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传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商传媒
历史沿革
华商传媒前身是陕西华商信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经陕西省工商
局核准于2000年8月29日成立,公司原注册资本8,000.00万元,2006年11月,公司以截至当年6月30日的未分配利润转增股本12,000.00万元,截至2006年12月31日,华商传媒注册资本为人民币20,000.00万元,其中中国华闻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持股31.25%,华闻传媒持股30.00%,陕西华路新型塑料建材有限公司持股20.75%,西安锐劲信息开发有限公司持股1 8%。

3、历史经营情形及分析
华商传媒为母子公司体制的传媒企业,依靠操纵的核心媒体《华
商报》及其在异地的合作媒体,形成了以报刊广告代理、报刊投递发行、
发行网络所带来商品配送业务为一体的进展格局。

目前以华商传媒(本部)
为核心,华商数码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华商广告有限责任公司及长春
华锐广告信息有限公司等控股子公司自主经营、相互依存、和谐进展的母
子公司构架已差不多形成。

1、华商传媒集团介绍
华商传媒集团是国内唯独在多个区域运营都市报的传媒集团。

从1997年起,它以西安《华商报》为基础快速进展,目前拥有七报、五刊、三网
和多家公司,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传媒产业链。

2008年,华商传媒集团经营总收入26亿元,多年来累计上缴国家税金10亿元,职员15000名。

华商传媒集团业务涉及都市报、周报、期刊、互联网和报刊印刷、都
市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领域。

四张都市报——西安《华商报》、长春《新文化报》、沈阳《华商晨报》、重庆《重庆时报》均在各自区域占主导地位,其中《华商报》在全国晚报都市类报纸竞争力评比中雄踞第三位;三张周报——天津《大众生活报》、西安《消费者导报》,《南非华人报》(约翰内斯堡)属于初创期;五本期刊——《钞票经》位居中国理财类期刊前茅,《名仕》、《淑媛》作为时尚男刊女刊,已拥有较强的阻碍力,《大众文摘》期发
行量居国内文摘类期刊前列,《自驾游》杂志发行量和阻碍力均领先于国内
同类期刊。

华商传媒集团拥有完整的报纸产业链:印刷企业华商数码公司拥有一
流的印刷设施和队伍,承担着上百家报刊的印刷业务,规模位居国内报业
印刷企业前列;黄马甲物流配送公司从报刊发行起步,业务延伸至物流配
送、电子商务等领域,拥有一支12000人的强大物流配送网络;华商圣锐
广告公司立足北京,已成为联系4A公司与各地强势媒体的广告运营交易平台。

近年来,华商传媒集团逐步加大在互联网、户外、出版等领域的投资
步伐,旗下华商网、辽一网等均为所在区域门户网站,96128都市购物网拥有较强的线上线下交易能力。

集团还参股辽宁天禹星电子科技公司、江苏
三六五网络公司、北京磨铁图书公司等国内有阻碍力的传媒企业。

华商传媒集团正在着力打造以都市报纸为核心的平面传媒集团,并终
将成为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的一流传媒集团。

2、各报简介及市场地位
《华商报》,综合类都市生活报,日报对开60版,期发量60万份,20 08年经营收入突破6亿元,单日广告最高收入达到768万元,是陕西(西安)地区发行量、广告收入和阻碍力最大的一份报纸。

2005年至2007年,在全国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主办的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上,《华商报》连续三届跻身全国晚报都市类报纸前四名,稳居第一方阵。

报社还获得了“全
国地点报社治理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

《新文化报》,综合类都市生活报,日报对开32版,期发量40万份,2008年广告收入 1.92亿元。

《新文化报》以“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为宗旨,主动引导社会舆论,丰富市民生活,是吉林省发行量、阅读率、阻碍
力最大的报纸。

