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荀思想异同及儒家思想变化原因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孟荀思想异同及儒家思想变化原因研究综述
作者:张春妮
摘要:儒家学派是先秦诸子中对后世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一个学派,由春秋
末孔子首创。
作为儒家学派后继者,孟子与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儒家学说主张,虽说同源共流,但孟荀在先师原儒的基础上发展,糅合自己的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到底有所不同,之二人观点亦有相悖之处。
从孔孟荀三者的学说主张可以探索出儒家思想变化及其原因。
本文通过分析今人学者对孔孟荀研究的总体概况,梳理、总结了相关文献,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孔孟荀,学说主张,儒家思想变化,原因
一、前言: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主干,自孔子确立以来,迄今两千多
年,一直被看作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主要代表和集大成者。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孟子和荀子进一步展开儒家的思想体系。
这些儒学的奠基人提出儒学的思想框架,确立基本的理论原则,使儒学初具规模。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为后来的儒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也规定了基本的大致思路向。
孟子和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挥和引申,使儒家思想的价值体系取得了不同的发展形态。
那么他们三人的学说主张有何异同呢?为什么儒家思想到了孟子和荀子这里会出现不同?儒家思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为了探究了解以上问题,笔者主要通过中国知网、国开在线论坛、百度学术等,以"从孔孟荀思想异同到儒家思想变化原因研究综述"为主题,以"学术文献"为范围,进行模糊匹配检索。
收集了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综述。
二、孔、孟荀三人的同根同源
春秋末年,孔子根据老子对礼制的一些见解,但又屏弃了老子思想中的消极成分,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孔子加以吸收、改造和创新,创办了儒家学派。
儒家学派极为重视伦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他们在理论上阐述忠孝仁义的政治意义和政治功能,其中,仁得到了诸位儒学宗师的特别关注。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又在性善说的基础上进行了发挥,并将之应用于政治,提出了仁政思想。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
在德治教化上,儒家学派主张以德治国和教化百姓。
德治的要求首先是针对统治者的,在孔子看来,统治者要在道德修养方面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实现有效的统治。
孟子也认为,统治者自身的道德修习是实行理想政治的前提条件。
荀子在这之上揉入自己的“性恶论”思想,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意义,他说:“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
二、孔、孟、荀三人的同源异流
由于人性理论的差异,造成各自特点与侧重。
孔子在人性分智愚的基础上,
启发诱导突出,因材施教成功,学思行关系倾向并重,孟子在性善论基础上,倡导独立思考,自学自求,道德修炼,尊重学生自然;荀子在性恶论基础上,学思间突出学习、行为上防邪进正、授课时兼陈中衡、注重积学积善、维护师道尊严。
孟子注重主体自身的道德构造,在思想上偏重“德行”一面。
纵观孟子的主要思想,他从心性角度为儒家思想构筑了人性论的基础,从“仁心”的“内圣”角度来挖掘;荀子重视外在社会的礼仪之治。
荀子的思想在“外王”思路上对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有所推进,为儒家思想的道德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私以为,孔、孟、荀在经济上观点也有所不同。
孔子的经济核心价值观是“义主利从”,也就是,人天生就有逐利的本能,“富与贵,人之所欲也”,然而必须要以“义”抑制自己不当追逐利益的行为,以类似“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言论阐明义利观,以此维护阶级统治。
孔子对经济的最高理想,就是能让义利结合,化而为一。
与孔子“义利观”不同的,孟子提出“何必曰利”。
主张行仁义让利于民,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著名思想。
且孟子支持工商业发展,重视工商业,手工业的作用。
孟子的经济思想是“恒产论”的制度纲领。
所谓恒产,即私人可以永久使用足以维持本人及其家庭生活的财产。
孟子提出恒产论试图建立封建生产生活方式下的财产制度,并用“恒产恒心”为自己的主张寻找理论上的支持,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提出“井田制”的实施方案。
荀子经济思想的最主要特色在“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义哲学基础。
这与孔孟的唯心主义经济观不同,且有很大的进步。
孔孟一直以来提倡“富民”不谈“富国”,而荀子主张“富国”与“富民”统一,并抓住经济的根本:发展生产力,跳脱出孔子局限于分配制度的经济观,还作出相关理论性的实施途径。
三、儒家思想变化原因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古今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灿烂文化的形成,民族心理素质的养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但是在历史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地位有很大的不同。
一、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但被冷落儒家思想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以“爱人之心协调人际关系”,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
这些主张虽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在当时诸侯纷争的情况下,儒家思想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二、秦朝时期遭到压制秦朝时期,儒生依然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但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遭受压制在情理之中.
三、西汉时期获得独尊地位,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正适应了汉武帝实现“大一统”,加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由此便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尽管后来受到一些冲击,但从来没有动摇儒家思想作为封建国家统治思想的地位,相反后来的儒学体现了兼收并蓄,与时俱进的特点,这也正是它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四、鸦片战争到文化大革命,儒学的影响力愈来愈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之初,就曾将村塾中供奉的孔子牌位撤掉,发动起义后他们掀起了猛烈的反孔活动,如果我们把太平天国对儒学的冲击看做是因为他们对宗教的狂热的话,那么接下来的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批判就更为激烈了,新文
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对以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旧礼教,旧道德发起猛烈攻击,揭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鲁迅更斥之为“吃人的礼教”,儒学的地位受到严重动摇。
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无可挑战地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儒家思想便一直遭遇厄运。
尤其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掀起了“批林批孔”的闹剧,对儒学进行了有组织地全方位地彻底批判。
至此,把对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批判推向了一个高潮,儒学的社会影响变得微乎其微了。
四、总结
孔孟荀三人虽说在“性本论”上、经济主张上、本源意识上都有存在诸多差异,但归根究底,他们在大体上是倡导“仁”、“礼乐”等儒家最核心的思想,在教育上分歧不大。
孟荀在儒家核心思想的本原上,吸取了其他学派的精华,并糅合了自己独特先进的思想,使儒家学术发展更为完善,适应时代的需要。
至于儒家思想变化的原因,可以从其发展历程得出结论,笼统地说,便是“顺应时代的潮流”。
笔者认为,思想文化是为政治服务的,儒家文化的兴盛与衰落都与政治的需要维系在一起,可以说,儒家思想就是维护统治需要的而迎合改变的,朝代的更易,统治者推行的政策,都是在挑战儒家学派的生存地位,为了发展,儒家门生必须灵活应变,扩大自身体系理论,以此能收到统治者的青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决定政治改变的是经济,因此儒家思想演变的最根本原因还是经济。
参考文献
【1】孙孝武孔子孟子荀子《考试:高考·语文版》, 2010(Z2):110-112
【2】聂志红先秦儒家的理想经济世界——综论孔子、孟子、荀子的经济思想《财经问题研究》, 2002(9):59-64
【3】高青儒家思想地位的演变及原因《成才之路》, 2008(35):6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