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矛盾性格与最终和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静 ” 复其根, 归根曰静。 是万物未经扰动的本然状
故乡了吗 & 非也。自然灾害, 社会动乱并非因他的归隐而 乾坤大改, 世道依旧阴黑丑恶。自身的历史伤疤, 以及山 “炎火屡焚如, 野乡村的凋敝, 触目惊心。 螟蜮恣中田。 风 雨纵横至, 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 寒夜无被眠。造夕 ’ 怨诗楚调示庞主薄邓治中 》 ( 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 “徘徊丘垄间, 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 桑竹残朽株。 借 ” 《 ’ 归 问采薪者, 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 死殁无复馀。 园田居 》 其四 ( 旧痛新伤, 交错袭击, 他怎能安然于菊丛 之中 & 事实上, 在他冰冷的外衣之内, 却藏着一颗火热的 心。身居田园, 心系时局, 未能超脱出世。 此时的陶渊明仍未能真正跳出三界,看破红尘,可 谓一个人隐心不隐的矛盾组合体。根据弗洛伊德潜意识 学说,每个人都是由三重人格所构成:本我、自我和超 我。
$ % &( ’()* ) 心。 ” 可见, 把陶渊明简单理解为超于尘世的隐逸
之人并不确切。陶渊明自有其作为世俗人物的思想和生 “淡 ” “不淡 ” 活的另一面, 是 与 交织的矛盾统一体。 所谓“淡 ” ,在魏晋玄学中,是作为一个哲学概念而 存在的。而在士族文人生活中, 又是作为一种理想人格、 交友之道和处世方式的思想范畴而存在的。陶渊明生活 “固穷 ” 的困苦, 的气节, 骞翮的猛志, 三者交织, 时而在 “不淡 ” 其心中激荡起一腔忧愤和豪气, 这是他 的一面。 “不为五斗米折腰 ” 陶渊明 , 厌恶官场, 向往田园, 追求自 “淡 ” “淡 ” “不淡 ” “淡 ” 由, 这是他 的一面。既 又 , 难 又难 “不淡 ” ,针锋对峙,使陶渊明难以从仕与隐的矛盾中解 脱出来。因此, 迫于压抑, 陶渊明必须有新的选择, 为自 己找一个生命的出口。 人只有在困厄中, 拯救自己, 才能超越自己, 升华自 己。陶渊明之所以成为历代文人的精神典范,而没有被 历史消释,自有他的独到之处。他既有乱世之悲和现实 “真想 生活之痛, 就有淡化消解这种悲痛的努力和需要。 《 !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 + 他成 初在襟, 谁谓行迹拘。” 为了自己生命的百度文库士。一方面“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 《 “养真衡茅下, 《 ! 连夜独酌 》 +, ! 辛丑岁 先” 庶以善自名 ” + ,从玄学中寻求一种虚远流 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 化的理论解脱,表现了一种达生贵我的人生态度。另一 “开荒南野际, 方面, 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 ! 归园田居 》其三 + ,又从田家生活之中获得了一种 间 ”《 精神生活依托, 从而淡化了痛苦, 消释了仕与隐的矛盾, “久在樊笼里, 《归 走上了归真返朴之路, 复得返自然。 ” 园田居 》 其一 + 二、 双重人格的碰撞 几仕几隐, 多少忧患!陶渊明并未止步于剪不断、 理 还乱的矛盾之中,他执着地踏上了自己独特的征程,体 味着人间仙境般的田园生活: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 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盥濯于檐下, 或采菊于东篱, 南风吹拂的新苗, 日见茁壮的桑麻, 无不 “山涂馀霭, 是美妙的诗歌。 宇暖微宵。 有风自南, 翼彼新 《 “ ! 时运 》 + 邻居时时来, 苗。” 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 ! 移居 》其一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 疑义相与析。 ”《 《 !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 + 叹。 ” 然而,陶渊明踏过辞官归隐的小桥,便找到心灵的 !"#$%"
