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发展史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北方,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也是最重要的油气产区之一。
其构造演化历史复杂,形成了独特的地质构造、地貌、矿产资源和油气储量。
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先寒武纪至中古生代,其间经历了地槽演化、古生代海洋盆地形成发展和中生代碰撞造山期。
第二阶段为晚古生代至新生代,其间经历了侵蚀、沉积、逆断层和聚散带的形成,以及第三系沉积和湖盆形成。
第三阶段为新生代晚期至今,其间经历了构造运动和沉降演化,盐岩、煤系、页岩气等资源的富集。
在第一阶段,鄂尔多斯盆地发生了一系列地槽演化,包括川西地塌、宋嘉断陷、江汉断裂和黄土坡隆起等。
中生代,随着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碰撞,形成了强烈的造山作用,形成了黄土坡、太行山、华北山和松辽盆地的地壳压缩和变形。
此时,鄂尔多斯盆地处于碰撞带和逆冲带,既受到北方古老兵山地区的挤压和拗拉,同时又受到南方三江构造带的水平挤压和侧向剪切。
在第二阶段,鄂尔多斯盆地经历了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华北地区典型的恢复性复合逆断层,岩石圈下地层发生弯背,切割成一个个突出的山脊和坝地,形成了盆山结合的地貌。
此时,盆地处于中-侧向变形和断-山复合作用的影响下,形成了聚散带和盆山结构。
在新生代,鄂尔多斯盆地进入了盐岩时代,形成了广袤的盐湖、盐渍草滩、喀斯特地形和富含侏罗系盐岩的地层。
在第三阶段,随着构造作用的消退和风化、侵蚀、沉积作用的深入,盐岩、煤系、页岩气等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富集。
其中,盐岩储层是鄂尔多斯盆地的特色油气藏层系,盐岩主要分为前寒武系沉积盐岩、下奥陶系储层岩盐和上二叠统缝合盐岩三个储层,总储量达数万亿立方米。
综上所述,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历经了地槽演化、海洋盆地、碰撞造山、侵蚀、逆断层、聚散带形成、盐岩和煤系富集等过程。
这一演化历史使得鄂尔多斯盆地形成了丰富的地质资源,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工业基地,也为地质科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大陆的中部地区,地处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最大的陆相沉积盆地之一。
其构造演化历史相当复杂,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
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阶段:1. 古生代构造演化阶段在古生代时期,盆地经历了一系列的构造活动。
早古生代开始时,盆地处于一个被动大陆边缘的地质环境中,沉积物主要为碎屑岩和碳酸盐岩。
中古生代晚期,盆地经历了一次强烈的构造挤压作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逆冲带。
逆冲作用使盆地内的沉积物产生了抬升和折叠,形成了现代盆地的基本构造格局。
2. 侏罗纪-白垩纪构造演化阶段侏罗纪至白垩纪时期,盆地经历了两个重要的构造事件。
侏罗纪中期,盆地内发生了一次明显的陆内浅海深化和抬升事件,使得盆地内部的新生代沉积物与前寒武纪的奥陶纪系沉积物隔离开来。
然后,到白垩纪早期,盆地再次经历了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造成了盆地东部的地质变形和沉降。
这个过程导致了新的沉积物的堆积,包括砂岩、页岩和煤层的形成。
3. 第四纪后构造演化阶段第四纪后期是盆地构造演化的最后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盆地出现了一系列的断裂和侵蚀事件,加速了盆地内部的沉积物的抬升和侵蚀。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侵蚀和抬升过程对盆地的形态和构造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一阶段还伴随着大规模的构造反转和沉降事件,使得盆地的重力场发生了改变。
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是一个复杂而多阶段的地质历史过程。
通过研究盆地内的构造特征和沉积物的堆积特征,可以更好地了解盆地的演化历史,并为盆地内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的依据。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对盆地的构造演化和资源潜力的认识也将不断深化。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作者:武洪涛孙妹娴来源:《科技资讯》2019年第07期摘; 要: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矿产基底,盆地演化决定了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的成藏(矿)和分布规律,因此,了解盆地的演化历史发展历程对盆地矿产资源的成藏(矿)和分布规律极为重要。
鄂尔多斯盆地的演化可以分为5个阶段:(1)太古代-早元古代盆地基底形成阶段;(2)中、晚元古代地台裂谷发育阶段;(3)古生代-早中生代大华北盆地沉积阶段;(4)鄂尔多斯内陆湖盆演变阶段;(5)新生代盆地改造阶段。
不同的发展阶段构造期次的叠加形成了现下鄂尔多斯盆地特定的构造格局。
关键词:鄂尔多斯; 造演化; 演变阶段中图分类号:TEl21.1;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3(a)-0078-03鄂尔多斯盆地位于我国中西部,该盆地叠加在早、晚古生代华北大型盆地之上,具有稳定沉降、坳陷迁移、扭动明显的多旋回沉积型特点,自中晚三叠世—早白垩世开始发育,后经多期改造的多重叠合型内陆盆地[1,2],盆地内石油、天然气、煤等非金属矿产和铀、铅、锌等金属矿产丰富,同时也各类化工原料的主要产地之一[3]。
鄂尔多斯盆地结晶基底作为华北克拉通的一部分是最稳定的构造单元,形成和演化与华北克拉通的构造发展息息相关。
印支运动导致中国大陆构造格局和构造体制发生重大变化,印支运动前为古大陆边缘汇聚于古亚洲大陆;印支运动后,主要为板内构造体制。
根据鄂尔多斯盆地内部结构特征划分出6个次一级构造单元(见图1),即伊克昭盟隆起、渭北挠褶带(隆起)、西缘冲断带、晋西扰褶带、天环坳陷(向斜)以及陕北斜坡。
1; 太古-早元古代基底形成期鄂尔多斯盆地形成于中生代早期。
其前期演化发展一直是华北克拉通演化的一部分。
华北克拉通是我国最古老的克拉通,已有具有38亿年的演化历史,在始太古代已开始形成陆核,基底由多个微陆块拼贴而成[4,5],现下统一的认识为华北克拉通结晶基底最终拼合、固结是在“吕梁运动”时期,即在1.8GM前结束,并在此之后进入了地台演化阶段[4,6]。
盆地构造演化
盆地构造演化特征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由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沉积经历多期构造演化而形成的叠合盆地,在地质盆地历史时期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构造运动各具特色。
盆地的构造演化划分为基底形成期、克拉通演化期、盆地形成期三个演化期与五个演化阶段。
