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的认识与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第7期(总第283期)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理论研究▲

马林诺夫斯基是英国人类学家,现代英国人类学的奠基人。他对太平洋新几内亚地区的原始部落,特别是特罗布里恩德群岛进行过多次田野调查,他的多部著作都是以此为基础写成的,是人类学田野调查范式的开创者。马林诺夫斯基最大的贡献就是将田野考察和理论研究结合起来,提出了新的民族志的写作方法。其代表作《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至今仍是民族志写作的典范,该书和《文化论》一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林诺夫斯基在学术上对进化论学派、传播论和历史特殊论都持反对态度。他认为,作为物质的器具和社会意识,只有在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时,才能保存和传播,若失去了这类功能,发挥不了作用,便会在历史上消失。

《文化论》作为马林诺夫斯基最重要的理论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他对文化功能的理解,可以说是人类学功能主义理论比较全面和系统的一个总结。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包括如下四个方面。一是物质设备,如器物、房屋、船只、武器等,它们是文化中最显明、最易把握的方面,决定了文化的水准和工作的效率。二是精神方面的文化,包括各种知识以及道德上、精神上和经济上的价值体系,社会组织的方式和语言。而“标准化的、身体上的习惯或习俗,亦即机体上较巩固的修正”,是精神文化最基本的要素。三是语言,它是文化整体的一部分,但不是一个工具的体系,而是一套发音的风俗及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四是社会组织,它是物质设备与人体习惯的混合复体,是集团行动的标准规矩。它依靠外在的规则、法律习惯等手段进行维系,这些手段的内在根据则是个体的良心、情操等道德动机。马林诺夫斯基还认为,不同的文化功能构成不同的文化布局,文化的意义依它在“人类活动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所关联的思想,以及所有的价值而定”。在其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思想下:文化是社会结构体系的工具,文化功能的发挥受各种社会结构层次的制约,文化体系不仅决定人的价值观念,也构成人的行为准则。

《文化论》以洗练的语言,阐述了作者对文化的基本主张,浓缩了作者对科学文化理论探索的精华,代表了早期功能主义人类学的最高成就。全书分为二十四章,每一章都有明确的研究指向和范例。笔者认为,为了便于对该书做全面深入的了解,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四个部分来阅读。第一部分是第一至第四章,作者开篇提出了人类的错综复杂和文化差异的关联性,对文化做了定义,并且阐述了文化的四个基本方面,着重强调了对精神心理的认识,最后通过对进化论学派和传播论的批判提出了功能主义的概念,即“文化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满足人们的需要,一切文化要素,一定都是在活动着,都在发挥作用”。第二部分是第五至第十章,通过用最简单的用具——木杖来简明地阐述了作为文化制度中器物形式的功能性,基本性质决定了形式的变异程度,工具的功能满足了人们的需要,而人们有机的需要形成“文化迫力”,人们的生物性会在“文化迫力”当中进行转变,受到“自我”意识的控制。第三部分是第十一至二十一章,分别分析了风俗、仪式、奇异字词(称呼差异)、家庭生活和物质设备、文化手段迫力、思想道德迫力、巫术、宗教信仰、娱乐以及艺术在社会中的功能和以某种方式发挥其作用。第四部分是二十二至二十四章,总结了文化的功能,提出了文化的基础是人类作为有机体的需求,从而产生了衍生的各种物质设备和社会要素,最后总结性地指出“制度”具有一种综合的功能,而制度中包含着若干体系,这些体系则是人类通过自身需要创造出来的,具有特定功能的风俗、器物等等。我们能够看到,那些被改变了的环境和人类自身,其实就是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力量所发挥的功能,它是一个有机体,就像在前文中说的,是处于不断变化和新陈代谢中的。

下面我们对《文化论》各个章节做进一步的分析解读。

第一章,根据人类的错综复杂和本性的相似,以差异的心灵为基础,提出了文化的基本概念:“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这概念包容着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关于文化的定义有很多,从人类学

对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的认识与解析

中国艺术研究院 王天歌 石家庄艺术学校 卢 静

【摘要】马林诺夫斯基所著的《文化论》,代表了早期功能主义人类学的最高成就。文章对全书二十四章内容逐一进行了梳理解析,对作者的核心思想和文化观进行了概括总结,提出我们只有认清文化的差异和文化历程,才能知道不同地域文化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关键词】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文化功能

2018年第7期(总第283期)

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

理论研究

古典主义时期进化论的代表人物泰勒(“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艺术、信仰、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到现代的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什么是文化呢?就是用人工把自然的土变成用具,变成能服务人们生活的东西,这就是文化”),都给出了一个定义,这些定义的具体内涵都强调了一种文化的地域性和广泛性。无论从什么视角切入,最后都要回归整体。

