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遗传分析(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其它突变类型的筛选、鉴定:
– 对于其它的突变类型(如温度敏感型),也可以 通过培养条件的选择培养来筛选与鉴定。
可编辑版
10
(四) 突变型与重组型的批量筛选方法
为高效检测、分离混和群体中不同突变型,黎德 伯格夫妇设计了影印培养法。
– 该方法原理与选择培养法一致,但是采用影印 法将在完全培养基上单菌落同时接种到不同选 择培养基上同时对所有菌落进行选择培养,鉴 定效率大大提高。
可编辑版
19
2. F因子及其转移
接合:原核生物中,遗传物质从供体(“雄性”) 转移到受体(“雌性”)的过程。
致育因子(或F性因子,也叫F质粒)
染色体外的一个共价环状DNA分子
(94.5kb 细菌DNA的2% 1/3基因与接合有关)
可编辑版
20
2. F因子及其转移
据 F 因子有无以及存在状态
E.Coli 有三种类型:
可编辑版
6
细菌遗传的实验研究方法
(一) 细胞计数(培养物细胞浓度) (二) 建立纯系的方法 (三) 选择培养法鉴定突变型与重组型 (四) 突变型与重组型的批量筛选方法
可编辑版
7
(一) 细胞计数(培养物细胞浓度)
• 培养物中微生物计数方法 是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 术,其基本思路是: – 对原培养物进行连续稀 释; – 进行平板涂抹培养; – 由于每个细胞形成一个 菌落,计数菌落数; – 根据稀释倍数计算原培 养物中的细胞浓度。
MM+lay
MM+leu MM-原养型
精氨酸缺陷型 赖氨酸缺陷型 亮氨酸缺陷型
可编辑版
13
• 注意:
– (1)最初的培养基必须是非选择性的,即各种突变型都 能够在其上生长;
– (2)必须采用适当的方法如涂布或划线法,以使培养物 菌落之间要分开。
可编辑版
14
第 二节 细菌的染色体作图
• 接合 • 转化
可编辑版
9
(三) 选择培养法鉴定突变型与重组型
• 许多细菌的突变都与培养基营养成分及培养条件 有关。
• 营养缺陷型的筛选、鉴定:
– 选择培养法是根据菌株在基本培养基和营养培 养基上的生长表现将菌株分为原养型(也称为原 生营养型)和营养缺陷型(在基本培养基上不能 正常生长,只能在相应的营养培养基上生长)。
1是F+
8是F+
3. 中断杂交试验及染色体作图
1957年E.Wollman和E.Jacob设计
Hfr菌株 strs azir tonAr F﹣菌株 strr azis tonAs
gal+ lac+ gal﹣ lac﹣
链霉素 叠氮化物 T1噬菌体 半乳糖发酵 乳糖发酵
Hfr菌株 strs azir tonAr F﹣菌株 strr azis tonAs
2
第一节 细菌的细胞和基因组
DNA 长约1100μm 分子量约2.6×109
12μm×0.5μm
可编辑版
3
可编辑版
4
• 细胞结构
细胞膜 拟核 细胞质(核糖体) 细胞壁 (鞭毛 伞毛 荚膜 芽胞)
• 与真核细胞的差异 缺乏线粒体、叶绿体,无核膜;
• 染色体 裸露的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
• 附加体 小型环状DNA(质粒) 游离或整合状态
如何产生?