1 太古代—早元古代基底形成期鄂尔多斯盆地作为中国陆上第二大含油气沉积盆地,一直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重视[35-38]。
目前,认为盆地基底是由阴山块体、阿拉善块体、银川块体、伊盟块体、晋陕块体、豫西块体经历阜平、五台和中条运动的变质、变形和花岗岩侵入及混合岩化作用后,于早元古代末期逐步固化、链合、拼接形成典型的不均一性的镶嵌陆块基底结构,在盆地沉积盖层的演化中,这些基底结构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
2 中晚元古代—早古生代克拉通演化期该时期是比较重要的时期,它是盆地沉积盖层以及下古生界储层形成的重要时期。
中元古代,中国陆块构造活动强烈,其中华北地块两侧发育了规模较大的裂谷作用,形成了一系列裂谷系,从西至东分别有贺兰、晋陕坳拉槽,与秦祁海槽相连接从而组成了三叉裂谷系。
晚元古代,盆地周缘裂谷系大为萎缩或开始闭合,盆地内部已经闭合,较稳定的克拉通已初步形成[40,43]。
该期在盆地西缘沉积厚度巨大,盆地内部构造相对稳定,沉积厚度小,构成了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盖层。
早古生代时期,盆地东北地区接受来自于华北海沉积,而西缘和南缘受秦祁裂谷海槽的影响,发生了构造沉降。
整个鄂尔多斯盆地经历了三次海侵海退,呈现隆起与坳陷并存的构造结局,至奥陶纪,盆地西南部呈“L”型的中央古隆起基本形成。
之后,由于加里东运动,海槽关闭,鄂尔多斯盆地整体隆升遭受了剥蚀,至晚古生代晚石炭系,才又发生沉积,中间发生了沉积间断,长达1.2亿年,形成了上、下古生界之间的不整合面。
奥陶系顶部的风化壳古岩溶带因强烈的溶蚀作用,发育了良好的油气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近些年来吸引了众多的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3 晚古生代—新生代盆地形成期该期是盆地形成的重要时期,沉积相和构造格局分布以及中央古隆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鄂尔多斯盆地基底结构特征及演化过程新认识
02
在晚古生代时期,由于板块构造运动,该地区经历了多次构造
运动和岩浆活动,形成了现今的盆地构造。
盆地形成后,经历了长期的地质演化过程,形成了丰富的矿产
03
资源和能源。
地质历史与构造演化
1
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中生代早期 ,经历了侏罗纪和白垩纪等时期。
2
在中生代时期,该地区经历了大陆板块的碰撞和 挤压,形成了许多褶皱和断裂构造。
中-晚古生代至三叠纪 的稳定沉降和沉积阶段
01
02
03
早古生代盖层的发育和 变形阶段
04
侏罗纪至第四纪的构造 -热事件及盆地形成发 展阶段
基底演化机制分析
早古生代盖层的变形机制和构造 背景
侏罗纪至第四纪的构造-热事件 及盆地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
01
02
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的成因和演化 机制
03
04
中-晚古生代至三叠纪的沉积作 用和构造沉降分析
基底演化对盆地构造的影响
01
02
03
04
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对盆地构造 的影响
早古生代盖层变形对盆地构造 的影响
中-晚古生代至三叠纪沉积作 用和构造沉降对盆地构造的影
响
侏罗纪至第四纪的构造-热事 件及盆地形成发展对盆地构造
的影响
05
新认识与展望
基底结构特征新认识
盆地结构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复合型盆地,具有多层次的结构特征 ,包括结晶基底、上覆沉积盖层和断裂构造等。
地层序列
通过对盆地内不同区域的地层进行详细对比和分析,揭示 出鄂尔多斯盆地具有较为完整的地层序列,包括前寒武系 、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
沉积类型
盆地内沉积类型多样,包括陆源碎屑沉积、碳酸盐沉积和 蒸发岩沉积等,其中陆源碎屑沉积占据主导地位。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及构造
适用标准文案鄂尔多斯盆地堆积——结构演化及油气勘探新领域2002年 9月目录序言一.地背景与结构演化(一)地背景⋯⋯⋯⋯⋯⋯⋯⋯⋯⋯⋯⋯⋯⋯⋯⋯⋯⋯⋯⋯⋯⋯⋯1(二)结构演化⋯⋯⋯⋯⋯⋯⋯⋯⋯⋯⋯⋯⋯⋯⋯⋯⋯⋯⋯⋯⋯⋯⋯2二.鄂多斯盆地古生代—中生代沉演化(一)奥陶系沉系统区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4(二)石炭—二叠沉系统区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10(三)中生界沉系统区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18三.鄂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生、、盖特色及天然气富集律(三)源岩特色⋯⋯⋯⋯⋯⋯⋯⋯⋯⋯⋯⋯⋯⋯⋯⋯⋯⋯⋯⋯⋯⋯25(四)集岩特色⋯⋯⋯⋯⋯⋯⋯⋯⋯⋯⋯⋯⋯⋯⋯⋯⋯⋯⋯⋯⋯⋯33(五)盖特色⋯⋯⋯⋯⋯⋯⋯⋯⋯⋯⋯⋯⋯⋯⋯⋯⋯⋯⋯⋯⋯⋯⋯44(六)天然气富集律⋯⋯⋯⋯⋯⋯⋯⋯⋯⋯⋯⋯⋯⋯⋯⋯⋯⋯⋯⋯四.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生、特色及天然气富集律(一)源岩特色⋯⋯⋯⋯⋯⋯⋯⋯⋯⋯⋯⋯⋯⋯⋯⋯⋯⋯⋯⋯⋯⋯55(二)集岩特色⋯⋯⋯⋯⋯⋯⋯⋯⋯⋯⋯⋯⋯⋯⋯⋯⋯⋯⋯⋯⋯⋯56(三)天然气富集律⋯⋯⋯⋯⋯⋯⋯⋯⋯⋯⋯⋯⋯⋯⋯⋯⋯⋯⋯⋯69五.鄂多斯盆地中生界生、特色及石油源价(一)源岩特色⋯⋯⋯⋯⋯⋯⋯⋯⋯⋯⋯⋯⋯⋯⋯⋯⋯⋯⋯⋯⋯⋯(二)集岩特色⋯⋯⋯⋯⋯⋯⋯⋯⋯⋯⋯⋯⋯⋯⋯⋯⋯⋯⋯⋯⋯⋯(三)石油成藏律⋯⋯⋯⋯⋯⋯⋯⋯⋯⋯⋯⋯⋯⋯⋯⋯⋯⋯⋯⋯⋯前言本课题以新理论、新思路为指导,以采集、综合剖析和总结已有成就为主,要点野外检查和岩芯察看为辅,深入、综合、总结古人研究成就,研究盆地堆积演化历史,确立生储盖组合、联合研究和总结石油地质规律和油气勘探新领域。
为了达成相关研究内容,课题构成员自合同判定以后进行了大批的资料收集,露头剖面观察,钻井岩芯察看等工作,达成了大批工作量,详细见表1。
表 1达成工作量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数目序号项目单位数目1古人研究报告资料采集本207蒲片判定片5002古人学术论文篇308粒度剖析片2003露头剖面采集条509物性剖析件1004钻井岩心剖面采集条20010报告插图幅5野外观察剖面条3011岩相古地理图幅6钻井岩芯观察井20012研究报告份1经过一年的工作获得了以下认识1.确立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中生界三叠—侏罗系堆积系统种类,此中奥陶系主要为碳酸岩堆积,包含4大堆积系统,石炭—二叠系主要为陆源碎屑岩堆积,包含 6 大堆积系统,中生界侏罗系包含三大堆积系统。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摘要】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内陆盆地中最大的盆地之一,其构造演化经历了古构造和新构造两个阶段。
古构造演化阶段主要受太行运动和印支造山运动的影响,形成了盆地的基本格局。
新构造演化阶段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进一步改造了盆地的构造特征。
盆地的地质构造过程复杂多样,地震活动特点明显,频繁发生大中型地震。
盆地构造演化成因涉及多种因素,未来研究方向包括深部构造、断裂特征和地震活动规律等方面。
