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毒论诠析《内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常富业王永炎李辉李云

【摘耍】针对“毒”的研究日趋活跃,为深化对毒的认识,有必要从源头上

对毒的经典论述进行梳理和诠释。文章简要回顾了《内经》关于毒的论述,将《内经》所论之毒概括为病因之毒和药物之毒。认为当前在毒的研究中,耍注

意以下3点:毒是一类致病因素,但非孤立性致病因素;毒具有从化性和非孤

立性;毒有大毒、常毒、小毒之分;治毒必须用毒药。强调治毒不能尽用清热

解毒,当根据毒邪的性质,选择相应药性峻猛的药物,达到治毒的目的。

【关键词】病因毒毒邪诠释

毒邪是一类重要的致病因素,既可由外侵入,也可由内产生,与多种疾病

的发生和演变密切相关。深入研究毒的概念、内涵,从源头上剖析其致病特点,对一些重大疑难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历史上,尤其是清代重视毒的研究,曾对深化认识外感温病,提高温病的防治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前随着

社会的演变、环境污染的影响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等,使疾病谱也发生了变化。

如何深入研究目前一些重大疑难疾病,搞清其发病机制并提高其临床疗效,成

为医务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为此,作者对于现代疑难性疾病和增龄衰老性疾病

的研究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毒于其中的作用。相继提出了毒邪入络、损络等系

列学说,掀起了国内毒邪研究的高潮。为深入研究毒,诠释毒的概念和内涵,

剖析毒的致病特点和临床表征,弄清其致病靶位和易损环节,进而确定相应的

干预方案,本文试就《黄帝内经》中关于毒的经典论述进行初步梳理、诠释。

1《内经》毒论回顾

《内经》中对毒的论述,主要集中于《素问》部分,出现于12篇共34处。大致对毒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病因之毒此所称的病因之毒,主要指六淫之毒或外毒,但也暗示有内

涵更深邃的“毒”。如在《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论之毒当属于六淫之毒

或外毒,“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于《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的前半部分所论之毒,既

属于药物之毒的范畴,也属于病因学的范畴之毒,且有更多的内涵。指出:

“寒热燥湿,不同其化也。故少阳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苦酸,其谷

苍丹。阳明在泉,湿毒不生,其味酸,其气湿,其治辛苦甘,其谷丹素。太阳

在泉,热毒不生,其味苦,其治淡咸,其谷齡柜。厥阴在泉,清毒不生,其味甘,其治酸苦,其谷苍赤,其气专,其味正。少阴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

其治辛苦甘,其谷白丹。太阴在泉,燥毒不生,其味咸,其气热,其治甘咸,

其谷龄柜。化淳则咸守,气专则辛化而俱治。”文中提出了“寒毒”“湿

毒”“热毒”“清毒”“燥毒”等名词,这些毒,显然指病因,为外邪所演化

而来,提示毒不是独立的一种致病因素,而是邪气演变的产物。按照天人相应

的观点,人之五脏六腑犹如天地之五运六气,天地运化能生外寒湿热燥,人之

变化亦能生内寒湿热燥。外寒湿热燥能演变为“寒毒”“湿毒”“热毒”“燥毒”,内寒湿热燥亦能演变为“寒毒”“湿毒”“热毒”“燥毒”。以上对毒

的提纲论述,为后人认识毒指明了方向。

1. 2药物之毒《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素问•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素问•疏五过

论篇第七十七》《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素问•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和《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的后半部分共10篇所论之毒属于药物之毒。如《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云:“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

药者,亦从西方来”。《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语:“今世治病,毒药

治其内,针石治其外……”

此言药物之毒,从内涵来说,并非单一。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

i^一》云:“黄帝问曰:妇人重身,毒之何如?”此毒,显然既是药物之毒,

也含有干预或治疗方面的含义。《内经》首次将毒赋予药物和治疗学含义,有

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内经》提倡治未病的思想,认为治未病,胜于治已病。既是未病,显然不需用“毒药”,一旦已病,则非“毒药”不可胜任。只有

“毒之”,方能直达病所,切合病机,驱除病邪,达到疾病向愈。当然在这里

所说的“毒药”,既包括现代所说的毒药,也指药力峻猛,或说药力大,治疗

作用明显的药物。不能一概认为单指“毒药”。

《内经》首次提出的药物之毒和毒药的含义,可以这样来理解。大致药物

之所以能治病,是因为药有毒也。机体之所以为病,大致病因于毒也。以药物

之毒去攻疾病之毒,所谓以毒攻毒,可能是《内经》作者的初衷。遗憾的是,《内经》中对此论述得过于简略,未能详细介绍毒药的属性和所攻之毒的种类,对毒的内涵也未加界定。但也不难看出,疾病之所以为病,盖体内有毒在作祟,为后人认识和深入研究毒奠定了基础。

2循着《内经》的思路如何认识毒

2.1毒是一类致病因素在《内经》中就已经确立了毒是一类致病因素,这

是显而易见的。当时由于社会的落后,缘于自然环境即天地因素的疾病较多,因而,对毒的认识只能限于天地方而的成因。由于天地环境因素所造成的毒,当然是外毒。初步指出了外毒有“寒毒”“湿毒”“热毒”“清毒”“燥毒”

等。虽然未能介绍上述毒的致病特点和临床属性,但也不难看出,大抵“寒毒”为病当具有伤阳、寒邪的属性;“湿毒”为病当具有遏气、黏滞的属性;“热

毒”为病当具有耗阴、酷烈的属性;“清毒”为病当具有侵犯肝胆和心包、影

响神志和决断的属性;“燥毒”为病,当具有津少液涸干燥的属性,甚至临床

上可以出现金水不降,水金不相生,阴虚火旺的证候。

2.2毒的从化性和非孤立性《内经》中所言的毒作为一类致病因素,具有

明显的邪气从化性。意谓毒非孤立而为之,乃邪气从化于机体和周围环境的状

态而成。

结合现代的认识,大抵“寒毒”从化于外界的寒邪峻猛或机体的阳虚寒盛;“湿毒”从化r外界的湿气太盛或机体的胃虚阳弱、脾不运化;“热毒”从化于外界的暑热酷烈或机体的阳亢有余;“清毒”从化丁•外界的木气不柔、木火不合或机体的心肝火旺;“燥毒”从化于外界的燥气太盛或机体的金水不布和肺肾阴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