“隐逸诗人之宗 0 ! ( " 1 2+ 3 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 自比高 洁之菊, 不畏秋寒, 不流世俗, 东篱采菊之英, 以之下酒, “靖节 ” 诗文终生, 私谥 , 俨然是传统文人的典范。然而, 通过全面而深入地考察和分析这个传统形象,笔者发 现, 阳光的另一面, 是影子的阴暗; 燃烧的火炬之下, 是 功名利禄和欲望的灰烬。阳光与影子二位一体,才是一 个完整的陶渊明。 任何一面之辞, 皆为缺失。 笔者的观点 是: 陶渊明的性格是矛盾的。他的卓越在于, 他在激烈的 矛盾冲突中,通过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人的和 谐, 他的矛盾性格最终达到了高度的和谐。 一、 仕与隐的彷徨 仕与隐是陶渊明一生行迹的边缘界限,在这个牢笼 般的界限中,他不得不时出时入,来来往往地游走于无 形反复的矛盾之间。作为在矛盾中彷徨挣扎的个体,他 是痛苦的,但同时也是幸运的。因为历史眷顾了他来体 验这多味的一切, 这对于陶渊明有着特殊的意义。 “少无适 穿过历史的丛林, 重新审视陶渊明, 他既有 《 “猛 1 归园田居 》 俗韵, 性本爱丘山 ” 其一 3 的天性, 也有
万方数据 !"#$%" !""
陶渊明的矛盾性格与最终和谐 以上是出仕原因之二—— — 猛志获骋。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 “时来苟冥会。 ” : 《赠羊长史 》 “圣贤留余迹, : 事事在中都。岂望游心 目, 关河不可逾。九域甫已一, 逝将理舟舆。 ” 《归去来兮辞 》序: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 德。 ” 以上是出仕原因之三—— — 诸侯惠爱。 由以上可知:陶渊明身处东晋末年之乱世,出身败 “大济于苍生 ” 《 ! 感士不遇赋 》 落地主之家, 的政治热情, 使他不得静心于安贫乐道。魏晋之世,天下多变,时有 “邦有道 ” 的曙光照亮他的心地。匡救晋室, 大展宏图之 志, 使之出仕, 绝非偶然。 陶渊明归隐之因, 更是随处可见: 《归鸟 》 “盿缴奚施, 诗末章说: 已卷安劳" ” 《感仕不遇赋 》 “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 : 达人之善觉, 乃逃禄而归耕。 ” 《饮酒 》 “行止千万端, 其六: 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 形, 雷同共毁誉。 三季多此事, 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 且当从黄绮。 ” 以上是归隐原因之一—— — 去危远害, 贤者避世。 《归园田居 》 “少无适俗韵, 其一说: 性本爱丘山。 ”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 “闲居三十载, : 遂与世事冥。诗书敦宿好, 林园无世情。 ” #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 》其三: “静念园 林好, 人间良可辞。当年讵有几, 纵心复何疑。 ” 以上是归隐原因之二—— — 为隐而隐, 归依园林。 《与子俨等疏 》 “性刚才拙, : 与物多忤。自量为己, 必 贻俗患, 黾勉辞世, 使汝等幼而饥寒。 ” 《饮酒 》 “深感父老言, 其九: 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 学, 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 吾架不可回。 ” 《宋传 》 “不堪吏职, 叙陶渊明为祭酒, 少自解归。 ” 以上是归隐原因之三—— — 喜好自然, 刚直忤俗。 综上观之, 仕与隐两方面之因, 交错融合, 注定了陶 渊明独特的经历与归宿。他之所以退隐南山之下,安于 躬耕田亩之中,并非只是心性使然,实为时代之弊端及 个人经历结合之必然。家道中落, 后有志入仕, 却苦于生 逢乱世, 风雨如晦, 时运不济。又为贫穷所迫, 先后做过 祭酒、 参军、 县令等小官。为官期间, 目睹官场黑暗, 又加 晋升无门,难展夙志,无奈之下,于彭泽令任上弃官归 田。由此可见: 政治理想和抱负是其思想主流, 隐居园田 是政治理想破灭后的必然归宿。 《魏晋风 鲁迅在讲演和杂文中, 多次论及陶渊明。在 “代表平和文章的有陶 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 中说: “陶潜总不能超于尘世, 潜。 ” 又说 而且, 于朝政还是留
万方数据
!"#
江西社会科学
!""#$ % “采菊东 者, 他遗弃了社会, 同时也被社会所遗弃。即便 篱下,悠然见南山 ” ,自娱自乐,仍不免只有“飞鸟相与 ( 《饮酒 》 》 还” 其五 ) 的孤独。他是理性的智慧的存在, 他 “奇文共欣赏, 《 ’ 归园 需要有同类的唱和。 疑义相与析 ” 田居 》其一 ( 只是一个理想而已,他隐居的是山野乡村, “相见无杂言, 《 ’ 归园田居 》 只能 但道桑麻长 ” 其二 ( 。他 没有心灵的盟友, 内心是孤独的。在颠倒混乱的社会中, 他不与社会合作,社会也不与他合作。象坠入无形的牢 笼, 与世隔绝。他只剩下了孤独, 潜藏在达观态度之后的 感慨与孤独。一个自觉地疏离于整个时代的人,即使是 大智大勇者,恐怕也难以摆脱这种疏离引起的孤立之 感。达观之外,是伤感、苦闷与悲愤,是浓重的忧世伤 生。他不适应那个世界, 那个世界也不适应他。 然而, 也就是他的不适应, 他的双重人格的矛盾, 才 成就了陶渊明独特的自我。他挣扎、抗争,终于破茧而 出, 把自我融入了自然。 陶渊明的自然概念,不仅是田园风光,更是委任运 “少无适俗韵, ” 《 ’ 归园田 化的精神之自然。 性本爱丘山。 “任性自然, 《 ’ 归去来兮辞序 》 (。 非矫厉所得 ” 居》 其一 ( 陶渊明自小就有一种随顺自然、知山乐水的秉性。后来 “伊余何为者, 即便无奈出仕, 勉励从此役。一形似有制, 素襟不可易。田园日梦想, 安得久离析。” 他人在官场心 “抱朴守静 ” “君 系田园, 执着于自然。他主张 , 认为这是 《 “ “静 ” 《老子 》 ’ 感士不遇赋 》 ( 朴” 子之笃素。 ” 和 都是 中 “朴 ” 常用的概念。 , 是指人未受到圣智、 仁义和巧利影响 《老子 》 “守静笃 ” “夫物芸芸, 的质朴的本性。 十六章: , 各
)*( + ,!- )
所谓本我, 指潜意识中与肉体接近, 最直接反映
肉体需要的力量。所谓自我,指的是本我与客观世界之 间的调解人。所谓超我,指的是从本我和自我中分划出 来的超越了自我的那种道德化的自我。而陶渊明双重人 格相抵触,说明他只是处在自我阶段,有待于升华至超 我阶段。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陶渊明,他是双重人格碰撞下 的矛盾结构体。 一是理想人格, 一是现实人格。 理想人格 主要源于家庭血统积淀和东晋士人矫前代之失而形成 的人格理想。现实人格主要源于陶氏家族的没落和诗人 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倾向和孤独情结。在陶渊明的心理 反映模式中, 有两个基本因素困扰着他, 使之不能解脱: 首先是家庭的需要与社会士风的影响,使他树立了冥合 儒道执着入世与隐逸出世相交融的性格。败落的官僚地 主之家, 承前启后的责任义不容辞。先祖之辉煌, 己身之 寡陋, 形成鲜明强烈的反差。 是责任更是压抑。 貌似承上 启下, 实是不上不下, 是一种自我身份的缺失断裂。这使 陶渊明陷于焦虑与迷茫。他找不到自己的定位,迷失了 自我的身份。他又必须给自己一个定位,拯救这个谱系 “福不虚至, 的断裂。 祸亦易来。夙兴夜寐, 愿尔成才, 亦 《 “白发被两鬓, ’ 责子 》 (。 已焉哉!” 肌肤不复实。虽有五 ’ 责 男儿,总不好纸笔……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 “霭霭停云, (, 子》 希望与失望交织成一片无奈。 蒙蒙时 《 ’ 听云 》 (, 雨, 八表同昏, 平路伊阻 ” 旧的社会制度和秩 序崩溃, 东晋玄风盛行, 士人追求安贫乐道, 崇尚自然。 在这种氛围之中,家庭与社会背向的要求,催化了陶渊 明性格的双重性。陶渊明另一个基本心理因素是:外界 的繁华与内心的孤独之差。陶渊明是宦海中的自我放逐