《华商晨报》,综合类都市生活报,日报对开32版,期发量50万份,2008年广告收入 2.3亿元。

《华商晨报》新闻犀利、信息全面,市民化、都
市化风格突出,是辽沈地区发行量、平均阅读率和阻碍力最大的报纸。

《重庆时报》,综合类都市生活报,日报四开56版,期发量40万份,2008年广告收入 1.5亿元。

《重庆时报》融新闻性、可读性、服务性、有用
性于一体,是重庆市一份极具竞争力与成长性的平面媒体。

《消费者导报》,是华商报社主管主办的一份周三报,目前出版有《房
周刊》和《健康周刊》,均为整装订全彩色印刷,4开64版。

《房周刊》,以西安房地产、装修、居家行业信息为要紧内容,发行量逾10万份。

《健康周刊》立足医疗药品、保健养生、美容健身等行业,面向社会主流人群公
布权威、有用的医药信息,引领时尚健康生活潮流。

《钞票经》,创刊于2004年,面向中产以上家庭,为中国都市主流人
群提供全方位理财工具,倡导“钞票经生钞票,钞票生万物”的财务自由,
目前已名列理财类杂志前茅。

《名仕》,创刊于2005年,致力于打造中国人文时尚男人刊,展现高
端主流阶层的生活追求和生活方式。

《淑媛》,创刊于2007年,是中国第一本高尚女性生活双周刊,倡导“知性、富足、摩登”,为成熟女性提供国际化视野和文雅的生活感受。

《大众文摘》,2003年改版,为“理想人一辈子、美满家庭”提供指南,以人物故事为特色,为读者提供“有故事的人物,有味道的生活”,期发量名列国内文摘类杂志前茅。

《自驾游》,中国第一本高端汽车旅行时尚月刊,也是各地车友会、车
友俱乐部的团体举荐刊物和收藏率最高的汽车旅行读物,发行量和阻碍力
均领先于国内同类期刊。

3、《大众生活报》简介
《大众生活报》,是华商传媒集团一份具有战略意义的生活服务类周
报,随着天津滨海新区进一步开发开放以及天津经济建设和都市进展的需
要,于2008年6月18日进行了全新改版,四开,基础页码100P,期定价2元,铜版纸加新闻纸,全彩印刷。

改版后的报纸定位于“天津惟一中产家庭生活指导报”,以“天津都市生活有用手册”出现“全心全意为天津人民服务”宗旨,“索引、体验、评判、互动”八字办报方针独秀津城,有用资讯时尚表达,人文气息浓郁,
正以期发行20万份强势阻碍天津主流消费走向。

在设计上,采纳国际流行
的小报型张,倡导“方便阅读、方便携带、方便留存”;在内容上,采纳时下流行的分叠设置,新闻、风尚、生活、钞票经、家园、健康、校园、滨
海等,最大限度地为读者提供各方面生活信息。

另外,吸取“《三联生活周刊》+《Timeout》”的模式,在服务都市生活的同时融入人文气息,着力打
造“品质生活、财宝意识、公民社会”,以期成为天津一张崭新的文化名片。

《大众生活报》锁定天津中产家庭,目标读者群具有较强的经济基础
和品质生活需求,对都市消费和都市文化具有较为强势的阻碍力。

《大众生活报》力求做一份讲责任的生活服务类报纸,每期推出重点新闻策划,《重塑5·12——汶川地震纪念特刊》《80后进化论》《天津24城记》《新青年的都市青春》《天津老城守望者》等一系列专题报道,用专门视角探寻了天
津都市生活背后的深层文化性格,《阳光100物业之乱》《谁能找到好工作》《天津“山寨药”调查》《超市,超市!——降价潮引起的蝴蝶效应》《大梅江置业白皮书》等深度调查稿件,以客观扎实的采访报道了与市民生活
息息有关的新闻事件。

