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奇生的直觉美学思想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曲、绘画、建筑和自然风景中得到快感,或是纵
%(& ” 然得到, 也比旁人得到的较微弱。 从这些论述
看出,哈奇生是竭力要为审美的内在感官找到 理论和实际的依据的。他对于审美内在感官和 视听外在感官所作的区分,有助于澄清经验派 美学家将美感与感官快感混为一谈的看法。不 过,他也没有真正了解美感与感官快感在性质 “简单观念” “复杂 上的分别。因为他所提到的 与 “较微弱的快感” “较强大的快感” 观念” 、 与 的区 别,并不是阶段上、性质上的分别,而仍然是程 度上、 数量上的分别。 尽管哈奇生对内在感官和外在感官做了区 “高级的知觉能力” 分, 而且把内在感官称作 , 但 是,他又认为内在感官具有和外在感官相类似 的直接性, 正是根据这一点, 他才把审美能力称 “感官” 作一种 。他说: 把这种较高级的接受观念的能力叫做一种 “感官”是恰当的,因为它和其他感官在这一点 上相类似:所得到的快感并不起于对有关对象 的原则, 原因或效用的知识, 而是立刻就在我们 心中唤起美的观念。 % ) & 就是说,审美的内在感官具有一接触对象 立刻便在我们心中唤起美的观念并直接引起审 美快感的特点,它和“有关对象的原则,原因或 效用的知识” 无关, 因为知识要通过理性认识才 能获得, 不具有感觉的那种直接性。所以, 他认 “最精确的知识也不能增加这种审美快感 * 虽 为 然知识可能添加一种因预期利益而生的特殊的
! &* # 一致” 。 他认为只要弄清审美爱好分歧的原因
这里, 哈奇生虽然没有否认教育、 习俗等后 天因素对提高和扩大美感能力的影响作用,但 重点则是在说明美感先于教育、习俗等而存在, 是天生具有的。美感的存在有无并不决定于教 育和习俗的影响, 相反, 教育和习俗的影响则必
来自观念联想,就不会否定我们的审美的内在
!"#$%"
哈奇生一生从事伦理学、 美学、 形而上学和 逻辑学等哲学诸领域的研究,但他的成就和影 响主要还是在伦理学和美学方面。将美学和伦 理学、 美和善、 审美感和道德感结合起来进行研 究, 是哈奇生美学思想的突出特色。他的伦理思
!" #
江西社会科学
!""#$ !
知觉。前者引发人的物欲, 后者则引起对人的行 为的热爱与厌恶。与此相对应,人也有两种感 官: 一为接受简单的观念、 感知对自己身体的利 害关系的外在感官, 即视、 听、 嗅、 味、 触五种外 部的感官; 一为接受复杂的观念、 感知事物价值 (善恶美丑)的内在感官。哈奇生提到的内在感 官, 包括意识、 美感、 公益感、 道德感、 荣誉感、 荒 谬感等许多种,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道德感 “内在感官” 和审美感。他有时又用 特别地指称 人们接受美的观念和分辨美丑的能力。他写道: 这种由我们所观察的客体的某些形式或观 念获得快感的能力, 作者称之为感觉。为了区别 我们通常以这个名称所称谓的那些能力,我们 将把我们感受匀称美、 秩序美、 和谐美的能力称 之为内在的感官; 而把那种由情感、 行为或有思 维能力的人,即我们称之为德行的东西取得快 感的先天能力, 称作道德感。 % ! & “内在感官” 这里哈奇生明显地将审美的 和 “ 道德感 ” 与一般的感觉能力即外在感官相区 别,同时也指出了审美的内在感官和道德感具 “内在感 有内在的联系和一致性。在分析审美的 官 ” 和耳目等外在的感官的区别时,哈奇生指 出, 外在的感官只能接受简单的观念, 感到较微 弱的快感,而内在感官却可以接受复杂的观念, “许多哲学家仿佛认 获得较强大的快感。他说: 为只有一种感官的快感,那就是伴随知觉所产 生的简单观念。但是叫做美、 整齐、 和谐的东西 所产生的复杂观念却带有远较强大的快感。… …例如就音乐来说,一个优美的乐曲所产生的 快感远超过任何一个单音所产生的快感,尽管 ” 为了充分说 那个单音也很和婉、 完美和洋溢。
%#& 理性快感” 。显然, 这里是把美感和知识、 审美
快感和理性快感看作互不相关的甚至互相对立 的, 排除了知识和理性在美感中的作用。哈奇生 关于审美的内在感官具有直接性的看法,直接 源于舍夫茨别利。 但是两者也有区别。 如果说舍 夫茨别利在阐述审美直接性时,还在感性或理 性之间徘徊, 那么, 哈奇生则显然是后退了。在 “对美与和谐的知觉,只能说是一种感 他看来, 觉, 因为它不包括理性的因素, 不包括对各种原
江西社会科学
!""#$ !
