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医学(主编韦波)章节重难点第4章-本能行为

行为医学(主编韦波)章节重难点第4章-本能行为
行为医学(主编韦波)章节重难点第4章-本能行为

第四章本能行为

一、学习纲要

掌握:

1.摄食行为的基本模式。

2.性行为的心理学基础。

3.睡眠的脑机制。

4.睡眠的特征。

5.攻击行为和自我防御行为的概念。

熟悉:

1.摄食行为的遗传机制。

2.性行为的生理机制。

3.睡眠功能。

4.梦的学说。

5.影响攻击行为和自我防御行为发生的心理机制。

了解:

1.摄食行为的意义。

2.男女性行为的差异。

3.影响攻击行为和自我防御行为发生的生理机制。

二、教材精要

【内容简介】

本章介绍了摄食、生殖、睡眠以及防御行为的生理和心理机制以及各类本能行为的特征及作用。

【教材知识点】

(一)摄食行为

1.概念摄食行为是指机体为了生存、保障身体各器官的功能活动和从事各种活动的能量需要,所进行的寻食、进食、消化、吸收等各种有关活动。

2.摄食行为的遗传机制

(1)平衡论机制:平衡论机制是指机体摄取食物是为了提供能量,维持体

内能量平衡,消除饥饿感,带来满足感。平衡论机制的脑基础是外侧下丘脑和腹内侧下丘脑。瘦蛋和胃饥饿素也是共同调节着机体的摄食行为的重要生理激素。

(2)快乐论机制:快乐论机制是指机体摄取食物不仅是为了消除饥饿,满足体内能量需要,而且是一种快感寻求。奖赏系统对摄食行为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2.摄食行为的意义摄食行为最基本的意义是维持个体生存,此外还具有更重要的社会意义,分别为:①身份标识、②文化标识、③社会交往。

3.摄食行为的基本模式

(1)发展模式:摄食行为的发展模式强调学习、经验的作用,认为个体对食物的选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这几个方面:接触时间、社会学习、联想学习。

(2)认知模式:摄食行为的认知模式认为摄食行为会受到很多认知因素的影响,包括态度、社会标准、认知控制等。如个体对健康饮食的观念,对胖瘦的标准等。

(3)心理生理模式:心理生理模型从心理生理学角度来解释摄食行为,认为摄食行为是个体的心理生理需要。

(二)性行为

1.性行为的心理学基础

(1)性意识:性意识主要包括性认知过程、性情感过程和性意志过程。

(2)性人格:性人格是指个体对性以及有关事件的社会适应过程中所表现在能力、需要、动机、兴趣、性格、自我意识、行为等方面的内部倾向性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3)性无意识:性无意识指在日常生活中,个体没有意识到的性心理活动或行为。如性梦、梦遗、催眠时的心理疏导。

2.性的激素调节性激素是由内分泌腺体分泌的一种类固醇类化学物质,在组织和促进个体性发展和与性行为相关的神经发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性激素包括雌激素与睾酮。在绝大部分物种中,主要由性激素对性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下丘脑主要通过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发挥对性激素的控制作用,视网膜对光的感知可以增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

3.性行为的神经机制性行为的调控机制主要包括自主神经系统、外阴处的外周循环系统、脊髓及下腹部的外周神经、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所有这些系统的复杂交互作用构成了对性行为的神经调节。

4.男女性行为的差异

(1)两性器官发育的差异:胚胎发育的主要特点是先形成中性的性器官,而睾酮的水平对性器官的分化具有重要作用,胚胎发育的第13周左右,男女外生殖器发育定型。

(2)性心理上的两性差异:男性与女性在行为及倾向上,在繁衍后代的行为中的投入程度上,在择偶标准上具有一些普遍的差异性。

(三)睡眠行为

1.睡眠机制

(1)睡眠的脑机制:调节慢波睡眠的关键性脑结构是下丘脑视前区、基底前脑等,下丘脑腹侧的基底前脑区也是慢波睡眠的重要中枢。另外,中缝核、孤束核与慢波睡眠有关。下丘脑腹外侧视前区是调节慢波睡眠的主要中枢。延髓和脑桥是执行快速眼动睡眠的基本结构。启动快波睡眠的神经结构在脑干,桥脑和中脑交界部的背外侧被盖核和脚间被盖核以及延髓大细胞核和脑桥巨细胞核的神经元是启动快波睡眠的重要结构。

(2)与睡眠相关的生物化学机制:生长激素的脉冲式分泌与慢波睡眠启动密切相关,内源性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可促进人类慢波睡眠。腺苷具有介导其他睡眠因子的催眠作用。

2.睡眠的特征

(1)慢波睡眠:又称非快眼动睡眠(NREM)。根据脑电的变化以及为上的特点可以将慢波睡眠分为Ⅰ、Ⅱ、Ⅲ及Ⅳ期:

Ⅰ期(入睡期):EEG表现为清醒时的α波逐渐减少,频率较快的β波和较慢的4-7Hz的θ波不规则地混杂出现,快慢结合,波形平坦。行为上安静困倦开始进入睡眠状态,但非常易于唤醒,历时约10分钟。在这个过渡阶段个体可以觉知外部世界环境同时会具有类似梦的思维体验。

Ⅱ期(浅睡期):EEG表现为α波完全消失,在θ波的背景上出现13~16Hz 的“睡眠纺锤波”。环境中出现意外声音,可出现高幅的κ复合波,表现脑电活动的短暂唤醒反应。此期已经入睡,并出现鼾声,眼球有很不协调的慢慢转动,但叫醒后常觉未睡着,历时约15分钟。

Ⅲ期(中睡期):EEG表现为在θ波背景上出现20%~50%的0.5~3Hz的δ波。此期肌肉继续放松,心率和呼吸频率更慢,已经睡熟,但尚易叫醒,历时约15分钟左右。

