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单元群文阅读课件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謇利用企业利润,在南通疏浚河道、修筑公路,建起从幼儿园到大学 的各级各类学校,建起包括图书馆、公园、气象台、公共体育场、养老院、 公墓在内的一系列社会服务机构,提倡人们像西方人那样文明游苑、文明看 戏。张謇从轻工业开始,带动南通文化、教育、社会风貌全面发展,使南通 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城在短短二三十年间迅速走上近代化道路,成为“中国近 代第一城”。
C.以颜渊、曾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了儒家德性伦理传统,后世儒
家强化了这一倾向,将修身养性作为儒者的第一要务,逐渐走向心性修养的
内圣方面。
D.以子贡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了儒家事功伦理传统,坚持强调经验
和实际知识的重要性,后世儒家则以此为基础,开辟了由内圣成德到外王事
功的途径。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由文章第四段中“到
单元群文阅读•经国济世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限时 15 分钟) 儒家思想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强调道德修养和个体美德的养成, 即使在政治实践中也明确倡导德政,就此而言,将儒家伦理视为一种德性伦 理是恰当的。然而,德性修养不是儒家伦理的最终旨归,能够在现实社会中 建功立业、成就经邦济世的卓越事功才是儒者最高的价值目标。 作为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在强调德性修养的同时,并未忽视事功的 重要性或将二者割裂开来。如果说“修己”是偏重于内省式的道德自律的话, “安人”“安百姓”便是经济天下、博施于民的外在事功。在他看来,个人 的道德修养只是起点,“安百姓”才是终极目标。他还认为,在职位或社会
(选自《中外书摘》,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张謇跟随吴长庆入朝平乱,写下《条陈朝鲜事宜疏》等数篇针砭时 弊的文章,得到了朝中重臣的赞赏,但因尚无功名,仍然无法进入官场。 B.张謇放弃为官,投身实业,是因为对清政府丧权辱国行为的不满, 加之身为翰林院修撰只是熬资历,没有办法实现济世救国之志。 C.为了建立纱厂,张謇四处奔走,筹措资金,文中用他向只能拿出六 元钱的老太太鞠躬这一细节,说明他当时备受刁难的窘迫境况。
孔子之后,儒学传统可以大致分为两派:一是以颜渊、曾子为代表的一 派,重视德性修养,追求道德理想,传承了儒家的德性伦理传统;二是子贡 等人走了一条现实主义的路子,在坚持和发展儒家德性原则的基础上,更加 强调经验和实际知识的重要性,关注现实,追求事功。到了汉代,将德性修 养作为实现事功的起点与基础,开辟了儒家由内圣成德到实现外王事功的路 径。然而,这一路径以修身养性作为儒者第一要务,致使一些儒者在自己的 人生实践中过分强调身心修养而忽视了对外王事功的追求,丧失了先秦儒者 在追求事功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勇武气质和进取精神。特别是后世儒者对“修 身”的理解大多局限于道德修养方面,不大注重对于经邦济世的实际才能的
(选自李雪辰《儒家事功伦理的发展脉络》,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事功”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在郑国面临晋国和秦国联合进攻的紧张形势下,不顾危险, 勇于担当,夜闯敌营说服秦伯退兵。 B.西汉名将卫青率领汉军七击匈奴,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 为北部疆域的稳定做出重大贡献。
1904 年,张謇在崇明外沙建大生二厂。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 列强无暇东顾,纱厂利润节节上升。张謇又建广生油厂,利用大生纱厂轧出 的棉籽榨油;建大隆皂厂,利用广生油厂的下脚料生产肥皂;建复新面粉厂, 建资生冶厂、铁厂、建港口、船运公司,修铁路,建懋生房地产公司,还有 盐业公司、渔业公司、染织公司、电话公司、火柴厂、玻璃厂及旅馆、俱乐 部等企业 69 家,总资产达 3400 万银元,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轻工业体系。