另外,每周质量报告、风尚、汽车、数码、美食、
旅行、健身等栏目,以有用性文章引导天津主流消费潮流。

改版一年来,《大众生活报》发行量逐月递增,同时与中信银行等大客
户建立起长期伙伴关系,同时赢得其VIP客户长期订阅本报。

《大众生活报》正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服务并阻碍着那个都市的主流人群。

4、其他分支机构
2003年开通,通过多年进展,形成了新闻中心、华商论坛等一批核心
栏目。

据第三方统计结果,华商网业已成为流量、阻碍力稳居西北首位的
新闻门户网站。

2007年6月18日,西安华商网络传媒有限公司成立,在长春、重庆、
北京等地成立了子公司,并控股辽一网络有限公司,形成以华商网为基础,
聚合各地网络的华商传媒集团新媒体矩阵。

黄马甲物流配送公司
从报刊发行起步,业务延伸至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领域,拥有一支1 2000人的物流配送队伍,形成以西安为中心,辐射长春、沈阳、重庆等地,
共有246个配送站、44个零售站的强大物流配送网络。

2006年,黄马甲开展了电子商务业务,构建了“黄马甲配送网、零售分销网、96128购物网、96128呼叫中心、96128便利连锁店、图书期刊销售网”六网合一,中国西
部“规模最大、价格最优、配送最快、免配送费,货到付款”的电子商务
平台。

形成了网购、话购、直销三位一体的运营模式。

柳斌杰指出,黄马
甲进展电子商务的体会要好好总结,“这是中国新闻出版领域改革的成果”。

柳斌杰讲:“黄马甲在物流、配送和运输等领域都有进展,还要进一步完善
物流体系,一定要把物流的产业做大。


从开始只送报纸进展到现在集送报纸、牛奶、米面油、日常生活用品
等商品为一体的综合物流配送公司。

公司本着“黄马甲方便千万家”的经营理念,紧密结合自身优势,持续升级配送网络,力求成为全国一流电子
商务、物流配送及报刊发行企业。

华商数码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2001年12月成立,是一家专业从事报刊印刷的高新技术企业,先后在重庆、长春等地注册成立分公司。

公司拥有一流的印刷设施和技术精深的
印刷队伍,承担着华商传媒集团所属报刊及国内上百家报刊的印刷业务,
正在由传媒印刷高科技企业向综合性印刷企业转型。

2007年,公司实现工业总产值 2.7亿元。

北京华商圣锐广告有限公司
是4A公司与各地强势媒体的集约交易平台。

华商圣锐广告有限公司以
华商传媒集团为依靠,独家代理《华商报》(西安)、《新文化报》(长春)、《华商晨报》(沈阳)、《重庆时报》(重庆)、《大众生活报》(天津)等五大强势综合类都市生活报的外埠广告,在上海、广州设有办事处。

华商圣锐已成为立足北京、联系各大闻名广告公司与各地强势媒体的
集约式运营交易平台。

5、国际资本运作项目
引进国际资本
2008年1月17日,华商传媒集团与世界知名媒体投资与运营公司——
瑞士百讯达集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结成战略合作伙伴。

百讯达集团
对华商网络传媒公司注入巨额投资,这也是其在中国市场的第一家网络媒
体合作经营投资项目。

进军海外市场
2008年3月28日,华商传媒集团投资控股《南非华人报》的战略合作协议正式签约,标志着华商传媒集团的国际媒体投资合作战略迈出新的一步,开始进入国际传媒市场的宽敞舞台,同时也是华商传媒集团参与国际
传媒产业竞争的有益尝试。

《南非华人报》是南非最要紧的华文报纸之一,在非洲具有较大的阻
碍力。

华商传媒集团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南非华人报》打造为非洲
最大、最有阻碍力的华人报,更好地承担起“服务当地华人,促进中非交流”的媒体责任。

打造投资平台
2008年4月,华商盈通传媒投资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公司注册资本
1亿元人民币,系华商传媒集团下属的全资控股子公司。

北京华商盈通传媒投资有限公司定位于专业化的传媒行业投资公司,
其成立标志着华商传媒集团资本运营业务正式进入国内一线都市,也意味
着华商传媒集团的资源能够在更高的平台和更广的范畴内进行整合。