隔离培养后 不出现原养型
原养型的出现 以A、B菌株直接
接触为前提
2. F因子及其转移
1952年,W.Hayes
A菌株 链霉素 AB混合培养,原养型重组体
B菌株 链霉素
BA混合培养 , ×
细菌接合中遗传物质转移单向过程 (即从A →B株)
细菌分为两个类群(两种接合型)
供体(或雄菌株) 受体(或雌菌株)
步骤:
供体受体混合培养
↓
gal+ lac+
可编辑版
8
(二) 建立纯系的方法——纯培养
• 挑取由单个细胞繁殖而来的 菌落进行培养就可以获得由 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纯系。
• 通常采用平板表面涂布法或 划线法可以获得单菌落。这 种方法获得的纯系,称为 “菌种纯”。
• 有时采用显微操纵器进行菌 丝尖端切割等方法从单个细 胞直接培养建立纯系。采用 这种方法获得的纯系称为 “菌株纯”。
F+ F- F- Hfr 1234
Hfr 5 O M M O
1×7, 2×8, 3×8 → L
Hfr 6 O M M O
F- 7 L O O M 1、2、3、7、8 不是 Hfr
F+ 8
8O O
L
L
2×5, 2×6, 3×5, 3×6, 4×7 →M
5、6 、4是Hfr, 2、3、7 是F-
1×5, 1×6, 1×8, 2×7, 3×7, 4×8 → O
第七章 细菌的遗传分析
本章重点和难点:了解细菌进行遗传物质 交流的方式,掌握细菌染色体作图的方法。
细菌和病毒在遗传研究中的优越性
• 世代周期短 • 群体大
T7phage 20—30min E.Coli 20min 一支试管 数以百万计
• 遗传物质简单 一条裸露的核酸
• 单倍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不存在显隐关系
可编辑版
• 性导 • 转导
可编辑版
15
一. 接合
1. 接合现象的发现
1946年 J.Leaderberg和E.Tatum
E.Coli K-12
菌株A met- bio- thr+ leu+ thi+ 菌株B met+ bio+ thr- leu- thi-
可编辑版
16
单基因突变率 10 –6 回复突变 10-12 or 10-18
F﹣ 不含有 F 因子 F+ 含有一个自主状态的 F 因子
Hfr (高频重组菌株)
含有一个整合到染色体上的 F 因子
可编辑版
22
F + × F﹣ → F +
F性伞毛诱导tra可Y编z辑基版 因表达,产生核酸内切酶23
Hfr×F﹣→ 多数为F﹣
可编辑版
24
有4个大肠杆菌菌株1、2、3 和 4 的基因型均为a+b -,另外4个菌株5、6、7和8的基因型为a-b+,将两种不同 基因型的菌株充分混合后进行平板培养,以确定a+b+ 重组子的频率。在以下结果中,M表示许多重组子,L 表示少量重组子,O表示无重组子,请根据下述结果, 指出每一菌株的性别类型(Hfr、F+还是F-)
可编辑版
11
影印培养法
• 把长有许多菌落的母种培养皿倒置于包有灭菌丝绒布的木 质圆柱印章上,使其沾上来自平板上的菌落。然后可把这 一“印章”上的菌落一一接种到不同的选择性培养基平板 上。待这些平板培养后,对各平板相同位置上的菌落作对 比后,就可选出适当的突变型菌株。
可编辑版
12
影印培养法
MM+arg
– 对于其它的突变类型(如温度敏感型),也可以 通过培养条件的选择培养来筛选与鉴定。
可编辑版
10
(四) 突变型与重组型的批量筛选方法
为高效检测、分离混和群体中不同突变型,黎德 伯格夫妇设计了影印培养法。
– 该方法原理与选择培养法一致,但是采用影印 法将在完全培养基上单菌落同时接种到不同选 择培养基上同时对所有菌落进行选择培养,鉴 定效率大大提高。
可编辑版
19
2. F因子及其转移
接合:原核生物中,遗传物质从供体(“雄性”) 转移到受体(“雌性”)的过程。
致育因子(或F性因子,也叫F质粒)
染色体外的一个共价环状DNA分子
(94.5kb 细菌DNA的2% 1/3基因与接合有关)
可编辑版
20
2. F因子及其转移
据 F 因子有无以及存在状态
E.Coli 有三种类型:
可编辑版
6
细菌遗传的实验研究方法
(一) 细胞计数(培养物细胞浓度) (二) 建立纯系的方法 (三) 选择培养法鉴定突变型与重组型 (四) 突变型与重组型的批量筛选方法
可编辑版
7
(一) 细胞计数(培养物细胞浓度)
• 培养物中微生物计数方法 是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 术,其基本思路是: – 对原培养物进行连续稀 释; – 进行平板涂抹培养; – 由于每个细胞形成一个 菌落,计数菌落数; – 根据稀释倍数计算原培 养物中的细胞浓度。
MM+lay
MM+leu MM-原养型
精氨酸缺陷型 赖氨酸缺陷型 亮氨酸缺陷型
可编辑版
13
• 注意:
– (1)最初的培养基必须是非选择性的,即各种突变型都 能够在其上生长;
– (2)必须采用适当的方法如涂布或划线法,以使培养物 菌落之间要分开。
可编辑版
14
第 二节 细菌的染色体作图
• 接合 • 转化
可编辑版
9
(三) 选择培养法鉴定突变型与重组型
• 许多细菌的突变都与培养基营养成分及培养条件 有关。
• 营养缺陷型的筛选、鉴定:
– 选择培养法是根据菌株在基本培养基和营养培 养基上的生长表现将菌株分为原养型(也称为原 生营养型)和营养缺陷型(在基本培养基上不能 正常生长,只能在相应的营养培养基上生长)。
1是F+
8是F+
3. 中断杂交试验及染色体作图
1957年E.Wollman和E.Jacob设计
Hfr菌株 strs azir tonAr F﹣菌株 strr azis tonAs
gal+ lac+ gal﹣ lac﹣
链霉素 叠氮化物 T1噬菌体 半乳糖发酵 乳糖发酵
Hfr菌株 strs azir tonAr F﹣菌株 strr azis tonAs
2
第一节 细菌的细胞和基因组
DNA 长约1100μm 分子量约2.6×109
12μm×0.5μm
可编辑版
3
可编辑版
4
• 细胞结构
细胞膜 拟核 细胞质(核糖体) 细胞壁 (鞭毛 伞毛 荚膜 芽胞)
• 与真核细胞的差异 缺乏线粒体、叶绿体,无核膜;
• 染色体 裸露的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
• 附加体 小型环状DNA(质粒) 游离或整合状态
如何产生?