江西社会科学
!""#$ %
陶渊明的矛盾性格与最终和谐
!赵洪奎
陶渊明的性格是矛盾的。 仕与隐的彷徨, 双重人格的碰撞, 使他身处事理冲突的怪圈, 难以和谐。 他的卓 越在于, 通过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人的和谐, 他的矛盾性格最终达到了高度的和谐。 ! 关键词 " 陶渊明; 矛盾性格; 和谐 ! 中图分类号 " #$%& ! 文献标识码 " ’ ($%%. )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河南商丘 赵洪奎 , 男, 河南虞城人,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 “猛志固 1 杂诗 》 其五 3 的雄心。 志逸四海, 骞翮思远翥 ” 《 “采菊东篱下, 1 读 1 山海经 3 》 常在 ” 其十 3 和 悠然见南 《 1 饮酒 》 山” 绝 其五 3 的同是陶渊明。究其仕与隐的原因, 非一端。 陶渊明出仕之因, 在他的诗作中多次提及: 《饮酒 》 “在昔曾远游, 其十: 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 长, 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 似为饥所驱。 ” 《饮酒 》 “畴昔苦常饥, 其十九: 投耒去学仕。将养不 得节, 冻馁固缠已。是时向立年, 意志多所耻。 ” 《归去来兮辞 》 “余家贫, 序: 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 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家叔以余贫 苦, 遂见于小邑。 ” 以上是出仕原因之一—— — 口腹之役。 《拟古 》 “日月掷人去, 其二: 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 凄, 终晓不能静。 ” 《拟古 》 “少时壮且厉, 其八: 抚剑独行游。 ” 《杂诗 》 “忆我少年时, 其五: 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 海, 骞翮思远翥。 ”
故乡了吗 & 非也。自然灾害, 社会动乱并非因他的归隐而 乾坤大改, 世道依旧阴黑丑恶。自身的历史伤疤, 以及山 “炎火屡焚如, 野乡村的凋敝, 触目惊心。 螟蜮恣中田。 风 雨纵横至, 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 寒夜无被眠。造夕 ’ 怨诗楚调示庞主薄邓治中 》 ( 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 “徘徊丘垄间, 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 桑竹残朽株。 借 ” 《 ’ 归 问采薪者, 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 死殁无复馀。 园田居 》 其四 ( 旧痛新伤, 交错袭击, 他怎能安然于菊丛 之中 & 事实上, 在他冰冷的外衣之内, 却藏着一颗火热的 心。身居田园, 心系时局, 未能超脱出世。 此时的陶渊明仍未能真正跳出三界,看破红尘,可 谓一个人隐心不隐的矛盾组合体。根据弗洛伊德潜意识 学说,每个人都是由三重人格所构成:本我、自我和超 我。
$ % &( ’()* ) 心。 ” 可见, 把陶渊明简单理解为超于尘世的隐逸