Ⅳ期(深睡期):EEG表现为50%以上为高幅δ波。此期睡熟且难以叫醒。

(2)快波睡眠:快波睡眠的特点是脑电图类似清醒期或入睡期,低幅快波,常伴有脑桥网状结构、背外侧膝状体和枕叶皮质周期性高幅放电,肌肉深度放松无反应的。最显著的特点是此期间出现阵发性的或单个的快速眼球往复运动,每分钟60次左右,因此又称快速眼动睡眠(REM)、去同步化睡眠、异相睡眠。快波睡眠期间出现了一些特异性生理变化:这时体温仍较低,但脑的温度、脑血流量、脑耗氧量迅速增加,心率、血压、呼吸出现爆发式变化,所以容易发生一些意外。生长激素分泌迅速降低,性腺、肾上腺皮质分泌活动增加。此阶段脑部的活动与觉醒状态相似然而却很难从此阶段中清醒,确定此阶段的另一特征为广泛性的肌张力缺失,身体大部分的肌肉均处于瘫痪状态。在快速动眼睡眠阶段,脑部活动极度活跃,大部分鲜活奇异的梦境均产生于这个阶段。

(3)睡眠周期:成年人的一个完整的NREM-REM周期大约持续约90分钟,每个周期包含20~30分钟的快波睡眠,60分钟的慢波睡眠,一整夜睡眠中大约要经历4~6个从慢波睡眠到快波睡眠的周期。该变化周期称为睡眠周期。入睡后一般首先进入慢波睡眠I期,然后按慢波睡眠I期-Ⅱ期-Ⅲ期-Ⅳ期-Ⅲ期-Ⅱ期的顺序进行,接着开始一次快波睡眠,一个周期完成,再进入下一个睡眠周期。越到后半夜,快波睡眠越长,慢波睡眠越短,慢波睡眠Ⅳ期不再出现。

3.梦的学说与功能

(1)睡眠的功能:包括:①消除疲劳;②睡眠有保存能量的作用;③睡眠是为了适应生态环境;④睡眠有促进身体和大脑生长发育的作用;⑤睡眠可以增强记忆;⑥睡眠是维护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⑦睡眠能增强免疫力,康复机体。

(2)梦的学说:

1)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认为梦是潜意识中被压抑歪曲的隐藏的愿望,是一种清醒的精神活动的延续,是一种有意义的精神现象。

2)巴甫洛夫的内抑制扩散学说:该理论认为,在睡眠状态下大脑皮层神经活动受到抑制,但偶尔会出现局部的脑兴奋活动,此时便产生了梦。

3)激活-合成假说:梦是大脑试图对支离破碎、歪曲的信息进行合理化的过程。

4)临床-解剖学假说:梦主要是在不寻常的时刻发生的思维。

4.睡眠行为

(1)觉醒-睡眠规律:人体是有特有的机制调节着觉醒睡眠生物节律的,这被称为生物钟。

(2)睡眠剥夺:长期缺乏睡眠或被剥夺了睡眠,将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四)攻击与自我防御行为

1.攻击行为

(1)概念:攻击作为动物界的一种本能行为,表现为通过驱逐或消除危险以保护自己或子代生存。人类的攻击行为则是指外部可见的有意损害他人的行为。

(2)生理机制:下丘脑影响攻击行为的发生,隔区对攻击行为具有抑制性调节作用,杏仁核对攻击行为则起到兴奋性调节作用;攻击行为还受到激素水平的影响。有学者提出了环境-遗传的交互作用学说,即外在的不良环境可以促发带有易感基因的个体发生某种特定行为。

(3)心理机制:攻击行为的心理学解释大致可以归纳为本能论与习得论。

2.自我防御行为

(1)概念:自我防御行为是指对危及自身生命的损伤刺激通过生理反应以避开,对动机受阻产生的挫折、心理冲突而导致的心理不平衡,通过应对、心理防御机制,以摆脱心理紧张并取得心理平衡和心身安全感。

(2)生理机制:防御行为的特点是它是以情绪反应为先兆,并与情绪反应相伴出现的行为。基本中枢在下丘脑,受大脑边缘系统的调控。

(3)心理机制:除了生理防御行为以外,精神分析学派提出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摆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本章小结】

本能行为是许多行为的基础,掌握本能行为对于学习和理解行为医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行为医学的重要基础内容之一。因此,本章的基础性较强,理论内容较多。学习时,要注意理解记忆,并结合《生理心理学》等基础课程的相关章节进行系统学习。

(汪凯余凤琼郑铮)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陈春花)

1.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性:跨科学性;多层面性;情境性;科学性 2.价值观的概念:是一个人对人、事、物的意义与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信念,包含了对正 误、好坏、取舍的判断倾向。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但一旦形成和稳定,就难以改变。 价值观包含内容和强度两种属性,内容属性描述了某种方式的行为或存在状态是重要的;强度属性表明其重要程度。 3.人格的概念: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中,人格是一个包含了先天禀性(遗传和心理及生理 上的传承)和后天教养(环境、发展的熏陶)、性情特质、人对情境的知觉等交互作用,以及社会化过程的自我概念。它有着复杂的结构,包含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以及性格和心理能力等。 4.人格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文化背景、家庭情境、群体特征、生活经历); 情境因素。 5.知觉:是个体对从环境刺激进行选择、组织、理解、反思并赋予其意义的过程。知觉具 有选择性,总是过滤掉大多数的内部或外部刺激,而只注意几种关键的刺激,通过感官接收,再根据对象的特点和自身的兴趣选择注意的焦点,然后结合个体自身特征赋予刺激以意义。 6.社会知觉: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 现象)的知觉。 7.刻板印象:指过度推论、过分简单化地对人们的个性进行推断的自我知觉现象。它是基 于人们在某一社会群体中的身份,把某些特征赋予他们的过程。刻板印象来自人的本能。 8.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 现象。 9.情绪:是一种心理和生理经历,它直接指向人或物,是对客体的反应。情绪的特征:情 绪是短暂的经历,而不是一种特质;情绪指向客体,而心境不指向特定事物;人们在心理和生理上经历情绪。情绪的三个维度:情绪种类、情绪强度、情绪频率和持久性。10.压力的来源:组织压力(任务压力源、角色压力源、人际压力源、物理压力源);生活 压力源(家庭及经济问题、职业发展问题)。 11.压力带来的后果:对生理和心理的影响(新陈代谢紊乱、心率加快、呼吸频率加快、血 压升高等;紧张、焦虑、易怒、烦躁、情绪低落);对工作的影响(当压力处于中低水平时,会对机体产生激活作用,使机体的反应能力增强,进而提高个体的效率和绩效。 过大的压力水平会使机体的绩效降低。可见,适中的压力能让个体创造高绩效) 12.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够有效完成某一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心和期望,并非 一个人真实的能力,只是一个人对自己完成某项任务的任务评定。具有自我效能感的人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完成给定的工作,能够排除外部因素的阻挡来达成期望。自我效能感有三个维度:程度,即相信自己能够完成任务的困难程度;强度,即对这一困难程度的信念强弱;一般性,即期望能推广至其他情境的程度。 13.自我效能感的来源:先前的经验及实际成就;行为榜样;其他人的劝说;个体自身的生 理和心理状态 14.组织承诺:也叫组织认同感,是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目标的认同、情绪依赖及参与程度。 15.组织承诺的基本成分:情感承诺(指的是对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信仰、为组织付出更多 努力的意愿和希望保持组织成员身份的愿望);持续承诺(指的是员工因考虑到跳槽的成本而不愿离职的态度与行为,这可能是因为离开组织的代价太高或暂无更佳的工作机会);规范承诺(指的是员工觉得应该留在组织中的责任和义务,体验到规范承诺的员工感到应该留在组织中)。 16.组织公民行为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营造公平的工作环境促进组织公民行为的形成;提

