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合物分析与分离

有机化合物分析与分离
有机化合物分析与分离

zhengliu

蒸馏(卷名:化学)

distillation

利用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挥发性的不同,而将它们分离的方法和过程。将该液体部分地变成蒸气。在所生成的蒸气中的易挥发组分含量比原液中高;而在剩余的液体中则难挥发组分的含量较高。将蒸气冷凝后,则易挥发组分富集在冷凝液中。这样,可将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部分地或全部分离。

用简单的蒸馏技术,一般只能做到部分分离。为了达到完全分离,就要进行多次的重复蒸馏,在每一次重复中各组分都可得到进一步的纯化。如果将这种多次蒸馏在一个装置(如分馏柱)中进行时,就叫做分馏,可以分离沸点相近的组分。

简史古代的炼丹术、炼金术和酿造中都应用了蒸馏,如中国宋代吴冨所著的《丹房须知》(1163)中就画有较完整的蒸馏器。16世纪中叶德意志化学家J.R.格劳贝尔用蒸馏法制取了较纯的硝酸和盐酸。

蒸馏方法除简单蒸馏和分馏外,其他方法还有:

减压蒸馏有些物质的沸点很高或者高温时会分解,就要在减压下蒸馏,因为沸点随着压力的减小而降低。当真空度很高时,称为真空蒸馏。

水汽蒸馏用于能随水汽挥发,但冷凝时又不与水互溶的物质,如硝基苯。

共沸蒸馏一种分离共沸混合物的蒸馏方法。通常加入一种挥发性较高的组分,使与其中的一个组分生成沸点更低的新的共沸混合物蒸出,而与另一个组分分离。

萃取蒸馏一种分离共沸混合物的方法。加入的是一种难挥发的组分,与共沸混合物的一个组分选择性地结合,使另一组分蒸出。

等温蒸馏将挥发性的酸与高纯水放在一个大的密闭器(如干燥器)中,让酸自然挥发被水吸收,至平衡时为止,所得酸的纯度极高。

亚沸点蒸馏一种平稳的蒸馏方法。用红外线加热液体表面以防止剧烈沸腾,避免了由于生成气溶胶而将难挥发性杂质带入馏分中。制得的酸杂质降至 10-9水平,可用于痕量和超痕量分析。

应用和展望在近代分析化学中,蒸馏法除了用于提纯试剂之外,还是微量和痕量分析中的分离和预富集的重要手段。许多金属卤化物,如氟化硅、四氯化锗、四氯化锡、三氯化锑等都可用蒸馏法分离富集。生物材料中的微量氟可用类似等温蒸馏的方法,使生成氟化氢后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而富集;低沸点的硼酸三甲酯或三乙酯用于分离和富集纳克量的硼。大气中的氯化氢可用生成挥发的CrO2Cl2测定。不易挥发的金属也可转变成挥发性化合物,如铂与钯及一些难挥发金属,可与1,1,1,5,5,5-六氟-4-硫戊-2-酮生成挥发性的配位化合物而用于这些元素的分析、分离。因此,今后蒸馏方法除了改进装置提高分离效率外,寻找新型的挥发性化合物,以提高分离的选择性和使之适合于微量物质之定量分离,将是微量和痕量分析化学的研究课题之一。

参考书目

J.M.米勒著,叶明吕等译:《化学分析中的分离方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1981。(https://www.360docs.net/doc/cd8324071.html,ler,Methods in Chemical Analysis,Wiley,New York,1975.)

王应玮

shenghua

升华(卷名:化学)

sublimation

固态物质不经液态直接转变成气态的现象,可作为一种应用固 -气平衡进行分离的方法。有些物质(如碘)在固态时就有较高的蒸气压,因此受热后不经熔化就可直接变为蒸气,冷凝时又复成为固体(见彩图)。固体物质的蒸气压与外压相等时的温度,称为该物质的升华点。在升华点时,不但在晶体表面,而且在其内部也发生了升华,作用很剧烈,易将杂质带入升华产物中。为了使升华只发生在固体表面,通常总是在低于升华点的温度下进行,此时固体的蒸气压低于外压。

卤化铵也会“升华”,但其机理与一般的升华不同。加热时,由于卤化铵分解成气态的氨和卤化氢而气化,冷却时又重新结合成卤化铵而沉积下来,表观现象与升华一样,所以常把它归于升华,但其实质是不同的。

简史人类对升华现象认识得很早,东晋(公元4世纪)时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即记载有:“取雌黄、雄黄烧下,其中铜铸以为器复之……百日此器皆生赤乳,长数分。”这一段话描述了三硫化二砷和四硫化四砷的升华现象。明朝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1596)载有将水银、白矾、食盐的混合物加热升华制轻粉(氯化亚汞)法。

方法除了常压升华以外,还有:

真空升华由于升华与固体蒸气压和外压的相对大小有关,降低外压可以降低升华温

度,在常压下不能升华或升华很慢的物质可以采用真空升华。真空升华还可防止被升华的物质因温度过高而分解或在升华时被氧化。金属镁和钐、三氯化钛、苯甲酸、糖精等都可用此法提纯。

低温升华1976年J.W.米切尔提出低温升华技术,即将温度和压力维持在升华物质的三相点以下,使它在很低的压力(几毫米汞柱)下升华,经冷凝后捕集在冷阱中而与杂质分离。此法操作简单,产品纯度很高,例如很难用一般方法提纯成高纯试剂的过氧化氢,用此法提纯,一次即可将钴、铬、铜、铁、锰、镍等杂质从1000纳克/毫升降至0.4~2纳克/毫升。

应用升华除了用于物质的纯化外,还用于微量或痕量元素的分离和富集。为使痕量元

素与基体分离,可将痕量元素升华,也可使基体升华。为了使分离完全,往往要通入某种气流(载气),这就成为挥发。载气可以是惰性的,也可以是化学活性的,它可与痕量元素作用,使之生成易挥发的物质,也可与基体作用而使基体升华。例如,1150℃时用氧气为载气,可将1纳克的硒从铜中挥发出来(分离装置见图)。

展望微量元素升华和挥发的方法是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来的,由于它的分离效率很高,受到了重视。带有痕量元素的载气可以不经过冷凝直接进入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和放射性测量等方法的检测系统。如果将被分离元素冷凝收集,还可与质谱法、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联用。

由于对许多元素和化合物在高温下的行为研究得不够充分,并存在着一些技术上的困难,特别在生产成套装置方面,本法尚未广泛采用。但随着被检元素的含量愈来愈低,将需要高效率的分离和富集方法,因此本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zhengfa

蒸发(卷名:化学)

evaporation

液体的物质转变为气态的过程。温度升高时,液体表面的蒸气压升高,当液体表面的蒸气压超过这个液体的气态分子在空气中的蒸气压时,液体开始蒸发。加热或在液体表面通风或减压,都有利于蒸发。蒸气压是当液体或固体与蒸气之间的压力达成平衡时的压力。在平衡点时,离开液体表面的分子数和返回液体的分子数相等。含有杂质的水溶液的蒸气压低,因而蒸发速率也比纯水的低。蒸发与沸腾不同,蒸发只发生在表面,沸腾在液体内部也发生气泡。

蒋丽金

chendian

沉淀(卷名:化学)

precipitation

从液相中产生一个可分离的固相的过程,或指从过饱和溶液中析出的难溶物质。沉淀作用表示一个新的凝结相的形成过程,或由于加入沉淀剂使某些离子成为难溶化合物而沉积的过程。例如,以稀硫酸为沉淀剂滴加到钡盐溶液中,便可得到硫酸钡沉淀。产生沉淀的化学反应称为沉淀反应。

溶度积常数物质的沉淀和溶解是一个平衡过程,通常用溶度积常数Ksp来判断难溶盐

离子浓度的乘积为一常数。各种难溶盐有不同的溶解度,通过测定难溶盐在纯水中的溶解度,便可以算出溶度积。它决定了从溶液中可分离出组分的限度。以硫酸钡为例,如溶液中

[Ba2+][SO娸]<,溶液处于不饱和状态时,肯定不会产生沉淀。如在此溶液中加入硫酸钡固体,它将会或多或少地溶解。在纯的硫酸钡饱和溶液中,[Ba2+][SO娸]=,硫酸钡沉淀与溶液中的Ba2+、SO娸处于动态平衡,沉淀析出的速度与沉淀溶解的速度相等,且[Ba2+]=[SO 娸]。此时若加入含SO娸的试剂,则Ba2+与SO娸浓度的乘积便超过了溶度积[Ba2+][SO娸]>,溶液处于过饱和状态,超过Ksp的部分便会以硫酸钡的形式析出,直到[Ba2+][SO娸]=Ksp为止。但此时[Ba2+]不再等于[SO娸],而是[Ba2+]《[SO娸],并且加入的SO娸越多,则[Ba2+]越小,反之亦然。但平衡时二者之积仍为一常数。分析化学上经常利用这一关系,以加入一种与组成沉淀相同的离子的办法,使另一种离子沉淀,直到留在溶液中的部分可以忽略为止。这种由于加入同离子而使沉淀溶解度降低的现象,称为同离子效应。

沉淀的结构类型可分为晶形沉淀和非晶形沉淀两大类。非晶形沉淀又称为无定形沉淀或胶状沉淀。如硫酸钡是典型的晶形沉淀,Fe2O3·nH2O是典型的非晶形沉淀。它们之间虽无绝对界限,但仍有明显差异。晶形沉淀颗粒大,直径约在0.1~1微米之间,内部排列较规则,结构紧密,易于沉降和过滤;非晶形沉淀颗粒很小,其直径通常小于0.02微米,没有明显的晶格,排列杂乱,结构疏松,体积庞大,易吸附杂质,难以过滤,也难以洗干净。

