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心理学

动力心理学
动力心理学

《动力心理学》

(读完此书,时隔一学期,有了更深的体会,也有了很多的想法。现恰逢一学期结束,于此时总结此书)

一、读前感觉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只是声称对心理学感兴趣,然后为了证明我读过很多心理学著作而读了此书的。现在想想颇有感触,很多时候的决定在当初的时候并不是很英明,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i,它变得越来越引人注目,最后,给你以最好的回报。

这应该就是唯物主义说的能动作用了。

单说动力二字,我时常感觉生活缺少继续的动力。尤其是我之后有了一个自暴自弃的理由,我便愈发萎靡。只是我本性中光明的一面阻止我沉沦。

而这一切的动力,在看了这本书后变得清晰可见。驱动人前进的动力总是不断变化的,起始于一个或大或小的事件,不断前进,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生发出新的枝丫,然后,由这个新的支撑你再前进,如此往复,生生不息。

二、本书内容

这本书的作者是Robert Sessions Woodworth ,书名是Dynamic Psychology。总共有八章,现总结如下。

第一章心理学的现代化运动

最近一百年来,如其他学科一样,心理学也从最初的基础哲学里脱离出来,知识的增长以及为知识增长贡献精力与知识的人数激增,使这个学科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生理学的发展,推动了心理学走向新的历史进程。对于科学的追求,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对新的事实和问题的热忱将是心理学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问世的同时,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出版,为实验心理学与心理发展的生物兴趣相结合提供了契机。

为心理学现代化提供另一大助力的是关于医学的异常心理学或病理心理学的研究。

催眠术是心理治疗的方法,也是一种富含神秘色彩的技术。

现代心理学的全貌究竟如何,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掌握。

第二章心理学的问题与方法

方法问题显然是与目标问题密切相关的。对意识的科学的分析与描述,主要的方法是自我观察或称为内省。描述人类的行为,主要的方法是对行为的客观检测。当代心理学,应该是同时涉及意识和行为两者。

意识的研究中关于感觉的描述,主要分为四个步骤,即感觉的分类、特殊的感觉情况中的顺序排列、感觉的分析和各种元素结合的模式(复合模式和组合模式)。除了感觉经验的描述问题,有关记忆、想象、思维、情绪的描述问题也很突出。

意识描述的最明显的缺陷在于心理过程并不完全是有意识的。意识所能给出的,只是知觉、记忆、思维和行动的零星片段。具体可由一个事实说明,即对不熟悉行为的练习操作过程。

另一个困难来自于动物心理学的研究,即动物并不能给出有关意识的描述。其观察方法是客观的,但科学地描述所有对刺激的反应并不能是心理学的全部。事实上,对于心理学的研究也从没有绝对地局限于任何一方。

研究人类心理的终极原因或许遥不可及,因而将视野转向因果关系的研究就显得真切。于是,两个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即“机制”和“驱力”。

生理学的“强化”、“促进”和“抑制”这些事实也应引起足够重视。准备和完成反应是机制之间的关系。

机制之间的关系并不存在绝对的区别,我们必须牢记这一种可能性,即在特定的情况下,任何机制都可能转而成为激起其他机制活动的刺激来源。

第三章人类的天生能力

任何一个成年个体,其自身必定包含巨大的可能性。

许多机制都可被包含于天生能力之列。天生能力与本能的区别在于前者不像后者那样包含对刺激物的现成的反应形式。

“与麦独孤的本能概念相比,人类的各种先天动机作为一个系统,其空间要大得多,与麦独孤的本能概念相比,这个系统也能够更充分地说明人类行为的专业分化。特别是因专业分化而兴起的各种对象性的兴趣。真正引起我们兴趣的,并不是那些抽象的智力活动,如推理、想象、记忆等,而是不同种类的对象,正是这些对象,需要我们的自然能力来把握它们。这个世界是有趣的,不仅仅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食物、庇护以及我们所有原始本能的刺激,更因为我们内在地拥有对它的很多对象性特征的适应性,并在应用这些特征时很容易兴起而进行各种妙趣横生、令人满意的活动。人类动机的领域,与人类所能应对并理解的世界,一样地宽广。”

第四章人类的习得能力

人类具有各种各样的能力,天生能力在人类能力之中只占了相对较少的一部分。除了身体内部生理活动,人很少执行单纯的本能行为。先前学习的经验总是要渗透进来,并因而决定了行为必然以相对于本能而言改变了的形式表现出来。喜欢自己学会喜欢的东西,讨厌自己通过学习而讨厌的人或物。但是,如果要说一个人可以完全抛弃天生能力而建立起一套全新的能力,那就大错特错了。那些天生的能力,或者是其中绝大部分,依然保留了下来、仍然在起作用,并被吸收组建到习得活动的各种更加复杂、更加专门化的机制之中。

举例来说,笑与刺激物之间的连接的关系,便是习得的。

而霍布斯用“突发的光荣”解释笑的面相,显然是有些过于愤世嫉俗了。

“条件反射”,“消极地适应于无害刺激”。其中,消极适应是节省精力的一个来源,也是节省原则在生物身上起作用的证据。

惩罚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情绪。如果一个人或一只动物对某个结果(或“成就”)怀有“誓死必得的心理定势”,那么,在追求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所遭受的挫败,从主观上讲,与真实的痛苦体验一样是很不愉快的,并构成一个有效的惩罚,其结果不是阻止对最终目的的追求,而是阻止对那些导致坏结果的行为方式的使用。

通过尝试与错误而发生的学习,其过程的内在本质尚不明了。桑代克的“效果律”就是以学习对象为基础的。

人类的习得能里包括数量巨大的复合行为,这些复合行为是通过学习的过程而被整合起来,并作为整体得到使用的。例如语言。

学习过程中,,存在各种高级机制。所谓技能,正在于对这些节省劳动的机制的运用。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需要学习的复合活动是运动型运动。那么,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基

本要素,似乎是其中包含的预期。如果学习的复合活动属于感知类型的活动,那么,由于对将要接收到的的内容的预期是不确定的,所以,学习过程所采取的程序,就是将注意向后指向已经接收的内容,而不是向前指向发送行为不可控的外部过程的结束端。一个复杂的物体作为复合体的感知之所以是可能的,是因为这样一种注意的态度,即允许重复的刺激物作为复合体共同决定感知的运动。

从整体到部分的运动才是知觉活动更加根本的特征。这也是一切运动活动的根本特征。学习使用一种工具,通常都是从作为整体的运动的大致模拟开始的,学习过程的进展,主要在于注意那些能够逐步完善的操作细节。

除了本能运动组合为习得的复合运动之外,天生的复合运动也有可能被打破成构成它的那些基本成分。

习得能力的获得,除了以条件反射为典型代表的简单过程以外,还包括分析和综合这两个一般途径。所谓习得能力,就是由新的机制所构成的,。所有的本能都可以被原本没有能力激起它们的其它刺激所激起。

先天的驱力也可以彼此结合而构成混合动机或复合动机。

第五章选择和控制因素

一个人拥有数量巨大的不同类型的行为的可能性。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在某一给定的时间,是什么决定了在那很多可能性中究竟是哪一个行为实际表现出来了。换句话说,在这些可能的行为中,究竟是什么过程使得其中有些行为被激活,而另一些行为不受刺激而仍处于潜伏状态;或者说,使得某一驱力在特定时间作用于某些机制而不作用于另一些机制的,究竟是什么。这就是选择、管理及控制的问题。