哈奇生的直觉美学思想
!彭立勋
“内在感官 ” 哈奇生继承并发展了英国经验派美学的 说, 对其强化了心理学解释, 认为内在感官是既不 同于外在感官、 又不同于理性认识的先天的审美能力, 具有直觉性, 不涉及对象知识和个人利害, 从而对美 “美的观念 ” 感特点作了新的概括。同时又从 论出发, 首次将美分为绝对美和相对美, 前者指从对象本身所 感知的美;后者指把对象看作摹本所感知的美,从而对区分自然美与艺术美、形式美与内容美作了新的探 索, 在西方近代美学发展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5 关键词 6 内在感官; 直觉性; 绝对美; 相对美 5 中图分类号 6 748 2 9/0 东深圳 5 文献标识码 6 : (=99/ ) 5 文章编号 6 .991 2 ;.4< 9= 2 9=.3 2 9/ (.083 — ) 彭立勋 , 男, 湖北谷城人,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博士生导师。 > 广 ;.49/9 ? “西方美学史研究 ” (9.7@<91/ )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
“ 显然有些事物直接是这种审美快感的诱 说: 因, 我们也有适宜于感知美的感官, 而且这种感
! &’ # ” 官不同于因展望利益而生的快乐。 在哈奇生
看来,美感或审美的内在感官不涉及利害观念, 这 和道 德 感 不涉 及 利害 观 念是 相 同 的 、一 致 “道德之追求并不出于追求者的利害计较或 的。 自爱, 不出于他自己利益的任何动机。” 正是
% &) ( 快感, 而不是根据事物本身” 。这和他否定美
在事物本身的观点是一致的, 所谓两类美, 是从 审美快感的两个来源来加以分别的。绝对美是 单就一个对象本身看出来的,相对美是拿一个 对象与其他相关的对象作比较才看出来的。他 说: 我们所了解的绝对美是指我们从对象本身 里所认识到的那种美,不把对象看作某种其他 事物的摹本或影象,从而拿摹本和蓝本进行比 较;例如从自然作品、人工制造的各种形式、人 物形体、 科学定理这类对象中所认识到的美。比 较美和相对美也是从对象中认识到的,但一般 把这对象看作另一事物的摹本或与另一事物相 类似。 % &* ( 由于绝对美是指从对象或事物本身所认识 和感知的美,所以哈奇生进一步分析了对象或 事物的什么属性能唤起或诱致美的观念。他首 先讨论在整齐形象上所见到的那种简单的美, “凡是能唤起我们美的观念的形状, 指出 似乎是 那些具有多样中统一的形状”% &+ ( ,再推而广之, 认为对绝对美的感知和愉快感觉都来自具有多 样中统一的事物,引起绝对美观念的事物或对 象 本身 的 属 性 就是 统 一 性 与多 样 性 的 相互 关 系: 我们这里所说的事物之美,用数学的话来 说,就好象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复比;所以,当 物体的统一性相等, 美按多样性而增减, 当多样 性相等,美则按统一性增减,这大致如此,而且 一般适用。 % !" (
! && #
在这一点上, 道德感和审美感具有了相通性。 和舍夫茨别利一样,哈奇生也强调审美的 内在感官和分辨美丑的能力是自然的、天生的, 正如道德感也是自然的、 天生的一样。针对洛克 “人对美和秩序的喜 一派所持的人心如同白纸、 爱是便利,习俗和教育的结果”的观点,他专门 讨论了美感与习俗、 教育、 典范等后天影响的关 系, 明确指出: 对事物的美感或感觉力是天生的,先于一 切习俗、 教育或典范。……教育和习俗可能影响 我们的内在感官, 如果它们原已存在, 它们可以 提高人心记住复杂结构的各部分并且加以比较 的能力; 在这种情形之下, 如果最美的东西呈现 在我们面前,我们所感觉到的快感就远远高于 通常进行程序所能产生的。但是这一切都须先 假定美感是天生的。