沉淀的形成过程很复杂,至今尚不完全了解沉淀形成的机理。实验证明,沉淀和颗粒的类型、大小,既取决于物质的本性,又取决于沉淀的条件。一般说来,沉淀本身的极性愈强、溶解度愈大,愈容易形成晶形沉淀,如PbSO4、BaSO4、MgNH4PO4·6H2O、CaC2O4·H2O等;而溶解度很小的 Al2O3·nH2O、Fe2O3·nH2O、金属硫化物、高价金属离子的水合氧化物等总是生成无定形沉淀。沉淀颗粒的大小与进行沉淀时构晶离子浓度的大小有关。例如从稀溶液中缓慢沉淀出的硫酸钡为晶形沉淀,颗粒也较大;而从浓溶液中析出的硫酸钡,颗粒十分细小,甚至可以是胶状沉淀。

沉淀条件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根据不同的沉淀类型选择不同的沉淀条件,以获得合乎要求的沉淀。①对于晶形沉淀,主要是创造条件以生成较大的晶粒,避免形成能穿透滤纸的微小结晶。例如要在热的稀溶液中,在搅拌下慢慢加入稀沉淀剂进行沉淀。沉淀以后,将沉淀与母液一起放置一段时间,以使不完整的晶粒转化为较完整的晶粒,小晶粒转化为大晶粒,这一过程称为“陈化”。加热和搅拌可以缩短陈化的时间。②对于无定形沉淀,主要是加速沉淀微粒凝聚、防止形成胶体溶液,力争获得含水少、结构较紧密的沉淀。为此,要在热的浓溶液中进行沉淀,同时加入大量电解质促使沉淀凝聚,沉淀完毕立即过滤,不必陈化。

沉淀反应的应用①定性分析,经典的定性分析中,一半以上的检出反应是沉淀反应。例如在Hg2+、Tl3+存在时,利用AgCl沉淀的生成检出Ag+,这个反应几乎是特效的;②定量分析,利用沉淀反应可以进行重量分析,沉淀反应还是沉淀滴定法的基础,利用生成难溶的银盐,可以测定Cl-、Br-、I-、SCN-和Ag+等;③分离方法,在分析化学中,常常利用沉淀反应将欲测组分分离出来,或将其他共存的干扰组分沉淀下来,然后用过滤或离心法将其分离除去,以消除干扰,提高测定的准确度。例如用草酸盐和氟化物沉淀法可将稀土元素与许多共存元素分离。在沉淀分离法中,采用有机沉淀剂是发展方向。有机沉淀剂具有选择性好、分子量大、获得的沉淀容易处理等优点。例如丁二肟是测定Ni2+的高选择性试剂。在含氨介质中,丁二肟与Ni2+生成红色的沉淀Ni(C4H7N2O2)2,它的组成恒定,溶解度很小,可以在110~120℃烘干后直接称量。也可以利用此沉淀反应使Ni2+与Co2+、Mn2+、Zn2+、Fe3+、Cr3+等分离。

常文保

chendian

沉淀(卷名:化学)

precipitation

从液相中产生一个可分离的固相的过程,或指从过饱和溶液中析出的难溶物质。沉淀作用表示一个新的凝结相的形成过程,或由于加入沉淀剂使某些离子成为难溶化合物而沉积的过程。例如,以稀硫酸为沉淀剂滴加到钡盐溶液中,便可得到硫酸钡沉淀。产生沉淀的化学反应称为沉淀反应。

溶度积常数物质的沉淀和溶解是一个平衡过程,通常用溶度积常数Ksp来判断难溶盐

离子浓度的乘积为一常数。各种难溶盐有不同的溶解度,通过测定难溶盐在纯水中的溶解度,便可以算出溶度积。它决定了从溶液中可分离出组分的限度。以硫酸钡为例,如溶液中

[Ba2+][SO娸]<,溶液处于不饱和状态时,肯定不会产生沉淀。如在此溶液中加入硫酸钡固体,它将会或多或少地溶解。在纯的硫酸钡饱和溶液中,[Ba2+][SO娸]=,硫酸钡沉淀与溶液中的Ba2+、SO娸处于动态平衡,沉淀析出的速度与沉淀溶解的速度相等,且[Ba2+]=[SO 娸]。此时若加入含SO娸的试剂,则Ba2+与SO娸浓度的乘积便超过了溶度积[Ba2+][SO娸]>,溶液处于过饱和状态,超过Ksp的部分便会以硫酸钡的形式析出,直到[Ba2+][SO娸]=Ksp为止。但此时[Ba2+]不再等于[SO娸],而是[Ba2+]《[SO娸],并且加入的SO娸越多,则[Ba2+]越小,反之亦然。但平衡时二者之积仍为一常数。分析化学上经常利用这一关系,以加入一种与组成沉淀相同的离子的办法,使另一种离子沉淀,直到留在溶液中的部分可以忽略为止。这种由于加入同离子而使沉淀溶解度降低的现象,称为同离子效应。

沉淀的结构类型可分为晶形沉淀和非晶形沉淀两大类。非晶形沉淀又称为无定形沉淀或胶状沉淀。如硫酸钡是典型的晶形沉淀,Fe2O3·nH2O是典型的非晶形沉淀。它们之间虽无绝对界限,但仍有明显差异。晶形沉淀颗粒大,直径约在0.1~1微米之间,内部排列较规则,结构紧密,易于沉降和过滤;非晶形沉淀颗粒很小,其直径通常小于0.02微米,没有明显的晶格,排列杂乱,结构疏松,体积庞大,易吸附杂质,难以过滤,也难以洗干净。

沉淀的形成过程很复杂,至今尚不完全了解沉淀形成的机理。实验证明,沉淀和颗粒的类型、大小,既取决于物质的本性,又取决于沉淀的条件。一般说来,沉淀本身的极性愈强、溶解度愈大,愈容易形成晶形沉淀,如PbSO4、BaSO4、MgNH4PO4·6H2O、CaC2O4·H2O等;而溶解度很小的 Al2O3·nH2O、Fe2O3·nH2O、金属硫化物、高价金属离子的水合氧化物等总是生成无定形沉淀。沉淀颗粒的大小与进行沉淀时构晶离子浓度的大小有关。例如从稀溶液中缓慢沉淀出的硫酸钡为晶形沉淀,颗粒也较大;而从浓溶液中析出的硫酸钡,颗粒十分细小,甚至可以是胶状沉淀。

沉淀条件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根据不同的沉淀类型选择不同的沉淀条件,以获得合乎要求的沉淀。①对于晶形沉淀,主要是创造条件以生成较大的晶粒,避免形成能穿透滤纸的微小结晶。例如要在热的稀溶液中,在搅拌下慢慢加入稀沉淀剂进行沉淀。沉淀以后,将沉淀与母液一起放置一段时间,以使不完整的晶粒转化为较完整的晶粒,小晶粒转化为大晶粒,这一过程称为“陈化”。加热和搅拌可以缩短陈化的时间。②对于无定形沉淀,主要是加速沉淀微粒凝聚、防止形成胶体溶液,力争获得含水少、结构较紧密的沉淀。为此,要在热的浓溶液中进行沉淀,同时加入大量电解质促使沉淀凝聚,沉淀完毕立即过滤,不必陈化。

沉淀反应的应用①定性分析,经典的定性分析中,一半以上的检出反应是沉淀反应。例如在Hg2+、Tl3+存在时,利用AgCl沉淀的生成检出Ag+,这个反应几乎是特效的;②定量分析,利用沉淀反应可以进行重量分析,沉淀反应还是沉淀滴定法的基础,利用生成难溶的银盐,可以测定Cl-、Br-、I-、SCN-和Ag+等;③分离方法,在分析化学中,常常利用沉淀反应将欲测组分分离出来,或将其他共存的干扰组分沉淀下来,然后用过滤或离心法将其分离除去,以消除干扰,提高测定的准确度。例如用草酸盐和氟化物沉淀法可将稀土元素与许多共存元素分离。在沉淀分离法中,采用有机沉淀剂是发展方向。有机沉淀剂具有选择性好、分子量大、获得的沉淀容易处理等优点。例如丁二肟是测定Ni2+的高选择性试剂。在含氨介质中,丁二肟与Ni2+生成红色的沉淀Ni(C4H7N2O2)2,它的组成恒定,溶解度很小,可以在110~120℃烘干后直接称量。也可以利用此沉淀反应使Ni2+与Co2+、Mn2+、Zn2+、Fe3+、Cr3+等分离。

常文保

quyu rongrong

区域熔融(卷名:化学)

zone melting

简称区熔法。根据液固平衡原理,利用熔融-固化过程以去除杂质的方法。区域熔融可把杂质从一个元素或化合物中除掉,以达到提纯的目的。也可把需要的杂质重新均匀分配于一个物质中,以控制它的成分。区域熔融在纯化金属上是最有用的方法。应用这种技术一般可使纯度达到99.999%。

区域熔融过程是将样品做成薄杆状,长度为0.6~3米或更长。这个杆状物封闭在一个管

内,水平或垂直地悬浮着。一个能够加热的窄环套在它的周围。环的温度保持在这个固体的熔点以上几度。窄环以极慢速度(1~3米/时)沿着杆状物移动。在样品中,实际上等于一个窄的熔融区沿着杆状物前进。区域的前边形成液体,而固体则在后面沉淀出来。较易熔于液相而难熔于固相的杂质,跟随这个熔融区。较难熔于液相的,就留在后面。杂质的存在,能降低一种物质的凝固点。熔融区向前移动时,更多的杂质就浓集在它后面凝固的部分。操作终了时,把杆状物后端凝固的杂质,简单地切去即可。经过多次重复操作,可以达到高度纯化。环的操作可以循环多次,也可以同时使用几个环,这个过程叫做区域精制。熔融区沿着杆状物前后移动,则可降低成分的区别,使这个物质恢复均匀性,这个过程叫做区域调平。