活动实际上就是反应。选择问题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难进行全面回答的问题。关于选择和控制,,在不同层次,含义如下几点:

反应的多可能性

显然,针对同一个事物或情境,如果说行为主体不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以对之加以反应的机制,那也就无所谓选择了。在决定将要做出那种反应(动物的反应有三种可能:微弱躲避、强烈躲避和休息)时,内部条件就扮演了选择动因的角色。

在全部动物和人类的行为中,这样一个原则是普遍有效的:针对任何一个情境,都有可能产生不止一种的反应方式,而且,只有考虑到行为主体的内部条件,才能解释为什么是这一种反应方式而不是另一种反应方式实际发生了。

交替反应的互斥现象

虽然对某一个刺激或刺激的复合体,有可能产生的反应不止一个,但从原则上讲,在任一给定的时刻,实际发生的反应只能有一个。

两个原理,即拮抗反应的交互抑制与和谐反应的联合,不仅在反射动作中能观察到,在心理活动中同样也能观察到。

两可图就是因为观察着所面对的情境总是能够引起不同的知觉结果,而在任何的某一时刻,只有其中某一知觉结果发生,虽然这些不同的知觉结果可以相继地逐个发生。

一种交替反应胜过其他反应的优势

在各种交替反应中,首先被激起的那个反应,显然是具有胜过其他反应的优势,因此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即究竟是什么给了它这种优势。

一个反应胜过另一个可能反应的优势,虽然就其实际表现而言取决于情境条件与反应之间连接关系的强度的当前情况,但综合地看,则是由个体的原始天性和他的过去历史以非常复杂的方式决定的。

优势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迁移

一个反应最初所具有的优势,可能会因为情境条件一直保持不变而很快地消失,由此就

构成了一种现象,即不同的反应不断地产生出来。

一个简单而又不变的东西不能长久地吸引注意。我们会适应它,之后,其他的某些东西就会取而代之而轮流获得优势,并吸引着我们的注意。

对于从一个刺激转移到另一个刺激,从一种反应转移到另一种反应的很多情况,疲劳或适应似乎是一种很好的解释。

驱力作为选择动因

最典型的特征情况中,抑制作用剥夺了一种反应趋势最初具有的优势,并将这一优势传递给另一种反应趋势。一个抑制,,就意味着一种朝特定方向的倾向性。对反应而言,驱力构成一种选择动因、一种控制动因。

驱力作为一种选择力量,在人类行为的每一个阶段都清晰可见,而且在对情境的观察和心理工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当我们身处一个呈现复杂面貌的情境中时,我们应该观察什么,这不仅取决于以下两类因素,即一方面是某一刺激物的强度、其出现的突然程度以及它的运动等等,另一方面是过去已经形成的注意习惯,而且更主要地还取决于当时占支配地位的兴趣。

在科学中,关于问题意识作为准确的观察的促进因素的重要性,早已得到充分认识。为了确保你所要的事实的可靠性,你就必须早有准备,并努力地去寻找这些事实。观察要是没有准备,一般来说总是不可靠的。一个人关于一个熟悉的事物所具有的知识,最后将证明不是关于这个事物的确切的知识。因为,他仅仅满足于对那个事物的浮于表面的非常粗略的观察,从此以后又认为他所观察到的是“理所当然”的。

我们确定地把问题称为一种驱力,它引起某些不能单靠外部物体引起的活动。它强化着某些物体的影响力,同时又顺便抑制其他物体的影响力,因为受某一问题驱使的观察,只是相对于获得那个问题的答案,同时又忽视与那个问题的答案无关的其他因素而言,才是最敏锐的。

不是一般的好奇心,而是对特定种类的事物的兴趣,提供了观察活动的驱力。

在心理活动中,选择的因素非常重要。心理定势,或者说是执行特定操作或解决特定问题的意向,乃是一种驱力,它通过加强特定的关联连接并抑制其他的关联连接,从而施加选择影响。驱力在阅读中具有两种作用:对活动的一般刺激;对那实际活跃起来的特定活动的选择。在运动性行为中及一般而言的生活活动中,驱力的这两种作用都有明显的表现。

每一个驱力同时也是一个机制,每一个机制同时也是一个驱力。

在个体的生命中,有些趋势和兴趣要比其他的趋势和兴趣更加强烈,一个完好地整合的人格围绕其主导动机在与其他动机或趋势的关系中起着选择动机的作用。很少有如此彻底地完整的人格,以至于通常从属的趋势不能哪怕是偶尔脱离控制,暂时以自己的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事物,并与通常的主导动机对立。在这种情况发生时,悔恨和失败感就会接踵而至,同时伴生一种保卫主导动机的努力,以免将来与主导动机相对立的其他动机再次脱离主导动机而独立行事。

主导动机绝不单纯是抽象的选择动因和控制动因,而是一些拥有确定内容的兴趣。因此,要强化某一动机,就需要对这个动机所指向的那个事物变得更加感兴趣。例如当我们尝试采取别人的观点的时候,我们在内心往往伴生一种卑微感和人格解体的感觉。这些感觉起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即一个人的人格很大程度上是在于其他人的对立关系中被塑造成型的。然而,对另一个人的兴趣发生兴趣,某种意义上就意味着一个人自己人格的拓展,同时也意味着获得了那些适合于在一个群体的生活中充当选择动因的主导动机。

第六章独创性因素

如果动力心理学将它的关注点局限于本能的过程和习惯的过程,甚至也适当地调控选择

因素,那么,它就超不出平常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范围。这样的心理学似乎片面化了。如果我们真要理解人类心灵的工作原理,我们就必须理解那些确实有智慧的人的工作方式。去努力理解智力的特殊标志。

天才的伟大成就,只能间接地从远处加以检验,因为伟大的创造性活动不可能直接摆在心理学家面前供他观察。即使一个天才人物转而成为一个心理学家,他也将发现很难抓住他那创造性的伟大时刻,因为在那样的时刻,他被他的思想的脉动带向远方,不可能停下来对他的思想的脉动进行心理学的观察。真正天才的活动,同样也是很难自省的。真正创造性活动的一个典型特征是高度入迷的投入状态(他们的勤勉,正指明了他们内心存在的强大的驱力)。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特征是一个天才都有他自己的特殊的创作领域。然而,独创性天才经常在不止一个领域内表现出独创性,而他没能在不止一个领域内有高水平的成果,主要是因为缺少时间。一名初学者可能在态度上有独创性,但在成就上未必有独创性。一个人在能够为一门科学或艺术做出重要贡献之前,必须向先占有该领域已经存在的资料。不管一个人的心灵如何具有独创性,他也必须以他的前辈积累下来的成就为基础,才能有所创造。

在伟大天才的传记中凸显出来的另一个事实是,他们的独创性的高峰都出现在他们生命的早期年龄段。楚辞之外,还有值得注意的事就是一个天才在特定领域内的非凡敏锐的感知能力。

天才的驱力应该在他的创造性活动本身中寻找。所谓天才就是这样的人,他对现实世界的某些特定的方面特别地适应、特别地敏感。与现实世界的这方面的接触,唤起了他的敏感的反应活动他对这些方面反应是完全自然的。