! &( #
的美感既然具有普遍性,那么又何以会出现在 审美爱好上的分歧呢?对这个问题, 哈奇生是用 “观念联想” 经验论派常用的 来解释的。他认为 观念联想是人们在美感方面表现出爱好分歧的 主要原因,而且往往会使得人们厌恶美的事物 而喜爱不美的事物。例如, 穷荒绝漠之地可以使 人十分适意,假如他曾在那里度过他愉快的青 春; 柳暗花明之乡也可以使人十分不快, 假如那 “人们既然有着如此相 里是他曾受苦难的地方。 差的性情, 而且容易受如此多样的激情感染, 以 至种种不同的愉快或不快的观念可以和事物的 形相或歌曲联系起来,所以无怪他们对事物的 爱好有所分歧,即使他们的美感与谐调感完全
% &’ (
灵”才决定了事物的美,进而肯定美即是“心灵 的知觉” 。所以,尽管哈奇生也指出了美的观念 的唤起和事物的某些属性有关,但从他对美的 基本观点来看, 仍然是美的主观论者。 哈奇生对美的问题的主要贡献是对美所做 (或绝对的) 的分类。他把美分为固有的 和比较 (或相对的) 的 两种。在谈到这种分类的原则时, “这种美的分类法,是根据我们的审美 他指出:
明审美的内在感官和普通的外在感官的这种区 别, 哈奇生还以经验证明, 人可以有视觉听觉而 “就普通意义来说,多数 没有美与谐调的感觉。 人所具有的视觉和听觉的感官是够完善的,他 们可以分别地接受所有的简单的观念,感到它 们所产生的快感。……但是他们也许不能从乐
!" #
!"#$%"
哈奇生的直觉美学思想
! &) # ” 这就足以证明人类的美感是普遍的了。 人类
“发展了美学中的感觉论的原则, 奇生 并反对笛 卡尔和莱布尼茨的理性主义” , 是有一定道理
!$#
的。 结合美感的直接性,哈奇生还论述了美感 “美与谐调 不涉及个人利害打算的观点。他说: 的观念,像其他感性观念一样,是必然令人愉 快, 而且直接令人愉快的; 我们自己的任何决心 或利害打算, 都不能改变一事物的美丑。” 又
!"#$%"
!" #
江西社会科学
!""#$ !
感官的一致性。可是他却没有想到, 如果承认了 观念联想对于美感形成的作用,就等于承认了 美感和社会环境、习俗教育以及个人生活经验 是有紧密联系的, 是具有社会性的。这和他主张 美感是天生的观点显然是相互矛盾的。美感或 审美趣味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的关系问题,是英 国经验论美学着重探讨的一个问题,哈奇生明 确提出并回答了这一问题,休谟后来对这一问 题也做了进一步地思考和探索。 美的观念与美的分类 在哈奇生的美学著作中,对美的问题的研 究也占有重要地位。他对美的基本看法是把美 作为由内在感官所接受的一种 “观念 ” 。他说: “美, ‘在我们心中唤起的观念’ 是指 ; 美感, 是指 ‘我们接受此种观念的能力’ 。” 前者, 他又称
(!"#$%&’()*%+,’-$, 哈奇生 是 ./01 2 .31/) .4 世纪英国著名的道德哲学家和美学家。他继 承并发展了英国哲学家舍夫茨别利的道德和美 学思想, 使之具有了较为系统的形式, 并越来越 强地带有对它们作心理学解释的趋向。如果说, 舍夫茨别利是 “内在感官 ” 这个新思潮的开拓 者, 那么, 哈奇生则是“这个新思潮第一位真正
!"# 因的沉思” 。 从这个意义上说, 有的学者认为哈