应用区域熔融法精制金属、半导体、化合物,以及感光药品,如卤化银等,可以得到高度纯化的产品。使用此法可使半导体物质中的有害不纯物降低到 1×10-10。

蒋丽金

rongji cuiqu

溶剂萃取(卷名:化学)

solvent extraction

也称液-液萃取。指溶于水相的溶质与有机溶剂接触后,经过物理或化学作用,部分或几乎全部转移到有机相的过程。它是一种分离技术,主要用于物质的分离和提纯。这种分离方法具有装置简单、操作容易的特点,即能用来分离、提纯大量的物质,更适合于微量或痕量物质的分离、富集,是分析化学经常使用的分离技术,也广泛用于原子能、冶金、电子、环境保护、生物化学和医药等领域。

简史使用溶剂萃取法分离无机化合物开始于19世纪,1842年E.-M.佩利若用乙醚萃取硝酸铀酰,1892年F.罗特从盐酸溶液中用乙醚萃取铁。20世纪30年代,出现螯合物萃取方法,用有机溶剂萃取金属与双硫腙、铜铁试剂、丁二酮肟形成的螯合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原子能工业对提取核燃料、分离裂变产物的迫切需要,大大地推动了溶剂萃取的发展,不仅合成了许多性能优良的萃取剂(如磷酸三丁酯、高分子胺等),而且在萃取理论、萃取动力学等方面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50~60年代,又开展了协同萃取、共萃取的理论和实际应用研究。70年代中期,冠醚的合成,为萃取化学提供了一系列大环中性萃取剂,它在分离碱金属方面有独特的选择性。80年代,随着近代光谱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量子化学的发展,人们开始考察萃取剂的微观结构和萃取性能的内在联系,从分子理论水平上进行萃取剂的分子设计。溶剂萃取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已相当广泛,如多元络合物萃取光度分析、萃取色谱、光感冠醚萃取的应用研究等。

原理能斯脱分配定律是溶剂萃取化学的最基本定律,可以用以下方程式表示:

Kd=[M](o)/[M]

式中Kd为分配系数,在一定温度下,Kd是常数,它与被萃取物的总量无关;[M](o)和[M]分别表示物质在有机相和水相中的浓度。

试验证明,分配定律只适用于被萃取物含量很低,而且被萃取物在两相中存在形式相同的情况。实际上,处于溶剂相的被萃取物常会发生离解、缔合和聚合(见聚合反应)等副反应,使它在两相中具有多种存在形式。为此,常用分配比D代替分配系数,分配比定义为有机相中被萃取物的总浓度与水相中被萃取物的总浓度之比。

与分配系数不同,分配比不是一个常数,它随试验条件(如被萃取物的浓度、溶液的酸度、萃取剂的浓度、稀释剂的性质等)的变化而异。分配比大的物质容易从水相转移到有机相,分配比小的物质容易留在水相,借此可以将它们分离。在实际应用中,还常用萃取率E表示萃取的完全程度。萃取率是指萃入有机相的物质总量占两相中物质总量的百分数。分配比愈大,萃取率愈高。

溶剂萃取体系在无机物质萃取中,常常使用萃取剂,这是指能与被萃取物有化学结合,生成的萃合物能溶于有机相的有机试剂。萃取剂可分成:①酸性萃取剂,如有机磷酸、环烷酸、乙酰丙酮、8-羟基喹啉;②中性萃取剂,如中性磷酸酯、亚砜冠醚;③离子缔合萃取剂,或称碱性萃取剂,如高分子胺、季铵盐。按照萃取络合物或萃合物的生成机理不同,无机物萃取体系一般分成三类:

螯合物萃取体系这是一类由螯合剂与欲萃取的离子形成稳定的螯合物、而被有机溶剂萃取的体系。螯合剂多是一些弱的有机一元酸,属于酸性萃取剂。螯合剂分子具有能与金属离

子形成电价键(见离子键)的带电功能基和能与金属离子形成配位键的给电子功能基。例如羟基-OH、羧基-COOH、磺酸基-SO3H、肟基匉NOH、亚胺基匉NH、巯基-SH、磷酸基-PO3H2等是典型的带电功能基;氧基匉O、氮基呚N、硫基匉S是典型的给电子功能基。金属离子与以上两种功能基成键,生成稳定的具有环状结构(一般是五元或六元环)的可萃物。金属离子M与螯合剂HA的萃取反应为:

式中Kex称为萃取平衡常数。由分配比的定义D=[MAn](o)/[M],可以导出:

lgD=lg+nlg[HA]+npH

由上式可见,分配比依赖于有机相中螯合剂的浓度和水相的pH值。高价离子(n值大)的萃取率比低价离子(n值小)的萃取率高。

离子缔合萃取体系这是一类由金属络阴离子与大体积的有机阳离子缔合、形成离子对,而被有机溶剂萃取的体系。其中以形成溶剂配位化合物萃取和高分子胺萃取最为重要。金属离子以络阳离子形式萃取,也属于离子缔合萃取体系,但应用较少。

磷酸三丁酯 (TBP)对硝酸盐的萃取是典型的溶剂缔合萃取,其萃取反应为:

由分配比D=[M(NO3)n·sTBP](o)/[M]可以导出:

由上式可见,盐析剂的性质、萃取剂的浓度都会改变分配比。

高分子胺萃取金属络阴离子的机理比较复杂,一般认为在有机相中的胺盐与水相中的金属络阴离子进行阴离子交换,形成离子缔合物而被有机溶剂萃取。在酸性溶液中,高分子胺对金属离子的萃取反应为:

式中A代表简单酸根离子,B代表金属络阴离子。与螯合萃取体系相比,离子缔合萃取体系对溶剂的依赖性很强。溶剂的极性变化常常会引起离子对的离解或聚集,使萃取率降低。

协同萃取体系这是一类由金属离子与两种或两种以上萃取剂形成混合配合物,而被有机溶剂萃取的体系。以酸性萃取剂和中性萃取剂(一般称为协萃剂)形成的协同萃取最为普遍。协萃效应主要取决于协萃剂分子的电子给予能力和惰性溶剂的极性。

应用分离和富集溶剂萃取既能用于分离主要成分,也可以对痕量组分进行组分萃

以8-羟基喹啉、二乙基二硫代甲酸钠、双硫腙等螯合萃取体系最为常用。近年来还利用了当大量元素萃取时,引起微量元素的共萃取现象来富集和分离微量元素。

萃取过程化学利用溶剂萃取方法来研究水溶液中物质的存在状态和进行化学平衡常数的测定,是溶剂萃取应用的主要方面。例如,根据实验条件(萃取剂的浓度、溶液的酸度、溶剂的极性)的变化对分配比的影响,可以测定化学平衡常数(如络合物的稳定常数、缔合常数)。另外,结合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分析,可以确定萃取络合物的组成,判断萃取过程的机理。根据萃取过程动力学的研究,可以区别控制萃取速率的三种萃取类型:①动力学型,萃取速率主要受化学反应速率控制;②扩散型,萃取速率主要受质量传递速率控制;③复合型,由上述两种过程的速率控制。

萃取光度分析用有机溶剂萃取有色络合物,直接对有机相进行比色,不仅能达到选择富集的目的,而且能显著地提高分析灵敏度。60年代以来,利用三元络合物的萃取光度法发展很快,用于光度分析的三元络合物体系主要有三元离子缔合物、三元混配络合物、三元杂多酸络合物和三元多核络合物。

萃取色谱也称反相分配色谱,它是一种在特殊条件下的溶剂萃取分离方法。萃取色谱的固定相是将萃取剂浸渍到多孔疏水载体上形成的,因为萃取色谱兼备了溶剂萃取法的高选择性和色谱法的高效性双重优点,在分析化学、无机化学和放射化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萃取色谱一般都有萃取剂含量低、萃取剂容易流失的缺点。80年代合成了萃取树脂,这种树脂是在单体共聚过程中加入萃取剂,使它“固化”在高聚物网络中形成的,它具有萃取剂含量高、萃取剂流失量较低的优点。

金属冠醚络合物的萃取冠醚是一类大环和中性萃取剂,环内配位原子能与金属离子选择络合,形成稳定的能溶于有机溶剂的络合物。例如,在苦味酸介质中,二环己基-18-冠-6与钾离子反应,生成可被含氯有机溶剂萃取的络合物。冠醚萃取金属离子的机理与溶剂缔合萃取机理相似。萃取效率依赖于溶剂对离子的性质的稳定性。70年代以来,冠醚萃取剂的合

成和应用得到了广泛研究,除单环冠醚外,还合成了多种的穴醚、手征性冠醚和能用于萃取光度分析的生色冠醚等各类大环化合物。80年代又开展了用冠醚萃取分离阴离子方面的研究。

展望溶剂萃取在分析化学领域中的研究范围已相当广泛,今后的发展趋势是:①加强溶剂萃取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包括萃取剂的结构、萃取平衡、萃取动力学;探讨萃取剂的结构与萃取性能的内在联系,制备性能良好的新型萃取剂。②利用近代电子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模型,处理萃取平衡和萃取动力学的问题,计算各种有用的萃取参数和平衡常数。③扩大现有的溶剂萃取体系的应用范围和建立新的分离体系,进一步发展溶剂萃取法与各种测量技术(如光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放射性测量)的联用。