感知的趋势不需要外在于它们自身的某种驱力,每一个感知的趋势自己就构成了自己的驱力,就像本能的猎捕趋势自己构成了自己的驱力一样。天才的创造性活动是由这种活动自身的内在兴趣推进的,而不是由来自这种活动之外的某种驱力推进的。

将目光转向普通人,转向动物,我们发现,但凡能学习的,都不缺乏独创性,因为学习的过程产生新的机制,产生那种既不是由天性提供的,也不是由先前的学习经验提供的全新的机制。所以在学习一种新的机制时,其中就包含独创性因素。

习得反应的新颖性,可以表现为一个旧的反应活动与一个新的刺激之间建立起连接关系,这里所谓的新的刺激,是指在学习之前不能引起这种反应活动的那些刺激。习得反应的新颖性,也可以表现为多个反应活动联合成一个新的复合运动。习得反应的新颖性还可以表现为对某一情境中的某些特征的某些特殊的反应敏感性。

这里揭示的独创性,都有一定的限度。独创性虽然构成对天生能力的补充并带来新的东西,但它不是绝对超出天生的。天生能力是由天性现成地提供的,而习得能力则是以学习能力的形式提供的。再者,独创性也不可能引导我们绝对地超出实际呈现给我们的世界的范围。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天才的独创性也不是绝对的。

事实是,学习是一个反应的过程,而且,学习中所学会的东西,乃是学习者自己产生出来的问题。知觉同样是一种反应活动,就像运动性活动是反应活动一样。在任何时候,当一个新的知觉形成、一个新的观念获得时,独创性便进入其中,就像将一个新的运动活动添加到我们的天生能力之上时独创性也就随之进入其中一样。思想观念不是老师传达给我们的现成的东西,而是我们自己去形成的反应模式。独创性因素在发现者的表现中占有很大的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它也存在于那些能够,或者哪怕是在外界帮助的条件下能够,打破既定的反应模式,并采用新的反应模式的人当中。

普通人按部就班地执行着他的日常工作,很少能显示出独创性。由于周围围绕的事物绝大多数都是早已熟悉的,所以他以一成不变的旧有的方式来感知它们,或像他习惯的那样干脆忽视它们。他已经学会了的常规行为去满足对他的常规要求。对他而言,生活是惯性引导着的。

然而,对于这样一个人,仍有一些独创性的余烬潜伏在他身上,时机成熟时便能死灰复燃。

有利于唤醒独创性的因素,可以从如下格言中得到一个广为接受的答案:“需要乃是发明之母”。通常来说,发明都要求有一定程度的闲暇、一定程度的免于直接危险的自由。

独创性行为尤其需要有它的驱力,因为独创性的行为与按部就班的程式化的行为是恰恰相反的。驱力可以是任何导致行为活动的趋势,这个趋势,一旦被激起但又不能立刻得到满足,那么,他就会持续处于觉醒的状态以为其他机制提供动力。任何遭遇阻碍的驱力,都可能会引起独创性的活动。

因此,引起独创性活动的条件,就包括一个指向某种结果的被唤醒的趋势和这个趋势所遇到的阻碍。

实验问题的选择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即一方面是对问题解决之成功的客观测量的渴望,另一方面是对成功解决问题之过程的值得信赖的内省。

实验证明,独创性行为的条件之一,在于我们愿意放弃现存的观念,愿意对那些尚未试探过的更多的可能性进行冒险性的探索。

这些原理对于提高独创性因素的作用效力而言应该是有帮助的。其中一个原理就是:努力对那些还没有想到的可能性保持开放的心态。即首先明确一个人赖以行动的那些假定具体是什么,然后再询问除了这些假定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存在。独创性的必然要求,对问题的任何一个反应,都不应该在尚未成熟时过早地变成习惯。另一个原理是:对你已经形成的假定逐个地加以检验,并在确认之前将其中无效的假定明确地排除掉,从而限定操作的具体范围。

一个好的思想者应具备的素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他过去的经验应该使他具备处理现在呈现的材料的能力。第二,他应该对所面临的问题或情境的特征有敏锐的观察,在选择或发现重要特征方面有一定的远见。第三,他应该具备我们可称为灵活性的心灵品质,和改变因循守旧的习惯并看到期初没给他留下什么印象的东西的能力。第四,他要有控制力,以确保当那些眼花缭乱的线索诱惑他时,他的思想不至于游移不定,而是坚定不移地集中于手头上正在解决的问题。

推理就是新机制的开发,而意愿则是新动力的发展。

在克服外在障碍时,个体表现出他的独立性,同样,在解决内部冲突中,个体也表现出更高级或更具包容性的自我的独立性。正是这种更高级或更具包容性的自我的独立性,对那些与自我结合不够紧密的趋势加以检验和排斥。正如推理以一种新的方式运用内部资源,意志以一种新的方式把握个体的内部驱力。正如推理的独创性是有限制的,因为它既不能超出个体内在能力的范围,也不能超出现实世界的范围。同样,意志的自由似乎也受到个体天性中固有力量的限制,恰如其有效性要受到个体作为其一部分的自然的一般力量的限制一样。第七章异常行为的趋力和机制

目前研究的心理异常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最简单的情况是心理缺陷,最复杂的情况可能要算是精神错乱。除了这两种情况以外,还有被称为神经症的状态,以及被称为“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所谓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意指在正常人身上出现的轻微的异常。

心理缺陷的心理学似乎是相当简单的,虽然关于它无疑还有很多东西有待发现。从驱力和动机两方面说,心智迟钝的人在这两方面都有所欠缺。

其他的心理缺陷就不是如此简单了。这些类型的心理异常和正常的心理生活相比而言的差异,乃是性质上的,而不是数量上的。它们是变态,而不仅仅是心理缺陷。

神经症的发展主要涉及以下的三个方面:一种驱力的形成、因为其内在能力的欠缺而构成的某种障碍,以及导致作为对问题情境的真实掌握之替代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神经症的

典型形式,就是所谓的歇斯底里和神经衰弱。二者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都是在心理机能量上有某种缺陷,或者我们可以更直接地说。它们都缺乏驱力或动机力量。这两种缺陷通常被称为“丧志症”,也就是缺乏意志力。

歇斯底里的患者为了适应他自己动机力量的缺乏,便收窄他的活动领域的范围,从而只是在较小的活动领域内保持着活力,同时与他的生活的其余部分发生了分离,并对之漠不关心。他的“意识领域”的收窄使他极易受到暗示,并很容易进入特殊的麻痹和感觉丧失的状态。

与歇斯底里患者相反,神经衰弱患者不是收窄而是弥散他的意识领域。神经衰弱患者努力想要掌控每一件事情,但又不具有足够的力量使任何一件事情正常地运行。指向某一确定的活动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被唤起,但其唤起的程度又不足以引起对行动的实际执行,而由此产生的那种紧张状态,却通过从事一些其他的简单的活动而得到释放。

替代反应也是“一种摆脱困难的方法”,是一种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但不考虑所有那些根本事实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另一种形式的替代反应出现在解决诸如“量入为出”的问题中。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不是紧紧抓住那些无可动摇的事实来想问题,却想象着某种好事“突然”出现以缓解整个困境。

在正常人的关系中,也经常出现几乎属于变态性质的特质。暗中想象自己受到轻视或者蒙受冤情,就是一个让人好奇的特例。这也存在着一种替代反应,因为当事人是要在想象的冤情中获得某种慰藉,而不是真诚地、直接地做出一些友好的或情人般的行为。