隔离培养后 不出现原养型
原养型的出现 以A、B菌株直接
接触为前提
2. F因子及其转移
1952年,W.Hayes
A菌株 链霉素 AB混合培养,原养型重组体
B菌株 链霉素
BA混合培养 , ×
细菌接合中遗传物质转移单向过程 (即从A →B株)
细菌分为两个类群(两种接合型)
供体(或雄菌株) 受体(或雌菌株)
步骤:
供体受体混合培养
↓
gal+ lac+
可编辑版
8
(二) 建立纯系的方法——纯培养
• 挑取由单个细胞繁殖而来的 菌落进行培养就可以获得由 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纯系。
• 通常采用平板表面涂布法或 划线法可以获得单菌落。这 种方法获得的纯系,称为 “菌种纯”。
• 有时采用显微操纵器进行菌 丝尖端切割等方法从单个细 胞直接培养建立纯系。采用 这种方法获得的纯系称为 “菌株纯”。
F+ F- F- Hfr 1234
Hfr 5 O M M O
1×7, 2×8, 3×8 → L
Hfr 6 O M M O
F- 7 L O O M 1、2、3、7、8 不是 Hfr
F+ 8
8O O
L
L
2×5, 2×6, 3×5, 3×6, 4×7 →M
5、6 、4是Hfr, 2、3、7 是F-
1×5, 1×6, 1×8, 2×7, 3×7, 4×8 → O
第七章 细菌的遗传分析
本章重点和难点:了解细菌进行遗传物质 交流的方式,掌握细菌染色体作图的方法。
细菌和病毒在遗传研究中的优越性
• 世代周期短 • 群体大
T7phage 20—30min E.Coli 20min 一支试管 数以百万计
• 遗传物质简单 一条裸露的核酸
• 单倍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不存在显隐关系
可编辑版
• 性导 • 转导
可编辑版
15
一. 接合
1. 接合现象的发现
1946年 J.Leaderberg和E.Tatum
E.Coli K-12
菌株A met- bio- thr+ leu+ thi+ 菌株B met+ bio+ thr- leu- thi-
可编辑版
16
单基因突变率 10 –6 回复突变 10-12 or 10-18
F﹣ 不含有 F 因子 F+ 含有一个自主状态的 F 因子
Hfr (高频重组菌株)
含有一个整合到染色体上的 F 因子
可编辑版
22
F + × F﹣ → F +
F性伞毛诱导tra可Y编z辑基版 因表达,产生核酸内切酶23
Hfr×F﹣→ 多数为F﹣
可编辑版
24
有4个大肠杆菌菌株1、2、3 和 4 的基因型均为a+b -,另外4个菌株5、6、7和8的基因型为a-b+,将两种不同 基因型的菌株充分混合后进行平板培养,以确定a+b+ 重组子的频率。在以下结果中,M表示许多重组子,L 表示少量重组子,O表示无重组子,请根据下述结果, 指出每一菌株的性别类型(Hfr、F+还是F-)
可编辑版
11
影印培养法
• 把长有许多菌落的母种培养皿倒置于包有灭菌丝绒布的木 质圆柱印章上,使其沾上来自平板上的菌落。然后可把这 一“印章”上的菌落一一接种到不同的选择性培养基平板 上。待这些平板培养后,对各平板相同位置上的菌落作对 比后,就可选出适当的突变型菌株。
可编辑版
12
影印培养法
MM+a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