4章 人类的本能行为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习题及答案 1.关于本能行为的描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 可遗传的简单反射 B. 人一生下来就具有生物遗传性的条件反射行为 C. 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D. 本能行为构成其一切行为发生的基础 E. 只有人类才有的行为 2. 儿童饮食偏好受到父母、同伴以及媒体明星人物的影响,这属于饮食行为中的何种因素影响()。 A. 压力与情绪 B. 学习和认知因素 C. 饮食文化 D. 进餐情境 E. 饮食习惯 3. 摄食行为最基本的意义是()。 A. 享受美食带来的愉悦感 B. 身份的象征 C. 维持个体的生存 D. 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 E. 文化标志 4. 性在大脑中的主观映像是指()。 A. 性心理 B. 性情绪 C. 性意志 D. 性行为 E. 性认知 5.关于性行为的描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 男女在性行为上差异性不大 B. 人类性反应周期一般包括三个阶段

C. 人类性行为目的主要是为了生殖繁衍后代 D. 所有的性行为都会得到社会支持和法律保护 E. 人类的性行为受到性心理的支配 6.一个睡眠周期大概经历()。 A. 30分钟 B. 60分钟 C. 90分钟 D. 120分钟 E. 150分钟 7. 正常成人每晚睡眠一般要经历几个睡眠周期()。 A. 1~2个 B. 3~4个 C. 2~4个 D. 4~6个 E. 5~6个 8. 神经生化研究发现,与NREM睡眠的发生与维持有关的是()。 A. 去甲肾上腺素 B. 五羟色胺系统 C. 乙酰胆碱 D. S物质 E. γ-氨基丁酸 9.一般来说,做梦只发生在睡眠的()。 A. I期 B. Ⅱ期 C. Ⅲ期 D. Ⅳ期 E. REM期 10. 在闲暇时间进行的娱乐和消遣活动,这属于()。 A. 休闲行为 B. 利他行为

自考《组织行为学》重点选择题资料(附答案)

自考《组织行为学》重点选择题资料(附答案) 单项选择题(在每道问题所提供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1被称为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里程碑是:(B)。 A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科学讨论会B霍桑试验 C1914年利莲?吉尔布雷斯出版的《管理心理学》D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 2面谈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B)。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测验法 3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是:(B)。 A气质B个性C能力D性格 4决定人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是:(A)。A气质B能力C个性D性格 5弗洛依德认为个性中不受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的部分是:(B)。A自我B本我C超我 6老心理分析论的代表人物是:(D)。A荣格B阿德勒C麦迪D弗洛依德 7具有高水平的专长,善于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引发灵感,活动成果突出而优异的人属于:(C)。A能力低下B一般能力C天才D才能 8明确目的,自觉支配行动的性格属于:(C)。A理智型B情绪型C意志型D中间型 9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于:(B)。A 知觉防御B晕轮效应C首因效应D定型效应 10提出需要层次论的是(B)。A梅奥B马斯洛C赫兹伯格D泰罗 11双因素理论的提出者是(B)。A马斯洛B赫兹伯格C麦克利兰D波特 12表扬、奖励员工,让他们参与管理,给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能满足员工的(A)。A尊重需要B交往需要C安全需要D生理需要 13以下各项表述正确的是(C)。 A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通常都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 B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通常都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 C保健因素通常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而激励因素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 D保健因素通常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而激励因素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 14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员工的关键在于(C)。 A提供给员工更高的工作报酬B加强对员工的监督和控制 C设计出一种能让员工感到工作本身就是激励的工作任务D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15不仅提出需要层次的“满足—上升”趋势,而且也指出“挫折—倒退”趋势的理论是哪一种?(C) A需要层次论 B 成就需要论 C ERG理论 D 双因素理论 16麦克利兰的研究表明,对主管人员而言,比较强烈的需要是(A)。 A成就需要B权力需要C社交需要D安全需要 17以期望理论为基础的波特—劳勒模型表明:职务工作中的实际成绩(D)。 A主要取决于所作的努力B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做该项工作的能力(知识和技能) C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对所做工作的理解力(对目标、所要求的活动以及任务的其他要素的理解程度)D在很大程度上受所作的努力的影响 18内容型激励理论包括(B),过程型激励理论包括(A)。 A期望理论、公平理论B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激励需要理论 C X理论、Y理论D挫折理论、归因理论、强化理论 19如果职工A认为和职工B相比,自己报酬偏低,根据公平理论,A会采取以下哪种行为(B或A)。A增加自己的投入B减少自己的投入C努力增加B的报酬D使B减少投入 20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力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的群体属于:(B)A非正式群体B正式群体C小群体D参照群体 21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的配合,或从事连锁性的工作,(A)可能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A同质群体B异质群体C混合群体D简单群体 22完成复杂工作,需要有创造力的工作,或在作出决策太快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时,(B)将会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A同质群体B异质群本C混合群体D简单群体 23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多的群体属于(B)。A人际群体B团队集体C无序群体D任务群体 24任务角色多而维护角色少的群体属于(D)。