有机化合物的鉴别

有机化学中常见有机物的鉴别方法 有机化合物的鉴别、分离和提纯是三个既有关联而又不相同的概念。分离和提纯的目的都是由混合物得到纯净物,但要求不同,处理方法也不同。分离是将混合物中的各个组分一一分开。在分离过程中常常将混合物中的某一组分通过化学反应转变成新的化合物,分离后还要将其还原为原来的化合物。提纯有两种情况,一是设法将杂质转化为所需的化合物,另一种情况是把杂质通过适当的化学反应转变为另外一种化合物将其分离(分离后的化合物不必再还原)。鉴别是根据化合物的不同性质来确定其含有什么官能团,是哪种化合物。如鉴别一组化合物,就是分别确定各是哪种化合物即可。 在做鉴别题时要注意,并不是化合物的所有化学性质都可以用于鉴别,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1)化学反应中有颜色变化。 (2)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明显的温度变化(放热或吸热)。 (3)反应产物有气体产生。 (4)反应产物有沉淀生成或反应过程中沉淀溶解、产物分层等。 化合物的鉴别是重点,为了帮助大家学习和记忆,将各类有机化合物的鉴别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典型例题进行解析。 一.各类化合物的鉴别方法 1.烯烃、二烯、炔烃(含有不饱和碳碳键): (1)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红棕色褪去。 (2)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褪去。 2.含有炔氢的炔烃(末端炔): (1)硝酸银的氨溶液,生成炔化银白色沉淀。 (2)氯化亚铜的氨溶液,生成炔化亚铜红色沉淀。 3.小环烃:三、四元脂环烃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三元环常温就能褪色,四元环需加热。),但不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4.卤代烃:硝酸银的醇溶液,生成卤化银沉淀;不同结构的卤代烃生成沉淀的速度不同,烯丙型和叔卤代烃卤代烃最快,仲卤代烃次之,伯卤代烃 需加热才出现沉淀。 5.醇: (1)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鉴别6个碳原子以下的醇)。 (2)用卢卡斯试剂鉴别伯、仲、叔醇。叔醇立刻变浑浊,仲醇放置后变浑浊,伯醇放置后也无变化。 6.酚或烯醇类化合物: (1)用三氯化铁溶液产生颜色(苯酚产生兰紫色)。

高中化学常见有机物的鉴别与分离

高中化学常见有机物的鉴别 1.含有炔氢的炔烃: (1)硝酸银:成炔化银白色沉淀 (2)氯化亚铜的氨溶液:生成炔化亚铜红色沉淀。 2.烯烃、二烯、炔烃: (1)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红色腿去 (2)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腿去。 3.小环烃:三、四元脂环烃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腿色 4.卤代烃:硝酸银的醇溶液,生成卤化银沉淀;不同结构的卤代烃生成沉淀的速度不同,叔卤代烃和烯丙式卤代烃最快,仲卤代烃次之,伯卤代烃需加热才出现沉淀。 5.醇: (1)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鉴别6个碳原子以下的醇); (2)用卢卡斯试剂鉴别伯、仲、叔醇,叔醇立刻变浑浊,仲醇放置后变浑浊,伯醇放置后也无变化。 6.酚或烯醇类化合物: (1)用三氯化铁溶液产生颜色(苯酚产生兰紫色)。 (2)苯酚与溴水生成三溴苯酚白色沉淀。 7.甲酸:用托伦试剂,甲酸能生成银镜,而其他酸不能。 8.羰基化合物: (1)鉴别所有的醛酮:2,4-二硝基苯肼,产生黄色或橙红色沉淀; (2)区别醛与酮用托伦试剂,醛能生成银镜,而酮不能; (3)区别芳香醛与脂肪醛或酮与脂肪醛,用斐林试剂,脂肪醛生成砖红色沉淀,而酮和芳香醛不能; (4)鉴别甲基酮和具有结构的醇,用碘的氢氧化钠溶液,生成黄色的碘仿沉淀。 9.胺:区别伯、仲、叔胺有两种方法 (1)用苯磺酰氯或对甲苯磺酰氯,在N a O H溶液中反应,伯胺生成的产物溶于N a O H;仲胺生成的产物不溶于N a O H溶液;叔胺不发生反应。 (2)用N a N O2+H C l: 脂肪胺:伯胺放出氮气,仲胺生成黄色油状物,叔胺不反应。 芳香胺:伯胺生成重氮盐,仲胺生成黄色油状物,叔胺生成绿色固体。10.糖: (1)单糖都能与托伦试剂和斐林试剂作用,产生银镜或砖红色沉淀; (2)葡萄糖与果糖:用溴水可区别葡萄糖与果糖,葡萄糖能使溴水褪色,而果糖不能。 (3)麦芽糖与蔗糖:用托伦试剂或斐林试剂,麦芽糖可生成银镜或砖红色沉淀,而蔗糖不能。 混合物的分离提纯 ⒈固体与固体混和物,若杂质易分解,易升华时用加热法;若一种易溶,另一种

有机化合物鉴别

有机化合物的鉴别 在药品的生产、研究及检验等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和鉴别等问题。有机化合物的鉴别、分离和提纯是三个既有关联而又不相同的概念。 分离和提纯的目的都是由混合物得到纯净物,但要求不同,处理方法也不同。分离是将混合物中的各个组分一一分开。在分离过程中常常将混合物中的某一组分通过化学反应转变成新的化合物,分离后还要将其还原为原来的化合物。提纯有两种情况,一是设法将杂质转化为所需的化合物,另一种情况是把杂质通过适当的化学反应转变为另外一种化合物将其分离(分离后的化合物不必再还原)。 鉴别是根据化合物的不同性质来确定其含有什么官能团,是哪种化合物。如鉴别一组化合物,就是分别确定各是哪种化合物即可。在做鉴别题时要注意,并不是化合物的所有化学性质都可以用于鉴别,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1)化学反应中有颜色变化 (2)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明显的温度变化(放热或吸热) (3)反应产物有气体产生 (4)反应产物有沉淀生成或反应过程中沉淀溶解、产物分层等。 本课程要求掌握的重点是化合物的鉴别,为了帮助大家学习和记忆,将各类有机化合物的鉴别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典型例题进行解析。 一.各类化合物的鉴别方法 1.烯烃、二烯、炔烃: (1)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红色腿去 (2)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腿去。 2.含有炔氢的炔烃: (1)硝酸银,生成炔化银白色沉淀 (2)氯化亚铜的氨溶液,生成炔化亚铜红色沉淀。 3.小环烃:三、四元脂环烃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腿色 4.卤代烃:硝酸银的醇溶液,生成卤化银沉淀;不同结构的卤代烃生成沉淀的速度不同,叔卤代烃和烯丙式卤代烃最快,仲卤代烃次之,伯卤代烃需加热才出现沉淀。 5.醇: (1)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鉴别6个碳原子以下的醇); (2)用卢卡斯试剂鉴别伯、仲、叔醇,叔醇立刻变浑浊,仲醇放置后变浑浊,伯醇放置后也无变化。 6.酚或烯醇类化合物: (1)用三氯化铁溶液产生颜色(苯酚产生兰紫色)。 (2)苯酚与溴水生成三溴苯酚白色沉淀。 7.羰基化合物: (1)鉴别所有的醛酮:2,4-二硝基苯肼,产生黄色或橙红色沉淀; (2)区别醛与酮用托伦试剂,醛能生成银镜,而酮不能; (3)区别芳香醛与脂肪醛或酮与脂肪醛,用斐林试剂,脂肪醛生成砖红色沉淀,而酮和芳香醛不能; (4)鉴别甲基酮和具有CH3 CH 结构的醇,用碘的氢氧化钠溶液, OH 生成黄色的碘仿沉淀。 8.甲酸:用托伦试剂,甲酸能生成银镜,而其他酸不能。 9.胺:区别伯、仲、叔胺有两种方法 (1)用苯磺酰氯或对甲苯磺酰氯,在NaOH溶液中反应,伯胺生成的产物溶于NaOH; 仲胺生成的产物不溶于NaOH溶液;叔胺不发生反应。 (2)用NaNO2+HCl: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第一章第四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练习

第1课时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1.下列各组混合物能用分液漏斗进行分离的是( ) A.四氯化碳和碘 B.苯和甲苯 C.溴苯和水 D.乙醇和乙酸 ,溶液不分层,不能用分液的方法分离,而溴苯 不溶于水,液体分层,可用分液漏斗分离,C项正确。 2.下列物质的提纯,属于重结晶法的是( ) A.除去工业酒精中含有的少量水 B.提纯苯甲酸 C.从碘水中提纯碘 D.除去硝基苯中含有的少量Br2 ,乙醇是被提纯的物质,液体的提纯常用蒸馏的方法,即工业酒精可用蒸馏的 方法提纯,A错误;苯甲酸为无色、无味片状晶体,含杂质的粗苯甲酸因制备苯甲酸的方法不同所含 的杂质不同,均可采用溶解→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过滤→加适量稀盐酸→冰水冷却→过滤→重结晶 →纯苯甲酸,B正确;碘是固态的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碘易溶于四氯化碳或苯,难溶于水,从碘水中提取碘单质,可以加入四氯化碳萃取,不适合用重结晶的方法,C错误;Br2易溶于硝基苯中,提纯的方法是向混合物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生成溴化钠和次溴酸钠,溶于水,但硝基苯不溶于水,然后用分液的方法分离,取上层液体得纯净的硝基苯,所以提纯硝基苯不适合用重结晶法,D错误。 3.化学家从有机反应RH+Cl2(g)RCl(l)+HCl(g)中受到启发,提出的在农药和有机合成工业中可 获得副产品的设想已成为事实,试指出从上述反应产物中分离得到盐酸的最佳方法是( ) A.水洗分液法 B.蒸馏法 C.升华法 D.有机溶剂萃取法 HCl极易溶于水,而有机物一般难溶于水的特征,采用水洗分液法得到盐酸是最简便易行 的方法。 4.工业上食用油的生产大多数采用浸出工艺。菜籽油的生产过程为将菜籽压成薄片,用有机溶剂浸泡,进行操作A;过滤,得液体混合物;对该混合物进行操作B,制成半成品油,再经过脱胶、脱色、脱 臭即制成食用油。操作A和B的名称分别是( ) A.溶解、蒸发 B.萃取、蒸馏 C.分液、蒸馏 D.萃取、过滤 A是用有机溶剂浸泡,该过程属于萃取;有机溶剂与油脂的混合物则需用蒸馏的方法分离。