须以先天的美感或内在感官为前提。他举例说, 假如我们对统一性没有自然的美感,习惯就永 远不会使我们想到事物之美;假如我们没有听 觉, 习惯永远不会使我们具有谐调感, 这正如习 惯永不能使盲人称赞事物为颜色鲜艳,或者使 没有味觉的人称赞肉食为美味可口一样。这里, 哈奇生表现出将美感混同于一般感觉的明显的 倾向,这与他主张审美内在感官不同于普通外 在感官的观点显然是互相矛盾的。在他看来, 美 感是天生的,就像视觉、听觉、味觉等是天生的 一样。这种把美感等同于生理感官, 而忽视它的 社会性的看法,比起舍夫茨别利来也显然是倒 退了。 因为肯定美感出于人的本性,是先天具有 的, 所以哈奇生也承认人类美感具有普遍性, 这 种普遍性表现在人类在美感方面对多样中统一 “如果是人人都喜爱 的普遍认可和赞扬。他说: 较简单情况的统一性, 而不是相反, 即使看不出 其中有什么利益来;况源自文库当他们的能力愈益扩 大, 而能接受和比较更复杂的观念时, 他们便愈 益喜爱统一性,以及更复杂的固有美和相对美;
5.6 懂行的代言人” 。
想成为英国思想家边沁的功利主义的先河,并 对现代伦理学一些重要流派产生了影响。 内在感官和美感特质 哈奇生的伦理学思想和美学思想是紧密联 系在一起的。如果说他的伦理学思想的主要成 “道德感” 就集中反映在对 的研究中, 那么, 他的 “美感” 美学思想的主要贡献也集中体现在对 的 分析探讨中。哈奇生对美感的分析是以舍夫茨 别利提出的基本概念—— — “内在感官” 作为出发 点的。他进一步发挥了这一概念, 建立起完整的 “内在感官”学说。他认为人具有两种根本不同 的知觉,即对物质利益的知觉和对道德善恶的
曲、绘画、建筑和自然风景中得到快感,或是纵
%(& ” 然得到, 也比旁人得到的较微弱。 从这些论述
看出,哈奇生是竭力要为审美的内在感官找到 理论和实际的依据的。他对于审美内在感官和 视听外在感官所作的区分,有助于澄清经验派 美学家将美感与感官快感混为一谈的看法。不 过,他也没有真正了解美感与感官快感在性质 “简单观念” “复杂 上的分别。因为他所提到的 与 “较微弱的快感” “较强大的快感” 观念” 、 与 的区 别,并不是阶段上、性质上的分别,而仍然是程 度上、 数量上的分别。 尽管哈奇生对内在感官和外在感官做了区 “高级的知觉能力” 分, 而且把内在感官称作 , 但 是,他又认为内在感官具有和外在感官相类似 的直接性, 正是根据这一点, 他才把审美能力称 “感官” 作一种 。他说: 把这种较高级的接受观念的能力叫做一种 “感官”是恰当的,因为它和其他感官在这一点 上相类似:所得到的快感并不起于对有关对象 的原则, 原因或效用的知识, 而是立刻就在我们 心中唤起美的观念。 % ) & 就是说,审美的内在感官具有一接触对象 立刻便在我们心中唤起美的观念并直接引起审 美快感的特点,它和“有关对象的原则,原因或 效用的知识” 无关, 因为知识要通过理性认识才 能获得, 不具有感觉的那种直接性。所以, 他认 “最精确的知识也不能增加这种审美快感 * 虽 为 然知识可能添加一种因预期利益而生的特殊的
! &* # 一致” 。 他认为只要弄清审美爱好分歧的原因
这里, 哈奇生虽然没有否认教育、 习俗等后 天因素对提高和扩大美感能力的影响作用,但 重点则是在说明美感先于教育、习俗等而存在, 是天生具有的。美感的存在有无并不决定于教 育和习俗的影响, 相反, 教育和习俗的影响则必
来自观念联想,就不会否定我们的审美的内在
!"#$%"
哈奇生一生从事伦理学、 美学、 形而上学和 逻辑学等哲学诸领域的研究,但他的成就和影 响主要还是在伦理学和美学方面。将美学和伦 理学、 美和善、 审美感和道德感结合起来进行研 究, 是哈奇生美学思想的突出特色。他的伦理思
!" #
江西社会科学
!""#$ !