组织行为学关于绩效的探讨

浅谈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提高绩效的探讨论文关键词:组织行为绩效核心竞争力凝聚力协调 论文摘要:本文是对企业应用组织行为理论来进行企业管理的比较研究。国内外的实践证明,组织行为理论是在研究员工的各种需要、行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并且研究上述诸因素与组织目标的关系,从而进一步研究改进生产环境,组织结构,管理方法,协调人际的关系,从精神上、物质上引导员工充分发挥他们的劳动创造性和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效益;探索如何加快企业改革的步伐,规范企业组织行为的方式,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合理运用组织行为学来帮助企业提高管理绩效,推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人在组织中的行为的学科。目标是研究在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而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又分为组织中的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和组织心理与行为三个层次。组织行为学针对上述 3 个层次的研究,表现在研究这三个方面的变量: 个体水平的变量、群体水平的变量和组织系统水平的变量。对我国的企业来说,系统地研究员工的想法和行为,学习如何运用组织行为学来提高公司的管理绩效和员工满意度是非常现实,也是有很大潜力的。对员工的个体心理的研究,确切地说,就是研究个体的社会心理,即个体在特定的社会部门或组织系统中,因其所处的角色地位而表现的心理现象。包括个人行为的发展过程,包括态度、个性、价值观以及自我意识等发展,社会认识的确定,人格特征的形成等。个体行为则是指处于组织环 境中的个人的所作所为。通过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分析,目的在于探讨个体内在的能力,激发个体的工作潜能,实现管理科学化。组织中的人们总是处在一定的相互关系之中,而这些关系又表现为亲近或疏远的不同程度,并呈现为不同的群体。要有效地达到管理目标,就必须研究群体心理与行为,等等,使管理者能掌握群体行为形成的原因,并对之进行有效的协调与控制。作为管理者,必须掌握如何从形态和功能上保证组织运行的有效性,如何使组织结构既满足内部功能的要求,又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时组织心理与行为还包括领导心理与行为。组织中的领导是指引或影响个体、群体,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过程。因此,领导者在组织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心理与素质的好坏,领导方式的合理与否,以及对领导艺术把握的程度都会直接影响组织的绩效。二、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过去在计划经济中,员工的自由流动受到很大限制,终身雇佣制在劳工双方看来都是天经地义的。在这种环境下,企业的人事部门更多的是考虑如何“控制和管理”员工—因为员工如果不满意工作的话,并不能随意流动。在经过了20 多年改革开放的今天,许多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已经意识到员工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企业开始试图学习研究员工的缺勤、流动、工作满意度,研究不同员工的价值观、态度并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有效提高组织的绩效。在中国,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可能已经导人有10 年甚至更长时间,可是,真正在大多数企业中运用仍然可以说是刚刚起步,对很多企业来说,“以人为本”观念的改变远比把“人事部”改成“人力资源部”来得困难。在现代社会中,对高层管理人员,尤其是大一型企业里的高层管理经理的要求已经越来越强调其概念技能。原因很简单,过去我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中,虽然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可是对单个企业来说,环境的变化是很小的,生产和销售都有上级负责,企业只要负责好生产出规定的产量就好了,因此企业无须也无法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作出清晰的规划。可是现在是市场经济,特别是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最高领导者的远见、领导魅力,同时企业是否能够吸引优秀人才,并使员工满意,使整个经营团队良好地贯彻执行最高领导者的战略意图也就显得非常重要。组织是由一个个群体和团队构成的。在群体和团队中,公平

自考组织行为学(2016版教材)复习资料

绪论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③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升工作绩效及员工满意度 (二)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①跨学科性 ②系统性 ③权变性 ④实用性 ⑤科学性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 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按不同的层面分为:个人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心理与行为三个层次。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要对上述三个层次的心理与行为进行预测、引导和控制,以便更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分为四大块:个人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行为及领导行为。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 (一)心理学 (二)社会学 (三)社会心理学 (四)人类学 (五)政治学 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一)早期的科学管理理论

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正式成为独立的科学。 (二)工业心理学 闵斯特伯格是工业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1912年他出版了《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一书,首先正式把心理学运用到工业管理之中,书中论述了用心理学测验方法选拔合格员工等问题。 (三)工业社会心理学 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梅奥支持“霍桑实验”,发现了工作群体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使建立在群体理论之上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真正起步。 (四)管理心理学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于1958年出版了经过系统研究的著作《管理心理学》,之所以这样命名该书,就是想引导读者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引导、管理和组织一大批人去完成特定的任务。 (五)组织心理学 20世纪60年代初,莱维特在其为《心理学年鉴》所写的一篇文章中又首先采用“组织心理学”这个名词。进一步将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从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扩大到组织心理的研究。 (六)组织行为学产生 随着这一学科从个体到群体再到组织研究的演变,其研究和实验的机构也发生了变化。三、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一)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以泰勒、韦伯和法约尔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 古典科学管理理论最突出的贡献是为管理提供了一系列原理和方法 古典科学管理理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把员工看成是“经济人” 第二,强调独裁式管理。 第三,把组织看成是封闭的系统,组织职能的改善仅仅依靠组织内部的合理化,很少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不注意在宏观高度上研究经济和社会问题。 (二)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以梅奥、麦格雷戈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社会性模式

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①口欲期;②肛门期;③性蕾欲期;④潜伏期;⑤生殖期。刚生下来的婴儿就懂得吸乳,乳头摩擦口唇粘膜引起快感,叫做口欲期性欲。1岁半以后学会自己大小便,粪块摩擦直肠肛门粘膜产生快感,叫做肛门期性欲。儿童到3岁以后懂得了两性的区别,开始对异性父母眷恋,对同性父母嫉恨,这一阶段叫性蕾欲期,其间充满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儿童会体验到俄底普斯(Oedipus)情结(或称为恋母情节)和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结(或称为恋父情节),这种感情更具性的意义,不过还只是心理上的性爱而非生理上的性爱。只有经过潜伏期到达青春期性腺成熟才有成年的性欲。成年人成熟的性欲以生殖器性交为最高满足形式,兼具繁衍后代的功能,这就进入了生殖期。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前三个发展阶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 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 弗洛伊德在后期对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纳托斯(thanatos),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只有在此时,生命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破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 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 释梦理论 弗洛伊德是一个心理决定论者,他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有着严格的因果关系,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梦也不例外,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愿望的达成,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通过释梦可以治疗神经症。

