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外髁骨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髁骨折块在 X 线片上仅能显示肱骨小头的骨化中心 和部分干骺端的骨质。
由于大部分骨骺和软骨不能显示,因此 X 线片上 显示的骨折块体积比实际骨折块体积要小的多。
骨折块包括了整个肱骨外髁、肱骨小头骨骺、肱 骨滑车的一部分,骨折块几乎相当于肱骨下端的一 半,在阅片时应加以注意。
【病因病机】 一、病因
通过肱骨小头骨骺的中心。当骨折块有分离移位时, 肱骨小头骨骺中心偏离此线,常向外偏离。
【治疗方法】 一、治法选择 1、无移位骨折:
用石膏托或夹板固定屈肘 90°位 3 周。
2、有移位骨折: 可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固定;钢针撬拨复位固定。
3、闭合整复失败者: 可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
二、整复固定方法 (一)手法复位、夹板固定 1、手法复位: (1)轻度移位型: ① 屈肘、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以松弛前臂伸肌。 ② 术者用拇指在肘外侧,向内上方推挤使骨块复位。 ③ 术者用拇指按住肱骨外髁部,将肘关节缓慢屈伸数次,使骨 折面相互吻合。
(四)切开复位内固定: (1)适应症: ① 7~10天以上的病例,失去手法复位时机者。 ② 骨折块的锐端刺入软组织,手法不能解脱者。 ③ 开放性骨折,在清创时做复位和内固定。 ④ 某些陈旧性移位骨折。 ⑤ 翻转移位型骨折,手法整复失败者。
(2)手术方法: ① 切口:以肱骨外髁为中心肘外侧弧形切口,长约 5cm 左右。
三、药物治疗 按骨折三期辨证用药。
四、练功疗法 固定后:做手指和腕关节轻度屈伸活动。 2 周后:做握拳和腕关节屈伸活动。 去夹板后:做肘关节屈伸和前臂旋转活动。
骨折多为传达暴力所致。 受伤机理为摔倒时肘关节处于屈曲外展位,前臂旋 前,手掌触地。暴力沿前臂尺桡骨向上传导,使桡骨小 头向上撞击肱骨外髁而发生骨折。
二、骨折的分类 (一)按骨折移位程度分: 1、无移位型:
骨折为无移位的裂纹骨折,或有轻度的分离移位。
2、轻度移位型: 骨折块向外分离移位,或有45°以内的旋转移位,
【局部解剖】1、儿童肘部的骨骺:
儿童肘部的骨骺共有六个,即肱骨内上髁骨骺、 肱骨外上髁骨骺、肱骨滑车骨骺、肱骨小头骨骺、尺 骨鹰嘴骨骺、桡骨小头骨骺。
各骨骺出现与闭合的年龄:
1、肱骨内上髁骨骺(5~17) 2、肱骨外上髁骨骺(11~17)
3、肱骨滑车骨骺(8~16)
4、肱骨小头骨骺(1~15)
肱骨外髁骨折
肱骨外髁骨折也称肱骨外髁骨骺骨折、肱骨外髁 骨骺分离、肱骨小头骨骺分离。
是儿童肘部常见的损伤之一,发病年龄多为 5~10 岁的儿童,最小发病年龄为 1 岁,最大年龄统计到 14 岁。
其发病率仅次于肱骨髁上骨折。根据对 9427 例儿 童肘部损伤统计,其中肱骨外髁骨折629例,占总数的 6.7%。
(2)翻转移位型: ① 术者一手将患肢屈肘、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以松弛前臂 伸肌。另一手拇、食、中三指捏住骨折块。 ② 先将骨块向后推出关节间隙,以利于翻转的矫正。 ③ 先用食指按压滑车部使骨块向内翻转,再用拇指按压外髁 部将翻转矫正。 ④ 按轻度移位型整复。
