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当代西方翻译研究的一扇窗户_翻译研究指南_评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翻译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2009N o .1

[收稿日期]2008209215

[作者简介]熊 兵(1967-),男,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语言学博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透视当代西方翻译研究的一扇窗户

———《翻译研究指南》评介

熊 兵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上个世纪的最后十多年在翻译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这段时间,翻译研究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人们不再把翻译研究局限于文本本身,也不仅仅满足于语言层面的“忠实”或“对等/等值”等问题的探讨,而是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特别关注文本之外的、与翻译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并因此涌现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流派。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这种态势继续发展,表现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面对翻译研究中各种思潮和流派如此迅猛的发展势头,翻译工作者急需一部著作,能够对翻译研究的历史沿革、特别是过去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对最近几年来的最新成果进行介绍,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予以展望。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翻译研究指南》

(2007)应运而生了。

《翻译研究指南》

(A Co m panion to Translation S tudies )由英国沃里克大学(W ar wick University )翻译与比较文化中心副教授P .Kuhi w czak 和高级讲师K .L ittau 编著,2007年由

MultilingualMatters L td .出版。正如作者所述,本书的宗旨是

“提供一份路线图,以有助于热心于这一领域的学者对这个

多层面学科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1]

。全书共分9章,分

别涉及文化与翻译、哲学与翻译、语言学与翻译、性别与翻译、政治与翻译、历史与翻译等宏观层面的理论性问题,同时也涉及戏剧翻译、影视翻译等较为微观的实践性论题。值得指出的是,这些章节的作者包括S .Bassnett 、M.Snell 2Horn 2

by 、L.von Fl ot ow 、T .Her mans 、A.Py m 、C .Schaffner 等翻译

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由他们来对以上各重要论题进行阐述,自然可以做到高屋建瓴。也正因为如此,这本书也特别值得我们关注。下面首先对全书主要内容做一简介,然后对该书的特点予以评述。 一、主要内容

第一章 文化与翻译(作者:S .Bassnett )

本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了翻译研究为什么会出现文化转向的问题,其原因可归结为两个方面:1)80-90年代,翻译研究被置身于当时兴起的文化研究的大背景

下,这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提供了可能;2)翻译研究领域兴起的各个流派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奠定了基础。作者

以中国、欧洲等国的翻译实践为例,说明由于翻译活动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是

势在必然的。第二部分讨论了“文化资本”(cultural cap ital )和“篇章网络”

(textual grid )这两个概念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正如Lefevere 曾指出的,在翻译中,文化观念和篇章网络所带来的问题,并不比语言差异所带来的问题少[2]。作者以中国的翻译文学在西方接受过程中一种奇特的反差现象为例,①说明文化在翻译中的影响力无所不在。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一部分专门讨论了翻译研究与旅游文学作品的关系,认为两者关系密切,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非常少。他认为在目前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很有必要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

第二章 哲学与翻译(作者:A.Py m )

本章对哲学与翻译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这两者的关系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各个流派的哲学家都把翻译作为一种个案或一种隐喻加以研究,以对更具普遍意义的应用性问题展开讨论。比如Heidegger 和Benjam in 的哲学阐释学和Quine 的分析哲学便是如此。2)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都利用哲学问题的探讨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和权威。作者认为,翻译从哲学研究中汲取的营养,远比哲学从翻译研究中汲取的营养要多。3)哲学家和翻译家都对哲学文本中的翻译问题进行过讨论,这也显示了两者之间密切的联系。作者在这里简要回顾了西方哲学文本的翻译历程,并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考察。最后作者对哲学家和翻译家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总结:翻译中我们会有很多具体的选择。哲学家的任务,就在于发展适合于这些不同选择的观点;而翻译家的任务,则在于对这些观点进行改造,并予以确认。

第三章 语言学与翻译(作者:G .Ander man )

本章主要讨论了语言学与翻译的相互关系。作者首先从宏观的角度提出语言学与翻译的相互关系表现为两种形式:1)语言学的成果被纳入到翻译研究,形成一套基于语言学的翻译理论体系;2)语言学与翻译研究互相汲取对方的研究成果为己所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之后作者从历时的角度对这两者的互动关系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首先是语言学与翻译在早期阶段(80年代中期之前)的联姻,这表现为

Jakobs on 2N ida 2Catford 2Koller 2Ne wmark 这条发展线索,其关注

焦点主要集中在句法层面。之后高于句法层面的语篇层面

87・

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如Hati m&M as on把话语分析应用于翻译研究。语用学对翻译研究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如Gutt尝试用语用学的关联理论原则来描述翻译现象。最近一、二十年来,语料库语言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研究成果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另外,翻译研究不仅仅是紧跟语言学的最新发展步伐,同时也汲取语言学研究中业已成熟的理念。如Jaakselainer把认知语言学中颇为成熟的T AP(think2 al oud2p r ot ocol)引入翻译研究,以揭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操作性思维过程。作者最后进一步阐述了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的互动与联姻的重要性。

第四章 历史与翻译(作者:L.Long)

