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导学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树立探究(复习)

文学类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和有创意解读学案

一、回顾教材

《必修二》中的《故都的秋》课后练习一有这样一道题: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悲凉?

参考答案:

(1)有同学认为这是作者的生命体验,作者面对故都秋的落蕊、听着秋虫的嘶鸣,产生联想,油然而生这伤秋的悲凉。

(2)也有同学认为这源于他身世的悲凉:幼年丧父、生活拮据,使他性格抑郁,感情脆弱,很容易受伤。少小离家,外地求学,使他性格中总有一种化不开的感伤、缠绵、眷顾和痴迷,眼中所见,充满凄清和忧伤。

(3)还有同学认为这源于时代的悲凉:30年代的中国有郁达夫无法忍受的腐败现实,为了躲避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压迫,走的是消极避世的道路,追求一种落后的‘名士’风度……事实上,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已经践踏在东北三省的土地上,在金瓯破缺、山河分裂的多事之秋,作为一个敏感的文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又如何能不为之担忧和焦虑呢?

这些都是同学们在阅读文本前后结合相关内容得到的有所发现的、有个性的解读。

(4)更有同学认为这悲凉是作者的审美取向:在郁达夫的眼中,秋天的悲凉美,有着独特的韵味,是他要体现的。比如他在开头第二段就说:“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他警告读者:以通常那种“半开半醉的"精神状态,是欣赏不了秋天的悲凉的美的。他强调,欣赏秋天的悲凉之美要有一种喝浓茶的悠闲心情和姿态。

这就是有创意的解读。

那么在试卷中,“个性化解读”这个知识点又以何种形式呈现给我们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近三年的考题,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二、熟悉考题

《文赤壁》19.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字左右。(6分)

《二十年以后》14.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8分)

《歌德之勺》22、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

《记住回家的路》22.文章最后一段说:“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6分)

《骆驼祥子》22. 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6分)

《孕妇和牛》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的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

分)

《静流》5.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两点成长感悟(4分)

回顾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我们发现个性化解读的考点是以这样的一种形式走进散文、走进考生的:

①结合文本的重要语句、内容设置问题。

②从文本出发,侧重考查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启发。

题型主要为:

1、启示类《记住回家的路》

2、质疑类《孕妇和牛》

3、拓展类《文赤壁》

4、那么,今天我们重点解决质疑类文本探究的问题。

三、如何进行质疑类文本个性化解读

课前练习:《孕妇和牛》

问题: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的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参考答案:

观点一:这样写让人感动。

①突出了孕妇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虽然她不识字,但这不影响她对文化的尊重;②揭示了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女人在将为人母时的责任感,在她看来,学会认这几个字,将来就不担心孩子的提问了;③表现了孕妇认识到文化知识对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性,也表明在她在尽可能地弥补自己没有文化知识的不足。

观点二:这样写有些做作。

①触动她描画字的原因主要应该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不只是路边一块废旧的石碑;②孕妇自己不会写字,想临摹石碑上的字,可以请放学的孩子帮忙,不必那么费劲,非要自己描画;③作为未来的母亲,孕妇识不识字,其实都不影响她对孩子的责任与爱。

展示出学生的典型答案,老师点拨指导。

1类:强化文本意识

借助材料“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

——南宋陈善的《扪虱新话》”2类:强化文体意识

小说特征:人物、情节、环境

散文特征:形散神聚

3类:方向意识——找准试题要求与文本信息的契合点

4类:规范意识——亮观点、扣文本、联实际、下结论

四、反馈练习《灵魂的镜子》

灵魂的镜子

李琬

入夏的夜晚,空气闷热起来,天空同样沉郁。爱散步的人本来想寻一点闲淡的兴致,可街市的灯火已把天空映得发红,不见星辰。我胸中气闷,只想:就像

城市夜晚的星星一样啊,如今真正的羞涩已不多见。

学校要搞话剧表演。那天我们几个在讨论剧本的事。有个情节是少女说出自己爱人的名字,我原本想要让少女羞涩些,结果是这一设想获得了一致的挪揄与批驳。只是一件小事。他们大概是混淆了羞涩与做作。

但这小事,不能不提醒我认识到一个巨大的现实:在这个被利益和欲望裹挟着、在大量信息里高速运行的现代社会里,羞涩没有地位,甚至不再有容身之地。现代社会是反浪漫的,而羞涩正是罗曼司的一个侧脸。人们用冷眼瞥着这张曾经令人感动的面庞。人们不再关心内心曾有的不安与生涩,只是直露着一切。这一切快乐、痛苦、渴求、怨恨,它们的根系都是

欲望,并最终汇入欲望的洋流里。

俗世夹杂着几吨烟尘让我看不分明,至少我看不见灵魂的那面镜子。我一次次问道,难道那素白衬衣、扎麻花辫的女子,深埋着头拉着旧手风琴默默做梦的羞涩,一去不返了么?

羞涩是可贵的。我之所以热爱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音乐,是因为这些音乐才包含了最纯粹的羞涩。听苗歌,歌声轻快飞过山头又在情人的吊脚楼外敛足,盘桓着低回着,诉说内心迟迟未发出的感叹;听维吾尔民歌,那声音的源头是来自大漠的荒凉,唱歌的人用鼓声与歌喉的苍茫、词句与情感的炽热来抵御荒凉,这是对生命与自然的羞涩;听蒙古歌谣,唱着刚出

生的小羊,把不肯喂奶的母羊唱得内心柔软了,唱出了晶莹的泪珠;最让我倾心的还是彝族的海菜腔,飘忽不定,尽是善良灵秀的男女内心的吟咏与欢歌,蒙上了沉静素美的纱……没有丢失羞涩的民族,让我心生敬意与倾慕。

羞涩是质朴的,而质朴的品质在我们生活里稀缺。虽然我未曾事农桑,却常常渴望一个温厚纯良庄稼人那样的质朴和羞涩。对于羞涩的人,外部世界里种种功利的繁芜丛杂、根根攀攀令他不安,他只想着,哦,看这庄稼多高多壮实,都是我的双手耕作的,哦,此刻炊烟正在唤我回去,我应当回家。羞涩让人回归生命的本质,静好,朴实,真切自然。

羞涩是灵魂的镜子,面对着心爱的人,羞涩的女子低垂下头,此刻内心奔涌如大海而嘴唇缄默;此刻她的羞涩让她清楚地看见自己的热恋、矜持与纯真,她读到自己内心的诗句。是的,羞涩就在你的体内,只对着你的灵魂,照见你灵魂的真相。有了这镜子,人才得以自知,才明了这人间的真情意,才坚定对艰辛生活的信念,恪守那易碎的脆弱的纯洁理想。没有羞涩或故作羞涩的人就没有这面镜子,他看见的只能是自己生命虚无空洞的幻影。

作为灵魂的一面镜子,真正的羞涩绝非扭捏的造作、矫情的粉饰。它应当是一个远古的女子正艰难的跋涉,在清晨醒来坐在山头,望见了前方的葱郁水草,被刚刚出生、圆满火红的大阳映热了脸颊,有微醉般的羞涩。羞涩是我们生命里的大气象,我祈望着它不再衰败也不会死灭,执拗地坚韧地活在这愈来愈拥挤的世界上。

作者认为羞涩是“灵魂的镜子”,这蕴涵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身处现代社会的你是否赞同?请简要评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