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与康德教育思想比较——基于人性论的视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JOURNAL OF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第26卷第4期2019年8月

Vol. 26 No. 4Aug. 2019

卢梭与康德教育思想比较

—基于人性论的视角朱凤琳

(首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北京100048)

摘要: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卢梭和康德都是不可忽视的教育家。康德曾指出卢梭对人的本质的思考使 其将关注点从自然世界转移到人的身上,但两者对人性的思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育思想并不相同。卢

梭从人性本善的观点出发,提出了自然主义教育理论,主张教育归于自然;康德虽受到影响但并未盲从于卢 梭,提出了人性向善,从人的两重性引出教育的两重性,主张教育超越自然。本文从人性论的角度研究卢梭 和康德各自的教育思想体系,并梳理两者思想的异同点。

关键词:卢梭;康德;人性论;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40 - 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 -0312 (2019) 04-0121 -06

西方教育发展史的源头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 腊和古罗马,在之后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又形

成了众多学说。有些思想家的学说是不可忽视的, 卢梭和康德就是其中的两位,他们的教育思想在

今天仍然被很多学者探讨。纵观目前学界的研究, 多是对卢梭和康德各自的教育思想进行分析,或

者单纯从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作比较,以人性论

为逻辑起点的研究较少。但从根本上说,教育是 对人的塑造,各种教育理论背后都蕴含着对人的 本质和人生目标的理解。康德也曾指出正是卢梭 对人的本质的思考使其将关注点从自然世界转移

到人的身上,并形成了自己的道德教育理论。因 此,本文从人性论的角度出发,梳理卢梭与康德 不同于其他思想家的教育方案,并试图通过对二

者教育思想的比较分析,探索西方教育发展史的 轨迹。

一、卢梭旨在人性回归自然的自然主义教育

卢梭在《爱弥儿》这部教育著作中,提出了

“遵从天性,回归自然”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他关于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等问题的论述,

都是以其自然状态下的人性论为基础的。卢梭认 为人性本善,但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却日益掩盖了

这种善,自然主义教育便是要从人出发,使人性

回归自然的善。

(-)以培育自然人为教育目的

卢梭认为人生而自由,但随着社会进步却逐 渐被困在枷锁之中,需要通过教育将人拯救出来。 为此,他提出了 “归于自然”的自然主义教育理

论,以培育“自然人”为教育目的。要想真正理 解卢梭培育的“自然人”,必须将他的教育思想

和政治思想以及哲学思想联系起来。首先,从哲 学角度出发,卢梭在《爱弥儿》的开篇便提到:

“岀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5,人的自 然本性是善的。但在《论科学与艺术》和《论人

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他也鲜明地指出, 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使社会风俗堕落败坏,人的

自然本性一点点受到歪曲,私有制的产生是恶的

根源。那么如何使人性保持善的本质呢?卢梭认 为要归于自然,到“自然状态”中去寻找善。这

里的“自然状态”不是指原始社会或自然界,而

是一种剔除了社会的文明尤其是城市文明的环境。

人们靠大自然赋予他们的自然物质与禀赋来生活, 没有奴役和偏见,始终保持着自然的、善良的本

性。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人性回 到“自然状态”下的、不受社会利益污染的善的

自然人。其次,从政治角度出发,卢梭在《爱弥 儿》中指出:“必须在教育成一个人还是教育成

一个公民之间加以选择,因为我们不能同时教育

收稿日期:2019-01 -16

作者简介:朱凤琳(1995-),女,北京密云人,硕士生,主要从事伦理学研究。

122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9年

成这两种人,,[,19o这里的“人”是指自然人,“公民”是专制社会下的公民。我们可以通过对自然人和公民的对照,来深入领会卢梭自然人的概念:第一,自然人代表着独立和自主,他能依靠自身体现自己的价值,而公民则依赖于后天形成的社会,他不能体现作为一个人的独特价值;第二,在自然秩序中,一切人都是平等的,而在专制社会中,公民一般都是有等级的;第三,自然人也是自由的,他无所不宜、无所不能,而公民在社会中常常是某种专业化的职业人,他因职业而变得不自由。简而言之,卢梭要培育的是与专制国家的公民完全相对的自然人。自然主义教育要培养的是独立自主、自由平等、能力和智力得到充分发展的、善的自然人。