华商传媒集团败走天津《大众生活报》难讲再见《大众生活报》改版
两周年的时候,一桌酒局只有专门少人参加:总编辑、执行总编、一位中层、几个行政人员。

他们尚且是这张报纸的“守留人”。

但过不了几日,这些名头前面会加上两个字:前任。

在5月25日,这强颜欢笑的酒局上,“历史的今天”被数次提及,带着回忆的欢乐与现实的苦楚,啤酒夹杂着高涨的情绪,嘴里伴着叫嚣与哀怨,
像这张在垂暮中挣扎的报纸一样,一切尚有生气,但光鲜早已不在。

两年前的这一天,陕西华商集团再次进军天津,开启了低成本运转4年的《大众生活报》,刊号由日报改为周报。

他们招兵买马,组建团队,将所有
的雄心壮志押宝到一个数年前失败的报纸上,并使出浑身解数跻进天津报
业市场的夹缝中。

一切看似成功,但失败转瞬即来。

21个月后,华商集团突然宣布退出天津,《大众生活报》刊号保留,开始“再一次”的低成本运营。

一消息
沉睡的风吹进楼道,无人办公。

上午10点,楼里有行政人员在搬运办公设备。

商业新闻部的房间里放满了
电脑,各种旧报纸和杂志堆在门旁,有人小心翼翼地在里面翻找,拿起一
些看似有价值的刊物,收好。

这是4月22日。

在之前的一个小时里,新闻部组织了一个碰头会,来探讨
下周的选题。

会议开得专门懒散,议题差不多集中在“下个星期是否还出报”。

九点半,新闻中心主任郝博闻接到电话,通知部门内所有职员10点到友谊路北方人才市场开大会。

通知是口头传达,尽管所有人都差不多预料到“今天会出什么事”。

但接到通知后,办公室里依旧略微“骚乱”了一下。

碰头会赶忙解散,是否出报的咨询题悬而未决,新闻部的职员只是被要求
“稳当住”。

10点的大会开了1个多小时,华商集团从西安总部过来的领导下达了对《大众生活报》以后去留的决定:报纸以后只留二十个左右的版面,留下十余
人留守进行低成本运作,其余人员遣散、赔偿。

但现场参加会议的职员认
为,“更多的是务虚。


这差不多宣告了《大众生活报》的“死刑”。

尽管在友谊路4号那幢四层小楼里,“死刑”的消息差不多谣传了近两个月——一开始还只是中层之间的
小道消息,但专门快就扩大到整个报社的职员。

“你如何打算?”会后,那个咨询题明显比“下一期还做什么选题”更值
得探讨。

第一开始头疼的是中层。

因为他们还要组织团队一直正常出报到5月10日。

“但明显”,新闻部主任郝博闻讲,“职员不可能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稿件
上了。