通过对盆地构造演化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盆地内部地质构造规律,为资源勘探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地质背景、研究意义、古构造演化、新构造演化、构造特征、地质构造过程、地震活动特点、盆地构造演化成因、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地质背景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内陆板块边缘,是中国重要的油气资源勘探区之一。
其地质背景可以追溯到古生代晚奥陶世至中志留世的造山运动期间形成的古地壳残留。
历经多次构造事件,盆地的地质演化经历了古构造演化和新构造演化两个阶段。
在古构造演化阶段,受到古特提斯洋闭合作用的影响,盆地地壳逐渐稳定,出现了多次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形成了多个构造凸起和凹陷。
而在新构造演化阶段,受到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青藏高原隆起的影响,盆地再次经历了构造变化和沉降,形成了现今的地质格局。
整个演化过程中,盆地地质构造呈现出多次抬升、沉降和断裂活动,形成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和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征。
在地震活动特点方面,鄂尔多斯盆地地处中国地质构造活跃带,地震频发,地质构造过程中的断裂活动不断积累能量,随时可能引发地震灾害。
对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构造演化和地震活动特点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意义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最大的陆相盆地之一,其构造演化过程既受到古构造的影响,也受到新构造的影响。
研究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对于深入了解该地区的地质演化过程、构造特征以及地震活动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盆地沉积演化阶段:第一阶段:上三叠系延安组。
潮湿型淡水湖泊三角洲沉积阶段晚三叠世的印之运动,盆地开始发育,基地稳定下沉,接受了800-1400m的内陆湖泊三角洲沉积,形成了盆地中主要的生油岩和储集层。
第二阶段:下侏罗系富县组、延安组。
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阶段延安统沉积后,三叠纪末期的晚印之运动使盆地整体抬升,延长组顶遭受不同程度的风化剥蚀形成了高差达300m的高地和沟谷交织的波状丘陵地形。
细划出了一幅沟谷纵横,丘陵起伏,阶地层叠的古地貌景观。
三叠系延长组与上覆侏罗系富县组地层之间存在一个不稳定的平行不整合面。
因盆地的西南部抬升幅度较其他地区大,使陇东地区延长统遭受了强烈的风化剥蚀。
所以陇东的测井剖面上普遍缺失长1、长2地层,个别井长3甚至长4+5顶都不复存在。
到侏罗纪延长统顶侵蚀完成,盆地再度整体下沉,在此基础上开始了早侏罗世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
在延长统顶部的风化剥蚀面上,侏罗纪早期富县、延10期厚0—250米的河流相粗碎屑砂、砾岩,以填平补齐的方式沉积,地层超覆于古残丘周围。
延10期末,侵蚀面基本填平,盆地逐渐准平原化,气候转向温暖潮湿,从而雨量充沛,植被茂盛,出现了广阔的湖沼环境,沉积了延9~延4+5厚度250~300m的煤系地层。
经差异压实作用形成了与延长顶古残丘,古潜山基本一致具继承性的披盖差异压实构造,成为中生界的主要储集层及次要生油层。
第三阶段:中侏罗系直罗组、安定组,干旱型河流浅湖地层沉积阶段延安期末的燕山运动第一幕,盆地又一度上升造成侵蚀,使盆地中部的大部分地区缺失了延1~延3地层,延安组(延4+5)与上覆的直罗层之间存在一平行不整合面。
中侏罗世盆地第三次下沉,沉积了干旱(氧化)气候条件下的直罗组大套红色河流相砂岩,进而又沉积了上部安定组浅湖相杂色泥灰岩,之后盆地又再度上升。
第四阶段:下白垩系志丹统,干旱型湖泊沉积阶段第三阶段安定组杂色泥灰岩沉积之后,燕山运动第二幕开始,盆地再度上升,并在周边发生了强烈的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联合作用,褶皱断裂造山运动开始,形成了盆地格局(侏罗纪晚期)。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陆相盆地之一,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北靠黄河,南临梁山山脉,东西呈倒梯形状,总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
鄂尔多斯盆地形成于古生代晚期至新生代,经历了长时间的构造活动和沉积作用,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油气资源。
鄂尔多斯盆地的形成过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加里东期、华北期和新近纪期。
在加里东期(约3亿年前),古亚洲洋逐渐闭合,形成了巨大的弧沉积带,其中的鄂尔多斯洋底地区就是鄂尔多斯盆地的前身。
加里东期的构造活动对鄂尔多斯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地壳产生了明显的垂向变形。
在这个阶段,主要以碎屑岩为主的堆积物被广泛分布在盆地内。
进入华北期(约2.6亿年前),古亚洲洋完全闭合,形成了特提斯洋南下的根部,也就是现在的鄂尔多斯盆地。
华北期是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岩层的主要形成时期,造成了鄂尔多斯盆地盖层的上升和变形。
在这个时期,盆地内的湖泊不断扩张,并逐渐转变为浅海,沉积物主要是泥岩、石灰岩和煤炭等。
进入新近纪期(约6500万年前),鄂尔多斯盆地进入了特提斯洋的东北侧展展斜造构造旋转阶段。
这个阶段盆地内的应力场发生了显著变化,造成了地壳的断裂和破碎。
在这个时期,盆地内的沉积物主要以泥岩和煤炭为主,逐渐形成了油气资源丰富的地层。
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长时间的构造活动和沉积作用。
这些过程使得盆地内的岩石和地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油气资源。
由于盆地内部构造复杂,断裂带较多,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仍然面临一定的困难。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未来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开发将会有更大的突破。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是中国重要的油气资源产地之一。
它形成于燕山运动晚期,是一个古生代构造演化较为复杂的盆地,其演化过程受到多种构造活动的影响。
在长期的地质运动作用下,盆地内地壳发生了多次的构造变动,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地貌和地质结构。
本文将就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进行浅述。
盆地的形成鄂尔多斯盆地起源于古生代晚期的燕山运动。
在这一时期,受到板块运动的影响,地壳开始出现了断裂和隆升的活动,形成了简单的断块盆地。
之后,在地壳板块的相互碰撞和挤压作用下,形成了今天具有典型特征的鄂尔多斯盆地。
