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的设计要注意细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提问的设计要注意细节

仔细分析当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我们就会发现,教师在处理课堂提问的细节上存在着诸多误区。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该如何注意课堂提问的细节,走出提问的误区呢?

1注意提问的目标,忌节外生枝

在日常的评课中,我们往往比较关注学生参与课堂问答的比例高低。学生参与度越高,往往评价越高。一堂课中,教师提了多少个问题,其中有多少个有效问题。统计下来,老师们吓了一跳——一堂课共有五十多个问题。教案上明明只写有十多个问题,为什么会节外生枝,多出了这么多的问题呢?

其实,这种节外生枝的现象在目前的课堂上普遍存在。分析这些提问,我们不难发现,有效的问题往往是启发性的、鼓励性的,无效的问题往往随意性大、目标性小。课堂上出现了很多“对与不对”的是非问,“是这样还是那样”的选择问……这些提问随意、零碎,主要是因为没有规范的目标指向造成的。同时,提问过多,就成了“满堂问”、“满堂灌”,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没有了自主学习的动力和机会。上课提一些什么问题,是由教学目标决定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当围绕目标来进行,提问范围过宽过窄都会造成教学目标的偏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科学地处理教材,精心选择问点,降低提问频率,从而把用于提问的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以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

2注意提问的坡度,忌当头一棒

教师的设计问题要有坡度,注意先易后难,要步步相因、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要遵循从易到难、自简至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一步一个台阶地把问题引向深入。例如:教学《鞋匠的儿子》一课,如果一上来就问学生:参议员们对林肯的态度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这是为什么呢?那么学生就如当头一棒,他们是如何也答不上来或者不全面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如设计这样的两个坡度:①演讲前,参议员为什么要羞辱他们的总统?又是怎样羞辱的?②细细品味林肯演讲中说的话,想想哪些词,哪些句让参议员意想不到。有了这两个学习的“拐杖”,学生不但明白了学习的线索,还能更深地理解课文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对于参议员对林肯态度转变的原因也就非常清晰了。

3注意提问的深度,忌蜻蜓点水

一堂课中,很多老师的问题只是停留在浅层次上,蜻蜓点水,缺少起码的思维深度。注意提问的深度,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归纳,抓住事物的本质,最终掌握课文的精华。有效的提问犹如剥笋,层层深入,直达中心。在教《月光曲》一文时,对“陶醉”一词,通过三个步骤来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牢固掌握,正确运用。首先提问:“听着贝多芬弹奏美妙的乐曲,兄妹俩怎样了?”学生立刻想到了“陶醉”一词,于是齐声回答:“陶醉了!” “回答得很好。那么,‘陶醉’是什么

意思呢?大家查查词典。”于是,学生低头翻查词典,了解“陶醉”的词义。这时,老师加深了问题的难度:“兄妹俩为什么被‘陶醉’了?”这个问题比较灵活,又有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便引导学生把词放到课文中去理解体会。经过思考、议论,学生找到了答案:兄妹俩生活贫苦,又渴望亲耳聆听到贝多芬的演奏。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的希望突然变成了现实时,自然就陶醉在美妙的乐曲声中了。穷兄妹俩在他们破旧的茅草屋里听到了世界上最著名的音乐家弹奏的曲子,他们激动非常,完全沉浸在乐曲的意境之中,所以被动听的乐曲所陶醉。老师此时又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个发散性的问题:“除了课文中的用法外,‘陶醉’一词还可以怎样用?”“美丽的景色。”“精彩的节目。”“还有动听的故事,这些方面都可用上‘陶醉’一词。”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大家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牢固地掌握了“陶醉”一词的词义以及正确的用法。

4提问要注意方式方法

提问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要鼓励大多数学生敢于举手、乐于发言,适时适度、富有艺术技巧的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保证。新课程呼唤教师创造性地设计课堂提问,力求通过巧妙的提问激活课堂,发展学生思维,使课堂充满活力和人文魅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提问的方式方法上深入研究,探索出适合课堂服务教学的好方法。

例如我在讲授:《春日》、《游园不值》就使用了激疑式提问。首先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观察书中插图,引导: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腿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幻灯片出示,配乐朗诵)这是朱自清爷爷写的一篇文章叫《春》的一个段落。写得美吗?生:“美!”老师:“喜欢的读一读。”(自由读这段话)老师:“这几句话赞美的是春天万物复苏、繁华似锦、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宋朝诗人写的古诗,看看古人眼中、笔下的春天又是怎样的。与朱自清爷爷笔下的春天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以问题为线索,上下文比较,现代文与古诗比较,引导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学习写法。教学中,如果我们经常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让学生在认识共性的基础上,掌握事物的特殊性和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灵活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前后联系的学习习惯。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高超的艺术。当我们能熟练地掌握并较好地运用它时,就能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深刻的变化,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