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遗产保护传统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stract Conservation activities of national heritages in China recorded by the governments could be traced back to the beginning of Zhou Dynasty with jifa and shifa coming out, which had a history of more than 3100 years.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historic celebrities' mausoleums and tombs promoted by nation began in early Han Dynasty, which had a history of about 2200 years. The earliest national standard about the range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s conservation was made and carried out in 495 AD.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ree traditions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in China: combining the conservation of famous mountains and rivers with that of historic celebritie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integrated conservation of the historic celebrities’ cultural and biologic genes and that of both buildings and their surroundings.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heritage in China,Conservation tradition,Architectural surroundings,Cultural genes
1 三千年连续不断的遗产保护传统值得骄傲
我国的遗产保护有着悠久的历史,概括地说,一 共经历了以下几个历史阶段:第一,草创阶段。本阶 段亦可称为封建阶段。第二,成熟阶段,也可称为郡
县阶段。第三,向国外学习阶段,也可称为开放阶段。 第一阶段,发源久远,但以周代为代表,主要体现是周 公所确立的祭祀法、谥法和帝王巡狩、名山大川的分级 保护体系和根据谥法所确定的历史名人保护体系基本定 型。第二阶段,秦代至清代,其中代表性的时代是唐宋 两代。主要表现为除传统的五岳四镇四渎以及历代帝王 将相等历史名人保护系统外,儒、佛、道三教都逐渐形 成或完善了自己的名山大川和历史名人保护体系。由于 郡县制和科举制度配套的实施,传统文化成为沟通城 乡,连接城乡古迹保护的精神纽带。名山大川和名人胜 迹的保护进入自觉阶段。如唐代已经明确地有了本土文 化的保护自觉,如唐太宗关于道士在僧人前的规定,对 孔子、老子、张道陵家族的褒封。唐代地方官自觉进行 风景名胜建设,如柳宗元,吴武陵,李渤。宋代开始兴 起的对郡县范围内的名胜古迹的自觉保护和法律保护, 对历代金石文字的考证,如欧阳修、赵明诚对金石文字 的收藏研究和著述。至于对故都的眷念不舍,因而留下 的《洛阳伽蓝记》,《东京梦华录》;对水经进行系统 注释因而留下不朽名篇《水经注》的郦道元;出于宗教
摘 要 中国历史上见诸官方记载的国家级遗产保护活动,当始于周朝初年。其标志为《祭法》和《谥法》的问世,距 今有3100多年的历史;由国家推动对历史名人的陵墓进行保护则始于汉高祖刘邦建国之初,距今约2200年;而最早的关 于建筑遗产保护范围划定的“国家标准”制定实施则始于495年。将名山大川的保护和历史名人的保护结合进行、重视 对社会精英的文化基因和生物基因的一体化传承保护、重视建筑物和建筑环境的协同保护,为中国建筑遗产保护的三大 传统。 关键词 中国建筑遗产 保护传统 建筑环境 文化基因
2 内涵丰厚的遗产保护传统应该重视
2.1 把名山大川的保护和历史名人的保护相结 合,是中华民族遗产保护的古老传统
大约经过五帝时代漫长的对自然的认识,到 了夏代,治水英雄大禹的部下伯益记录了全国范围
