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的辨证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的病因病机
中风的病因,通过现代医家的大量实践,已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目前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中风
痰、风、火、虚、瘀,筏疾病演变过程中,并非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密切关联。临床上常见痰火互结,风火相煽,瘀痰阻滞等。
中风的辨证分型
1中风先兆
症见眩晕,心悸,肢体麻木,手足乏力,舌强。
2中经络
症见手足麻木,口角歪斜,语言不利,甚或舌强语蹇,半身不遂,病位浅,多无神志改变。
脉络空虚,风邪入中者苔薄白,脉弦滑或弦数;
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者头晕头痛,耳鸣目眩,舌红苔黄,脉弦细而数或弦滑。
3中脏腑
症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病位较深,病情危重。
闭证:伴口,半身不遂,牙关紧闭,两手握固,面赤气粗,喉中痰鸣,二便不通,脉弦滑而数。
脱证:伴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撤肢冷,二便失禁,脉细弱;如见汗出如油,瞳孔散大或两侧不对称,脉微欲绝或浮大无根,为真阳外越之危候。
4分型归纳
中风的中医辨证,各家意见不一,有按病位,有据症候,而从多数临床文献看,以后者多见。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在中风的舌象、脉象等诊断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如
中风的治疗
1疗效标准
睡、呼之答不确切)2分;神昏1分;昏愦(神昏兼脱证)0分。②语言表达:正常4分;亠般表达、命名不能3分;说话成句而表达不清2分;不能说单词、词组1分;语言
而肌力差3分;上举平肩或略过肩2分;上举不到肩1分;
指分别动作有效而肌力差3分;握拳伸指2分;屈指、握不成拳、不会伸1分;不能动0分。⑤下肢髋关节:正常4分;抬高45度以上3分;不足45度者2分;摆动、能平移1分;不能动0分。⑥下肢趾关节:正常4分;伸屈自如、力弱3分;伸屈不全2分;略动1分;不会动0分。
部分功能不全3分;部分自理、需人辅助、可行走2分;站立迈步、需人照料1分;臣卜床0分。
(2)疗效评定:满分为28分,起点分不超过18分。基本痊愈:积分>24分;显效:积分增加超过10分;有效:积分增加超过4分;无效:积分增加不足4分或反而减少者;死亡。
2分型治疗
3专方治疗
用法:每丸重3克,1日3次,每次1丸,3个半月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73例,基本痊愈79例,显效32例,有效5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93.1%。
(8)抗瘫灵
组成:制马钱子300克,水蛭30克,白花蛇30克,川芎30克,蜈蚣30克。
用法:马钱子按药材炮制规范加工。先将白花蛇和蜈蚣共研细饣粉(以减少毒副作用),再与研为细粉的其他三药合匀,装人胶囊,每粒含药粉3克,贮瓶备用。于每晚睡前开水送服1~5粒。服后即卧床,切忌活动。应从小剂量开始服,服后肢体有蚁行、灼热或麻
木感,均属正常反应。如无此反应,次日递增2粒,以后隔周递增1粒,连服90天,停服2~3月。
疗效:共治疗100例,基本痊愈31例,显效38例,有效2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3%。
4.老中医经验
处方:黄芪30克,地龙4.5克,炒僵蚕9克,当归9克,川芎4.5克,山萸肉6克,桃仁6克,红花6克,石菖蒲6克,赤白芍各6克。7剂。
于5月10日复诊。服后流涎见少,尿略减,半身稍能活动。原方再续:黄芪30克,当归9克,川芎4.5克,地龙6克,桃仨6克,石菖蒲9克,熟地12克,白芍12克,红花9克,萸肉9克,钩藤12克910剂。上方服完已能扶持起立,言语大致清楚。
按:王清任补阳还五汤是治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的有效方剂o本病属气虚血滞,脉络瘀阻的症候,系本方之适应症。以黄芪补气为主,配合当归、川芎、桃仨、红花、地龙等活血通络之品,使气足血行,脉络得通而获效。
5用药规律
中风用药,古今有所不同,分述如下:
(1)对历代医家409首方中统计,中风用药333种,其中应用较为集中的药物如下表:
(2)对民国初年以前部分著名医家共23位的56则医案(实际统计51则)统计表明;用得最多的是甘草,其次依次为茯苓、人参、半夏、白术、陈皮、当归、生姜、黄芪、牛膝、竹沥、麦冬、熟地(10次以上)。
(3)建国后部分医家统计77例医案,用药221种,用得最多的是当归(50次),其次为白芍、钩藤、茯苓、甘草、半夏、牛膝、生地、菖蒲、地龙、黄芪(30次以上)。
(4)对80年代发表的20首专方(治疗人数2656例)用药情况统计,归纳如下表:
增加。建国后,在用药上则重视养血益气、平肝熄风。近十余年来,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急剧增加。曾对黄芪、当
发现含有铁、锰、铜、铬、锝等,对中风患者的微量元素失常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表明活血益气的药物对治疗中风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针灸治疗
1体针
1.1半身不遂
1.2口角歪斜
1.3闭证
1.4脱证
2头针
取穴:
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
操作:选28~30号长1.5~2.0寸毫针,针与头皮呈3 0。夹角快速刺入头皮下,快速捻转2~3min,每次留针3 0min,留针期间反复捻转2~3次。治疗时让患者活动肢体,隔日1次。
取穴:主穴:运动区、感觉区。配穴:晕听区、足运感区、语言2区
操作:以主穴为主,语言不利加语言2区;眩晕加晕听区;下肢瘫痪明显加足运感区。患肢对侧取穴,足运感区针双侧,沿头皮进针至规定深度后,以每分钟200~250
次频率持续捻转3~5分钟,留针15分钟,或接电针仪,以500~700次/分频率连续波刺激15~20分钟,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宜。每日1次,15~20次为一疗程。
疗效:以上法共治疗1805例,总有效率在93.4%~98. 5%之间。
3眼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