之人并不确切。陶渊明自有其作为世俗人物的思想和生 “淡 ” “不淡 ” 活的另一面, 是 与 交织的矛盾统一体。 所谓“淡 ” ,在魏晋玄学中,是作为一个哲学概念而 存在的。而在士族文人生活中, 又是作为一种理想人格、 交友之道和处世方式的思想范畴而存在的。陶渊明生活 “固穷 ” 的困苦, 的气节, 骞翮的猛志, 三者交织, 时而在 “不淡 ” 其心中激荡起一腔忧愤和豪气, 这是他 的一面。 “不为五斗米折腰 ” 陶渊明 , 厌恶官场, 向往田园, 追求自 “淡 ” “淡 ” “不淡 ” “淡 ” 由, 这是他 的一面。既 又 , 难 又难 “不淡 ” ,针锋对峙,使陶渊明难以从仕与隐的矛盾中解 脱出来。因此, 迫于压抑, 陶渊明必须有新的选择, 为自 己找一个生命的出口。 人只有在困厄中, 拯救自己, 才能超越自己, 升华自 己。陶渊明之所以成为历代文人的精神典范,而没有被 历史消释,自有他的独到之处。他既有乱世之悲和现实 “真想 生活之痛, 就有淡化消解这种悲痛的努力和需要。 《 !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 + 他成 初在襟, 谁谓行迹拘。” 为了自己生命的百度文库士。一方面“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 《 “养真衡茅下, 《 ! 连夜独酌 》 +, ! 辛丑岁 先” 庶以善自名 ” + ,从玄学中寻求一种虚远流 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 化的理论解脱,表现了一种达生贵我的人生态度。另一 “开荒南野际, 方面, 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 ! 归园田居 》其三 + ,又从田家生活之中获得了一种 间 ”《 精神生活依托, 从而淡化了痛苦, 消释了仕与隐的矛盾, “久在樊笼里, 《归 走上了归真返朴之路, 复得返自然。 ” 园田居 》 其一 + 二、 双重人格的碰撞 几仕几隐, 多少忧患!陶渊明并未止步于剪不断、 理 还乱的矛盾之中,他执着地踏上了自己独特的征程,体 味着人间仙境般的田园生活: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 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盥濯于檐下, 或采菊于东篱, 南风吹拂的新苗, 日见茁壮的桑麻, 无不 “山涂馀霭, 是美妙的诗歌。 宇暖微宵。 有风自南, 翼彼新 《 “ ! 时运 》 + 邻居时时来, 苗。” 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 ! 移居 》其一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 疑义相与析。 ”《 《 !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 + 叹。 ” 然而,陶渊明踏过辞官归隐的小桥,便找到心灵的 !"#$%"
“隐逸诗人之宗 0 ! ( " 1 2+ 3 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 自比高 洁之菊, 不畏秋寒, 不流世俗, 东篱采菊之英, 以之下酒, “靖节 ” 诗文终生, 私谥 , 俨然是传统文人的典范。然而, 通过全面而深入地考察和分析这个传统形象,笔者发 现, 阳光的另一面, 是影子的阴暗; 燃烧的火炬之下, 是 功名利禄和欲望的灰烬。阳光与影子二位一体,才是一 个完整的陶渊明。 任何一面之辞, 皆为缺失。 笔者的观点 是: 陶渊明的性格是矛盾的。他的卓越在于, 他在激烈的 矛盾冲突中,通过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人的和 谐, 他的矛盾性格最终达到了高度的和谐。 一、 仕与隐的彷徨 仕与隐是陶渊明一生行迹的边缘界限,在这个牢笼 般的界限中,他不得不时出时入,来来往往地游走于无 形反复的矛盾之间。作为在矛盾中彷徨挣扎的个体,他 是痛苦的,但同时也是幸运的。因为历史眷顾了他来体 验这多味的一切, 这对于陶渊明有着特殊的意义。 “少无适 穿过历史的丛林, 重新审视陶渊明, 他既有 《 “猛 1 归园田居 》 俗韵, 性本爱丘山 ” 其一 3 的天性, 也有
万方数据 !"#$%" !""