第二章,逐级递进地分析了物质、精神、语言、组织,即文化的四个方面。在这一章中,他反对唯物史观所认为的物质推动了人类进步,主张物质和精神二者不可或缺地一起促进人类发展,没有精神意识的外化就创造不出物质设备,对于社会制度也同样如此。

第三章,是精神方面文化的延续,强调研究文化的精神,心理体系是不可分离于物质体系和风俗的。

第四章,通过对进化论和传播论的回顾,批评了进化论者靠遗俗来重构过去的社会阶段,亦批评了传播论者的文化传播思想,提出了功能主义的基本概念“文化是包括了一整套的工具和风俗……都是直接或间接满足人类的需要”,所以要从“功能”的角度来对文化中的各个部分进行分析。

第五章,以木杖为例,从物性和类型两方面阐述了其在不同的文化布局中所发挥的不同功能和意义。他指出,在不同的文化情景中,木杖会有完全不同的功能,它可以撑船,可以助行,可做武器,等等。因此,一件物品之所以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只是在人类活动中用得着它的地方,只是在它能满足人类需要的地方。

第六章,我们可以认为马林诺夫斯基笔下的人类活动体系等于社会制度(包括各种制度、打猎、巫术、亲属等),而存在的不同种类的社会制度构成了所在地区的文化。

第七章,更进一步说明了器物或制度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若想了解其功能,必须将其置入其所在的文化语境之中加以分析,而且每一种制度或器物还会自己带有一部分关系(以航船为例,器物或制度也会有自己的一套社会关系)。这种分析方法,到现在依然是我们进行田野调查的指导思路。

第八章,以航船为例,分析了形式和用处的关系,提出用处决定了形式和形式所能变异的宽窄程度。如果某一器物的基本性质不变,那么形式可以变化万千。所以说,抓住了主要形式,就决定了考察的基本要素。

第九章,已经显现出“功能”和“需要”这两大理论,这二者是马氏思想的核心。人类的机体需要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社会制度,这些社会制度在满足人们需要的时候,会以一种特殊的力量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这样的力量就被称为“文化迫力”。

第十章,是对第九章的一个递进,由于文化规则限制了个

体的生物性,改变了传统规律,而这样的改变,就是通过“文化迫力”的手段去进行的,从而形成了日常的规矩。

第十一、十二、十三章,分析了婚姻制度,指出婚姻不仅有繁衍的功能,还有某些风俗仪式上的作用。通过列举“产翁”例子和类别性称呼,分析二者的地位在特定的文化布局中所具有的功能。

第十四章,提出了物质设备和精神的关系,强调了第七章中所提出的如何去认识某一器物和制度的功能内容,使得我们更加明白文化中存在的各种社会制度决定了物品,而物品又带有一定的社会关系,让新进社区的人养成这样的传统。

第十五章到二十一章,细致说明了“文化迫力”的功能以及如何发挥作用。在一定的社会中,人们必须合作进行经济活动从而生存,所以就发生了这样的强制力,分别是经济组织、法律和教育的力量,除了这三者,后文又增加了巫术、宗教、知识及艺术的迫力。作者花了大篇幅写了巫术,并从个人心理,文化和社会价值三个方面分析其作用,意在表明知识性的认识是通过巫术这种形式来传递的,以及巫术作为一种神秘力量来团结社会个体,增强社区的凝聚力以及促进人的成长和个性形成是一种必要的存在。后文在写游戏、艺术作为一种文化迫力,满足了人类对教育、娱乐和情感启示的需求,从多个方面强化了其功能主义的观点。

最后的二十二章到二十四章,总结了文化发生功能的单位是各种社会制度,一件艺术品,必须分析其具有的各种社会制度关系,同时其各种制度中也混合着多种的功能,这样才能准确地描述一件物品或一种制度所具备的文化意义。

综观《文化论》全书,我们只有认清文化的差异和文化历程,才能知道不同地域文化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文化,作为满足人类需求的一种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一种集体思维,荣格所提出的“集体无意识”亦是文化作为一种知识性传承的体现,它可以作为一种判断力来指导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的活动。不过文化作为一种复杂的有机体,单纯地看作是满足人类本体需要的产品还有些机械。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认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意识形态,或是一种社会秩序,是有自己独特的变化规律的。在其功能变化的过程中,不再满足人类需要的时候,它也不曾消失,而是会换一种方式或角色,继续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用自己的存在方式来发挥其完整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李建修.论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观及艺术理论[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4):117-1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