(-)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的教育内容

卢梭不但肯定人性本善,而且认为这种善良的天性是可以随儿童的成长而逐步发展的。在不同阶段,儿童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在儿童未长大成人以前,天性要把他们当作儿童。假如我们颠倒这个次序,将造就出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tl]91o由此,他提出了自然主义教育阶段理论,指出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主张将教育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春期等四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卢梭将儿童从出生到两岁定义为婴儿期,主要对其进行体育教育,即身体的养护和锻炼。通过顺应自然的饮食、衣着和游戏等对儿童进行锻炼,促进身体健康发展,增强体质,“文明人,在奴隶状态中生,在奴隶状态中死:他一生下来就被人捆在襁褓里;他一死就被人定在棺里”⑴”。第二,两岁到十二岁为儿童期,主要进行感官教育。这个阶段的儿童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能力都有了很大进步,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得到发展,因此卢梭反对一味地对儿童进行知识灌输,应当在保护他善良天性不受社会环境影响的同时,身体力行地对儿童进行各种感官教育。引导儿童有选择地进行游戏、绘画、唱歌等可感觉到的活动,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从自然中得到教育。“最初的哲学老师是我们的脚、我们的手和我们的眼睛"[1],26o第三,十三岁到十五岁为少年期,在前两个阶段的发展教育基础之上,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关于智育,卢梭指出,应当引导儿童学习符合实际需要、能够被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主要是自然知识。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培养他爱好知识的兴趣,培养他关于学习的能力与方式。关于劳动教育,卢梭认为,劳动能够使人适应环境的变迁,获得真正的独立。第四,十六岁至二十岁为青春期,此时儿童已经意识到了社会道德关系的存在,与人交往的需求增加,需要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主要是对人情感的教育。卢梭认为人生来就具有道德情感—

—良心,它是人性本善的根源。良心有两个内容:自爱与爱人。道德教育就是要发挥人天生的道德情感,将对自身的爱推及到他人,帮助儿童处理自身同他人的矛盾,获得美德。

(三)以尊重人的本性为原则的教育方法

卢梭教育思想的主旨是“遵从天性,回归自然”,其教育方法与教育主旨相互促进,以尊重人的本性为原则。从对爱弥儿的具体教育过程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四种教育方法:其一,自然后果法。自然后果法是卢梭提出的独特的教育方法,当儿童犯错误时,不要对他进行任何激烈的训斥或者惩戒,而应该让他去切身体会一下自己错误行为的后果,从自然的经验中取得教训。“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1,09o其二,自然秩序法。卢梭提出的自然教育阶段理论,体现了其教育必须遵照自然的秩序。根据儿童不同年龄的特征进行教育,拒绝在其身心发展不成熟的时候强行灌输知识或能力。例如,爱弥儿“要唱的话,我就尽量拿适合于他年纪的、有趣的歌给他唱,而且歌词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样简单,,t,],88o其三,实践教育法。卢梭的实践教育法要求儿童身体力行,凡是能从经验中学习到的知识就不要从课本中去学习。充分利用大自然赋予的能力而获得的知识和观念,比从别人那里学来的要更加清楚和明了;同时有利于儿童培养对权威的正确态度,不盲目屈服,也利于他主动挖掘世界上的各种现象,是尊重人的本性和价值的教育方法。其四,情感教育法。在对儿童的前三个教育阶段中,卢梭更注重运用自然后果法和实践教育法,而在道德教育上,他特别强调情感的教育。“单单凭理性,是不能发挥作用的,他有时候可以约束一个人,但是很少能鼓励人,他不能培养任何伟大的心灵"[,]496o教育应当尊重人的本性,采取理解宽容和情感引导的方法,用真实的情感感化儿童,促进情感的共鸣和升华。

卢梭从人性本善的观点出发,认为只有在自然状态下的、没有受到社会污染的人才是自由的,他们保持着善良的天性。由此他提出“归于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