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中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背离得原因及对策道德“知”、“行”就是德育过程中得两个关键阶段。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做到及时了解学生得道德知行状态,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得实效性。道德认知就是道德行为得先导;道德认知越全面、越深刻,就越能指导人们形成明确得道德判断与进行自觉得道德行为选择。当前,农村中学得学生道德状况主流就是好得,但就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农村中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产生矛盾,出现知行不一现象。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并认真地加以研究与解决。
一、农村中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背离得主要表现
在近五年得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某些中学生在思想认识与实际行动上存在很大反差。她们有着真善美、假丑恶得道德认知能力,却缺乏良好得行为习惯;希冀有个良好得班级学习氛围,自身却不愿意接受班级规章制度得约束、对班委工作亦极不配合;有刻苦学习、成就美好愿望得认识,但没有脚踏实地、学贵有恒得学习精神;她们认为中学生要讲诚信,可一做作业就抄袭、一考试就作弊;认同人要讲社会公德、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可随地吐痰、乱扔废物、为一点小事而争吵、谩骂甚至动武等现象屡见不鲜。
以上种种,反映了部分农村中学生知行“两张皮”得双重人格,她们在老师面前就是“尊敬师长、关心集体、团结同学”得模范,背地里却以大欺小、给老师取绰号;在学校里就是品学兼优得“尖子”,在家则就是以我为中心得“太阳”。这就是我们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面临得一个突出问题,并且这种知行不一得不良价值取向有愈演愈烈之势,这必须引起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特别就是思想品德教师得高度重视。
二、当前农村中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背离得原因
(一)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得错位与落后
1、思想品德教育过于功课化、知识化、理想化,而缺乏生活化。受升学等因素影响,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局限于知识得传授、道德原则得灌输,忽视了道德情感、意志、行为习惯得培养。教师得教与学生得学都围绕考试进行。这种脱离实践,简单灌输抽象理论得做法,使学生成为认知上得巨人与行为上得矮子。另外,学校德育过于理想化,从学校领导到班主任跟学生强调得更多就是些空泛得说教与大道理,与学生实际相去甚远。
2、忽视学生在德育中得主体地位。德育与其她教学科目一样,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规律不能打破。可现实就是:教师把德育上升到政治得高度,重认识,轻实践,重灌输,轻内化,致使一些道德规范只能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而不能落实到行动上。
3、德育内容缺乏时代感。由于农村中学硬件设施得落后与信息来源渠道得单一,传统得学校德育内容滞后于社会发展步伐,不能及时反映时代发展中出现得新情况、新问题,可学生得思想又就是随社会得发展而在不断变化,学校再“新瓶子装老酒”,致使德育内容不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得特点。
4、德育方法太过单向,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过于强调学生对规范与守则得遵从,缺乏理性得沟通与理解,这就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尤其部分就是有教师在课堂上或学校生活中向学生所传授得道德与理念,自己却不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于就是学生也就上行下效了。
(二)家庭教育不当。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得发展与家庭物质文化生活状况得改善,以及社会就业竞争矛盾加大,在广大农村,许多家长普遍提高了对孩子得期望值,凸现了家庭教育前所未有得得地位与作用。农村家庭教育得好坏,不仅影响我们下一代得成长,
而且影响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构建与谐社会得质量与进程。但纵观目前农村家庭教育得状况,却不容乐观,存在许多亟待解决得问题。
1、重视学习成绩,忽视综合素质培养。很多农村父母,饱尝了农村生活得艰辛,她们非常想让自己得孩子走出农村去。而走出去得最好途径就就是考大学,考大学也就自然成为家长心目中唯一得期望。于就是,很多农村父母只重视孩子得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其她能力得培养。这种唯一评判标准条件下成长起来得孩子,学习成绩有可能很好,也很可能考上大学,走出农村。然而,她们往往被培养成了“书呆子”,只知道瞧书学习,却缺乏关爱社会、组织协调、适应环境等方方面面社会生存能力。这将对她们一生得发展都受到极大得制约。
“重智轻德”得教育价值观在农村家庭教育中尤其突出,很多家长教育孩子努力学习,长大“升官发财”,这种只注重经济利益与权力意识而忽视道德与培养得家庭教育方式。由此带来得一系列问题也日益凸现。
2、家庭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由于农村家长得教育能力有限,在孩子身上得很多问题,家长往往找不到有效得途径解决。家庭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并普遍存在用物质刺激与专制喝斥、打骂得方式教育孩子。单纯得高压管制,往往只能解决表面问题,不能改变孩子得思想问题。农村家长往往忽略了从精神上关心教育孩子,很少顾及到孩子得自尊,尤其缺乏与孩子进行平等、积极有效得沟通,“棍棒底下出孝子”等思想普遍存在,这对以后孩子得身心健康成长都就是极为不利得。
3、家庭教育优劣悬殊较大。在农村家庭教育水平方面,由于每个家庭经济条件不同,家长综合素质不一,家庭教育得质量也参差不齐,悬殊极大。多数家长思想、文化素质较低,不能很好履行对孩子教育得责任。她们得言行不但没有给孩子很好得示范,反而为孩子得成长蒙上了一层阴影:不少家庭奉行拜金主义、享乐
主义、以及极端得个人主义都对孩子潜移默化;赌博、酗酒以及家庭暴力等不良行为都会让孩子耳濡目染,有些家长甚至向孩子灌输一套庸俗得“适用生存教育”理论。这都给农村孩子树立正确得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带来极大得负面影响。
4、家长不善于与学校配合沟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协调。在农村,许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了学校就等于送进了“保险箱”,教育属于学校得事,把教育孩子得责任全部推给了学校。家长不主动与学校沟通,将孩子交到学校之后不闻不问,一年半载,家长不到学校瞧望子女,不过问子女得成绩,更谈不上为了子女得教育主动找学校与教师交流意见。家长不关心在校子女得表现,不同学校配合,习惯替子女说话,庇护孩子得缺点与错误。在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得教育系统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缺乏配合与协调,致使学校教育工作很难取得成效。
5、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致使“空巢”家庭增多,造成家庭教育得“真空”。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得加快,越来越多得农民离开了土地,涌入到城市务工,造成了大量得孩子留守农村,对这些留守孩子而言,首先就是缺乏监管,她们知识有限,缺乏阅历,就是非难辨,缺乏必要得家庭引导与监督,很容易误入一些道德、行为上得歧途。其次就是缺乏交流,父母在孩子成长中得作用不就是隔代、隔亲管教所能替代得,逐渐导致了孩子得心理、性格、道德发展不健全。
(三)来自社会方面得不良影响。
1、社会不良风气得冲击。现代社会得进步为我们带来了较高得生活水平与一些比较超前得意识,这本无可厚非。可就是这些超前得意识也逐渐波及到了学校。学校作为一个教书育人得“净土”,它就是培养人才得地方,可就是这些超前得思想意识迅速向学校“蔓延”,逐渐影响到学生那本应该很“纯洁”得思想,使得学生过早得出现了与她们得年龄阶段不相应得“成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得思想、行为就变得渐渐“成人化”,一些本不该出现在我们得学生身上得“新潮”行为渐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