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物组织中有机物的鉴定与观察作业(适用全国)

(4)生物组织中有机物的鉴定与观察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糖类及“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呼吸的底物通常是葡萄糖 B.叶绿体基质和细胞液中都含有蔗糖 C.用本尼迪特试剂检测果糖时需在热水浴中加热 D.淀粉、纤维素和糖元都是由多个葡萄糖结合而成 2、下列有关“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甘蔗茎的薄壁组织、甜菜的块根含有较多糖且近乎白色,可用于鉴定还原糖 B.大豆种子中蛋白质含量多,是检测蛋白质的理想材料 C.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和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的实验都需要加热处理 D.在制作花生子叶临时切片过程中,染色后需滴加95%的酒精溶液以洗去浮色 3、下列有关构成细胞的化合物种类和鉴别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细胞内蛋白质种类众多,但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B.细胞中的脂质是由甘油和脂肪酸聚合成的多聚体,具有多种功能 C.细胞中的糖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可以用斐林试剂鉴别 D.细胞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可以鉴定其存在和分布 4、鉴定尿中是否有蛋白质常用加热法来检验。下图为蛋白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据此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沸水浴加热后,构成蛋白质的肽链充分伸展并断裂 B.变性后的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C.蛋白质加热过程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会发生改变 D.蛋白质肽链的盘曲和折叠被解开后,其特定功能并未发生改变 5、实验测得小麦、大豆、花生三种生物干种子中三大类有机物含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选用花生作为实验材料检验细胞中的脂肪颗粒时需要使用显微镜 B.用双缩脲试剂检测大豆种子研磨液中的蛋白质时需加热后才能呈紫色 C.向小麦种子的研磨液中加入斐林试剂,会出现砖红色 D.选用小麦种子的研磨液作为实验材料检验淀粉是否存在时需要使用苏丹Ⅳ染液 6、如图是鉴定生物组织中某种成分的操作流程图。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中的甲试剂也可以直接用于鉴定蛋白质 B.甲试剂由甲、乙两种液体组成,使用时先加甲液再加乙液 C.石英砂的作用是使研磨更充分 D.可用韭菜叶片替代苹果 7、现有待区分的、从正常人体采集的两组液体。根据是否有颜色反应而把该组中的不同液体区分开来的检测项目是( )

有机化合物的鉴别与分离

有机化合物的鉴别与分离 有机化合物的鉴别与分离是指利用不同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上的差异而导致的有机化合物性质上的差异来对不同的有机化合物进行区分的过程,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利用不同官能团化合物之间结构性质上差异对不同官能团化合物进行鉴别分离(例如苯酚、苯胺、苯甲酸的鉴别分离);二、利用相同官能团化合物之间局部结构和性质上的差异对同系物等进行鉴别分离(例如乙醇、异丙醇、叔丁醇的鉴别)。 对有机化合物进行鉴别和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分离的要求不同。鉴别是利用不同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差异对具有不同结构组成的单一有机化合物进行区分;分离是指针对具有不同结构的有机混合物,利用各自性质上的差异,逐一从混合物中分离出单组分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的鉴别分离基础是利用不同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质上的差异。因此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熟悉掌握不同结构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特点是解决有机化合物鉴别分离问题的关键。 根据教材体系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将《有机化学》分为上、下半册,按章节对有机化合物的特殊性质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于同学们巩固有机化学各章节基础知识,建立不同官能团化合物之间的联系,系统掌握有机化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同时,结合各章节内容,给同学们讲解一些有机化合物鉴别与分离的实例,以提高同学们综合运用有机化学知识的技能。

有机化学(下)鉴别分离相关知识点 第十章醇和醚 1. Lucas试剂(氯化锌/浓盐酸)与伯、仲、叔醇的反应速度不同。 各级醇反应活性次序为: 苄醇和烯丙醇?叔醇?仲醇?伯醇?甲醇 第十一章酚和醌 2. 苯酚的卤代反应---三溴苯酚白色沉淀,用于苯酚的定性检验和定量测定。 3. 酚类物质和氯化铁溶液的显色反应,用于酚羟基的检验。 4. 利用苯酚的弱酸性对酚进行分离提纯: 酸性:碳酸?苯酚?醇。酚(碱)→酚钠(二氧化碳)→酚。 5. 利用苯酚(碱)→酚钠(甲基化试剂、卤代烃)→酚醚(氢碘酸)→酚 和碘代烃的反应,对酚类物质进行分离提纯及酚羟基的保护。 第十二章醛和酮 6. 利用醛和酮与羰基化试剂(2,4-二硝基苯肼)生成不同颜色的腙对醛和 酮进行鉴别检验。 7. 利用醛和酮与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反应形成α-羟基磺酸钠白色沉淀(与 酸碱共热有还原为原来的醛和酮)来对醛、甲基酮、七元以下环酮进行鉴别与提纯。 8. 醛和酮都含有羰基,但醛基含有氢原子而易氧化。利用醛可与弱氧化剂 Tollens试剂(银镜反应)、Fehling试剂(红色氧化亚铜沉淀)反应来区分鉴别醛和酮(酮难于氧化)。 9. 利用碘仿反应对乙醛、甲基酮和含有CH3CHOH-结构的醇进行鉴别。 10. 利用醛与醇形成缩醛、缩醛在酸性条件水解还原为醛和醇的反应,对醛 基进行保护和醛的提纯。 第十三章羧酸及其衍生物 11.利用羧酸较强的酸性(与弱碱NaHCO3成盐、盐经酸化还原为原来的酸)

有机物的鉴别专题练习题

有机物的鉴别专题 1.下列说确的是 A.乙烯和聚乙烯都可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 B.用酸性KMnO4溶液能鉴别乙烷和乙烯 C.(NH4)2SO4、CuSO4都能使蛋白质变性 D.葡萄糖、蔗糖都能与新制的Cu(OH) 2发生氧化反应 2.下列说确的是() A.苯和溴水振荡后,由于发生化学反应而使溴水的水层颜色变浅 B.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都既能鉴别出甲烷和乙烯又能除去甲烷中含有的乙烯再经干燥而获得纯净的甲烷 C.煤中含有苯和甲苯,可以用先干馏,后蒸馏的方法把它们分离出来 D.石油中含有C5~C11的烷烃,可以通过分馏得到汽油 3.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纤维素的水解实验操作为:把一小团棉花放入试管中,加入几滴90%的硫酸溶液,用玻璃棒把棉花捣成糊状,小火微热,至成亮棕色溶液 B.向油脂发生皂化反应后所得的混合溶液中加入固体NaCl会出现分层现象,此分层过程发生的主要是物理变化 C.只用滴管、试管和水就能鉴别乙二醇、溴代烃、乙醛 D.已知苯与苯酚的沸点差异较大,故一定能用蒸馏的方法分离苯与苯酚的混合液 4.物质的鉴别有多种方法。下列能达到鉴别目的的是( ) ①用水鉴别苯、乙醇、溴苯 ②用相互滴加的方法鉴别Ca(OH)2和NaHCO3溶液 ③点燃鉴别甲烷和乙炔 A.①②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5.下列有机物的鉴别方法(必要时可加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蒸馏水鉴别乙二醇、甲苯、氯苯 B.用溴水鉴别苯、苯酚、2-己烯 C.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苯、甲苯、正己烷 D.用含氢氧化钠的氢氧化铜悬浊液鉴别甲酸、乙醛、乙酸 6.二甲醚和乙醇是同分异构体,其鉴别可采用化学方法及物理方法,下列鉴别方法中不能 ..对二者进行鉴别的是 A.利用金属钠或者金属钾 B.利用质谱法 C.利用红外光谱法 D.利用核磁共振氢谱 7.下列用水就能鉴别的一组物质是( ) A.苯、己烷、四氯化碳 B.苯、乙醇、四氯化碳 C.硝基苯、乙醇、四氯化碳 D.硝基苯、乙醇、乙酸 8.下列有关实验容的叙述合理的是 A、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某盐溶液的pH B、用溴水不能鉴别苯、四氯化碳、乙醇和苯酚

有机物的鉴别(共46题)

有机物的鉴别(共46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有机物中,只需加入溴水就能鉴别的是() A.已烯、苯、四氯化碳 B.苯、已炔、已烯 C.已烷、苯、环已烷 D.甲苯、已烷、已烯 2.可以将六种无色液体:C2H5OH、AgNO3溶液,C2H5Br、KI溶液,C6H5OH溶液,C6H6一一区分开的试剂是 A.HCl溶液B.溴水C.酸性KMnO4溶液D.NaOH溶液 3.鉴别已烯、苯、甲苯、溴乙烷四种无色液体,必须用到的试剂有 A.KMnO4(H+)溶液B.NaOH溶液C.溴水D.AgNO3溶液 4.鉴别葡萄糖溶液和淀粉溶液的试剂有多种,下列方法或试剂中不可用于鉴别二者的是A.丁达尔现象B.石蕊试液C.碘水D.新制Cu(OH)2悬浊液 5.可以鉴别乙酸溶液、葡萄糖溶液、蔗糖溶液的试剂是() A.银氨溶液B.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C.石蕊试液D.碳酸钠溶液 6.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以鉴别乙酸、乙醛、乙醇,这种试剂是 A.NaOH溶液B.新制的Cu(OH)2 C.石蕊试液D.Na2CO3溶液 7.酒精、乙酸、葡萄糖三种溶液,只用一种试剂就能区别开来,该试剂是() A.金属钠B.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C.石蕊试液D.NaHCO3溶液 8.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用金属钠可区分乙醇和乙醚 B.用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可区分己烷和3-己烯 C.用水可区分苯和溴苯 D.用酒精可以萃取溴水中的溴 9.下列试剂不能 ..鉴别己烯、丙醛和苯酚溶液的是 A.银氨溶液B.FeCl3溶液C.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D.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10.现有四氯化碳、苯、酒精、己烯四瓶无标签液体,要将它们鉴别开,下列试剂中可行的是() A.水B.溴水C.浓硫酸D.石蕊试液 11.有四种无色溶液,只用一种试剂一次就能把它们区别开来,这种试剂是 A.BaCl2溶液B.KMnO4溶液C.溴水D.Na2SO4溶液 12.用一种试剂即可鉴别苯酚溶液、1-己烯、乙醇、苯,这种试剂是 A、溴水 B、FeCl3溶液 C、NaOH溶液 D、四氯化碳13.能将甲醇、乙醛、甲酸、乙酸四种液体物质鉴别出来的一种试剂(必要时可加热)是A、溴水B、新制的Cu(OH)2悬浊液 C、银氨溶液 D、FeCl3溶液 14.只用一种试剂就能将甲苯、己烯、四氯化碳、碘化钾溶液、亚硫酸、苯酚溶液区别开,该试剂是 A.KMnO4溶液B.碘水C.溴水D.FeC13溶液 15.实验室有几瓶标签脱落的无色液体:己烯、苯、乙醇、苯酚溶液,若不依靠嗅闻的方法