自考组织行为学——重要知识点大全

名词 1组织行为;是指社会组织(包括企业),为实现其创立时的宗旨,自行发出动机,采取行动和取得效果的过程,它是动机,行动,效果的统一. 2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的运行及其规律的学科. 3 科学管理;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主要以美国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为代表.主一切管理都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认为通过劳动定额和工作标准化等手段可以达到效果最优.泰罗是美国的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主要倡导人,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4 官僚行政管理;以马克思*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为代表,重点研究组织设计,等级层次,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容。这样一种管理理论又称为行政管理理论。 5 工作专门化;就是进行劳动分工,使不同的人从事不同职位类型的工作。 6 指挥链;又称为命题链,是指一种不间断的权利路线,是层层指令所形成的链条。 7 集权组织;是指决策的制定和权威集中于总部或者某个高层管理者的组织。 8 分权组织;是指决策的制定和大部分权利被转移到下属部门的组织。 9 正规化;是指组织中工作的标准化程度。 10 位:是指某人在组织层次中所处的位置 11 职权;是指由一盯的正 式程序所赋予的某个职位 的权利,是指导或指挥其他 人的权利。 12 职责:是指在组织结构 处于某一职位的某人因完 成某一任务,职能或者接受 委派而被赋予的责任。 13 职位界定;是确定组织 中职位类型与数目的活动, 是对组织中执行一定职务 的位置所进行的分析和设 计 14 正式组织;是指依照有 关管理部门的决定命令指 示为完成特定的任务而建 立的组织。 15 非正式组织:是指依照 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等自发 建立的组织 16 机械式组织;是指设有 严格的等级层次,决策高度 程序化,权利高度集中化和 操作高度标准化的组织。这 样的一种组织有称为官僚 行政组织 17 有机式组织;是指一种 相对分散,分权化的,具有 灵活性和适应性的组织。 18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特 定的目标,两个或者两个以 上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 个体组合。 19 组织;一般是指为完成 特定目标。按照法定程序设 立的,具有法人资格和系统 性结构的群体。 20 正式群体:是根据目标 和任务的需要,通过上级组 织决定成立的群体。 21 非正式群体;是指自然 或者自发形成的,以共同的 兴趣或者爱好为基础而建 立的群体 22 群体动力;是指一个群 体的成员共同追求群体目 标的力量。它是决定群体功 能好坏的一个关键因素。个 人行为方向和强度受到个 人的部动力和所处的外在 环境的影响。 23 群体结构;是指一个群 体中的不同构成要素之间 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模式。群体结构是我们理解 群体性质的核心概念,研究 群体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24地位;是指群体中成员所 在的等级层次,所占有的职 位. 25地位结构:指个体地位之 间的区别和相互影响,是指 个体之间的地位关系,是衡 量组织结构的第一维度 26正式地位;是指组织正式 给予个体的头衔或者某类 令人愉快的东西。 27非正式地位;又称为社会 地位,是指通过教育,年龄, 性别,技能,经验等特征而 非正式地获得的一种地位, 是其他组织的成员给予某 个体的地位。 28群体影响;也称为社会影 响,是指由于其他人到场的 影响,人们将从在独自一人 状态下本来想做的某种行 为中转变过来的一种现象。 29群体促进;也称为社会促 进,是指由于有其他人共同 参与做某项工作,往往比单 独一个人完成的更好,更快 和更有效的一种情形。 30群体规;正式群体或者是 非正式群体所期望的行为 模式,以及这些群体所制定 的信条,也称社会规。

组织行为学6套简答与论述题

四、简答题(每小题 5 分,共20 分) 31.企业负责人需要向员工说明企业面临的严峻形势,不得不采取减薪措施,他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沟通方式?32.怎样激发功能正常的冲突?33.举例说明冲突的来源有哪些?34.简述人格与工作匹配的类型有哪些? 31.召开员工会议,采取面对面的沟通。沟通方式计3分;说明形势,剖析问题,指明方向、鼓舞士气,稳定人心,避免谣传和误解。沟通内容计2分。 32.树立冲突合法的思想;重建组织结构;运用沟通渠道;任命一名批评者;引进外人,改变组织文化。答对任意4项,计5分。 33.来源有:沟通因素、结构因素、个体行为因素。3分;举例2分。 34.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常规型;企业型等,答对任意五点得5分。 五、论述题(每小题8 分,共16 分) 35.什么是从众行为?你认为从众行为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请予以解释。36.结合实例阐述强化理论的内涵。. 35. 从众行为是在群体背景下个体表现出与他人相一致的行为,就像很多事物有两面性一样,既有正确的 一面,也有不正确的一面。(1分) 积极作用:从众行为可以通过群体来影响和改变个人的观念和行为;从众行为能够使个体达到心理平衡;从众行为有助于领导意图的贯彻和执行。(3分) 消极作用:从众行为容易给个体和群体带来惰性;从众会使群体成员做决策时出现偏差;个体的如果被迫的从众行为过多,可能会成为大的事故隐患,给组织带来重大损失,还可能导致组织风气变坏。 (3分) 36.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提出,它认为可以通过外部强化塑造人的行为。对个人各种环境进行专门设计,并对业绩好的加以赞扬或其他形式的强化,对业绩差的加以惩罚,据此影响人的行为,进而激励人们不断进取,获得好的工作绩效。(2分) 其基本观点有: 把行为看成是由环境引起的;1分 认为不必关心人的内部认知活动,控制行为的因素是外部强化物; 行为结束之后给予一个强化,会提高行为被重复的可能性。1分 强化形式有四种: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和忽略(2分) 四、简答题(每小题 5 分,共20 分) 31.人们为什么要加入群体?32.怎样激发功能正常的冲突?33.某公司的生产部装配车间主任为了提高工人的绩效水平,在每一个装配小组中树立了一个“标兵”,给予高额奖金和带薪休假,借此激励全体员工,但几个月后,该主任发现车间的总体生产率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为什么会这样?34.什么是组织中的五种权力基础? 四. 简答题 (每小题5分, 共20分) 31. 要点:安全需要、地位需要、自尊需要、情感需要、权力需要、实现目标需要等。答对任意5点计5分 32.树立冲突合法的思想;重建组织结构;运用沟通渠道;任命一名批评者;引进外人,改变组织文化。答对任意4项,计5分。 33.奖励方式不对。2分;装配小组需要相互协作配合,树标兵奖励的是个人,忽略了群体成员之间的依赖关系和支持作用,使其他人员感到不公平。3分 34.强制权;奖惩权;信息权;参照权;法定权等。每个要点计1分,共5分。 五、论述题(每小题8 分,共16 分)