盆地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构造凹陷阶段、沉积充填阶段、中生代复活重现阶段和新构造变动阶段。
构造凹陷阶段在古生代的板块运动中,地壳表面开始出现了断裂和隆升现象,形成了一些简单的断块盆地。
隆升断块部分被侵蚀形成了高地,而沉陷断块部分则形成了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当时,由于地壳受到巨大的挤压力,出现了断裂和沉陷的现象,最终形成了一个比较浅的盆地。
这一时期的构造凹陷是盆地形成的第一步,也是盆地演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阶段。
沉积充填阶段在构造凹陷阶段之后,随着地壳的变动和板块运动的继续,盆地开始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动。
在这一时期,盆地内陆相沉积主要为煤系、古水系和古湖泊相为主。
在地壳的隆升和沉陷作用下,盆地内陆范终沉积了大量的煤炭和石油能源资源。
这一时期的沉积作用为盆地的发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后期的复活和变动打下了基础。
中生代复活重现阶段随着地壳板块的变动和构造活动的继续,鄂尔多斯盆地开始出现了复活和隆升的现象。
在这一时期,地壳板块发生了剧烈的变动,导致盆地内部地层重新抬升,形成了今天的地貌和地质结构。
在这一过程中,地壳板块的运动对盆地的沉积层和地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为盆地的演化留下了明显的痕迹。
总结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重要的油气资源产地之一,其构造演化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复杂变动。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陕西省之间,是中国最大的陆上盆地之一。
它的地质演化历史悠久,自古生物的演变与盆地的构造进化密切相关。
在地质演化过程中,盆地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和岩相变化,形成了独特的地质特征。
本文就将简要介绍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
鄂尔多斯盆地的形成可以追溯到5000万年前的始新世,当时是地中海型地槽。
通过大自然的雕琢和改造,鄂尔多斯盆地经历了古、中、新三个地质时期,形成了复杂多变的地质构造和丰富的地质资源。
盆地的形成是地壳构造运动的结果。
在第三纪地质时期,鄂尔多斯盆地经历了多期的地壳构造运动,包括隆起、沉陷、断裂和褶皱。
这些地质构造运动对盆地的地貌和地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盆地内部的高地和低地,以及丰富多样的地质构造。
这些地质构造的形成既决定了盆地的地貌特征,也为盆地的沉积和岩相变化提供了基础条件。
盆地的演化也与沉积作用和岩相变化密切相关。
在盆地演化的过程中,受到了来自天然力和人为力的双重作用,如大气、水、地震、火山、坡度、植被、人为活动等综合作用,形成了惠斜盆地、海水盆地和水下盆地,盆地的演化趋势呈现出多样性。
盆地的构造演化也与地热演化和古气候演化有密切联系。
古地温分布特点表现出陆水型分布,海水型分布特点表现出山地型分布。
盆地演化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区域气候变化、气候特征、洪水和风化侵蚀等气候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了盆地的沉积作用和岩相变化。
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受到了地壳构造运动、沉积作用和岩相变化、地热演化和古气候演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通过对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盆地的地质特征,为盆地的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进一步探讨盆地的构造演化机理,为盆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科学支撑。
【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境内最大的陆相盆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接黄土高原,西邻阿尔泰山脉,南邻大漠戈壁,其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悠久,经历了多次地质变迁和构造活动,形成了独特的地质构造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本文将对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进行浅述,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地区的地质特征和地质历史。
鄂尔多斯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其构造演化可以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阶段。
古生代是盆地形成的时期,中生代是盆地的扩张和演化时期,而新生代是盆地的最终定型和稳定时期。
以下将对这三个阶段进行简要介绍。
古生代阶段:鄂尔多斯盆地的形成始于古生代,大约在6亿年前的太古宙时期,这一时期被称为地壳增生和改造时期。
地壳增生和改造时期是地球历史上最早的一个时期,地壳增生是指陆壳的形成和演变,改造是指陆壳的变形和变质过程。
在这一时期,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大陆东缘的古老太古宙陆架上,沉积了大量的古生代地层,形成了盆地的初步地质架构。
中生代阶段:中生代是盆地扩张和演化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盆地经历了多次构造变动和地质事件。
在侏罗纪时期,盆地发生了剧烈的构造活动,包括地壳的隆起和断裂,盆地地表出现了大量的岩浆岩和变形构造。
随后,在白垩纪时期,盆地地区经历了大规模的碰撞构造运动,形成了花岗岩和变质岩,同时盆地的北部和南部发生了深层构造活动,促使盆地逐渐扩张和演化。
新生代阶段:新生代是盆地最终定型和稳定的时期,盆地的地质构造逐渐趋于平稳,地层沉积处于相对平静的状态。
在新生代时期,盆地地表经历了强烈的风蚀和水蚀作用,形成了广泛的黄土和河流沉积。
盆地地下深层地层经历了大规模的褶皱和断裂,形成了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到了晚新生代时期,盆地的地质构造逐渐趋于稳定,形成了当今的地质格局和地质构造。
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阶段,形成了独特的地质特征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特征及其应对措施(晋西挠摺带)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特征及其应对措施(晋西挠摺带)一、盆地区域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为一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在太古代早元古代形成的基底之上,经历了中晚元古代坳拉谷、早古生代浅海台地、晚古生代近海平原、中生代内陆湖盆和新生代周边断陷五大沉积演化阶段。