有机物分离和提纯的常用方法

有机物分离和提纯的常用方法 分离和提纯有机物的一般原则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差异进行化学和物理处理,以达到处理和提纯的目的,其中化学处理往往是为物理处理作准备,最后均要用物理方法进行分离和提纯。 方法和操作简述如下: 1. 分液法��常用于两种均不溶于水或一种溶于水,而另一种不溶于水的有机物的分离和提纯。步骤如下: 分液前所加试剂必须与其中一种有机物反应生成溶于水的物质或溶解其中一种有机物,使其分层。如分离溴乙烷与乙醇(一种溶于水,另一种不溶于水): 又如分离苯和苯酚: 2. 蒸馏法��适用于均溶于水或均不溶于水的几种液态有机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步骤为: 蒸馏前所加化学试剂必须与其中部分有机物反应生成难挥发的化合物,且本身也难挥发。如分离乙酸和乙醇(均溶于水):

3. 洗气法��适用于气体混合物的分离提纯。步骤为: 例如: 此外,蛋白质的提纯和分离,用渗析法;肥皂与甘油的分离,用盐析法。 有机物分离和提纯的常用方法 1,洗气 2,萃取分液溴苯(Br2),硝基苯(NO2),苯(苯酚),乙酸乙酯(乙酸) 3, a,制无水酒精:加新制生石灰蒸馏 b,酒精(羧酸)加新制生石灰(或NaOH固体)蒸馏c,乙醚中混有乙醇:加Na,蒸馏 d,液态烃:分馏 4,渗析 a,蛋白质中含有Na2SO4 b,淀粉中KI 5,升华奈(NaCl) 鉴别有机物的常用试剂 所谓鉴别,就是根据给定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被检物质的性质,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通过必要的化学实验,根据产生的不同现象,把它们一一区别开来.有机物的鉴别主要是利用官能团的特征反应进行鉴别.鉴别有机物常用的试剂及特征反应有以下几种: 1. 水 适用于不溶于水,且密度不同的有机物的鉴别.例如:苯与硝基苯. 2. 溴水 (1)与分子结构中含有C=C键或键的有机物发生加成反应而褪色.例如:烯烃,炔烃和二烯烃等. (2)与含有醛基的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褪色.例如:醛类,甲酸. (3)与苯酚发生取代反应而褪色,且生成白色沉淀. 3. 酸性溶液 (1)与分子结构中含有C=C键或键的不饱和有机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褪色.例如:烯烃,炔烃和二烯烃等. (2)苯的同系物的侧链被氧化而褪色.例如:甲苯,二甲苯等. (3)与含有羟基,醛基的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使褪色.例如:醇类,醛类,单糖等. 4. 银氨溶液(托伦试剂) 与含有醛基的物质水浴加热发生银镜反应.例如:醛类,甲酸,甲酸酯和葡萄糖等. 5. 新制悬浊液(费林试剂) (1)与较强酸性的有机酸反应,混合液澄清.例如:甲酸,乙酸等. (2)与多元醇生成绛蓝色溶液.如丙三醇. (3)与含有醛基的物质混合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例如:醛类,甲酸,甲酸酯和葡萄糖等. 6. 金属钠 与含有羟基的物质发生置换反应产生无色气体.例如:醇类,酸类等. 7. 溶液 与苯酚反应生成紫色溶液. 8. 碘水 遇到淀粉生成蓝色溶液. 9. 溶液 与酸性较强的羧酸反应产生气体.如:乙酸和苯甲酸等.

有机化合物的鉴别讲解

4.有机化合物的鉴别 鉴别方法有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物理方法,可根据物态、溶解性、气味、折射率、旋光活性等物理性质来鉴定;以及红外光谱法(IR):根据吸收峰的位置及吸收峰的强度判断分子中可能存在的官能团,紫外光谱法(UV):主要用于判断分子中是否含共轭体系或某些官能团存在,核磁共振谱法(1HNMR):根据化学位移来确定分子中质子的种类。 用化学方法鉴别化合物是有机化学学习和考核的一类重要的题目。它是掌握各类化合物的特征反应及其灵活运用的最有效的方式。通过大量的练习,即可加深对重要化学性质的理解,更可使各章有关知识相互贯通。因此,以掌握化学方法为主。 4.1各类有机化合物主要特征反应总结 表各类有机化合物主要特征反应

4.2答题思路和方法 1、不同类型的有机物,主要根据不同官能团的典型性质鉴别。 2、同一类型的有机物,主要用反应的活性顺序或结构差异的特征反应。 3、一定要用简单的、试剂易得的、实验室中易实现的、现象明显(即有颜色变化,气体产生,沉淀、浑浊或分层出现,温度变化等等)的化学反应。 4、题的形式多种多样,在此建议采用流程图形式,只注明试剂和现象即可。无 要求时不必写出反应式。 5、Na主要用在醇类化合物的鉴别。因为在酸性相对较大的水、酚、酸、硫醇、 硫酚中使用易发生爆炸。 6、如题中未给出结构式,一定要首先将其结构正确写出,以免发生误解。 4.3解题示例 用化学方法鉴别下列各组化合物 1、苯酚,苯甲醚,苯甲醇 [分析]对不同类型的化合物,可利用官能团的特殊反应进行区别。 解

苯酚 显色 2× ×↑√ 2、1-戊酮,3-戊酮,1-戊醇,2-戊醇,3-戊醇 [分析]这五种化合物中两种为酮,三种是醇,首先根据醇和酮在化学性质上的差异,将它们分为两组,再根据各组化合物结构上的差别来鉴别。其中,2-戊酮为甲基酮,可发生碘仿反应;1-戊醇,2-戊醇,3-戊醇分别是伯、仲、叔-醇,可根据它们与Lucas 试剂反应的活性大小来鉴别。 解 × × 2-3-1-2-3- 黄色↓ 黄色↓ 3、乙二酸,丁烯二酸,丙酸,丙二酸 [分析]这四种化合物都是酸,根据酸性显然无发区别它们。但是,乙二酸,丁烯二酸可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丁烯二酸还能使溴水褪色,而丙酸,丙二酸则不能。在加热条件下丙二酸可脱羧放出二氧化碳气体。 利用这些性质上的差异,可以鉴别出这四种化合物。 解: 乙二酸 丙酸丙二酸 ×气体 ↑ 4、乙酰乙酸乙酯,1,3-环戊二酮,丙二酸二乙酯,1,4-环戊二酮 [分析]前三个化合物都有活泼的亚甲基,其烯醇式可使三氯化铁溶液显色。乙酰

生物质谱 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与有机波普学课件

生物质谱 早期有机质谱主要用于测定普通的有机小分子,对多肽、蛋白质及其他生物大分子难测定。 因:1.分子量太大 2.气化高温分解。 80年代后,发明了快原子轰击电离(FAB),电喷雾电离(ESI)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ALDI)。生物大分子可转变成气相离子。产生了生物质谱。 Biomass Spectrometry 有机质谱及其联用技术在生物医药学中的应用 快原子轰击电离(FAB) 1981原理:在进样探头放样品,溶于底物(甘油或硫化甘油),惰性气体(Ar)电离后,加速,使之具有较高的动能,在原子枪(atom gun)内进行电荷 交换反应: Ar+(高动能的)+ Ar(热运动的)→Ar(高动能的)+ Ar+(热运动的) 高动能的Ar原子束再轰击样品分子使其离子化,样品离子进入质谱。 适用于难汽化,极性强的大分子。 注意:FAB质谱图中会出现基质分子产生的相应的峰及基质分子与样 品分子的结合峰。

电喷雾电离(ESI) 1984用于质谱 原理:样品溶液从毛细管出,电场、气流使成雾状带电液滴,蒸发, 液滴变小,离子从液滴出来,通过锥孔,透镜进质谱仪。 20世纪90年代中期,ESI出现纳喷雾离子源(nanoelectrospray ionization source),纳升流速,分析灵敏度提高,且少至0.5uL的样品溶液可得到30min稳 定喷雾,有充分机会进行质谱参数优化和许多串联质谱分析。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ALDI) MALDI可使热敏感或不挥发的化合物由固相直接得到离子。 1988原理:混合物(样品加基质)真空下受激光照,基质分子能有效的吸收激光的能量,成基质离子,碰撞样品,使样品分子解吸附进入气相并得 到电离,进质谱仪。 MALDI适用于生物大分子,如肽类,核酸类化合物。可得到分子离子 峰,无明显碎片峰。 1995Hillenkamp 用MALDI-TOF 测定短杆菌肽S合成酶,分子量为 512000u R. Nelson 用MALDI-TOF测定单克隆人体免疫球蛋白抗体,分子量为 982000u 以后R.D.Smith 用ESI/FT-ICR-MS测定DNA片段,分子量为1.1 10 8 u 应用范围: 生物大分子的分子量测定 肽序列分析(根据其质谱中的碎片离子来推导) 鉴别生物大分子的构象 蛋白质中二硫键、糖基化(glycosylation site)、磷酸化(phosphorylation) 连接点 用ESI观察非共价键相互作用的研究 I.生物大分子的分子量测定 用MALDI-TOF 测定,多数只得单电荷离子,质谱图中的谱峰与样品各组分的质量数由一一对应关系。所以MALDI-TOF-MS最适合分析多肽及蛋白质混合物。