2、夹板固定: (1)夹板形式:
用上臂超肘夹板。 (2)固定垫:
② 显露: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分离肌肉,切开 关节囊,显露骨折部位。
③ 内固定:
④ 术后处理: ● 术后用长臂石膏托将肘关节固定于功能位。 ● 10~12 天拆线,继续用石膏固定。 ● 固定期间鼓励患者进行肩关节的功能练习和患肢肌
肉收缩运动。 ● 3~4 周骨折愈合,可拆除石膏,练习肘关节功能。
骨折块仍位于桡骨小头和肱骨远端骨折面之间。
3、翻转移位型: 骨折块发生180°的翻转,骨折面朝向外上方。 翻转移位型又可分为前移翻转型和后移翻转型,
其中以后移翻转型较多见。
(二)按骨折移位程度分: Ⅰ度(a):外髁骨骺骨折后无移位。
Ⅱ度(b):外髁骨骺骨折,骨折块向外后侧移位,但 不旋转。
Ⅲ度(c):外髁骨折块向外侧同时向后下翻转移位, 严重者可向后及向外各翻转 90°,甚至达 180°。
5、尺骨鹰嘴骨骺 (8~14) 6、桡骨小头骨骺(5~15)
2、附着的肌肉: 肱骨外髁的后外侧是前臂伸肌群的附着处,骨折
后肌肉的牵拉是造成骨折移位的主要原因,严重时会 造成骨折块出现180°的翻转移位,给复位带来困难。 并可造成肱骨下端的变形或缺损,使肘关节结构紊 乱,影响肘关节的功能。
3、骨折后 X 线特点: 15 岁以下儿童肱骨外髁由骨骺和软骨构成,肱骨
在肱骨内、外髁部各放一空心垫。 (3)固定体位、时间:
用超肘夹板固定患肢屈肘 90°,前臂旋后位 4 周。
(二)钢针撬拨复位固定 :
适用于肱骨外髁骨折翻转移位者。
局麻,无菌操作、透视下用细钢针自肘外侧刺入,顶住骨 折端内侧向下内推顶,以矫正翻转移位。然后自外下向内上用 力推压骨块使之复位。复位成功后,可用超肘夹板固定,或用 细克氏针交叉内固定,配合石膏外固定。
(三)闭合穿针内固定:
适用于手法复位、夹板固定后,骨折块位置不稳定者。 骨折复位后,在 X 线透视和无菌操作下,将 2 枚钢针经骨 块穿入骨折近端,两根钢针可交叉或平行固定。 将针尾弯成钩形留于皮外,无菌敷料包扎覆盖。再用石膏 托固定屈肘位 3~4 周。 经 X 线检查骨折愈合后,再拔钢针去石膏。
动的骨块。 4、X 线检查:肘部正、侧位拍片可显示骨折的类型。
在 X 线片上判断骨折块旋转移位: 在正常情况下,正位片上肱骨小头骨骺呈三角
形、侧位片上呈圆形。 若有旋转移位,则正位片上肱骨小头骨骺变为圆
形、侧位片上变为三角形。
在 X 线片上判断骨折块分离移位: 正常情况下,肘部正侧位片上桡骨的纵轴线向上
三、并发症 1、肘外翻畸形:
原因为骨折后肘外侧骨骺损伤,导致肱骨下端内 外侧发育不均衡,而逐渐出现肘外翻畸形。 2、牵拉性尺神经麻痹:
肘外翻形成后,会牵拉肘内侧的尺神经,而逐渐 出现尺神经的表现。 3、骨不连接:
常因翻转移位未矫正;复位欠佳、或固定不牢, 骨折端之间有分离移位所致。
【诊断要点】 1、伤后肘外侧疼痛、肿胀,肘关节活动障碍。 2、肘外侧压痛明显。 3、翻转移位型可出现肘部畸形,并可触及骨擦音和活
Ⅳ度(d):肱骨外髁骨骺骨折伴尺桡骨近端向后、外 侧脱位,但骨折块保留在桡骨头上面不旋转。
(三)按骨折块停留的部位分: 1、外侧型:
即骨折块脱出后,停留在肘关节的外侧。
