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日本电影中的死亡美学探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3656 电视电影论文

日本电影中的死亡美学探析

日本作为经济和科技都十分发达的国家,其国民自杀率却居于亚洲首位。经济的富足并没有将日本民族生死观中的根性死亡意识掩盖掉,日本的怪异传统自杀文化将死亡渲染成了一种毫无恐惧感的高尚之举,因此日本的文学和艺术也将死亡意识作为永恒的主题。日本电影作为一种包容性极强的视听艺术,对死亡主题也进行了多维度地呈现,它通过将死亡元素融入电影视角中使电影体现出了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在日本电影中,导演将死亡意识诠释得无比风雅和美好,让人抛弃了对死亡的恐惧感并充分地欣赏死亡之美,通过死亡的逆向体验找到生存的希望和生命的价值。日本电影中对死亡意象风格化的镜头表现方式成为日本电影民族根性文化的一道独具特色的审美取向。

一、“死亡”在电影中的表意功能

死亡是一种超越生命的边界趋向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探讨的最高本体,它能够凸显出生命的意义,衍生出正义、崇高、诗意的美感,体现出无限的精神价值。作为世界一

切艺术形式需要表现的母题,它也是电影这门模拟生命经验的视听艺术所要呈现的永恒主题之一。在电影里,导演通过镜头和演员的表演来表现死亡的意象,运用有意识的叙事剪辑体现出死亡的美学价值。“死亡”在电影中的表意功能主要体现在叙事结构功能、符号的表意功能和审美功能三个方面。在叙事结构功能上,死亡镜头是推动电影叙事发展的关键点,它能够实现不同时空的相互衔接,使整个故事的叙事结构逻辑更严谨、更具有运动性。死亡作为一定时空维度中的一种特殊符号也拉长了电影叙事时间,让电影叙事充满节奏感,给观众留下想象的时空。在符号的表意功能上,死亡镜头在电影中通过直接符号、指示符号、蒙太奇三个等级的符号陈述和再现表象世界。直接符号陈述了死亡的事实,指示符号影射了死亡的象征意义,蒙太奇则通过聚焦和视角的变化,将故事隐喻性的表意完全表达出来,建构了死亡虚拟实在的价值。在审美功能上,电影中导演往往通过将死亡意识形式化的创作手法使死亡超脱现实的状态升华成为美的意象,用美的形式将消逝的生命形态和完美人格进行最后的演绎,体现出独特的艺术化的审美价值。

二、日本电影中的“死亡”文化原型

日本国民的死亡观源于对樱花的崇拜,樱花常用来比拟高尚的人的生命,樱花刹那芳华间消逝,使日本民族形成了悲观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日本的历史文化中存在一种追寻自我毁灭、自我升华的传统,这使得日本人普遍形成了一种物哀的情绪,而死亡是平息这种压抑情绪的最终解决办法。如同落樱在最美丽的时刻随风而逝,人的死亡也因独特的哀伤而变得唯美动人,这使日本文化形成了一种怪异的死亡美学。在日本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死亡”主题具有重要地位,电影作为一种包容性极强的视听艺术,对死亡主题也进行了多维度的呈现,它通过将死亡元素融入电影视角中,使电影体现出了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在日本电影中,死亡情节是表达生命形态完整的一种形式,也是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的原动力,它将日本民族对死亡崇拜的文化观念融入电影叙事艺术中,影片中死亡元素的出现在表现外在的死亡形式的同时也揭示了人物内心精神层面的意识,死亡在影片中已经超脱了现实中的形式而升华成为一种美,这种富有美感的死亡实现了导演的创作目的和对美的终极艺术追求。

在日本电影中导演对死亡意图的设置包含外在性和内在性两方面,外在性是指以主人公的死亡来实现某种目的,表现为自然死亡和非自然死亡两种形式。电影中人物的自然死亡的情节设置有效延长了电影时间轴的功能,设