根据今构造发育特征,可将其划分为伊盟隆起、西缘掩冲带、天环坳陷、伊陕斜坡、晋西挠摺带、渭北隆起6 个构造单元。
盆地总体构造形态表现为边部构造发育,内部为一地层倾角不足1°的西倾大单斜。
苏里格气田处在伊陕斜坡的北部中段,为宽缓西倾的单斜,平均坡降为3~5m/ km。
在早古生代,鄂尔多斯盆地属华北地台的西域,主要沉积一套陆表海环境下的碳酸盐岩;其后,受加里东构造运动影响,早奥陶世末盆地抬升,从而经历了长达114 ×108a 的沉积间断,形成了奥陶系风化壳。
目前发现的靖边大气田即发育于奥陶系风化壳之中。
自晚石炭世开始,盆地再度下沉,华北海和祁连海分别从东西两侧进入,晚石炭世本溪期盆地不同的地区分别发育三角洲、潮坪、泻湖、障壁岛、陆棚沉积体系,早二叠世太原期则发育曲流河三角洲、陆表海沉积体系,早二叠世风化壳西期为近海湖泊—网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本溪期、太原期海相沉积的碳酸盐岩和滨海平原的煤系地层以及风化壳西期的三角洲沼泽相煤系地层构成了盆地上古生界的烃源岩;而同期发育的三角洲平原河道、三角洲前缘河口砂坝、海相滨岸砂坝、潮道砂体构成良好储集岩体。
中二叠世—晚二叠世发育内陆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大面积分布冲积扇、辫状河、网状河以及三角洲平原河道、三角洲前缘砂体,形成了盆地最重要的储集岩系。
晚二叠世早期广泛沉积的上石盒子组河漫湖相泥岩形成了盆地上古生界气藏的区域盖层。
随着盆地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层的不断沉积, 上古生界烃源岩日趋成熟并生成大量烃类气体通过运移, 最终聚集在由上述储集岩体所构成的岩性圈闭中。
二、晋西挠摺带地层特征及其分层依据晋西挠摺带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新生界第四系;中生界白垩系志丹统洛河组;侏罗系中统安定组、直罗组;下统延安组;三叠系上统延长组,中统纸坊组,下统和尚沟组、刘家沟组;上古生界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中统石盒子组,下统风化壳西组、太原组,石炭系上统本溪组,奥陶系下统峰峰组。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北方的一块大型沉积盆地,位于华北地区陕西、宁夏和内蒙古交界处,是中国最重要的煤炭和天然气区域之一。
盆地的构造演化与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密切相关,也成为油气勘探、煤炭勘探等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对象。
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多个阶段,主要有古生代变质造山阶段、古生代中—晚期构造沉积盆地形成阶段、中—新生代构造演化阶段,以及晚第四纪冰期构造隆升阶段等。
首先,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变质造山阶段,主要发生在晚古生代到早中生代间,区域经历了中华大陆和扬子地块碰撞形成的华夏-古夏造山带和华南造山带的覆盖和侵蚀作用,形成了阳泉、老厂、苏莫等变质岩带。
这一阶段盆地沉积物多为石英岩屑岩、石英砂岩和岩屑岩,具有深水沉积特征。
其次,古生代中—晚期构造沉积盆地形成阶段,时代为泥盆纪到三叠纪,盆地内出现了早期裂陷和早期构造抬升。
这一阶段盆地面积逐渐扩大,沉积物属陆相沉积,主要发育了风成沉积、河流沉积、湖沼沉积三类,其中下三叠统(P3)的陆相沉积岩相最为发育,包括砂岩、泥岩、页岩等,但该阶段构造运动水平有限。
第三,中—新生代构造演化阶段,时代为侏罗纪到晚新生代。
该阶段盆地在前陆裂陷作用控制下演变为至今的形态:盆地南部受碳酸盐岩沉积作用的影响,形成了华北板块向内倾斜的地貌特征;北部受炭矿、烟煤、煤层气生成作用影响,形成了一系列煤田和油气区;东北部受花岗岩侵入和构造活动影响,形成了陡峭的山地。
此外,该阶段还有明显的构造活动,以及陆源碎屑物和来源不确定的风蚀物等新生代地层和新生代构造岩浆活动。
最后,晚第四纪冰期构造隆升阶段。
在全新世晚期或全新世晚期-现代,地面上的大气、水文等因素不断作用,整个鄂尔多斯盆地地表地质现象得到了有效地改造,形成了眼前的沙丘、草原、区域隆升地形、小峡谷和坡面、深刻的剥蚀垂直锯齿状沉积地形,etc.。
盆地内构造活动开始重新恢复,也为煤炭和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总之,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多个阶段,沉积岩性、沉积构造特征和地表形态特征呈现多样性,其中第三阶段的构造演化在盆地发育和矿产资源形成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鄂尔多斯地块早古生代构造格局及演化
鄂尔多斯地块早古生代构造格局及演化
鄂尔多斯地区是我国中西部古生代地质构造最为复杂和变化最剧烈的地区之一。
早古生代时期,该区域活动的构造力量主要是晚元古代的Caledonian期以及早古生代的Hercynian期。
在Caledonian期,当时某些洋壳向俯冲的过程中,俯冲板块下的流体与地幔物质的相互作用引发了一系列构造运动。
这些构造运动使得该地区出现了强烈的挤压变形。
这一时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构造格局。
一是形成了石英片麻岩组成的褶皱带,主要遍布深处。
二是形成了横向剪切构造,如高压麻粒岩和层理错动构造等。
到了Hercynian期,构造运动更加剧烈,并且区域性的力量作用导致地块的扭曲和变形。
在这一时期,新旧岩体交错变形,原有的地质构造被重新构造,新的褶皱和断裂形成。
因为构造强烈,所以也导致了沉积物质的变化,这个时期大量的海相沉积物质被推挤到陆相区域。
总体而言,鄂尔多斯构造运动产生的结果是地块沉积岩系厚度的不均匀性,甚至岩性的不一致性,断裂和褶皱的出现等。
这些变化为该地区早期古生代的演化奠定了基础,决定了后续地质事件的发生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概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直罗组 (J2z):属河流相沉积,顶部为 黄绿色泥岩、杂色泥岩夹粉砂质泥岩。中 部为中细粒长石砂岩,具板状斜层理。下 部为黄绿灰色中粗粒长石砂岩。底部为黄 绿色含砾砂岩。直罗组底砂岩,测井曲线 为大段低伽玛、负自然电位异常,用直罗 组底砂岩辅助卡取延9、延10油层及对比 划分下覆地层。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3) 盆地中生代沉积-构造特征: 三叠纪盆地内沉积了一套以河湖、沼 泽相为主的红色、杂色砂页岩、泥质 岩;早中侏罗世是一套河道充填-湖 泊沼泽相沉积,晚侏罗世盆地内局部 为一套山前洪积、坡积为主的红色粗 碎屑岩(前陆盆地磨拉石堆积)
第 18 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下白垩系志丹统是两大沉积旋 回,一是从宜君组砾岩的洪积相、 洛河组的三角洲相变为华池-环河 组的浅湖相,二是从罗汉洞组的河 流相演变为泾川组的泥灰岩湖相。
第 12 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1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六个二级构造单元: 伊盟隆起;西缘掩冲带;天环坳陷;伊陕斜 坡;渭北隆起;晋西挠褶带
第 13 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第 14 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2鄂尔多斯盆地沉积-构造特征 (1)盆地早古生代沉积-构造特征:
