目标,用俾斯麦的原话来说,就是“至少要剥夺战场上同我们对峙的两大劲敌之一试图与另一劲敌联合起来进行报复的希望”。法国在普法战争中落败,成为了德国无法调和的敌人,德国任何新的敌人自然会成为法国进行复仇的天然盟友。根据对比和地理条件,只有一个包括俄国的反德同盟才可能真正威胁到德国的生存。因此,俾斯麦判断,德国最现实,最直接的威胁是来自法国,但是真正实质性的威胁是来自俄国。

在这种情况下,最直接的判断是,直接与俄国结盟是最简单而又最符合逻辑的做法。然而,俾斯麦敏锐地认识到,第一次“三皇同盟”解体后,大国飘忽不定的状态可能导致俄国与法国结盟,进而奥匈帝国很可能为了恢复在德意志的地位而加入其中,从而对德国造成致命威胁。为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德国必须主动结盟。对于结盟对象,俾斯麦作了十分周密的分析,与俄国结盟无疑是最能解决问题的选择,但是用俾斯麦的话来说,“德国的政策把自己可能做的事限于同俄国结盟,并根据德国的愿望抛弃其他国家,那么德国的政策在同俄国的关系

中就会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因为俄国的地理位置和专制制度使他始终能比我们更容易放弃同盟”,另外,当时在俄国反德情绪高涨,如果德国马上要求缔约,就会被视为因为害怕俄国而缔约,那么,即使缔约成功,付出的代价必然会很高,且德国必然在同盟中处于从属地位。再考虑到与俄德奥这三个“东方帝国”中最弱、地缘位置最不利的国家奥匈帝国结盟的种种优势,俾斯麦最终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结盟对象。

然而建立德奥同盟的真正障碍来自于德皇——威廉一世,此时年事已高的威廉一世根本不理解为什么要与几十年前刚刚打过仗的奥匈帝国结盟,而且针对的还是几乎没有与普鲁士为敌过的俄国,更何况当时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是他的外甥。为了顺利与奥匈帝国建立同盟,俾斯麦采取了强硬措施,他召开了普鲁士内阁大臣会议,要求内阁成员在德奥同盟得不到批准时就全体辞职。最终,威廉一世只能妥协,德奥同盟条约顺利在奥匈首都维也纳签字。从俾斯麦谋划并且极力促成德奥联盟这一事可以看出,在俾斯麦的外交体系中,威廉一世的感情和意志和道德伦理关系都不能左右他的外交政策,他在意的只是如何能使德国获益最大。其后,俾斯麦又以与英国的结盟谈判,或者说是试探结盟来争取俄国的靠拢,且颇有成效,俾斯麦并不满足于仅仅签订一个俄德双边协定,他真正想要的是争取俄国加入联盟,以便反过来制约奥匈,通过这种完全相反的努力,俾斯麦就可以确保德国在同奥匈进而同俄国的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之后英国国内政治的变动使得奥匈对重建“三皇同盟”的抵触态度发生转变,勉强愿意参加谈判。谈判过程十分艰苦,俾斯麦不得不两头做工作,对奥匈,他说签订条约是为了约束俄国,对俄国,他又说条约的意义在于约束奥匈,甚至称奥匈为“唯一一个不想讲信用的强国”,最终即使经历了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身亡的变故,新的“三皇同盟”还是建立了。然而与之前宣扬传统的君主国团结的主旨不同,这一个同盟条约把这些老的意识形态的东西都抹去了,只剩下实力计算和利益交换。在这一个过程当中,俾斯麦以一种看似矛盾的方式成功达到了他的目的,使德国在整个欧洲大陆能保证自己的主动甚至是主导地位。其中俾斯麦所展现的外交手段完全体现了他的现实政治主张。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俾斯麦的外交体系复杂,手段灵活,并且对于当时的国际形势有很敏锐的触角,才能够在复杂的难以把控的国际形势下一步步地实现德意志帝国自身的利益,其中的现实政治因素体现在其外交体系的方方面面且贯穿始终。

参考文献:基辛格的《大外交》徐弃郁的《脆弱的崛起》英国历史学家泰勒的《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布朗大学历史学荣誉教授(伯克利分校历史学博士)诺曼·里奇的《大国外交》俾斯麦的《思考与回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