弗洛伊德心理学的主要论点,如童年样经验、性欲冲动的重要性、将原始欲望压抑到无意识之中等,都包含真理的成分,但又都被过分地加以强调,以致忽视了其他那些为了描绘真实的心理画面应该被包括进来的因素。

性行为在人类生活中所呈现的形式,乃是多种动机共同作用的结果。

要促进心理学的发展,不仅要掌握正常心理的运行,也要掌握异常心理的运行。

第八章社会行为的趋力和机制

一个一般规律就是:人类本性的诸多特质,直到个人被卷入与其他个人的关系中之前,是不可能得到完全充分的展现的。

所以,社会心理学必须要同时考虑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个体的这样一类行为,这些行为是有其他个体的存在作为刺激而引起,并接受其他个体的存在作为刺激引导的;其二是不同个体的活动相互结合而构成的群体的活动。

反射性模仿,基于社会媒体的暗示,交感诱导,仪式与游戏。

那个古老的问题,即究竟是社会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存在,还是个人为了社会的利益而存在,并不是一个合理得提出来的困境。如果社会本质上就是群体活动,那么,社会组织就应该将推动群体活动作为其目标。社会对个人而言的价值,并不是其他价值的衍生物,而是直接起源于个人的社会能力以及他趋向社会行为的强烈动机。

三、感悟

在时隔四个月之后再总结这一本书,发现好多东西看起来都很眼熟却没有记在心里。心理学拥有广阔的疆域,还等着我去探索。

不仅如此,其他的学科也是丰富多彩。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会再次阅读这本书,并产生更深的感悟。

随着一步步地探索,我一定会更加接近自己心中的答案。

感觉到自己读书时的不足就是没能合理地把握重点。(然后才发现以前老师教的做阅读

理解原来是让我们对材料资源的把握更充分吗)

这本书中,关于学习和独创性的那些描述令人惊叹,希望自己可以将这些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夜烛

郝向阳

公元二零二零年一月十二日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在教育教学影响下,受教育者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心理规律;研究形成道德品质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等。中国把发展教育置于重要地位,教心的研究有着十分广泛的前景。由单纯的学习心理向关注教和学两个方面的心理转变,教学心理学兴起并成为教育心理学中最有活力的研究领域。 教心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已经获得了其独立性,并非只是普心的一种应用。因而,几乎所有当代重要的心理学思想,都对教心产生着影响。同时,现实生活与教育实践,也一再向教心提出要求,影响着教心研究课题的变化。由初期偏重于学习心理的研究和学习律的讨论,并且大多集中于智育方面的问题,随着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日益重视,越来越重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以及审美情感的培养。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表达对当代教心研究与发展的理解:教心的独立性发展,教心的研究课题的变化以及心理学新理论的启发与影响。 一、教心的独立性发展:尽管交心是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出现的,但是历时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十年的发展,已经使得教心不再单纯是普心原理的一种应用,而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领域。对教心这种独立性发展的认识,是把握当今教心发展的一个基本点。实际上,教心的形成与发展,一直表现为一种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结果。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将更加关注教育教学实际中所存在的问题,逐步扩大研究的领域。我们认为未来的教育心理学除了继续关注教和学两方面的主要问题外,教育教学实际中的其他问题也必将引起教育心理学的关注。例如我国学者正在进行的而且还将继续进行的有关校本问题的研究,就有可能给教育心理学带来新的研究课题,扩大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和领域,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2.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由于教育心理学兼具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的特点,加之她只有不到百年的历史,因而教育心理学没有自身独特的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个案法等等,都是借用其他学科的方法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稍加改动而形成的。尽管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使之在不到百年的时间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制约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今后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应该把各有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教育心理学正在使用的方法融合起

心理学2 人的心理发展过程

1 心理学2 人的心理发展过程 埃里克森(E.H.Erikson ,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⑴ 口唇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⑵ 肛门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⑶ 游戏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⑷ 潜伏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惟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埃里克森说:“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现状

【标题】: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现状 【容】: 中国历史悠久,历代许多思想家曾对心理问题作过不少有见地的论述。这些论述丰富了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使中国成为世界心理学思想最早的策源地之一。但在长期封建统治下, 缺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条件,所以中国古代没有“心理学”这一学科的名称。心理学在中国不是由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直接演化来的,而是由西方心理学传入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历史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个时期: 1西方心理学思想传入中国的开端 这一时期大约为明代末期(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在公元16世纪,新航路发现以后, 西欧殖民国家进行海外扩的形势下,基督教在明代末期又再次传入中国(在唐代和元代曾传入过两次)。耶稣会派遣传教士入华进行传教活动带来神学和哲学以及一些科学。有的传教士 来华后,学会中文,著译了不少与心理学问题有关的书籍,这类书中都包含了一些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心理学思想,这也是最早传入中国的西方心理学思想。如其中最古老的一本书是著名传教士利玛窦(Mathew Ricci, 1552 —1610,意大利人,1583年来华)于1595年用中文撰写的〈〈西国记法》,全书六篇。他利用西方记忆术(“地点法”)结合中国古代“六书”(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的识字特点介绍怎样识记中国文字的方法,成为现今认识汉字的“集中识字法”教学的先声。他在书中还首次介绍了脑的记忆作用,确定记忆在脑的颅后枕骨下的部位,认为由于脑的硬软和干湿不同而记忆痕迹探浅有所差异。又如另一本书是传教士艾儒略(Julius Aleni S.J., 1582 —1649,意大利人,1613年来华)于1623年用中文著的〈〈性学粗述》(心理学简要),该书采用问答体写的心理学常识,有人认为这本书是“西方最初输入之心理学”。全书八卷,容较全面系统地描述了各种心理现象,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言语、情欲、意志以及人的发育生长、睡眠、梦和死等。对此虽赋予了许多神学的说教和唯心主义的解释,但用了一些初步的生理学知识,特别是联系了脑的功能及其定位来加以说明或描述。书中也介绍了利用相似,相反和相近的关系进行联想的具体识记方法。再如有一本研究灵魂问题的书〈〈灵言蠡勺》(Anima学说)是由传教士毕方济(P. Franciseus Sambiasi , 1582 —1649,意大利人,1613 年来华)口授,徐光启(1562 —1633, 明代科学家)笔录,于1624年刊印。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书中论述灵魂功能涉及心理学思想较多,沿用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 -前322)的“三级灵魂论”(从植物到动物和人)和奥古斯丁 ( A.Augustine , 364 — 430)认为人的灵魂具有三种官能:记忆,理智,意志的心理学思想等。 以上例举三本书的容是中国最早接触到的西方心理学思想,也是异邦文化的一次传入,并开始与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有所联系和结合。〈〈西国记法》可说是西方心理学思想传入中国 的开端,并与中国心理学思想初次相交。其后的〈〈性学粗述》和〈〈灵言蠡勺》二书也结合中国实例,引用中国古书上的有关论述说明或解释心理现象。在三本书中都肯定了脑的记忆作用,虽叙述得极简单、粗劣,缺乏科学性,但有些具体描述还是有可取之处的。这在中国当时来说,也是鲜为人知的事。因为中国传统的看法认为“心”是最主要的心理器官,而无视脑的作用。由于上述传入的有关西方心理学思想流传并不很广,知道的人也不多,在中国心理学思想史上影响不大。 2西方哲学心理学和科学心理学传入中国 这一时期约在清代末期和中华民国初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这个时期,西方心 理学传入中国有两条渠道,一是直接传入,一是通过日本间接传入。由于中国经历了清代长期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曾与世隔绝,西学中断。到了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被世界列强宰割,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外国传教士在中国沿海和地的重要城市设立“教会学校”。中国最早到这类学校上学,并由教会送去美国留学的有容于(1828 —1912,人,曾 任清政府驻美公使,留美学生监督)和颜永京( 1838 —1898,人,牧师)。他们在美国首次 学习了西方心理学课程,容于1847年在美国马萨诸塞省(Massachusetts )孟松学校(Monson Academy )时,由布朗女教师(Miss Rebekan Brown )教授学习心理学。其次,颜永京于1854 年赴美留