知觉。前者引发人的物欲, 后者则引起对人的行 为的热爱与厌恶。与此相对应,人也有两种感 官: 一为接受简单的观念、 感知对自己身体的利 害关系的外在感官, 即视、 听、 嗅、 味、 触五种外 部的感官; 一为接受复杂的观念、 感知事物价值 (善恶美丑)的内在感官。哈奇生提到的内在感 官, 包括意识、 美感、 公益感、 道德感、 荣誉感、 荒 谬感等许多种,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道德感 “内在感官” 和审美感。他有时又用 特别地指称 人们接受美的观念和分辨美丑的能力。他写道: 这种由我们所观察的客体的某些形式或观 念获得快感的能力, 作者称之为感觉。为了区别 我们通常以这个名称所称谓的那些能力,我们 将把我们感受匀称美、 秩序美、 和谐美的能力称 之为内在的感官; 而把那种由情感、 行为或有思 维能力的人,即我们称之为德行的东西取得快 感的先天能力, 称作道德感。 % ! & “内在感官” 这里哈奇生明显地将审美的 和 “ 道德感 ” 与一般的感觉能力即外在感官相区 别,同时也指出了审美的内在感官和道德感具 “内在感 有内在的联系和一致性。在分析审美的 官 ” 和耳目等外在的感官的区别时,哈奇生指 出, 外在的感官只能接受简单的观念, 感到较微 弱的快感,而内在感官却可以接受复杂的观念, “许多哲学家仿佛认 获得较强大的快感。他说: 为只有一种感官的快感,那就是伴随知觉所产 生的简单观念。但是叫做美、 整齐、 和谐的东西 所产生的复杂观念却带有远较强大的快感。… …例如就音乐来说,一个优美的乐曲所产生的 快感远超过任何一个单音所产生的快感,尽管 ” 为了充分说 那个单音也很和婉、 完美和洋溢。
%#& 理性快感” 。显然, 这里是把美感和知识、 审美
快感和理性快感看作互不相关的甚至互相对立 的, 排除了知识和理性在美感中的作用。哈奇生 关于审美的内在感官具有直接性的看法,直接 源于舍夫茨别利。 但是两者也有区别。 如果说舍 夫茨别利在阐述审美直接性时,还在感性或理 性之间徘徊, 那么, 哈奇生则显然是后退了。在 “对美与和谐的知觉,只能说是一种感 他看来, 觉, 因为它不包括理性的因素, 不包括对各种原
江西社会科学
!""#$ !
哈奇生的直觉美学思想
!彭立勋
“内在感官 ” 哈奇生继承并发展了英国经验派美学的 说, 对其强化了心理学解释, 认为内在感官是既不 同于外在感官、 又不同于理性认识的先天的审美能力, 具有直觉性, 不涉及对象知识和个人利害, 从而对美 “美的观念 ” 感特点作了新的概括。同时又从 论出发, 首次将美分为绝对美和相对美, 前者指从对象本身所 感知的美;后者指把对象看作摹本所感知的美,从而对区分自然美与艺术美、形式美与内容美作了新的探 索, 在西方近代美学发展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5 关键词 6 内在感官; 直觉性; 绝对美; 相对美 5 中图分类号 6 748 2 9/0 东深圳 5 文献标识码 6 : (=99/ ) 5 文章编号 6 .991 2 ;.4< 9= 2 9=.3 2 9/ (.083 — ) 彭立勋 , 男, 湖北谷城人,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博士生导师。 > 广 ;.49/9 ? “西方美学史研究 ” (9.7@<91/ )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
“ 显然有些事物直接是这种审美快感的诱 说: 因, 我们也有适宜于感知美的感官, 而且这种感
! &’ # ” 官不同于因展望利益而生的快乐。 在哈奇生
看来,美感或审美的内在感官不涉及利害观念, 这 和道 德 感 不涉 及 利害 观 念是 相 同 的 、一 致 “道德之追求并不出于追求者的利害计较或 的。 自爱, 不出于他自己利益的任何动机。” 正是
% &) ( 快感, 而不是根据事物本身” 。这和他否定美
