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态理念走进地理课堂(案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案例

让生态理念走进地理课堂

——一节公开课引起的思考

浙江省台州中学张彩芬

新课程改革在浙江省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成效很大。其改革涉及的方面很多:课程的设置、课程的门类及与之相配套的教材等等,但所有这一切,归根结底要靠教师去理解和实验,去开发和创造。教师的主战场在教室、在课堂,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决定此次改革的成败,而课堂的改革有赖于对旧有课堂的扬弃和新的具有生命力的课堂的建立。高中地理课堂是一个生态系统,课堂活动中的每一个个体和群体都在其中获取其期望的价值实现,有竞争更有协同和依存,具有整体性,也更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本文以本人在2007年10月中旬上的一节公开课作为平台,将得到的启示总结并运用于地理学科教学中,让地理学科教学更具有生态理念。

一.教学回放

上课主题: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城市区位分析”

(1)导入:设问导入——概念剖析(区位)——进入主题(城市区位分析)

放:“中国10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分布图”

问题设计:世界上为什么有的地方城市多,有的地方城市少?一个城市为什么建在这里,而不建在那里?今天我们就用区位的知识去解决它。解释区位概念,进入“城市区位分析”。(2)案例感知——知识总结——适时运用

城市自然地理区位:

放:“中国10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分布图”

问题设计:A、中国100万人口以上城市分布与地形有何关系?

B、找出太原和西安所在的地形类型,并观察其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C、放:“世界大城市和城市密集地区分布示意图”。找出巴西城市的分布特征,

并提问“为何平原上分布少而高原上分布多?

知识总结:城市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平原——城市分布的理想环境;高原——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地;山区——城市分

布在沿河谷或比较开阔的低地

放:“中国10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分布图”“世界大城市和城市密集地区分布示意图”

问题设计:A、中国100万人口以上城市分布与气候有何关系?

B、找出世界上大城市密集地区和稀疏或无城市分布区

知识总结:城市与气候的关系:

大多数城市分布在降水适中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又趋向于沿海地带;气候

恶劣的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高寒地区城市分

布少。

放:“中国南方内河航线和主要的城市分布”

问题设计:A、找出沿长江不同区位的城市:上海、重庆、赣州

B、分析它们区位

C、找出中国与上述城市相似区位的城市

知识总结:城市与河流的关系:

河流入海口:天津、上海、广州;干支流交汇处:重庆、宜宾;

河运起点或终点:赣州

总结:城市自然地理区位:

A、地形:平原——城市分布的理想环境;高原——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地;山区—

—城市分布在沿河谷或比较开阔的低地

B、气候:大多数城市分布在降水适中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又趋向于沿海地

带;气候恶劣的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高寒

地区城市分布少。

C、河流:河流入海口:天津、上海、广州;干支流交汇处:重庆、宜宾;

河运起点或终点:赣州

适时运用:教材第27页活动1“海口市自然地理区位分析”

方法:学生小组讨论,由其中一组推选组长发表讨论结果

城市经济地理区位:在处理此块内容时,基本思路与城市自然地理区位的思路有所相似,充分利用典型图片及例子,如:攀枝花景观图和中国矿业城市图来说明资源和城市

形成和发展的关系;利用株州城市的发展、扬州的兴衰来说明和总结交通与城市

区位的关系。从而总结出城市地理区位的内涵,然后用教材第27页活动2“武汉

市的经济地理区位”来巩固知识,在方法上可以与上述相似。

城市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利用教材活动中深圳珠海的例子,再利用黄山、筑波等推论出政治文化地理区位的含义及包含的要点。

(3)构建模式

人文地理的学习重在原理和规律的总结和提出,因此,在上述的案例分析基础上,进行城市区位分析一般性的原理和思路的提升,基本做法如下:

主题:构建城市区位分析的基本模式

方法:多边合作法

分组:将全班分成3个小组,每组推选出一名组长汇报成果

要求: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模式来设计

(4)展示成果

每组组长将小组讨论结果上台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并汇报其设计的基本思路,在此过程中,学生展示的模式形式多样,内涵丰富,而且在阐述过程中,语言表达清晰条理清楚,课堂气氛活跃,所有学生都参与了活动。现将两副作品展示如下:

地形:

自然地理区位

气候

河流

城市地理区位自然资源

经济地理区位

交通

军事、宗教

政治地理区位科技、旅游

政策

(5)教师点评

教师不仅要合理正确评价出每小组的优缺点,而且趁此机会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以完善学生知识的不足。

(6)实战演练

教师选取一个典型的城市,让学生运用刚才所构建的模式,完整地分析城市区位。我就选取了教材中的活动题的“开罗”作为典型城市,由于高一学生对区域地理知识不熟悉,因此我给予开罗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背景图,以作参考。由于用自己构建的模式去解决新的问题,因此学生积极性很高,分析较透彻。

二.课例感知

这节课从提出主题——案例感知——知识总结——适时运用——构建模式——展示成果——教师点评——实战演练,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充分将学生、教师、环境的力量交汇于一体,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生态课堂的理念。即:以促进学生生命发展为本的课堂,追求的是生命实体在课堂中自然、和谐、自主的发展,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都获得充分的发展,实现教学与发展的统一,这种理念主要通过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体现出来。归纳起来,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得较为突出:

1.构建自由对话的平台、师生互动的时空和感受成长的场域。

1.1建立了平等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也就是说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征服和被征服”“霸权和顺从”的关系,让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因素——教师和学生处于自由开放的心态和绿色的课堂环境,以自己全身心的投入为基本特征,以各自生命价值的付出为代价,在现实的努力与追求中,构建一种和谐、自然的对话氛围。

1.2构建了师生互动的时空。生态中的感悟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是学生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内化,是学生对事物的重新选择组合和建构。

1.3构建了感受成长的场域。在本节课中,教师给予学生一个合理的情境、开放的氛围、自主操作对话沟通的场域,通过学生自主构建城市区位分析的一般模式,收获的是对知识理解以及方法的内化。

2.构建和运行了新课堂形态

2.1建立多维互动的教学机制

在设计本节课时,为了改变传统教师一讲到底和形式上活跃,在学生没有接触之前,我先让学生根据教师给予的主题,通过提出主题——案例感知——知识总结——适时运用——构建模式——展示成果——教师点评——实战演练的流程,让学生自主探索,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学生的尝试成功,从而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自觉地总结和掌握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用到的思想和方法,自觉地认识此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和不足,从而建立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为一体的与新课程相应的教学体系。完成模式构建之后,我针对学生模式中存在的缺陷,完整地介绍构建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让学生认识到行为和思想的不足,然后根据刚才的主题,让学生现场运用,以便将学到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运用,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形成“以学生为核心、以能力为目标、以活动为中心”的新课堂。

2.2运用了形式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方法

本节课中既有传统的讲述,也有合作探究、学生成果展示、学生现场演练,还运用了归纳和演绎的方法,这些方法的运用并不是流于花哨的形式,而是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信息,张扬个性,关怀生命,因材施教,结合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理性和实践能力。

3.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教学设计时,我始终在考虑同行们常谈的问题:教师的角色。在课堂中如何转变教师传统的控制和霸权的角色,如何体现新型的主导角色,让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突显出来?能否借鉴“实话实说”“艺术人生”等电视节目中主持人的风格?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在自己的角色定位中,始终努力把握这些“转变”原则,并以导的角色出现。

3.1师生关系中的角色转变:由“课堂主宰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灌输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