组织行为学(考试必考)word版本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 1、组织行为学的对象、目的: 研究对象: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研究目的: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 2、人性假设:“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谈话法、问卷法、心理测验法、案例法、情景模拟法、系统法、实验法(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法) 4、组织行为学的最终目的:预测、解释、控制、引导 第二章: 1、什么是感觉,什么是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2、知觉的特点: 整体性:把握事物的各部分或各属性间的关系、 恒常性:使人能适应复杂变化的环境。 选择性:区分出知觉对象和知觉背景。 3、知觉的影响因素: 知觉者自身的特点:需要和动机、兴趣、经验知识、性格、气质 知觉对象的特点:知觉对象的物理特点、对象与背景的对比结果、对象的社会属性、对象的组合 知觉发生的情景:当时周围的环境影响知觉。 4、什么是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即人际知觉。是指个体通过与人的交往,根据知觉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判断、解释对方的心理活动、行为动机和人格特征的心理过程。也就是对社会中的人和群体的知觉。它影响主体的社会行为。 5、社会知觉效应: 社会知觉效应是指在知觉规律影响下,人们的社会知觉会产生知觉偏差,即对社会知觉对象的一些特殊反应。 包括:晕轮效应、首因、近因效应、投射效应、定势效应 6、什么是个性? 个性也称人格。指个体在实践活动中,与先天素质共同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他人区别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差异的总和。 个性结构: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理想等心理成分)、个性差异性(包括气质、性格、能力) 7、什么是气质? 气质的概念与特点:气质是指人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灵活性方面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气质是人与生俱有的有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与性格相比有更大的稳定性。但重大事件的发生可能改变气质。 8、气质的类型与行为特征

最新00152组织行为学自学考试本科重点126道简答题

绪论(7) 1、简述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答: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有以下5点: 1)跨学科性。 2)系统性。 3)全变性。 4)实用性。 5)科学性。 2、简述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容有哪些? 答: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组织行为研究、领导行为研究 3、简述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的主要容与目的。(2018.04) 答:个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容包括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其目的在于揭示不同个体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其与行为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为管理者认识和掌握组织成员共同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提高对员工行为的解释、预测和控制能力,掌握个体动机激发与行为选择、强化的规律,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为合理用人提供理论依据。 4、简述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的主要容与目的。(2018.10) 答: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主要包括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影响群体行为的因素、沟通、团队建设、群体冲突及管理等。其目的在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高人际管理和沟通水平,增强群体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 5、简述组织行为研究的主要容与目的。 答:组织研究的容主要包括组织结构、组织变革与发展、组织文化、组织学习等问题。其目的在于分析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组织文化对组织成员心理和行为以及组织效率的影响,以期待形成良好的组织气氛,促进组织管理效率的提高。探索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的原则和模式、促进组织不断完善和发展。 6、简述领导行为研究的主要容与目的。 答:领导行为研究主要研究领导者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表现,解释领导活动过程中的一般规律,以发挥领导者带领组织成员高效实现组织目标的作用。领导行为研究包括领导理论、激励理论与实务两大部分。其目的在于掌握领导活动过程的一般规律,运用有效的激励手段激发下属的工作积极性,高效实现组织目标。 7、简述常用的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答: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心理测验法、情景模拟法 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15) 1、简述经济人假设的基本含义以及管理措施

组织行为学习题集20110608[1]

《组织行为学》课后习题集 第一篇导论 第1章组织行为学导论 [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者应该能够掌握和了解组织和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历史和发展,理解学习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和组织行为学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初步了解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和观察实际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事件。 [重点和难点]: 组织行为学的概念;探讨学习组织行为学的价值,并列举组织行为学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二、选择题(1-7单选,8-11多选) 1. 你刚刚上过了组织行为学的第一课,从这堂课的学习可以知道,组织行为学的研究 不包括以下选择中的哪一项?( d ) a. 组织环境中的人类行为 b. 员工带给组织的独特的观点 c. 人类行为与组织的界面 d. 竞争及其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2. 从事设计工作、将工作分组为可管理的单元、在工作间和工作群体间建立权力模 式,这些工作的管理者所承担的是哪一项基本的管理职能?( b ) a. 领导 b. 组织 c. 规划 d. 协调 3. 人们把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定名为“行为科学”的时间为( b ) a.1932年 b.1949年 c.1958年

d.1961年 4. 组织行为学可以描述为:() a. 本质上是科学的和个体的 b. 本质上是行为的和组织的 c. 本质上是创新的和传统的 d. 本质上是多学科的和描述性的 5. 组织行为学研究哪三个层面的结果?( ) a.组织、产业、事业部 b.组织、事业部、部门 c.部门、个体、群体 d.个体、群体和组织 6. 被称为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里程碑是:( )。 a.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科学讨论会 b. 霍桑试验 c. 1914年利莲·吉尔布雷斯出版的《管理心理学》 d.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 7. 面谈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 )。 a. 观察法 b. 调查法 c. 实验法 d. 测验法 8.管理就是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a.计划 b.组织 c.激励 d.领导 e.控制