在事物本身的观点是一致的, 所谓两类美, 是从 审美快感的两个来源来加以分别的。绝对美是 单就一个对象本身看出来的,相对美是拿一个 对象与其他相关的对象作比较才看出来的。他 说: 我们所了解的绝对美是指我们从对象本身 里所认识到的那种美,不把对象看作某种其他 事物的摹本或影象,从而拿摹本和蓝本进行比 较;例如从自然作品、人工制造的各种形式、人 物形体、 科学定理这类对象中所认识到的美。比 较美和相对美也是从对象中认识到的,但一般 把这对象看作另一事物的摹本或与另一事物相 类似。 % &* ( 由于绝对美是指从对象或事物本身所认识 和感知的美,所以哈奇生进一步分析了对象或 事物的什么属性能唤起或诱致美的观念。他首 先讨论在整齐形象上所见到的那种简单的美, “凡是能唤起我们美的观念的形状, 指出 似乎是 那些具有多样中统一的形状”% &+ ( ,再推而广之, 认为对绝对美的感知和愉快感觉都来自具有多 样中统一的事物,引起绝对美观念的事物或对 象 本身 的 属 性 就是 统 一 性 与多 样 性 的 相互 关 系: 我们这里所说的事物之美,用数学的话来 说,就好象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复比;所以,当 物体的统一性相等, 美按多样性而增减, 当多样 性相等,美则按统一性增减,这大致如此,而且 一般适用。 % !" (
! && #
在这一点上, 道德感和审美感具有了相通性。 和舍夫茨别利一样,哈奇生也强调审美的 内在感官和分辨美丑的能力是自然的、天生的, 正如道德感也是自然的、 天生的一样。针对洛克 “人对美和秩序的喜 一派所持的人心如同白纸、 爱是便利,习俗和教育的结果”的观点,他专门 讨论了美感与习俗、 教育、 典范等后天影响的关 系, 明确指出: 对事物的美感或感觉力是天生的,先于一 切习俗、 教育或典范。……教育和习俗可能影响 我们的内在感官, 如果它们原已存在, 它们可以 提高人心记住复杂结构的各部分并且加以比较 的能力; 在这种情形之下, 如果最美的东西呈现 在我们面前,我们所感觉到的快感就远远高于 通常进行程序所能产生的。但是这一切都须先 假定美感是天生的。
! &( #
的美感既然具有普遍性,那么又何以会出现在 审美爱好上的分歧呢?对这个问题, 哈奇生是用 “观念联想” 经验论派常用的 来解释的。他认为 观念联想是人们在美感方面表现出爱好分歧的 主要原因,而且往往会使得人们厌恶美的事物 而喜爱不美的事物。例如, 穷荒绝漠之地可以使 人十分适意,假如他曾在那里度过他愉快的青 春; 柳暗花明之乡也可以使人十分不快, 假如那 “人们既然有着如此相 里是他曾受苦难的地方。 差的性情, 而且容易受如此多样的激情感染, 以 至种种不同的愉快或不快的观念可以和事物的 形相或歌曲联系起来,所以无怪他们对事物的 爱好有所分歧,即使他们的美感与谐调感完全
% &’ (
灵”才决定了事物的美,进而肯定美即是“心灵 的知觉” 。所以,尽管哈奇生也指出了美的观念 的唤起和事物的某些属性有关,但从他对美的 基本观点来看, 仍然是美的主观论者。 哈奇生对美的问题的主要贡献是对美所做 (或绝对的) 的分类。他把美分为固有的 和比较 (或相对的) 的 两种。在谈到这种分类的原则时, “这种美的分类法,是根据我们的审美 他指出:
明审美的内在感官和普通的外在感官的这种区 别, 哈奇生还以经验证明, 人可以有视觉听觉而 “就普通意义来说,多数 没有美与谐调的感觉。 人所具有的视觉和听觉的感官是够完善的,他 们可以分别地接受所有的简单的观念,感到它 们所产生的快感。……但是他们也许不能从乐
!" #
!"#$%"
哈奇生的直觉美学思想
! &) # ” 这就足以证明人类的美感是普遍的了。 人类
“发展了美学中的感觉论的原则, 奇生 并反对笛 卡尔和莱布尼茨的理性主义” , 是有一定道理
!$#
的。 结合美感的直接性,哈奇生还论述了美感 “美与谐调 不涉及个人利害打算的观点。他说: 的观念,像其他感性观念一样,是必然令人愉 快, 而且直接令人愉快的; 我们自己的任何决心 或利害打算, 都不能改变一事物的美丑。” 又
!"#$%"
!" #
江西社会科学
!""#$ !