2、外后侧型: 骨折块脱出后,停留在肘关节的外后侧,此型最
多见,占本型骨折的 2/3 。
3、外前侧型: 骨折块脱出后,停留在肘关节的外前侧。
由于大部分骨骺和软骨不能显示,因此 X 线片上 显示的骨折块体积比实际骨折块体积要小的多。
骨折块包括了整个肱骨外髁、肱骨小头骨骺、肱 骨滑车的一部分,骨折块几乎相当于肱骨下端的一 半,在阅片时应加以注意。
【病因病机】 一、病因
通过肱骨小头骨骺的中心。当骨折块有分离移位时, 肱骨小头骨骺中心偏离此线,常向外偏离。
【治疗方法】 一、治法选择 1、无移位骨折:
用石膏托或夹板固定屈肘 90°位 3 周。
2、有移位骨折: 可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固定;钢针撬拨复位固定。
3、闭合整复失败者: 可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
二、整复固定方法 (一)手法复位、夹板固定 1、手法复位: (1)轻度移位型: ① 屈肘、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以松弛前臂伸肌。 ② 术者用拇指在肘外侧,向内上方推挤使骨块复位。 ③ 术者用拇指按住肱骨外髁部,将肘关节缓慢屈伸数次,使骨 折面相互吻合。
(四)切开复位内固定: (1)适应症: ① 7~10天以上的病例,失去手法复位时机者。 ② 骨折块的锐端刺入软组织,手法不能解脱者。 ③ 开放性骨折,在清创时做复位和内固定。 ④ 某些陈旧性移位骨折。 ⑤ 翻转移位型骨折,手法整复失败者。
(2)手术方法: ① 切口:以肱骨外髁为中心肘外侧弧形切口,长约 5cm 左右。
三、药物治疗 按骨折三期辨证用药。
四、练功疗法 固定后:做手指和腕关节轻度屈伸活动。 2 周后:做握拳和腕关节屈伸活动。 去夹板后:做肘关节屈伸和前臂旋转活动。
骨折多为传达暴力所致。 受伤机理为摔倒时肘关节处于屈曲外展位,前臂旋 前,手掌触地。暴力沿前臂尺桡骨向上传导,使桡骨小 头向上撞击肱骨外髁而发生骨折。
二、骨折的分类 (一)按骨折移位程度分: 1、无移位型:
骨折为无移位的裂纹骨折,或有轻度的分离移位。
2、轻度移位型: 骨折块向外分离移位,或有45°以内的旋转移位,
【局部解剖】1、儿童肘部的骨骺:
儿童肘部的骨骺共有六个,即肱骨内上髁骨骺、 肱骨外上髁骨骺、肱骨滑车骨骺、肱骨小头骨骺、尺 骨鹰嘴骨骺、桡骨小头骨骺。
各骨骺出现与闭合的年龄:
1、肱骨内上髁骨骺(5~17) 2、肱骨外上髁骨骺(11~17)
3、肱骨滑车骨骺(8~16)
4、肱骨小头骨骺(1~15)
肱骨外髁骨折
肱骨外髁骨折也称肱骨外髁骨骺骨折、肱骨外髁 骨骺分离、肱骨小头骨骺分离。
是儿童肘部常见的损伤之一,发病年龄多为 5~10 岁的儿童,最小发病年龄为 1 岁,最大年龄统计到 14 岁。
其发病率仅次于肱骨髁上骨折。根据对 9427 例儿 童肘部损伤统计,其中肱骨外髁骨折629例,占总数的 6.7%。
(2)翻转移位型: ① 术者一手将患肢屈肘、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以松弛前臂 伸肌。另一手拇、食、中三指捏住骨折块。 ② 先将骨块向后推出关节间隙,以利于翻转的矫正。 ③ 先用食指按压滑车部使骨块向内翻转,再用拇指按压外髁 部将翻转矫正。 ④ 按轻度移位型整复。