2020年心理学专业就业最具发展前景的行业职位分析

心理学专业就业最具发展前景的行业职位分析 (1)企业EAP项目 EAP直译为员工帮助计划。它是由企业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长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通过装业人员对组织诊断、建议和对员工及其直属亲人提供的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旨在帮助员工解决家庭成员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提高员工在企业中的工作绩效。 随着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接轨、企业在员工人力资源开发方面投入越来越大、关注员工、关心员工成为很多的企业留住人才的共识。这为在企业推广EAP项目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推广和实施企业EAP项目、则为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企业EAP项目一般有多数由社会专门管理咨询公司专业操作、也有企业人力资源部具体实施。所以,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加入社会专业的管理顾问公司、管理咨询公司、也可以应聘倒企业人力资源部来组织、实施EAP项目。由于中国中小企业众多、所以EAP 项目的发展前景很好。 (2)专业的心理咨询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职业人的工作节奏日趋加升,工作、生活、家庭压力越来越大,这就为心理咨询业务的开展培育了市场需求,社会上需要一大批专业的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专业的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要接受专业教育和经常性的专业培训才能胜任。应用心理专业毕业生如果有志于从事心理咨询事业,就一定要做好长期学

习、积累的思想准备,因为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最少也要经过5-10年的不断学习、经验积累以及长期接受专业心理咨询督导的指导。 (3)专业的自我探索技术的培训和推广 了解自己,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而专业的自我探索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可以为众多希望真正了解自己的职业人提供专业的思路、方法的指导。帮助他们更清楚自己喜欢什么、适合做什么、能够做什么以及最看重什么? 了解一个人,对其外在的行为、知识和技能,很容易就能看到和感觉到,但对一个人内在的价值观、态度、性格、品质、内驱力、社会动机等的了解一般人是无法真正能清楚的。要想真正帮助职业人对内在的这些方面进行全面的了解,就需要心理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员通过专业的自我探索技术帮助职业人实现对自己的真正了解。 (4)社区心理辅导、职业指导服务 为了建设和谐社会,我国对城市社区的建设力度越来越大,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就成为构建和谐社区的关键。而为社区居民提供不同层次需求的心理辅导、家庭教育指导、职业指导等方面的服务就显的非常的重要。所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不断建立和发展,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就需要大量的懂心理应用专业和懂教育的毕业生。 (5)团体咨询专业人员 如何建立一支稳定的颇具凝聚力和团队精神的企业员工队伍? 如何实现大学生一对多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这两个问题可以说是

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1、初创时期(20世纪20s以前) 卡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学》冯特(德):1879年;科学心理学 桑代克1903年著成《教育心理学》1913-1914年扩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 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立的标志 2、发展时期(20s-50s) 20s和30s:吸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维果斯基:文化发展论、内化说 40s:弗洛伊德→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特点:1.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2.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3、成熟时期(60s—70s) 60s:布鲁纳(J.S.Bruner):课程改革运动。 60s起,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1内容趋于集中2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3注重学校教育实践70s: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意义的获得与保持的进程; 加涅:系统总结了已有的学习研究成果,对人类的学习进行系统分类,并阐明了不同类型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晚年以来:逐渐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 4、完善时期(80s以后) 从纯理论向综合性的应用项目发展基础研究课题与应用性研究课题结合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教育性原则 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关系 同化:是将新的客体或事件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去。“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即外物同化于认知结构。” 顺应:为适应新的情境而改变已有图式的过程,皮亚杰称之为顺应。“认知结构受被同化刺激物的影响发生创造性的改变,即认知结构顺应于外物。”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传统智力理论有什么不同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1、语言智能2、逻辑—数理智能3、知觉—空间智能4、身体—动觉智能5、音乐—节奏智能6、人际智能7、内省智能8、自然观察智能 加德纳的教育观: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智力组合,因此,应该实行“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他认为,人的智力由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三种相对独立的能力构成。 斯滕伯格的智力理论由智力成分亚理论、经验亚理论、情景亚理论三部分构成 成分亚理论:涉及智力的内部构成成分。是个体对初级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或的成分) 经验亚理论:涉及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指根据经验调整所运用的成分从而获益的能力。 情景亚理论:涉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它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环境的能力 教学启示:(1)教师需要关注每一种学习行为对发展智力的作用,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智力的全面发展。教师不仅要加强智力的学术性方面,也要强调其实践性方面,还要考虑学生的文化背景方面。(2)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利用并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

浅谈心理学研究的现状及其展望

浅谈心理学研究的现状及其展望 引言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心理学逐渐从其它学科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百多年的历史,各种心理学著作层出不穷。心理学发展成为现代心理学,并发展衍生出了许多派别和分支。例如教育心理学、生物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等。 一、国外心理学研究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重视心理学的研究,这一点相比我国要早得多。在国外,心理学的研究水平比较高,心理学的派别分支也分得比较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水平与政府的支持。经济发达的国家,人们的认识水平也较高,政府大力支持心理学的研究,并且每年拨款支持心理学的研究,因此心理学研究硕果累累。 (一)教育心理学。所谓教育学研究的主要是关于教育方面的问题,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是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整个研究具有连续性。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还研究个体个性的形成,个体的社会化,个体传授、学习、与掌握知识技能的一般规律。(二)生物心理学。所谓的生物心理学探索的主要是动物和人类行为发生的过程和心里活动的过程,以及相关的规律。生物心理学对整个心理学的影响都是深远的,例如条件反射理论对心理学的影响之大,心理学上著名的行为主义就是在条件反射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二十世纪以来,生物心理学流派出现了许多影响深远的研究理论,其

中比较出名的有功能系统学说。 (三)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产生是具有历史的意义的。行为主义一直以来,在心理学中都是占主导地位的,然而在五十年代以来,逐渐兴起了计算机语言、语言学、信息论和控制论,并导致了心理学上的认知革命,行为行为主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走向衰落,而认知心理学由此产生。认知心理学主要是利用信息加工的方式来进行研究的。 二、我国心理学研究现状 我国的心理学总体而言,起步较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在发展历史上屡受挫折。这主要是由于经济的落后和认识上的不足,导致心理学的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逐步意识到心理学的重要,并积极向发达国家学习,引进人才与心理学和著作,并成立自己的研究机构。 (一)教育心理学。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我国秉着谦虚的态度,积极引进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理念,并吸取其中的精华,结合实际,展开自己的研究。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生物心理学。所谓生物心理学研究人的大脑和人的行为的科学。我国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所来研究生物心理学,研究领域广阔,并且取得的研究成果也比较丰硕。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一是药物成瘾的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国内环境复杂,药物成瘾问题比较严重,毒品交易时有发生。二是记忆与学习。对于这方面的研究,