拧成一股的绳子专门快散开,楼道里的空间被各种纸箱子占据。

有人在收
拾东西,原先打理好的过期《大众生活报》散乱在地面——它们被迅速收
拾好,又被迅速打乱。

持续有人从故纸堆中查找自己往常做过的报道,这些过刊在先前看起来一
文不值,但现在,它是每个人手中的救命稻草。

在以后的一段时刻内,报
纸将成为简历,代表着这家报社记者的水准,或被认可,或成为无用的旧
历而被再次抛弃。

“最后一期未缩版的报纸,几乎是在空转情形下做出来的,但所幸没有人
埋怨,还算顺利。

”郝博闻讲。

这位新闻部主任,在接到通知后开始着手和
部门的4名职员谈话。

话题的范畴也是集中在“今后如何办”上。

新闻部是《大众生活报》负责采编的主力部门,记者的素养大多值得称道。

郝博闻并不担忧他们的以后前途。

实际上,在“死刑”到来之前,部门里
差不多有3名职员先后离职,进入天津的其他媒体。

“那个地点的工资不是太高,大众生活报一直在‘坚持’自己的运转,加
上专门多记者是外地人,收入给他们造成不小的压力。

”郝博闻坦言,在《大众生活报》工作,除了能得到采编技能上的关心,钞票的方面,专门难维
系高水准。

“能坚持下来的,有专门多理想主义者。

”他讲。

在最后的一段时刻里,理想主义在这家报社仍没有破灭。

例如大量可供职
员阅读的杂志,即便在报社“留守”的时期里,仍旧供应充足,杂志能够
随便翻阅,记者之间会经常讨论不同的报道方式和新闻源。

而且,即便是
那场宣判“死刑”的大会召开后数天,一些职员仍旧抱有“可能会死灰复
燃”的心态。

这种心态和“以后在何方”并存,成为一个虚化的矛盾体蔓延在报社
里。

一方面,所有人都在为新工作做预备;另一方面,更多的人还沉醉在
“不可能就这么完了”的幻境中。

“走与不走,是个咨询题;留下来做什么,也是咨询题。

”疑咨询的持续扩大化,最终形成了谣言。

在4月22日职员签订离职合同之前,“报社可能会卖给其他媒体”的消息在口耳相传。

尽管到现在,《大众生活报》还属于华商集团,但在非离即散之前,任何一
个小道消息都足以在本来就不稳固的职员心态中造成轩然大波。

“那时候任何消息都足以对你以后的决断造成不小冲击。

”郝博闻讲。

最后,少数的职员留在了报社,包括几名受到《劳动法》爱护的孕妇。


其他人则自寻其路。

郝博闻选择离开,因为“华商做事太绝”,也因为“《大众生活报》两次失败,差不多不可能涅盘”。

二没有天花板的屋顶
《大众生活报》是在上一次失败后涅盘——然后再一次倒掉。

2004年,在都市报市场上“战无不胜”的陕西华商集团进军天津,当时拿
到的刊号确实是《大众生活报》,雄心勃勃的华商集团想在天津做一份大开行日报。

当时天津的主流都市报《每日新报》正如日中天,《今晚报》也依靠着庞大的发行量雄踞市场。

这两份媒体占据了天津人早晚的阅读生活,也垄断着
广告份额。

华商想凭借自己多年办都市报的资历,挤进这片肥沃的市场。

华商想复制
其狼性文化,在天津市场上以经营为先,强势进攻。

2005年6月,当第一批华商媒体人还没看清天津的全貌,就在仓皇中行左
转右,最终不得不临时舍弃攻势,退而求守——像今天一样留下不多的人,
开始漫长的低成本运营。

《大众生活报》尽管昙花一现,却给天津媒体市场留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一位天津资深媒体人回忆,当年由于《大众生活报》显现,造成了天津各
报媒体记者都神经紧绷,“每天对比《大众生活报》新闻成了例行会议。

”他讲。

那一次华商集团尽管走麦城,却并未打击占据天津报业市场的信心。

《大众生活报》惨遭失败,但培养了许多人才,这些年轻的“天津华商人”被分
配到集团其他地区的媒体工作。

他们有些是《大众生活报》涅盘后的主力军——几年后,将在未知中经历第二次失败。

“2005年的散伙饭,专门多人都抱在一起痛哭。

”吴彦讲。

她是2004年第一批《大众生活报》的职员,同样也经历了报纸的第二次失败。

“如果有一天能够再做《大众生活报》,第一期报纸一定要做‘查找大众人’。

”这是那次席间吴彦经历最为深刻的话。

2005年,被“雪藏”起来的《大众生活报》卧薪尝胆在市区里的一个写字间。

像今天一样,报纸还在连续出,只是印量专门少。

“甚至当时还有好稿点评”,吴彦讲。

当时,整个《大众生活报》也只是十
几个人,吴彦觉得它是在等一个东山再起的契机,而其他媒体则认为,华
商集团早晚会再次“亮剑”天津市场,只是时刻咨询题。

2008年6月,那个时刻到了。

尽管经济危机大背景让《大众生活报》的复
出看起来并不是如何靠谱,但在动员会上,新任报社的总编辑依旧提出了
两个让人听起来让人“有些热血沸腾”的概念:逆势上扬、没有天花板的
屋顶。

