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讲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单元常见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本单元复习思路
本章复习重点:两个基本病变+两组不同
1.肺结核、血吸虫病的基本病变
2.菌痢和伤寒的不同(消化系统疾病)
3.流脑和乙脑的不同(中枢神经系统炎症)
第一节结核病
对人致病的结核杆菌主要为人型结核杆菌。主要由呼吸道吸入带菌飞沫或尘埃造成肺部感染。
一、基本病理变化
结核病是一种特殊性炎症,其病变特点是形成结核性肉芽肿,但基本病变不外是渗出、变质和增生。
好发于肺、浆膜、滑膜和脑膜等处。
(一)渗出为主的病变
见于结核早期或机体抵抗力低下、菌量多、毒力强或变态反应较强时。主要表现为浆液性或浆液纤维素性炎。
(二)增生为主的病变
当细菌量较少、毒力较低、机体免疫力较强时,表现为增生为主的病变,形成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的结核结节。
镜下典型结核结节中央常有干酪样坏死,其中含有结核杆菌,周围有类上皮细胞(数量最多)、Langhans巨细胞以及外周浸润的淋巴细胞和少量增生的成纤维细胞。
(记忆口诀:干累多领先!)
(三)变质为主的变化
当细菌数量多、毒力强、机体免疫力低或变态反应强烈时,渗出及增生的病变均可发生干酪样坏死。
坏死呈黄色、均匀、细腻,状似奶酪。镜下为红染无结构的颗粒状物,内含结核杆菌。
二、原发性肺结核的病理变化特点及结局
(一)原发性肺结核的病变特点
原发性肺结核病是指机体第一次感染结核杆菌引起的肺结核病,多发生于儿童。
病变特点:
首先在肺通气较好的上叶下部或下叶上部靠近肺膜处(肺门附近),形成肺内原发灶。
开始为渗出性,继而发生干酪样坏死。
很快侵入淋巴管,到肺门淋巴结,引起结核性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肿大及干酪样坏死。
重要知识点:原发综合征!
肺的原发灶(肺通气较好的上叶下部或下叶上部靠近肺膜处)
淋巴管炎
肺门淋巴结结核
三种合为原发综合征
(二)原发性肺结核发展和结局
1.淋巴道播散:浅表淋巴结结核穿破皮肤,形成经久不愈的窦道。
2.血道播散:多为原发性肺结核病的播散方式。
①全身粟粒性结核病:
②肺粟粒性结核病:常为全身粟粒性结核病的一部分。有时可仅局限于肺内。
3.肺外器官结核病:原发性肺结核病经血道播散的后果。
三、继发性肺结核病的病变特点及类型
继发性肺结核病是指人体再次感染结核杆菌而发生的肺结核病,多见于成年人。一是内源性感染:细菌从体内原有病灶,经血行播散至肺尖,形成潜伏病灶。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病灶活动而发展成继发性肺结核病。二是外源性感染,即细菌由外界再次侵入肺内而发病,较少见。
(一)继发性肺结核病的病变特点
由于继发性肺结核病时,机体对结核杆菌已产生一定的免疫力和变态反应,故病变一般能局限在肺内。
早期病变多从肺尖开始,肺门淋巴结一般不受累,很少发生血道播散,如果病灶蔓延,主要沿支气管在肺内播散。
病变易发生干酪样坏死,但周围常有增生性病变,形成结核结节。
病程长、病情较复杂,时好时坏,导致新旧病变交错存在。
(二)继发性肺结核的类型和病理变化
类型
1.局灶型肺结核
多位于右肺尖处
常以增生为主
病灶中央可发生干酪样坏死
患者常无自觉症状!!
少数病人可发展为浸润型肺结核。
2.浸润型肺结核
临床上最常见,属于活动性肺结核。
病变特点是在肺尖或锁骨下区病灶周围发生渗出、坏死,使病灶扩大。
患者有症状。及时治疗可痊愈。
如未及时治疗,干酪样坏死灶扩大,坏死物液化经支气管排出后形成急性空洞,内壁坏死层中有大量结核杆菌
空洞不断向外排出含菌的坏死物,经支气管播散而引起干酪性肺炎。
3.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在浸润型肺结核急性空洞的基础上,病变经久不愈而形成。病变特点是:
①厚壁空洞形成。洞壁内层为干酪样坏死,中层为结核性肉芽组织,外层为纤维组织;
②肺内出现新旧不同的播散病灶。(略)
4.干酪性肺炎
浸润型肺结核或急、慢性空洞内的细菌经支气管播散可致干酪性肺炎。
病变肺肿大、实变,坏死组织液化排出,可形成多个急性空洞。
患者常有明显全身中毒症状。
5.结核球
是一种有纤维包裹、境界清楚的球形干酪样坏死病灶,直径在2cm以上。
一般为单个,肺上叶多见。
(1)可由浸润型肺结核转为痊愈时,干酪样坏死灶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包裹形成;
(2)也可因空洞引流的支气管阻塞,使空洞内充满干酪样坏死物而形成;
(3)或由多个结核病灶融合而成。
结核球相对较稳定,可手术切除。
6.结核性胸膜炎
可发生于肺结核各个时期。
病变以浆液或浆液纤维素性渗出为主时,称渗出性结核性胸膜炎;
如以增生病变为主,则为增生性结核性胸膜炎。
第二节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可分为:
急性细菌性痢疾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慢性细菌性痢疾
一、病理变化
1.急性细菌性痢疾主要发生于大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最重。初期表现为急性粘液卡他性炎,随后大量纤维素渗出,与坏死的粘膜组织、中性粒细胞等一起形成特征性的假膜(假膜性炎)。假膜脱落后形成表浅、大小不等的“地图状溃疡”。
2.中毒型细菌性痢疾肠道病理变化表现为卡他性肠炎或滤泡性肠炎。虽然肠道病理变化较轻,但常于发病后数小时内发生中毒性休克和呼吸衰竭。
3.慢性细菌性痢疾由急性细菌性痢疾迁延而来。肠道病理变化表现为新老病变相互混杂。
二、临床病理联系
(1)毒血症:发热、头痛、乏力、食欲不振和末梢血白细胞增多。
(2)腹痛和腹泻:与炎症渗出和病变肠管蠕动增强有关。
(3)里急后重和排便次数增多:与直肠壁受炎症刺激有关。
(4)中毒性休克:严重的毒血症引起,多发生于2~7岁的小儿。
2002-1-92.细菌性痢疾病理改变最主要的部位是()
A.盲肠
B.回肠末端
C.直肠和乙状结肠
D.升结肠
E.降结肠
【答疑编号21100201】
答案:C
第三节伤寒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变特征是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以回肠末段淋巴组织的病变最为突出。
伤寒的本质是肉芽肿性炎。
一、伤寒的病理变化
(一)肠道病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