最新心理学专业就业前景如何

就业前景 1、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日益提高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心理学和心理咨询治疗已成为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越来越深受社会的重视和需要。 2、为给在职人员提供学习研究生课程的机会,各大高校像中科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部纷纷开设心理学在职研究生课程班,旨在发展大学后继续教育,培养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3、不仅在所有师范大学和一些综合性大学开设各种心理学课程、在一些重点师范大学和一些重点综合性大学设立心理学系,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而且各种心理学培训班已从学校扩散到社会,从课堂教学发展到电视教学。 就业方向 1、心理咨询工作者 发达地区的心理咨询的薪资还是非常乐观的,但对心理咨询师的要求也很高;但在不是那么发达的地区,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未必能够维持一定生活水准。 2、进学校做老师 近年来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学校都纷纷开了心理学的课程。还有高校中的心理咨询中心也给心理学硕士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机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生心理辅导员(学生工作、班主任)教育科研工作者这些职业也需要大量心理专业的毕业生。 3、进企业 对于有心理学背景的毕业生,企业的需求还是很大的。从销售人员的培训、客户消费心理分析、产品设计的人性化分析,到从事与人力资源有关的人才测评、职业评估、员工心理素质培训以及对承受心理高压群体的释压训练等,都需要专业的学过心理学的人才来完成。近年来,在一些高压的行业(如新闻、广播电视、保险、销售、银行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对员工进行心理援助和心理辅导。这也为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 4、公务员 招聘心理学专业的政府机构一般都是公安系统的,比如公安局、劳教所、监狱、戒毒所等等,我认识的一位心理学教授被聘请到公安系统去兼职。 在公安系统,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还是挺稀缺的,待遇也还不错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习题与答案

精心整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简答题 1.为什么将普莱尔作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呢? A在时间上,《儿童心理》一书于1882年出版,1884年又再版,是儿童心理学着作 B C. D. 2. A. C. D.艾里克森提出了人一生心理发展的观点。 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A.探索心理发展的规律为社会实践服务 a.发展心理学可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b.发展心理学可为医疗、文艺及社会工作等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B.探索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提高其素质 C.探索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教育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E.伦理性原则 5. A. B. C. D. E. 6. A. B. 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心理社会任务需要解决。 7.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A.第一阶段:学习信任阶段(出生—1岁),主要矛盾是信任对不信任。 B.第二阶段:自主与羞怯、怀疑阶段(1—3岁),主要矛盾是自主性对羞怯、怀疑。 C.第三阶段:主动与内疚阶段(3—6岁),主要矛盾是主动性对内疚感。

D.第四阶段:勤奋与自卑阶段(6—12岁),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 E.第五阶段:同一性与角色混乱阶段(12—20岁),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F.第六阶段:亲密与孤独阶段(20—40岁)。主要矛盾是亲密感对孤独感。 G.第七阶段:繁殖与停滞阶段(40—60岁),主要矛盾是繁殖感对停滞感。 H.第八阶段:自我整合与绝望阶段(60岁以后),主要矛盾是自我整合感对绝望感。8. A.7岁)C. 9. 10.心理发展的原因: 第一,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 第二,从个体发展来看,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词、符号,使其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 第三,是高级心理机能不断内化的结果。

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心理学是在19世纪末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现在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受以下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第一点哲学对心理学的影响。 在欧洲心理学的历史可追溯到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时代,亚力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亚里士多德把心理功能分为认知功能和动求功能。亚里士多德的这些哲学思想影响到后来心理学的发展,对当代的心理学思潮也有重要的影响。受近代哲学思潮对心理学的影响最大的是17到19世纪欧洲各国的哲学,其中主要指法国17世纪的唯理论和英国17,18世纪的经验论。唯理论的著名代表是17,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杰出的自然科学家,若那笛卡尔迪卡尔有两个观点对于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一,他提出了反射概念来解释动物的行为和人的某些无意识的简单行为。第二,他把统一完整的心理与人体分开而陷入二元论的错误,但是笛卡尔关于身心关系的思想推动了当时对动物和人体解剖学及生理学的研究。它的反射的概念等思想对心理学有着深刻的影响。经验主义起源于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和洛克,前者被认为是经验主义的先驱,后者被认为是经验主义的奠基人。洛克坚决反对底卡尔的天赋观念,在他看来,人的灵魂最初像一张白纸,没有任何观念,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同后天经验中获得的。 英国经验主义演变到18到19世纪形成的联想主义的思潮,代表人物有詹姆士.米尔约翰.米尔,贝恩等。它们把联想的原则看成全部

系列活动的解释原则,人的一切复杂的观念是由简单观念借助联想而形成的。 第二点,生物学和生理学对心理学的影响。 近代哲学为西方现代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唉,现在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则直接来源于实验生理学19世纪中叶,生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生理学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生理学和感官生理学的发展,对心理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811年,英国人柏尔和法国人马戎弟首次发现了脊髓运动神经与感觉神经的差别。1840年,德国人雷蒙德发现了神经冲动的电现象,1850年,德国著名科学家赫尔姆霍兹永青蛙的运动神经测量了神经的传导速度。这项研究为在生理学和心理学中应用反应时的测量方法奠定了基础。1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卡从尸体解剖中发现严重的失语症与左侧额叶部分组织的病变有关,从而确定了语言运动区的位置。1869年,英国神经学家杰克逊克提出了大脑皮层的基本技能界限中央沟前负责运动中央沟后负责感觉。1870年德国生理学家弗利兹与希兹用电刺激法研究大脑功能,发现动物的运动行为。是有大脑额叶的某些区域支配的这些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大脑机能分区的认识,而且对于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生理机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这个时期生理学家和物理学家在感官生理学方面的一系列重要发现,也为心理学用实验方法研究感知觉问题奠定了基础。这一切对于心理学说脱离哲学而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心理学发展背景

心理学发展背景 我国最早一批心理学家大都是接受西方教育。1910—1930年期间,中国政府先后派遣一些青年学生前往西方的一些国家学习心理学,他们学成归国后便开始在一些大学开设心理学课程。1917年,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在北京大学建立。1920年,第一个心理学系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建立。由于国内政局的影响,心理学在旧中国发展十分缓慢,在国际上也没有什么地位与影响。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大学有关系科开始调整。原有的一些心理系被取消,合并到哲学系或教育系中成立心理学专业。如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原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的心理系并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此时一些大学仍设有心理学系,但课程很少。在50到60年代之间,心理学在国内又受到多次不公正的冲击与批判。因而其发展虽然相对1949年以前有一定发展,但是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缓慢。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心理学的发展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心理学界与国外心理学界开始了联系与交往。80年代前后,我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杭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院校设立了心理学系。随后许多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也成立了心理学专业和心理学研究所。与此同时,国家也开始重视心理学科的发展。1999年,国家科技部开始组织制定“全国基础研究‘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牵头具体实施。根据学科地位、国际发展趋势和前沿性、在我国的现状、未来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措施等6个方面的综合状况,将心理学确定为18个优先发展的基础学科之一。2000年,心理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国家一级学科。这表明心理学被正式列为我国主要学科建设系列。 心理学开设的课程都学些什么呢下面,作一些简单的介绍。 1.普通心理学:一进心理系,学生便会接触到这门对心理学做整体介绍的课程。本门课程主要介绍心理学的基本知识,重要问题,研究方法。内容包括人类行为的发展历程、学习原理与思考行为、动机与行为、情绪与生活、个别差异的现象与测量方法、挫折适应、异常行为与心理治疗及生理学的应用等。 2.实验心理学:一百多年前,物理学家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设立了第一个心理学的实验室,促使人们开始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心理学从此由冥想走向实证科学。本门课程从实验心理学的历史沿革开始,说明心理物理学、行为学派、认知学派的实验方法和精神,以及实验设计和报告撰写的练习。 3. 心理测试:社会上大部分的趣味心理测验和游戏,都不能称作是“心理测验”,心理学家们