2、夹板固定: (1)夹板形式:
用上臂超肘夹板。 (2)固定垫:
② 显露: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分离肌肉,切开 关节囊,显露骨折部位。
③ 内固定:
④ 术后处理: ● 术后用长臂石膏托将肘关节固定于功能位。 ● 10~12 天拆线,继续用石膏固定。 ● 固定期间鼓励患者进行肩关节的功能练习和患肢肌
肉收缩运动。 ● 3~4 周骨折愈合,可拆除石膏,练习肘关节功能。
骨折块仍位于桡骨小头和肱骨远端骨折面之间。
3、翻转移位型: 骨折块发生180°的翻转,骨折面朝向外上方。 翻转移位型又可分为前移翻转型和后移翻转型,
其中以后移翻转型较多见。
(二)按骨折移位程度分: Ⅰ度(a):外髁骨骺骨折后无移位。
Ⅱ度(b):外髁骨骺骨折,骨折块向外后侧移位,但 不旋转。
Ⅲ度(c):外髁骨折块向外侧同时向后下翻转移位, 严重者可向后及向外各翻转 90°,甚至达 180°。
5、尺骨鹰嘴骨骺 (8~14) 6、桡骨小头骨骺(5~15)
2、附着的肌肉: 肱骨外髁的后外侧是前臂伸肌群的附着处,骨折
后肌肉的牵拉是造成骨折移位的主要原因,严重时会 造成骨折块出现180°的翻转移位,给复位带来困难。 并可造成肱骨下端的变形或缺损,使肘关节结构紊 乱,影响肘关节的功能。
3、骨折后 X 线特点: 15 岁以下儿童肱骨外髁由骨骺和软骨构成,肱骨
在肱骨内、外髁部各放一空心垫。 (3)固定体位、时间:
用超肘夹板固定患肢屈肘 90°,前臂旋后位 4 周。
(二)钢针撬拨复位固定 :
适用于肱骨外髁骨折翻转移位者。
局麻,无菌操作、透视下用细钢针自肘外侧刺入,顶住骨 折端内侧向下内推顶,以矫正翻转移位。然后自外下向内上用 力推压骨块使之复位。复位成功后,可用超肘夹板固定,或用 细克氏针交叉内固定,配合石膏外固定。
(三)闭合穿针内固定:
适用于手法复位、夹板固定后,骨折块位置不稳定者。 骨折复位后,在 X 线透视和无菌操作下,将 2 枚钢针经骨 块穿入骨折近端,两根钢针可交叉或平行固定。 将针尾弯成钩形留于皮外,无菌敷料包扎覆盖。再用石膏 托固定屈肘位 3~4 周。 经 X 线检查骨折愈合后,再拔钢针去石膏。
动的骨块。 4、X 线检查:肘部正、侧位拍片可显示骨折的类型。
在 X 线片上判断骨折块旋转移位: 在正常情况下,正位片上肱骨小头骨骺呈三角
形、侧位片上呈圆形。 若有旋转移位,则正位片上肱骨小头骨骺变为圆
形、侧位片上变为三角形。
在 X 线片上判断骨折块分离移位: 正常情况下,肘部正侧位片上桡骨的纵轴线向上
三、并发症 1、肘外翻畸形:
原因为骨折后肘外侧骨骺损伤,导致肱骨下端内 外侧发育不均衡,而逐渐出现肘外翻畸形。 2、牵拉性尺神经麻痹:
肘外翻形成后,会牵拉肘内侧的尺神经,而逐渐 出现尺神经的表现。 3、骨不连接:
常因翻转移位未矫正;复位欠佳、或固定不牢, 骨折端之间有分离移位所致。
【诊断要点】 1、伤后肘外侧疼痛、肿胀,肘关节活动障碍。 2、肘外侧压痛明显。 3、翻转移位型可出现肘部畸形,并可触及骨擦音和活
Ⅳ度(d):肱骨外髁骨骺骨折伴尺桡骨近端向后、外 侧脱位,但骨折块保留在桡骨头上面不旋转。
(三)按骨折块停留的部位分: 1、外侧型:
即骨折块脱出后,停留在肘关节的外侧。
2、外后侧型: 骨折块脱出后,停留在肘关节的外后侧,此型最
多见,占本型骨折的 2/3 。
3、外前侧型: 骨折块脱出后,停留在肘关节的外前侧。