的治水过程中所经过的名山大川的重要历史信息, 这部治水笔记也就是被后世誉为上古奇书的《山海 经》。其中有大量的关于某山某水的出产和祭祀规 格的记载。说明在尧舜时代对名山大川的祭祀就已 经形成制度。这就是由名山大川的崇拜发展到对名 山大川的祭祀。而在上古时代,“国之大事,唯祀 与戎。”也就是说,除了打仗,就是祭祀。这祭 祀包括祭天,祭地和祭祖宗。其中对名山大川的 定点祭祀,可以说就是上古时期对名山大川的一 种保护。发展到周代,由周公姬旦所定的祭法13 和 谥法14开始明确的对历史名人的遗迹进行自觉保护 活动。这种把名山大川的自觉保护和历史名人的自 觉保护结合进行的习惯做法,是中华民族遗产保护 的古老传统。这种保护传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 的一大贡献,至今已经延续了三千多年历史。从大 处说,对名山大川的按照等级规范进行祭祀,实际 上包含着古代风景名胜建设与保护两个方面。而基 于谥法和祭法而产生的历史名人遗迹保护大体上可 以说属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遗产保护范畴。中国 古代很早就形成了“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 立功,其次立言”)的价值观15,这三不朽价值观 的产生和完善于周初的谥法、祭祀法是密不可分 的。因为“能御大灾,能捍大患者,则必见祭。” 不仅重要的历史人物要祭祀,“及夫日月星辰.民 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財用也.非此族 也.不在祀典.”换句话说,立德、立功,立言就 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尺,或者说衡量一个人能不能 算历史名人的评估标准。天上的“日月星辰”因为 可以给人类照明和指示方向,于人类有益,所以要 祭祀;地上的“山林川谷丘陵”可以为人类提供生 活来源,所以要祭祀16。当然,它们都是在我们的 祖先认识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完善 的。在我国,由古代名山大川祭祀和帝王巡狩传统 而产生了后世的所谓风景名胜区保护系列;由历代 名人的祭祀传统而衍生出从凌烟阁到乡贤祠的完整 历代名人胜迹保护系列。这是中华民族的特色。由 于我们的祖先崇尚元气说,认为名山大川和历史名 人都是天地间浩然正气所凝聚而成。换句话说,名 山大川就是地上的日月星辰,而日月星辰就是天上 的英雄豪杰。宋代状元、著名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 在他被元军囚禁过程中所创作的感天动地的《正气 歌》上写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 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沧溟。” 诗中还列举了历代浩然正气的代表的事迹。
汉高祖刘邦战争年代不尊重儒生是出了名的, 因为他曾经认为天下是打出来的,而不是儒生们论 出来的。所以才有拿儒生的帽子撒尿的不雅举动流 传后世。但司马迁写下的这个广为人知的轻慢儒生 的故事,实际上不能代表高祖刘邦对传统文化的态 度。他亲莅曲阜祭祀孔子,为孔子来到这世界上后 第一次高规格的礼遇。他打进咸阳前,却反对项羽 烧秦宫室,掘秦皇帝墓的行为。刘邦指责项羽的罪 行中第四条大罪就是“怀王约入秦无暴略掠,羽烧 秦宫室,掘始皇帝冢,收私其财。”③ 他在当皇帝 的第二年就专门下了《重祠诏》。诏曰:“吾甚重 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诸神当祠者,各 以其事礼祠之如故。”④“天子尊事天地,修祀山 川,古今通礼。”⑤ 刘邦在当上汉代开国皇帝后第 五年,就下诏以亡诸为闽粤王。他在诏书中说, “故粤王亡诸,世奉粤祀,秦侵夺其地,使其社稷 不得血食。诸侯伐秦,亡诸身率闽中兵以佐灭秦, 项羽废而弗立。”他和项羽的做法相反,充分尊重 亡诸,封他为闽粤王,王闽中地⑥。
26 华中建筑 HUAZHONG ARCHITECTURE 2/ 2008 第26卷
目的而留下的宗教遗迹考古著作,如《法显传》, 《大唐西域记》等。第三阶段,清末至今。代表性 时代是当代。清朝末季,列强强行打开中华大门, 开始了落后挨打的近百年的屈辱历史。在上世纪 初,康有为、梁启超等先知先觉睁开眼睛看世界, 仔细考察欧美等遗产大国的保护经验,为中国的遗 产保护提供借鉴②。上世纪30年代初,当时的国民 政府已经进行了古物保护的立法工作。新中国成立 后,我们也先后通过了《文物古迹保护法》,并成 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公约 的签约国。迄今为止,我国大陆地区已经有泰山等 33项世界遗产列入名录。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文 化部高度重视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今日世界有 着重要的影响。
明朝法律条文规定了孝陵等明代帝王陵墓各自 的保护范围。凡在禁限范围内,不得取土、取石、 开窑烧造、放火烧山12。南京的“神烈山铺舍以 外,去墙二十里,敢有开山取石、安插坟墓、筑凿 池台者,枷号一个月,发边戍充军。”对于谋毁宗 庙、山陵及宫阙,盗砍树株者,凡共谋者,不分首 从,皆凌迟处死。《明律笺释》、《大明律例。临 民宝鉴》等法律文书对于如何为破坏文物古迹的罪 行量化刑有更具体的说明。清朝的法律多仿明法, 兹不赘述。