陶渊明的矛盾性格与最终和谐 以上是出仕原因之二—— — 猛志获骋。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 “时来苟冥会。 ” : 《赠羊长史 》 “圣贤留余迹, : 事事在中都。岂望游心 目, 关河不可逾。九域甫已一, 逝将理舟舆。 ” 《归去来兮辞 》序: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 德。 ” 以上是出仕原因之三—— — 诸侯惠爱。 由以上可知:陶渊明身处东晋末年之乱世,出身败 “大济于苍生 ” 《 ! 感士不遇赋 》 落地主之家, 的政治热情, 使他不得静心于安贫乐道。魏晋之世,天下多变,时有 “邦有道 ” 的曙光照亮他的心地。匡救晋室, 大展宏图之 志, 使之出仕, 绝非偶然。 陶渊明归隐之因, 更是随处可见: 《归鸟 》 “盿缴奚施, 诗末章说: 已卷安劳" ” 《感仕不遇赋 》 “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 : 达人之善觉, 乃逃禄而归耕。 ” 《饮酒 》 “行止千万端, 其六: 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 形, 雷同共毁誉。 三季多此事, 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 且当从黄绮。 ” 以上是归隐原因之一—— — 去危远害, 贤者避世。 《归园田居 》 “少无适俗韵, 其一说: 性本爱丘山。 ”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 “闲居三十载, : 遂与世事冥。诗书敦宿好, 林园无世情。 ” #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 》其三: “静念园 林好, 人间良可辞。当年讵有几, 纵心复何疑。 ” 以上是归隐原因之二—— — 为隐而隐, 归依园林。 《与子俨等疏 》 “性刚才拙, : 与物多忤。自量为己, 必 贻俗患, 黾勉辞世, 使汝等幼而饥寒。 ” 《饮酒 》 “深感父老言, 其九: 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 学, 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 吾架不可回。 ” 《宋传 》 “不堪吏职, 叙陶渊明为祭酒, 少自解归。 ” 以上是归隐原因之三—— — 喜好自然, 刚直忤俗。 综上观之, 仕与隐两方面之因, 交错融合, 注定了陶 渊明独特的经历与归宿。他之所以退隐南山之下,安于 躬耕田亩之中,并非只是心性使然,实为时代之弊端及 个人经历结合之必然。家道中落, 后有志入仕, 却苦于生 逢乱世, 风雨如晦, 时运不济。又为贫穷所迫, 先后做过 祭酒、 参军、 县令等小官。为官期间, 目睹官场黑暗, 又加 晋升无门,难展夙志,无奈之下,于彭泽令任上弃官归 田。由此可见: 政治理想和抱负是其思想主流, 隐居园田 是政治理想破灭后的必然归宿。 《魏晋风 鲁迅在讲演和杂文中, 多次论及陶渊明。在 “代表平和文章的有陶 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 中说: “陶潜总不能超于尘世, 潜。 ” 又说 而且, 于朝政还是留
万方数据
!"#
江西社会科学
!""#$ % “采菊东 者, 他遗弃了社会, 同时也被社会所遗弃。即便 篱下,悠然见南山 ” ,自娱自乐,仍不免只有“飞鸟相与 ( 《饮酒 》 》 还” 其五 ) 的孤独。他是理性的智慧的存在, 他 “奇文共欣赏, 《 ’ 归园 需要有同类的唱和。 疑义相与析 ” 田居 》其一 ( 只是一个理想而已,他隐居的是山野乡村, “相见无杂言, 《 ’ 归园田居 》 只能 但道桑麻长 ” 其二 ( 。他 没有心灵的盟友, 内心是孤独的。在颠倒混乱的社会中, 他不与社会合作,社会也不与他合作。象坠入无形的牢 笼, 与世隔绝。他只剩下了孤独, 潜藏在达观态度之后的 感慨与孤独。一个自觉地疏离于整个时代的人,即使是 大智大勇者,恐怕也难以摆脱这种疏离引起的孤立之 感。达观之外,是伤感、苦闷与悲愤,是浓重的忧世伤 生。他不适应那个世界, 那个世界也不适应他。 然而, 也就是他的不适应, 他的双重人格的矛盾, 才 成就了陶渊明独特的自我。他挣扎、抗争,终于破茧而 出, 把自我融入了自然。 陶渊明的自然概念,不仅是田园风光,更是委任运 “少无适俗韵, ” 《 ’ 归园田 化的精神之自然。 性本爱丘山。 “任性自然, 《 ’ 归去来兮辞序 》 (。 非矫厉所得 ” 居》 其一 ( 陶渊明自小就有一种随顺自然、知山乐水的秉性。后来 “伊余何为者, 即便无奈出仕, 勉励从此役。一形似有制, 素襟不可易。田园日梦想, 安得久离析。” 他人在官场心 “抱朴守静 ” “君 系田园, 执着于自然。他主张 , 认为这是 《 “ “静 ” 《老子 》 ’ 感士不遇赋 》 ( 朴” 子之笃素。 ” 和 都是 中 “朴 ” 常用的概念。 , 是指人未受到圣智、 仁义和巧利影响 《老子 》 “守静笃 ” “夫物芸芸, 的质朴的本性。 十六章: , 各