2017第一次组织行为学自考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单选、简答]对于组织行为学的概念,我们需要把握的几点。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升工作绩效及员工满意度。 [多选、简答]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1)跨学科性。(2)系统性。(3)权变性。(4)实用性。 (5)科学性。 [单选、简答]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个案分析法。(4)实验法(5)心理测验法(6)情景模拟法 [简答]基于“经济人”假设的管理。(1)采用任务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2)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情,与工人无关。(3)实施明确的奖惩制度。 [多选、简答]基于“复杂人”假设的管理。 (1)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来提高管理效率。 (2)采用富有弹性的、灵活多变的领导方式。 (3)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第二节关于个体行为的解释 [多选、简答]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1)学习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2)心理学研究的是可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3)行为源于后天学习。(4)刺激影响行为。 [多选、简答]新华生主义的主要理论。 (1)托尔曼的理论。(2)赫尔的理论。(3)斯金纳的理论。 [单选]赫尔是内驱力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多选]内驱力主要有两种:原始性内驱力和继发性内驱力。 [名词解释]继发性内驱力:是指情境(或环境中的其他刺激),这种情境会随着原始性内驱力的下降而成为一种内驱力。

[名词解释]人的行为:是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包括人的欲望、动机、情感、态度及意志在行为上的表现。 [多选、简答]人的行为的基本特征。(1)目的性。(2)自主性。(3)社会性。(4)连续性。(5)持久性。(6)可塑性。 第三节影响人的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 [名词解释]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名词解释]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行动,并努力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多选、简答]意志活动的特点。(1)意志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2)意志活动是自觉克服困难的活动。(3)意志活动是由一系列的随意活动实现的。 [多选、简答]良好意志品质的表现。 (1)坚毅性。(2)果断性。(3)自制性。 [名词解释]个性心理:又称为人格,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第一节需要、动机与行为 [多选、简答]需要的特点:(1)指向性。(2)多样性。(3)层次性。(4)潜在性。(5)可变性。 (6)社会制约性。 [多选、简答]动机的三种机能。 (1)始发机能:动机是个体行为发生的直接动因。 (2)选择机能:动机能指导人们作出相应选择,使得行为朝着既定方向、预期目标前进。 (3)强化机能:行为结果的好坏,会驱使动机重复出现或不再出现。 第二节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名词解释]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和判断。 [简答]态度对行为的影响。(1)态度影响认知和判断。(2)态度影响行为效果。(3)态度影响忍

组织行为学课程案例分析报告:李锋离职的思考

组织行为学课程案例分析报告题目:李锋离职的思考 指导教师: 班级: 学号: 姓名: 报告日期:

案例分析正文: 分析背景和目标、基本情况、分析所用的理论介绍、分析过程、相关问题讨论和对策探讨、进一步的思考等 本案例分析的是研究所的组织问题。 一、背景知识 研究所属于科研单位,其主要目的是完成有关的研究任务,其绩效主要由科研成果来衡量。研究室是研究所的基本行政单位,通常按专业不同设置不同研究室,专责有关专业的研究工作。课题组是研究所的临时机构,为了完成某项具体科研课题任务而临时设立,其主要目标是解决该课题下的科研问题,得出有关的问题的答案或者实现具体的应用。 二、基本情况 该案例中的研究所存在系统性的组织问题。 首先,人员安排程序混乱。赵所长在没有征求课题组长意见,没有提前通知,也没有引荐的情况下突然将张志文推到课题组,形成领导意图不明、组织结构模糊的情况,导致在突然的遭遇和性格冲突下形成猜忌和矛盾对立的局面。 其次,组织文化不健康。组织内从上到下弥漫着唯专业技术能力为上的潜意识和思想,所有人的焦点集中在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上,没有形成团队协同、分工合作的主流文化。而研究所赵所长在这一点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谁搞出新东西,谁就进所里的领导班子"的言论概念模糊,无法界定其含义到底是个人搞出新东西还是课题组组长领导大家搞出新东西,引起李锋等人误读(也许不是误读),因此进一步导致了个人技术能力为唯一评判标准的心理暗示。 第三,组织内缺乏有效沟通。李锋属于外控型的人,凡事不愿意明确表达自己的真实意见和要求,回避责任和冲突。赵所长作为一所之长对课题组的情况放任自流,缺乏主动沟通、了解和控制。而小王和其他成员在沟通上也处于被动的位置。张志文在沟通上采取单向灌输和辩论争胜的方式,表现出自负、傲慢和个人英雄主义的倾向,造成了更严重的沟通障碍和矛盾。这几个方面的问题环环相

00152《组织行为学》讲义自考重点复习笔记

组织行为学ZU ZHI XING WEI XUE 泰罗学院

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1)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 (1)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 (2)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于发展 (3) 一、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 (3) 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3) 三、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4) 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 (5) 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 (5)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6) 第一篇个体心理与行为 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 (8) 第一节人性假设 (8) 一、“经济人”假设 (8) 二、“社会人”假设 (9) 三、“自我实现人”假设 (10) 四、“复杂人”假设 (11) 第二节关于个体行为的解释 (11)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11) 二、新华生主义 (12) 三、卢因的观点 (13) 四、个体行为规律 (13) 第三节影响人的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 (16) 一、心理过程 (16) 二、个体心理 (17)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 (18) 第一节需要、动机与行为 (18) 一、需要、动机及行为规律 (18) 二、需要与动机 (19) 三、动机与行为 (19) 第二节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20) 一、价值观 (20) 二、态度 (20) 三、工作满意度 (21) 第三节知觉与行为 (22) 一、知觉和社会知觉的内涵与特征 (22) 二、知觉过程 (23) 三、影响知觉的因素分析 (23)

五、归因理论与倾向 (24) 第四节个性与行为 (25) 一、个性概述 (25) 二、气质与行为 (25) 三、能力与行为 (26) 四、性格与行为 (27) 五、情绪与行为 (28) 第五节组织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 (29) 一、组织承诺 (29) 二、组织公民行为 (30) 第二篇群体行为及其管理 第三章群体行为基础 (31) 第一节群体概述 (31) 一、群体的含义 (31) 二、群体的类型 (32) 三、群体的作用 (33) 四、群体发展阶段 (33) 第二节群体行为解释 (34) 一、群体外部环境 (34) 二、群体结构 (35) 三、群体互动过程 (39) 四、群体决策 (40) 第三节非正式群体与管理 (42) 一、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 (42) 二、非正式群体的特点与类型 (43) 三、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44) 第四章沟通 (46) 第一节沟通及其分类 (47) 一、沟通概述 (47) 二、沟通的分类 (49) 第二节沟通的障碍及改善 (53) 一、沟通障碍 (53) 二、有效沟通 (54) 第三节互联网时代的沟通 (55) 一、网络对沟通的影响 (55) 二、网络时代的沟通特征 (56) 第四节跨文化沟通 (57) 一、文化与跨文化沟通 (57) 二、跨文化沟通中的障碍及改进 (57)