C.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却被流放到北海无人之地,牧羊十九年,受尽 苦难,忠贞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
D.抗倭名将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 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答案 C
解析 从原文来看,“事功”是指建功立业,经邦济世。C 项属于德性 伦理,不属于事功。
答案
1885 年,张謇参加顺天府乡试,获第二名。然而,接下来的四次会试他 都没能考中。他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参加了第五次会试,终于顺利通过并获得 参加殿试的机会。殿试考河渠、经籍、选举、盐铁等题,这些理论联系实际 的问题是张謇的强项,他引经据典,论述透彻,文字古朴练达,主考官经过 集体讨论,将张謇列为状元。
解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国家统治者和普通百姓都可以追求事功,前者应当依照 “义”的原则治理好国家,后者也可以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积极追求物质 利益。 B.孔子在品评人物时体现出对事功的重视。管仲的为人处世与儒家价 值标准存在许多相悖之处,但他辅佐齐桓公建立卓越事功,因而备受孔子称 赞。
解析
3.请概括说明张謇在实业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答:
答案 (1)丰富的阅历;(2)不畏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3)精准的商业眼 光;(4)正处“一战”的有利时机;(5)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
答案
解析 解答本题,应到文中找出张謇做实业这一过程的内容,圈出这一 过程张謇的表现,同时还要关注所处环境的影响和他人的帮助。文章一至四 段属于做实业之前,这一阶段主要是他经历科举的历程,这一历程为他后来 从事实业也做了储备,比如阅历上的开拓和意志上的锻造;从第六段开始, 就是他从事实业的开始,“张謇百般奔走”“孤注一掷,一边卖纱一边收 棉”“想起通州、海门交界处荒废的沿海滩涂是一个良好的商机,他倡导建 立了通海垦牧公司”“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纱厂 利润节节上升”,经过这些最终成就了他的实业。
张謇与两江总督张之洞相识后,两人在兴办实业方面非常投机,张之洞 委派张謇主持南通州商务局,让他兴办纱厂和丝厂。有张之洞支持,张謇心 里很高兴,可是兴办纱厂所需的巨额资金成了一大难题。
张謇百般奔走,但筹措资金相当困难。为筹措资金,哪怕有人拿十元八 元钱入股,张謇也都感激地收下。一位老太太只有六元钱,张謇也给她鞠一 躬,把钱收下。张謇费尽周折,受尽刁难,终于筹到 15 万两银子。
考中状元以后,张謇照例被授六品翰林院修撰。在翰林院供职轻松又有 前途,过几年往外一放,就是学政或是知府、道台。再过几年升一升,就是 今天的省部级高官。但对张謇来说,他的理想是济世救国,在做官与做实业 之间,他宁可选择后者。
1895 年,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清王朝割地赔款。消息传来, 举国震惊。这使张謇彻底断绝了继续为官的念头。
D.儒家事功伦理在演进过程始终与德性伦理交织在一起,二者虽有分 歧,但并没有脱离儒学一体的范围。
答案 C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由文章第四段“特别是后世儒者对 ‘修身’的理解大多局限于道德修养方面,不大注重对于经邦济世的实际才 能的学习,越来越走向心性修养的内圣方面,在外王事功的开拓方面十分乏 力,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德性与事功之间的平衡”可以推测 C 项“直接导 致”有误,根据原文意思来看,打破平衡的是后世儒者。
解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限时 15 分钟) 将军泪 张爱国
草原骑兵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又一次突袭边疆。军情飞报到京城, 皇上不再是往常那样惊慌失措,而是会心一笑,继而拍案而起,命令飞虎军 迎战。
D.纱厂建起后,捉襟见肘,张謇置之死地而后生,边卖成品边收原料, 恰逢棉纱价格走高,可以说纱厂的成功既有他胆识的原因,也有运气的成分。
E.张謇以纱厂起家,拓展到轻工业的许多领域,又用实业经营所得的 利润,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倡导西方文明,加速了当地的近代化进程。
答案 DE