感官的一致性。可是他却没有想到, 如果承认了 观念联想对于美感形成的作用,就等于承认了 美感和社会环境、习俗教育以及个人生活经验 是有紧密联系的, 是具有社会性的。这和他主张 美感是天生的观点显然是相互矛盾的。美感或 审美趣味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的关系问题,是英 国经验论美学着重探讨的一个问题,哈奇生明 确提出并回答了这一问题,休谟后来对这一问 题也做了进一步地思考和探索。 美的观念与美的分类 在哈奇生的美学著作中,对美的问题的研 究也占有重要地位。他对美的基本看法是把美 作为由内在感官所接受的一种 “观念 ” 。他说: “美, ‘在我们心中唤起的观念’ 是指 ; 美感, 是指 ‘我们接受此种观念的能力’ 。” 前者, 他又称
(!"#$%&’()*%+,’-$, 哈奇生 是 ./01 2 .31/) .4 世纪英国著名的道德哲学家和美学家。他继 承并发展了英国哲学家舍夫茨别利的道德和美 学思想, 使之具有了较为系统的形式, 并越来越 强地带有对它们作心理学解释的趋向。如果说, 舍夫茨别利是 “内在感官 ” 这个新思潮的开拓 者, 那么, 哈奇生则是“这个新思潮第一位真正
!"# 因的沉思” 。 从这个意义上说, 有的学者认为哈
须以先天的美感或内在感官为前提。他举例说, 假如我们对统一性没有自然的美感,习惯就永 远不会使我们想到事物之美;假如我们没有听 觉, 习惯永远不会使我们具有谐调感, 这正如习 惯永不能使盲人称赞事物为颜色鲜艳,或者使 没有味觉的人称赞肉食为美味可口一样。这里, 哈奇生表现出将美感混同于一般感觉的明显的 倾向,这与他主张审美内在感官不同于普通外 在感官的观点显然是互相矛盾的。在他看来, 美 感是天生的,就像视觉、听觉、味觉等是天生的 一样。这种把美感等同于生理感官, 而忽视它的 社会性的看法,比起舍夫茨别利来也显然是倒 退了。 因为肯定美感出于人的本性,是先天具有 的, 所以哈奇生也承认人类美感具有普遍性, 这 种普遍性表现在人类在美感方面对多样中统一 “如果是人人都喜爱 的普遍认可和赞扬。他说: 较简单情况的统一性, 而不是相反, 即使看不出 其中有什么利益来;况源自文库当他们的能力愈益扩 大, 而能接受和比较更复杂的观念时, 他们便愈 益喜爱统一性,以及更复杂的固有美和相对美;
5.6 懂行的代言人” 。
想成为英国思想家边沁的功利主义的先河,并 对现代伦理学一些重要流派产生了影响。 内在感官和美感特质 哈奇生的伦理学思想和美学思想是紧密联 系在一起的。如果说他的伦理学思想的主要成 “道德感” 就集中反映在对 的研究中, 那么, 他的 “美感” 美学思想的主要贡献也集中体现在对 的 分析探讨中。哈奇生对美感的分析是以舍夫茨 别利提出的基本概念—— — “内在感官” 作为出发 点的。他进一步发挥了这一概念, 建立起完整的 “内在感官”学说。他认为人具有两种根本不同 的知觉,即对物质利益的知觉和对道德善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