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1: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
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
经济的复
苏和繁荣
农业、手工业、
商业的表现
孝文帝改
革后北魏
社会在经
济、政治、
风俗习惯
的变化及
它们之间
相互关系
探究孝文帝改革
的最重要的历史
意义在于促进了
北方以鲜卑族为
中心的民族大融
合,消除了民族隔
阂,为国家由分裂
到统一奠定了基
础。培养学生概括
分析史实的能力
和提高学生的论
证和表达能力
制作表格
分析图片
问题探究
改革是社会发展
的动力之一
政权封建
化的加速
尊儒崇经,兴
办学校;恢复
汉族礼仪制
度;采纳汉族
封建统治制度
问题探究
分析图片
孝文帝改革在历
史上影响深远,促
进了民族大融合,
进而认识到孝文
帝是古代少数民
族杰出的政治家、
改革家。是中华民
族的千古功臣
民族的交
流与融合
汉族风俗习惯
成为社会风俗
习惯的主体;
鲜卑族的文化
精华融入汉族
文化中
分析图片
问题探究
课堂讨论
孝文帝改革和民
族大融合推动了
中华民族的发展
和中华文明的进
步;民族团结和民
族统一是历史发
展的潮流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
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难点
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孝文帝改革后的影响: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政权封建化,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及租调制,把农民与土地紧密结合起来,使鲜卑的牧民转化为农民,扩大和巩固了自耕农队伍,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推动了鲜卑族统治者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如兴儒学、恢复汉族礼乐制度、定官制、修律令等,大大加速了政权封建化进程。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和经济、政治的变化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密切、交流频繁,风俗习惯逐渐趋同化,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同时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也融入汉族文化之中。建议教师通过探究问题、分析图片和课堂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认识这三方面的相互关系,把握本课的中心和线索,进而高屋建瓴地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统一体,民族融合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过程,孝文帝改革是促进民族大融合的一项力措,使学生体会到孝文帝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加强了这堂课的思想性。
本课引言是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龙门石窟的佛像图片。云冈石窟的佛像主要是北魏时期开凿的,这些雕像共同的特征是:面相丰满,目大眉长,鼻梁高隆,直通额际,口唇较薄,嘴角微微上翘,呈微笑之意,肩宽胸挺,躯肢浑厚健壮,神态温静具有伟丈夫的气概。体现了原始佛教的特点。而龙门石窟的佛教造像面容清瘦,褒衣博带,性格爽朗,风神飘逸,从侧面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效果。建议教师以课本图片和下载两石窟具有代表性作品图片为素材,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引言内容。问题一:通过这些图片,你从中获得哪些历史信息?问题二:这些作品的艺术风格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经济发展的表现及概括其原因,体会孝文帝改革后对鲜卑族等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变化的影响。
1.农牧业的发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荒地得到更多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生产工
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兴修水利,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畜牧业的发展。其原因一:政府政策的调整即孝文帝改革推行的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二是民族大融合的影响;三是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兴修等。
2.手工业的成就。建议教师先让学生观察图片和阅读教材对图片的解释,然后归纳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在:民间、官府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丝织业较大发展,北方青瓷的出现。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农业、商业的发展,孝文帝的扶持政策。
3.商业活动的活跃。建议教师通过学生看图片和阅读『学思之窗』的内容,概括商业的主要表现是洛阳市场繁荣,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商人实力雄厚;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以及地中海沿岸国家都有贸易往来。其原因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孝文帝铸造铜钱,重视和支持商业的结果。北魏的贵族的大都经商,一方面说明了商业的活跃,另一方面说明鲜卑族接受了汉族的生活方式,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第二目“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鲜卑族经济的转型,推动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封建化的加速,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对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教材从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三个方面说明。
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儒家文化是汉文化的主体,儒学既重外在的行为规范又重内在道德的自律,维护了封建统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教材介绍了从孝文帝从小熟读儒家经典,建孔庙并亲自祭拜,起用儒家人士,兴办太学,教授儒家经典,培养人才的史实。
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所谓礼乐制度是周代最早对“礼”(祭祀、朝食等仪式)和“乐”(伴随“礼”进行的乐舞)作出规定的制度,是对宗法制和等级制的强调和固定。孔子对礼乐制度加以系统的理论说明,提出“仁”的理念,高扬仁爱与和谐的思想,用以提升和深化已有的礼乐文化,使礼乐文化进一步成为礼仪文化,历代统治者沿用这一制度来维护统治。教材介绍了孝文帝制定各种礼仪制度,废置鲜卑族的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的祭祀礼仪,加速了政权的封建化,最终维护鲜卑族的统治。
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教材介绍了孝文帝仿汉官制,制定北魏官制。修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分的落后残酷的法律,保证了汉化政策与制度的施行。
教学建议:教师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自己归纳孝文帝政权封建化的措施。然后分组讨论:政权封建化加速的背景?教师在总结中讲清封建化、礼乐制度的概念,师生通过互动答疑完成本目任务。
第三目“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孝文帝改革适应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反过来,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教材首先叙述了孝文帝改革的影响,特别指出改革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其次说明鲜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促使风俗习惯的改变,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