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铁涛不寐医案

邓铁涛不寐医案
邓铁涛不寐医案

邓铁涛医案

1.痰阻型病案:

患者,男,40岁,教师,1999年4月2日初诊。

患者受精神刺激后失眠10余年,长期服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诊见:失眠,不能入睡,伴头晕,胸闷,记忆力差,四肢乏力,纳食一般,舌淡红、苔黄稍浊,脉弦滑。各项理化检查无异常发现,血压正常,既往有“精神分裂症”病史。

辩证:痰湿阻滞,兼肝气郁结

治法:理气化痰解郁。方用温胆汤加味

处方:竹茹、法半夏、胆南星、素馨花各10g,枳壳、橘红、甘草各6g,茯苓、白术各15g,杜仲12g,14剂,每天1剂,水煎服。4月16日二诊:服上方后,睡眠好转,头晕、胸闷亦减轻,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3,虚象渐出,仍守上方加合欢花,酸枣仁各10g,并在上方基础上加减调治月余,患者睡眠明显改善。(吴大真、刘学春、徐述等编著.现代名中医精神神经疾病治疗绝技.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164)

2心脾两虚病案:

患者,男,53岁。

病史:失眠10余年,经多家医院中西医治疗,无明显效果。诊见:夜间难以入睡,或时寐时醒,伴头昏,疲乏,心悸,纳差,大便干结。5天1次,尿频,平素易感冒,舌胖嫩,苔白,脉细,右关弱。

辩证:心脾两虚

治法:补益心脾,益气养血。方用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味。

处方:黄芪15g,党参、酸枣仁各24g,茯苓、当归各12g,白术、肉苁蓉各18g,木香、炙甘草各6g,远志3g,大枣4枚。服上方10余剂后,睡眠明显改善,为巩固疗效,邓铁涛教授嘱其守方再服一些时日,避免停药过早而使病情反复。(吴大真、刘学春、徐述等编著.现代名中医精神神经疾病治疗绝技.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164—165)

2.夹淤病案:

患者,男41岁。1999年4月21日初诊。

病史:患者于20年前因枪伤受惊吓后失眠,经服中药及针灸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诊见:形体偏胖,夜间入睡困难,寐而易醒,伴胸闷,头昏,纳差,半身汗出,二便调,舌质黯、苔薄黄,脉沉滑,舌下脉络淤紫。邓老认为患者失眠因惊而起,惊伤心脾,枪伤致淤,素体有痰,辨为有淤有痰有虚,治以补益心脾,化痰祛瘀。方用温胆汤加补气活血药主之。

处方:①竹茹、半夏各10g,枳壳、橘络、橘红各6g,五爪龙、生牡蛎(先煎)各30g,茯苓15g,丹参18g;

②炙甘草10g,麦芽30g,大枣5枚。

白天服①方,晚上服②方。连服两周。

4月16日二诊:症状明显改善,舌脉同前,将①方忠丹参改为24g,加龙眼肉10g,,②方照服。治疗月余,患者睡眠明显改善。(吴大真、刘学春、徐述等编著.现代名中医精神神经疾病治疗绝技.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165)

岳美中医案——肝胆郁热夹痰

男,35岁。夜难安眠已久,乱梦纷纭,睡后易惊,每晚非服安眠药不能入睡。精神不振,易于烦躁,纳食乏味,食后则脘腹胀满不适,口干不欲饮水,舌苔黄厚,左关脉滑,余部脉

象虚小。曾服酸枣仁汤一周未获显效。

辩证:肝胆郁热夹痰,扰及心神,致使夜寐不宁。

治法:清肝豁痰安神。

方药:温胆汤加味。

广陈皮4.5g,清半夏9g,云茯苓9g,炙甘草6g,枳实3g,竹茹9g,石菖蒲6g,炒黄连1.5g. 服药一周后,不服安眠药也可以入睡3—4小时,烦躁易减,腹仍胀满不舒,舌脉如故。又以此方加减,服至月余,上症基本痊愈。

按:本例患者睡后易惊,精神不振,易于烦躁,舌苔黄厚,左关弦滑等症状,辨证为肝胆郁热,痰扰心神证,投温胆汤加石菖蒲、炒黄连,方忠加石菖蒲意在芳香化湿,醒脾健胃,豁痰通窍,以解纳食乏味之苦,与半夏、陈皮、茯苓同用,和胃利湿,以除腹胀之症。由于以温胆汤清肝胆之郁热,豁痰湿之滞,调畅胃气,使气机和畅,心神得安,故守方月余,基本痊愈。(中医研究院.岳美中医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97)

国医大师公开治愈糖尿病的秘方,血糖可以恢复正常!

国医大师公开治愈糖尿病的秘方,血糖可以恢复正常! 中医解析消渴病消渴,西医称之为糖尿病,是指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病证。若做化验检查其主要特征为高血糖及尿糖。主要病变部位在肺、胃、肾,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消渴病日久,病情失控,则阴损及阳,热灼津亏血瘀,而致气阴两伤,阴阳俱虚,络脉瘀阻,经脉失养,气血逆乱,脏腑器官受损而出现疖、痈、眩晕、胸痹、耳聋、目盲、肢体麻疼、下肢坏疽、肾衰水肿、中风昏迷等兼症。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秘方公开中医学的消渴病始见于《黄帝内经·奇病论》,名为消渴。中医所论消渴,肺热伤津、口渴多饮为上消;胃火炽盛、消谷善饥为中消;肾不摄水、小便频数为下消。肺燥、胃热、肾虚并见,或有侧重。余在多年的临床中采用自拟红参降糖散治疗初期、中期的消渴病,收到了较好的疗效。方药:红参、黄芪、麦冬、天冬、葛根、苍术、山药、玄参、花粉、五味子、鸡内金、山萸、枸杞、丹参、当归、赤芍、生地各50克。用法:研成细粉,过80目筛,共研细末,每天服3次,每次服10克。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方剂解析本方乃综合几位著 名医家的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拟成,用红参是吾师张琪之宝贵经验。张琪是多年的全国人大代表,有一年在人民大

会堂参加国宴时,与甘肃的一名老中医同桌共餐,谈到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经验时这位老中医说:“根据我多年的临床体会,红参一药,不可或缺,有之则效增,无之则效减。”张琪将这一经验应用于临床,果如其言。一般医生认为消渴,乃热病也,红参性温,用之不宜。殊不知消渴之征表现为倦怠无力,口渴尿多,一派阴虚气虚之象。红参之性微温,为益气生津止渴之极品,大补元气,与麦冬、五味子同用,即生脉散,可益气养阴,强心复脉;配以生地、天冬、麦冬、玄参、花粉养阴生津之效更胜一筹。用黄芪、葛根;玄参、苍术者,乃采纳了北京名医施今墨治疗消渴的经验,他在多年的临床中观察到这两组对药,有明显的降血糖和尿糖的作用。用山药、鸡内金者,乃汲取了《医学衷中参西录》作者张锡纯治疗消渴的经验,他创立的滋膵饮不失为治疗消渴的名方。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补肾健脾,血糖可以恢复正常他认为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脾虚则运化失职,水液代谢失常,是消渴产生的病因之一,故用山药、鸡内金补脾健脾,以复运化之功,以固后天之本。消渴尿多乃肾虚不固,常出现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尿甜,口干,头晕,腰腿酸痛等症状,故用山萸肉、枸杞子以补肾缩泉,健固先天之本。用丹参、当归、赤芍者,盖因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虚日久,血虚乃成,故用以补血活血,母实则子不虚也,此乃恩师张琪之经验。打开应用保存高清