盆地所在的陆块经历太古、元古代(46~ 5.7亿年)时期的前震旦系构造阶段,形 成了盆地的结晶基底;早古生代的加里东 构造阶段,进入克拉通盆地稳定发育阶段, 沉积了一套海相碳酸盐岩夹碎屑岩沉积建 造。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鄂尔多斯盆地概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第1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目录 盆地基本特征 盆地构造概况及发展简史 盆地油气层概况 盆地油气地质条件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中部,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之一。
它的构造演化经历了几个
重要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古生代晚泥盆世至二叠纪早期,盆地处于印度板块东北缘,地壳活动比
较强烈,形成了一系列的隆起和裂陷。
在这个阶段,盆地中心出现了一段断续的隆升活动,形成了鄂尔多斯地区的基底块体,也就是盆地的基础。
第二个阶段是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盆地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构造切换。
由于地壳活动
的变化,原来的隆起活动逐渐减弱,而盆地边缘地区开始出现了裂陷活动。
这个阶段的最
重要特征是形成了大规模的三叠系沉积,填充了鄂尔多斯盆地。
第三个阶段是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盆地经历了一次全面的盆地性裂陷。
盆地中部逐
渐沉陷,形成了深厚的侏罗系沉积。
盆地边缘地区也发生了隆起活动,形成了太行山和黄
土高原等地貌。
第四个阶段是早侏罗世至新生代,盆地经历了一系列的构造调整和沉积调整,同时也
受到了印度板块北进的影响。
在早期,盆地继续发生裂陷活动,形成了大规模的侏罗系和
白垩系沉积。
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板块的北进作用逐渐增强,导致了盆地边缘地区的压
力变化,形成了今天的构造格局。
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隆升、裂陷和后期调整等多个阶段,形成了丰富的沉
积岩层和多样的地貌景观。
盆地的构造演化也与印度板块的北进活动密切相关,是中国地
壳演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沉积体系
973项目总结一、沉积发育史晚三叠世延长期,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使得晚古生代-中三叠世的华北克拉通拗陷盆地逐渐向鄂尔多斯盆地转化。
可以说,印支运动在鄂尔多斯盆地的地史发展中是一次重大变革。
在沉积上实现了由海相、过渡相向陆相的转变,使盆地自晚三叠世以来发育完整和典型的陆相碎屑岩沉积体系。
盆地演化进入了大型内陆差异沉积盆地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结束和取代了晚古生代以来克拉通坳陷的发展历史。
上三叠统延长组是在鄂尔多斯盆地坳陷持续发展和稳定沉降过程中堆积的以河流-湖泊相为特征的陆源碎屑岩系,它的发展和演化客观记录了这个大型淡水湖盆从发生、发展到消亡的历史。
湖盆发育到延长组第三段(T3y3)初期达到鼎盛,湖进范围可到达盆地北部横山-乌审旗一线。
之后,随着河流的不断注入充填,湖盆走向萎缩。
晚三叠世是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形成的重要时期,沉积体系发育完整,地层出露良好,是观察、研究陆相沉积的典型地区。
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主要为一套灰绿色、灰色中厚层-块状细砂岩、粉砂岩和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组成的旋回性沉积。
下部以河流相中-粗砂岩沉积为主,中部为一套湖泊-三角洲-河流相砂泥岩互层,上部为河流相砂泥岩沉积。
在区域范围上,以北纬38°为界,北粗南细,北部厚100~600m之间,南部厚700~1000m之间。
延长组与其上下相邻地层均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反映了它沉积时盆地基底稳定。
上三叠统延长组第一段(T3y1)沉积之后,盆地地形出现明显分异,以志丹-甘泉-宜川沿线为枢纽,南部以明显的斜坡向盆地内部倾没,坡度为0.0012,北自马家滩、定边,南至旬邑、铜川,东起延安、黄陵,西达环县、镇原,面积约4×104km2的范围为深湖盆地区,形成厚度达300~400m的深湖相沉积。
枢纽线以北地区为一地势平坦的台地,地形梯度小于0.0003。
北薄南厚的稳定变化,亦表明沉积速率的近似。
为方便生产,长庆油田按油气情况及岩性、电性特征将延长组自上而下划分为10个油层组.二、主要的沉积体系1.冲积扇沉积体系鄂尔多斯盆地的扇积物主要分布在山前露头剖面的底部。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发展史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发展史摘要本文主要介绍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发展史鄂尔多斯陆块的地质发展史经历了几个主要时期,自太古代以来的各期构造活动对陆块的发生和发展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从该陆块的发生、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来看,鄂尔多斯陆块经历古老结晶基底岩系发育和古生代盖层沉积阶段,到中新生代坳陷盆地阶段,最终由于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陆块整体抬升,铸就了目前的高原地貌形态。
关键字鄂尔多斯盆地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鄂尔多斯盆地地质发展史鄂尔多斯陆块,现代地貌上的表现为高原,它的发生发展历史,依然可以追朔到早在35亿年的地质历史时期,它和地球上所有大陆一样,都经历了复杂的论海桑田的发展历史,以下是鄂尔多斯盆地的地层表。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表(表1-1)地层时代厚度(m)岩性描述界系统组符号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4 60 黄褐色砂质粘土及砾石层上更新统Q3 80 黄灰色、土黄色黄土、亚粘土中更新统Q2 130 灰黄、浅褐黄色粉质黄土下更新统Q1 10 浅棕黄色砂质粘土、底为砂砾岩上第三系上新统N2 690 三趾马红土,土黄色泥质粉砂、砂岩中新统N1 960 橙黄、灰绿色、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下第三系渐新统E3 700上部为钙质粉砂岩、下部为淡黄色泥质砂岩、砂岩互层始新统E2 270 砖红色厚层、块状中~细粒砂岩中生界下白垩志丹系泾川组K1Z6 120上部桔红棕黄、灰绿、色砂岩为主夹泥灰岩,下部砂质泥岩为主系罗汉洞组K1Z5 180 中至厚层状桔红、土黄色交错层砂岩,夹少量泥岩环河组K1Z4 240黄绿色砂质泥岩与灰白色、暗棕黄色砂岩、粉砂岩互层华池组K1Z3 290 灰紫、浅棕色砂岩夹灰紫、灰绿色泥岩洛河组K1Z2 400 桔红色块状交错层砂岩,局部夹粉砂岩宜君组K1Z1 50 杂色砾岩层侏罗系上统芬芳河组J3f 1100棕红、紫灰色块状砾岩、巨砾岩夹砂岩、泥质粉砂岩紫红色泥岩、顶部为泥灰岩,底部为灰黄色细砂岩中统安定组J2a 