网络心理学研究与前景展望(一)

网络心理学研究与前景展望(一) 摘要]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与发展,一门新兴代写论文学科正悄然兴起,本文试图从学科体系构建的角度对网络心理学的概念、特点、研究目标及发展前景作一探讨,以求共识,以此促进网络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发展与理论构建。 关键词]网络网络心理学前景展望 网络心理学是一门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心理学资源和手段,研究心理学在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中的应用的边缘性学科。将网络作为研究手段与研究内容的结合正促进着一门新学科——网络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一、对网络心理学的基本认识 网络的应用与发展带来了一种全新并有区别于计算机科学的范式。在网络的观点中,重点不是一台电脑的内部过程,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网络的信息流。作为整体的网络具有每台电脑都不具有的特质,这让我们想到了格式塔的名言:“整体大于部分的和”。因此,这个新范式将导致网络心理学的诞生,网络心理学将人的群体和计算机网络相类比,用网络的信息交流观研究人和人交流的心理。 1.网络心理学概念的界定 从学科理论研究角度出发,首要任务就是对这一概念进行必要的阐述。对于网络心理学概念的界定,目前尚处于未定型阶段,或者说还处于探讨与争论时期。在此,我们暂且把“网络心理学”的含义划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而言,网络心理学是指一切与网络有关的心理学研究,如工程心理学对虚拟现实商店的界面的研究、社会心理学对虚拟社区的研究等;从狭义上而言,网络心理学则是主要探究由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构成的环境下的心理维度,在网络世界这个虚拟现实中,人们的行为和隐藏在其背后的心理过程及其变化发展。从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来看,广义的网络心理学研究将以自己的广泛的研究而为狭义的网络心理学研究提供支持证据与补充。在现阶段中,我们更多的是从传统心理学的角度来反思网络,对于“网络心理学”的含义更多的也是从广义的层面上加以理解,对于狭义的网络心理学的研究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基于上述认识,不妨提出一个可供商榷的概念:网络心理学就是指融合与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以传统心理学理论为基石,以实证研究为手段,研究并揭示在互联网相关情景中人的心理、行为及其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的一门应用性心理学学科。 2.网络心理学基本特征分析 网络心理学是一门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升级而日益深广发展的学科,因而它具有鲜明的计算机网络特征。 (1)交互性。实时互动是网络心理学的突出特征,人类告别了在广播、电视、报纸前被动接受信息的历史,人人都可以在Internet上随意点击、各取所需,主动控制信息内容、流量并与之交流。如远隔重洋人们可以通过Internet“面对面”地沟通,也可以利用网络电话或网络会议系统与网上的心理医生进行实时响应的切磋或咨询,也可以给有关专家发E-mail,或在聊天室里应用私聊功能。 (2)灵活性。人们可以利用掌上电脑、信息家电、甚至移动电话等各种有线无线的上网工具,随时随地检索、阅读世界各地的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同业人员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世界范围的交流;有心理压力或心理障碍的人可以随时随地浏览相关文章或与专家交流…… (3)隐匿性。由于人们在Internet中可以隐匿身份、容貌特征等个人资料,使得人们更易于与有关人员交流、咨询平常不便或不愿讲出的问题。 (4)共享性。网络心理学的资源共享是前所未有的。计算机网络大大解除了资源地理位置的束缚,用户使用千里之外的资料就象使用他桌面上的一样。如一篇答复某强迫症患者、提供系统脱敏治疗计划的贴子一旦在Internet上发布,即成为共享资源,其它医患人员都可以

心理学的发展前景

心理学的发展前景 ——心理学对社会和人生的关怀 选择字号:大中小本文共阅读7131 次更新时间:2001-05-25 14:31:00 进入专题:王登峰心理与医学● 王登峰 主讲人简介:王登峰教授,1965年2月出生;1990年在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毕业,获博士学位;1999年任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 研究方向:临床心理学、心理咨询 我今天主要是想跟大家谈两个问题,第一是心理学从脱胎于哲学到今天100多年的历史中,心理学的研究的发展历程,主要是从心理学的应用和理论两个方面来看;第二是心理学所研究的人在三个生存空间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这里主要是希望能够对心理学的发展和未来做一个勾画。 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从应用的角度:第一个阶段是作为装饰品出现,那时人们研究心理学是出于好奇心,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第二个阶段,即调味品阶段,此时心理学看上去是有用的,但实际运用中又往往被人们忽视,尚未对人们生活或社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和作用。第三个阶段,心理学在社会和人生发展中成为必需品。比如在心理健康领域,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保持心理健康已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目标之一,此时心理学越来越起到必需品的作用。另外,人力资源也离不开心理学,也体现了心理学在社会和个人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进心理学发生这样的变化呢?首先人们对心理学研究日益深入使其具备了可以为社会所用的内在条件。其次,社会发展进步,人们对自身的关注,开始依赖于对人本身素质的提高。在人类生存过程中社会对人本身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与社会分工有关,不仅需全面的知识,也需深厚的个人素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心理学的作用才日渐体现出来。目前国内对心理学的应用是比较有限的,主要是临床心理咨询,心理卫生,另外在经济领域还有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等。但西方心理学的应用则更广泛一些,有的直接用于军事,有的还用于心理战。所以西方对心理学的应用更为深入和具体一些。 从心理学理论研究的角度:最初被称为泥瓦匠的心理学,因为其不是把人作为整体而对人的某些特点进行研究。在心理学进入科学之前,更多的是一种思辩,但当其进入科学范畴,则开始用宏观方法研究,此时研究的多是较为简单的心理过程。比如反应时的研究,这是人的一种心理特点,反映人们心理素质方面的差异。此时心理学还是将人之特点劈开,一个个研究,这与西方实证主义研究取向较为接近。因为当时对整体难以把握时,就将其打碎,研究每一个碎片,再将其拼和。当我们研究一个物体时,这样做还是可行的。但将其用于心理研究则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种研究方法会使我们失去很多重要信息。 第二个阶段是将人作为整体研究。典型的即是人格研究。我们知道,人比无生命物体复杂,因此作为整体研究难度很大。于是有三种方法:第一是将人的特点与动物做比较。因为很多试验在人身上无法做,便在动物身上来做,将人与动物行为类比。弗洛伊德的很多理论观点都是从动物行为而来,他这种研究方法又被称为对人类自尊心的第三次打击。生态学家认为动物行为与生态环境有很大关系,于是提出“动物的标记行为”,这样的行为在人类中也是有的,只不过人的行为具有更多的灵活性。精神分析理论后来便有一种假设,人活着的目的是为了跟他最看重的对象建立并保持一种密切联系,这就是人类的对象联系理论。第二种方法是将人与机器类比,将人脑比作电脑,出现了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的研究,人脑加工过程类比于计算机加工过程。行为理论心理学认为,人是作为环境的产物,受制于人所生活的环境,人就是对外界的应答反映。我认为这也是一种机械的观点,也是由于不能把握人的复杂的内部过程,同时又不能单独对某种心理过程研究导致的。第三种方法是人本主义,人既不等同于动物,也不等同于机器,人有自己的尊严和独立性,既不是为了满足自己先天的生

