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灌肠治疗重型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灌肠治疗重型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发表时间:2014-08-22T16:28:07.593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19期供稿作者:刘青华

[导读] 急慢性重型肝病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极为常见,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发生率可达70%~100%[1]。

刘青华

(广西那坡县中医医院肝病科 533999)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9-0355-01 急慢性重型肝病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极为常见,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发生率可达70%~100%[1]。目前对重型肝炎患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仍缺乏特殊治疗,我们应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重型肝炎患者肠源性内毒血症50例,取得一定疗效。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有50例重型肝炎患者,均为我院肝病科住院患者,其中男36例,女14例,平均年龄38.5(19~62)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并发症等诊断为重型肝炎,诊断符合2000年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其中,急性重型肝炎22例,慢性重型肝炎28例。全部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10倍(﹥171umol/L),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均有不同程度升高。50例重型肝炎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42例,药物性肝损害所致患者8例,病程中出现腹水患者25例,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患者10例,合并肝肾综合征患者5例,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10例。

1.2 诊断依据

根据重型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临床主要表现,在重型肝病基础上出现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乏力,大便秘结或溏垢不爽,尿量减少,黄疸加重,甚则出血、昏迷。

1.3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给予保肝、退黄、支持疗法等常规治疗。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灌肠中药:生大黄30g,枳壳15g,厚朴15g,蒲公英30g,乌梅30g。统一由我院药剂科制备。其方法:让病人取左侧卧位,臀部抬高20cm,将灌肠瓶(温度为37~40℃用手背皮肤感觉药液不烫即可),挂入输液架上,高于床面50cm, 用输液器接上涂有石蜡油的细肛管, 徐徐插入肛门内15-25cm,灌入250mL左右。灌肠完毕,协助病人取右侧卧位,此体位有利于灌肠液到达结肠深部及延长保留时间,保留的时间愈长愈好,每日灌肠1次,10次为1疗程。一般药液灌入后30min至1h,肠蠕动增强,而后大部分病人即出现排便排气,随着治疗次数的递增,排便排气量增多,腹胀逐减,尿量渐增,部分昏迷病人神志渐清。

1.4疗效标准

显效:治疗后主要症状、体征较治疗前减轻75%以上,TBil<85.5umol/L,PT值正常;有效:治疗后主要症状、体征较治疗前减轻50%以上,TBil<171umol/L,PT值正常;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变。

2 治疗结果

对重型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治疗50例,显效20例(40%),有效18例(36%),无效12例(24%),总有效率为76%。

3 护理

3.1 灌肠护理①病人取左侧卧位,双膝屈曲,裤脱至膝部,臀部抬高20cm,臀下垫一次性治疗巾,插入肛管时,嘱病人张口呼吸,避免增加腹压使肛门括约肌收缩。②护士操作时动作要轻柔,遇到阻力时不可强行插入,可轻轻转动肛管,缓慢进入。③药液温度37~40℃为宜。温度过高,病人感觉不适,且易损伤肠粘膜;温度过低,则使肠蠕动加快,易引起腹痛、腹泻,灌肠液很难保留至有效时间。④肛管插入至15-25cm,此时能使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流入直肠的量明显减少,药液易于保留。⑤灌肠时要注意观察病人情况,如面色、血压、脉搏、呼吸等,观察排便量及颜色,加强肛周皮肤护理。⑥滴速要慢,以减少刺激性排便,灌肠完毕,协助病人取右侧卧位,整理床单。

3.2 心理护理绝对卧床休息,以增加肝脏的血液量,利于受损肝脏的修复。保持病室安静、舒适、空气新鲜,帮助病人料理日常生活,严格控制陪客制度,保证病人得到充分休息,控制院内发生感染。

4 典型病例

李某,男,26岁,外出务工返乡。因右胁胀痛不适、乏力、纳差1年余,加重伴身、目、尿黄2天,于2013年10月30日入院。入院时症见:右胁胀痛不适、乏力、纳差、大便秘结3-5日一行,小便黄。查神志清,精神差,皮肤及巩膜重度黄染,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未见脾静脉曲张,全腹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肝肋下约2cm,质软光滑,脾肋下约3cm,质Ⅱ度,移动性浊音(—),肝区叩击痛(+),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肝功:TBIL181.30umol/L,ALT1542 umol/L,AST1199umol/L,A/G35.2/29.3,CHOI2.49 mmol/L;乙肝六项:HBsAg(+),HBeAb(+),HBcA b(+);凝血酶原时间15S。诊断为“中医诊断:1.黄疸,证属肝胆湿热2.胁痛,证属肝郁脾虚湿热蕴结;西医诊断:1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重度)2 慢加急性肝衰竭”,为减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慢性重型肝炎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保留灌肠250ml,日一次,通过10d中药灌肠,上述症状有明显缓解,行第2个疗程的治疗之第5天,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继以中西药保肝退黄等治疗月余,好转出院。

5 讨论

保留灌肠具有操作简单、药物利用率高、用药较安全的特点。重症肝炎严重并发症使肝脏的代偿功能进一步受损,内毒素是肝脏实质细胞严重受损的危险因素之一,快速降低肠道内毒素,减少内毒素的产生和吸收,并且采用中药物灌肠恢复肝脏代偿功能,是治疗重症肝炎的有效方法,提高了重型肝炎病人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耀凯,王宇明,顾长海.抗内毒素疗法.肝功能衰竭.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570-580

[2]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肝脏病杂志,2010,8(6):3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