“没有天花板的屋顶,大致是指没有什么新闻不能做,没有什么不能想”,郝博闻讲明了这句话更深层的意义,“例如人一辈子,没有天花板,确实是有底线,但没有上线,更高一层的境域。


吴彦也对这句话经历犹新,除此之外,她还无法忘却再一次进入《大众生
活报》时的情形。

2008年6月,《大众生活报》改版后大批量招人时,吴彦和其他“大众人”
一样,在离开的三年里,差不多有了一份稳固的工作。

“但当时仅仅是看到“大众”两个字都会怦然心动。

”那之后,吴彦辞职,再一次踏进《大众生
活报》的报社门槛。

那时,报社地点还在云南路森淼清华园高层的一个4室单元,复出的第一
份《大众生活报》就在那儿制作出来,一共64页,耗时一个星期,8个人制作——不分黑夜白天。

“我还记得,我们的主编干累了,就蜷着身子睡在地上,打一个盹起来,再连续干。

”吴彦回忆,由于当时办报的条件十分困难,人手不够用,
往常在《大众生活报》做美编的同事都会赶过来免费帮忙。

最让人头疼的是,改版初的《大众生活报》还没有自己的印刷部门,“只好拿去沈阳印刷。

”正式发行那天,几个布满黑眼圈却精神抖擞的年轻人大半
夜跑到火车站为新报纸“接生”。

对吴彦来讲,第一份报纸制作的并不行看,“然而大伙儿就像看到一个期待已久的小孩出生一样,喜悦若狂。


“全心全意为天津人民服务。

”这是《大众生活报》改版上市后打出的刊物口号。

现在看来,它纯朴,充满理想主义的纯真,同时以一种低调的姿势
开始了充满磕绊的运转。

它也开启了天津新闻的新力量,口号里带有的革
命性质,让天津人看到了另一种的新闻写作。

而“没有天花板的屋顶”这句理想主义者的宣言,在其后的年月里拌合着
报纸的命运,以一种戏剧的方式照进现实——最终,《大众生活报》的天花板依旧倒塌了。

三变数
郝博闻是在2008年9月来到《大众生活报》的。

“当时的新闻部还不是专门成熟。

”他的到来,给报纸的新闻增加了一些新的空气。

开始的时候,《大众生活报》的新闻只是以一种简单的形式显现,郝博闻用
“荒蛮时代”来形容那个时期——没有专题、没有文本模式、没有章法,
只有少量的采访。

因此,改变成为当时的主旋律。

在他的带动下,新闻部开始刮起“学习风”。

由于当时部门的记者大多是大学毕业生,同意的教育也差不多上传统的“八股文”,因此必须有“新奇东西显现才行”。

学习,成了新闻部日常的要紧“活动”。

郝博闻将自己的平常积攒的报纸和杂志都搬到报社,供记者阅读。

“我们会去讨论稿子应该如何做,什么是深度,如何处理专题。

如此循序
渐进地,每一个人都会介绍自己最近在哪个杂志上看到一篇好的稿子,然
后进行分析。

”在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报纸杂志后,新闻部团队有了长足的进步。

这种调整与改变,在日后的一段时刻里为新闻部提供了良好的采编空间,
由于不接触经营任务,新闻部成了写作者的“天堂”。

2009年年底,《大众生活报》进行了第二次改版,新闻纸改铜版纸,写作模
式进一步确定,并相对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新刊印出来后,反应专门不错,当时专门多报社的职员都不敢相信这是自己做的。

”郝博闻喜爱那个时期的《大众生活报》,看起来那时确实是“没有天花板的屋顶”。

“你能够想专门多情况,然后去做。

”他讲。

当一切看起来步入正轨时,整个《大众生活报》报社也在经历着种种“变数”——制度的调整与人员的改变并存,部门整合又打乱,绩效指标继而
三番五次地重写。

实际上,在两年的时刻里,《大众生活报》一直纠结于各种变数。

这恰似过山车一样,职员在持续的变化中经历各自命运的高低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