中药方剂62个常用中药处方-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邓铁涛处方拾穗(七)

中药方剂62个常用中药处方-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邓铁 涛处方拾穗(七) 中药方剂62个常用中药处方-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邓铁涛处方拾穗四十三、肢节疼痛外洗方 〔组成〕海桐皮12克,细辛3克,祈艾12克,荆芥9克,吴茱萸15克,红花9克,桂枝9克,川断9克,归尾6克,羌活9克,防风9克,生川乌12克,生姜12克,生葱连须5条。〔用法〕煎水加米酒30克,米醋30克,热洗患处,每日2次。〔功效〕祛风活血,通络止痛。〔主治〕肢节疼痛,风寒湿痹,瘀痹。注:此方为家传方。 四十四、治脱发方 〔组成〕首乌30克,黑豆30克,大枣4枚,甘草5克,黄精15克,熟地24克,桑椹子12克,五爪龙30克,鸡血藤24克。〔功效〕养血生发。〔主治〕斑秃,脱发,白发。外治法:①每天晨起用白兰地酒擦全头发脚,脱发处多擦;②脱发处配合运用毫针平压挑刺患部。其针法是:先用一寸毫针向后斜刺百会穴,并留针至结束;继而选用一寸毫针3~5枚,并排摄在拇、食指间,然后平压在患部皮肤上,再一齐平提起,此时患部的皮肤则被轻轻挑起,如此往返操作,把整个患部的皮肤平压挑刺一遍,每天或隔天1次。 四十五、治漫性咽喉炎方

〔组成〕五爪龙30克,玄参15克,千层纸6克,桔梗10克,乌梅6克,甘草6克。〔功效〕益气养阴,利咽止痛。〔主治〕慢性咽喉炎。注:如无五爪龙,可用太子参15克代。四十六、治过敏性鼻炎方 〔组成〕五爪龙30克,木贼12克,菊花10克,玄参15克,白芍15克,白蒺藜12克,桔梗10克,甘草6克,辛夷花10克,太子参15克,大枣4枚。〔功效〕益气固表,疏风通窍。〔主治〕过敏性鼻炎。注:如无五爪龙,可用黄芪15克代。 四十七、治牙痛方 〔组成〕旱莲草15克,侧柏叶15克,细辛6克,海桐皮30克。〔功效〕滋阴降火,消肿止痛。〔主治〕牙龈肿痛,牙痛,牙周炎。 四十八、治泌尿系感染方 〔组成〕珍珠草(鲜用)30克,小叶凤尾草(鲜)30克。〔功效〕清热利尿。〔主治〕急性泌尿系感染。 四十九、治慢性肾盂肾炎方(珍凤汤) 〔组成〕太子参15克,白术12克,云苓12克,小甘草5克,百部9克,桑寄生18克,珍珠草15克,小叶凤尾草15克。〔功效〕健脾利湿,扶正祛邪。〔主治〕慢性肾盂肾炎。

邓铁涛教授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经验整理汇总

邓铁涛教授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经验 整理 来源:晋升网推荐浏览次数:25次发布时间:2011-01-06 作者:汪双双1,杨晓军2(指导:邓铁涛3 作者单位: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广东广州510405;3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405 【摘要】整理和分析了邓铁涛教授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经验。邓铁涛教授认为,ALS的基本病机是以脾肾亏虚为本,虚风内动、痰瘀阻络为标;在辨证过程中重视面部望诊,尤重准头(鼻尖);治疗上以健脾益肾为主,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辅,善用虫类药熄风解痉,藤类药通络舒筋,中药口服的同时配合捏脊法与艾灸法,培补和调节督脉经气。邓铁涛教授治疗ALS辨证用药的经验可为临床医师临证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中药疗法;脾肾亏虚;督脉;邓铁涛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运动神经元退化性疾病,是运动神经元病的常见类型,占运动神经元病的80% [1],年发病率在10万分之4至10万分之6 [2]。临床特征为隐性起病,慢性进行性发展,主要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肌束颤动和锥体束病理征阳性,一般无认知、

智能和感觉障碍,属难治病症。邓铁涛教授(简称邓老)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现将其辨治ALS的经验整理如下,与同道共享。 1脾肾亏虚为本,虚风内动、痰瘀阻络为标 由于脊髓侧索退行性变,脊髓萎缩变小,前角细胞及延脑桥细胞神经运动核变性破坏,肌肉显示失神经支配性萎缩,以手足痿弱无力为其主要表现,属中医痿证范畴。《素问?痿论》中提出五痿之分,其病机为内脏精血损伤。邓老根据ALS首发症状为渐进性手足痿弱无力,结合中医学脾主四肢、肌肉、先天禀赋不足等理论,认为其基本病机是以脾肾亏虚为本,虚风内动、痰瘀阻络为标。《素问?太阴阳明论》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脾胃居中,运转上下,统阳明脉,脾胃虚则阳明虚,不能奉养先天肾精,亦不能行气血、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故发为痿证。然而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需借助肾中元阳的推动,故有“脾阳根于肾阳” 之说。肾气旺,助脾健运,脾胃纳化有权,四肢肌肉不断得到气血精津的充养,则健壮有力。若肾气亏虚,无力助脾健运,脾胃纳化失职,气血精津化生乏源,脾不主四肢肌肉,四肢肌肉失养而痿弱无力。脾肾亏虚,纳化失职,精血化生乏源,肾精不能化生肝血,加之病程日久患者多见情志抑郁,化火伤阴耗血,致水不涵木,肝失所养,肝阳亢逆而致虚风内动,患者可出现肌束颤动,肢体关

医案分析题基础及答案

医案分析题(基础版) 例1:杨X X,男,28岁。 主诉:头痛、咽痛、发热1天。患者前天晚上与朋友到酒店吃饭,当时吃了一些辛辣食品,饭后坐摩托车回家。回到家时觉得鼻稍塞,头微痛。第二天起床时觉发热恶寒,全浮数。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要求写出方名、药物、用量、用法)(下同) 例2.张XX,女,42岁 主诉:咳嗽1周。患者一周前感冒,发热,恶寒,鼻塞,流涕。经服用感冒药后症状好转,但觉咽痒,咳嗽,痰少,微恶风,胃纳正常,大便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例3:杨X X,男,58岁。 主诉:咳嗽、哮喘、痰多而稀4天。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6年。前几天因不慎淋雨受寒,突发感冒,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胸膈痞闷,咳嗽,轻微哮喘,痰多而稀,舌淡红,苔白滑,脉浮。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例4:林X X,女,42岁。 主诉:恶寒、发热、肢体疫痛2天。患者平素体质较差,常易感冒。前几天不慎吹风受寒,又被雨水淋湿,之后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瘦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痰白,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重按无力。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例5.陈X X,男,19岁。 主诉:腹痛,时时下痢、恶臭清水1周。患者因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穿街走巷,贩卖爆米花度日。时