置了悲伤的情绪点,却没有表现出主人公的死亡目的性。影片中的非自然死亡不同于意外死亡,而是指主人公自我意愿的死亡,这种死亡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它是一种通过主人公死亡意识的自我建构来达到某种精神追求目的的手段。这种死亡设置源于日本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观,日本民族超宗教的信仰对象是天皇,对天皇君主的效忠情结形成了日本的“耻文化”和“武士道精神”,这种忠孝系统也使日本民族产生了自杀与复仇制度,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殉死习俗和死亡观。日本人认为死亡是一种对美的最终诉求,是一种高尚的行为艺术,只有死亡才能使耻辱获得真正的救赎,这种将生死置之度外,不惜以生命的代价来换取成功的殉难行为是在“净化”耻辱。这种残酷美学思想使日本民族将死亡升华为一种极致的美,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日本的文化当中。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日本的文艺作品也将死亡之美深深地融入创作中,让死亡所带来的气氛和情感成为文学字眼中不可或缺的创作灵感源泉。同样在电影艺术中,导演也通过人物自我牺牲的死亡形式实现了创作的所有欲望,激发了观众或怜悯,或惋惜,或悲痛,或哀伤的丰富的悲伤情绪。电影在完成死亡设置的外在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对死亡设置的内在性描述,导演要以日本传统的生死观创作死亡原型,并用艺术感官形式化处理各种不同种类的死亡,通过影片中死亡意象的创造和人

物死亡的情节设置来实现更高层次的艺术目的。在电影叙事中,导演还要有意识地将道德审判和人为的人格完善融入影片故事情节中,用美或丑的表达方式来描绘残酷的死亡实现,把握好情绪节奏,将死亡上升到残酷的美学高度,让死亡体现出独特的审美艺术价值。

三、日本电影的死亡美学表达

(一)对死亡对象和死亡过程的镜头表现

肉体和灵魂的共同消亡构成了死亡的现实现象,而艺术的死亡意象则是超载现实死亡现象的一种具有目的性的审美虚构,它是一种灵与肉分割的心理表象,是一种精神上的超越和升华,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电影中呈现的死亡是多样化的,不同的死亡对象能够产生不同的审美意义,在电影创作中,导演通过对死亡的不同描述展现出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在日本电影中,导演主要通过物的死亡和人的死亡两种形式来构建死亡的审美意义。物的死亡是日本电影中一种唯美的死亡意象符号,它凸显了生命的周期和四季的变换。导演环绕叙事结构,将自身对死亡的氛围、时间、审美的理解融入电影创作中,通过运用空镜头或背景镜头以唯美的形式来表现物的死亡,在有效拉长电影时间轴、丰富电影的时间层次的同时也使电影叙事形成了具有节奏感的运动性张力,从而引发了人对生

命无常的物哀情绪和对死亡之美的遐想。物的死亡在电影剧情中起到了一种死亡氛围的预示或延伸效应,它隐喻了一种人的死亡心理,烘托了某种死亡氛围和人物心理上的变化。导演将物的死亡的镜头穿插在整个电影叙事中,能够通过人物物哀的感官情绪变化引发观众对死亡的沉思和审美,使电影达到写意抒情的目的。如日本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体现了日本独特的观世审美,曾多次被拍成电影,它充分展示了人的“物哀”情绪。在电影《千年之恋之源氏物语》中,导演对原著做了较大改动,将光源氏定位成女性角色,通过以物拟人的手法对故事情节展开委婉的描述,用一种黄昏盛开翌朝凋谢、花期非常短暂的野花“夕颜”来隐喻女子红颜薄命的悲惨命运。通过“夕颜”的盛开和凋零赋予女主人公死亡哀婉感伤的色彩和写意抒情的艺术审美,表达出一种浮生若梦的感叹。再如电影《春之雪》,导演通过狗和蝴蝶的死亡状态充分表现了物哀之感。黑狗死于樱花飘落的溪流边,蝴蝶死在紫色的花丛中,两种动物的死亡环境之美象征了人类自然死亡的独特审美,导演通过将动物的死亡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电影背景,暗示了自然生命死亡的物哀感,为下一段故事情节中女主人公在梦境中的死亡背景进行了审美上的铺垫。影片还多次用镜头呈现了樱花的场景,通过盛开的樱花和随风飘浮的樱花花瓣,结合背景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