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一》教学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识字一》教学实录

还是去年甜甜的声音,还是去年活泼的笑容,讲台上盈盈一站,就是一幅清清爽爽的泼墨风景画。

年轻的史春妍把识字课上得极为厚重,充盈着浓郁的文化氛围,尤其把义理识字演绎得淋漓尽致。

请欣赏精彩片段:

师:鞭炮声声响起来了,喧天的锣鼓响起来了,我是你们的妈妈,你怎么给我拜年?

生:祝妈妈万事如意。新年快乐。

师:现在,我是一位老奶奶,你怎么给我拜年?

生:祝你笑口常开。身体健康。

师:小朋友真聪明,会根据不同的人说不同的祝福。咱们来看看拜这个字。双手合一,像不像抱着拳头拜年的人?注意四横不能丢。

师:(出示华人普天同庆图)春节最热闹。远在国外的人都张灯结彩,汇聚一堂,普天同庆,喜气洋洋。你们感受到了吗?

师:谁能读出来,读得喜气洋洋的?

生:春节饺子拜年。

长期以来,我的脑海中就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识字教学,只要有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底子,多了解一点训诂知识,学生学习起来其实很轻松,所谓的错别字也并不会像现在这样如洪水猛兽,滔滔泛滥。很高兴,史春妍的课堂验证了我的想

法。她严格遵循着汉字本身的规律,带领学生在生活的场景中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来追本溯源,阐释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而这种阐释,恰恰吻合了词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放到语言中来应用,来为阅读与交际服务。这种阐释,也恰恰诠释了写字教学中最重要、却被我们屡屡忽视的环节:孩子们面对着眼花缭乱的一大堆生字,究竟怎么一步步认识、熟悉并掌握呢?孩子们在识字能力的形成过程中,究竟怎么突破,与生活链接呢?

这些问题,在史春妍的课堂上,似乎都不再成为问题。一个小小的“双手合一”,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把“拜”字还原成了一幅民俗生活画,还原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故事,学生自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汉字文化的熏陶,感受着汉字本身的魅力,惊叹着我们祖先的智慧。

请继续欣赏:

师:看,老师又带来了什么?

生:粽子

师:观察一下,为什么粽子是米字旁。

生:米做的。

师:五月五,是端阳。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同学们跟着读一读。想不想看看。

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还感受到了什么?可以一边看一边交流。

生:岸上的人很多。

生:划船的人也很多。

生:岸上的人在喊加油。

师:端午节就是这样一个喜气洋洋,龙舟竞渡的日子。谁来读。

生:端午粽子龙舟

师:端午做这些都是为了纪念一个人

生:为了纪念屈原。

师:都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屈原投江自尽,人们为了不让鱼吃,所以划龙舟,投粽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记住这个节日。

生齐读。

没有简单的讲解,没有刻意的雕琢,几千年前那个漫漫求索的诗人,那个民族的骄傲,就这样与粽子、端午节和龙舟紧密相连。学生盎然的兴趣中,自然从内心深处生长着对识字的需求,对祖国文字和民族文化的热爱,生长着理性的识字习惯:看到一个生字,首先不是去记它的形、音、义,而是问问这个字为什么要这样写。正像北师大的佟乐泉教授所言:“我们不能单靠数字、成绩来衡量孩子的识字能力……我们把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写法都交给他了,但是当他阅读和写作的时候,他需要什么?这个过程中儿童最关注的是意义理解。”史春妍的识字课堂,恰恰就在教给学生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

我不能苟同高林生局长的点评:“这节课虽然充满了文化,但是失度了。因为这节课主要目的是把字写好。至于文化,一辈子也学不完。”我想这节课的主要目的不是把字写好,而是牢牢地记住这些汉字,记住这种识字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汉文化的博大精深,以至于以后再见到这些字会感觉特熟,“像看见

自己的亲人一样,无需仔细看,就知道是谁,因为非要到这个程度,我们才能读,才能写。”(佟乐泉)至于写字教学,有专门的写字课来加以落实,如果真要拿出十五分钟来写字的话,或许学生的字会变得更漂亮,但是他们的识字能力却定然会大打折扣。

然而史春妍的教学同样是浮躁的,不是源于浮躁的设计,而是源于浮躁的心态——教师的眼里根本没有学生。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低年级的课堂,在某种程度上,习惯的培养远比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它应该是我们脑袋里始终不能放松的一根弦。可是当学生做过那段应景的写字操之后,当学生握起一支支各色的铅笔之时,我们只听到教师向征象地提醒过写字姿势,学生却充耳不闻:整班学生,大约有百分之九十是趴在桌面上的,低垂的脑袋让人看着心疼。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投影出来的一个特写镜头:一位小女孩儿,脑袋几乎与课本相吻,凹进的指肚抱着歪斜的铅笔。当时,台下一片哗然。才一年级的孩子啊,还是需要教师把手扶持的阶段,如果史老师肯低下她悠闲的头,身体力行地走到学生中间,扶起一个个需要帮助的肩,握起一双双需要帮助的手,我想她的姿容一定会更为优美,学生幼稚的铅笔字看起来一定更为漂亮。

再如写字之前的巩固阶段:

师:咱们要来学习写字了。这些字,还认识吗?……

师:有一个跟手有关。

生:是拜字。

师:还有一个字,也跟手有关。

生:扫。

师:看图:这个小姐姐扫地。她拿着什么在扫地?她的手变成了提手旁,右边变成横山。记住了还要把它写好看。师示范。

师:请小朋友拿出铅笔,打开习字册,开始写。注意你写字的姿势。

……

师:我们再来学拜字。横画多的字,横与横之间要等距离。最后一横要长,像大手托住了小手。请小朋友也来写一个字。

这个和手有关的字,史春妍的本意是想说扫墓的扫,但是学生却说成了拜年的拜。这时候,我不由得为这个孩子赞叹起来:学得多专心呀,“双手合一”,就这样被他牢牢地印在了小脑瓜里!然而史老师却轻轻松松地放弃了这个闪光点,直接引到“扫”上去了。我不禁为这个孩子惋惜起来。简简单单地调一下指导的顺序:“你是课堂上的有心人!我们一起来拜一拜(双手抱拳),注意:横画多的字,横与横之间要等距离。最后一横要长,像大手托住了小手。请小朋友也来写一个字。”相信所有的学生一定会像这位小男孩一样把这个美丽的积淀沉在心中。

写字如此,发言也是如此。

纵观整堂课,从“谁是高手”开始:读书高手、写字高手、发言高手们不时可以得到一枚小小奖章。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鼓励方式,孩子们为了奖章会高高举起他们的小手。但是,这也是一个很糟糕的评价方式,活跃的是课堂气氛,散乱的是孩子思维。整节课上,这样的小奖章随处可见,但是不管对于教者还是对于学生,都好像完成了一个必须的仪式或程序,没有更多的惊喜,没有心领神会的笑容。设想一下,如果课堂上非要借助物质来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