值新年,尤为辛劳,经常饮食失时,饥餐冷饮,更受风寒,遂以致病。又初因劳碌,未能及时就医,十余日后,病情加剧,始来求诊。就诊时证见脘腹痞满,疼痛拒按,时时下利,色纯青,气甚臭,口渴,舌红苔黄厚,脉滑而实。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例6,刘X X,女,30岁。 主诉:右下腹疼痛,伴发热2天。患者乃某公司打字员,平素不喜欢饮水,也较少参加体育活动,有习惯性便秘和腹痛病史。近来刚好遇中秋节,病者吃过多油腻食品和食过多月饼,加上劳累过度,以致腹痛加剧,遂来就诊。就诊时见患者发热,体温38~C,右下腹疼痛拒按,右足喜屈而不喜伸,伸则痛甚,大便干结,苔黄腻,脉滑数。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例7.梁X X,女,35岁。 主诉:寒热往来,胸胁胀满,经水适断2天。缘患者一向月经不调,上周经来而劳累,自觉“外感”,症见恶寒,发热,头痛,咽痛。自服“感冒药??(具体不详),而病未好转。遂至月经中断,寒热往来,胸胁胀满,心中烦闷,情志抑郁而默默不欲食,食后欲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例8.何X X,男,28岁。 主诉:右胁疼痛,寒热往来,呕吐黄涎4天。缘患者素有慢性胆囊炎病史,近日因饮食不节,加之感受外邪,而见右胁疼痛,恶&~nlgn~,寒热并作。曾服消炎利胆片治疗而未效。来诊时表现为胁胀疼痛,寒热如疟,发热甚而恶寒轻,口苦,胸膈满闷,吐酸苦水,甚则呕吐黄涎,巩膜微黄,小便黄短,舌红苔白腻,脉弦滑数。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邓铁涛教授谈养生长寿秘诀

邓铁涛教授谈养生长寿秘诀 *导读:第一、珍惜精气,节戒色欲我国最早的医学典藉《黄帝内经》早就指出醉以入房的弊端…… *第一、珍惜精气,节戒色欲 我国最早的医学典藉《黄帝内经》早就指出醉以入房的弊端。历代医学又反复强调保养肾精的重要性,如元代名医朱丹溪的《格致全论》,就专门为此撰写了《色欲箴》。精是人体赖以生存的高级精微物质,精充则体健寿长,精耗则体衰而不能尽其天年。 当今的开放改革,为社会带来了兴旺繁荣,同时亦给人们带来了一个花花世界,俗语有道:饱暖思淫欲,一些人手上有了钱,就去花天酒地,过着糜烂无度的生活,不知珍惜精气,节戒色欲,尽管有很好的营养和优越的生活环境,也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会健康长寿。历代帝王的寿命史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据说清代乾隆皇帝之所以长寿(89岁),全靠御医教他远房帷,习武备之故。当然,如果只讲习武,不注意保精,长寿也是不可能的。 *第二、保护脾胃饮食有节 饮食要有节度,过分的肥甘厚味,或过饥过饱,食无定时,都会易伤脾胃,脾胃一伤,则诸病丛生。祖国医学认为,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气血的化生,有赖脾胃的运化功能,故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之说。气血旺盛,人才能健

康成长。现代医学研究还发现脾胃与人体免疫有莫大的关系,这就说明了脾胃受损易生诸病的道理。 许多高龄老人的饮食习惯证明,饮食清淡,适时适量,是一个重要因素。现在防治冠心病十分强调少食高胆固醇食物,以免引起动脉硬化,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也不能机械看待。有些人虽然尽量少食或不食这类食物,但胆固醇仍然很高,这就要靠体育锻炼来帮助解决问题了。 *第三、重视运动勿使过度 提倡体育运动以增强体质,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这已是家喻户晓的事了,在我国更是古己有之,但其中有一个科学态度问题,虽说生命在于运动,但从养生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汉代华佗的话才是至理名言,他在论五禽戏时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不当使极是一句关键性的话,就是说运动不能过量,失度过量,则容易劳损伤身,积劳成疾,这对于体弱及老年人说,尤须予以足够的重视,认真的对待。 运动的种类很多,从传统角度来看,可分外功与内功两大类型。体操、跑步、外家拳术之类比较使用外劲的运动属外功;五禽戏、大极拳、八段锦之类则属内功。若以强壮身体为目的,则内功、外功均可;如从摄生角度来考虑,尤其是对中老年人来说,则以内功为好。内功用意不用力,以意为主,以意引气,以气运肢体,不偏不倚,不会伤气耗血。能持之以恒,则气血流畅,体