本章首先界定了翻译史的概念,并阐述了翻译史研究的重要性。然后着重探讨了如何进行翻译史研究的问题。作者认为这种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进行:1)语言问题。这一领域包括语言史、本国语的兴起以及翻译作为语言教学工具这几方面。2)文学问题。这一领域包括文学史、翻译理论史和翻译文学。3)宗教和哲学问题。这一领域包括从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传播哲学和宗教观念时所涉及到的翻译问题,最典型的例子是《圣经》的翻译。4)科技交流。这一领域涉及到有关知识的获得与传播的翻译活动。5)探索与征服。外国势力对某国的征服和统治总是会伴随着一系列的翻译活动,以及为争取语言地位而展开的斗争。追踪后殖民文学的发展历史,使我们不仅把翻译看成是一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而且也看作是一种文化交流和确立、巩固自己权利的一种方式。

第五章 文学翻译(作者:T.Her mans)

本章对文学翻译研究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梳理和讨论。在英语国家,翻译传统上一直是作为语言训练和技能获得的一门工具,此外也被用来作为一种探索复杂文本意义的手段。从这种工作坊式的模式中发展出了两条线索:其一是翻译实践家对自己翻译体验的阐述;其二是翻译批评以及翻译史。上世纪80年代后,翻译研究各流派迅速发展。这些流派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种模式:1)基于语言学的翻译研究模式。这种模式早期集中于语言形式的语义化和文学形式变异的研究。近来则兴起了语料库语言学和批评语言学。2)基于功能的翻译研究模式。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了目的论的翻译观,其关注的重点在于“谁译,译什么,何时译,如何译,为谁译,背景如何,效果如何”等,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在文化规范中可以找到。另外,翻译的描写性研究也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后续发展体现在Bassnett&Lefe2 vere、Toury等人的研究成果上。3)其他模式。以后结构主义为代表。上世纪90年代翻译研究的两股主要潮流是“性别与翻译”的研究和“后殖民主义与翻译”的研究。此外,伦理因素也被纳入到翻译研究中来,其核心是反对“以流畅的翻译为特征的扭曲的民族中心主义”,代表人物有Ber man和Venuti等。总之,文学翻译研究领域兴起了众多不同的思潮和流派,它们在各自不同的语境中抵制德里达所说的“同一性霸权”(hege mony of the homogeneous),这对翻译研究来说无疑是件好事。

第六章 性别与翻译(作者:L.v.Fl ot ow)

本章讨论了性别与翻译研究的关系。作者提出,从性别角度对翻译进行的研究经历了两种范式,即“从(性别)身份的认定到(性别)身份的多元”(fr om identity t o p lurality)。第一种范式的核心是“性别身份的认定”。作者首先了回顾了这一范式产生的时代背景,然后阐述了基于这一范式的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翻译中对女性作者的(误)表现[(m is)rep2 resentati on]、女性译者的隐身、《圣经》翻译中的性别角色等。第二种范式的核心是“性别身份的多元化”。这一范式起源于90年代末,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以前人们认为女性角色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文化和不同的意识形态等语境中都是稳定不变的,而这也成为人们构建女性主义理论的基础。后来有学者认识到,性别角色具有不稳定性,因而具有多样性,于是把研究兴趣集中在性别的离散性和随机性行为及其表现等问题上。与此相关,文学作品中男/女同性恋者话语的翻译问题也成为人们讨论的课题。

第七章 戏剧/歌剧翻译(作者:M.Snell2Hornby)

本章回顾了戏剧/歌剧翻译研究的历史,讨论了舞台翻译人员与创作团队的合作关系,并展望了戏剧翻译发展的前景。上世纪80年代前,戏剧翻译在翻译研究中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戏剧翻译的标准使用的也是“对等”或“忠实”这些文学翻译的标准;讨论的主要问题一方面是戏剧对话翻译的忠实性问题,另一方面则是舞台文本的可表演性问题。到了上世纪80年代,学者们开始发展独立的戏剧翻译理论模式。这段时间一个重要的进步,是对戏剧文本的特征进行描述,以显示它与文学文本的区别。与此同时,符号学被系统运用到戏剧理论探讨和戏剧翻译的研究。进入90年代,有学者开始利用综合法(holistic app r oach)来研究戏剧翻译。基于这种方法,作者对戏剧翻译文本是否具有可表演性所需参照的一些标准进行了讨论,并总结为5点。最近十年来,戏剧翻译研究中开始融入社会文化视角。由于戏剧翻译要考虑到观众特定的文化、社会、历史和地理因素,因此翻译中有可能采取改编的策略以适应这些社会文化的要求。本章还对舞台翻译人员与创作团队的合作关系进行了讨论,并展望了戏剧翻译的前景。

第八章 影视翻译(作者:E.O’Connell)

本章在引言部分首先指出,最近一、二十年来,影视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进展,是研究重点从以前局限于讨论如何成功地进行配音翻译,转移到目前强调影视翻译与跨文化研究、电影/电视/多媒体研究和传媒研究的互动关系。第二节对影视翻译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在第三节,作者对影视翻译的两种主要类型(配音翻译和字幕翻译)进行了讨论,并分析了各自的优势和劣势。第四节讨论了影响影视翻译方法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国家地位、受最新潮流影响的当地风俗、节目体裁、源语和目的语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权利关系、目的语观众的状况(年龄,性别,教育背景,社会阶层等)。此外,影片放映的目的也对影视翻译方法的选择有重

9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