性是本能

性是本能 弗洛伊德因研究歇斯底里症,而发现性欲是影响人类生活的一股强大力量;接着他又发现,虽然受到习惯和礼教的束缚,性欲在本能的无意识中,仍然左右着人生的方向。弗氏对此大感惊讶,于是他不得不向世人发出警告——人们应该正视性的问题了。 性没有罪,它只是一种本能,有罪的是我们的想法。 美国学术研究协会中的性问题研究委员会,在洛克菲勒财团的支持下,以印第安纳大学的金赛博士为中心,结合了一群专家,组成调查团,从全国选出五千人,一一进行详细的面谈,历经十年的调查与研究,最后提出了一份报告——“男性的性行为”。报告中指出,美国男子每二十人中有十九人,在其一生中的某一个时期,曾有过违反法律的性行为;有婚前性行为经验者,小学学历的高达90%,大学学历的为67%;此外自慰的比例竟意外地高;已婚男子和妻子之外的女子发生性行为者,高达50%。这份报告无意中揭发了许多存在已久的社会问题。 在日本所做的研究,规模虽然没有美国那么大,但是仍然在确实地进行中。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研究报告相比较,丝毫无法证明战后青少年的性道德意识薄弱。事实

上,性行为开始的年龄以战后的青少年较低,但是产生性欲的年龄则几乎相同(不过有些特殊的例子显示,战前的青少年较早)。所以,在战前性欲和实际性行为的年龄差距甚大,形成了一种异常现象。 在台湾也针对目前社会中所发生的性行为做了详细 的调查,但还是不够完整,即使是对其中较特殊的例子加以深入研究,也无法认定是完全准确的。想要研究性行为,尤其是要弄懂所发表的统计数字,非拥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将不能为功。例如:有关男性行为调查报告,如能正确了解其数字的意义,就会发现在其背后隐藏着许多社会问题,但这些数字对无法正确了解的人是有害的。 虽然我认为仅对性拥有正确知识是不够的,不过当我们以性本能为原动力,来发展人类的幸福生活时,这些正确知识已足以引导我们迈向光明、健康的人生。就如同不懂马达的性能,便无法操作机械一般,假如我们缺乏性方面的正确知识,就无法把性本能提升为两情相悦或更高层次的两性婚姻。 台湾最近这几年的性行为研究调查有令人更惊讶的 发展,婚前性行为的比率节节上升,平均年龄也逐渐下降;然而性行为越来越普遍的他们,性知识却一如往昔的贫乏,这点颇令人忧虑。 性本能除了直接的性行为和生殖外,也会发展成两情

00152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考试重点(简答题、论述题)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升工作绩效及员工满意度。 2.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1)跨学科性。(2)系统性。(3)权变性。(4)实用性。(5)科学性。 3.古典科学管理理论的局限性:一把员工看成是“经济人”。二强调独裁式管理。三把组织看成是封闭的系统,组织职能的改善仅仅依靠组织部的合理化,很少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不注意在宏观高度上研究经济和社会问题。 4.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个案分析法(4)实验法(5)心理测验法(6)情景模拟法 5.观察法的优点:简便易行;所获得的材料比较真实;能够比较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工作要求。缺点:花费的时间多;观察得来的材料难以量化,难以说明刺激条件与行为变化之间的精确关系;有些被观察者难以接受,他们觉得自已受到了监视和威胁,在心理上对观察人员产生反感,同时也可能造成操作动作变形。注意事项:1)要注意工作行为样本的代表性2)观察人员在观察时尽量不要引起被观察者的注意,干扰被观察者的工作。3)观察前要有详细的观察提纲和行为标准4)观察者要避免机械记录,应反映工作有关容,并对工作信息进行比较和提炼。 6.访谈法的优点:1)可以对员工的工作态度与工作动机等较深层次的容有比较具体的了解;2)运用面广,能够简单且迅速收集多方面资料;3)易了解到短期直接观察法不容易发现的情况,有助于管理者发现问题;4)有助于与员工的沟通。缺点:1)访谈者要有专门的技巧,需要受过专门的训练;2)比较费时、费力、工作成本较高;3)无法避免主观因素、暗示、诱导所形成的信息失真。 7.问卷法的优点:1)调查围广;2)调查样本量大,适用于需要对很多人员进行调查的情况;3)调查的资料可以量化,由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缺点:1)设计理想的调查问卷要花费较多时间,人力、物力、费用成本高,问卷设计若不科学,有可能造成调查结果不准确;2)问卷在使用前需进行测试,以了解被调查者是否了解问卷中的问题,为避免误解,还经常需要工作人员亲自解释和说明,会影响工作效率。3)填写问卷一般单独进行,缺少交流和沟通,因此,被调查者可能不积极配合,从而影响调查的质量。 8.常用的心理测验: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倾向性测验。 9.X理论的基本观点:一,多数人天生就是懒惰的,都尽可能逃避工作;二,多数人都是胸无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甘愿受别人的指挥和领导;三,多数人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的目标是相互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迫使他们为了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工作;四,多数人从事工作的目的在于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所以只有金钱和其他物质利益才能激励他们努力工作;五,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大多数人具有以上特性,属于被管理者,少数人能克服自己的情感冲动进而成为管理者。 10.基于“经济人”假设的管理。(1)采用任务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2)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情,与工人无关。(3)实施明确的奖惩制度。 11.“社会人”假设的基本含义:1、人是“社会人”2、管理工作要“以人为中心”3、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群体”4、建立新型的领导方式 12.基于“复杂人”假设的管理:(1)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来提高管理效率。(2)采用富有弹性的、灵活多变的领导方式。(3)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13.对“复杂人”假设的评价:“复杂人”假设和权变理论及其管理措施以人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