各类有机化合物的鉴别方法大全

各类有机化合物的鉴别方法大全 1.烯烃、二烯、炔烃: (1)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红色褪去 (2)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褪去。 2.含有炔氢的炔烃: (1)硝酸银,生成炔化银白色沉淀 (2)氯化亚铜的氨溶液,生成炔化亚铜红色沉淀。 3.小环烃:三、四元脂环烃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4.卤代烃:硝酸银的醇溶液,生成卤化银沉淀;不同结构的卤代烃生成沉淀的速度不同,叔卤代烃和烯丙式卤代烃最快,仲卤代烃次之,伯卤代烃需加热才出现沉淀。 5.醇: (1)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鉴别6个碳原子以下的醇); (2)用卢卡斯试剂鉴别伯、仲、叔醇,叔醇立刻变浑浊,仲醇放置后变浑浊,伯醇放置后也无变化。 6.酚或烯醇类化合物: (1)用三氯化铁溶液产生颜色(苯酚产生兰紫色)。 (2)苯酚与溴水生成三溴苯酚白色沉淀。 7.羰基化合物: (1)鉴别所有的醛酮:2,4-二硝基苯肼,产生黄色或橙红色沉淀; (2)区别醛与酮用托伦试剂,醛能生成银镜,而酮不能;

(3)区别芳香醛与脂肪醛或酮与脂肪醛,用斐林试剂,脂肪醛生成砖红色沉淀,而酮和芳香醛不能; (4)鉴别甲基酮和具有结构的醇,用碘的氢氧化钠溶液,生成黄色的碘仿沉淀。 8.甲酸:用托伦试剂,甲酸能生成银镜,而其他酸不能。 9.胺:区别伯、仲、叔胺有两种方法 (1)用苯磺酰氯或对甲苯磺酰氯,在NaOH溶液中反应,伯胺生成的产物溶于NaOH;仲胺生成的产物不溶于NaOH溶液;叔胺不发生反应。 (2)用NaNO2+HCl: 脂肪胺:伯胺放出氮气,仲胺生成黄色油状物,叔胺不反应。 芳香胺:伯胺生成重氮盐,仲胺生成黄色油状物,叔胺生成绿色固体。 10.糖: (1)单糖都能与托伦试剂和斐林试剂作用,产生银镜或砖红色沉淀; (2)葡萄糖与果糖:用溴水可区别葡萄糖与果糖,葡萄糖能使溴水褪色,而果糖不能。 (3)麦芽糖与蔗糖:用托伦试剂或斐林试剂,麦芽糖可生成银镜或砖红色沉淀,而蔗糖不能。 二.例题解析 例1.用化学方法鉴别丁烷、1-丁炔、2-丁炔。

有机化合物鉴定与分析

第一章:紫外吸收光谱法 一、选择 1. 频率(MHz)为4.47×108的辐射,其波长数值为 (1)670.7nm (2)670.7μ(3)670.7cm (4)670.7m 2. 紫外-可见光谱的产生是由外层价电子能级跃迁所致,其能级差的大小决定了 (1)吸收峰的强度(2)吸收峰的数目 (3)吸收峰的位置(4)吸收峰的形状 3. 紫外光谱是带状光谱的原因是由于 (1)紫外光能量大(2)波长短(3)电子能级差大 (4)电子能级跃迁的同时伴随有振动及转动能级跃迁的原因 4. 化合物中,下面哪一种跃迁所需的能量最高 (1)ζ→ζ*(2)π→π*(3)n→ζ*(4)n→π* 5. π→π*跃迁的吸收峰在下列哪种溶剂中测量,其最大吸收波长最大 (1)水(2)甲醇(3)乙醇(4)正己烷 6. 下列化合物中,在近紫外区(200~400nm)无吸收的是 (1)(2)(3)(4) 7. 下列化合物,紫外吸收λmax值最大的是 (1)(2)(3)(4) 二、解答及解析题 1. 吸收光谱是怎样产生的?吸收带波长与吸收强度主要由什么因素决定? 2. 紫外吸收光谱有哪些基本特征? 3. 为什么紫外吸收光谱是带状光谱? 4. 紫外吸收光谱能提供哪些分子结构信息?紫外光谱在结构分析中有什么用途又有何局限性? 5. 分子的价电子跃迁有哪些类型?哪几种类型的跃迁能在紫外吸收光谱中反映出来? 6. 影响紫外光谱吸收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7.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带有几种类型?它们与分子结构有什么关系? 8. 溶剂对紫外吸收光谱有什么影响?选择溶剂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9. 什么是发色基团?什么是助色基团?它们具有什么样结构或特征? 10.为什么助色基团取代基能使烯双键的n→π*跃迁波长红移?而使羰基n→π*跃迁波长蓝移? 11. 为什么共轭双键分子中双键数目愈多其π→π*跃迁吸收带波长愈长?请解释其因。 12. 芳环化合物都有B吸收带,但当化合物处于气态或在极性溶剂、非极性溶剂中时,B 吸收带的形状有明显的差别,解释其原因。 13. pH对某些化合物的吸收带有一定的影响,例如苯胺在酸性介质中它的K吸收带和B 吸收带发生蓝移,而苯酚在碱性介质中其K吸收带和B吸收带发生红移,为什么?羟酸在碱性介质中它的吸收带和形状会发生什么变化? 14. 某些有机化合物,如稠环化合物大多数都呈棕色或棕黄色,许多天然有机化合物也具有颜色,为什么? 15. 六元杂环化合物与芳环化合物具有相似的紫外吸收光谱,请举几个例子比较之,并解释其原因。 16. 紫外光谱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各类有机化合物的鉴别

各类有机化合物的鉴别: 一、烯烃、二烯烃、炔烃 1、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与烯烃反应,溴的颜色褪去(加成) 2、使高锰酸钾溶液的紫色褪去,并且生成棕褐色的二氧化锰沉淀(氧化) 二、双键位置不同的烯烃和含有炔氢的炔烃 1、区别双键在末端与双键在中间的烯烃用酸性KMnO 4 :双键在末端有气泡产生 2、鉴定乙炔和末端炔烃:将末端炔烃通入硝酸银的氨溶液或氯化亚铜的氨溶液中,析出白色的乙炔银沉淀或棕红色的乙炔亚铜沉淀 3、区别共轭二烯烃与其他不饱和烃的方法:用顺丁烯二酸酐,反应后有白色沉淀生成 三、小环烃--用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四、苯或无-H得烷基苯与含-H的烷基苯 用高锰酸钾或重铬酸钾的酸性或碱性溶液,含α-H的烷基苯中,棕红色褪去。 苯环较稳定,不易氧化,故用该法可将苯和烷基苯区别开来。 无论烷基侧链的长短,其氧化产物通常都是苯甲酸。没有α - H 的烷基苯很难被氧化。αα 五、卤代烃--用硝酸银 1.硝酸银的乙醇溶液:RX+AgNO 3 → RONO 2 +AgX↓(沉淀) 2.不同结构的卤代烃生成沉淀的速度不同,叔卤代烃和烯丙式卤代烃最快,仲卤代烃次之,伯卤代烃需加热才出现沉淀。

六、醇 1、鉴别伯仲叔醇的方法--用卢卡斯试剂(浓HCL+ZnCL 2 ) 例:区别苄醇,α -苯基乙醇,β -苯基乙醇 伯醇:室温无变化,加热后反应 仲醇:放置片刻变浑浊 叔醇:立即浑浊 2、鉴别一元醇与多元醇的方法--用新沉淀的氢氧化铜,多元醇中生成蓝色溶液 3、鉴别不溶于水的醇和烷烃和卤代烷:醇和硫酸生成的珜盐能溶于硫酸 4、6个c以下的醇:与金属钠反应生成氢气 七、酚或烯醇类化合物、醚 1、酚或烯醇式的鉴定 ①大多数酚与三氯化铁溶液反应,能生成带颜色的络离子6C 6 H 5 OH+FeCl 3 →H 3 [Fe(OC 6 H 5 ) 6 ]+3HCl 苯酚:紫色邻甲苯酚:红色对硝基苯酚:棕色 ②苯酚与溴水反应,在常温下生成白色沉淀:三溴苯酚(卤化,三取代物) 2、苯酚和醇的分离提纯 3、醚和烷烃的分离提纯醚烷烃醚溶于酸分层分层下层上层

