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述“媒介即讯息”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述“媒介即讯息”

一、名词解释:

媒介:凡是能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物质。也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特定符号和信息的物质实体”,它包括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及其生产、传播机构。媒介一词具有多义性,在不同场合有不同含义。例如我们可以说语言、文字是传播媒介;可以说电话、电脑、报纸、书籍、电视是传播媒介;同样,我们也可以说报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是传播媒介。

讯息:原意为音讯、文电、文告、消息等。在传播学中,讯息是指由一系列有序性符号(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组成的表达特定信息的符号系统。而这个系统包括信息和符号两个部分。信息是包含在讯息中的抽象量,而讯息是信息的载荷者;讯息是具体的,信息是抽象的。

媒介即讯息:就是说从长远的角度看,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换句话说,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因此,对于社会来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二、观点的意义:

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它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从唯物史观出发看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媒介工具和技术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具有推动社会前进和变革的巨大力量。这一点,已经为信息社会发展所证实。

麦克卢汉曾举例说“由于飞机加快了运输速度,它又使铁路塑造了城市、政治和社团的形态趋于瓦解,这个功能与飞机所运载的东西是毫无关系的”。

三、观点的局限:

(1)在这个理论中,他认为媒介技术是社会变革和发展惟一的决定性因素,这就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见不到社会的踪影,它丝毫不能解释不同的媒介特征与特定的历史文化情境及意向之间的相互关联。

(2)在其理论中,我们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成了完全受自己所发明的媒介技术或工具主宰的对象。也就是说他在过度重视技术的同时,没能充分认识到人

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3)他的理论的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试图由此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感觉是重要的,但人并不是完全受感觉支配的低等动物,更重要的是人具有人的理性活动,这种理性活动反过来会对感觉以及作为它们的延伸形式的媒介产生能动的制约作用。

麦克鲁汉的媒介理论只强调了媒介工具和技术的巨大能动性的一面,而没有看到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对它制约的一面,其理论具有明显的片面性。

四、个人观点:

首先,我们要承认:麦氏是从宏观的历史角度来看媒介的作用的,而并不是就微观的事物来讨论的。麦氏理论实际上强调和突出了媒介本身对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人们接受的信息渗透着媒介的某种特性,即使同一个信息,它的呈现形态不同,人们对他的理解和感受也会不同。

比如国庆大阅兵这个消息,各个媒介都是采取现场直播的方式。电视媒介通过卫星传播,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为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奉上一场盛宴,而且还占据受众广的特征;网络因自身的快速直接性也给城市居民带来了便捷,但因技术要求、多媒体网络普及等原因在电视数量上受众不比电视媒介;广播媒介只能用声音、文字方式,因传播形式的单一而被很多人忽略,也因此而不受到大多数人的追捧;传统的纸质媒体因受印刷时间的差异、版式设计、图片采取等因素的影响,传播实况的信息相对滞后。虽然是有各异的想法和做法,但是每个受众都会有自己的选择,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其次,他是从功能角度来看问题的:麦氏从媒介技术的功能作用的角度理解“内容”,提出任何媒介的“内容”总是另一媒介。这一思路却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媒介,不仅仅把媒介视为一种传播手段,也可能是组织知识的方式,组成人际关系的重要一环。媒介有时候也是一个系统,比如计算机网络,它在作为媒介的同时,本身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同时这些信息也可能改变世界。又比如我们总能在生活中听到别人说:“谁谁,是个知识分子,因为他戴眼镜,兜里别着钢笔。”这些曾经是流行一段时间,记录一段历史的风尘,见证技术的飞跃。

最后,我想说的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时代,我们生活的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对于这个“石破天惊”的奇语,身处当代的我们如果不能把媒介和讯息融为一体,我们还不如把二者的关系定格为“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的交融局面。此刻,就让岁月见证媒介发展,让后人评论前人经验之谈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