自觉保护前代历史人物的墓葬也是刘邦带的 头。刘邦当皇帝第十二年,下了一道《置秦皇楚王 陈胜等守冢诏》。诏中明确的开出了一个保护名 单:“秦皇帝、楚隐王、魏安厘王、齐愍王、赵悼 襄王皆绝亡后,其与秦始皇守冢二十家,楚、魏、 齐各十家,赵及魏公子无忌各五家,令视其冢。 复,无与它事。” ⑦
汉朝初年刘邦所确立的一系列遗产保护政策, 尔后两千多年的岁月里,历代王朝或有曾增损,但 基本格局是不变的。
建筑与文化
Architecture and Culture ·全国第九次建筑与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选·
中国建筑遗产保护传统的研究
Tradition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in China
ຫໍສະໝຸດ Baidu
喻学才
Yu Xuecai
中图分类号 TU-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2008)02-0026-03
作 者 东南大学旅游学系教授
邮编 电子信箱 收稿日期
210096 yxcmt@sina.com 2007 10 15
宽广领域的遗产保护传统并无太多涉及。 笔者近20年来在中国旅游文化传统研究、中国历
代能工巧匠和著名古建筑研究过程中比较广泛地涉猎了 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如二十五史、各地方志、名胜 志、谱牒等史料,我在做其它研究过程中发现中国有自 成体系的建筑遗产保护传统。个人认为研究这样一个课 题可以为学界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可以纠正当前我国遗 产保护理念上的全盘西化倾向,可以提供一个由中华民 族三千多年岁月中无数先贤所探索总结的遗产保护经验 的文本,可以补充现行世界遗产评价体系的不足,可以 丰富和支撑《曲阜宣言》,可以指导中国在现代化城市 化过程中如何更好更全面的保护本民族的文化遗产,将 其传承给子孙后代。下面把本人的一些初步认识整理出 来,公诸学界,希望得到指正。
现在实行的联合国遗产公约所认定的 原真性等评价标准主要体现的是西方文化 的价值观。我国为签约国,贯彻其保护精 神和原则对于保护我国的遗产无疑是必须 的,但基于石构建筑遗存基础上的评价体 系并不完全适合中国遗产的实际。我国著 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等十多位先生2005年 所倡议形成的《曲阜宣言》①就是一个以 旨在解决世界遗产组织遗产评估标准如何 中国化问题为特征的专业共识,或者说就 是一份为木构建筑遗产保护讲话的宣言。 《曲阜宣言》虽然在技术层面上为木构建 筑遗产保护的特殊性讲了很有分量的话, 但对古代中国自成一体的木构建筑乃至更
另外,我们今天划定风景名胜区和古迹保护范 围,总是有空间的范围界定的。这种做法实际上也 是对传统的一种沿袭。据笔者有限的阅读范围,现 存文献中最早的遗产保护范围划定的国家标准当在 距今1502年前的北魏时期。太和十六年二月,朝 廷有《祀先代诸圣诏》。明令祭祀尧、舜、禹、周 公、孔子。太和十九年(495年)九月,下诏《旧 墓不听垦植诏》明令保护旧墓,不允许耕种:“诸 有旧墓、铭志见存,昭然为时人所知者,三公及位 从三公者去墓三十步,尚书令仆、九列十五步,黄
门、五校十步,各不听垦植。” ⑧ 这是明确的划界 保护,也是中国遗址保护范围划定的最早记载。文 成帝的诏书中之三十步、十五步、十步的三种保护 尺度约同于我们今天的文物保护单位分国家级,省 级和县级。
唐代对帝王陵墓的管理有严格的制度。比如, 划定保护范围,不准在保护区内更造新坟。但对先 于帝王陵墓存在的其他坟墓,则不准迁动。诏书指 示负责帝陵管理的官员管理的第一件事就是“立 封。”并且规定:“封内有旧坟墓,不可移改。自 今以后,不得更有埋葬。”⑨ 那么,唐代帝王陵墓 的保护范围到底多大?同卷有明确的规定:“敕: 诸陵柏城四面,合各三里内不得葬。如三里内一里 外旧茔须合祔者,任移他处。”唐代关于道教名山 佛教名山等也都有明确的保护范围。虽然没有我们 今天的核心保护区、缓冲区这些名词,但控制范围 还是很清楚的。帝陵既然有标准,其它等级的陵墓 也应有相应的保护范围要求。这里以唐代湖南桃花 源道观的保护范围为例。唐代桃花观的山界问题是 因为老百姓侵占道观的山场,地方官处理争议才被 记载下来的。桃花观的“此观四至,准建中二年 (781年)所定山界:东西阔七里,南北长九里, 周回三二里。东至厮罗溪五里,西至大江二里,南 至嶂山四里,北至大江五里。嶂山在祠堂南三里, 以分水岭为界。”⑩ 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帝王 后妃陵墓制度不容乱套。唐代宰相宋璟在给玄宗的 一份奏折中明确反对筑坟逾制,并且说明制度约束 的重要性。他说,“令之所载,预作纪纲。情既无 穷,故为之制度。不因人以摇动,不变法以爱憎。 金科玉条,盖以此也。” 当时皇后父亲死了,讨 好皇后的人主张让老爷子风光一番,把坟墓做得高 高大大的。因为“金穴玉衣之资,不忧少物;高坟 大寝之役,不畏无人。百事皆出于官,一朝亦可以 就。”他对当时皇后父亲的坟墓的高度,援引唐律 一品合陪陵葬的制度,主张“坟高三丈已上,四丈 以下。”反对违反国家法定的等级标准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