解析 A 项,“针砭时弊”错误,应为“讨论时政”。B 项,“没有办 法实现济世救国之志”说法过于绝对。C 项,“鞠躬”不能说明“备受刁 难”,而是说明筹措资金不易。
答案
解析
2.张謇科举上的坎坷经历对他做实业有什么影响?请结合材料具体分 析。
答:
答案 (1)开阔了眼界,历练了思想,放弃科举去做幕僚,丰富了阅历, 他在经营实业的过程中更有长远之见。(2)锻造了百折不挠的品格。四次会试 不中,磨炼了他的意志品质,使他在做实业的过程中遇到挫折不退缩。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的能力。首先找出张謇科举上坎坷经历的内容, 再分析这一过程中张謇的收获是什么,最后分析对他做实业的影响。文章第 一段说他放弃科举做幕僚。第二段“朝鲜壬午兵变,吴长庆受命入朝平乱。 张謇跟随吴长庆入朝鲜时,年近而立,当幕僚已有八九年,视野日渐开阔, 思想日渐成熟”,第三段“1885 年,张謇参加顺天府乡试,获第二名。然而, 接下来的四次会试他都没能考中。他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参加了第五次会试, 终于顺利通过并获得参加殿试的机会”,这些经历既开拓了他的视野,也锻 炼了他的意志,对他后来做实业有很大影响。
了汉代,将德性修养作为实现事功的起点与基础,开辟了儒家由内圣成德到
实现外王事功的路径”可以推测 D 项“后世儒家则以此为基础”有误,原文
的表述中儒家的基础应为“德性修养”。
答案
解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限时 15 分钟) 从状元到实业家
张謇,1853 年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家中世代务农。张謇自幼读书, 颇有造诣,但家中突生变故,源自文库只有放弃科举,到淮军将领吴长庆手下做了 一名幕僚。
朝鲜壬午兵变,吴长庆受命入朝平乱。张謇跟随吴长庆入朝鲜时,年近 而立,当幕僚已有八九年,视野日渐开阔,思想日渐成熟。张謇在朝鲜期间 写下《条陈朝鲜事宜疏》《壬午事略》《善后六策》,光绪皇帝的老师、户部尚 书翁同龢读了以后很赞赏。但是张謇的身份只是秀才,翁同龢爱莫能助,唯 寄希望于张謇科举考试成功,获得进士头衔,取得通向官场的通行证。
解析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家的事功伦理具有强烈的现实品性,能够成就经邦济世的卓越事 功是儒者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
B.孔子在强调德性修养的同时并未忽视事功的重要性,他无论在思想 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未排斥事功。
C.汉代将德性修养作为实现事功的起点与基础,直接导致德性与事功 之间的平衡在某种程度上被打破了。
分工的意义上,国家的统治者应当依照“义”的原则,遵守为官之道,把国 家治理好,使百姓丰衣足食。而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百姓,在从事生产经营 活动时应当积极追求物质利益,这是职业本分。
孔子在品评人物时也坚持了德性与事功相结合的原则。管仲因其为人处 世与儒家的价值标准存在许多相悖之处,受到儒家学者的批评。但是对于管 仲辅佐齐桓公建立的卓越事功,孔子毫不吝啬地称赞其为“仁”。由此可见, 孔子对“仁”的内涵的理解并不完全是德性主义的,事功也是必不可少的构 成要件。从孔子本人一生的政治实践来看,他对于事功的重视并没有停留在 思想层面上,作为一个身体力行的儒者,他一生周游列国、颠沛流离,仍然 矢志不移,目的就是实现经济天下的社会理想。
纱厂开工以后,连收棉花的钱都没有。张謇孤注一掷,一边卖纱一边收 棉。苍天不负有心人,大生纱厂开工以后,恰逢棉纱价格上涨。第二年,纱 厂还清亏空,第三年获利达 10 万两白银。到 1908 年,获利累计 190 万两白 银。
纱厂走上平稳发展道路之后,张謇想起通州、海门交界处荒废的沿海滩 涂是一个良好的商机,他倡导建立了通海垦牧公司。公司建立之初,张謇亲 自在芦苇荒草中跋涉考察,带领工人修拦海堤坝,张謇共建 21 个垦牧公司, 每年生产棉花 20 万担,可以有效地保障大生纱厂的棉花供应。
学习,越来越走向心性修养的内圣方面,在外王事功的开拓方面十分乏力, 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德性与事功之间的平衡,也没有有效地搭建起由内圣成 德通往外王事功的桥梁,这也成为之后儒学发展过程中始终难以解决的问题。
从儒家事功伦理的演进过程来看,它始终与德性伦理交织在一起,尽管 二者经常相互批评、辩难,但其始终没有脱离儒学一体的范围。在与德性伦 理的分歧中也可以看出,儒家事功伦理具有强烈的现实品性,事功学者大都 没有沉迷于书斋,而是着眼于现实,发扬儒学关注现实、经世致用的传统, 致力于社会生活中经济、政治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