许叔微论治消渴病经验及理论探析_李翠娟

64 第14卷 第12期 2012 年 12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4 No. 12 Dec .,2012 上不通于下,或下不通于上,或六腑闭塞,或左右疼痛……,种种诸证,皆出于痹也”。但需要指出的是DPN 之痹于感受外邪,经络气血痹阻,引起肌肉、筋骨、关节疼痛、麻木、肿大、屈伸不利,以实证表现为主之痹有所区别,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起于内伤,由阴津亏虚,经枯脉痹使然。 导师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之上,通过长期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DPN 的病机特征为本虚表实。即以气阴两虚为本,燥热津伤为标,瘀血贯穿病程始终。故气阴两虚,瘀血阻络为DPN 发病的基本病机。根据标本兼治的原则,拟定了益气养阴、化瘀通络之治法,精选了黄芪、山药、玄参、麦冬等中药,构成“通络糖泰”,用于治疗DPN。通络糖泰方的主要药物构成是:黄芪、山药、玄参、麦冬、丹参、川芎、鸡血藤等中药组成。该方从虚、瘀入手,兼顾痰、毒,以益气养阴、化瘀通络为主要治法,治疗DPN 气阴两虚兼瘀血阻络的患者,体现了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共奏益气养阴、化瘀通络之功。该方以补本虚为主,泻标实 为辅,标本兼顾,符合辨证为气阴两虚兼瘀血阻络的DPN 患者病机,所以在临床上能收到良好疗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 韦秀英.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药物治疗现状[ J ] .医师进修杂志, 2000,23 ( 5 ):54. [ 2 ] 南征.糖尿病中西医综合治疗[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77. [ 3 ]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 指南(试行本)(节选)[ J ]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4,12 ( 6 ):283-285.[ 4 ] 李光伟.弥可保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J ] .中 华内科杂志,1999,38 ( 1 ):14-17. [ 5 ] 时振声.时门医术[ M ]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 6 ] 张云秀.益气活血温经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J ] .中国 医药信息杂志,2000,7 ( 4 ):58-59. [ 7 ] 何丽云.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概况[ J ] .长春中医 学院学报,1998,14 ( 3 ):64-65. [ 8 ] 胡艳丽,王桐玲.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 经病变临床观察[ J ]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7 ( 6 ):588. [ 9 ] 郭琳琳.丹栀逍遥散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观察[ J ] .中医 药学刊,2005,23 ( 5 ):1909-1910. 许叔微(公元1080—1154年),字知可,号近泉, 宋代真州白沙(今江苏仪征)人。因曾做翰林学士,人称“许学士”。许氏一生勤奋好学,在伤寒研究方面,许氏深得仲景之妙谛,著《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和《伤寒九十论》 ;杂病证治方面,尤精古方,善创新方,著《普济本事方》,其中所载诸方,治疗疑难病证,疗效显著,被叶天士视同“枕中秘”,张 锡纯则誉之为“海上仙方”[1] 。其以 “救物为心”,治病不问贵贱,活人不可胜计,为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 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2] 。是一种常见病、 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许氏在《普济本事方》中设立专篇论述消渴病,详细阐述了消渴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预防禁忌等,为后世医家防治消渴病奠定了重要基础。 1 运用形象思维 深入阐发消渴病病机 许氏认为消渴病的发生主要是肺、胃、肾等脏许叔微论治消渴病经验及理论探析 李翠娟,巩振东 (陕西中医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 摘 要:许叔微是宋代临床大家之一,其在《普济本事方》中设立专篇论述消渴病,详细阐述了消渴病的病因病 机、辨证治疗、预防禁忌等,为后世医家防治消渴病奠定了重要基础。 关键词:许叔微;消渴病;临证经验 中图分类号:R25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2) 12- 0064- 02 收稿日期:2012-06-10 基金项目:中国中医科学院自主选题团队建设项目(2009FY12030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陕西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作者简介:李翠娟(1976-),女,山东沂南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医治则治法理论的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 Experience and Theories Exploration of Treating Diabetes by XU Shu-wei LI Cui-juan,GONG Zhen-dong (Shaanx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Xianyang 712046,Shaanxi,China)Abstract :XU Shu-wei was a famous clinical doctor in Song dynasty. He set up a special chapter in Puji Benshi Fang to discuss the diabetes,and expounded the pathogenesis and the cause of disease,syndrome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t h e t a b o o o f t h e d i a b e t e s i n d e t a i l ,p r o v i d i n g t h e f o u n d a t i o n f o r the descendant about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abetes. Key words :XU Shu-wei ;diabetes ;clinical experience

王孟英医案分析

王孟英医案分析

原文 何氏妇年未四旬,于庚戌冬患腹胀善呕,或云寒凝气(否)滞,宜吸鸦片烟以温运之,及烟瘾既成,而病如故。或云冷积也,莫妙于(渐断)蒜罨。往夏遂以蒜杵如泥遍涂脊骨,名曰水灸。灸后起疱痛溃,骨蒸减餐,其胀反加,经乃渐渐。招越医庄某治之,云劳损也,进以温补,病乃日甚。复邀张凤喈(jie)、包次桥、姚孟斋诸人视之,佥云劳损已成,或补阴、或补阳,服至冬令。便泻不饥,骨立形消,卧床不起。今春请神方于各乩(ji)坛,皆云不治。其夫因蒲艾田荐于许信臣学使,随任广东,家无主意,束手待毙而已。蒲闻而怜之,为屈孟英一诊,以决危期之迟速,初无求愈之心也。切其脉弦细数,循其尺索刺粗,舌绛无津,饮而不食,两腿肿痛,挛不能伸,痰多善怒,腹胀坚高,上肤黄粗,循之戚戚然,昼夜殿屎,愁容黎瘁,小溲短涩而如沸,大便日泻十余行,脉色相参,万分棘手,惟目光(相凌)炯炯,音朗神清,是精气神之本实未拨。病虽造于急中之急,却非虚损之末传也。殆由木土相凌,为呕为(瞋)胀,洋烟提涩其气,益令疏泄无权,蒜灸劫耗其阴,更使郁(热闪烁)攸内烁,进以温补,徒为壮火竖(贴)帜而涸其津,溉以滋填,反致运化无权而酿成泻,固之涩之,煞费苦心。余谓赖有此泻,尚堪消受许多补剂,纵临证心粗,不询其泻出之热而且腻,岂有肾虚脾败之泻,可以久不安谷而延之至今乎?夫人,气以成形耳,法天行健,本无一息之停,而性主疏泄者肝也,职司敷布者肺也,权衡出纳者胃也,运化精微者脾也,咸以气为用者也。肝气不疏,则郁而为火;肺气不肃,则津结成痰;胃气不通,则废其容纳;脾气不达,则滞其枢机,一气偶愆,即能成病。推诸外感,理亦相同,如酷暑严寒,人所共受,而有病有不病者,不尽关乎老小强弱也,以身中之气有愆有不愆也。愆则邪留著而为病,不愆则气默运而潜消。调其愆使其不愆,治外感内伤诸病,无余蕴矣。今气愆其道,津液不行,血无化源,人日枯瘁,率投补药,更阻气机,是不调其愆而反锢其疾也。疾日锢而腹愈胀。气日愆而血愈枯,或以为干血劳,或以为单腹胀,然汛断于腹胀半年之后,是气愆而致血无以化,非血病而成胀矣。既胀而驯致腿肿筋挛,不可谓之单胀矣。肿处裂有血纹,坚如鳞甲,显为热壅,不属虚寒。借箸而筹,气行则热自泄,首重调愆,展以轻清,忌投刚燥;热泄则液自生,佐以养血,须避滋腻,宜取流通。徐洄溪所谓“病去则虚者亦生,病留则实者亦死”。勿以药太平淡,而疑其不足以去病也。艾田云:薛一瓢谓“人须修到半个神仙身分,才可当得名医二字。聆君妙论,不愧名医”。于是以沙参、竹茹、丝瓜(汤煎药)络、银花、楝实、枇杷叶、冬瓜皮、黄柏、当归、麦冬、枸杞、白芍出入为方,用水露煮苇茎、藕汤煎药。服四剂,脉柔溲畅,泻减餐加。乃参以西洋参、生地、黄连、花粉、薏苡、栀子之类,又六剂,舌色渐淡,腿肿渐消。服至匝月,忽然周身汗出溱溱,而肿胀皆退,舌亦津润,皮肤渐蜕,肌肉渐生,足亦能伸,便溺有节。并不另授峻补,两月后可策杖而行矣。天时渐热,服药已久,以虎潜丸方熬为膏,用藕粉漂捣成丸,因丸剂皆药之渣质,脾运殊艰,孟英凡治阴虚须滋补者,悉熬取其精华,而以可为佐使者和之为丸,