有机物的十种分离提纯方法

有机物的十种分离提纯方法 一、过滤 1、原理:根据固体的溶解度不同,将不溶性固体从溶液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2、条件:一种固体不溶,一种固体可溶。 3、范围:适用于不溶固体和液体的分离。 4、仪器:漏斗、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滤纸 5、注意:一贴二低三靠;对于有些溶液温度下降,会有晶体析出,应该趁热过滤。 6、列举:草酸钙中混有醋酸钙:加水溶解,过滤除去醋酸钙溶液。 二、洗气 1、原理:利用气体的溶解性或者化学性质不同,将混合气体分离开来的方法。 2、条件:一种气体不溶或不反应,一种气体可溶或可反应。 3、范围:适合于混合气体的分离。 4、仪器:洗气瓶、导管 5、注意:不要引进新的气体杂质,最后能够产生被提纯的气体。 6、列举:甲烷中混有乙烯:将混合气体通过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洗去乙烯。 三、蒸发 1、原理:把可溶性固体从溶剂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2、条件:固体可溶 3、范围:适合于把可溶性固体从溶剂中分离出来。 4、仪器:铁架台、蒸发皿、酒精灯、玻璃棒 5、注意:玻璃棒作用;溶剂易挥发或易燃烧,采用水浴加热。 6、列举:从醋酸钠溶液中提取醋酸钠:蒸发溶液,使醋酸钠析出。 四、结晶 1、原理:通过蒸发溶剂或者降低温度使溶质的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的方法。 2、条件:固体的溶解度小或者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较大。 3、范围:固体的溶解度小一般用蒸发结晶法;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较大,一般用冷却结晶法或者重结晶法。 4、仪器:过滤、蒸发仪器。 5、注意:基本环节:溶解—蒸发浓缩—趁热过滤—冷却结晶—洗涤干燥 6、列举:苯甲酸钠中混有氯化钠:加水溶解,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就可以除去氯化钠。 五、分液 1、原理:把互不相溶的液体分离开来的方法。 2、条件:液体互不相溶 3、范围:适合于互不相溶的液体分离。 4、仪器:分液漏斗、烧杯 5、注意:分液漏斗的基本操作 6、列举:己烷中混有己烯: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振荡后用分液漏斗分离。 六、萃取 1、原理: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选择萃取剂将溶质从一种溶剂中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的方法。 2、条件:萃取剂与原溶剂互不相溶;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大于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 3、范围:适合于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液体中的分离。 4、仪器:分液漏斗、烧杯 5、注意: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6、列举:从碘水中提取碘,加四氯化碳,振荡后用分液漏斗分离。 七、蒸馏 1、原理:利用液体的沸点不同,经过加热冷凝使液体分离的操作。

的有机物的鉴别及检验加练习

的有机物的鉴别及检验 加练习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有机物的鉴别和检验鉴别有机物,必须熟悉有机物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要抓住某些有机物的特征反应,选用合适的试剂,一一鉴别它们。123 1.常用的试剂及某些可鉴别物质种类和实验现象归纳如下: 2.卤代烃中卤素的检验 取样,滴入NaOH溶液,加热至分层现象消失,冷却后加入稀硝酸酸 ......化.,再滴入AgNO3溶液,观察沉淀的颜色,确定是何种卤素。123 3.烯醛中碳碳双键的检验 (1)若是纯净的液态样品,则可向所取试样中加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若褪色,则证明含有碳碳双键。 (2)若样品为水溶液,则先向样品中加入足量的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煮沸,充 分反应后冷却过滤,向滤液中加入稀硝酸酸化 .......,再加入溴水,若褪色,则证明含有碳碳双键。 ★若直接向样品水溶液中滴加溴水,则会有反应:—CHO + Br2 + H2O →—COOH + 2HBr而使溴水褪色。123 4.二糖或多糖水解产物的检验 若二糖或多糖是在稀硫酸作用下水解的,则先向冷却后的水解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中和稀硫酸,然后再加入银氨溶液或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水浴)加热,观察现象,作出判断。 5.如何检验溶解在苯中的苯酚?123

取样,向试样中加入NaOH溶液,振荡后静置、分液,向水溶液中加入盐 酸酸化,再滴入几滴FeCl3溶液(或过量饱和溴水 ......),若溶液呈紫色(或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有苯酚。 ★若向样品中直接滴入FeCl3溶液,则由于苯酚仍溶解在苯中,不得进入水溶液中与Fe3+进行离子反应;若向样品中直接加入饱和溴水,则生成的三溴苯酚会溶解在苯中而看不到白色沉淀。 ★若所用溴水太稀,则一方面可能由于生成溶解度相对较大的一溴苯酚或二溴苯酚,另一方面可能生成的三溴苯酚溶解在过量的苯酚之中而看不到沉淀。 6.如何检验实验室制得的乙烯气体中含有CH2=CH2、SO2、CO2、H2O 将气体依次通过无水硫酸铜、品红溶液、饱和Fe2(SO4)3溶液、品红溶液、澄清石灰水、 (检验水)(检验SO2)(除去SO2)(确认SO2已除尽) (检验CO2)123 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检验CH2=CH2)。 六、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除杂)

高中有机化学复习专题-之-有机物鉴别与分离提纯

高中有机化学复习专题之有机物鉴别与分离提纯(精读与练习) 一、有机物的鉴别 1.有机物物理性质: ①常温下呈气态:碳原子数在四以内的烃、甲醛、一氯甲烷 ②易溶于水:低碳的醇、醛、酸 ③微溶于水:苯酚、苯甲酸、C2H5-O-C2H5、CH3COOC2H5 ④与水分层比水轻;烃、酯(如:苯、甲苯、C2H5-O-C2H5、CH3COOC2H5) ⑤与水分层比水重:卤代烃(溴乙烷、氯仿、四氯化碳、溴苯等)、硝基苯、液态苯酚 ⑥有芳香气味:苯、甲苯、 CH3COOC2H5、CH3CH2OH 2. 常用的试剂及某些可鉴别物质种类和实验现象归纳如下: 试剂名称被鉴别物质种类现象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含碳碳双键、三键的物质、烷基苯,但醇、醛有干 扰。 酸性高锰酸钾紫红色褪色 溴水 少量含碳碳双键、三键的物质,醛有干扰。溴水褪色且分层过量饱和苯酚溶液出现白色沉淀银氨溶液含醛基化合物及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出现银镜 新制Cu(OH)2含醛基化合物及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出现红色沉淀 FeCl3溶液苯酚溶液呈现紫色 碘水淀粉呈现蓝色 酸碱指示剂羧酸(酚不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使石蕊或甲基橙变红NaHCO3羧酸放出无色无味气体 2. 卤代烃中卤素的检验 取样,滴入NaOH溶液,加热至分层现象消失,冷却后加入稀硝酸酸化,再滴入AgNO3溶液,观察沉淀的颜色, 确定是何种卤素。 3.银镜反应的实验 (1) 银氨溶液[Ag(NH3)2OH]的配制:向一定量2% 的AgNO3溶液中逐滴加入2% 的稀氨水至刚刚产生 的沉淀恰好完全溶解消失。 (2) 反应条件:碱性、水浴加热 若在酸性条件下,则有Ag(NH3)2+ ++ 3H+══ Ag+ + 2NH4+ + H2O而被破坏。 (3) 实验现象:①反应液由澄清变成灰黑色浑浊;②试管内壁有银白色金属析出 4.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 (1) 斐林试剂的配制:向一定量10%的NaOH溶液中,滴几滴2%的CuSO4溶液,得到蓝色絮状悬浊液。 (2) 反应条件:碱过量、加热煮沸 (3) 实验现象: 若有机物只有官能团醛基,则滴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中,常温时无变化,加热煮沸后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5. 二糖或多糖水解产物的检验 若二糖或多糖是在稀硫酸作用下水解的,则先向冷却后的水解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中和稀硫酸,然后

常见有机物的鉴别

常见有机物的鉴别 一、与溴水的作用 1、不能使溴水退色的物质:饱与烃(烷烃与环烷烃)、芳香烃(苯与苯的同系物)、饱与烃的衍生物(如饱与羧酸、饱与羧酸与饱与醇形成的酯)。 2、与溴水生成白色沉淀的物质:苯酚。 能使溴水退色的物质:含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的烃及烃的衍生物、与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发 生氧化还原反应:如含醛基的有机物。 注意区分:溴水褪色(加成、取代、氧化还原)与水层无色(可能发生反应,也可能就是萃取,如以苯或苯的同系物作萃取剂,上层有色,下层无色)。 二、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作用: 1、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退色的有机物:饱与烃(烷烃与环烷烃)、苯、饱与烃的衍生物(如饱与羧酸、饱与羧酸与饱与醇形成的酯)。 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退色的有机物:含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的烃及烃的衍生物、与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含醛基的有机物。 3、醇类。 注意:常温下,与苯环直接相连的碳原子上有氢原子(即α氢原子)时,苯的同系物才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 三、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的作用: 1、羧酸的水溶液:沉淀消失呈蓝色溶液 2、含醛基的有机物,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 四、银氨溶液:用于检验醛基的存在(含醛基的有机物与之反应产生明亮的银镜)。含醛基的有机物,包括醛类、甲酸、甲酸盐(如HCOONa)、甲酸酯(如HCOOCH3)、葡萄糖等。 五、与金属钠的作用:与醇、苯酚、RCOOH发生置换反应,放出氢气;与醚(ROR′)、酯(RCOOR′)不发生反应。(羧酸与醇、酚可用NaHCO3 溶液区别开,羧酸可与NaHCO3 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 问:有机物分别与NaoH、Na、酸、碱等等反应的条件? 答:NaoH反应有苯酚羧基-COOH Na反应有苯酚羧基-COOH 羟基-OH 酸反应有胺基-NH2 碱反应有苯酚羧基-COOH 1易溶于水有亲水基的比如羧基-COOH 羟基-OH 2能就是溴水褪色有不饱与碳碳键的 3能发生银镜反应醛基-CHO 4能发生聚合反应 首先就是缩聚反应有酚醛树脂的那个还有就就是蛋白质等等好多 之后就就是加聚反应有不饱与碳碳键的 六、显色反应:FeCl3溶液(与苯酚反应呈紫色,也与其它酚类反应显色但不就是紫色);浓硝酸(遇含苯环的蛋白质显黄色);碘水(遇淀粉显蓝色)。 检验)。 3、卤素原子( X ):加AgNO3 与浓硝酸的混合溶液,有沉淀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有Cl、浅黄色沉淀证明有Br、黄色沉淀证明有I) 一.各类化合物的鉴别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