)*( + ,!- )
所谓本我, 指潜意识中与肉体接近, 最直接反映
肉体需要的力量。所谓自我,指的是本我与客观世界之 间的调解人。所谓超我,指的是从本我和自我中分划出 来的超越了自我的那种道德化的自我。而陶渊明双重人 格相抵触,说明他只是处在自我阶段,有待于升华至超 我阶段。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陶渊明,他是双重人格碰撞下 的矛盾结构体。 一是理想人格, 一是现实人格。 理想人格 主要源于家庭血统积淀和东晋士人矫前代之失而形成 的人格理想。现实人格主要源于陶氏家族的没落和诗人 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倾向和孤独情结。在陶渊明的心理 反映模式中, 有两个基本因素困扰着他, 使之不能解脱: 首先是家庭的需要与社会士风的影响,使他树立了冥合 儒道执着入世与隐逸出世相交融的性格。败落的官僚地 主之家, 承前启后的责任义不容辞。先祖之辉煌, 己身之 寡陋, 形成鲜明强烈的反差。 是责任更是压抑。 貌似承上 启下, 实是不上不下, 是一种自我身份的缺失断裂。这使 陶渊明陷于焦虑与迷茫。他找不到自己的定位,迷失了 自我的身份。他又必须给自己一个定位,拯救这个谱系 “福不虚至, 的断裂。 祸亦易来。夙兴夜寐, 愿尔成才, 亦 《 “白发被两鬓, ’ 责子 》 (。 已焉哉!” 肌肤不复实。虽有五 ’ 责 男儿,总不好纸笔……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 “霭霭停云, (, 子》 希望与失望交织成一片无奈。 蒙蒙时 《 ’ 听云 》 (, 雨, 八表同昏, 平路伊阻 ” 旧的社会制度和秩 序崩溃, 东晋玄风盛行, 士人追求安贫乐道, 崇尚自然。 在这种氛围之中,家庭与社会背向的要求,催化了陶渊 明性格的双重性。陶渊明另一个基本心理因素是:外界 的繁华与内心的孤独之差。陶渊明是宦海中的自我放逐
江西社会科学
!""#$ %
陶渊明的矛盾性格与最终和谐
!赵洪奎
陶渊明的性格是矛盾的。 仕与隐的彷徨, 双重人格的碰撞, 使他身处事理冲突的怪圈, 难以和谐。 他的卓 越在于, 通过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人的和谐, 他的矛盾性格最终达到了高度的和谐。 ! 关键词 " 陶渊明; 矛盾性格; 和谐 ! 中图分类号 " #$%& ! 文献标识码 " ’ ($%%. )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河南商丘 赵洪奎 , 男, 河南虞城人,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 “猛志固 1 杂诗 》 其五 3 的雄心。 志逸四海, 骞翮思远翥 ” 《 “采菊东篱下, 1 读 1 山海经 3 》 常在 ” 其十 3 和 悠然见南 《 1 饮酒 》 山” 绝 其五 3 的同是陶渊明。究其仕与隐的原因, 非一端。 陶渊明出仕之因, 在他的诗作中多次提及: 《饮酒 》 “在昔曾远游, 其十: 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 长, 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 似为饥所驱。 ” 《饮酒 》 “畴昔苦常饥, 其十九: 投耒去学仕。将养不 得节, 冻馁固缠已。是时向立年, 意志多所耻。 ” 《归去来兮辞 》 “余家贫, 序: 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 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家叔以余贫 苦, 遂见于小邑。 ” 以上是出仕原因之一—— — 口腹之役。 《拟古 》 “日月掷人去, 其二: 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 凄, 终晓不能静。 ” 《拟古 》 “少时壮且厉, 其八: 抚剑独行游。 ” 《杂诗 》 “忆我少年时, 其五: 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 海, 骞翮思远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