从施今墨药对浅析消渴病病机_李智

北京中医药2012年1月第31卷第1期Beiji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anuary ,2012.Vol.31,No.1 施今墨药对系施今墨先生临床用药之经验,后 由祝谌予、吕景山老师编辑整理成册,惠泽后世。在《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益胃止渴健脾降糖类”中给出了7组对药,分别是:苍术配玄参,黄芪配山药,绿豆衣配薏苡仁,葛根配丹参,玄参配麦冬,知母、黄柏配肉桂;知母配石膏[1]。药虽仅7组,然以比证立方之道,治法超然,乃概言糖尿病病机辨治7法也。1苍术配玄参 病机属于脾失健运,郁火内蕴;治法着眼于恢复中焦脾胃升降。施先生将此药对用于治疗血糖增高 患者,可降血糖。伴胆固醇高者, 用之亦效。苍术,味苦、辛,性温,入脾、胃经,别有雄壮之气,可以芳香醒脾化湿。施先生认为,本品具有“敛脾精,止漏浊”之功效[2],用之于糖尿病患者,屡屡获效。玄参,味甘、苦、咸,性微寒,入肺、胃、肾经,具有滋阴降火、软坚散结、清利咽喉之功效。消渴初病,其本乃体内气、血、津液不归正化,或停滞而为痰、为瘀;或不摄而为消、为溲。因此,恢复体内气、血、津液的正常循行为治法之关键。气滞可以影响血的循行,影响津液的运化。气之枢在脾胃,脾胃升降失司,运化无权而令脾为湿困,精气不升;胃为燥扰,浊气不降。故施先生以苍术配玄参恢复脾胃气机的升降。 苍术化脾家之湿,兼雄壮之气而鼓动脾气升生。玄参撤胃家之热,兼苦咸之性而降泻阳明之浊。此所 以古训“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之明证也。有人说消渴病,不宜用辛燥之苍术。施先生认为,苍术有“敛脾精”之效。后学细考,何谓“敛脾精”?此所以脾为湿困,精不上输于肺而涣散于中,亟 当以运脾化湿为首务,不可但拘泥于消渴病病性之 本身,中医所谓有是证,用是药也。2黄芪配山药 病机属于脾肾不足,中气不升,固摄失权,精微下泄。其治法着眼于益脾固肾。施先生将其用于尿糖严重的患者,用之即可消除。 黄芪,味甘,性平微温,入肺、脾、肾、三焦经。生品用药,具有升发之性,既能升阳举陷,用于治疗中气不足、中气下陷等证,又能温分肉、肥腠理、补肺气、泄阴火,用于表虚自汗及反复感冒者。炙品可补 中气、益元气、温三焦、壮脾阳。山药,味甘,性平,入肺、脾、胃、肾经。该药质润液浓,不润不燥,补而不腻,作用和缓。其既可以补脾胃而助消化,还可以补脾胃而益肺气,此外还有益肾强阴、补肾固精之功效。消渴伤中,而致脾胃之中气不足,下焦之元气不固,表现出尿糖增多的现象,治以健脾阴并固肾精。二药配用,气阴兼顾。健脾益气生津,补肾涩精止遗,相得益彰,使脾气健旺,下元固壮,漏泄自止。此补中,即所以泻火;滋肾,即所以养阴是也。药后尿糖减少或消失,此所以顺势而为治之。3绿豆衣配薏苡仁 病机属于二阳结热,蕴毒炽盛,治以益脾胃、促键运、清虚热、解热毒为法。施先生将其用于上消诸证,获效良佳。 绿豆衣,味甘,性寒,入心胃经,能滋脾胃、和五脏、消水肿、清暑热、解热毒,尤擅清肠胃热毒。《本草纲目》称其甘寒之性在皮。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入脾、胃、肺、大肠经,为健脾补肺之要药,能升能降,降多升少。升则上行清在肺之热,使水之上源清净;降则下行理脾家之湿,使太阴湿土安宁。生品入药,既能清热渗湿,利水消肿,又能祛湿除痹,缓和拘挛。 从施今墨药对浅析消渴病病机 李智1齐铮2 【摘要】施今墨先生擅用药对治疗消渴病,经祝谌予先生整理、讲解流传于世。苍术配玄参;黄芪配山药;绿豆衣配薏苡仁; 葛根配丹参;玄参配麦冬;知母、黄柏配肉桂;知母配石膏7对药对既为遣方用药之兵将,亦为消渴病病机之概括,寓法于方,兹就其配伍思路浅析消渴病病机。 【关键词】施今墨;药对;消渴病;病机 作者单位:1.100051,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 2.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通信作者:齐铮,Tel :(010)84013122,E-mail :lqqizheng@https://www.360docs.net/doc/cf13163475.html, 28·· DOI:10.16025/j.1674-1307.2012.01.009

糖尿病有救了!清代名医消渴方,治疗糖尿病有奇效!

糖尿病有救了!清代名医消渴方,治疗糖尿病有奇效! 随着生活的不断提高,患上糖尿病的人也越来越多,在治疗上西医往往重视“控制指标”,发明了胰岛素、快速降糖的药品,可谓是“救命仙丹”,更限制病患不准吃饭、不准吃糖,结果呢?糖尿病患者不为健康,只是为了达到检查的数据标准而过日子,把指标控制住了,真能使糖尿病患者延年益寿吗?案例家住朝阳农村的王从根(化名)两年前发现总是无缘由的浑身没劲,老觉得口渴,尿量大,吃得挺多却逐渐消瘦,到医院糖尿病中心一查,血糖高得吓人,比正常人的3倍还高。老王每天坚持服用降糖药,血糖控制的很好,可没多久眼睛已经开始模糊,到医院检查,发现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为什么指标控制好了,合并症还是很快早上门?西医看待糖尿病,主要是以血糖与胰岛素的含量作为医学指标。而中医理论中,没有血糖和胰岛素的概念。中医把糖尿病视为消渴症,中医又将消渴分为三消。在治疗上也是消除症状为出发点。医宗金鉴:消渴篇。 上消:属肺,饮水多而小便如常。 中消:属胃,饮水多而小便短赤,且多食。 下消:属肾,饮水多而小便浑浊,量多。 三消皆属燥,热病也,然观年老好饮茶者,夜必多溺,则非

三消皆燥热也,亦有寒者矣!西医发现糖尿病的治病因素是胰腺除了问题,而中医没有胰腺的概念。中医上所认为的胰,只是脾脏上的一块肉而已(《难经·四十二难》:“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也就是说,胰是脾的副脏,是脾脏的一部分)。糖尿病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脏不能运化体内的水谷精微,气血运行紊乱。《灵枢》云:“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明确指出“消渴起于中焦”。说的白话一些就是吃肚子里的营养,不能被脏腑吸收,只能留存在血液之中。这些营养物质在血液中呆久了,反而变成了“热毒”侵蚀人体五脏六腑。中西医在糖尿病上有个共同的认识:西医认为血液中的血糖和中医认为血液中的“热毒”,都是侵害脏腑根源物质。不控制好,就会造成一系列并发症!那么为什么控制好血糖还是会有并发症的出现呢?其中中西医最大的分歧就在于:热毒不单单只是血糖中医能治疗糖尿病吗?医学界给出的答 案是肯定的,中医治疗糖尿病,分为三步走。 一、补脾健脾治病根糖尿病的病根在于胰腺的糖代谢能力下降,而我们通过服用降糖药、注射胰岛素,帮助胰腺分解糖。这就像一个懒汉,干活慢,我们不改变他本人,而是总派人帮他干活。他看到有人替他干活,久而久之只会变得越来越懒。中医在治疗糖尿病上,根本要义就是健脾。上、中、下消只是消渴症表现的形式不同,治疗根本都是要加强脾脏运