250直罗组J2z 300灰绿、紫红色泥岩与浅灰色砾岩互层,上部泥岩为主,底部为砂砾岩下统延安组JIy300深灰、灰黑色泥岩与灰色砂岩互层夹多煤层,底部为厚层砂岩富县组JIf 100 厚层块状沙砾岩夹紫红色泥岩或两者成相变关系三叠系上统延长组T3y5200瓦窑堡煤系,灰绿色泥沙岩夹粉细砂岩、炭质页岩及煤层T3y4250厚层、块状灰绿色中细粒砂岩夹粉砂质泥岩及煤层T3y3300上部以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中部细砂岩为主,下部炭质页岩、油页岩发育T3y2200深灰、灰黑色泥岩与灰色粉砂岩,上部夹块状细砂岩,陕北有黑页岩T3y1250 肉红色、灰绿色长石砾岩(具"麻斑"构造)夹紫色泥岩中统纸坊组T2Z 500上部灰绿、棕紫色泥质岩夹砂岩,下部为灰紫色砾岩、沙砾岩下统和尚沟组TIh 120 棕红、紫灰色泥岩为主夹同色砂岩及含粒砂岩刘家沟组TII 380灰紫、灰白色块状斜层粒砂岩及同色泥质岩、沙砾岩上古生界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P3q 260上部为棕红、紫红色含灰质结核泥岩为主,下部为砂岩夹泥岩中统石盒子组P2h 350上部为紫红、黄绿色泥质岩夹砂岩,下部为黄绿色泥质岩、含粒砂岩与泥岩互层下统山西组pIs 120 深灰、黑色泥质岩、灰白色中细砂岩夹煤层太原组pIt 80深灰、黑色泥(页)岩、灰色、深灰色砂岩及煤层,盆地东部夹多层生物灰岩石炭系上统本溪组C2b 50 灰黑色泥岩夹灰色薄层灰岩及砂岩,底部为铁铝岩下古生界奥陶系上统背锅山组O3b 800 块状灰岩、砾状灰岩及瘤状灰岩中统平凉组O2p 1000 灰绿色泥(页)岩夹灰岩及中细砂岩下统马家沟组OIm 1000灰色、深灰色块状灰岩夹白云岩.盆地东部为白云岩夹膏岩及岩盐亮家山组O1I 90 深灰色块状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冶里组O1y 70 浅灰色硅质灰岩寒武系上统风山组∈3f 60 深灰、浅桔黄色块状白云质竹页状灰岩长山组∈3c 90 深灰块状白云质灰岩及竹页状灰岩崮山组∈3g 270 浅黄、灰色块状泥质灰岩夹白云质灰岩中统张夏组∈2z 170 深灰色颗粒灰岩、鲕状灰(云)岩夹泥灰岩薄层徐庄组∈2x 120暗紫色泥(页)岩夹深灰色鲕状灰岩及云岩、薄层砂岩毛庄组∈23m 40 暗紫色泥(页)岩夹深灰色鲕状灰岩及石英砂岩下统馒头组∈1m 70 浅灰紫色层状、鲕状灰岩及石英砂岩猴家山组∈1h 100 浅灰色层状含磷砂岩及磷块岩夹结晶灰岩上震元震旦系ZZ 180 紫红、紫灰色泥(页)岩及灰白色砾岩夹石英砂岩旦古亚界界蓟县系Zj >1000灰色浅棕色厚状白云岩、藻云岩、白云质灰岩,底部为石英砂岩、千枚岩长城系Zc >1000 肉红色石英岩状砂岩、绢云母石英片岩、杂色片岩下元古界滹沱系ptIh 8000 千枚岩、板岩、石英岩及大理岩五台系ptIw8000~1600绿色片岩太古界桑干系Ar 9000 深变质花岗片麻岩(一)早太古界(35亿年)至晚太古界(25亿年)——地台基底雏形阶段这是华北地台基底发育时期,35亿年,整个华北地区尚处在较深的海洋环境,早太古代,火山活动十分频繁活跃,形成大量的火山岩建造。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陆相盆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处华北克拉通北部,是中国最大的含煤盆地之一。
鄂尔多斯盆地形成于华北地台(华北克拉通)的北部裂谷陆缘盆地断陷过程中,是典型的陆相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可以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主要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中,鄂尔多斯盆地经历了裂谷盆地的形成、断块构造活动的影响以及新生代岩浆活动对盆地地质构造的影响,逐步形成了盆地现今的地质构造格局。
古生代是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构造演化的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受华北地台北缘裂谷盆地形成的影响。
在下古生代(奥陶纪-志留纪)时期,华北地台北缘发生了裂谷分离,形成了鄂尔多斯裂谷盆地。
当时的地质构造特征主要表现为古老的基底地层和裂谷相沉积的特点,裂谷盆地内部处于断陷状态,沉积环境主要是碎屑沉积和海相沉积。
在这一阶段内,鄂尔多斯盆地的基本构造为裂谷断裂盆地。
中生代是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构造演化的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受到了侏罗纪-第四纪的构造活动的影响。
在侏罗纪时期,盆地出现了多期次的碎屑岩和维兰纪系列沉积,表明盆地处于持续的沉陷阶段。
这一时期的地质构造特征表现为北部盆地的断块活动、南缘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山-坳盆布局格局,盆地内部有不同程度的隆起和断裂活动。
在这一阶段内,盆地地壳运动的影响加强,形成了鄂尔多斯盆地的山-坳盆布局格局。
综合以上所述,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裂谷盆地形成、断块构造活动以及新生代岩浆活动的影响,逐步形成了盆地的地质构造格局。
在演化过程中,裂谷盆地形成的古老地壳稳定基底地层和裂谷相沉积,断块构造活动造成了盆地内部各地块的隆升和断裂活动,新生代岩浆活动对盆地地质构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广泛的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的分布以及新的断裂构造的形成。
这些地质构造特征共同构成了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构造格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发展史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发展史摘要本文主要介绍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发展史鄂尔多斯陆块的地质发展史经历了几个主要时期,自太古代以来的各期构造活动对陆块的发生和发展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从该陆块的发生、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来看,鄂尔多斯陆块经历古老结晶基底岩系发育和古生代盖层沉积阶段,到中新生代坳陷盆地阶段,最终由于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陆块整体抬升,铸就了目前的高原地貌形态。