关于考研心理学研究生就业前景展望

关于考研心理学研究生就业前景展望 在我国,心理学研究生的就业面还是比较广的,况且这是一门朝阳学科。随着人们对它了解的加深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量将日益扩大,就业前景乐观。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压力越来越大,人们需要心理辅导与帮助,二是心理咨询逐渐受到各个行业、各类企业的认可,正在引进与延伸中。在未来几年中,心理咨询顾问将成为一种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就业的独特风景,而到高校从事教研工作仍然会是一个重要的就业途径。但是,无论哪种就业前景,深厚的积累非常重要。 现在大多数心理咨询比较单一使用的方法只是认知疗法,所谓的认知疗法就是同来访者讲道理。这个方法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认知疗法的效果直接取决于咨询师本身的认知水平,如果一个咨询师在某方面存在认知误区,那么咨询师对心理障碍的治疗就是不彻底的。 咨询可以归纳为几种:一类完全以自己的好恶来引导他人。一患者在美国患病期间接受了多位咨询师的咨询,其中一位咨询师对他说:如果一个人总是欺负你,你有必要做反击。实际上按这种推荐的模式处理人际关系,永远是冤冤相报。另一类是机械的运用自己从书本上学到的心理学知识,不懂得心理原理的实质内涵。国内很多人在运用森田理论,有的咨询师对来访者说:它要去想,你就让它去想,要做到无为,结果是很多人越想越严重,这是对森田理论的莫大曲解。因此,做心理咨询,一定是要根据病症来解决或者缓解各种问题的,很多是带有个性化的迹象。如学校的心理咨询顾问们主要把精力集中

在帮助中小学生们处理学业和个人问题,而康复顾问则主要帮助那些身体方面有问题的客户变得能自立。事业顾问帮助人们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他们同样也帮助人们提高寻找工作的技巧,及应聘中面临的压力等。心理学研究方面的就业市场非常狭小,那些有博士头衔的人发现他们在为有限的就业机会而展开激烈的竞争。咨询顾问同样也涉及许多专业,包括学校咨询、老人医学、婚姻与家庭咨询、滥用财产咨询、康复咨询、事业咨询以及多元文化咨询。心理咨询以顾问的形式应该比较广泛,但还有一段路程要走。 不过在目前,心理学硕士比较好的前途还是进入企业,主要包括猎头(人才中介),企业咨询和人力资源管理。进入企业从事的工作基本上与企业所从事的行业有关。可以帮助企业选拔人才、培训,也可以进行决策的咨询和衡量等。 对此,跨考教育专业课教研室给心理专业毕业生以下建议: 在学校里面当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现在一般每个学校都需要陪一名心理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这对于应届毕业生是一个不错的的选择,但是表面看似风光,实际待遇还是一般,但是比较稳定。 社会的心理咨询室:这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你要靠自己的办事能力和沟通能力,发展前途很大,需要时间的磨练,待遇看个人能力。 企业或者一些公共机关(如监狱,戒毒所,精神病院),对人才选拔提供方案心理调查或者心理疏导:这个选择也需要自己的能

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1.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 1.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蕴藏于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中 <1>什么是个体的实际生活过程 首先,个体的实际生活过程就是他们现实的生命存在方式,它由三种活动方式整合构成,由游戏娱乐活动、学习活动和劳动活动构成。生命的每个阶段都由其中的一种活动方式为主导活动,其余两种为辅助性活动。如幼儿以游戏娱乐活动为主,学习和自我服务的劳动为辅;入校学习的学生则以学习活动为主,游戏娱乐和家务劳动为辅;参加社会工作后则以职业劳动为主,游戏娱乐和学习活动为辅。所谓的主导性活动就是在个体生命发展的某个阶段,对其身心发展具有最为重大意义的那种活动方式,如幼儿的游戏,学生的学习,成人的职业劳动。 一个人的生存质量一是取决于主导活动的成败;二是取决于三种活动方式的构成的合理性,如学生和成人沉溺于网络游戏,或走向另一极端,被剥夺了游戏娱乐的权利,都是对生命质量的践踏和破坏。 其次,个体的实际生活过程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中介项——活动。因此,由主体—活动—客体三项图式构成反馈环路系统,就是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其中,主体是宇宙间特殊的物理化学客体,而客体项主要指交往对象——人。主体活动的性质与交往对象决定了他归属于某个社会群体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 <2>什么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 我们这里所讲的动力不是指某种活动的动机,而是指一个系统动态过程出现的最深层的动因。个体的生活过程是一个由“主体—活动—客体”三项图式整合而成的结构性系统,这个系统的某个要素发生变化,就会自发地、自动地、自然地引起这个系统中的其他要素乃至整体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个互动的变化过程就是动力机制发生作用的过程。个体的实际生活过程就是一个非常活跃的主客体之间以活动为中介的互动过程。 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哲学理念就是:一个人的心理、意识决定于他的实际生活过程。这就是说,一个人的实际生活的动态过程决定了他的心理发展,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蕴藏于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中。 我们必须对两种心理发展动力观提出质疑:一个是传统的心理学教材的提法,即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是“由环境或教育提出的要求转化为儿童新的需要和他们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简言之是儿童的新需要与旧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这种从个体的心理世界内部寻找心理发展动力的做法,违背了物质决定精神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而前面所提到的个体的实际生活过程从本质上讲则是一个物质性的实践系统。另一种提法是环境决定了儿童心理的发展,这其实也是一种心理发展的动力观,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蕴藏于环境,归结于三项图式中的客体项,这种直线式的因果观从根本上违背了辩证法,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存在,况且环境中的一大部分还不能成为主体的活动对象(即客体项)。 个体实际生活过程中的主客体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才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的心理发展的动力植根于他的实际生活过程中。在由“主体—活动—客体”三项图式构成的反馈环路系统中,其中的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就会引起其中的其他要素或整体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人的心理结构在这个系统中掌握并适应相

心理学发展的历史

1,西方社会心理学的萌芽与诞生(19世纪末叶到20世纪初)社会心理学的专题研究,开始于19世纪下半期。1860年出现了拉察鲁斯和斯坦塔尔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系列论文。此后,塔尔德的《模仿律》西格尔的《犯罪的群众》、勒邦的《群众心理学》等著作陆续出版,为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不约而同地发表了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西方把这一年作为社会心理学诞生的年代。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每个和苏联的社会心理学家先后把科学实验方法引进这一学科,才使得社会心理学从描述对象转向探索和揭示规律,社会心理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科学。其奠基人公认为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的基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1)开始运用实验;2)用数量分析补充对现象的质的分析;3)从描述现象转向揭示和利用规律。2,西方社会心理学科学体系的建立(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早在1898年特里普利特关于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可多年来,这个很有价值的提议并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德国心理学家默德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在他们之后,实验社会心理学才开始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流。奥尔波特的著作《社会心理学》问世以后,社会心理学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1928年瑟斯顿提出了态度测量法,把由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开始并成为当时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的态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诺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问题。1938年勒温把场论引进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个人生活空间或场的概念,认为行为是个人特点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