《千年国医》总导演周兵专访国医大师邓铁涛

《千年国医》总导演周兵专访国医大师邓铁涛 《千年国医》总导演周兵专访国医大师邓铁涛 原创 2017-02-10 纪录中医 纪录中医纪录·故事·发现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都无法完全诠释这位满腔热血的期颐老人对中医事业的热爱。1990年,听闻国家要进行机构改革,中医药管理局要被精简,他立即牵头我国各地名老中医上书中央,他就是中医界著名的“八老上书”(邓铁涛、方药中、何任、路志正、焦树德、张琪、步玉如、任继学)事件中的“八老”之一,现年102岁高龄的国医大师邓铁涛老先生。2016年12月23日,纪录片《千年国医》摄制组怀着敬畏和憧憬之情,跟随广东省中医院终身荣誉院长吕玉波先生以及该院的陈达灿院长、翟理祥书记、黄慧玲原副书记、胡延滨副书记来看望并采访中医泰斗,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视频邓铁涛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简介1916年10月出生于一个中医家庭1932-1937年就读于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1962、1979年两次获广东省政府授予“广东省名老中医”称号1990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

选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03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优秀科技 工作者2005年6月被科技部聘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医基础理论整理与创新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2006年12月获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2008年1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聘为“治未病”工作顾问2009年被评为“国医大师” 三年前《千年国医》摄制组就计划赴广州对邓老进行采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等待了三年,三年的等待,我们终于采访到邓老啦!坐在摄像机前面的邓老穿着红色的中式服装,戴着帽子,这位中医界的传奇人物,虽然一百有二,但依然面色红润、思维敏捷、气度不凡。周兵导演首先就纪录片创作的相关问题向邓老请教,之后邓老还谈了自己“五诊十纲”的学术思想并且对中医们提出对待病人“恫瘝在抱”的期望。老人家说:中医是最古老的也是最年轻的,中医需要传承经典,也需要不断创新发展!养生就是养心,养心就是养德。一个好的中医要把病人恫瘝在抱!(意思是病人的病痛要感同身受,爱心待之)。《千年国医》摄制组也祝福邓老健康平安!以下是总导演与邓老的对话。邓老近照邓老的国医大师牌匾《千年国医》总导演与邓老以及广东省中医院的领导们合影(第一排:陈达灿院长、邓铁涛、吕玉波名誉院长、总导演周兵第二排:胡延滨副书记、黄慧玲原副书记、

王孟英医案赏析

王孟英医案赏析 王孟英医案赏析肾阳虚寒痰喘方啸山今秋患痰嗽汗多,医进清降数剂,遂便溏肢冷,不食碍眠,气逆脘疼,面红汗冷。余(孟英)诊之,脉弦软无神,苔白不渴。乃寒痰上实,肾阳下虚也。以真武汤去生姜,加干姜、五味、人参、厚朴、杏仁,一剂知,二剂已(见《徐灵胎医书全集·洄溪医案·痰喘亡阴案》王孟英按)。 简析:该案选自《洄溪医 案·痰喘亡阴》王孟英所加按语之中。说明痰喘碍眠有“不兼虚”与“虚不在阴分”多种。据案分析,患者似属素体卫阳不足,宿有痰饮喘疾,于秋季病痰嗽多汗之太阳病,当时若能按仲景“喘家作”与“遂漏不止”之例用,桂枝汤加减立法,或许不会变成危候,亦不悖于治痰饮以“温药和之”之旨。医者泥于秋令之燥,未能舍时从证,误与清降润肺之剂。因药过寒凉,与体不合,与证不宜,清滋助浊阴而戕及肾阳,使阴寒内盛,逼其真阳外出,见气逆面红,自汗肢冷,脉弦软无神等寒痰上实,肾阳下虚,颇合喻氏所谓“伤风亦有戴阳证”之例。患者因浊阴弥漫于内,阳气受逼,有浮越外脱之险。治从“内饮治肾”立法,以真武汤加味,迅扫浊阴而敛浮阳。由于浊阴内盛,寒痰上实,肾阳下虚,故于真武汤中以干姜易生姜,增强扫除阴霾之力。《寓意草》载:人参、附子合用,“温补下元,收回阳气”。然干姜附子乃辛热之品,性过猛烈,复佐人参、五味子缓其性而制其猛,且敛正气,并防刚烈温燥以去液。更辅以杏仁、厚朴宣肺

利气以平喘。此等方须阴盛阳微者方可与服。故有此等方,不可轻试于人,当慎之。产后昏谵辨痰饮姚氏妇产后昏谵汗厥,肌肤浮肿,医投补虚破血,祛崇安神之药,皆不能治。举家惶怖,转延孟英诊焉。询知恶露仍行,曰:此证医家必以为奇病,其实易愈也。昔金尚陶先生曾治一人,与此相似,载于沈尧封《女科辑要》中,方用石菖蒲、胆星、旋覆花、茯苓、橘红、半夏曲,名蠲饮六神汤。凡产后恶露行而昏谵者,多属痰饮,不可误投攻补,此方最著神效。如方服之良愈(《王孟英医案·产后》)。简析:此系产后从痰论治之案。产后病有多虚多瘀之特点。患者产后见昏谵汗厥,肌肤浮肿等表现。医者疑虚而补,猜瘀而攻,本在情理之中,但皆属旧时治产后病之套法,不加辨证,所谓“执死方以治活病”,故皆不效。致医者束手无策,病家惶恐不安,只待归天而已,诚乃“最是吓医之证”。王氏善于治痰,极推崇沈尧封“胎前病痰证居半,产时痰涎不下,诸病丛生”之说。指出“岂可以不见痰而遂云无痰”之理论。患者主要症状为昏谵,当询得恶露仍行,王氏即讲明该证原委。谓昔金尚陶有治验相似,治以蠲饮六神汤,载于《女科辑要》,该方功能“开泄宣通”,治子悬(妊娠胸胁胀满疼痛)效如桴鼓。因其性偏温燥,以舌苔滑而“津液内盛,痰饮未至涸竭”为宜。如翁媳素体阴虚,娩后血去发热,治于蠲饮六神汤中,去橘红、半夏之燥,加西洋参、生地、竹茹、花粉、白芍等益气养血、清热润燥之品。孟英有时还配凉肝涤痰之雪羹以矫其燥。张山雷对其评价较高,谓“六神汤本非为产后而设,王孟英习用是方,皆得真谛”。