关键字鄂尔多斯盆地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鄂尔多斯盆地地质发展史鄂尔多斯陆块,现代地貌上的表现为高原,它的发生发展历史,依然可以追朔到早在35亿年的地质历史时期,它和地球上所有大陆一样,都经历了复杂的论海桑田的发展历史,以下是鄂尔多斯盆地的地层表。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表(表1-1)上第三系上新统N2 690 三趾马红土,土黄色泥质粉砂、砂岩中新统N1 960 橙黄、灰绿色、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下第三系渐新统E3 700上部为钙质粉砂岩、下部为淡黄色泥质砂岩、砂岩互层始新统E2 270 砖红色厚层、块状中~细粒砂岩中生界下白垩系志丹系泾川组K1Z6 120上部桔红棕黄、灰绿、色砂岩为主夹泥灰岩,下部砂质泥岩为主罗汉洞组K1Z5 180 中至厚层状桔红、土黄色交错层砂岩,夹少量泥岩环河组K1Z4 240黄绿色砂质泥岩与灰白色、暗棕黄色砂岩、粉砂岩互层华池组K1Z3 290 灰紫、浅棕色砂岩夹灰紫、灰绿色泥岩洛河组K1Z2 400 桔红色块状交错层砂岩,局部夹粉砂岩宜君组K1Z1 50 杂色砾岩层侏罗系上统芬芳河组J3f 1100棕红、紫灰色块状砾岩、巨砾岩夹砂岩、泥质粉砂岩紫红色泥岩、顶部为泥灰岩,底部为灰黄色细砂岩中统安定组J2a 250直罗组J2z 300灰绿、紫红色泥岩与浅灰色砾岩互层,上部泥岩为主,底部为砂砾岩下统延安组JIy300深灰、灰黑色泥岩与灰色砂岩互层夹多煤层,底部为厚层砂岩富县组JIf 100 厚层块状沙砾岩夹紫红色泥岩或两者成相变关系三叠系上统延长组T3y5200瓦窑堡煤系,灰绿色泥沙岩夹粉细砂岩、炭质页岩及煤层T3y4250厚层、块状灰绿色中细粒砂岩夹粉砂质泥岩及煤层T3y3300上部以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中部细砂岩为主,下部炭质页岩、油页岩发育T3y2200深灰、灰黑色泥岩与灰色粉砂岩,上部夹块状细砂岩,陕北有黑页岩T3y1250肉红色、灰绿色长石砾岩(具"麻斑"构造)夹紫色泥岩中统纸坊组T2Z 500上部灰绿、棕紫色泥质岩夹砂岩,下部为灰紫色砾岩、沙砾岩下统和尚沟组TIh 120 棕红、紫灰色泥岩为主夹同色砂岩及含粒砂岩刘家沟组TII 380灰紫、灰白色块状斜层粒砂岩及同色泥质岩、沙砾岩上古生界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P3q 260上部为棕红、紫红色含灰质结核泥岩为主,下部为砂岩夹泥岩中统石盒子组P2h 350上部为紫红、黄绿色泥质岩夹砂岩,下部为黄绿色泥质岩、含粒砂岩与泥岩互层下统山西组pIs 120 深灰、黑色泥质岩、灰白色中细砂岩夹煤层原组pIt 80深灰、黑色泥(页)岩、灰色、深灰色砂岩及煤层,盆地东部夹多层生物灰岩石炭系上统本溪组C2b 50 灰黑色泥岩夹灰色薄层灰岩及砂岩,底部为铁铝岩下古生界奥陶系上统背锅山组O3b 800 块状灰岩、砾状灰岩及瘤状灰岩中统平凉组O2p 1000 灰绿色泥(页)岩夹灰岩及中细砂岩下统马家沟组OIm 1000灰色、深灰色块状灰岩夹白云岩.盆地东部为白云岩夹膏岩及岩盐亮家山组O1I 90 深灰色块状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冶里组O1y 70 浅灰色硅质灰岩寒武系上统风山组∈3f 60 深灰、浅桔黄色块状白云质竹页状灰岩长山组∈3c 90 深灰块状白云质灰岩及竹页状灰岩崮山组∈3g 270 浅黄、灰色块状泥质灰岩夹白云质灰岩中统张夏组∈2z 170 深灰色颗粒灰岩、鲕状灰(云)岩夹泥灰岩薄层徐庄组∈2x 120暗紫色泥(页)岩夹深灰色鲕状灰岩及云岩、薄层砂岩(一)早太古界(35亿年)至晚太古界(25亿年)——地台基底雏形阶段这是华北地台基底发育时期,35亿年,整个华北地区尚处在较深的海洋环境,早太古代,火山活动十分频繁活跃,形成大量的火山岩建造。
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地壳褶皱隆起增厚,并出现变质岩。
经过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和火山作用,终于使几个互不相连的初始陆核——扩大并焊接成一个整体,奠定了华北地台基底的雏形。
(二)早元古代——华北地台形成这一时期的火山——沉积作用发生在鄂尔多斯高原以北的现今的乌拉山,大青山和色尔腾山一带,主要是一套海相的镁铁质拉斑玄武岩系列,钙碱性的火山熔岩和正常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具典型的绿岩建造。
同一时代沉积作用还发生在太古代古陆边缘区,为一套海相火山岩、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建造。
早元古代末期的色尔腾山运动,导致地壳增厚、固结、克拉通化,构造运动伴随的岩浆活动,使华北地台基本固结和稳定,华北地台形成,地台范围向西包括阿拉善台隆,向东包括山西台隆,向北达白云鄂博一带,甚至更远。
(三)中、晚元古代——盖层发展阶段盖层沉积是指地台的古老结晶基底形成以后,其上沉积了一套比较稳定的正常陆源碎屑建造,火山活动不发育。
可能不存在中、晚元古代的沉积。
(四)古生代——陆表海沉积该时间段鄂尔多斯陆块为陆表海沉积环境,海水来自华北海和祁连海。
本区自早元古代末形成古陆后,经长期剥蚀,地貌已准平原化,陆壳稳定。
古生代初期,本区下降成为浅海盆地并接受沉积。
早寒武世,在东胜一带有东胜隆起。
当时气候干燥、炎热,海水较浅,盐度较高,沉积物形成了紫色砂岩、页岩,白云岩中常含有石膏和石盐假晶。
中寒武世,海侵扩大,形成了碳酸盐建造。
晚寒武世海退,形成了潮坪相碳酸盐建造。
本区陆表海的沉积岩相,构成了一完整的海进——海退沉积旋回,系典型的地台盖层沉积。
在晚寒武世发生了短暂的海退之后,早奥陶世全区又发生大面积的海侵。
初期海水较浅,气候炎热,形成蒸发环境;晚期海水较深,早奥陶世晚期,华北海和祁连海在本区沟通。
早奥陶世马家沟末期发生了中加里东运动第I幕(早期),使鄂尔多斯陆块抬升,形成海退,造成本区中奥陶统的缺失。
中奥陶世末期,区内发生了中加里东运动第II幕(晚期),华北地台大面积抬升,造成大面积海退,全区成为剥蚀区,从而使华北地台缺失晚奥陶世、志留纪、泥盆纪、早石炭世的沉积。
中石炭世,鄂尔多斯地区经过长期剥蚀后,又有海水侵入,形成中石炭统本溪组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建造,本溪组底部往往有山西式铁矿和高铝粘土。
晚石炭世,区内海水时侵时退,形成了上石炭统海陆交互相的沉积建造。
早二叠世,鄂尔多斯陆块为近海平原的沉积环境,发育有平原上的河流、湖泊和沼泽相的含煤沉积建造。
(五)中——新生代发展阶段——坳陷盆地5.1 中生代早期——鄂尔多斯盆地开始发育鄂尔多斯地区的早三叠世为气候干燥、炎热,主要为河湖相的红色细碎屑岩建造,沉积物主要为砂岩、泥岩,中三叠世,盆地东缘沉积了红色砾岩、泥岩;中部沉积了灰绿色泥岩,局部夹煤层,中三叠世末发生了印支运动第II幕,造成中晚三叠世地层间断。
盆地北部抬升,晚三叠世地层缺失,而西缘坳陷继续下陷,盆地中心也开始下陷,鄂尔多斯地区开始全面地进入了典型的内陆盆地发展期。
晚三叠世,除北部外,其它地区沉积了灰绿色泥岩,局部夹煤层,盆地边缘区沉积厚度不过百米,盆地中部最大沉积厚度可达300米,而西部桌子山地区沉积厚度最大可达1800米,可见盆地坳陷中心在西部区。
晚三叠世末发生了印支运动第III幕,盆地一度抬升,造成上三叠统部分地层被剥蚀。
5.2 中生代晚期——鄂尔多斯盆地鼎盛时期早、中侏罗世,鄂尔多斯盆地为一套陆相沉积物。
早侏罗世中晚期,仅在准格尔旗南部沉积了一套百余米厚的陆相碎屑沉积——富县组。
中侏罗世,盆地处于温暖潮湿的亚热带气候环境,植被发育,沉积了一套从西向东逐渐变薄的含煤层砂质沉积物。
中侏罗世末期发生了燕山运动的第II幕,使中下侏罗世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并使鄂尔多斯台坳上升成为剥蚀区。
白垩纪初,鄂尔多斯盆地下降,全区大部分地区接受了早白垩世沉积,形成了早白垩统沉积地层志丹群(现称伊金霍洛组),早期沉积物为河湖相红色碎屑,晚期为湖泊相砂泥质,总厚度可达千余米,沉积中心在盆地北部临河一线,为南北向延伸的箕状盆地,盆地东部已退缩到东胜一带。
早白垩世中期盆地开始萎缩,沉积的东胜组为红色碎屑沉积建造。
早白垩世晚期,鄂尔多斯盆地整体抬升,湖水退出,湖地干涸。
晚白垩世,盆地成为剥蚀区。
早白垩世,鄂尔多斯盆地以湖、河环境为主。
(六)新生代——现代地貌形成古近纪本区主要为河、湖相含石膏红色砂泥质碎屑建造。
鄂尔多斯盆地是始新世初开始下降,渐新世盆地西部沉积物分布广泛,主要为一套红色含石膏的沉积建造,新进系不甚发育。
盆地东部缺失古近系,仅见有上新统的沉积地层,其岩性为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泥灰岩及灰质结核,底部为厚度不大的底砾岩,厚50-100米,为湖泊相和河流相沉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