医案分析

读王孟英医案之心得体会 指导老师:彭建中 作者: 原文: 何氏妇年未四旬,于庚戌冬患腹胀善呕,或云寒凝气滞,宜吸鸦片烟以温运之,及烟瘾既成,而病如故。或云冷积也,莫妙于蒜罨。往夏遂以蒜杵如泥遍涂脊骨,名曰水灸。灸后起疱痛溃,骨蒸减餐,其胀反加,经乃渐渐。招越医庄某治之,云劳损也,进以温补,病乃日甚。复邀张凤喈、包次桥、姚孟斋诸人视之,佥云劳损已成,或补阴、或补阳,服至冬令。便泻不饥,骨立形消,卧床不起。今春请神方于各乩坛,皆云不治。其夫因蒲艾田荐于许信臣学使,随任广东,家无主意,束手待毙而已。蒲闻而怜之,为屈孟英一诊,以决危期之迟速,初无求愈之心也。切其脉弦细数,循其尺索刺粗,舌绛无津,饮而不食,两腿肿痛,挛不能伸,痰多善怒,腹胀坚高,上肤黄粗,循之戚戚然,昼夜殿屎,愁容黎瘁,小溲短涩而如沸,大便日泻十余行,脉色相参,万分棘手,惟目光炯炯,音朗神清,就是精气神之本实未拨。病虽造于急中之急,却非虚损之末传也。殆由木土相凌,为呕为胀,洋烟提涩其气,益令疏泄无权,蒜灸劫耗其阴,更使郁攸内烁,进以温补,徒为壮火竖帜而涸其津,溉以滋填,反致运化无权而酿成泻,固之涩之,煞费苦心。余谓赖有此泻,尚堪消受许多补剂,纵临证心粗,不询其泻出之热而且腻,岂有肾虚脾败之泻,可以久不安谷而延之至今乎?夫人,气以成形耳,法天行健,本无一息之停,而性主疏泄者肝也,职司敷布者肺也,权衡出纳者胃也,运化精微者脾也,咸以气为用者也。肝气不疏,则郁而为火;肺气不肃,则津结成痰;胃气不通,则废其容纳;脾气不达,则滞其枢机,一气偶愆,即能成病。推诸外感,理亦相同,如酷暑严寒,人所共受,而有病有不病者,不尽关乎老小强弱也,以身中之气有愆有不愆也。愆则邪留著而为病,不愆则气默运而潜消。调其愆使其不愆,治外感内伤诸病,无余蕴矣。今气愆其道,津液不行,血无化源,人日枯瘁,率投补药,更阻气机,就是不调其愆而反锢其疾也。疾日锢而腹愈胀。气日愆而血愈枯,或以为干血劳,或以为单腹胀,然汛断于腹胀半年之后,就是气愆而致血无以化,非血病而成胀矣。既胀而驯致腿肿筋挛,不可谓之单胀矣。肿处裂有血纹,坚如鳞甲,显为热壅,不属虚寒。借箸而筹,气行则热自泄,首重调愆,展以轻清,忌投刚燥;热泄则液自生,佐以养血,须避滋腻,宜取流通。徐洄溪所谓“病去则虚者亦生,病留则实者亦死”。勿以药太平淡,而疑其不足以去病也。艾田云:薛一瓢谓“人须修到半个神仙身分,才可当得名医二字。聆君妙论,不愧名医”。于就是以沙参、竹茹、丝瓜络、银花、楝实、枇杷叶、冬瓜皮、黄柏、当归、麦冬、枸杞、白芍出入为方,用水露煮苇茎、藕汤煎药。服四剂,脉柔溲畅,泻减餐加。乃参以西洋参、生地、黄连、花粉、薏苡、栀子之类,又六剂,舌色渐淡,腿肿渐消。服至匝月,忽然周身汗出溱溱,而肿胀皆退,舌亦津润,皮肤渐蜕,肌肉渐生,足亦能伸,便溺有节。并不另授峻补,两月后可策杖而行矣。天时渐热,服药已久,以虎潜丸方熬为膏,用藕粉漂捣成丸,因丸剂皆药之渣质,脾运殊艰,孟英凡治阴虚须滋补者,悉熬取其精华,而以可为佐使者与之为丸,不但药力较优,亦且饵之易化。如法服至长夏,健步经通,遂以康复。 王士雄,字孟英,就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为中医温病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后人尊称为“温病四大家”之一,其主要著述有《温热经纬》、《随息居重订霍乱论》等,后人将其医案收集整理成《王孟英医案》一书,其中包括了大量关于杂病的论治的方法。 本篇医案讲述的就是一位姓何的妇女一到冬天的时候就会出现呕吐、腹泻的症状,自己用吸食鸦片与水灸法治疗,症状反而加重。于就是请庄某、张凤喈、包次桥、姚孟斋等医家诊

名医刘炳凡脾胃28治法及医案赏析

名医xx脾胃28治法及医案赏析 xxxx脾胃治法28则 xx整理于2008-10-27晚。 (一)调和营卫法(营卫不和)[/B] xx认为: “脾为之卫”,脾虚时可导致免疫功能低下。《内经》云: “阴者藏精而起亟,阳者卫外而为固。”[/B]脾胃健运,阴裕阳充,则抵抗力自然提高,此法常用于表虚易感者。 如刘氏治康某某,女,40岁,常自汗出,易感冒,怠倦嗜睡,少气懒言,脉缓弱无力,与黄芪建中汤[/B]7剂而病解,此东垣五药之一,乃《金匮要略》治“虚劳里急诸不足”者。 尤在xx: “急者缓之必以甘,不足者补之必以温,而充虚塞空则黄芪尤有专长也。”所以固表止汗,可防复感,用之屡验。 (二)和胃疏肝法(附肝气犯胃案)[/B] “胃不和则卧不安”、“胃宜降则和”。刘氏认为: 肝胆气郁,多见胃气上逆,故降胃必须平肝。胃寒不和则泛清涎;胃热不和则食入即吐;过饱不和则宜消其食;过饥不和则宜填其空。 和则纳,降则通,肝之疏泄利则气不滞血不瘀,而痛止矣。 如治范某某,女,42岁,患者精神不爽,胃脘刺痛连胁,影响睡眠,恶心欲呕,不思饮食。 经某医院用纤维胃镜检查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曾用中西药治疗,疗效不明显。察其舌质淡红而边紫暗,苔白薄,其脉弦涩。此乃肝胃不和,肝气横逆

犯胃,气滞血瘀而作痛。治宜和胃疏肝,调达气血。方用沙参、茯苓、怀山、炙甘草、法夏、广皮、灵脂、蒲黄、延胡索、白芍、甘松、砂仁。服上方14剂,胃痛缓解,恶心欲呕消失,食纳增加,拟原方14剂,服完病愈,未再复发。 xx认为: 本例患者久病体虚,精神不爽,气郁伤肝,肝气横逆犯胃,气机阻塞瘀滞,胃失和降而痛连脘胁。故治疗用陈夏六君加砂仁,以健脾和胃,用沙参、怀山易参术者,养脾胃之阴也。《别录》云: “沙参疗胃痹心腹痛。”用延胡、白芍、灵脂、蒲黄、甘松,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不治“炎”而炎症自愈。 (三)和胃利胆法([/B]附胆囊炎医案) 胆邪犯胃,则痛呕胆汁,利胆而不和胃降逆,则非其治也。虽然,“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但调其升降者仍在脾胃,故立和胃利胆法。 如治谭某某,女,44岁。患者右上腹、胁下时痛,且向右肩放射,阵发性加剧,反复发作1年余,发时剧痛,呕吐黄水。到湖南省人民医院胆囊造影检查,发现胆囊肿大为7cm×4cm,诊断为胆囊炎,准备手术,患者不愿,于 1980年5月来院就诊。 初诊时,除上述症状外,并见面色萎黄,纳差,体倦,小便黄,舌苔薄白,质红,脉弦数。 此乃肝胆郁热,气滞血瘀而痛。治宜和胃降逆,疏肝利胆,佐以益气活血,欲降之必先升之。 方用四逆散加减: 柴胡、白芍、枳实、甘草、太子参、沙参、丹参、女贞子、灵脂、蒲黄、郁金、金钱草,另加火硝(胶囊装吞)、鸡内金、隔山消。

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邓铁涛处方拾穗

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 邓铁涛处方拾穗——收录邓老62个常用自拟方 一、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方 〔组成〕党参18克,白术12克,云苓15克,柴胡9克佛手片5克,乌贼骨(或瓦楞子(煅))15克,甘草5克。 〔功效〕健脾益气,舒肝和胃。 〔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 〔加减法〕嗳气反酸者加砂仁、元胡或合用乌贝散(乌贼骨85%,浙贝母15%研为极细末),每服2~3克。肝气郁结者加白芍、枳壳、郁金,或左金丸。肝郁化火或胃热过盛者合用三黄泻心汤。脾胃虚寒者加黄芪、桂枝、法夏或附桂理中汤。兼吐血便血者加侧柏叶、白及、阿胶、田七末(炒)。胃阴亏虚者加麦冬、石斛、玉竹等。 另一法:临睡前麦芽糖一汤匙,吞服。 二、治萎缩性胃炎方 〔组成〕太子参30克,云苓12克,淮山药12克,石斛12克,小环钗12克,麦芽30 克,丹参12克,鳖甲30克(先煎),甘草5克,田七末3克(冲服)。 〔功效〕健脾养胃,益阴活络。 〔主治〕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 〔加减法〕脾胃气虚较甚者加黄芪或参须(另炖);湿浊偏重者加扁豆、鸡蛋花、苡仁等;肝郁者加素馨花、合欢皮、郁金等。 三、治胆汁返流性胃炎方 〔组成〕吴茱萸1~3克,川连3~5克,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云苓15克,甘草5克,威灵仙15克,桔梗10克,枳壳5克。 〔功效〕健脾疏肝,降逆止呕。 〔主治〕胆汁返流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胃窦炎。 四、治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方 〔组成〕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云苓15克,甘草5克,白芍15克,台乌12克,威灵仙15克。 〔功效〕健脾益气,缓急进食。 〔主治〕食管贲门失弛缓症。 五、治慢性结肠炎方 〔组成〕木香(后下)5克,川连5克,柴胡10克,白芍15克,枳壳6克,甘草5克,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云苓15克。 〔功效〕健脾舒肝,行气止痛。

邓铁涛不寐医案

邓铁涛医案 1.痰阻型病案: 患者,男,40岁,教师,1999年4月2日初诊。 患者受精神刺激后失眠10余年,长期服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诊见:失眠,不能入睡,伴头晕,胸闷,记忆力差,四肢乏力,纳食一般,舌淡红、苔黄稍浊,脉弦滑。各项理化检查无异常发现,血压正常,既往有“精神分裂症”病史。 辩证:痰湿阻滞,兼肝气郁结 治法:理气化痰解郁。方用温胆汤加味 处方:竹茹、法半夏、胆南星、素馨花各10g,枳壳、橘红、甘草各6g,茯苓、白术各15g,杜仲12g,14剂,每天1剂,水煎服。4月16日二诊:服上方后,睡眠好转,头晕、胸闷亦减轻,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3,虚象渐出,仍守上方加合欢花,酸枣仁各10g,并在上方基础上加减调治月余,患者睡眠明显改善。(吴大真、刘学春、徐述等编著.现代名中医精神神经疾病治疗绝技.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164) 2心脾两虚病案: 患者,男,53岁。 病史:失眠10余年,经多家医院中西医治疗,无明显效果。诊见:夜间难以入睡,或时寐时醒,伴头昏,疲乏,心悸,纳差,大便干结。5天1次,尿频,平素易感冒,舌胖嫩,苔白,脉细,右关弱。 辩证:心脾两虚 治法:补益心脾,益气养血。方用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味。 处方:黄芪15g,党参、酸枣仁各24g,茯苓、当归各12g,白术、肉苁蓉各18g,木香、炙甘草各6g,远志3g,大枣4枚。服上方10余剂后,睡眠明显改善,为巩固疗效,邓铁涛教授嘱其守方再服一些时日,避免停药过早而使病情反复。(吴大真、刘学春、徐述等编著.现代名中医精神神经疾病治疗绝技.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164—165) 2.夹淤病案: 患者,男41岁。1999年4月21日初诊。 病史:患者于20年前因枪伤受惊吓后失眠,经服中药及针灸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诊见:形体偏胖,夜间入睡困难,寐而易醒,伴胸闷,头昏,纳差,半身汗出,二便调,舌质黯、苔薄黄,脉沉滑,舌下脉络淤紫。邓老认为患者失眠因惊而起,惊伤心脾,枪伤致淤,素体有痰,辨为有淤有痰有虚,治以补益心脾,化痰祛瘀。方用温胆汤加补气活血药主之。 处方:①竹茹、半夏各10g,枳壳、橘络、橘红各6g,五爪龙、生牡蛎(先煎)各30g,茯苓15g,丹参18g; ②炙甘草10g,麦芽30g,大枣5枚。 白天服①方,晚上服②方。连服两周。 4月16日二诊:症状明显改善,舌脉同前,将①方忠丹参改为24g,加龙眼肉10g,,②方照服。治疗月余,患者睡眠明显改善。(吴大真、刘学春、徐述等编著.现代名中医精神神经疾病治疗绝技.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165) 岳美中医案——肝胆郁热夹痰 男,35岁。夜难安眠已久,乱梦纷纭,睡后易惊,每晚非服安眠药不能入睡。精神不振,易于烦躁,纳食乏味,食后则脘腹胀满不适,口干不欲饮水,舌苔黄厚,左关脉滑,余部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